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智慧书_《孙子兵法》——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兵家圣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发现,如果把《孙子兵法》的智慧很好地运用于商场,你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松下幸之助
我一直在思考像孙子所说的那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
——哈伦·厄尔曼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又名《孙子》、《孙子兵书》、《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孙武兵书》等。历来受到兵家的重视,据说拿破仑战败后还曾为没有早日得到此书而后悔。宋朝以后被列入了《武经七书》之首,在唐初传入日本,近代以来又传入欧美,翻译成多种文字。
此书是春秋末期(公元前476年前后)的孙武所著,孙武的先祖是陈国的公子陈完,因陈国内乱,逃到齐国,改姓田齐景公时,孙武的祖父田书因伐莒国有功,赐姓孙,食采于乐安。青年时代,孙武因齐国“四姓之乱”而离开齐国,来到新兴的吴国,并结识了来自楚国的军事家伍子胥。公元前512年,在伍子胥的竭力推荐下,孙武得以晋见吴王阖闾,并呈上了自己的兵法“十三篇”,得到吴王的赏识,被任为吴国的将军。此后,孙武辅佐吴王阖闾经国整军,为吴国的强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孙子兵法》从汉代开始一直认为是孙武所著,但宋朝以后,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此书有着明显的战国特征,是不是孙武所作值得怀疑。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北宋时期注释《孙子兵法》的名家梅尧臣。南宋的叶适也推测《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所为,其言得用于吴者,其徒夸大之说也”。在梅、叶等人说法的影响下,后来又出现了不少怀疑之说,影响较大的是“孙膑所作说”,主要是近代的一些中国和日本学者,他们认为,汉代人所说的孙武不见于先秦古书,疑点很多,可能由孙膑的传说演化而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关于《孙子》的成书年代和作者也有争论,通行的看法认为,《孙子兵法》是孙武草创,但最后整理成书的是孙膑。
《孙子》全书共十三篇。《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计篇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土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安危,是国家存亡的根基,不可以不细致研究考察。
因此需从五个方面去审视敌我情况,结合双方谋略的比较,来加强敌我形势的认识: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帅,五是制度。政治,也就是要求上下同心,使他们能为君王出生入死,不惧怕危险。天时,是指用兵时昼夜、寒暑、气候等等的变化。地利,是指地势的高下,征途的远近,交战区域的广狭,攻守的优劣等。将帅,是指领军作战的人要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部属,勇敢果断,治军严明。制度,是指军队组织体制的完善,将吏管理和后备物资的掌管。以上五个方面,领兵将帅都必须充分了解,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取胜,不了解就不能取胜。所以要对双方情况作充分地比较,知己知彼:了解双方君王谁更圣明?双方将帅谁更能干?所占天时地利谁更优越?制度法令谁执行得更严明?士兵卒吏谁更训练有素?奖惩赏罚谁更公正?我依据这一切,就可以断定谁胜谁负了。
将帅如果能按照我的计谋行军作战,就一定能胜利,我就留下来;将帅如果不按照我的计谋行军作战,那么就一定会失败,我也就离开。计谋被人采纳,就会形成有利态势,有助于对外作战。态势,也就是根据自己的优势,灵活地调控兵力,取得战场上的主动权。
用兵是一门诡诈之术。所以,要用不能打来掩饰自己能打的实力;用不要打来遮蔽自己要打的真正意图;用打击远处来迷惑敌人却袭击他的近位;用袭击近处来迷惑对方却攻他的远处;敌人贪利,就应进一步引诱;敌人混乱,则应乘击攻打;敌人实力雄厚则做好准备防范;敌人来势凶猛则力求避开;敌人恼怒就应再深入去激怒他;敌人怯懦则设法使之骄横;敌人休整得完备则应使他疲惫;敌人团结则应设法离间。在他们没准备时出击,在他们意料不到时出兵,所有这些都是将帅领兵的奥秘所在,是不能事先传授的。
未开战前,在庙堂上谋划时,预料能胜利是由于获得胜利的有利条件多;而未开战前,在庙堂上谋划时,预料不会胜利是由于获得胜利的有利条件少。获得胜利的有利条件多就会胜利,少就会失败,更何况是根本没有谋划过的!我只要从此点去审视便能预见胜负了。
作战篇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弹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来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图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军胄失弩,戟楯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锺,当吾二十锺;锺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舜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
孙子说:通常用兵作战的一般规律是,动用轻车千辆,辎重车千辆,率领将士十万,还要做好后备粮草的千里储运。这样前后方军政内外的费用,接待来宾使节的开销,养兵畜马、修兵器等的开支,每天要耗费千金之多,之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兵作战。
以十万大军出击,在征战途中,应当力求速胜,战争持续时间过长则会使兵马疲乏,锐气受挫,攻打城池时也会使兵力不足,死伤过重,加上长期对外作战,国家的财力也会难以维持下去。兵马疲乏,锐气受挫,实力减弱,财力困乏时,就会使其他诸侯国有可乘的机会,招致侵略讨伐,到那个时候,即便是足智多谋的人,也难以妥善处理、力挽狂澜,而救国于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