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洞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家洞石窟位于庄浪县通化乡陈堡村东龙眼峡山崖上,距离县城30公里,是一处集自然景观与石窟艺术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陈家洞又名龙眼山石窟,深居关山峡谷,南依云台,北接佛崖,峡外与宁夏固原县胭脂峡景区相连。
后峡有当年成吉思汗避暑休息之处凉殿峡和著名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学家葛洪修行之地葛家洞景区。
区内山岗绵亘、峰崖峻峭、茂林修竹、奇花异鸟、轻烟缭绕、迷雾苍茫,景色瑰丽多彩,“直可与陇上崆峒,龙门堪相媲美矣!”
陈家洞石窟开创于北魏晚期,是利用天然崖坎,以石条、土坯砌墙建洞而成。
窟群分布在长100米、高60米的崖壁上,现为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利用天然崖坎凿造而成,有窟龛9座,内多为宋代以后的泥塑和彩绘。
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石碑6通,金代“天德四年”和“泰和年”题记两处。
在河床北岸有北魏摩崖造像三尊,唐代残塔一座。
三尊造像雕于高5.5米、宽5米、长5米许的青灰色砂岩巨石之上。
这块巨石两侧凹凸不平,呈斜坡状,东侧平正。
古代匠师巧妙地在这块天然石块平正的一面雕成三尊高5米许的巨型造像。
三佛均为立式,中间佛高5.1米,施无畏与愿印,右侧佛高4.9米,左侧佛高4.7米,均施无畏印。
三佛均作高肉髻,面相方圆,双目微睁,笑态可掬。
但笑的程度不同:中佛微带笑意,作沉思状;右佛笑态文雅;左佛笑相自信,有一种雍容大度之感。
三佛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眉目清秀,眼珠突出,鼻高,耳大且下垂,嘴唇薄而凹深,下颚长而尖,颈长,
两肩窄,脚掌宽且厚,躯体修长。
身着通肩袈游裟,为褒衣博带式装束,披肩大衣下垂曳地,胸前结带,外露僧祗支。
大衣前摆垂于腹下,衣袖宽大拖于腿下,衣纹呈弧形阶梯状。
下着密折长裙,整个造像比例适中,带有浓郁的西部民族特色。
赤足立于莲台之上,分别为迦叶佛、释迦牟尼和弥勒佛,为北魏晚期造像。
在三佛的背光外,雕有小坐佛13尊,背部均为尖拱形背光,结跏趺坐于莲台上。
莲台基高o.3 米左右。
众小佛双手微拢,笑态可掬,和蔼可亲,表现出宗教的世俗化特征。
这种造像形式,在洛阳龙门石窟和大同云岗石窟中多见,但在庄浪地区众多石窟中是仅有的。
在大佛左侧右壁上,有“泰和年四月二十一日梁石记至”题记一处。
这三尊巨佛虽经千百年风雨侵蚀,但仍保存完好,堪称北魏石刻艺术中的珍品。
三大佛像虽然经风雨侵蚀,仍保存完好,栩栩如生,只中间一佛少一耳。
传说是这样的:陈堡村一个勤劳的樵夫,一早进山砍柴,碰见三位白胡子老人赶着一群牛羊正往山外走,其中一个高个子老头问樵夫:“山外的油菜花开了没有?”樵夫认真地答复没有。
然后匆匆砍柴去了。
第二天樵夫又碰见这三位赶牛羊的老人,又问同样的问题,樵夫虽然不耐烦,但仍如实回答没有。
谁知第三天,樵夫又在同样的地方又遇到同样的问题,有人就问了,是不是这三位老人没事干消遣樵夫呢?原来,地处下游的庄浪万泉镇的石门口被洪水冲破,下游村庄被毁,灾
情严重,活佛释迦牟尼闻讯,急忙赶一群石羊去堵石门口的洪水。
可是樵夫并不知情,认为三位老人在戏弄他,就随口告诉他们:前山的油菜花开了。
佛祖闻讯大喜,赶着牛羊出了洞峡,放眼望去,前川的油菜花并没有开。
说也奇怪,那些活蹦乱跳的牛羊,瞬间变成了奇形怪状的巨石。
佛祖生气,撕下自己的一只耳朵,施展法力,变成一座石山,终于堵住了洪水,拯救了下游民众。
此后,后人在石门口山上建有“耳朵寺”,四季香火不断,以纪念佛祖给人们带来的吉祥和平安。
唐代砖塔建于长10.7米、宽6米、高4.1米的龟形巨石之上。
为唐代的七级玲珑
宝塔,与三巨佛相为映衬,现残存四层半,具有鲜明的盛唐造塔风格。
该塔建在
河谷中一矩形岩石上,塔高8米,呈六角七级,为空心楼阁式结构。
塔底呈平面
六角形,系砖木结构(其中木构件已朽无存)。
现剩4级,直径4.3米,围经13.98
米,残高7.5米。
塔身表面平整,朴实无华,上部做叠涩出檐七层,然后向上收
分。
该塔通体青砖,净水白灰坐浆勾缝,内分层以双横木梁分隔,上铺木地板,
内设木梯穿层。
塔壁单薄,密檐七层,每层以叠涩檐相隔,檐口斗拱单挑,转角
封置八棱垂柱,拱斗雕制如意祥草,每层腰栏面饰对称龛式浮雕佛像。
塔的每层
出檐较浅,各角均有简单的仿木装饰,每面正中檐下有一朵仿木斗拱,呈六角形
角锥体,第一层北向开一券门,其他层均无门楣。
磨砖制作,雕工精湛,其风格
和西峰肖金塔、西安大雁塔的建造风格类似。
从其风格来看,砖塔应为唐僖宗文
德年间所建。
传说这里本来没有洞峡,也没有龙眼山,只一山高耸。
相传,在东晋泰和年间(366_370),两山崩开,闪出石佛大像3尊。
据清康熙十一年(1672)立的《重修龙眼山寺碑记》载:“……若稽古,晋泰和年间突出三尊石佛,妙相庄严,挺立于礅岩波浪之中……至唐僖宗文德时雷轰电掣,朗见神龙天矫、飞吼,开豁眼眸,霞光照彻丛林,故当日土人记瑞乃呼名为龙眼山。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立的《重修龙眼山碑序》也载:“吾郡有龙眼山……石佛出现,老幼惊奇,迨至唐时,蛟龙腾天……。
”
按此传说,在晋泰和年前后就开辟了陈家洞石窟。
这仅仅是个传说。
现存最早的是摩崖三立佛,雕于北魏晚期,也就是说至晚在北魏晚期这里已开始建窟。
陈家洞石窟自北魏创修以来,宋、元、明、清诸代均有修葺。
清初以前建有三清宫、大雄寺、玉皇阁、玄帝殿、观音洞、圣母祠、韦驮庵等。
清同治年间遭兵燹毁。
清光绪中叶后,又曾几度修葺,但终未恢复原貌。
2006年05月25日,云崖寺和陈家洞石窟作为南北朝至元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这几年,当地群众自发建起了大佛殿、三圣殿、关帝君庙和子孙宫等,面貌已大为改观。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相传为佛祖诞生日,附近的村社都要在陈家洞隆重设祭。
陈家洞景区植被良好,森林总面积7727公顷,是考古、旅游产、避暑的胜地。
景区内
境。
陈家洞生物资源丰富,在植物地理位置上处于太平洋系列中温带阔叶林带向欧亚荒漠草原带过渡的狭窄森林草原地带,是东北、华北及喜马拉雅植被区系成分的交汇处,形成关山植被的复杂性。
在同一垂直带内的不同坡向,植被类型多样。
在地质地貌方面,陈家洞景区按地质年代划分,地层出露为白垩纪(k),上复第四纪(Q)的风积黄土松散堆积层,岩性为暗紫色和紫红色的细砂岩、砂岩、夹薄层泥质砂岩及砾岩,该景区处于县境内地貌骨架的东北部基岩裸露高山区,受褶断构造控制和线状侵蚀,形成以脊状基岩山体和交迭起伏低谷为主的基岩中高山区地表形态。
陈家洞景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半年,夏炎短暂,秋早春迟,光能丰富,降水偏少。
年平均气温7.9℃,最冷月在1月份,平均气温-5.5℃;
最热月在7月,平均气温19.9℃。
年平均降水日为106.3天,该景区地表水称东沟水,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境内六盘山西麓,顺流与众水汇流形成北水洛河,在县城南与水河交汇形成水洛河。
陈家洞的人文景观是令人称奇的,然而,其自然景观在陇上的黄土高原却更是第一性的。
该景区自然风光旖旎,四季景色各异。
春末,残雪消融,清溪涓流,鸟雀鸣唱,各种山花叶蕾初绽,暗香浮动,令人心旷神怡。
盛夏,青峰逶迤,绿树成荫,幽草相依,庙宇殿阁沉浮于翠林烟霭中,视野所及,绿雾氤氲,清幽绝俗,犹如玉宇天阙。
仲秋,杨柳红黄相间,云
杉青黛,满山遍野显现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情画意。
初雪,山峦银装素裹,林木被雪挂冰,满山一片玉雕世界,旖旎妩媚,撩人情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陈家洞还有一自然奇景“洞峡烟云”。
“洞峡烟云”出现在夏季,千变万化,举目不定。
清晨,像条绸带缠在山腰,忽东忽西,逐渐随日光的强射而消失。
一过中午,便又从山壑间漂浮出来,好似一条条银龙、一头头雄狮翻飞撕斗起来。
一瞬间,又化作一块灰色的幕布盖在山头,顿时满山细雨沙沙筛落,山色朦胧,人影浮动,神秘玄奥。
顷刻间,雨停日出,祥云翻腾,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犹如神话中的“蓬莱仙境”。
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避暑、休闲、观光、旅游。
真是“洞峡松风弄阴晴,危石凌空人不惊。
醉眼摩崖雕像在,梦魂更牵宝塔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