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摇蚊幼虫和霍甫水丝蚓的生态毒理学研究

合集下载

五种底栖动物对优控污染物的敏感性评价

五种底栖动物对优控污染物的敏感性评价
nd a Ri s k As s e s s me n t .S at t e En v i r o m e n n t a l P r o t e  ̄i o n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Ec o l o g i c a l Ef fe c t s nd a Ri s k As s e s s me n t o f
L i mn o d r i l u s h o fm e i s t e r i nd a Mi s g u r n u s a n g u i l l i c a u d a t u s . A l i s t o f t e n p i r o r i y t p o l l u t a n t s t h a t we r e mo s t t o x i c t o t h e i f v e
欣 , 刘征涛 ( 1 冲 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环境基准与风险
评估 国家重 点实验室, 国家环境保护化学 品生态效应与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 北京 1 0 0 0 1 2 ;2 .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
S e n s i t i v i t y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f . v e z o o b e n t h o s t o p r i o r i y t p o l l u t a n t s . WANG We i — l i , YA N Zh e n — g u a n i n g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B e i j i n g 1 0 0 8 7 5 , C h i n a ) . C h i n a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i e n c e , 2 0 1 3 , 3 3 ( 1 0 ) :1 8 5 6 - 1 8 6 2

水源水中摇蚊幼虫的孳生与生态控制

水源水中摇蚊幼虫的孳生与生态控制

多样性明显降低 ,而适应富营养水体的摇蚊类水生 ~9918% ,摇蚊幼虫密度和生物量从大到小的顺序
昆虫在水体中却占优势地位 。这主要归因于这个种 是 1# > 3# > 2# > 4# ,无鱼对照池摇蚊幼虫丰度显著
类能耐受由于有机物大量被分解而造成的低氧甚至 大于养鱼池 ,其平均生物量是养鱼池的 13. 6倍 [12 ] 。
值与底栖动物生物量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
2 水源水中摇蚊幼虫孳生的生态学因素
以摇蚊幼虫为代表的底栖动物在水中的大量繁
殖 ,是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对
图 2 水温对摇蚊世代时间的影响 Fig12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generation time of chironomus
Key words chironomus larva; eutrophication; top 2down effect; biomanipulation
目前 ,日趋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性 的环境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对饮用水生产带来的危 害主要有水中含藻多 、有机物浓度高 、向水体释放有 毒物质等 ,造成了饮用水水源水质恶化 ,水处理难度 增加 。而近年来 ,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又一困扰供 水界的难题 ,即城市供水系统摇蚊幼虫污染问题 ,引 起了水处理工作者的充分重视 [ 1, 2 ] 。本文从生态学 角度出发 ,对解决困扰水厂运行的摇蚊幼虫污染问 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
第 8期
孙兴滨等 :水源水中摇蚊幼虫的孳生与生态控制
3
体中的动植物也正是靠彼此间的捕食关系与生存竞 2. 3 鱼类减少增加了摇蚊幼虫繁殖的机会
争压力来实现水体各物种间生物量 、种群密度上的

仁怀市主要河流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评价

仁怀市主要河流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评价

仁怀市主要河流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评价作者:何浩宇龙茂源张书海周岳兵甘雷王桢璐项涛居涛石磊安苗董响红来源:《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24年第01期摘要:底棲动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亦是水环境状况的重要指示类群。

为探究仁怀市主要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水质状况,我们于2023年春季对赤水河仁怀段干流、8条主要支流及其附属水库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

结果发现:此次考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93种,隶属于4门7纲18目58科,其中软体动物17种(18.28%);环节动物9种(9.68%);水生昆虫65种(69.89%);甲壳类与涡虫各1种(均占1.08%)。

优势种为多足摇蚊属一种( Polypedilum sp.)、河蚬( Corbicula fluminea )、摇蚊属一种( Chironomus sp.)与长跗摇蚊属一种( Tanytarsus sp.)。

利用生物多样性和底栖动物分类评价指数对该市主要河流进行水质生物学评价,结果显示:Shannon-Wiener指数与Margalef指数评级偏差,Pielou指数评级偏优,而生物学污染性指数和生物指数评级一致,指示仁怀市主要河流水质整体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化。

关键词:河流;仁怀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水质评价;中图分类号:S9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57(2024)01-0000-00国际DOI编码:10.15958/ki.sdnyswxb.2024.01.000仁怀市位于长江上游一级支流赤水河流域,共有大小河流170条,总长850 km(包括界河134 km),河网密度0.48 km/km 2[1]。

其中,一级支流7条,二级支流13条,三级支流3条[2]。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唯一一条干流没有筑坝且保持着自然流态的大型一级支流,因其流程长、流量大、水质优良、栖息地异质性高及流域鱼类多样性丰富等特点,被列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

三苯基锡对羽摇蚊幼虫、小锥实螺、颤蚓的毒性

三苯基锡对羽摇蚊幼虫、小锥实螺、颤蚓的毒性
( l geofEn io me n a ey En ie rn Qig a nv r iyo ce c n c n lgy Col , vr n nta dS ft gn e ig, n d oU iest fS in ea d Te h o o ,Qig a 6 0 2,Chia e n d o2 6 4 n)
1 n O/ L 。 a 4 ,I3 7 rs et ey h dKBF f bf xtbf x t 0a d2 z g・ _ w s26 8 7 , ep ci l.T e7 — c o ie i e o v Tu u
TPT t1 a 0,2O/g ・L一 z wa .7,4 .7,r s e tv l .Thet r t ge e i n t e u s 41 8 e p ciey e a o n ssi hem nt m
Ab ta t sr c :Th 4 — sa d 7 - Bvo rp e y i ( T)t h r n mu u s slr e e2 h LC 0 n dK c f i h n tn TP t oC io o s pl mo u a v ,
Gab eva a dTzl e bf x weesu i .T e2 — C0 f r h n t T T)t lap r i n i f xt i e r tde ' b u d h 4hL 5o i e yi tp n( P o C io o s lmou av ,G la p r i a d T bf x tbf x wee2 8 7 2 9 1 h rn mu u s s1re p a b eva n u ie u i e r 7 . , 4 . ,
T T 时 的 7dKB 分 别 为 4 . 、8 7 同 时 还 研 究 了三 苯 基 锡 对 羽 摇 蚊 幼 虫 口器 和 小 锥 P — c F 1 74. 。

中国长足摇蚊幼虫和霍普水丝蚓扰动下沉积物氧气特征分析_商景阁

中国长足摇蚊幼虫和霍普水丝蚓扰动下沉积物氧气特征分析_商景阁

特征 ( 沉积物 - 水界面氧气交换速率、沉积物氧气渗 透深度、垂向及空间分布 )是直接受生物扰动影响的 环境因子之一。湖泊沉积物 -水界面的氧气生物地球
收稿日期 : 2010-05-10; 修订日期 : 2011-01-26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0971253);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 (40730528)资助 作者简介 : 商景阁 (1985— ), 男 , 江苏人 ; 硕士 ; 研究方向为湖泊环境化学。 E-mail: shangjingge@ 通讯作者 : 张路 , E-mail: luzhang@
速率 , 且随着生物量的增加 , 界面氧气交换速率也 是增加的。但两种计算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 除对照样外 , 流动培养法计算值均高于溶氧微电极 法 (图 3)。
261.85 µmol/(m2·h)(流动培养法)和 290.86 µmol/(m2·h) (微电极法), 而摇蚊扰动组氧气交换速率为 281.99— 704.99 µmol/(m2·h)( 流动培养法 ) 和 205.50 — 584.93 µmol/(m2·h)( 微电极法 ), 水丝蚓扰动组流动培养法计 算的交换速率变化范围为 382.71 和 443.14 µmol/(m2·h), 使用氧气剖面计算值变化范围在 350.39 和 413.16 µmol/(m2·h), 说明生物扰动能够增强氧气界面交换
湖区梅梁湾 (图 1), 此区域为富营养程度较高的藻型 湖区 , 区域面积约 100 km ,平均水深 2.2 m, 受入湖 河道污染物输入影响 , 区域内沉积物中赋存的有机 碳、 氮含量高 , 底栖动物的密度也远高于湖心区 [18]。 于 2009 年 12 月使用彼得森采泥器采集表层沉积物 , 同步采集湖水并收集长足摇蚊幼虫和霍普水丝蚓若 干备用。 表层沉积物使用 100 目筛网筛去大块颗粒物及 大型底栖生物 , 筛分后混匀在恒温 (15℃) 条件下曝 气培养 4 周 , 水样使用 25 号浮游生物网过滤。采集 的底栖生物置于少量未筛分沉积物中培养。 4 周后 , 使用有机玻璃管 (直径 75 mm, 长度 35 cm)竖直扎入 培养后的沉积物中 , 上端使用橡皮塞密封以减少扰 动保护界面稳定 , 缓慢拔出有机玻璃管后迅速用橡 皮塞封底并用铝箔包裹 , 采集 7 根柱样 , 6 根用做培 养实验 , 1 根分析沉积物基本化学性质。

2种浮游硅藻对底栖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2种浮游硅藻对底栖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2种浮游硅藻对底栖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许婕;王桂忠;吴荔生【摘要】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benthic copepod Tigriopus japonicus can utilize the planktonic diatoms effectively and compare the responses of T. japonicus to different planktonic diatoms.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two planktonic diatoms on thesurvival,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 of T. japonicus with ecology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 japonicus could utilize these two diatoms directly and effectively to finish its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e successfully. However, different diatoms made different effects. Chaetoceros muelleri was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 of T. japonicus. Skele-tonema costatum in the low carbon concentration (0.03 μ/g/mL) was g ood for the reproduction of T. japonicus while its high carbon concentration (≥0. 17 μg/mL) could inhibit the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 of T. japonicus. Moreover, when T. japonicus was fed with different diatoms at high carbon concentration (8. 50 μg/mL),C. muelleri showed better effects.%运用实验生态的研究方法,研究了2种浮游硅藻对底栖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不同发育阶段的存活率、发育时间以及成体持续产幼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虎斑猛水蚤可以直接有效地利用这2种浮游硅藻并完成其整个世代的发育和成体的繁殖,但是不同藻类对该种猛水蚤的影响不同.总体来说,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是日本虎斑猛水蚤整个发育阶段以及成体繁殖期间良好的饵料;低浓度(含碳量0.03 μg/mL)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也是日本虎斑猛水蚤成体繁殖期间的良好饵料,但该藻在较高浓度(含碳量≥0.17 μg/mL)下虽然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存活无抑制作用,对其发育和繁殖却均产生抑制.此外,与牟氏角毛藻相比,投喂相同高浓度(含碳量8.50μg/mL)的中肋骨条藻后,日本虎斑猛水蚤的各期发育时间延长、持续产幼数降低,差异显著(p<0.05).【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51)005【总页数】5页(P939-943)【关键词】日本虎斑猛水蚤;硅藻;存活;发育;繁殖【作者】许婕;王桂忠;吴荔生【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8.53底栖桡足类(绝大多数属于猛水蚤目)是海洋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底栖桡足类一向被认为是碎屑摄食者,但后来的很多研究表明在底栖环境中,猛水蚤是杂食的,主要刮食底栖微藻(主要是底栖硅藻)、细菌、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因此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促进营养物质的再循环,补充新生生产力对氮的需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猛水蚤不但可以刮食底栖硅藻,也可以摄食水层中的浮游硅藻[2-4],特别是赤潮发生时,浮游硅藻沉降引起营养和初级生产力的大量流入,甚至可能使其成为猛水蚤的主要食物来源.然而有研究表明浮游微藻发生赤潮后,猛水蚤种群的大量增长有较长的迟滞期,猛水蚤是否能有效利用沉降的浮游微藻进行发育和繁殖尚不明确[5].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是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近海的常见种类,在我国、日本和韩国近海及潮间带水洼均有分布,属于底栖种类[6],具有易于实验室培养和世代周期短等特点,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列为毒性测试的标准生物.本文在受控条件下,通过实验生态的研究方法研究了2种浮游硅藻,即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对日本虎斑猛水蚤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以期了解该种猛水蚤能否有效利用浮游硅藻,进而比较它对不同浮游硅藻的响应.本研究在水层-底栖系统耦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为更全面地认识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提供科学依据.1.1.1 藻类实验选用硅藻类的中肋骨条藻和牟氏角毛藻,藻种由厦门大学海洋微型生物保种中心提供.藻类培养温控(25±1)℃,光照3 000 lx,光周期D∶L=12∶12,培养液为f/2培养液并添加适量的Si.实验所用藻类的特征参数见表1.1.1.2 桡足类实验动物日本虎斑猛水蚤在室温、自然光条件下用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长期培养备用.1.2.1 日本虎斑猛水蚤幼体存活率、发育时间的测定实验用藻为指数生长期的上述2种藻类,用0.45 μm的过滤海水调制成不同的浓度(藻类浓度以藻类的生物量计,用含碳量表示).牟氏角毛藻的浓度梯度(含碳量)为:0.07,0.35,1.70,8.50,17.00μg/m L,中肋骨条藻的浓度梯度(含碳量)为:0.03,0.17,0.85,4.25,8.50μg/m L,各处理均设置3个平行样.实验在(25±1)℃温控条件下进行,盐度为26~27,光照保持恒定,光周期为D∶L=12∶12,p H 7.70~8.25,溶解氧为6~9 mg/L.将长期培养的日本虎斑猛水蚤于上述实验条件下投喂球等鞭金藻培养,适应24 h备用.随机选取带卵囊的日本虎斑猛水蚤雌体,分别放入各处理组中,每个培养皿养30只雌体并装200 mL藻液.24 h后,在解剖镜下随机挑选健康、活泼的第一期无节幼体(NI)放入对应处理的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放100只无节幼体和500mL 藻液.每日更换80%相应浓度的新鲜藻液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幼体进行连续培养.实验过程按50%的原则,每8 h观察一次并记录NI-CI(第一期桡足幼体)和CI-成体所经历的时间以及各时期的存活率.1.2.2 日本虎斑猛水蚤成熟雌体的持续产幼实验对上述各处理组刚培养长成成体的日本虎斑猛水蚤进行每日观察,随机挑选刚带上卵囊的雌体,转移到170 m L塑料杯中,每杯一只雌体并加25 m L相应浓度的藻液,每个处理设15个平行样.实验期间每日观察各杯中亲体的产幼数量,同时转移该亲体至相应浓度的新鲜藻液中继续培养,用于随后每天观察该亲体的产幼数量,连续记录12 d后结束实验.日本虎斑猛水蚤无节幼体期的存活率因同种藻类浓度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图1(a)).从日本虎斑猛水蚤NI-成体的整个发育阶段来看(图1(c)),分别投喂中肋骨条藻与牟氏角毛藻时,随藻类浓度升高,日本虎斑猛水蚤存活率均呈上升趋势,并且与投喂最低浓度该藻类时的存活率差异显著(p<0.05).分别投喂这2种藻类,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桡足幼体期(CI-成体)的存活率在不同浓度下没有显著差异(p>0.05)(图1(b)),因此同种藻类不同浓度下日本虎斑猛水蚤无节幼体期(NI-CI)的存活率最终决定其整个发育阶段的存活率.此外投喂高浓度(含碳量8.50μg/m L)的这2种藻类时,将不同藻类间日本虎斑猛水蚤的各期存活率进行比较,发现各期的存活率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表2).日本虎斑猛水蚤无节幼体期和桡足幼体期的发育时间因同种藻类浓度的不同而均有显著差异.从日本虎斑猛水蚤NI-成体的整个发育阶段来看(图2(c)),较高浓度的中肋骨条藻和最高浓度的牟氏角毛藻会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发育产生抑制作用.投喂这2种硅藻时,随藻类浓度的升高,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无节幼体期的发育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然而,牟氏角毛藻在最高浓度下对其桡足幼体发育存在抑制;中肋骨条藻对其桡足幼体的发育也产生抑制(F4,10=9.271,p=0.002<0.05),表现为较高浓度组(含碳量:0.85,4.25,8.50μg/m L)中桡足幼体的发育时间显著延长(图2(a)、图2(b)).此外投喂高浓度(含碳量8.50μg/m L)的这2种藻类时,将不同藻类间日本虎斑猛水蚤的各期发育时间进行比较,发现投喂中肋骨条藻时的日本虎斑猛水蚤各期发育时间均比投喂牟氏角毛藻时其发育时间延长,且差异显著(p<0.05)(表2).投喂不同浓度的牟氏角毛藻,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持续产幼数差异极显著(F4,67=191.687,p<0.001),表现为随藻类浓度升高,日本虎斑猛水蚤的产幼数先升高后降低即藻类在最高浓度时对其发生抑制;投喂最低浓度的中肋骨条藻,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持续产幼数为122.0±11.7,比该藻其他浓度下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持续产幼数多且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浓度间差异不显著,该结果表明除了最低浓度下,较高浓度(含碳量≥0.17μg/m L)的中肋骨条藻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繁殖存在抑制(图3).此外投喂高浓度(含碳量8.50μg/m L)的这2种藻类时,将不同藻类间日本虎斑猛水蚤成体的持续产幼数进行比较,发现投喂中肋骨条藻时日本虎斑猛水蚤成体的持续产幼数(87.0±17.8)比投喂牟氏角毛藻时(220.0±24.2)显著减少(p<0.05)(表2).在本实验中,投喂2种浮游硅藻时的底栖日本虎斑猛水蚤各期存活率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且都能顺利完成从无节幼体到成体的发育,同时该猛水蚤成体也能产生一定数量的后代.说明底栖的日本虎斑猛水蚤不但刮食底栖藻类和有机碎屑,还可以直接有效地利用浮游藻类.然而对于底栖猛水蚤来说,究竟是底栖微藻比浮游微藻的效果好[2,9]还是二者效果相当[3-4]研究尚不充分,这可能与底栖桡足类明显的摄食偏好[10]等有关.有研究表明硅藻在指数生长期以后,胞外高分子聚合物(主要是多糖)增多,虽然它被证明对桡足类的产卵和孵化没有毒性,但对食物颗粒起聚集作用,从而抑制桡足类的摄食率[11].Li等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桡足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在硅藻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中肋骨条藻的胞外分泌物达到含碳量2.0μg/m L时,卵的孵化率大大降低,而胞外分泌物在含碳量1.0μg/m L的浓度下不存在对孵化率负面影响的现象[12].这种结果意味着藻类胞外分泌物对桡足类是否产生影响可能与其浓度有关.本实验中,牟氏角毛藻仅在最高浓度下对日本虎斑猛水蚤桡足幼体期的发育及成体的繁殖产生抑制作用,可能与这种藻类能分泌胞外多糖[13]且胞外多糖积累到一定浓度有关[11-12],但是这种浓度在野外一般不可能达到.因此总体来说,该浮游硅藻对日本虎斑猛水蚤有较好的效果.中肋骨条藻在赤潮浓度(含碳量>0.17μg/m L,相当于1.2×107cells·L-1)下,虽然未对日本虎斑猛水蚤各期的存活及其无节幼体期的发育存在抑制作用,但是对其桡足幼体期的发育及成体繁殖(以持续产幼数作为指标)产生抑制作用.有报道称,中肋骨条藻具有次级代谢产物——不饱和醛类,而这些醛类的浓度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会导致浮游桡足类流产、产生生理缺陷、低发育率和高死亡率的幼体,降低浮游桡足类的种群补充率等[14],不同的桡足类对相同硅藻的次级代谢物有不同的敏感性.例如,中肋骨条藻对柱形宽水蚤(Temora stylifera)的产卵率和孵化率都有抑制作用,但对飞马哲水蚤(Calanus finmarchicus)却只有微小影响[15].近年来,关于浮游藻类毒素对底栖小型无脊椎动物的影响方面才逐渐被重视,但相关研究尚少.Erik等[16]研究表明能产生短裸甲藻(Gymnodinium breve)毒素的短凯伦藻(Karena brevis)赤潮过后,伴随大量藻类沉降而进入底栖生态系统的甲藻毒素对一种底栖端足类Ampithoe longimana没有产生抑制.与之类似,Rebecca等[4]在投喂4种处理的食物,产醛硅藻:玛氏骨条藻(Skeletonema marinoi)(Ad riatic Sea Isolate FE6)和拟货币直链藻(Melosira nummuloides);不产醛硅藻:三角褐指藻和玛氏骨条藻(Seasalter(Walney)Ltd)后,比较2个世代底栖猛水蚤Tisbe holothuriae的繁殖状况,发现投喂2种类别的硅藻,其繁殖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即这种底栖桡足类对产醛的硅藻产生耐受性.本实验中的底栖桡足类和大部分浮游桡足类相比,中肋骨条藻对其产生的抑制作用没有那么强烈.投喂高浓度(>赤潮浓度)的中肋骨条藻时,日本虎斑猛水蚤各期存活率高、可发育至成体,且成体持续产幼数也达到87~98ind.这可能是由于猛水蚤栖息在近海及潮间带水洼,与浮游环境相比,底栖环境(因潮汐等物理条件快速改变以及沉积物中易积累有机和无机毒素等)相当恶劣,在这种环境下底栖动物必须依靠适应环境使群体数量得以维持.有研究表明,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繁衍,日本虎斑猛水蚤进化出有效的解毒能力,许多解毒基因已被发现[17].当春季浮游藻类高峰之后,大部分浮游系统的初级生产力通过沉淀的方式从该系统中消失[18],并且向底栖系统输入.推测小型底栖动物(特别是猛水蚤)可以通过摄食水层中的藻类(包括产醛硅藻)或者沉降的藻类碎屑,有效地利用相当可观的这部分初级生产力,从而改变底栖异养生物群落的结构[19],底栖桡足类与细菌以及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这些同样消耗浮游藻类碎屑的生物相比,在海洋食物链能流和物流中的作用同样重要,因此底栖桡足类在海洋浮游食物链和底栖食物链的耦合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相关文献】[1] Chepurnov V A.On the role of benthic diatom algae in feeding of harpacticoids (Copepoda)[J].Zool Zh,1987,66:1005-1012.[2] Pinto C S C,Souza-Santos L P,Santos P J P.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isbe biminiensis(Copepoda:Harpacticoida)reared on different diets [J].Aquaculture,2001,198:253-267.[3] Taylor R L,Caldwell G S,Dunstan H J,et al.Short-term impacts of polyunsaturated aldehyde-producing diatom on the harpacticoid copepod,Tisbe holothuria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2007,341:60-69.[4] Taylor R L,Caldwell G S,Bentley M G,et al.The harpacticoid copepod Tisbe holothuriae is resistant to the insidious effects of polyunsaturated aldehyde-producing diatom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2012,413:30-37.[5] Goedkoop W,Johnson R K.Pelagic-benthic coupling:pro-fundal benthic community response to spring diatom depositon in mesotrophic Lake Erken [J].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1996,42(4):636-647.[6] Kwok K W O,Grist E P M,Leung K M Y.Acclimation effect and fitness cost of copper resistance in the marine copepod Tigriopus japonicus[J].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 Safety,2009,72(2):358-364.[7]孙军.海洋浮游植物细胞体积和表面积模型及其转换生物量[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4.[8] Strathmann R R.Estimating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phytoplankton from cell volume or plasma volume[J].Limnol Oceanogr,1967,12:411-418.[9] Pinckney J L,Zingmark R G.Modeling the annual production of intertidal benthic microalgae in estuarine ecosystems[J].J Phycol,1993,29:396-407.[10] Decho A W,Fleeger J W.Microscale dispersion of meiobenthic copepods in response to food resource patchiness[J].J Exp Mar Biol Ecol,1988,118:229-243.[11] Malej A,Harris P.Inhibition of copepod grazing by diatom exudates:a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mucus aggregates[J].Mar Ecol Prog Ser,1993,96:33-42.[12] Li Jie,Sun Song,Li Chaolun,et al.Effects of different diets on the reproduction and naupliar development of the copepod Acartia bifilosa[J].J Exp Mar Biol Ecol,2008,355:95-102.[13]王大志,黄世玉,程兆第.营养盐水平对四种海洋浮游硅藻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J].台湾海峡,2003,22(4):487-492.[14]d′Ippolito G,Romano G,Iadicicco O,et al.New birthcontrol aldehydes fromthe marine diatom Skeletonema costatum:characterization and biogenesis [J].Tetrahedron Letters,2002,43(35):6133-6136.[15] Starr M,Runge J A,Therirault J C.Effects of diatom diets on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planktonic copepod Calanus finmarchicus[J].Sarsia:a Norwegian Journal of Marine Biology,1999,84:379-389.[16] Erik E S,Amanda M C,Emily A M,et al.Benthic herbivores are not deterred by brevetoxins produced by the red tide dinoflagellate Karenia Brevis[J].J Chem Ecol,2009,35:851-859.[17] Lee K W,Raisuddin S,Rhee J S,et al.Expression of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genes in the marine copepod Tigripous japonicus exposed to trace metals [J].Aquat Toxi-col,2008,89:158-166.[18] Lignell R,Heiskanen A S,Kuosa H,et al.Fate of a phytoplankton spring bloom:sedimentation and carbon flow in the planktonic food web in the northern Baltic [J].Mar Ecol Prog Ser,1993,94:239-252.[19] Johnson R K,Wiederholm T.Pelagic-benthic coupling the importance of diatom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for population oscillations of Monoporeia affinis[J].Limnol Oceanogr,1992,37:1596-1607.。

水生生物学主要参考文献

水生生物学主要参考文献

水生生物学主要参考文献水生生物学主要参考文献一、《水产饵料生物学》1. 卞伯仲. 实用卤虫养殖及应用技术。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2. 胡鸿钧,李尧英、魏印心等。

中国淡水藻类。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3. 小久保清治(华汝成译)。

浮游硅藻类。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

4. 福迪(罗迪安译)。

藻类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5. 郑重,李少菁,许振祖。

海洋浮游生物学。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84。

6. 束蕴芳、韩茂森。

中国海洋浮游生物图谱。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7. 厦门水产学院主编。

海洋浮游生物学。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8. 梁象秋,方纪祖,杨和荃。

水生生物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9. 何志辉等。

淡水生物学(上册)。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10. 李永函,赵文. 水产饵料生物学. 大连:大连出版社,2002。

11. 王家楫。

中国淡水轮虫志。

科学出版社,1961。

12. 蒋燮治、堵南山。

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

科学出版社,1979。

13. 任淑仙。

无脊椎动物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4. 刘卓、王为群。

饵料浮游动物的培养。

农业出版社,1990。

15. 刘凌云,郑光美等。

普通动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6. 代田昭彦。

水产饵料生物学。

恒星社厚生阁,1975。

17. 杨德渐、孙瑞平。

中国近海多毛环节动物.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18. 吴宝铃、孙瑞平、杨德渐。

中国近海沙蚕科研究。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81。

19. 吴宝铃,吴启泉,丘建文,陆华.中国动物志—环节动物门.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20. 王所安、和振武。

动物学专题。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1. 何志辉、赵文。

养殖水域生态学。

大连:大连出版社,2001。

22. 蒋燮治、沈愠芬、龚循矩。

西藏水生无脊椎动物。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咯菌腈对水生生物溞、藻和陆生生物蚯蚓的毒性研究-植物保护论文-农学论文

咯菌腈对水生生物溞、藻和陆生生物蚯蚓的毒性研究-植物保护论文-农学论文

咯菌腈对水生生物溞、藻和陆生生物蚯蚓的毒性研究-植物保护论文-农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咯菌腈(Fludioxonil) 是一种新型的非内吸性苯基吡咯类杀菌剂,为假单胞菌属的不同种产生的次生代谢物硝吡咯菌素的类似物(杨玉柱,2007).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张晓光,2013),且比天然产物硝吡咯菌素抗光解,能专一性地抑制霉菌而广泛地应用于防治农业生产中的真菌性病害( 杨玉柱,2007).成为全球销量的种子处理剂之一,被大量的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而咯菌腈的施用可能通过渗透、迁移等途径进入到土壤和水体中,对土壤和水环境污染可能造成污染.目前对咯菌腈的生物毒性研究少见报道.本文以水生生物溞、藻和陆生生物蚯蚓对其毒性进行研究,以评价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潜在风险.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生物大型溞:为纯品系生物株,引自上海水产大学.在实验室使用纯种小球藻饲喂自培养繁殖,选择溞龄6 ~24 h、孤雌生殖的雌性幼溞进行毒性试验,试验过程中不喂食.羊角月牙藻:购自中科院水生生物所种质资源库,藻种采用《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中推荐的L9 培养液进行培养.蚯蚓:赤子爱胜,购自天津市东丽区成功蚯蚓养殖场.蚯蚓在试验前于试验环境下培养7 天,以紫花苜蓿颗粒作为蚯蚓的食物,选择体重为300 ~600 mg 的健康蚯蚓供试验用.1. 2 试验介质溞试验介质为标准稀释水,硬度250 25 mg/L(以CaCO3计),pH 值6 ~ 9,溶解氧浓度在7 mg/L以上.藻试验介质为L9 培养液,pH 值为8. 0 0. 1.蚯蚓试验介质为人工土壤,由草炭、高岭土、石英砂混合后置于105 ℃条件下烘干,添加去离子水使其含水量控制在干重的35 %左右,混合均匀.1. 3 供试品咯菌腈(原药):纯度98 %.2 试验方法2. 1 大型溞急性毒性试验2. 1. 1 试验条件试验光照强度为1 000-1 500 LUX,光暗比为16℃ 8,试验水水温为20 1 ℃.2. 1. 2 试验操作试验按等间距设置5 个试验组和一个空白对照组进行,试验配制0. 2、0. 3、0. 45、0. 68、1. 0 mg/L 的浓度系列,然后将其分装到100 ml 的烧杯中,每个烧杯装50 ml 的试验液,每组设置四个平行,每只烧杯随机挑取 5 只大型溞放入试验液中进行试验,大型溞为溞龄小于24 h 的非头胎幼溞,在烧杯上面加盖盖玻片.于24 h、48 h 观察记录大型溞的活动抑制情况,试验结果取四组平均值.用概率单位统计法计算半抑制浓度48 h-EC50值及其95 % 置信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3).2. 2 藻类生长抑制试验2. 2. 1 试验条件本试验是在温度23 1 ℃、光照强度为5 000 ~6 000 lux,光暗比为14℃ 10,pH 值8. 0 0. 1 的条件下进行.2. 2. 2 试验操作试验按等间距设置5 个试验组和一个空白对照组进行,试验配制0. 2、0. 3、0. 45、0. 68、1. 0 mg/L 的浓度系列,得到受试物试验溶液.分别取各浓度系列100 ml 于300 ml 三角瓶中,加入羊角月牙藻藻种,使藻种的细胞浓度为 1 10^4cells / ml,混匀.每个系列设置 3 个平行,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将装好的受试物试验液的三角瓶放置于人工气候培养箱中培养,于24 h、48 h、72 h 时观察并记录藻在试验溶液中的生长情况.采用概率单位法计算受试物对羊角月牙藻的半数生长抑制率72 h-EC50值及其95 %置信限.试验周期内平均生长率计算方法如下:上式中:i-j表示从时间i 到时间j 的平均生长率;Xi表示在时间i 的藻细胞浓度;Xj表示在时间j 的藻细胞浓度;将受试物浓度对数与平均生长率进行线性回归,求得EC50值.2. 3 蚯蚓急性毒性试验2. 3. 1 试验条件本试验是在温度20 1 ℃、光照强度为500 ~600 lux,连续光照.2. 3. 2 试验操作试验选择0、0. 1、1、10 mg ai/kg- 1干土3 个浓度组进行试验,不设平行组,并同时进行空白对照组试验.试验选取驯养合格的蚯蚓随机分至各组,每个容器中放入10 条,试验周期为10 d.结果表明:在14 d 试验中,在所有受试物试验浓度中,蚯蚓均未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3).3 结果及分析3. 1 咯菌腈对大型溞的毒性在大型溞急性毒性试验中,试验于24 h、48 h观察记录溞受抑制情况,结果如表 1 所示.将溞抑制率换算成概率单位后与咯菌腈浓度对数进行线性拟合,如图 1 所示.根据线性方程采用概率单位法计算咯菌腈对大型溞的半抑制浓度48 h-EC50值为0. 55 mg/L,其95 %置信限为0. 45 ~0. 77 mg/L,参照农药溞类活动抑制试验毒性分级标准,咯菌腈对溞的毒性为高毒.3. 2 咯菌腈对羊角月牙藻的生长抑制毒性试验分别于0 h、24 h、48 h、72 h 用藻类计数仪对藻细胞进行计数,记录不同浓度藻的生长量,结果取三组平行的平均值,结果见表 2.将试验结果采用直线内插法进行统计分析,将咯菌腈试验溶液浓度对数与72 h 时对羊角月牙藻的生长抑制率进行线性拟合,绘制咯菌腈对羊角月牙藻的浓度-剂量效应曲线图,结果如图 2 所示.根据线性方程计算在72 h 时咯菌腈对羊角月牙藻的半抑制浓度72 h-EC50为0. 66 mg/L,其95 %置信限为0. 62 ~ 0. 74mg / L.参照农药藻类生长抑制试验毒性分级标准,咯菌腈对羊角月牙藻的毒性级别为中毒(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3).3. 3 咯菌腈对蚯蚓赤子爱胜的毒性试验于14 d 试验结束时观察记录蚯蚓赤子爱胜的情况,试验结果见表 3.根据试验结果可知,咯菌腈对蚯蚓赤子爱胜的半致死浓度LC5010 mg ai / kg- 1干土.参照农药蚯蚓急性毒性试验分级标准,咯菌腈对蚯蚓的毒性级别为低毒(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3).4 结论本文通过研究咯菌腈对大型溞、羊角月牙藻和蚯蚓的毒性,直接反映了咯菌腈对不同生物体毒性的大小,为咯菌腈在环境施用的风险评估提供了依据.在本试验条件下,3 种不同的受试生物对咯菌腈表现出了不同的毒性,其在环境中的行为及生态效应表现出不同的毒性效应可能因生物或环境不一致导致不同生物的敏感性不同,在该试验中,水生生物溞、藻均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对咯菌腈均表现出了一定的毒性,其施用将会对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在农业生产及施用过程中应谨慎,尽量避免对人和周围环境造成危害.其对陆生生物蚯蚓表现出了较低毒性,可能是蚯蚓对咯菌腈本身不敏感,若要对咯菌腈毒性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需进一步进行其它生物体急性及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以综合评价其对整个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3.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溞类急性活动抑制试验[S]. 中国标准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3.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藻类生长抑制试验[S]. 中国标准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3.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蚯蚓急性毒性试验[S]. 中国标准出版社.杨玉柱,焦必宁,2007. 新型杀菌剂咯菌腈研究进展[J]. 现代农药,5(6):35-39.张晓光,王列平,钱一石,等. 2013. 咯菌腈原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 农药,52(6):427-428.。

一种研究沉积物-水体中霍甫水丝蚓毒性的试验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研究沉积物-水体中霍甫水丝蚓毒性的试验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研究沉积物-水体中霍甫水丝蚓毒性的试验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祝凌燕,沈兆爽,张彦峰,陈萌,钟文珏
申请号:CN201510834611.0
申请日:20151123
公开号:CN106771020A
公开日:
2017053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一种研究沉积物-水体中霍甫水丝蚓毒性的试验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霍甫水丝蚓的驯养;2.沉积物-水体毒性系统的模拟;3.暴露试验;4.结果分析。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提供一种简单易操作的沉积物-水体毒性系统的模拟方法,采用常见的生物试验方法,试验装置简单合理,操作简单,可保证霍甫水丝蚓毒性试验的顺利有效开展,能够反映沉积物对霍甫水丝蚓的毒性大小,大多数实验室条件都可满足本试验的要求,可以普及使用。

2.本发明的试验方法可为其他底栖寡毛类生物沉积物-水体毒性测试提供有力的参考和补充,可为我国沉积物环境基准的制定以及生态评估的有效开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申请人:南开大学
地址:300071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龙凤湿地水体对霍夫水丝蚓DNA损伤的研究

龙凤湿地水体对霍夫水丝蚓DNA损伤的研究

龙凤湿地水体对霍夫水丝蚓DNA损伤的研究徐长君;满龙生;殷亚杰;秦姝冕;张虹;卞立红【摘要】利用龙凤湿地不同浓度梯度(100%、95%、90%、85%、80%)的水样培养霍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检测霍夫水丝蚓细胞内DNA的损伤情况,研究龙凤湿地水体对霍夫水丝蚓的遗传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随着水样浓度的增加,霍夫水丝蚓DNA损伤也加大,龙凤湿地水体具有遗传毒性,需要重视对龙凤湿地水质的监测和治理工作.【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52)014【总页数】3页(P3436-3438)【关键词】龙凤湿地;霍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单细胞凝胶电泳;DNA损伤【作者】徐长君;满龙生;殷亚杰;秦姝冕;张虹;卞立红【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大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大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大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大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大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32大庆市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庆市龙凤区东南,东经125°07′-125°15′,北纬46°28′-46°32′,距市中心仅8 km,由乌裕尔河下游流域永久性及季节性淡水沼泽地和小型潜水湖组成。

自然保护面积约为 5 996 hm2,核心面积为 3 085.07 hm2,缓冲区面积为609.56 hm2。

龙凤湿地是鸟类重要的繁殖地和迁徙的中继站,有野生动物207种,其中鸟类有76种,有丹顶鹤、东方白鹳、大鸨等5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灰鹤、鸳鸯等19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大白鹭、青头潜鸭等19种省级重点保护鸟类。

水丝蚓(颤蚓)[精品].doc

水丝蚓(颤蚓)[精品].doc

1绪论1 .11.1.1课题研究背景颤蚓及其生活习性颤蚓(Tubifex.tubifexe)属寡毛纲(Oligochaeta),水栖寡毛类((AquaticOligochaeta),颤蚓科(Tubificidae)动物,在全球分布广泛,是蠕虫类无脊椎动物的优势种属,其耐污能力较强也常为污染及严重污染水体的优势种。

颤蚓在水底软泥或沉积物中穴居,肉眼可见,其头部不明显,身体分节但不分区,体表具刚毛。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性成熟时体表产生环带;卵生,直接发育(指幼体孵化后其形态与成体无大差异),集群生活。

体细长,由于血浆中溶有血红蛋白而呈微红色,而血红蛋白易与氧结合进行氧的传递,使得颤蚓能在缺氧甚至无氧的条件下生存一段时间。

通常颤蚓头部一端扎入底泥中,通过摄取底泥中的有机碎屑和细菌等获得食物,尾部一端则停留在上覆水中,通过不停的摆动尾部来获取溶解氧。

当遇到惊扰时,颤蝴会迅速缩入泥中,当上覆水中溶解氧充足,其尾部的摆动也明显缓慢。

这种特殊的生活习性,使得颤蚓能够对底泥颗粒、间隙水及上覆水的污染状况作出敏感反应,在污水自净和水质污染监测中有重要意义。

1.1.2颤蚓的迁移及其对净水工艺的污染水体污染的加剧以及气候条件的变化,都可能导致颤蚓在水体中数量的激增,当颤蚓生物密度超过底栖环境的容纳值后,颤叫需要通过迁移来寻找新的栖息环境,即主动迁移。

此外环境条件如温度、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和水流等的剧烈变化,也可能导致颤蚓发生被动迁移。

由于颤蚓在底泥中不筑巢,尾部暴露于上覆水中,属底栖表生生物,抵抗水环境变化和鱼类捕食能力差,因此相对于底栖内生生物,更加容易发生迁移。

水源水体中发生迁移的颤蚓,可能随源水进入到水厂。

颤蚓及其虫卵进入水厂后,由于其穿透能力较强,且对净水消毒剂有很强的耐受力,可以穿透整个净水工艺进入供水管网。

近年来,国内天津、上海、西安等地部分给水厂时有颤蚓爆发事件发生,证实了颤蚓的确可以通过迁移运动对净水工艺产生污染。

沉积物中六氯苯对摇蚊幼虫的慢性毒性效应

沉积物中六氯苯对摇蚊幼虫的慢性毒性效应

沉积物中六氯苯对摇蚊幼虫的慢性毒性效应刘丽;钟文珏;祝凌燕【摘要】以淡水底栖动物花翅羽摇蚊(Chironomus kiiensis)幼虫为受试生物,研究了沉积物中六氯苯(HCB)对其28 d的慢性毒性效应,观察摇蚊幼虫的存活情况和活动行为,以死亡率、羽化率和羽化时间为受试终点,计算28 d试验后沉积物中HCB 对摇蚊的半数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 50,LC50)以及50%羽化时间(50%emergence time,EmT50).结果表明,HCB对摇蚊28 d的LC50为59.8 mg· kg-1,对摇蚊羽化率的半数效应浓度(half maximal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为59.8 mg· kg-1.与大多数污染物不同,HCB有促进摇蚊幼虫筑巢行为和羽化的作用,随着HCB染毒浓度升高,摇蚊幼虫筑巢行为加强,EmT50缩短.暴露于高浓度HCB(>21.6 mg ·kg-1)时,摇蚊的EmT50与对照相比明显缩短,尤其对雄性摇蚊影响更大.但与对照相比,HCB对羽化摇蚊的性别比没有很大影响.【期刊名称】《生态毒理学报》【年(卷),期】2014(009)002【总页数】7页(P261-267)【关键词】六氯苯;花翅羽摇蚊;沉积物;慢性毒性;羽化率;羽化时间;筑巢【作者】刘丽;钟文珏;祝凌燕【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生态环境修复与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1;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生态环境修复与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1;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生态环境修复与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5六氯苯(hexachlorobenzene, HCB)是斯德哥尔摩公约首批控制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之一[1-2]。

水处理工艺中摇蚊幼虫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水处理工艺中摇蚊幼虫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水处理工艺中摇蚊幼虫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Abstract: In all the problems in water supply, the remove of Chironomus larva (red worm) from drinking water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effectively remove by conventional methods. So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both the living habit and distribution of Chironomus larva in the water treatment system and the methods in removing Chironomus larva at present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Meanwh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as demonstrated. Also the research status、advantage and limitation of different methods in the remove of Chironomus larva we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and some scientific tendencies were prospected. It was suggested that enhancing the management to the raw water and optimizing the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 were the feasible ways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pollution.Key word: water treatment; chironomus larva; prevention摇蚊幼虫(红虫)大量孳生是由于水体污染导致的富营养化而变得日益突出的困扰供水界的新问题。

摇蚊幼虫

摇蚊幼虫
采收方法:2人一4人一组,以3人一组最佳,全池采捕。采捕时2人一3人用捞子捞取底泥并进行初步漂洗, 另一人在边上用小捞勺将初步漂洗出来的摇蚊幼虫捞出,装入水桶。
将泥桶装满清水,采收的摇蚊幼虫放入捞(80目一100目),并静置于泥桶中,让摇蚊幼虫从捞中自行爬入 泥桶,静置3分钟-5分钟,将捞及捞的摇蚊幼虫取出,放入另一装满清水泥桶中继续静置3分钟-5分钟,这样3次4次,直至再摇蚊幼虫基本从捞中爬出为止。爬入泥桶的摇蚊幼虫根据杂质多少情况继续漂洗直至没有杂质为止。
摇蚊蛹羽化为成虫后,成虫一般会飞离水面,然后在合适的地点停歇一段时间,等待体内精子和卵子发育成 熟。待体内精子卵子成熟之后,摇蚊会飞离原地,寻找成群的发育成熟摇蚊在距离地面0.5m-10m的高度形成蚊柱, 进行婚飞和交配。交配之后的雌性摇蚊会飞离蚊柱,飞向潮湿阴暗的水面附近停歇一段时间后开始产卵。产卵后 的摇蚊很快便会死亡。
谢谢观看
本次养殖试验为静水养殖,如果改为微流水养殖,因可保证充足溶氧,产量将会更高。
将漂洗过的摇蚊幼虫经10ppm高锰酸钾浸泡消毒10-15分钟后,再用清水漂洗干净,装入保鲜袋中冷藏保鲜, 冷藏温度-18℃,保存时间半年。
试验结果:
本次试验共建造水泥池56口,最小的池r在80m2,最大360m2,总而积9128m2-由于上半午建池,养殖时间从 8月29日开始计算到11月25日至。工作人员分成A,B两组进行养殖管理和采收,每组7人A组采收摇蚊幼虫716kg, B组采收摇蚊幼虫639吨,两组共采收1355kg。9、10两月为产量高峰,这与摇蚊幼虫的生长规律是相适应的,而 且根据有关资料在5、6月份也是摇蚊幼虫的生长高峰期。
幼虫的形态为圆筒形蠕虫状,高龄幼虫大小体长不等,在2-60mm之间,大多数幼虫体长在10-16mm左右,有 的幼虫非常短小,比如棒脉摇蚊(Corynoneura),幼虫体长只有3mm左右,有的幼虫体长较长,例如羽摇蚊幼虫 体长可以达到30mm左右。摇蚊身体由头、胸、腹部三个部分组成。头部横切面大多为圆形,背面观呈现圆形或者 椭圆形,其头长(上唇前中骨片的前缘到冠突后缘的间距)与头宽(背面观时的最大宽度)几乎相等或者长为宽 的数倍不等。许多微小且复杂的重要器官,例如上唇、内唇、颁、前颁、眼点、触角、上颚、下颚等,均集中在 头部。胸部具有3个体节,腹部具有9个体节。但是,也有例外,在直突摇蚊亚科中,棒脉摇蚊属幼虫和特氏摇蚊 属幼虫胸部的第2节与第3节是愈合的,所以体节仅有12节;在摇蚊亚科中,切诺摇蚊属(Chernovskiia)幼虫和 乌烈摇蚊属(Olecryptotendipes)幼虫具有次生体节,胸部具有6节,腹部具有14节,所以体节由20节组成。 胸部第一体节具有一对前原足,用来收集有机物碎片,细小的淤泥或者砂砾进行筑巢。腹部最后一节一般称作尾 节,摇蚊族的一些种类,在第7腹节具有一对侧腹管,较短,分布在左右两侧,第g腹节具有2对腹管,较长,也 分布在身体左右两侧。腹管是幼虫用来排泄的器官,它的数目和长度因种而异。

乌梁素海摇蚊科幼虫

乌梁素海摇蚊科幼虫

乌梁素海摇蚊科幼虫谢祚浑;殷守仁【期刊名称】《大连水产学院学报》【年(卷),期】1984(000)001【摘要】摇蚊科幼虫种类多、分布广,是内陆水体中主要的底栖动物之一。

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它们的食性不一,是研究水体生态系中不可缺少的对象。

不同种类对水环境的污染忍受能力不同,因而还可利用它们来作为水体营养类型和监测水环境污染的指标生物。

对它们的研究有着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然而国内的工作甚少,在内陆水域自然渔业资源调查中,我校师生在1981年6月与9月,协助内蒙进行黄河流域重点水体、乌梁素海的调查里,共获得摇蚊科幼虫24种,其中有似杯前突摇蚊Procladius culiciformis(L.)环足摇蚊Cricotopus sp.、中足摇蚊Metriocnemus lundbecki johatlrlse、小式直突摇蚊Orthocladilnaeg.?L.fontana Панкратова、托克索里摇蚊Tokunagayusurika sp.、优美摇蚊Chiromus exquisitus Mitchell、小鸦长跗摇蚊Tanytarsus coracina k.、简单长跗摇蚊Tanytarsus exiquus J.、长跗摇蚊Tanytarsus sp.9个种为国内首次录。

并分述如下:【总页数】13页(P65-76,63)【作者】谢祚浑;殷守仁【作者单位】大连水产学院养殖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3【相关文献】1.辽宁省摇蚊科幼虫分类检索 [J], 王俊才;李开国2.滇池摇蚊科幼虫和水丝蚓属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J], 王丽珍;李砥;刘永定;肖帮定;刘鲁明3.长白山寡角摇蚊亚科幼虫研究(双翅目:摇蚊科) [J], 李宏俊;王俊才4.池塘中摇蚊科幼虫现存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J], 谢祚浑;周一兵5.黄河青海段干支流及主要附属水体的摇蚊科幼虫 [J], 王基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摇蚊幼虫和水蚯蚓在池塘中的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摇蚊幼虫和水蚯蚓在池塘中的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摇蚊幼虫和水蚯蚓在池塘中的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谢祚浑;周一兵
【期刊名称】《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1(006)002
【摘要】摇蚊科幼虫和水蚯蚓是池塘中最常见的底栖动物,它们是水域中饵料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地揭示它们在池塘中的分布规律,以提供合理的采集方式.为种群数量消长的分析以及深入其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的重要前提。

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我国陈其羽(1980),邓一德(1988)等曾有探讨。

为了更深入了解,作者在1987年8月至11月,对大连市明泽池和校属金州渔场204池的摇蚊科幼虫和水蚯蚓进行了调查研究。

【总页数】6页(P59-64)
【作者】谢祚浑;周一兵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3.216
【相关文献】
1.不同养殖类型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初步分析 [J], 谷孝鸿
2.主养草鱼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与池塘环境关系的研究 [J], 张念;谢从新;赵峰;吕元蛟;李瑞娇
3.循环水池塘与非循环水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动态研究 [J], 杨慧君;谢从新;何绪刚;鲜莹;胡雄;陈柏湘
4.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研究 [J], 张晓蕾;王强;张国奇;周陆;李廷发;张玉;赵思雅
5.大清河摇蚊幼虫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初步评价 [J], 仲嘉;王卫民;单保庆;肖爽;张大龙;王炬光;詹凡玢;李军涛;黎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有关摇蚊幼虫的习性及其防治问题的探讨

有关摇蚊幼虫的习性及其防治问题的探讨

(3)采用过氧化氢喷洒杀灭
对于沉淀池壁上的虫卵,由于它集中在水面下几厘米处,我们采用在短时间内减少抽水量,
降低水位,使虫卵暴露出水面,尽快用10n,4左右浓度的过氧化氢直接喷洒在虫卵上,杀灭虫卵。
这种方法用时短,操作可行,在实际生产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加强清水池和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
清水池是易使幼虫生长的主要场所,~定要加大管理力度,用细孔尼龙网密封好清水池透
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关于城市供水系统中发现摇蚊幼虫的报道。摇蚊幼虫,因其体内 含血红蛋白,呈红色,故俗称“红虫”。有资料表明,饮用水中出现红虫,虽然它不会影响饮
用者身体健康,但会严重影响饮用水的感官性状,使用户对水质产生疑虑,影响了人们对饮用
水的信心。常规水处理工艺一般采用氯为消毒剂,但由于红虫对氯有较强的抗性,因此氯对红
四、国外防治的经验和探索
(1)采用多层滤料
缩小滤料的粒径,可以加强滤层对幼虫及虫卵的机械筛选作用。如用无烟煤、石英砂和磁
铁矿砂组成的多层滤料,经水力筛分后,下层的磁铁矿砂的最小孔径约为40微米,可以截留
虫卵及刚孵化摇蚊幼虫。
(2)用Catfloc治理Paratanytarsus grimmii摇蚊
因为Egrimmii摇蚊的孤雌生殖的生殖方式,使任何希望通过干扰其交配行为或羽化行为
实际的滤池检查中,也发现滤池底部有摇蚊幼虫。这些幼虫进入清水池后,就可能在池内进行
二次繁殖或直接进入管网。
池碴产卵
水体中存有大量幼虫
流_八

,[益口◆—堰基亟口◆一+圆 一一卜区亟口
外界描蚊飞入
流入
÷-/ 圃‘三团\ <一因
三、对各个环节摇蚊幼虫防治的探讨
1.水源 水源中产生的摇蚊幼虫是污染供水系统的主要来源,但由于源水的防治是需要长时期综合

应用羽摇蚊幼虫研究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生物有效性——黑碳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应用羽摇蚊幼虫研究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生物有效性——黑碳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应用羽摇蚊幼虫研究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生物有效性——
黑碳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人类工业和生活方式的发展,环境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日益严重。

多环芳烃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许多多环芳烃污染物会沉积在海底沉积物中,影响生物体内的代谢及健康。

目前,大多数的多环芳烃污染物生物学效价(即其对生物体健康和发育的影响)都是基于对鱼或其他水生动物的研究,而对于其他生物种类的研究还相对缺乏。

在本文中,我们将研究两种常见的黑碳有机质——炭黑和煤黑,以及它们对多环芳烃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我们将通过应用羽摇蚊幼虫来研究这种生物效应,这种蚊子在沉积物中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水生生物。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黑碳有机质对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同时探讨羽摇蚊幼虫作为一种对多环芳烃暴露的生物模式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分为两个部分:
1. 羽摇蚊幼虫生产和培养
羽摇蚊幼虫将以自然水源为基础进行培养,控制其生长环境和条件。

成年的蚊子将被收集并用于多环芳烃暴露实验。

2. 多环芳烃暴露实验
多环芳烃污染物将被加入到沉积物中,各组实验中的沉积物将具有不同的黑碳有机质含量。

每个组中的蚊虫都会被暴露于这些沉积物中,并定期评估其生长和行为。

同时,对蚊虫的各项生理指标也会进行分析和评估。

四、预期结果
本研究将为未来多环芳烃污染物的生物学有效性研究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

我们希望通过研究羽摇蚊幼虫作为生物模式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更多生物种类的多环芳烃生物学效价评估提供方法和方向。

Ni2+、Hg2+和五氯酚对羽摇蚊(Chironomusplumosu

Ni2+、Hg2+和五氯酚对羽摇蚊(Chironomusplumosu

Ni2+、Hg2+和五氯酚对羽摇蚊(Chironomusplumosu
Ni2+、Hg2+和五氯酚对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幼虫的毒性和生物浓缩
研究了Ni2+、Hg2+和五氯酚对羽摇蚊幼虫的毒性和生物浓缩.Ni2+对羽摇蚊幼虫的24 h-LC50和48 h-LC50分别为5.7 g·L-1、1.4 g·L-1;Hg2+对羽摇蚊幼虫的24 h-LC50和48 h-LC50分别为3.54 mg·L-1、2.64 mg·L-1;五氯酚对羽摇蚊幼虫的24 h-LC50和48 h-LC50分别为0.11 mg·L-1、0.09 mg·L-1.羽摇蚊幼虫在10 μg·L-1Hg 的7 d-BCF为430;在10 mg·L-1Ni的7 d-BCF为176;在0.02 mg·L-1五氯酚的7 d-BCF为30.并观察了镍、汞和五氯酚对羽摇蚊幼虫下唇板和大颚的致畸作用.
作者:闫宾萍宋志慧 YAN Bing-ping SONG Zhi-hui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42 刊名: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6 27(5) 分类号:X835 关键词:羽摇蚊幼虫 LC50 生物浓缩致畸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程度 的污染 “ . 国内有关水 丝蚓生态 学及

生 态 毒 理 学 的 工 作 , 开 展 得 很 少 . 国 外 有 ~ 些 水 丝 蚓 生态 学 的 工作 , 如 有关
水 丝 蚓 的生 活 史 、 分 布 特点 、 种 群季 节 变化 等
动或在 水 底部爬 动. ( ) 2 羽摇蚊 幼虫不 喜动,
s c e s uly r p s d n e tng u c s f l p o o e i t s i ・
Ke r s Ch t n t , lmo u ,Li o rgs o , itr ,Pea su n b t lx n h t y wo d io ot s pu s s o mn d i h ,mese i u ts m — u y a t a . i
成 与数量 . 摇 蚊 ( i0 o d e Ch r n mj a )幼 虫 是 湖 f 农 域 中 自
切的 任务 .以前主 要依 靠物理 仪器 和化 学分析 的 方 法来 进 行 .近 几 十 年 来 , 种用 农 生 生 物 来
进 行 评 价 、 监 测 , 巳受 到 越 来 越 多 的 重 视 . 其 中生 态 毒 理 学 的 工 作 是 极 为 重 要 的 课 题 . 1 8 - 1 8 年 , 我 们 对 滦 河 支流 , 河 北省 9 5 96
2 ・ pm a Ec ogi l f c o s as t m p r t r , p a s l niy 5 8l ・ ol  ̄ a t r e c a u s H nd a i t m a y m a k d y r e l m od f t e iy h a u e o c e f c c t t xi f e tof PN X o t t ubi ii ・ An bj c i e  ̄ f ̄ ds o e t v ym p om of tl t s e e i t } e wo p ci s s
面, 也 有一 些工作 是利用摇 蚊对水 质 进行 评价
的 i .但 是 , 有 关 羽 摇 蚊 的 工 作 还 不 很 多 , l 尤 其 是 生 态 学 方 面 系 统 研 究 尚不 多见 . 霍 甫 水 丝 蚓 是 世界 性 分布 种 类 . 它 经 常在 有 机 污 染 较 为 严 重 的水 域 中大 量 发 生 . 因 此 , 很 早 就 引起 了 人 们 的 注 意 并 用 来 指 示 水 域 的 不
态毒 理学 的研 究工 作在 国 内很少见 , 国 外 .
代 田 昭彦 (1 7 9 5) Fi e “ ( 9 5 、 s r【 h 1 8 ) M e u ty ( 9 4 、 Kh n ( 9 6 M rr 18 ) a ] 8 )等 的 工
作 涉 及 到 摇 蚊 生活 史 、 分 布 、 种 群 数 量 变
d iu o f itr)就 是 其 中 重 要 的 耐 污 指 rls h f mese1 示 生 物 . 青龙 河 流 域 内主 要 有皮 革 厂 、 屠 宰 厂 , 还 有 3家 金 矿 厂 等 污 染 点 . 金 矿 厂 是 浮 选 矿 , 其浮 选 剂 是 种 有 毒 的 丁 基 磺 , 注 入 河 流 , 严 重 污染 水 质 , 明 显 地 影 响 了水 体 中 生物 的 姐
裹 1丁 t●耐 羽 薯簟 劫虫 的●曩 鼓应
T= 1 Tog c l g c l e f c f PN X b. io o ta fe t o On CM' o m s r  ̄ n p£ I m㈣ ‘
2 材 料 和方 法
羽摇 蚊 幼 虫采 自北 京 市郊 海淀 区 的 池 塘. 采 回后 用水 饲养 4 小 时再 进 行 试 验 . 8 试验 时 选长 1 — l mm 3 l 龄期 一致 、健 康 而 正 常的个 体 , l头 一 蛆 ,每 组 一 个 o 浓 度 ,进厅 3组重 复.试 验 后 出 现存 活 的个 体则 移 放 八 干 净水 中,加 八适 量底 泥 ,放 八2 ℃ 温 箱 中观察 , 5
( p . o cog De t f Bi l y, B ii Uni r hy, Be jng 1 0 7 j - i - . r 1 Ee ] , 9 1 2 ej g n  ̄ s i i 0 8 ] ・ Ch n J Ai - o . t 9 , (1) 0 :
5 57 2r — .
身 体 常 曲卷 , 但对 机 械 刺 激 仍 有反 应 . 以 上 症
等 都 有 较 为 详 细 的研 究 , 在 水 域 质 量 的 评 价 上 应用 也颇为普遍 . 是 , 如 Ch p n 但 正 a ma 所 指 出 那 样 ,水 丝 蚓 的 生 态 毒 理 学 的 工 作 还 是 刚 刚 开 始 . 他认 为 为 了 更 有 效 地 应 用 寡 毛 类 ( io h ea)这 类 污 染 水 域 中 的 生 物 , 应 O1g c a t 对 寡 毛类 进 行 多 因 素 、 多种 类 的生 态 毒 理 学 的
Ee t xi o og o o o c l y

些 耐 污 性 种 类 . 羽 摇 蚊 ( io o s Chr n mu
P) 0 0 “ ) 霍 甫 水 丝 蚓 ( mn — ss 和 Li o
l 前

( ’
术 是 人 类 生 存 的 必 需 宝 贵 资源 . 随 着工 农 业 生 产 的 不 断 发 展 , 水 的 污 染 问 题 就 变 得 越 来 越 严 重 . 水 环 境 评 价 、 监 测 工 作 就 成 为 一 项 迫
Thi a e al ih h c t xi o o y fo t l n s p p r de s w t t e e o o e l g of l a ato ag nt Pe a  ̄ um n- ut l e tsi b y xa ha nt t
( NX)o Ch r n mu  ̄mO v n i o r ls h f itr.Th e u t h w h t P t io o sp s, a d L mn d i me se ̄ a U er s ls s o t a PNX
蔡 晓明 ( 京 学 物 环 科 中 北 1 8 ) 北 土 生 系 境 学 心, 京 0 7 D1
【 摘量 1 本文 以幂摇 蚊 幼 虫和 露甫 水 壁蚓 为 对 象 ,进 行 了丁基 磺 毒 杀 怍用 的 试 验 .结 果 表 野 , 丁基 磺 不 仅污 染环 境 .而 且 对这 两种 水 生 生物 均 有较 高 的毒 杀 作用 I这 两 种水 生 生 物 对 其毒 性 都 分 别 产 生 不同的症 状 J在 低 浓度 下 ,亦产 生 不同 效应 J 不 同浓 度 丁基 磺对 摇 蚊劫 虫 2 l小 时 毒 理 试 验 LCs 为2 6 2 p ,对水 丝 蚓 L 为 2 . p m) 不 同季 节 出现 的毒 性效 应 均 有差 异 .在 试 验结 果 的 5 .p m Cs  ̄ 58 p 基 础 上 ,对 水丝 蚓 中毒 后 出 现 了不 同 类型 的 症 状 ,温 度 、酸 碱 度 等不 同 生 态 因素 对 丁基 磺 毒 性 的 影 响 以厦 加 强 水 丝蚓生 态 毒 理 学工作 的 必要性 等问 题 进行 了讨 论 .
关t词 羽摇 蚊 幼 虫 簌 甫永 世妇f 丁基 磺 生态 毒 理学
. ’
An ec o i ol gi s u y o ch r n m i l v an t b fci wo ms Ca X i m i ot x c o c&I  ̄ d N io o d ar ae d u ii d r . i ao ng
研究.
状 确认为存 活个体 .如摇蚊 幼 虫身 体 曲 卷 , 对 机 械 刺 激 无 反 应 , 身 体 仍 为 红 色 者 , 或 幼 虫 身体伸 长,松 驰而僵 直,对外 界刺激无反 应 , 身体 的红色消褪 ,出现 黄 白色,即认定 是死亡
个体 . 3 2 丁 基磺 对 羽 摇 蚊 幼 虫 的 毒性 . 用 丁 基 磺 7种 不 同浓 度 对 羽 摇 蚊 幼 虫进 行 了 2 小 时 的 毒 理 试 验 ( 1) 4 表 .
维普资讯
宠 用 生 卷 学 报
1 9 筚 2月 91
第 2卷
第 1
CH I ESE J N OUR N AL F O A PPLI ED ECO L OG Y . b. B9 . (1 ) j 一 j Fe 1 1 2 :2 T
羽摇 蚊 幼 虫和霍甫 水丝 蚓 的 生态 毒理 学研 究
动 、 发 生 特 点 以 及 生 态 毒 理 学 等 多 方
Chi J. p ・ e ., : ( 9 t n・ Ap l E o1 2 I 1 9 )
维普资讯
1期
蔡晓 胡 :羽 摇 蚊 幼虫 和 霍 甫永 丝蚓 的 生态 毒 理学 研 究
5 3
的 .p I . ,温 度 】 ℃,溶解 氧8 0 / f8 0 5 . mg L,电导 0 3 .2 1/ 姆 . 用Na H ̄ HCI 节 水的 酸 碱崖 , 欧 O J 调 用Na 调 C!
由表 l 出 毒 力 回归 方 程 为 : 求
Y = 65. 一 1 6 53
求 出LCs =2 6 2 p 5 . p m 0 由于 丁 基 磺 的 急 性 LCs 值 是 在 5 一 o O
i a i us o e r ins h n v r o e no ntato s ow o s zan t xi iy t t s lc ed e r no i l r ae a e n it t o c t o he e e t hio m d a v
a d t b fcd n u iii .T e 2 h LC5 fC・ tmo u s 2 6 2 p m n h to L. o l itr i h 4 — oo P u s s i 5 ・ p a d t a f h fmes e  ̄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