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不求甚解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原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原则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实践性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三、教学内容1. 词条解释: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出处及例句。

2. 故事分享:讲述与“不求甚解”相关的历史故事或现实案例。

3. 方法指导:介绍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4. 实践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四、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出处,分享相关故事。

2. 第二课时:讲解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进行实践练习。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出处及例句。

2. 案例分析法:分享历史故事或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

4. 实践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手段1.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内容。

2. 视频:播放与“不求甚解”相关的短视频,增强课堂趣味性。

3. 练习题: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讨论情况。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感受,是否存在困惑。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

3. 教学调整: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九、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推荐与“不求甚解”相关的文章、书籍,提高阅读能力。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介绍不求甚解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该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课本内容。

本文将详细介绍不求甚解教案的设计和实施。

教案设计不求甚解教案的设计需要遵循学生学习的需求和课程目标。

教师应当先确定学习目标,并根据学生的程度和兴趣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不求甚解教案设计示例:1. 学习目标•掌握某一具体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该知识点•能够运用该知识点解决简单问题2. 教学准备•准备教学材料和资源•确定课堂活动和学生小组分组的方式3. 教学过程3.1 引入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用实际案例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探索新知识或解决一个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指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聚焦主题。

3.3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可以展示他们的发现或解决方案。

这样做可以增加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度。

3.4 深入理解和扩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知识,提供更多的实例和应用情景,扩展学生的思维。

3.5 练习和评估提供个人或小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

4. 教学评价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

不求甚解教学法的优势不求甚解教学法有以下几个优势:1. 主动学习不求甚解教学法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2. 深入理解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而不仅仅是表面记忆。

3. 扩展思维不求甚解教学法鼓励学生探索知识的不同应用情景,扩展学生的思维。

4. 鼓励创新学生在不求甚解教学法下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不求甚解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和主动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设计和实施不求甚解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知识目标:篇一1、学习本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的运用。

2、了解论证的两种方式,立论和驳论。

《不求甚解》教案篇二一、紧扣特点,说教材《不求甚解》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文艺随笔两篇》中的第二篇。

文章从“不求甚解”的来历谈起,围绕着读书应该“求甚解”还是“不求甚解”这个话题展开议论,并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作了精辟的阐释。

它告诉我们,“不求甚解”的读书法有利于达到由浅入深,广泛获取知识的目的。

文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选例典型,论证严密。

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分析具体,论证细腻翔实。

因此,结合文本特点、单元学习重点等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定如下:1、理解文本摆事实讲道理、剖析事理的议论方法,学会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3、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培养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学法新课标倡导建立自主、合奏、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要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和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采取了以下的教法:1、诵读法。

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以及如下的`学法: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2、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三、多元阅读,说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好的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孩子们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

文本主题思想探讨
01
02
03
倡导独立思考
文章鼓励读者在读书过程 中保持独立思考,不迷信 权威,敢于质疑和挑战传 统观念。
注重阅读方法
提倡“不求甚解”的阅读 方法,即不追求过度解读 和深入理解,而是注重广 泛阅读和积累。
强调实践应用
认为读书的目的不仅在于 获取知识,更在于将所学 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 际问题。
03 知识拓展与延伸
相关文化背景介绍
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
01
介绍古代文人如何通过“不求甚解”表达超脱世俗、追求内心
自由的精神境界。
禅宗思想与“不求甚解”的关联
02
阐述禅宗“顿悟”与“不求甚解”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两者
在思维方式上的相似之处。
道家思想与“不求甚解”的契合
03
分析道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与“不求甚解”
本文作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 家,其作品以思想深邃、语言优美而 著称。
课程目标与要求
让学生了解“不求甚 解”的内涵和意义,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 的深层含义,领悟作 者的思想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思维能力,提高学 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人 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列举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中与“不求甚解”相关的篇章和语句,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比较。
现代社会中“不求甚解”现象讨论
现代社会中的快餐文化与“不求甚解”
探讨现代社会中快餐文化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网络时代下的碎片化阅读与“不求甚解”
分析网络时代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及其对人们理解力和思考深度的影响,提出应对策略。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最新10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最新10篇】

【单元学习目标】一、体会课文语言犀利、思想辨证、论点明晰的特点。

二、初步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和辨析,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三、在实践中,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避免僵化,避免死板。

【修辞知识学习】一、顶针是指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有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语句,以上递下接,首尾蝉联,而使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修辞手法。

二、回文是指用变换词语次序的办法,造成前后句子中的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相反的现象,从而给人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趣的修辞手法。

三、反复,是指同一个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的情思。

如:你夜晚的每一个梦境,都是,人民,人民,人民。

又如: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四、引用,用名人、名著的语句、引成语等语言材料。

如:俗话说:“在什么山唱什么歌。

”我们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对照。

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还是苍蝇。

又如: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

【教学时间安排】22,《不求甚解》二课时。

※23,《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一课时。

2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课时。

※25,《卖柑者言》二课时。

【每周一诗指导】《过松源,晨饮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马南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课文提示】1.马南邨,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

2.普列汉诺夫,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3.王粲,汉末文学家。

【正音正字】抠kōu【词语积累】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咬文嚼字前后贯通观其大略因小失大开卷有益【初学课文】1,朗读课文。

初中不求甚解教案

初中不求甚解教案

初中不求甚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阅读实践中。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内容:1. 不求甚解的含义与起源。

2. 不求甚解在阅读实践中的应用。

3. 如何在阅读中做到不求甚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阅读的目的。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和感受。

二、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与起源(10分钟)1. 教师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即在阅读过程中不过分追究字词的意思,而是把握整体内容。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3. 教师介绍不求甚解的起源,让学生了解这一阅读方法的历史背景。

三、阅读实践(15分钟)1. 教师选择一篇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2. 学生独立阅读,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暂时放下,继续阅读。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阅读过程中的整体感受,不强求理解每一个细节。

四、讨论与分享(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阅读实践中不求甚解的心得体会。

2. 各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尝试运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醒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实践,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够做到不求甚解。

2.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他们对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 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了解学生对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的认同度和实际效果。

以上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和乐趣。

不求甚解教案设计

不求甚解教案设计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明白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庄子·逍遥游》中的一段话,讲解“不求甚解”的出处和含义。

2.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运用“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的事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运用“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的事例。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不求甚解”的出处和含义。

2. 讲解:详细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运用“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的事例。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应用,讨论如何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5. 总结:总结“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强调其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评估其应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找一些其他文献中关于“不求甚解”的论述,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不求甚解”的理解。

2. 实践环节:让学生选取一门课程或一项技能,尝试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并分享学习心得。

七、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并非忽视理解,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方法。

2. 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避免陷入盲目学习的误区。

八、教学准备1. 教材:《庄子·逍遥游》等相关文本。

2. 案例资料:收集一些成功运用“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的事例。

3. 投影仪:用于展示案例资料和教学内容。

九、教学反馈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不求甚解”的理解程度。

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不求甚解》这一课,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掌握文章主旨,并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文章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不求甚解》的作者背景、文章背景及文学地位;
2.掌握文章的关键词汇、成语、典故,如“不求甚解”、“疑邻盗斧”等;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将详细讲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简介、文章结构及论证方法。
首先,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历史地位和意义。然后,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文章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过程。在此过程中,重点强调“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文章中提到,‘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它并不是指对事物一知半解,而是要把握重点,避免陷入繁琐的细节。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阅读效率。”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文章中的观点。
首先,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然后,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请各组讨论以下问题:文章中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有没有值得我们质疑的地方?‘不求甚解’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学习中是否适用?请举例说明。”
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不求甚解”的读后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理解: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不求甚解》,完成以下阅读理解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描述文章的主要论点及其论证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不求甚解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原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 提高学生沟通、合作、创新等综合能力。

二、教学原则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实践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方法三、教学内容1. 词义理解:讲解“不求甚解”的词义及来源。

2. 案例分析:分析历史人物、文化作品中的“不求甚解”现象。

3. 方法指导:介绍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义、案例及方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实践法:设置课后作业,运用“不求甚解”方法进行实践。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组织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不求甚解”的内涵。

2. 讲解:详细讲解“不求甚解”的词义、案例及方法。

3.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实践:设置课后作业,运用“不求甚解”方法进行实践。

5. 总结: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不求甚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组织1. 课堂纪律:严格要求课堂纪律,确保教学效果。

2. 座位安排:按小组座位,便于讨论与合作。

3. 时间分配:合理分配讲解、讨论、实践等环节的时间。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和实践效果。

3. 学习成果: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综合能力提高。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方法、组织的意见和建议。

2. 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评价和改进措施。

3.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状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九、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辅助教学。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优秀8篇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教学流程:一、导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二、定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驳论文)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

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

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 第五到第六段为“立”)三、破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梳理第二、三段(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消灭敌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占领了阵地;破除错误的观点,正确的观点才能站住脚)四、立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巩固自己的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第五、六段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据)2、本文在举例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其益处何在?(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态度、方法)3、反对马马虎虎的读书态度对于巩固本文论点是否必要?(弥补可能留下的逻辑漏洞,使论证更为严密)4、“攻取阵地”(破)难还是“守住阵地”(立)难?谈谈巩固阵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多种论证方法科学搭配(火力强劲)全面思考,弥补逻辑漏洞(不留活力死角)五、思1、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对“不求甚解”态度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变化。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认识到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3.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魅力。

4. 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作者及其背景。

2. “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寓意。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

2.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引发学生对“不求甚解”的思考。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为学生推荐其他关于学习方法、人生哲理的文章,扩展他们的阅读视野。

2.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八、教学反思1. 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2. 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效地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质疑。

3. 反思作业布置和评价方式,确保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课堂讨论: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掌握“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2. 难点:如何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不求甚解”的方法。

3. 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不求甚解》的作者及其背景。

2. 阅读课文《不求甚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讲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4. 课堂讨论: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评估学生对课文《不求甚解》的理解和拓展阅读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不求甚解》原文。

2. 与“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相关的阅读材料。

3. 课后作业的评价标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课文《不求甚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讲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第三课时: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 第五课时:收集和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教学评价。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充分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避免误解为不认真学习的意思。

2.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强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阅读。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进行驳论的论述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难点: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我们早就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知道“不求甚解”这个词了,当时我们就对这个词加以了讨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也对这个词加以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整体感知: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勾画生字词。

(学生要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⑴学生勾画中可能会涉及的字词有(课件):阐明要诀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⑵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明确:“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⑶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驳论文)3、研读课文:⑴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再同座位讨论,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求甚解》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古代散文名篇。

课文主要讲述了要做到真正的不求甚解,就要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欣赏,以及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相当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散文有一定的了解。

但课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有不同的看法,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讨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

2.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能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4.能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5.能够培养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重要词语和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2.难点:课文中的某些复杂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对课文观点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

2.分析法:对课文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观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六. 教学准备1.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计划。

2.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参考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深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例如,可以谈论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中真正做到这一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课文,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初三语文《不求甚解》教案

初三语文《不求甚解》教案

初三语文《不求甚解》教案
初三语文《不求甚解》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三语文《不求甚解》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观点。

2.掌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作者观点。

学习难点掌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语文基础
1.了解作者(不少于20字)
2.在课文中划出生疏的字词并查字典标出读音。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回答《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自然段作者阐述的内容要点
三、深入探究
1.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3.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课堂检测:
目标检测
五、布置作业。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2.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4.讨论交流读书的方法。

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2.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1.“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2.把握反驳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

上课开始以一个容易被同学“不求甚解”的成语入手(“屡试不爽”或者文末成语“开卷有益”),引出话题“不求甚解”,引导学生回顾《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从而进入文题《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现今含义: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1 二。

作者简介(学生分享收集的作者信息,教师补充):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

又与吴晗、廖沫沙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

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1966年4月16日《北京日报》刊登关于《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批判材料,“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成为____的最早牺牲品。

5月18日,邓拓含冤自尽,成了“____”1966年起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

三。

检查预习后字词的掌握情况。

抽取同学写出自己认为较难理解、较生僻或易错的字词(1名同学在黑板演板,控制在5个词语左右);同学主动起来或者演板同学推荐他人来完成对字词的熟悉(拼音、解释等)。

接着擦掉字词的书写,只留拼音,再抽取一名同学完成书写,以此强化对字词的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面)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
案设计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要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开卷有益”等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水到渠成的确立自己的主张,达到反驳对方的目的。

3、了解驳论文的特点,会写一般的小驳论文。

情感价值态度: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怎样反驳对方的。

2重点难点
引导理解本文的反驳方法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不求甚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谁能说说文中哪种读书方法你最喜欢?其实,我们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来论哪种方法好哪种不好,有时得根据文章内容、个人习惯来论。

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有时得留余地,否则,别人有会找出漏洞反驳我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当代作家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不当说法。

活动2【讲授】不求甚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本文是反驳哪种错误观点。

2、文中作者拿什么来反驳对方?
引导明确:
敌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拿“读书”一事来反驳
(过渡)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课文
二、再读课文,明白作者怎样反驳
1、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划线。

(2)“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3)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
2、小组代表自由回答,老师指点明白:
涛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一是表谦虚,二是告诉人们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只顾局部,不看整体。

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课文为了反驳对方,列举了正反两个例子:“普列汉诺夫因为读书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马克思著作。

”“诸葛亮能够不求甚解,所以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另外,还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来佐证。

文中的“观其大略”“未晓处且放过”跟“不求甚解”很相似。

3、熟读第5、6、7、8段,熟悉文章怎样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

4、作者反驳对方的观点后,提出了什么主张?读课文最后一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