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精讲

合集下载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讲义(二)(学生版)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讲义(二)(学生版)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讲义(二)一、课内知识回顾(请注意加粗的字词句)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请按照考点整理本文的知识点:二、中考连接2011烟台:【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讲解

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讲解

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讲解(三)文言文阅读(共8分)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①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②也?叶阳子③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④无恙耶?彻其环瑱⑤,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⑥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⑦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⑧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注:①处士: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

钟离:复姓。

②业:使之作官而成就功业。

用作动词,这里指重用。

③叶(shè)阳子:齐国的处士。

叶阳为复姓。

④北宫:复姓。

初级文言文精讲课程教案

初级文言文精讲课程教案

初级文言文精讲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语法结构,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型,能够阅读和理解初级文言文文章。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语法结构,训练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转换现代汉语思维方式,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讲解文言文的古老性、规范性、严谨性和多义性,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句式、词语和表达方式。

2.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讲解文言文的六书八部和文言文的基本句型,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知识。

3. 文言文的基本词汇。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常用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文的词汇量。

4. 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

选取经典文言文文章,讲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翻译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练习。

5. 文言文的写作。

讲解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通过讲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语法结构、词汇和写作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通过阅读和翻译练习,训练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讨论法。

通过讨论文言文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介绍文言文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的重要性和美学价值。

2. 讲解。

通过讲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语法结构、词汇和写作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通过阅读和翻译练习,训练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中考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文体知识、考点讲解)课件

语文中考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文体知识、考点讲解)课件
3.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成语中保留了 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 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语的词义。
4.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一 部分词,古为今用,可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词语是否可以古今通用。 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 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当于“可要”
⑥表选择
⑥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①介词,在 ②介词,到 ③介词,从
④介词,在 于
⑤介词,向 ⑥介词,给 ⑦介词,对、对于 ⑧介词,表比较,比 ⑨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①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⑤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⑥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⑦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⑧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⑨至于夏水襄陵(《三峡》)
⑩表时间或方位的界限或范围
⑩自康乐以来(《答谢中书书》)
①连词,表并列 ②连词,表承接
①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③连词,表递进,而且, ③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并且
而 ④连词,表修饰
④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⑤连词,表转折,然而, ⑤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
⑪助词,用在“前、后”等词前,表示 ⑪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对时间或方位的限制
①介词,给,替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②介词,为了
②为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
③介词,向,对

初中文言文阅读讲解

初中文言文阅读讲解

初中文言文阅读讲解文言文是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不仅对于提高语文成绩有帮助,还能够加深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本文将针对初中文言文阅读进行讲解,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这一学习任务。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古代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使用的词汇、语法结构都颇具特色。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和常用的古汉字,比如“乃”“兮”“之”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一些古代典籍、历史事件等的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二、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注意词义的转换:文言文中的词语往往与现代汉语的词义有所区别,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理和理解。

同时,还要留意一些常用的虚词和助词,比如“之”“乎”“则”等,这些词语的使用会影响整个句子的意义。

2. 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多样,有的长而复杂,有的短而简洁。

我们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理清主谓宾的关系,把握句子的前因后果。

3. 善于运用注释:在初学阶段,我们可以参考辅助阅读的注释来理解难点,注意其中的解释和分析。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可以逐渐减少对注释的依赖,进行更为独立的阅读理解。

4. 多读多练:文言文需要通过反复的阅读和练习来掌握。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文本,比如《史记》、《论语》等,进行长期有计划的读写训练。

通过多读多练,我们能够提高对文言文的感觉和理解能力。

三、文言文阅读的作用文言文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应付中考或高考,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阅读文言文,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此外,文言文阅读还能够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复杂,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推理和分析能力。

通过文言文的阅读,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敏捷度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条理清晰的表达能力。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许多初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常常是一个难题。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析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一、积累文言词汇文言词汇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首先,要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虚词则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例如,“之”“而”“以”“于”等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繁,其用法多样,需要我们逐一理解和记忆。

积累实词时,可以通过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方面进行。

以“走”为例,在古代汉语中是“跑”的意思,“夸父与日逐走”中的“走”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走”则是“行走”的意思。

古今异义词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仅指妻子。

通假字如“说”通“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就是“悦”,表示高兴。

此外,还可以通过分类记忆的方法来积累词汇,比如将表示官职升迁、人物称谓、时间等的词汇分别归类,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

二、理解文言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和用法,对于正确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判断句通常以“……者,……也”“……,……也”“……者,……”等形式出现,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都可能省略,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补充。

倒装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被动句常以“为……所……”“于”等表示被动。

三、把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比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等词类活用现象。

“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本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用蹄子踢”。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成分和语序也有其特点。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仔细分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知识精讲(通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知识精讲(通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知识精讲(一)中考考点:1、音:能顺畅地朗读文言课文,语意停顿正确。

2、义:理解、掌握文言课文中实词的含义和常见虚词(之、其、为、则、于、而、以、焉等)在文中的用法。

3、句子:理解并翻译文言课文中的句子。

4、整体感知:理解文言课文段、篇的基本内容,概括中心意思,并能简要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二)中考题例:[考题一]: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完成问题:十年,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间问:“何以战之?”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7)公将鼓.之鼓: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弗敢加.也弗敢专.也A. B.而山不加.增专.其利三世矣肉食者鄙.必以信.C. D.先帝不以臣卑鄙.愿陛下亲之信.之3、翻译下面的句子:(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2)战则请从。

译:(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4、根据文段回答:(1)文章中表明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什么?(2)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4)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5)《曹刿论战》一文生动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其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的侧面衬托了曹刿的,而鲁庄公关于“何以战”的回答又反衬曹刿的。

(以上考题综合02年安徽省镇江市与03年河北省中考阅读题)解题思路:1、词语解释是了解文意的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解析与讲解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解析与讲解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解析与讲解案例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

下面将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篇文言文为例,进行解析与讲解。

《元日》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一首诗,以描绘元旦的欢乐氛围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祝福。

下面对该诗进行逐句解析。

「爆竹声中辞旧岁」爆竹:指炮竹、鞭炮等爆炸物。

辞旧岁:告别过去的岁月。

这一句表达了辞旧迎新之际,爆竹声响彻云霄,象征着辞旧岁的喧闹和热闹,寓意着欢送旧时光,喜迎新年。

「花灯影里月轮圆」花灯:指元宵节时的花灯。

影里:在影子里。

月轮:指圆圆的月亮。

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景象,花灯的光芒在影子中照得月亮圆圆的,给人带来美好、喜庆的感觉。

「鼠年迎来瑞气生」鼠年:指以鼠为代表的属相年份。

瑞气:指吉祥、祥瑞的气氛。

生:充满、涌现。

这句诗暗示了新的一年是属鼠年,寓意着吉祥的新年即将到来,带来瑞气满满的喜庆氛围。

「竹荫送岁华」竹荫:竹子的阴凉之处。

岁华:岁月的流逝。

这一句通过竹荫与岁华相对应,表达了岁月在竹荫的陪伴下不断流逝,也暗含了守岁的习俗,寄托了对新年美好祝愿。

综上所述,王之涣的《元日》一诗以欢庆元旦的场景为背景,通过描绘欢乐氛围和美好的祝福寓意,表达了对新年的向往和期待。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精微的表达,展示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让我们在欣赏中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对这首文言文的解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为培养综合素质提供良好的启蒙教育。

总结起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中的文言文教材既具有语言的美感,又蕴含着深奥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人文修养。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分析:文言文阅读要点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分析:文言文阅读要点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分析:文言文阅读要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往往是一个难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阅读,下面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点进行分析。

一、字词理解1、实词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的实词,有很多在意义上与现代文有所不同。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女。

学习时要注意积累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如“故”,有“缘故”“所以”“旧的”等意思。

需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其具体含义。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或近音的字来代替本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高兴的意思。

词类活用: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其词性和用法会发生变化。

比如,“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2、虚词常见虚词: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有“之”“其”“而”“以”“于”等。

虚词用法:每个虚词都有多种用法,需要准确理解和掌握。

例如,“之”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二、句子翻译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要尽量按照原文的字词和语序进行翻译,保持原文的意思和风格。

意译:在直译无法通顺表达时,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但要遵循原文的大意。

2、注意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也”等形式。

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应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省略句:要补充出省略的成分,使句子完整通顺。

三、文意理解1、整体把握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写作目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意。

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细节分析注意文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这些往往是理解文意的重点。

对人物形象、事件发展、情感表达等进行细致分析。

四、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了解作者的字号、朝代、文学成就等。

熟悉其代表作品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专题10文言文阅读(知识串讲)-九年级语文上期中

专题10文言文阅读(知识串讲)-九年级语文上期中

专题10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内容与答题方法一、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命题人往往将考查范围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

(一)一词多义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如“亡”的本义是“逃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用的就是它的本义。

成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中的“亡”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丢失”。

文言文中,“亡”通“无”,读作wú,解释为“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

掌握一词多义,一靠学习课文时及时理解,二靠准确识记。

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卡片的形式来积累相关知识。

(二)古今异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

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

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

(3)词义转移。

如“媵人持汤沃灌”的“汤”,古代指热水、开水,现在多指菜汤。

(4)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如“地方”指土地方圆,“感激”指感动振奋,“可以”相当于“可以之”,翻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

(三)通假字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

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按“说”的一般用法,在这里讲不通,原来本字应是“悦”,“高兴”的意思。

通假字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我们可逐课进行整理,先摘出原句,之后找出通假字,再写出本字,以便归纳记忆。

(四)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精讲课件于的用法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精讲课件于的用法

于是——表示紧接上事之后的结果或表示时间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 ②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惠子相梁》)
可译为 “在这种情况下” “在这时”
“黄鸟于(1)飞,差池其羽”,何 其美也。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自 十年前偶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 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 见,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 誉于(5)四方。于是(6)吾有叹焉。然畅 饮抒怀,陶然于(7)是, 不亦乐乎?
可译为“在,从,到”
3.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②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可译为“与,跟,同”
4.表示比较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可译为“比” “胜过”
5.介绍行为的主动者 ①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②受制于人
1.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 ①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③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可译为 “向,给,对”
2.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③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情景导入
文言虚词小故事
“黄鸟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吾 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今已十载,未 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 之美则倍于昔,吾乡之美誉于四方。于是吾有叹焉。 然畅饮抒怀,陶然于是, 不亦乐乎?
知识讲解
“于”的用法
1.介词
表多种关系
2.复音虚词 至于、于是
(1)助词,不译 (2)介词,对于 (3)介词,到 (4)介词,比 (5)介词,被 (6)复音词,对此 (7)介词,在

中考语文复习系列 文言文阅读(一)知识精讲

中考语文复习系列 文言文阅读(一)知识精讲

中考语文复习系列文言文阅读(一)知识精讲【中考要点】重点:文言知识及感知浅易文言文内容。

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之、其、以、而、为、于)。

2、了解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主旨,简要概括。

【名篇名段】《<论语>六则、十则》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以: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⑤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⑦择其善者而从之从:2、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敏而好学()学而不厌()择其善者而从之()3、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4、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所选六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有。

请分别就两个方面各举一两则。

第一方面:第二方面: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六则中孔子的话:,。

7、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答:8、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答:《世说新语》二则1.《世说新语》是集,主要记述了。

刘义庆是宋文学家。

2.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华歆()辄()携()拯()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过中不至(过:)⑵去后乃至(乃:去:)⑶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⑷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⑸元方入门不顾(顾:)⑹歆辄难之(辄:)⑺幸尚宽,何为不可(幸:)⑻王欲舍所携人(舍:)⑼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所以:)⑽既已纳其自托(托:)4.译句。

中考语文试题精讲(第十三期):文言文阅读(之五)

中考语文试题精讲(第十三期):文言文阅读(之五)

中考语文试题精讲(第十三期):文言文阅读(之五)要点:1.精细讲解河北2023年文言阅读题;2.关注文言考题中的“取标题”的题目。

今天看看河北2023年考题中的文言文阅读理解题。

题目如下: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共13分)【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节选自《核舟记》)【乙】古法,以牛革①为矢服②,卧则以为枕。

取其中虚③,附④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

盖虚能纳⑤声也。

(选自《梦溪笔谈》)【丙】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持衣追及与之而还。

至家视日四分之三。

问:主人马不休,日行几何?答曰:七百八十里。

(选自《九章算术》)①革:去了毛的兽皮。

②矢服:装箭的盛具。

③虚:空。

④附:附着。

⑤纳:收进。

请同学们先做一做,然后拉到最下面对一下答案。

再回头看看讲解。

同学们要先利用注释基本读懂内容,不必一上来就急于看题目,先知大意后再看题目,然后再由题目的要求回到内容中找答案,当然要结合题目要求继续读原文,你会每读一遍原文都会加深一次理解,等你做完了题目,原文的内容基本上都知晓了,再做一次检查,就可以对所做的题目有更大的把握了。

当然,如果是课内文言文,已经学过了,就可以直接看具体的题目是什么,然后到文中找答案。

既然是阅读理解题,那首先要阅读,只有理解了内容,才能答好题目。

有的同学或许会说,如果是解词就不用看内容了吧,把这个词义写出来就得了。

这个看法是错误的,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实词一般都是一词多义,而到底是选哪一个词义,是要看这个词的具体处在什么位置,而它的意思就是由这个具体位置,即具体语言环境来决定的。

这个考题给了三段文言文,它们是各自独立的。

其中的第一个是来自课内文言文,另外两个来自课外文言文。

要求回答的五个题目都是来自这三段文字。

这三段文字分写三个东西:一是写核舟,二是写牛革,三是写客马。

文言文阅读技巧精讲

文言文阅读技巧精讲

文言文阅读技巧精讲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语言形式和句式结构,很多人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困难重重。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

一、了解常用词汇和句式在阅读文言文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文言文中使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熟悉这些常用词汇和句式对于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例如,常见的文言文词汇有“斯”、“兮”、“吾”等,常见的句式有“不仅...而且...”、“虽然...但是...”等。

通过学习这些常用词汇和句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二、注重上下文的语境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注重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句子的整体含义。

由于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较为简练,往往需要通过上下文的暗示来理解句子的具体含义。

因此,我们需要仔细推敲上下文的语境,将句子融入其中,理解句子的真正含义。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这些手法也会在上下文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注意动词和名词的使用在文言文中,动词和名词的使用非常重要。

动词的使用往往能够揭示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关系,而名词的使用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宾语和定语关系。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注意动词和名词的使用,通过分析它们的搭配关系来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文言文中常见的动宾短语和名词修饰语的使用,这些短语和修饰语往往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四、多读经典文言文作品最后,要想熟练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我们需要多读经典的文言文作品。

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我们可以进一步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丰富自己的写作能力。

因此,建议大家多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如《红楼梦》、《史记》等,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讲解技巧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讲解技巧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讲解技巧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展现了独特的语言魅力。

掌握好文言文阅读,对提高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学习重要性、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注意事项、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中考备考技巧以及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等方面,详细讲解如何学好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一、学习重要性文言文阅读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古文翻译能力,更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古代文化的魅力,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主要学习内容1.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句式等。

2.文言文阅读理解: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并能进行准确的翻译。

3.文言文鉴赏:通过阅读文言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学习注意事项1.不要死记硬背,要注重理解和应用。

2.要注意文言文的语法和句式特点,避免翻译错误。

3.要多读多练,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四、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词汇积累法: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注重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词义,并能熟练运用。

例如,可以制作词汇卡片,随时翻阅记忆。

2.语法突破法: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对语法和句式感到困惑。

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深入学习文言文语法规则,并在阅读过程中加以运用。

3.阅读理解法: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重理解全文大意,把握文章主题。

可以通过概括文章大意,进行段落总结,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中考备考技巧1.熟悉中考文言文考试范围和题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2.分类整理文言文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

3.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六、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1.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共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注重课外拓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提高文化素养。

通过以上学习方法和技巧,相信初中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阅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析 知识精讲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析 知识精讲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析知识精讲常见题型:1. 顺畅朗读。

读准字音,划分节奏,确定句子的重音、语气语调、断句和标点等。

2. 准确理解。

解释词语,辨识成语与典故,翻译句子等。

3. 背诵默写。

以名篇名句为主。

4. 分析评价。

理顺句子关系,理解句子含义,辨析修辞手法,筛选指定内容,分析表达作用;理清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分析写作意图,归纳思想感情,总结艺术手法,阐述阅读感受,比较评价作品等易犯错误:1. 因为不注重积累而不能读准字音,因为不理解句义而停顿不当、重音不准,因为整体感知不够而不能正确处理语气与语调、断句和标点。

2. 因为不注意古汉语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和虚词用法的灵活性,而不能正确理解句意;因为不注意联系词语的语言环境而不能正确解释词义;因为不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文言句式和翻译方法,而不能准确翻译句子。

3. 因为识记不牢靠,理解不透彻,而不能准确筛选、默写重要的句子。

4. 因为不能准确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把握不住关键词语和句子所指的内容;因为缺乏多角度联系,而不能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辨析修辞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因为不能理清思路、理顺段落之间的关系,不注意表意的完整性,而不能准确划分段落层次;因为抓不住重点,而不能准确概括段落大意;因为不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境遇和感情倾向,而对作品的整体感知、深入分析、评价议论有失偏颇;因为联系实际不充分而感受不具体、不真切;因为找不到比较的角度而不能正确地求同存异。

解题策略:解答文言文阅读题总的原则是:注重积累,整体感知,讲究策略。

这就是说,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字、词、句的熟练掌握,要注重常见题型解题技巧的积累;在解题之前,要认真阅读选文,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整体把握,切勿断章取义。

具体解答时,要充分调动平时积累的知识和技巧,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方法,全方位联系,综合考虑,深入剖析。

下面我们就“常见题型”中列举的考点作一些具体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考点应对策略一个基础:回归课本,积累课内实词、虚词,对课内的文言文可以做到逐字翻译一个工具: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能够借助语法知识去推断课外实词、虚词含义;掌握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四种文言文常用句式。

第一课时实词实词:虚词:一、文言实词常见现象举例(一)一词多义朝令夕改改朝换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二)古今异义保持不变:牛马羊上下人手日月完全不同的:牺牲、烈士词义扩大:1.色古:今:2.病古:今:词义缩小:1.臭古:今:2.金古:今:词义转移:1.涕古:今:2.走古:今:(三)通假字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风吹草低见牛羊3.或师焉,或不焉4.甚矣,汝之不惠5.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四)偏义复词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二、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以下几种方法共同组成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一个团队,多种方法灵活应用,沉着应对课外实词。

(一)语言结构推断法古人行文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由熟悉的词语推断陌生的词语。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隐天蔽日3.追亡逐北(二)语法分析法根据实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并结合当时语境来判断实词的意义。

句子的构成: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划分练习1.英雄的汽车人迅速重返蓝色地球。

2.一阵微风吹散了天边的浮云。

文言文实词判断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河3.烟波微茫信难求(三)语境判断法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友人惭,下车引之。

(四)知识的迁移此种方法必须建立在一点的积累之上,主要源于课内文章、常见成语与平时练习时的积累。

暴秦之欲无厌贪得无厌(五)什么情况下考虑通假字实词的本义和其他引申义都将不同时,可根据音同、音近、字形相近的原则考虑通假字情况。

(六)最后一招——以形断义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振长策而驭宇内。

”“策”,从“竹”,本义与竹条有关,故“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质马鞭)“禾”关五谷;“贝”关金钱;“皿”关器具;“宀”关房舍;“求”关毛皮;“系”关捆绑;“纟”关丝织品绳索有;“歹”关死亡;“月”关肉;“饣”关“吃”(七)万能公式——代入检验法代入原文,看上下文意思是否通顺。

【练习】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

②减:不足。

③大将军:王敦。

④钱凤:人名,字世仪。

⑤孰:熟。

⑥从:纵。

1解释下列实词含义(1)屏人论事(2)大将军尝先出(3)乃阳吐污头面被褥(4)于是得全2.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原文的话回答。

三、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一)一般活用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1.驴不胜怒,蹄之2.其一犬坐于前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4.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二)使动用法表示谓语动词使宾语怎么样,常译为使……怎样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2.春风又绿江南岸(三)把宾语当做什么,常译为以……为,把……当做稍稍宾客其父(四)为动用法谓语动词不直接支配宾语,而是为宾语实行某一动作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练习】1.邑人奇之2.父利其然也3.父异焉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5.伤仲永6.自(1)并自为其名(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7.然(1)父利其然也(2)泯然众人矣8.闻(1)余闻之也久(2)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二课时中考重点文言虚词及用法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2.承接(顺承)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②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六则》)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5.修饰关系,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6.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君而有意,相期日中。

.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③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私心》)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将何以理天下乎?(《强项令》)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包拯》)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四知》)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后面的动作是前面的动作的目的。

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4.表并列、承接、递进、修饰关系时,与“而”用法相同。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③余闻之也久(《伤仲永》)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称善者久之。

(《细柳营》)③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口技》)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我之谓也。

(《秋水》)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马之千里者。

(《马说》)(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其(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订鬼》)③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也可译作“其中的”。

如: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送东阳马生序》)②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为(一)名词译作“做法,行为”。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二)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可译为“是”“称为,叫做”“作,作为”“担任,充当”“做,制作”等。

如:①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②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六则》)④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后一个“为”)(《公输》)(三)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替”等。

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③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前一个“为”)(《公输》)2.表示被动,译作“被”。

如: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满井游记》)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表示原因,译作“因为”。

如: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于主要作介词用: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③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对于”“同”“给”“到”等。

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④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⑤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六则》)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如: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②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6.表示二者关系,可译为“同,跟”。

如:故燕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第三课时(一)重点文言句式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通常不用判断词“是”。

基本形式:(1)“……者,……也”。

例: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天时不如地利)(2)“……,……者也”。

例: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连说)(3)“……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4)“……,……也”例: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2、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5)“……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