基于持久收入和财富目标的跨时消费选择_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状况比较研究:1978-2010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状况比较研究:1978-2010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状况比较研究:1978-2010薛鹏;徐康宁;王倩【摘要】The consumption deman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It is also one of the current hotspots in macro-economics research field.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 and using 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s, this paper studies and compares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status just from aspects of consumption tendency,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since 1978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aper expresses and draws some significant views and conclusions.%消费需求是国民经济运行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当下宏观经济调控的着重所在。

文章以统计资料为依据,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从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和消费结构三个方面,全面研究和比较了1978‐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状况;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与结论。

【期刊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11页(P55-65)【关键词】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消费支出;消费结构;ELES模型【作者】薛鹏;徐康宁;王倩【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89;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89;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淮安2233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13.552007年至今,受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等爆发影响,中国经济的外需层面频频遭受严重冲击!另一方面,近些年在中央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和实践下,我国政府屡出重拳直击民生和发展问题,既狠抓“三农”、关注弱势群体,又严格要求并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等。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投资和外贸长期处于支柱地位,消费需求却严重不足。

而近年来,全球性外贸供需结构变动引起经济个体对消费需求逐步依赖,及经济个体在选择更为优质的发展路径时对内部消费有效增长的倾向,都昭示着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通过宏观调控刺激消费的必要性。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经济发展1 我国经济发展与城镇居民消费现状理论上,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相对于投资和贸易更为稳定,应对经济增长作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近年来,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国内消费需求却长期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

根据IMF和世界银行的统计,1990年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左右,而近20年来,我国消费率最高也仅为63%。

投资依旧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2000年至今,增量资本产出率逐年上升,表明投资虽得到大幅增长,其效率却不断下降。

重复性投资建设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会因投资产出长期得不到消化吸收而形成泡沫,威胁经济的健康发展。

此外,我国还面临外贸依存度过高的问题。

在最近两年世界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部分省份出现了企业大量倒闭、失业人群庞大的局面,也因此滋生了不少社会问题。

2 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宏微观分析消费行为具有双重性质。

一方面,消费具有个体独立性,属于微观经济范畴;另一方面,消费是重要的经济指标,其总量和结构上的变动会极大地影响一国的经济,因而也兼具社会属性,属于宏观经济范畴。

据此,本文将从宏微观两个角度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进行实证分析。

个体的消费决策依赖其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由消费能力引申出消费约束的概念,阶段性消费、预防性储蓄与外部经济原因等构筑了消费的规划函数。

根据生命周期假说,未来收入是影响现期消费的因素,同时,也应注意消费与财产之间的关系。

鉴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外部经济环境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个体消费者当下的消费决策基于较近的未来,而非整体生命周期。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摘要】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发展与消费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地区差异对消费水平的影响以及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其中消费结构对消费水平影响较大,地区差异也是造成消费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并展望未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将继续提升。

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宏观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消费结构,地区差异,经济增长,特点,政策建议,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居民消费水平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消费水平不仅反映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同时也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深入研究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更好地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优化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深入探讨影响消费水平的各种因素,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依据。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宏观经济发展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2. 探讨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关系,分析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的消费特点;3. 研究消费结构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探讨不同消费品类在居民消费中的重要性;4. 分析地区差异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探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5. 探讨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以上问题,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和特点,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促进我国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计量经济学论文关于我国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文关于我国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扩张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

我国经济逐步由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社会消费需求不足,居民消费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特别是对于如何启动内需,扩大居民消费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及时把握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居民消费需求变动趋势,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情况的国民消费政策,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我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北京有两千多万常住人口,其中城镇人口数达到1600多万,数量和比例都很高。

因此,以北京市城镇居民为基础进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影响因素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

二.理论基础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该假说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消费倾向。

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是递减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种理论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绝对收入假说在肯定收入对储蓄约束和心理功能影响这两个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其局限在于:1.排斥每个人消费、储蓄行为受他人影响的事实,肯定个人消费、储蓄是孤立的行为,从而忽视社会因素对消费、储蓄的影响,结果把居民储蓄变动看成孤立的个人行为。

2.排斥每个人收入的跨期预算,从而忽视储蓄心理预期和生命周期功能,结果不能从动态的、长期的角度反映储蓄变动的态势。

2.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该假说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总储蓄率并不取决于收入;第二,储蓄率要受到利率、收入预期、收入分配、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分布等多种因素变动的影响;第三,在经济周期的短期中,储蓄率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率,从而边际消费倾向也要取决于这一比率,这也就是短期中消费会有波动的原因,但由于消费的棘轮作用,收入的减少对消费减少的作用并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的增加作用较大;第四,短期与长期的影响结合在一起。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是与经济体系变化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重要指标之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改善和提升。

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受到社会收入水平提高、物价持续降低以及居民收入分布优化等
多种因素的支持和影响。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收入总量蓬勃增长,相关部门的支出也随之大
幅提高,为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提供了充分的支持。

此外,政府设置的有关社会保障政策
也进一步回馈给社会普遍赋予了更多的收入。

从2016年到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由14096元增加到17589元,在三年间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这有利于居民消费水
平的提高。

其次,随着货币的持续流通和政府的调控,我国物价水平得到持续调控,比以往更加
稳定。

具体数据表明,2018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去年上涨1.5%,同比10月以来为连续14个月处于1.5%以下,是1998年以来最低水平。

稳定的物价水平也极大地增强了居民消费能力,也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此外,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积极优化我国居民收入分布格局,在构建更加
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也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政策支撑。

2018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高财税政策、丰富就业政策,优化薪酬政策,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以及
多种政策,着力推动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从而有效提高了居民消费水平。

基于持久收入假说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实证研究

基于持久收入假说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实证研究

没有独立通道 的商业用 房等应该 对其抵 押率从 严控制 。对
商 业 用 房 分 层 抵押 的 , 除 了总 的 抵 押 率 不 能 超 过 规 定 外 , 要 按 照 金 字 塔 型来 设 置 各 层 的抵 押 率 , 没 有 特 殊 情 况 尽 量 不 要
的合规操作 , 在办理抵 押贷款 时可引入 保险公 司 , 尝试办 理
7 、 抵 押率 的设 置 应 科 学 合 理
法院和一些法 官进 行过咨 询 , 请 示是否 可行 , 法院方 建议可 以尝试 。据此 , 我们 准备先从 零售抵 押贷款方 面进行 尝试 ,
如成功 , 将 尽 快 推 广 至 对 公抵 押贷 款 , 以期 缩 短 诉 讼 流 程 , 提 高 不 良处 置 效 率 。
抵押贷款保险 , 在抵 押 贷款逾 期 时 由保 险公 司 承担保 障 责 任, 代 为偿还 , 利用保 险来 分散风 险; 此外 , 商业银 行还要 不
断 加 强 金 融 产 品 的创 新 , 我们 认 为 , 未来几年 内, 资 产 证 券 化 这 一 更 加 市场 方式 将 成 为 中 国 银 行 业 化 解 不 良资 产 的 一 种 重要的坏账处理方式 , 商 业银 行应 该 抓 紧 探 索 和 适 度 发 展 房
各商业银 行会针对不 同抵押物设置不 同的抵押 率 , 实 际 工作中 , 为确保抵押贷款 的安 全性 , 应视抵押 物处置 的难易
程 度 对抵 押率 有 所 控 制 , 如对 偏 远 地 段 的 厂 房 、 非 通 用设 备 、
1 0 、 积 极探索新 型抵押 贷款方 式 针对 当前抵押 物处 置 难、 变现难 的实际情况 , 商 业银 行 除了在 内部 规范抵 押贷款
支 出的主要 因素 是持 久性 收入 , 暂 时性 收入 是 次要 影 响 因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首先,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机会有限,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多样化、就业机会较为丰富,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

例如,我国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相对于二三线城市和欠发达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普遍较高。

据统计数据显示,一线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次,居民收入水平也是决定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

居民收入的增加通常会推动消费水平的提高。

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普遍增加,特别是中产阶级人口的扩大,促使消费水平的提高。

此外,不同行业和岗位的薪资差异也会导致居民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

例如,高科技、金融等新兴行业的员工工资通常较高,他们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

物价水平也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物价上涨会导致人民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消费水平。

尤其是日常消费品的物价上涨,对普通居民的生活影响较为直接。

然而,物价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也是相对的。

当居民收入增加的速度大于物价上涨的速度时,消费水平仍然可能提高。

此外,物价水平的变动也会通过影响居民心理预期,进一步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

金融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消费水平。

例如,利率的高低会影响居民贷款的成本和还款压力,进而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

如果利率较低,贷款成本较低,居民的购房、购车等大额消费可能会增加,从而提高整体消费水平。

此外,社会政策也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政策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从而影响个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

例如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教育补贴政策等的和调整,都会对居民的消费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政策的完善和改善可能会促使居民消费意愿增强,从而带动消费水平的上升。

总的来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物价水平、金融环境和社会政策等。

对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和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

对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和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

对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和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作者:张旋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2期[摘要] 运用预防性储蓄理论和缓冲存货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储蓄率之间存在的相关性。

建立消费模型,证明我国消费行为存在―过度敏感‖现象,并对这些实证结果做出解释。

实证结果更好地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存在―预防性储蓄‖的动机,这也印证了建设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关键词] 预防性储蓄理论缓冲存货模型过度敏感1 引言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LC/PIH)是近年来研究储蓄的主要理论框架,但是对许多消费行为不能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预防性储蓄理论,作为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的一个实用并且前景广阔的扩充,强调储蓄不仅仅是为了在生命周期内扩展配置其资源,同时也是为了对不确定性事件加以保险。

预防性储蓄假说在吸收了理性预期思想的基础上,将不确定性引入分析框架,从而在更一般的意义上来考察消费者的跨时优化选择行为。

预防性储蓄是指风险厌恶的消费者为预防未来不确定性导致的消费水平的急剧下降而进行的储蓄,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收入和支出的变动所至,不确定性与财富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不确定性越高,财富的积累就会越多。

较大的收入不确定性会提高预防性储蓄。

在预防性储蓄模型中,通常消费者有一个最佳的财富与收入之比的目标值,如果实际比值高于目标值,消费将大于收入,财富总值将下降;如果比值低于目标值,消费将小于收入,财富值就会增加(Lusardi,1998)。

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不确定性的增长将导致更多的储蓄,采用预防性储蓄假说研究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下的居民储蓄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对于预期的将来收入不确定而拥有较低的当前财产的人,其收入的暂时性变化的边际消费倾向要大于其他人;具有相对风险厌恶的理性人对暂时收入过度敏感,储蓄过多,并有较高的消费的预期增长率(Zeldes,1989)。

本文首先利用缓冲存货模型分析家庭的收入和消费过程。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摘要】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本文通过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从总体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城乡差异、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关系以及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研究发现,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呈现逐步提升的态势,城乡消费差距逐渐缩小,同时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些结果对于完善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消费结构、促进城乡发展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实证分析、总体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城乡差异、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关系、影响因素、消费水平提升、城乡消费差距缩小、收入水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居民消费水平也逐步提高。

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也在不断改变,消费结构逐渐优化,消费品质也不断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减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各地政府也为了促进居民消费,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对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

而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到消费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更多的消费能力,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研究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介绍完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居民在消费行为上的状况,并探讨其中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

具体目的包括:揭示我国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了解居民在各种消费领域的支出情况,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消费结构分析,探讨不同消费领域间的消费比重及变化趋势,为行业发展和市场定位提供参考依据。

比较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异,深入分析城乡消费格局的差异及变化,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建议。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持续上升,这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从几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首先,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17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734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9%和9.6%。

这表明,我国居民的购买力得到了提高,消费水平自然也随之上升。

其次,从居民消费结构上来看,我国居民消费的比重逐年向服务类消费转移。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居住、食品和衣着三大类消费品的比重从2008年的69.7%下降至45.3%,而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医疗保健、娱乐和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品的比重由30.3%上升至54.7%。

这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增强了对服务类消费的需求。

再次,从居民消费品质上来看,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消费品质稳步提高。

以汽车消费为例,2019年全国汽车销量为2569.5万辆,较上年增长3.3%。

这表明,我国居民对于汽车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对于品质的要求也在增加。

此外,在其他消费品方面,我国居民对于品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最后,从居民消费群体上来看,我国居民消费群体日益多元化。

例如,70后、80后、90后和00后等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群体,在消费方面的需求和口味有很大的差异。

同时,城乡居民、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不同教育水平等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因此,在制定相关消费政策时,需要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和特点来制定不同的策略。

综上所述,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际状况正在逐步提高,消费结构正在从实物消费转向服务类消费,同时消费群体也在不断多元化。

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需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加强消费品质的提升和服务质量的改善,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步提升。

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居民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情况,本文将从居民收入、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变化趋势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

一、居民收入水平的分析居民的消费水平受制于其收入水平,因此首先需要分析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476元,比上年增长5.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697元,增长5.8%。

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居民,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存在。

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普遍较高,而欠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则较低。

二、消费结构的分析居民的消费结构对消费水平的影响至关重要。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向多元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消费方式和消费品种也在不断更新。

具体来看,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主要包括食品、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和居住的品质和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居民对于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也在逐渐增加。

随着网络购物、外卖等新型消费方式的兴起,居民的消费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三、消费水平的变化趋势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政策调控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步提升。

2019年,我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5389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为294275亿元,增长7.9%;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为111114亿元,增长8.4%。

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都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

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包括隐性收入的城乡居民收入的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包括隐性收入的城乡居民收入的分析

亿元增长到 23 0 亿元 , 38 . 5 实现 了贸易逆差 向贸易顺 施能够短时期促进我 国经济的 回暖 , 但也会带来通胀
差的巨大转变。投资、 消费、 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 的潜在威胁。只有积极引导居 民进行消费 , 才能从根 的“ 三驾 马车 ”但 从 上述数 字 来看 , 费 的增 长 明显 低 本上保障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 目前我 国 , 消 而 低 从 于投资和出 口的增长, 消费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 而投 居 民生 活呈 现 出一 种 高 储 蓄 、 消 费 的 态 势 , 长 期 资率和净 出口率整体呈上升趋势 ,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 来 看 明显 不 利 于我 国经 济 的健 康 发 展 , 并且 与 发达 国 我 因 贡献率要低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在消费增长 家 的居 民消 费相 比 , 国居 民消费 表现 得较 为疲 软 。 需要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进行客观分析 , 找出影响 率低于投资和出口的增长率的同时 , 最终消费支出内 此 , 部也表 现 出了较 大差异 性 。 同一 时 间段 内 , 在 政府 消 费 居 民消费 行为 的潜在 关键 因 素 , 针对 相关 因素 “ 症下 对 支出由 40 亿元增长到 3 7 亿元 , 8. 0 52 . 1 4 年均增长率为 药”进而引导居 民消费 , , 提高居 民的消费水平。 1. %; 5 6 居民消费支出由 15 .亿元增长到 9 37 亿 9 791 3 1. 2 元, 年均 增 长率 为 1.8 其 中城 镇 居 民消 费 由 667 46%, 6.
自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 经济保持着较快的增长 了一场席 卷 全球 的金融 动荡 。在 全球 经 济普 遍 低迷 的 速度。从 17 ~ 07 国内生产总值由 3 0.亿元增 国 际环境 下 , 国的进 出 口贸 易也受 到 了较 大影 响 , 9 8 20 年, 65 6 我 出 长到 2 34.亿元 , 6 22 5 年均增长率为 1. %; 5 5 最终消费支 现了较大幅度的滑坡 。 9 在外部需求不景气的情况下 , 只 出由 23 .亿元增长到 18 4. 亿元 , 291 2 44 . 6 年均增长率为 有积极扩大内需 , 才能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 为应 对 金 融危 机 对 我 国经 济 的影 响 , 国家 采 取 了包 括 4万 1. %; 4 9 资本形成总额由 17.亿元增长到11 1.亿 9 37 9 47 l 9 元, 年均增长率为 1. %; 6 5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由 一 1 亿元投资 、 3 l. 4 产业振兴计划等一揽 子刺激政策 , 这些措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实证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实证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实证分析作者:武星李耀伟徐小宁来源:《商业时代》2009年第20期◆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消费行为研究是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热点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选取1985—2007年我国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生活消费、存款余额等数据,利用各种消费函数对实际数据进行拟合后发现,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符合绝对收入假说,而农村居民消费符合持久收入假说或者绝对收入假说,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消费消费函数实证研究消费既是经济活动的终点和目的又是经济生产的起点,消费结构的状况不仅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而且涉及到社会经济诸多方面。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消费作为最终需求、作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特殊历史时期。

我国正在进行医疗、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各方面的制度改革,这必将对居民消费产生重要影响。

特别是我国现在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拉动消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利用相关数据对我国居民消费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数据收集及模型估计居民消费可以划分为城镇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由于所处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不同,其消费行为也有所不同,因而消费行为也服从不同的消费规律。

本文分为城镇居民消费行为与农村居民消费行为两部分进行研究。

本文选取1985—2007年间的居民消费数据,人均年消费额,人均年纯收入,年底人均储蓄余额作为储蓄数据,按照弗里德曼(1957)的方法计算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上述方法计算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本文采取λ=0.1,0.2,0.3......,0.9,分别进行回归,在结果中只列出拟合较好的λ及其计算出的对应的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值。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按照各消费模型,本文分别采用对实际数据进行拟合,回归的结果如表1所示。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的实证分析2023-10-30contents •引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结论与政策建议目录01引言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促进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有显著影响,缩小收入差距对于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探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不同收入层次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并运用实证方法检验收入差距与消费支出的关系。

研究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并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贡献由于数据来源和时间限制,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限制研究贡献与限制0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于农村居民,且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

绝对收入差距相对收入差距收入来源结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农村居民,导致相对收入差距也呈扩大趋势。

城镇居民多元化收入来源,而农村居民主要依靠农业等生产活动。

03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0201影响因素分析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影响城乡居民的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水平。

政策因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存在差异。

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影响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教育水平农业和非农产业的结构和比重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

产业结构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支出增加,但消费占收入的比重逐渐降低。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随着收入差距扩大,高收入群体对奢侈品的需求增加,而低收入群体对基本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难以满足。

消费结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制约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我国城乡居民持久收入、暂时收入与消费关系的比较研究

我国城乡居民持久收入、暂时收入与消费关系的比较研究

我国城乡居民持久收入、暂时收入与消费关系的比较研究本文以弗里德曼持久收入理论为基础,用1980年~2006年数据对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持久收入、暂时收入与消费关系做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增加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政策建议。

标签:消费持久收入暂时收入实证检验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

居民消费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但是,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居民消费增幅下降、消费需求不旺现象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消费作为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决定着产品的需求,从而影响到生产和就业水平乃至整个经济生活。

因此,对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尤其对影响居民消费行为因素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

本文将在持久收入假说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1980年~2006年统计资料的分析,讨论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是否符合PIH以及两者的差距、原因,最后根据城乡居民消费的不同特点,提出增加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从而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模型及数据来源1.模型建立及数据来源我们要分析现期持久收入、暂时收入同现期消费之间的关系,就要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依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建立如下基本实证模型:Ct= F(Yt) (1)Yt= PYt+TYt (2)式中,Ct为现期消费,Yt为现期收入,PYt为现期持久收入,TYt为现期暂时收入。

模型表明,本文仅限于分析消费与现期持久、现期暂时收入的关系,也即仅分析现期持久收入、现期暂时收入对现期消费的影响及影响程度,而不考虑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不重要。

2.持久收入、暂时收入的测算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于1952年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设消费理论。

按照他的观点,收入由两个部分组成: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

消费者对不同类型的收入变动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收入的变动是持久性的,那么人们就可能消费掉所增加的大部分收入;如果收入的变动具有明显的暂时性,那么增加的收入中相当大的部分就会储蓄起来。

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居民消费行为基于习惯形成的实证分析

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居民消费行为基于习惯形成的实证分析

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居民消费行为基于习惯形成的实证分析一、概括本文主要研究了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居民消费行为的形成和变化。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实证分析,揭示了不同收入水平、年龄阶层、地域差异等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些因素是如何通过习惯形成机制来影响居民的消费决策。

习惯形成在消费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在教育、医疗和房地产等领域的消费行为中表现尤为明显。

文章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

1.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

传统的消费模式已经被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行为所取代。

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的习惯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习惯形成的角度来探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得消费者有更多的购买力去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

在这种背景下,消费者开始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从而促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透明化,消费者可以更为方便地获取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信息。

这使得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更加理性和自主,不再盲目跟风。

消费者的决策越来越多地受到个人喜好、品味等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象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便利性,这使得他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加。

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更多元化的消费体验,如旅游、文化娱乐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消费者接触到了更多的外国商品和服务。

这使得他们的消费观念逐渐国际化,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形象。

跨国公司的涌现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进一步推动了消费行为的多元化发展。

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居民消费行为受到了习惯形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对生活质量追求的提升,也说明了市场在不断地适应和引导消费者的需求。

2. 研究意义在当前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下,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中国居民跨期消费文献述评

中国居民跨期消费文献述评

中国居民跨期消费文献述评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居民跨期消费是指居民在不同时间段内进行的消费行为,并且这种跨期消费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的相关文献进行述评,对其中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和政策建议进行综合评价。

中国居民跨期消费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学家广泛运用生命周期假设来解释居民跨期消费行为。

生命周期假设认为,居民在其一生中所获得的收入是不均衡的,因此他们会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进行不同程度的消费。

这一假设通过对个人的时间偏好、收入和财富变化等因素进行分析,解释了为什么居民会对未来进行消费储蓄的选择。

居民跨期消费的理论基础还包括资产定价模型。

资产定价模型主要是通过对消费-储蓄决策进行分析,解释居民在不同时间段内选择消费还是储蓄的原因。

这一模型的核心概念是消费流和资本资产的相互关系。

通过运用不同的资产定价模型,研究者可以对居民跨期消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预测。

中国居民跨期消费的实证研究表明,居民跨期消费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跨期消费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收入水平较高的居民更有可能在未来进行消费,而收入水平较低的居民则更倾向于储蓄。

家庭财富状况也会对居民跨期消费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家庭拥有更多财富的居民更倾向于进行跨期消费,而财富相对较低的家庭更倾向于进行储蓄。

居民的教育水平和职业状况也是影响居民跨期消费的重要因素。

针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的实证研究结果,一些政策建议也被提出。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引导居民进行合理的跨期消费。

建立健全的金融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增加居民进行跨期消费的信心和能力。

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消费教育,也可以提高居民对跨期消费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居民跨期消费的文献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和政策建议三个方面。

通过对文献的述评,可以看出在中国居民跨期消费研究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2019年7期总第892期一、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由过去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相对过剩经济和买方市场,消费环境也随之改变,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居民收入、人均GDP、财政支出、通货膨胀率、人口老龄化、财政支出、税收等等。

二、影响因素分析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收入影响居民的购买力,影响支付能力,从而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

其中税收、失业情况等等现状会影响到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

居民的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最重要的原因。

收入决定着消费额以及消费商品的等级,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居民的消费水平越高。

2.人均GDP:综合国力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人均GDP 的增长,为居民消费创建了良好的条件。

3.财政支出:近几年,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政府在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帮助,出台了各种惠民政策,以增加财政支出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4.人口老龄化:随着互联网的推广,电子商务市场的兴起,有许多消费模式都转变为网上消费,为消费搭建了一定的门槛,由于中老年人不能与时俱进,为消费行为增添了一定的难度,从而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

5.税收:虽然十九大提出对税制改革的政策,但是对很多人来说税收依然成为人们消费行为的障碍。

随着通货膨胀的作用,导致居民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加之税收的作用,加深了消费障碍。

三、计量模型的建立1.指标与模型的选择本研究中,我将选定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Y。

在选择解释变量时,如果把上述指标均作为解释变量会产生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以及居民的消费心理等存在诸多可变因素,随意性较强,将不作为主要的解释变量进行研究。

因此,选择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X2)、人均GDP (X3)、财政支出(X4)、商品价格指数(X5)作为解释变量。

确定模型:2.数据我选取了1997年到2016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财政支出、商品价格指数这五个指标,在国家统计局找到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旨在对1999我国城镇年人均收入变动对年人均各种消费变动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我们综合了几种关于收入和消费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而我们建立了理论模型。

然后,收集了相关的数据,利用EVIEWS 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

最后,我们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稳定繁荣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人均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其主要表现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联系我国“九五”期间的情况看,政府为加快经济发展所使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收效明显,各种金融资产的利率也多次下调,其结果使大量储蓄直接转化为投资,将后期消费转化为当期消费,大大激活了商品市场,使其流动性增强。

投资的增加促使了商品的多元化快速发展。

90年代中期以来,短缺经济现象在我国基本消失,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供不应求的商品已很少见,供过于求的商品不断增加,价格开始出现持续下降。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高,消费量大,商品化程度高,其消费对农村居民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在消费结构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研究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特征,对拓宽消费品市场渠道,确定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和正确引导居民消费方向,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在从计划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人民的消费水平、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90年代后期我国更是首次出现了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状况,影响我国消费的因素就更成了一个热点问题。

针对这种现象,本文收集了我国“九五”期间首年和末年各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截面数据,并加以实证分析及比较对比分析,分析我国“九五”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经济理论陈述<一>.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消费与收入决定关系的有关理论假说 (一)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对于)(y f c = y y C APC )(= )(y C MPC '=有(1)1)(0<'<y C ,即C 会随收入的而增长 ,但其增量小于收入增量。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理性与消费增长路径选择的实证研究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理性与消费增长路径选择的实证研究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理性与消费增长路径选择的实证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步入转轨时期,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市场化程度日渐加深,与之相适应的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居民收入、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城乡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大量涌现,尤其是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制度方面的改革使得个体承担的经济风险日渐增加,居民消费谨慎程度逐渐增强,与之相伴随的是消费持续缓慢增长的经济现象。

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习惯形成理论框架可以较好的解释。

这是因为,习惯形成类似于一种谨慎行为,较强的习惯形成会带来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同时它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并会最终导致更低的当期消费和更高的储蓄(1)。

习惯形成理论中效用不仅来源于当期消费,还要受到由以往消费累积的习惯存量的影响。

具有习惯形成的消费者更加贴近现实,正是如此,习惯形成下过多的重复消费会令消费者感到厌烦,从而带来效用损失,降低满足程度。

缓慢的消费增长并不意味着较少的满足,消费者获得的满足多少反映了其消费行为的理性程度。

消费理性说明消费者已经适应形成已久的经济环境并得以满足,因而对短期政策冲击反应迟钝。

然而,消费理性状态并非持久不变,理性消费者会依据周围条件的改善调整习惯形成,并令其消费逐渐达到具有更大满足的新理性。

由此若消费是理性的,促进消费增长应立足于长期,从改善整体经济结构上寻求解决途径。

若消费理性程度偏低,提高收入、降低流动性约束等短期刺激总需求的经济政策仍可以有效地帮助缓解习惯形成,促进消费增长。

因而消费理性与否将为我们进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增长进而带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总需求经济政策在近年来表现乏力提供一种解释(2)。

基于习惯形成视角研究居民消费问题,国内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而在这一视角下研究消费理性问题更属少数。

本文在习惯形成理论框架下实证研究中国城乡居民1995-2014年消费理性问题,涵盖消费理性检验,影响消费理性形成的原因分析等,进一步提出适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路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持久收入和财富目标的跨时消费选择*)))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杭 斌内容提要:标准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假定消费者有能力求解复杂的动态优化问题,这一假定至少在中国是不能成立的。

本文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关于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基本假设。

即由于存在信贷约束和消费支出高峰,中国城市居民跨时消费的理性选择是:在避免未来发生流动性约束的前提下尽可能平滑各个时期的消费。

与之相对应,本文假定中国城市居民跨时消费决策的主要依据是财富目标和持久收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经济计量模型。

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是:(1)1990年以来,随着城市居民财富目标的不断提高,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呈持续下降趋势。

(2)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的确存在一个学习和适应过程。

关键词:持久收入;财富目标;状态空间模型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565(2007)02-0038-06Intertemporal Consumption under Permanent Income and Wealth Target:An Empirical Study of Urban Households Consumption in C hinaHang BinAbstr act :The standard life 2cycle model of co nsu mption assumes the co nsumer to be capable of solving complex dynamic opti mization problem,w hile the study of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this hypothesis does no t hold true at least in China.In fact,due to credit constraint and expected consumpti on peak,ratio nal choice fo r urban households in China is to save fo r potential liquidity constraint in a certain period and then smoo th their consu mption over o ther periods.The author assumes that the consumers make consumpti on decisio n according to their wealth target and permanent income,then builds econometric models consequently.Results o f empirical analysis are as follo ws:(1)Since 1990,due to the co ntinuous increasing o f urban households .wealth target,their marginal pro pensity to co nsu me out of permanent inco me has been decreasing.(2)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adjustment of consumpti on behavior do es exist among urban residents in China.Key wor ds :permanen t inco me;w eal th target;state 2space mo del*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济转型期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实证研究0(批准号:7057306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引言跨时最优消费决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根本原因是未来收入或消费支出具有不确定性。

目前国外学者在分析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时,最常用的效用函数有两个,一个是常相对风险厌恶函数(constant relative risk aversion,简称C RRA ),另一个是常绝对风险厌恶函数(constant absolute risk aversion,简称C A R A )。

CRR A 和C A R A 都满足u c (c )>0,u d (c )<0,u Ê(c )>0,从而在理论上弥补了二次型效用函数的不足,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正如Kimball(1990)所指出:CARA 理论上有明显缺陷。

它不排除出现负的消费水平,并且假定富人和穷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一样强烈,即给定收入风险富人和穷人减少的消费在数量上相等。

其次,虽然C RRA 理论上是符合要求的,但在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下,用CRR A 效用函数无法求得消费或财富关于不确定性的封闭解(closed 2form solution),人们不得不转而求其数值解(numerical solution)或其他近似解,这是CRR A 效用第24卷第2期2007年2月统计研究Statistical Research Vol.24,No 12Feb.2007函数用于实证分析时遇到的最大障碍。

总之,在过去的20多年中,消费函数理论似乎越来越完善,但与之相对应的实证分析也越来越困难了。

针对这种现象,一些经济学家(如Thaler,1994;Hey,1999等)指出:现实中的消费者根本没有能力求解如此复杂的动态优化问题,他们的消费决策规则更有可能是相对简单的探索法(heuristics)或经验估计法(rules of thumb)。

近年来的一些实验研究表明,即使消费者遵循的是简单决策规则,其消费行为最终仍然能够近似于最优。

对此,比较一致的解释是:消费者具有学习能力。

Allen和Carroll(2001)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利用/试错法0(trial2and2error),人们可以学会好的决策规则。

消费者获得的知识一方面来自以往的经验,另一方面来自于社会。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面对不断改变的制度环境,消费者行为必然有一个适应和学习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人们对长远消费很关注,但却无法制订具体可靠的长期消费计划。

因此,探索法或经验估计法更符合中国实际。

为此,本文没有照搬以效用函数为基础的经典分析方法,而是根据中国经济环境的特点,选择持久收入和财富目标为中国城市居民跨时消费的决策依据,利用现代经济计量方法和1978)2004年的统计数据重点分析了财富目标对长期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

二、基本假设首先,西方消费函数理论是值得借鉴的,因为不论是中国消费者还是西方国家的消费者其内在因素是有共性的。

尽管外部环境有较大差异,但中国消费者同样是理性或近似理性的消费者。

中国居民家庭历来就有瞻前顾后、未雨绸缪的传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约束消费者行为的外部环境不断改善,人们得以更合理地安排消费与收入的比例。

此外,与其他国家的消费者一样,中国消费者也不喜欢风险,近10多年来,随着预期消费开支增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储蓄率不断提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然而,中国国情毕竟有其特殊性。

第一,中国缺乏成熟的消费信贷市场,居民的社会保障程度普遍很低,因此,信贷约束、预防性储蓄动机对消费的影响应该比发达国家大的多。

但这并不表明中国居民家庭的消费普遍受到了流动性约束。

而事实上,对大多数家庭而言流动性约束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强烈的自我保障意识使得中国居民家庭普遍有较高的储蓄率。

而/潜在的流动性约束0却是导致高储蓄率的重要的因素。

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很低,消费信贷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消费者不得不主要依靠自身的积蓄来应对各种各样的风险;另一方面,居民家庭除日常性消费支出外,还要面临一次性或阶段性集中开支,如子女上学、生病住院、购房等。

对多数家庭而言,这些费用可能相当于其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收入。

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届时就会面临支付困难,这就是潜在的流动性约束。

为了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流动性约束,居民家庭必然会在消费支出高峰到来之前尽力增加储蓄。

如果未来收入和消费支出具有不确定性,消费者就必须积累更多的财富,但即使未来收入和消费支出是完全确定的,预防性储蓄也会随着预期开支的增加而上升。

其实凯恩斯(1935)早已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人们储蓄的动机有8个,其中第一个动机是/建立准备金,以防止预料不到的变化0,第二个动机就是/为可以预料到的未来个人和家庭的需要做准备,如年老、子女教育等0。

第二,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且改革进程具有不确定性。

标准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出发点是假设消费者能够将一生资源合理地分配于各个时期,从而实现一生效用最大化。

这一假设在中国是难以成立的。

因为,/摸着石头过河0式的改革推进方式,使消费者往往很难区分某些政策的长期影响和短期冲击。

由于对遥远未来的情况难以预料,消费者更关注的是近期效用最大化。

第三,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居民家庭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居民消费行为必然也会随之改变,因此消费函数的重要参数(如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可能不再是固定常数。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假设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跨时消费的预算依据是可预见(例如今后若干年)的收入和重大开支,目标是实现该阶段消费的效用最大化,也即在保证预算期内不会出现流动性约束的前提下,尽可能平滑各年的消费。

并且,跨时消费决策是一个随着经济环境改变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三、简单决策规则与经济计量模型根据以上关于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基本假设,本文确定了两个符合其要点的简单决策规则。

11持久收入规则。

Friedman(1957)把可支配收入定义为持久收入(permanent income)与暂时收入第24卷第2期杭斌:基于持久收入和财富目标的跨时消费选择#39#(transitory income)之和,即Y t=Y p t+Y T t。

他认为消费不是取决于可支配收入而是取决于持久收入,且消费与持久收入之间存在固定比例。

用模型可以表示为:C t=kY p t,k是一个大于零、小于或等于1的常数,它的值取决于财富与收入的比例、消费者偏好、通货膨胀率以及利率等。

该式表明,如果收入的变化不足以改变持久收入,就不会对消费产生明显影响。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不少人误以为持久收入是指一生收入的平均数,而Friedman曾明确指出,持久收入是/可预计的、带有常规性质的收入0。

也就是说,与生命周期假定相比,持久收入假定的跨时预算长度要短的多。

其根本原因是,Friedman认为遥远未来的收入是很不确定的,也即难以预计的,而且即便遥远未来的预期收入很高,一般家庭也很难通过借贷来平滑一生的消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