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典型案例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作用时间
2019/1/21
心理防御机制
压抑 否认 反向作用 转移 逆转 抑制 与权威认同 禁欲 理智化 感情隔离 压抑 升华 原始的机制 分离 投射 投射认同 无所不能 贬低 原始的理想化
2019/1/21
几点建议
善待自己,明白一个现实:我们有可能有可能一辈子都活在 童年(或过去)的阴影里,而不自知!
精神分析发展理论与
人生
悟空的师傅住在哪里?
灵台方寸山 斜月三星洞
2019/1/21
改变世界的三位伟大的犹太人
改变了人 类对于社 会的认识
改变了人 类对于自 然的认识
改变了人 类对自身 的认识
一生致力于揭开斯芬克斯之谜
弗洛伊德曾指出他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了揭开“斯芬克 斯之谜”,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以人作为研究对象,强调 人的非理性作用。
从人的心理深层结构和内在心理动力方面去探讨人的奥秘
究竟什么是“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衰弱症以及其 他精神疾病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套完整的心理学 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它是一种治疗精神和神经错乱的理论。它认为 神经症是可以治疗的,关键是要了解导致神经症 的病因,而这些病因往往不是病人得神经器官受 到了器质性的损伤,而是病人受到了某种精神创 伤,这些创伤往往来自童年,以无意识的形式保 留下来。 (2)它试图解释人类人格的形成与运转。 (3)它提供了关于个人如何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中活 动的理论。
无意识
快乐原则: “里比多”的原始的、本
能的永恒冲动,遵循“快乐的原则”,强 烈的寻求发泄和满足。
早期观点:冰山理论
人的全部精神生活, 如同一座漂浮于海上 的冰山,意识世界只 是呈现在海洋表面上 的山尖,它在全部精 神世界中只占一小部 分,而无意识世界则 是海洋下面的那巨大 的山体。
佛洛依德 精神分析
这是迄今为止仍在欧美各国广为流行的一种心理治疗----学派和方法。
弗洛依德先提出了无意识理论,即提出人在不知不觉中还存在另外一种心理过程,它和意识一样,主宰着人的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
弗洛依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应。
前意识是内容,只要借助于注意,就可以进入到意识之中。
但无意识里的内容,要想进入到意识中去,就会受到抗拒,似乎有某种主动力量压制着这种观念。
为了说明这些概念,弗洛依德曾用一个客厅和它的接待室作比喻:在接待室里,有无数无意识观念争着要进入客厅,但门口的检查者只允许那些“善良者”进入。
一旦走进了客厅,就等于进入了“前意识”,它们就可以得到“自我”的注意。
那些被检查者拒之门外的无意识观念,经过乔装打扮,或则在入睡的条件下进入梦境,或则在心理异常的情况下,以异常的力量压倒检查者强制闯入意识之中。
弗洛依德还提出了一种“里比多(Libido)”,理论,他把从婴儿、幼儿到成年的性本能分为不同的阶段。
他认为,在早期,人的性欲尚未直接与生殖机能相关联,而是通过身体的一定的催情部位来得到满足。
例如,婴儿的早期性欲主要集中于口部,从吸吮中获得满足,称为“口唇期”。
以后,感觉到了排泄器官的刺激作用,常在排泄时感到快感,这种性欲集中于肛门的现象称为“肛欲期”。
幼儿逐渐认识到两性的差异,称之为“崇拜性器期”。
成年后,性器官发育成熟,称为“生殖期”。
在青少年时期,还有一个“潜伏期”。
上述每一阶段都不同的特点,而每当性欲固定在某一催情部位(口唇、肛门、生殖器等)时,就会出现各种心理异常。
弗洛依德将人的人格结构分为“它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它我”位于无意识的最深层,是行为动力的源泉;“自我”存在于意识之中,它以社会所容许的方式,指导自己的行为,以满足“它我”的需要;“超我”是最高级的部分,它可以改变“它我”的冲动,使“自我”的作用符合良心与理想、道德、法律等的要求。
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的例子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心理的重要理论,其中之一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压力、焦虑和冲突时会运用各种心理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这些自我防御机制能够帮助人们面对挑战和困难,但有时也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例子来解释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
1. 拒绝拒绝是一种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人因为工作压力很大,导致焦虑和烦躁。
他可能会选择拒绝面对这种情况的现实,推迟处理问题,或者淡化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减轻自己的精神压力。
这种方式可以暂时缓解焦虑,但往往会导致问题的积累和最终更大的压力。
2. 投射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的不安和冲突归因于外部环境或他人身上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一个人自己经历了失败或挫折,但他可能会将这种负面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是别人的过错或不公平的对待导致了自己的困境。
通过这种方式,个体可以减轻自己的内心焦虑和痛苦,但也可能因为误解他人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
3. 退行退行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压力和冲突时回到了某个较为幼稚的心理阶段,采取了类似儿童时期的行为方式来缓解负面情绪。
举个例子,一个成年人在遇到挫折时可能会表现出情绪化、撒娇或者依赖他人,来寻求安慰和关爱。
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期内减轻压力,但也会导致个体在成人关系和工作中产生问题。
总结回顾: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理论对我们理解人类心理特别是心理困境下的行为有重要启发意义。
通过学习和分析这些自我防御机制的例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个体在应对压力和冲突时的行为模式,并在职业心理学、辅导沟通等领域中提供更准确的帮助和指导。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些自我防御机制的局限性,不能长期依赖它们来解决内心的问题,需要通过更健康的方式来应对和处理心理压力。
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认为,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理论对于心理学和人类行为学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自我防御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面对压力和焦虑时的行为,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对现代心理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
1. 安娜·奥: 安娜是弗洛伊德的第一个患者,她在一次催眠治疗中回忆起了童年受虐经历,这引发了弗洛伊德对于潜意识、情感冲突和人格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也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开始。
2. 沃尔夫人: 沃尔夫人是一位患有强迫症的病人,她在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疗下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弗洛伊德通过对沃尔夫人的治疗,提出了精神防御机制和转移情感的重要性。
3. 德尔大夫: 德尔大夫是弗洛伊德的另一位心理治疗患者,他的治疗过程中展示了“自由联想”的概念,即通过无目的地的思考和表达,患者可以自发地表达出潜意识中的情绪和冲突。
4. 小汉斯: 小汉斯是一位患有恐惧症的孩子,他害怕马和黑暗,但在弗洛伊德的治疗下成功克服了恐惧症。
弗洛伊德通过对小汉斯的治疗,提出了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和精神分析学在儿童治疗中的应用。
5. 索菲·缪勒: 索菲是弗洛伊德的一位患者,她的治疗案例展示了“反移情”现象的重要性。
弗洛伊德通过对索菲的治疗,提出了治疗师与患者关系中的难以避免的情感冲突问题,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情感冲突的方法。
总之,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疗案例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
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
弗洛伊德式心理治疗是通过深度分析和探索来了解客户内在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在治疗中促进自我认识和个人成长。
以下列举五
个弗洛伊德式心理治疗的案例:
1. 安妮(Anna O.):她曾患有抑郁症、焦虑症和神经症。
经历
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她开始慢慢地主动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
理解自己的冲突,逐渐实现了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
2. 小汉斯(Little Hans):一个五岁的孩子,曾经有过一个恐
惧马车和马的梦境。
通过与他的父母和治疗师的讨论,小汉斯开始逐
渐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并真正掌握了自己的情境控制权。
3. 伊迪丝(Dora):她患有失眠和焦虑症,同时有家庭问题。
在弗洛伊德的治疗中,她开始了解自己是如何为了逃避家庭矛盾而营
造出一种自卫机制的,治疗被逐渐地成功了。
4. 汉娜(Hanna):一个患有心理疾病的女孩,曾经有一些自暴
自弃和压抑的情绪。
在治疗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的问题源自于一位
失去的亲人。
治疗的过程中,她逐渐理解了她的内心冲突,直到开始
自己独立地生活。
5. 梅洛福德(Melanie Klein):她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分析家,
通过对儿童的研究揭示了幼儿时期的心理动机,拓展了弗洛伊德式的
心理治疗范畴。
她的工作对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认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心理领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弗洛伊德案例
弗洛伊德案例:警醒我们需要改变警察执法
方式
2020年5月25日,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一名非洲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在被警察逮捕期间,因遭警察膝盖
压制而窒息身亡。
这一事件引发全美游行示威,并引起了全球对种族
歧视和警察执法方式的关注。
这起事件凸显了美国警察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警察使用过度
武力、警察执法不公和警察对某些社区的种族歧视。
这些问题在美国
已经存在多年,但这起事件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呼吁改革。
事实上,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美国,也存在于其他国家。
警察执
法是保障社会安宁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需要平
衡不同利益和权益,尤其是需要尊重人权和遵守法律。
警察应该是人
们信任和支持的力量,而不是人们害怕和避讳的对象。
改革警察执法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
同努力。
其中,包括加强警察培训,提高警察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平,
建立更加公正和透明的执法机制,加强对警察行为的监督和问责,促
进社会公正和人权的实现。
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也可以通过反思和批判自己的偏见和歧视,以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志愿活动,来推动社会的正义和平等。
这起
事件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改变警察执法方式和社会公正作出自己的贡献。
因此,我们需要去关注这起事件,深入反思其中的问题,并探索如何协同合作,推动警察执法方式的改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和谐,构建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
弗洛伊德研究过的10个奇怪的案例
弗洛伊德研究过的10个奇怪的案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观点和理论在今天看来可能过时了,但他对心理学和精神分析术的进步有着不可否认的影响。
虽然,我们在弗洛伊德那里听到的所有事情都会归根到性,但他一些有趣的病人案例仍然值得一看。
10.玛蒂尔德·施莱歇玛蒂尔德·施莱歇尔(Mathilde Schleicher)是弗洛伊德于1886年成为一名私人的“精神病医生”后的首批病人之一。
她的故事令人心碎。
施莱歇尔是一位音乐家,她的麻烦始于她被未婚夫抛弃。
她总会偏头痛,而且心理健康问题也一团糟,导致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1886年4月,她被送到弗洛伊德那里进行治疗,然后他开始进行一系列催眠疗法。
到了1889年6月,她已经不再抑郁,并且十分感激他的帮助,还送了他一本有题赠的书,以感谢他为她所做的一切。
但没过一个月,她的抑郁便转变成了躁狂和失眠。
她经常说她要从自己的音乐事业中获得荣誉和财富,并且时常会抽搐。
弗洛伊德将她转送到了威廉·斯威特林(Wilhelm Svetlin)医生的私人诊所,在那里她不仅被诊断出患上日后称作为躁郁症或是双向障碍的疾病,而且还被诊断为女性瘾者,因为她常常脱光衣服呼唤弗洛伊德。
其他的记录显示她的情况更糟。
显然,她相信自己每一次排便都是一次生产过程,并且试图把她的“孩子”藏在枕头下面。
施莱歇尔在接下来的七个月中都不断配着鸡尾酒服用像是罂粟、吗啡、水合氯醛甚至大麻之类的镇定剂。
渐渐地,也许可说是毫无意外地,她的躁狂症状消退了,在1890年5月允许离开。
她死于9月,那时弗洛伊德仍然在使用水合氯醛和一种叫索佛那的新药治疗她再次出现的抑郁症状。
不过,没人注意到她的尿里尽是血——是药物引起肝脏损伤的迹象——到发现时已经太晚了。
9.“小汉斯”案例弗洛伊德曾治疗过一名被他称为“小汉斯”(Little Hans)的5岁男孩,他是被他的父亲带到这里来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典型案例
弗洛伊德语录: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满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可能悔棋。
梦是人类对未完成愿望的一种达成。
女人越是拒绝,越是否认其性欲,男人对她的评估就越来越高。
踏上寻找自我之旅,直面潜意识之下的“本我”,通晓发掘意识能量,领悟精神分析之实用。
凡是掌握精神分析知识的人,无异于享受着天堂般的生活。
——荣格。
序言:对自己的内心一无所知,却不知不觉地跌入泥淖而深受其苦,这是神经质患者的不幸,也是许多正常人的实际状态。
第一章——弗洛伊德生平及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历程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并非某一天以完全形式被发现,而是在从弗洛伊德时代到现在的100多年的认真修正中得以发展的。
精神疾病的发生是又无意识的冲突造成的。
精神分析的宗旨在于从无意识中找出造成这些异常人格的来龙去脉。
因此,精神分析疗法首先是将无意识里隐藏的冲突外化,然后进行治疗。
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像弗洛伊德那样,系统地诠释存在于我们内心,却不为我们所知的心理世界。
贫穷的弗洛伊德,推迟了婚期四年。
妻子伯纳斯是个大家闺秀,养育三字三女。
他对家庭忠诚无二,对爱情忠贞不渝。
为了揭示自己发现的人类内心世界,他不惜公开自己的隐私和生活。
除了在16岁时有过一次单恋,他一生只爱一个女人,玛莎·伯纳斯。
第一阶段:1856出生到1897年年,为情感创伤论阶段。
母亲19岁时与39岁的父亲结婚,弗洛伊德和同父异母哥哥的儿子年龄相仿,而同父异母的哥哥与母亲年龄相仿。
兄妹7人,5个妹妹和一个小弟弟。
3岁时,母亲生的第二个男孩6个月夭亡,弗洛伊德认为弟弟的死因自己而生。
10岁,父亲作为犹太人而遭受侮辱,弗洛伊德喜欢汉尼拔将军的动机如此有关。
汉尼拔将军也是犹太人,曾进军罗马。
弗洛伊德在thumsee疗养所曾一个人击退了反犹太主义的进攻,与父亲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弗洛伊德对基础医学十分重视,为此推迟毕业两年。
1880到1882,他遇到了人生中的重要人物布罗伊尔,比他大14岁。
精神分析案例
精神分析案例引言: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探索和理解个体的无意识心理动力,以及这些动力对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精神分析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潜意识的作用,并通过解析无意识内隐含的冲突和欲望,以实现个体的心理平衡和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个精神分析案例,展示精神分析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和效果。
案例背景:李女士(化名)是一个42岁的职业女性,她在一家大型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位。
过去一年来,李女士一直感到压力巨大,经常感到疲惫、焦虑和情绪低落。
她的家庭生活也受到了影响,与丈夫的关系紧张,经常发生争吵。
李女士决定寻求心理治疗,并选择了精神分析。
治疗过程:在李女士的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通过与治疗师的对话和解析,她逐渐开启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
最初的几次会话中,李女士主要谈论了工作上的压力和与丈夫的冲突。
随着治疗的进行,她开始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经历,并将注意力转向了父母的关系。
在与治疗师的讨论中,李女士逐渐认识到自己童年时父母的争吵对自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说自己一直感到无助和恐惧,害怕再次看到父母争吵,这种恐惧在她的成年生活中持续存在。
通过治疗师的引导,李女士开始探索童年经历对她个人和婚姻生活的影响,并逐渐明白了自己对争吵、冲突的偏见和逃避的倾向。
在治疗的过程中,李女士还发现自己对工作的强烈依赖和工作成就感的追求。
通过与治疗师的沟通,她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上的过度投入是为了逃避与丈夫的关系问题以及内心深处对童年悲伤和无助的回忆。
治疗效果:随着治疗的深入,李女士变得更加认识自己,学会了面对内心的冲突和悲伤。
她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内在平衡,并学会了与丈夫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
在工作方面,她学会了更好地平衡工作和个人生活,减少了过度投入,获得了更大的心理平衡和满足感。
结论:本案例以李女士的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为例,展示了精神分析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和效果。
精神分析通过解析个体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找到实现心理平衡和健康的路径。
精神分析理论生活例子
精神分析理论生活例子在精神分析的治疗案例中,第一个要提到的就是安娜·O。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O的21岁癔症患者。
弗洛伊德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习到宣泄疗法,又师从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提出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精神分析法。
尽管安娜并不是弗洛伊德亲自治疗的病人,但这个病例在精神分析史上的重要性是极其显著的。
安娜·O原名伯莎·帕彭海姆,生于1859年2月27日,死于1936年5月28日。
安娜的父母都出自名门望族,历史上出现过几个智力不凡的人物,母系这一支中,其中一位就是有名的大诗人海涅。
她的母亲擅长交际,与当时许多著名的商贾、金融家和犹太社团领导有联系,其兄亦为有名望的绅士。
安娜的英语很流畅,并用法语和意大利语阅读,过着维也纳上流社会妇女的日常生活,骑马,做些刺绣。
1880年布洛伊尔治疗安娜时,她是一个20刚出头的知识女性,有着一系列莫名其妙的歇斯底里症状:右侧、左侧会在不同的时间里出现瘫痪和麻痹;有持续性的神经性咳嗽;会出现视觉和听觉障碍;会有古怪的饮食习惯(如,在几个星期里全靠桔子过活);会一度失去说德语的能力,而仍然能说英语;并且会体验到她称之为“缺席”的解离状态。
按照布洛伊尔的描述,安娜一直很健康,成长期并无神经症迹象。
她非常聪明,对事物的领会迅速,有十分敏锐的直觉,智力极强,有很高的诗歌禀赋和想象力,但受到严厉的和带有批判性的抑制。
她意志力坚强,有时显得固执,情绪上总是倾向于轻微的夸张,像是很高兴而又有些忧郁,因而有时易受心境支配,在性方面发育很差。
布洛伊尔将她描绘成一位“洋溢着充沛智力”的女子。
1880年,安娜21岁。
这年7月,她深爱着的父亲患了胸膜周围脓肿。
安娜竭尽全力照顾父亲,不到一个月,她自己也出现了诸多症状,如虚弱、贫血、厌食、睡眠紊乱、内斜视等。
按布洛伊尔的说法,“这段时间安娜和她的母亲共同分担着护理父亲的责任。
弗洛伊德 强迫症案例
弗洛伊德强迫症案例摘要:一、弗洛伊德简介1.生平介绍2.学术成就二、强迫症的概念1.定义2.症状表现三、弗洛伊德对强迫症的理解1.精神分析理论2.性欲发展阶段3.强迫症状背后的心理动力四、弗洛伊德的强迫症案例分析1.案例背景2.患者症状描述3.治疗方法及效果五、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性与启示1.局限性2.对现代心理治疗的启示正文:【弗洛伊德简介】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出生于犹太家庭,青年时期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对神经症产生了浓厚兴趣。
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治疗,弗洛伊德逐渐形成了精神分析理论,被誉为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强迫症的概念】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患者反复出现强制性思维和行为。
患者往往对自身的想法和行为无法控制,导致严重的焦虑和痛苦。
【弗洛伊德对强迫症的理解】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是患者在童年时期受到性压抑和冲突所导致的。
他将人的性欲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在每个阶段,患者若受到过度的性刺激或压抑,可能导致心理发展失衡,从而在成年后出现强迫症状。
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状是患者试图通过强制性行为来弥补童年时期的心理缺陷。
【弗洛伊德的强迫症案例分析】弗洛伊德曾分析过一个名叫“丹尼尔”的强迫症患者案例。
丹尼尔总是担心自己会伤害到别人,尤其是在愤怒时。
经过精神分析治疗,弗洛伊德发现丹尼尔在童年时期曾受到父亲严厉的惩罚,导致他在性欲发展阶段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压抑。
在治疗过程中,弗洛伊德帮助丹尼尔认识并面对内心的恐惧和冲突,最终减轻了他的症状。
【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性与启示】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对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现代研究认为,他的解释过于强调性欲因素,忽略了遗传、环境等其他影响因素。
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仍为强迫症的治疗提供了启示,即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动力,帮助患者认识并面对内心的恐惧和冲突,从而改善症状。
弗洛伊德影视精神分析学——以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为例
影视大观75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弗洛伊德影视精神分析学——以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为例刘露(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 要: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意大利电影大师朱塞佩·托纳托雷“时空三部曲”的终章,该片以少年雷纳多的第一视角为观众呈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意大利西西里岛上小镇中美丽少妇玛莲娜的故事。
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的核心就是本能决定论,本能决定论里包含了: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梦的理论、无意识理论等。
关键词:性本能;人格结构;无意识一、性本能理论在人的诸多本能当中,性本能对于人格的成长、人类心理方面的构造有着重大意义,性这一话题作为人类本性的基始,是人类文化艺术史中一个永恒的课题。
在性本能当中又衍生出生本能和死本能,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体现的是生本能,生本能指的是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为了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当中的雷纳多对于玛莲娜的倾慕迷恋就是源自于性本能。
弗洛伊德把人的窥视欲望当做性本能的其中一种表现,儿童对的窥视欲望的原初表现在对他人的生殖器官以及生理机能的强烈好奇心理。
影片中雷纳多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通过偷偷跑到玛莲娜家旁边凿一个小洞暗中观看玛莲娜的一举一动来满足自己的窥视欲望和对性的好奇心理。
雷纳多通过翻过墙壁偷看洗完头发正在晒太阳的玛莲娜,镜头中只有玛莲娜的侧身,但是却把玛莲娜的身材曲线展现地淋漓尽致,在阳光下湿漉漉的头发和曼妙的身形让玛莲娜在雷纳多心中就像一个缪斯女神。
影片中类似的偷看镜头不在少数,但都没有让玛莲娜发现雷纳多在偷看,满足了在影院机制当中观众产生窥视的安全感和快感。
不仅如此雷纳多还通过性幻想满足自己对玛莲娜的性欲本能,生动地展现了雷纳多这个青春期少年的性本能。
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人格被视为从本能的行为所反映出来的一个人的心理机制,这种本能的行为反映出来的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特征。
镜梦中的龃龉与失落——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分析残雪小说《公牛》
镜梦中的龃龉与失落——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分析残雪小说《公牛》⊙王禄可[安徽大学文学院, 合肥 230601]摘 要:残雪小说《公牛》完成了对于个体内在非理性世界的架构。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第一地理学理论及生死本能的角度看,《公牛》中“我”和“老关”分别是自恋者、抑郁症患者的形象。
而以第一地理学理论与梦的相关理论作为参照,《公牛》中的梦境、镜子和玻璃窗等意象在文本世界中具有突破无意识图景、增强理性架构的作用。
透过弗洛伊德的理论重新审视《公牛》这篇作品,可以发现其独特的哲学意蕴与别致的文本架构。
关键词:残雪 精神分析 自恋 抑郁 意象残雪作为中国当代不可忽视的一位现代派作家,她善于在个体非理性、潜意识层面借助寓言式的话语与叙事结构展现一个充满梦呓、陌生扭曲、虚无荒诞的世界。
她被学界的一些学者认为是目前为止中国最接近鲁迅的作家,她不仅描绘了相似的人间图景,而且具有对待这种景象相似的态度。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写法与营造方面,残雪并没有致力于呈现一个真实的客观世界,而是通过意象将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潜意识”直观地展现了出来;在人物塑造上,她注重发掘人物的病态与丑恶,而达成这一目的恰恰是借助对人物潜意识层面的描绘。
《公牛》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作品。
《公牛》是残雪早期较为精致的代表作,讲述一个混乱的故事:丈夫老关不停地申诉牙齿被田鼠折磨的痛苦,妻子“我”却为镜子中一头公牛带来的紫光而心醉神迷。
这种奇怪的紫色让“我”想起了许多东西:被雨水泡烂的玫瑰、爬满苍蝇的玻璃门、挂在树上的响尾蛇、母亲的死亡,等等。
老关不停地诉说自己害牙病的痛苦,却每天忍不住偷食饼干。
“我”透过镜子也看到老关打算把砒霜往牙缝里塞。
最后,“我”通过镜子目睹公牛做垂死的挣扎,而这时,老关举起大锤,向镜子砸去。
从文学的角度,我们很容易看出老关与“我”这一对夫妻内在的疏离:“男主人公往往以表层的、生命的形式表演着肉体的尴尬处境;女主人公身上则凝聚了千年不灭的精神。
弗洛伊德自我的事例
弗洛伊德自我的事例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自我概念,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自我、超我和本我构成。
其中自我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认同,是我们在社会中建立起来的形象和角色。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弗洛伊德自我的概念。
第一个事例是关于一个年轻人的自我发展过程。
这个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自我认同的困扰。
他在学校里感到自己与他人不同,因为他的兴趣和爱好与大多数同学不同。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身份,并且经常感到孤独和失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接受了自己的独特性,并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建立正面的关系。
通过这个经历,他建立起了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不再被外界的评判和标准所左右。
第二个事例是关于一个职场人士的自我调整过程。
这个人在工作中遇到了一次严重的失败,导致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他开始自责和质疑自己的决策能力。
然而,他意识到这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只会进一步削弱他的自信心。
于是,他主动寻求帮助并进行了反思,找到了导致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通过积极的自我调整,他恢复了自信,并在工作中重新取得了成功。
第三个事例是关于一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
这个人发现自己沉迷于一种不健康的嗜好,比如过度吃零食。
他意识到这种行为可能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于是他决定采取一些措施来约束自己。
他制定了一个计划,限制自己每天吃零食的数量,并且给自己奖励机制来增强自我控制力。
通过这种方式,他逐渐克服了沉迷的困扰,提升了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保护了自己的身体健康。
这些事例展示了弗洛伊德自我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自我是一个与自我认同、自尊心和自我调节能力相关的重要概念。
我们可以从这些事例中得到启示,即要积极地发展自我,接受自己的独特性,并且通过自我调整和自我约束来实现自我提升。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自我批评和自我压力,保持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心态。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取得个人和职业上的成功。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妻妾成群》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妻妾成群》【摘要】本文通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妻妾成群》,首先介绍了小说和精神分析法,明确了研究目的。
在分析了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点,探讨了他与妻妾们的关系,解读了其行为及心理动机,分析了作品中的潜意识情节,并探讨了精神分析法在小说解读中的应用。
结论部分总结了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对《妻妾成群》的解读,展望了该方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发展前景。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工具,深入解读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妻妾成群》、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主人公、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妻妾关系、心理动机、潜意识情节、应用、文学研究、解读、发展。
1. 引言1.1 介绍《妻妾成群》及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妻妾成群》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曹禺的长篇小说,以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为背景,描绘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冲突。
作品通过展现主人公在家庭中的种种矛盾与挣扎,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而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主张人类心灵深处存在着潜意识,人的行为往往受到潜意识冲动的驱动。
以弗洛伊德提出的许多理论和观点,如阿德勒、荣格等后来的心理学大师都受到了深刻影响。
通过精神分析法,可以深入探讨人的心理结构与行为动机,揭示隐藏在意识之下的潜意识内容。
本文将通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解读《妻妾成群》,探寻主人公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与妻妾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为动机背后的心理因素,进一步分析作品中的潜意识情节,探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在小说解读中的应用。
1.2 论述研究目的本文旨在运用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对《妻妾成群》进行深入解读,探究主人公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以及与妻妾之间复杂的关系,分析主人公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并挖掘作品中潜意识情节的含义。
通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视角来解读小说,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人物行为和情节的真正含义,揭示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冲突。
【最新文档】佛洛依德案例-精选word文档 (2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佛洛依德案例篇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典型案例弗洛伊德语录: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满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可能悔棋。
梦是人类对未完成愿望的一种达成。
女人越是拒绝,越是否认其性欲,男人对她的评估就越来越高。
踏上寻找自我之旅,直面潜意识之下的“本我”,通晓发掘意识能量,领悟精神分析之实用。
凡是掌握精神分析知识的人,无异于享受着天堂般的生活。
——荣格。
序言:对自己的内心一无所知,却不知不觉地跌入泥淖而深受其苦,这是神经质患者的不幸,也是许多正常人的实际状态。
第一章——弗洛伊德生平及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历程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并非某一天以完全形式被发现,而是在从弗洛伊德时代到现在的100多年的认真修正中得以发展的。
精神疾病的发生是又无意识的冲突造成的。
精神分析的宗旨在于从无意识中找出造成这些异常人格的来龙去脉。
因此,精神分析疗法首先是将无意识里隐藏的冲突外化,然后进行治疗。
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像弗洛伊德那样,系统地诠释存在于我们内心,却不为我们所知的心理世界。
贫穷的弗洛伊德,推迟了婚期四年。
妻子伯纳斯是个大家闺秀,养育三字三女。
他对家庭忠诚无二,对爱情忠贞不渝。
为了揭示自己发现的人类内心世界,他不惜公开自己的隐私和生活。
除了在16岁时有过一次单恋,他一生只爱一个女人,玛莎·伯纳斯。
第一阶段:1856出生到1897年年,为情感创伤论阶段。
母亲19岁时与39岁的父亲结婚,弗洛伊德和同父异母哥哥的儿子年龄相仿,而同父异母的哥哥与母亲年龄相仿。
兄妹7人,5个妹妹和一个小弟弟。
3岁时,母亲生的第二个男孩6个月夭亡,弗洛伊德认为弟弟的死因自己而生。
10岁,父亲作为犹太人而遭受侮辱,弗洛伊德喜欢汉尼拔将军的动机如此有关。
弗洛伊德的经典案例
弗洛伊德的经典案例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经典案例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和研究中。
以下是十个以弗洛伊德的经典案例为题的例子。
1. "小汉娜的恐惧症":弗洛伊德通过分析5岁的小汉娜,发现她的恐惧症源于对父亲的恋物欲望,以及父亲的威胁和惩罚。
2. "小阿尔弗雷德的神秘失明":弗洛伊德研究了一个年轻男孩的神秘失明症状,发现这一现象是由于童年时期对于禁欲的冲突和焦虑所导致的。
3. "德尔的多重人格":弗洛伊德分析了一个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的患者德尔,揭示了他不同人格之间的童年创伤和心理冲突。
4. "安娜·奥的梦境解析":弗洛伊德通过解析安娜·奥的梦境,揭示了她潜意识中对于父亲的恋物欲望和对母亲的嫉妒。
5. "弗朗茨的强迫症":弗洛伊德研究了一个患有强迫症的患者弗朗茨,发现他的症状来源于对儿童性欲和禁忌的冲突。
6. "玛丽亚的抑郁症":弗洛伊德分析了一个患有抑郁症的患者玛丽亚,发现她的症状与童年时期的失去和自我指责有关。
7. "约翰的恋母情结":弗洛伊德研究了一个患有恋母情结的患者约翰,探讨了他对母亲的爱与童年时期的冲突。
8. "丽莎的性幻想":弗洛伊德通过分析丽莎的性幻想,揭示了她对于父亲的恋物欲望和对母亲的嫉妒。
9. "彼得的恐高症":弗洛伊德研究了一个患有恐高症的患者彼得,发现他的症状源于对父亲的攀比和对母亲的恋物欲望。
10. "安妮的性冲突":弗洛伊德分析了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安妮,发现她的性冲突和对父亲的恋物欲望有关。
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
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
1.安娜·弗洛伊德(AnnaFreud):安娜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她自己也成为了一位知名的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
她的治疗案例主要包括童年创伤和青春期问题。
2. 沃尔夫人 (Wolf Man):弗洛伊德的这个病人是一个富有的俄罗斯贵族,他曾经患有嗜血症和恐惧症,并因此接受了长达四年的心理治疗。
3. 伊迪普斯小男孩 (Little Hans):这个病人是一个五岁的男孩,他有着严重的恐惧症和噩梦,导致他不愿上学和离开家。
弗洛伊德通过分析他的梦境,帮助他克服了这些问题。
4. 狂躁症患者 (Dora):这个女病人患有严重的狂躁症,她曾经拒绝接受弗洛伊德的治疗,但最终在威胁到她生命的情况下,她才接受了治疗。
5. 小汉斯的妹妹 (Little Hans's Sister):这个病人是小汉斯的妹妹,她患有无法解释的疾病。
弗洛伊德通过对她的治疗,帮助她克服了这些问题。
- 1 -。
弗洛伊德分析案例
弗洛伊德分析案例弗洛伊德分析案例【篇一:弗洛伊德分析案例】深度解析连续培训课程简介:弗洛伊德的五个经典案例——小汉斯、“鼠人”、“狼人”、施雷伯法官和少女多拉。
这五个案例在心理学史上不但非常有名,而且还经过最广泛的讨论,分别涉及幼儿期心理症、强迫症、恐惧症、妄想症和歇斯底里症。
通过对五个案例的深入解读,不仅可以了解精神分析的发展历史,还将看到精神分析在临床中的具体实践过程。
在这里,我们跟随的是弗洛伊德的思想,而非仅仅是他的理论。
授课导师:christian hoffmann克里斯汀? 霍夫曼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家拉康嫡系弟子现任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博士生院院长巴黎七大前任副校长三十多年临床工作经验进行中的《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及临床运用网络课程》让我们切身地感受到霍夫曼先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地临床洞察▼研究领域:人类心理脆弱性青少年主体性建构心理病理学临床研究医学和社会模式下的身体新概念研究部分著作:《精神分析问题》《拉康:拉康的研讨会第2卷》《精神分析学的临床研究》《青少年主体性的信息》《脑和人:新精神分析研究》《精神分析的实践和派系斗争》《弗洛伊德简介:抑制的真相》《隐喻的激情》翻译:许丹精神分析家;法国国家临床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执照;法国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中法双硕士;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医学和社会学实验室特邀研究员;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研究博士学院讲师;具有多年在法国精神病院和机构的实践经验,活跃于精神分析中法国际学术交流,及国内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回到弗洛伊德100多年前,弗洛伊德那个时代没有那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流派他的临床工作遵循一条最朴素的道路:看病人 ? 看自己 ? 构架理论今天,我们有太多的学派、理论、技术当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却迷失在深深的无力中这是因为我们被引向了另一条道路:看理论 ? 看自己 ? 看病人理论代替了我们的洞察力和创造性我们成了理论的奴隶现在,我们要重新回到弗洛伊德追根溯源真正领悟精神分析的本质与起源……▼让我们从《鼠人》开始用10堂视频网络课程带你完整学习强迫症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授课形式这10次网课采取在线视频授课的方式,同时结合qq群里预先阅读讨论。
弗洛伊德经典案例-小汉斯的故事
弗洛伊德---《狼人的故事(弗洛伊德心理治疗案例三种)》小汉斯的故事这是关于五岁男童(小汉斯)恐惧症的案例。
本案例是由病人小汉斯的父亲在弗洛伊德的指导下完成记录的。
这个病例在精神分析史上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弗洛伊德所说,它为幼儿期性欲理论提供了第一个完整的例证。
通过病人之父的详尽记叙,以及穿插于记叙过程中的弗洛伊德的精到点评,我们看到一个有些性早熟的小男孩从患上对马的恐惧症到治愈的全部过程,并深入到这个孩子的性心理的方方面面。
从不到四岁开始,小汉斯就对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明了根据阴茎的有无判别有生命物体和无生命物体的方法;他还固执地认为,所有人都有阴茎,而且体型大的人和动物其阴茎也更大。
当他的妹妹出生之后,生殖问题更是盘桓在小汉斯的心头,他下意识地对母亲的怀孕和婴儿的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但是父母却用鹳的故事来向他解释生育的问题。
处在俄狄普斯期的小汉斯,本就对母亲有强烈的依恋而对父亲怀有敌意,再加上父亲在性问题上解释让他疑窦丛生,于是对父亲的敌意越发加强。
他想跟母亲结合,想和母亲生下孩子,但是又害怕父亲的报复,害怕遭到父亲的阉割,于是焦虑产生,心理症的隐患也由此埋下。
请注意,弗洛伊德在一开始就向我们提供这样一个阉割威胁的情节:“在他三岁半的时候,他母亲曾看见他把手放在阴茎上。
她这样吓唬他:‘如果你再那样(触碰阴茎),我会叫A医生来把你的小鸡鸡割掉。
那时候,看你怎么撒尿?’汉斯:‘那我就用屁股尿。
’”由后来的事情看来,阉割正是导致症结的原因,而他的恐惧症,根本说来也正是对阉割的恐惧;不过,这里向汉斯发出威胁的,乃是他所钟爱的母亲,而他的恐惧对象,却明显的是父亲,看来,阉割威胁的源头主要并不是语言,而是一种深刻的心理情结。
有一点需要说明,在弗洛伊德较早期的理论中,他所持的观点一直是:焦虑产生于对恋母情结的压抑。
根据他后来的修正理论,焦虑实际上是一种信号,警告自我阉割危险即将到来;不是压抑产生焦虑,而是焦虑产生压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语录: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满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可能悔棋。
梦是人类对未完成愿望的一种达成。
女人越是拒绝,越是否认其性欲,男人对她的评估就越来越高。
踏上寻找自我之旅,直面潜意识之下的“本我”,通晓发掘意识能量,领悟精神分析之实用。
凡是掌握精神分析知识的人,无异于享受着天堂般的生活。
——荣格。
序言:对自己的内心一无所知,却不知不觉地跌入泥淖而深受其苦,这是神经质患者的不幸,也是许多正常人的实际状态。
第一章——弗洛伊德生平及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历程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并非某一天以完全形式被发现,而是在从弗洛伊德时代到现在的100多年的认真修正中得以发展的。
精神疾病的发生是又无意识的冲突造成的。
精神分析的宗旨在于从无意识中找出造成这些异常人格的来龙去脉。
因此,精神分析疗法首先是将无意识里隐藏的冲突外化,然后进行治疗。
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像弗洛伊德那样,系统地诠释存在于我们内心,却不为我们所知的心理世界。
贫穷的弗洛伊德,推迟了婚期四年。
妻子伯纳斯是个大家闺秀,养育三字三女。
他对家庭忠诚无二,对爱情忠贞不渝。
为了揭示自己发现的人类内心世界,他不惜公开自己的隐私和生活。
除了在16岁时有过一次单恋,他一生只爱一个女人,玛莎·伯纳斯。
第一阶段:1856出生到1897年年,为情感创伤论阶段。
母亲19岁时与39岁的父亲结婚,弗洛伊德和同父异母哥哥的儿子年龄相仿,而同父异母的哥哥与母亲年龄相仿。
兄妹7人,5个妹妹和一个小弟弟。
3岁时,母亲生的第二个男孩6个月夭亡,弗洛伊德认为弟弟的死因自己而生。
10岁,父亲作为犹太人而遭受侮辱,弗洛伊德喜欢汉尼拔将军的动机如此有关。
汉尼拔将军也是犹太人,曾进军罗马。
弗洛伊德在thumsee疗养所曾一个人击退了反犹太主义的进攻,与父亲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弗洛伊德对基础医学十分重视,为此推迟毕业两年。
1880到1882,他遇到了人生中的重要人物布罗伊尔,比他大14岁。
两人共同研究癔症的病因,并合著了《癔症的研究》一书。
26岁,布罗伊尔向其介绍了催眠术和疏导法。
介绍了由此方法治疗的案例安娜·欧。
中上层家庭,美丽聪慧。
21岁接受治疗,77岁去世,维护女权方面做过很大贡献,曾发行过纪念她的邮票。
疏导法指压抑的情感得到发泄和净化,以达到治疗精神创伤的治疗方法。
29岁在法国夏科博士处接触到催眠术,以夏科的名字为自己的长子取名。
(30岁结婚)一生对夏科十分感怀,从他那里知道癔症的原因来自精神创伤,而且在性的问题上得到启发。
两个方面,精神疾病由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功能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
1886年弗洛伊德30岁,诊所开业。
采用催眠和布罗伊尔的谈话疗法。
(核心是询问在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才发生了这些症状)一个象征意义的典型案例:发作性牙痛和颜面疼痛折磨15年,拔牙7颗无济于事。
源自丈夫出轨,不与之同床,对丈夫的辱骂和容忍。
吞咽困难是因为要压制对丈夫的回击。
眉间出现剧痛,因为在房间手淫被严厉的奶奶发现,奶奶犀利的眼光通过眉间的疼痛表现出来,负罪感,认为自己是个淫乱的孩子,婚姻的不幸是对自己的惩罚。
一个女士因为爱上自己的姐夫而又负罪感导致下肢瘫痪行走,维持了两年。
弗洛伊德利用自由联想法治愈了这个病人。
(评论:文化的影响)《癔症的研究》是在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和布罗伊尔合著的。
他专注于寻找造成精神创伤的原因,发现创伤几乎都与性欲有关。
故而认为癔症的发生原因是性欲。
“被压抑的无意识力量从本质上来说是现实的创伤体验的情感。
引起这种情感的记忆是不道德的,神经质患者无法接受,然而又不能以正常的方式解除。
”这些情感是被禁闭的,治疗的过程就是释放禁闭情感的过程。
将引发这种情感的记忆带到意识里来,就是精神分析疗法。
通过发泄和宣泄,从意识中被逐出的情感会再次成为意识的一部分,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安娜·欧对布罗伊尔产生了恋情,有过想象妊娠。
布罗伊尔逃避现实,安娜一生以看护私生子为职业,终生未嫁。
布罗伊尔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他不肯承认性欲说,对自己与安娜相爱不予承认。
弗洛伊德放弃催眠法的原因:有些人无法进入催眠状态,他自己也认为自己的技术不够纯熟;治疗效果是暂时的,不能令人满意;治疗时,患者会产生强烈的性的渴求。
这是他放弃催眠法的根本原因。
起初,用压迫技术,遮住患者眼睛。
对于现代精神分析而言,这样的身体接触和暗示是绝对不允许的,这样会干扰患者的移情,使分析的难度加大。
发展了自由联想法,躺在长沙发上,自己坐在患者视线不及的地方(头侧的椅子上),耐心引导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这一阶段,他创立了冲突、防御、阻抗和移情等重要概念。
强调产生神经质的原因是精神创伤,尤其强调幼年时受到的性诱惑。
他还认为,某些神经质是由不正常的性生活引起的。
与幼年记忆或性诱惑无关,之和现在的性生活有关的神经质叫做现实神经质。
焦虑症、神经衰弱和疑病症均属于此。
焦虑性神经质是由过分压抑时产生的神经质,如性交中断等。
神经衰弱由体力过渡消耗,即过度手淫引起的。
现实神经质的病因与精力有关,并有较多的躯体属性。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比作考古。
弗洛伊德学说的学术基础:他相信物理学的原则可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
其代表性理论有因果论、决定论、达尔文的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等。
他也试图用这些理论解释患者的症状。
精神机能的目的是适应。
紧张,解除紧张,能量释放,消除紧张,产生舒适感。
第二阶段:1897-1923(至人格结构理论发表为止),分域论阶段。
41-67这27年。
精神分域理论主导时期,也可称之为本文心理学。
第一阶段后期,更为关注患者的梦和幻想。
幼年时的创伤经验,可以以梦和精神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
41岁时发现,很多创伤记忆其实是幻想的产物。
得出结论:是孩子盼望父母的诱惑,从而产生相应的幻想,而他们却认为这种幻想是真实的。
由幼年期创伤理论转入幼年期幻想理论。
无意识机能的动力概念的萌芽时期。
自我分析:40岁时,父亲去世,他自信心荡然无存,焦虑和肠胃功能障碍随之而来,性生活中断了。
他也换上了神经症。
有学者认为,布罗伊尔、Fliess、荣格都是弗洛伊德对父亲的移情客体,对这些人都进行理想化,但最终都因失望而分手。
弗洛伊德能够记忆起的第一次梦是7-8岁时关于母亲的梦。
两三个人将沉睡的母亲抬到床上。
这些人都长着鸟嘴,吓得他从梦中醒来,哭着跑向父母的卧室,直到确认母亲没有死才放心下来。
这个梦表达了他对母亲性的欲望。
鸟嘴象征着生殖器。
他儿时喜欢看《旧约全书》中的插画,满足他性的好奇心。
他认为在梦中感到不安,可能不是因为母亲的死,而是对乱伦和受罚的恐惧。
7岁的弗洛伊德目睹了父母交欢的场面,突然站着撒尿。
分析认为,自己的目的是阻止父母的性交,进而独占母亲。
弗洛伊德一生都在进行自体分析。
俄狄浦斯情结,男孩想要独占母亲,可是遭到强悍而可怕的父亲的阻止,并因惧怕父亲的报复和处罚而产生焦虑,这种焦虑都称为“阉割恐惧”。
所有的神经质都存在这种矛盾冲突。
在成长中,会逐渐在与父母的认同的过程中消解。
假如这种认同过程产生偏差,就会导致性倒错和人格障碍。
这完全是在其经验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俄狄浦斯情结是每一个人一定要经历的,是导致神经质的原因。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父母,完全不为俄狄浦斯情结纠缠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弗洛伊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每当在理论探索上遇到问题时,他都会包容下来,并使之成为继续探索的动力。
此阶段结论:神经质的起因是患者的内部冲突以及与冲突有关的幻想。
关注点由外部事件转向内部世界。
对梦进行分析非常有助于理解人的内心冲突。
自由联想法,梦成为“走向无意识的途径”,在积累了诸多梦的经验后,发表了《梦的解析》。
提出了分域模式。
《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1901年45岁发表。
正常人同样受到无意识动机的影响。
言语过失、象征行动和症状行为等均由无意识的冲动引起。
另一篇重要论文《性学三论》。
阐述了“幼年期性欲论”。
幼儿也有性欲。
人的性欲是先天的本能,随着处理这种欲望的方法不同,每个人的人格也有所不同。
还首先介绍了本能论,认为本能驱力存在于所有人的性欲里。
还提到了性倒错。
认为所有的人都存在性倒错倾向,只不过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换句话说,满足性本能欲望的方法是从幼年到成年逐渐发展成熟的,当它固定在幼年的某一阶段时就是性倒错。
例如,同性恋是性欲客体没有转变为异性而停留在同性的结果;窥阴症是指未能发展到通过正常性交获取满足的阶段。
人的内心冲突是在性本能欲望的作用下产生的,这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因此被称为“驱力心理学”或“本我心理学”。
在第一阶段,弗洛伊德着重关注人类对外部世界的适应问题,到了第二阶段转而人类对某种内在力量的适应问题。
对本能欲望的适应,成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中心课题。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治疗方法也随之完善。
自由联想法,基本原则就是将心中产生的任何想法坦率地、毫无顾忌地说出来,也鼓励患者说出梦的内容和有关联想。
分析家坐在沙发的另一端,以免患者看见,且尽量不向患者透露本人的信息,特别是价值观和信仰。
对患者所谈的内容不做道德上的评价。
其目的是使患者克服阻抗,更多地展示其内心世界。
实践证明,自由联想的效果特别好,从中发展出了一系列的分析理论。
能够写出《梦的解析》也要归功于自由联想。
此阶段:无意识分为两种——无意识和前意识。
前意识在无意识的表面或意识和无意识之间。
自我是利用压抑的心理机制吧不适宜的欲望和想法驱逐到无意识里。
因此,将意识和无意识分开的防御机制是压力。
弗洛伊德把压抑说成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
本能理论也多次修改,第二阶段前期全部都是性欲论,并与攻击无关。
后期无意识欲望增加了攻击欲望。
力比多出现,攻击欲望却没有加入能量概念。
这一阶段提出了“升华”的概念。
不道德的、本能的、性的欲望转换成高尚的、非性的形式,来满足其欲望的一种防御机制。
无意识的机能方式是幼稚的,不合理性和原始的,称为“初级过程”。
无意识世界里不存在逻辑联系或形式,欲望或愿望只遵循快乐原则,也就是为了满足欲望,为了快乐,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快乐原则”,这一名称源自弗洛伊德。
前意识和意识不采取这种方式。
它们发挥次级过程的机能,即既符合逻辑关系,又考虑外部形式,遵循理性的行为规范,称之为“现实原则”。
是在分析了现实情况之后,采取延缓的方式或者变换的方式,以达到最终满足现存的欲望。
58岁提出了“自恋”这一概念。
1920年,64岁提出了“死亡本能”。
多数现代精神分析学者不承认死亡本能或敷衍了事。
第二阶段是其理论的全盛期。
《弗洛伊德全集》共23本,其中的15本是第二阶段完成的。
一生之中65%的论文是第二阶段完成的。
第三阶段:1923至1939年去世,结构论阶段以1923年《自我和本我》和1926年的《禁忌、症状和焦虑》为其理论转变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