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和改革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大学语文是一门对学生素质和文化水平提升都非常重要的课程。

如今各大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使其变得愈发边缘化,而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不仅有社会外界因素,同时与大学语文课程自身教学有着直接关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大学语文课程被重新提到了重要地位,因此,基于人文素养角度,重新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实施课程改革,是改变现状的必然要求。

标签:大学语文;教育现状;教学改革引言在现代市场经济与多元化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及网络文化的影响,导致自身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变得越来越模糊,思想形态发生了巨大转变,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心态逐渐显露出来。

在学习期间,对于理工科更为重视,注重能够让自身迅速就业的实用性技能,人文素养急转直下。

因此面对这样的状况,各大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转变现状,积极响应并落实素质教育,重新审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实际处境,科学客观地认知其根本属性,并要充分结合人文素养,对课程进行重新定位,深化教学改革。

1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作用与意义在我国现代大学语文起源于文化大革命之后,当时的大学生汉语水平普遍低下。

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功课课程,同时它也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语文起到的作用更是日益突出,但是由于各个高校的可是不断的压缩,不断的让专业课打头阵,使得大学语文教学成为了冷门,它的教学地位也在日趋下降,有很多非专业人员来担任大学语文教学,教学模式很古板陳旧,缺乏吸引力,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随着网络用于的逐步普及以及各类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更渲染我国高校学生的汉语水平受到极大的制约。

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对大学语文教学做出改革与创新,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 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2.1 课程定位不够准确现阶段我国大学的语文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对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是其中之一。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审美性和人文性、缺少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教育和引导。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当前高等教育中的大多数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教材过于简单、教学形式单一、课堂内容乏味等。

因此,高专院校应在《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上进行创新。

一、定位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位:1.以语言技能为基础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技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人们的交流质量。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应将语言技能作为学习的重要对象。

学习者应该掌握基本的汉字、语法、拼音等语言技能,通过构建语言语境,并促进学生的口语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效果。

2.以文化素质为目标二、教学创新1.教材创新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十分关键。

传统的教材往往过于简单,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高专院校需要更加注意教材的选择。

教材不仅要有趣,而且要有语言和文化上的广度和深度。

2.课堂创新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如何使课堂生动有趣、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素养也是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互动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如使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使教学更加有趣和丰富。

3.评价创新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高专院校需要注重改变这种评价方式,要注重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评价,如口语表达、写作能力、团队协作和参与课堂讨论等。

同时,还应该注重科技手段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总之,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在其定位和教学创新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

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

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王辉(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摘要:<大学语文》是高等学校学生的硌修课之一.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语文紊质,阐述了《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学科定位.提出应该在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与高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改进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突出其人文教育功能。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培养目标学科价值定位《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2007年秋.教育部发文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将大学语文课列入必修课…。

然而,目前的高职语文教育缺少与现代教育模式接轨。

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高职实际,很有必要重新审视其课程定位,并不断改进其教学方法。

1.高职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人才目标是培养既有理论又懂技术,能够熟练操作.面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不是研究型教育,而是一种技术型教育[2J。

因此,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所有学科都既有别于普通中学.又不同于普通高校,在教学程度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只需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

从这个意义志成城、百折不挠的贡献精神去克服的?!男:地震无情人有情。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

听!来自胡锦涛总书记赈灾现场的讲话。

(视频)是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人人都贡献一份力量.就定能取得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

请听第=三组配乐诗朗诵《让人身价值在这里彰显>.掌声欢迎!(配乐诗朗诵)女:说得多好!一双手求助.一百双手在援救.那一百双、一千双救援的手在传递着贡献的力量。

这次救灾无论是中央领导还是平民百姓。

都以极大的热情和大无畏的贡献精神投入到抗震第一线。

(播放女警察蒋敏的事迹)女:蒋敏在失去父母和女儿的情况下.仍不忘肩上责任,坚守在赈灾一线!她这种勇于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们!除蒋敏外.在我们南京也有一场特殊的婚礼感动着全中国。

浅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一)

浅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一)

浅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一)摘要: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并未有明确的定位,处境比较尴尬,教学比较混乱,于是本文提出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定位的问题。

全问讨论了三个问题,即第一,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的定位。

第二,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第三,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高职院校中不同专业中的定位。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定位一、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发的步伐,我国经济建设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人才的短缺成为突出的矛盾。

从80年代开始,在我国东南沿海及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出现了一批由中心城市举办的新型地方大学—职业大学。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指出:“要试办一批花钱省,见效快,可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用的专科学校和职业大学。

”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1986年,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管理干部学院应当利用自己同企业、行业关系紧密的有利条件,结合需要,举办高等职业教育。

”1994年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三改一补”(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办高等职业教育,少数重点中专改制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

1996年5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式立法,同年9月《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其中第二章第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

”由此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浅析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

浅析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

浅析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作者:贺兵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1期摘要: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除中文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

高等院校必须对大学语文定位适当,使得课程的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本文分析了大学语文的课程现状分析,目前存在问题,最后做好合理的定位举措。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10-01大学语文应是人文素质教育课,不同于中学语文教育是侧重于篇、章、词、句的语法掌握,那么大学语文教育应更关注人文修养上的跨越。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语言立人。

并且要强化审美性与人文性。

审美性就是把文学作品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人文性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让学生学会感悟人生、学会生活、完善人格。

一、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一)关于课程的现状分析大学语文课在高校教育中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人文素质应该是各种人文教育课程共同作用最终在教育对象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教育效果,具体到某一门课必须有具体的课程标准和教育日标,从自身的内容特点和角度出发,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因此,恰如其分地评估大学语文的地位作用,是使它切实有效的重要前提。

然而,大学语文是一门课,没有形成体系,各任课教师凭着自己的想象来构建它,于是在人文教育与语文教育、文学教育与语言教育、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审美功能与交际功能等各种选择中摇摆不定,难于落脚。

从教学研究的角度看,语文教育研究缺乏定量分析的传统,经验性的东西多,对教育效果的评估往往是一种感觉,更多的是教育者的感觉,甚至是教育者自己的。

(二)关于教师的现状分析在大学,语文课全靠教师自身的投人和魅力在支撑.这种“境遇”锻炼了一批教师,他们勤于耕耘,在磨砺中成长成熟。

但同时应该承认,大学语文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属于公共基础课,而且多是选修课。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讨与研究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讨与研究

华春兰一、目前我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大学语文课程目前是我院面向文科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文化基础课程,承担着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重要任务。

总课时54课时,分两学期开设。

对文科类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意义非凡。

一方面它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字的阅读欣赏能力、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好本专业其它专业课程及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语文是文化的构成,它孕育着无限丰富的人文精神,积淀了我们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对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我院大学语文课程已初步确立了以《大学语文》为核心课程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下面涵盖了《科学、人文、艺术素质教育》《普通话水平测试》《应用文写作》《音乐欣赏》《黄梅戏欣赏与演唱》《舞蹈》《书法》等选修课程。

随着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实践的逐步深入,如何确立《大学语文》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如何确定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构建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探讨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加强教材建设,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更好地为专业学习服务,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得不再次思考、探讨的问题。

二、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的一个类型,不仅要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引导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学习和吸收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也即将专业技能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出能做事,会做人,能独立思考,勇于坚持真理和正义的和谐发展的人。

因此我们将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辅,作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课程目标,是推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也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也逐渐成为了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作为高职院校必修课程之一的《大学语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围绕着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其教学创新进行探讨。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与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有所不同。

首先,高专《大学语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注重开展职业教育,促进学生的从“学”到“用”的转化。

其次,高专《大学语文》强调语言实用性,注重增强学生的语用能力、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在职场中有更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最后,高专《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也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包括工作汇报、规章制度、职场交往等。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语用能力,高专《大学语文》课程也需要进行教学创新。

以下是几个创新建议:1.加强职业教育高专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应该加强职业教育,引导学生从个人职业规划、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认识职业发展,了解职场中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方面的知识。

2.弘扬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实践教学一直都是重中之重。

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中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比如,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如何沟通、如何解决问题。

3.关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由于高校学生质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教学内容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在高专中,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职场电子邮件、商务汇报、招聘启事等现实文本,了解您常见事件、工作业务,会议议程、报告书写等职场基础中心知识和技能。

4.创新教学方法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创新教学方法也非常重要。

例如,引导学生通过口头ppt、口头汇报或组织辩论等形式来充分锻炼他们的表达和辩论能力。

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及微信公众号等新型教育技术将课堂教学与现实联系起来,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符合实际的知识。

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改革

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改革

却像一辆载重卡车 , 已经超载 l 0倍 、0倍 了, 2 它不
是“ 万能胶 ”不 过是 激发 学生 的文 化 兴趣 、 导学 生 , 引
入 门的 敲门砖 而 已 。 二、 大学语 文 面 临的尴尬
文。在高校中文教师 队伍里 , 大学语文教师算是 弱

二十多年过去了, 大学语文课程从中止到重建 ; 从部分高校试开到几乎全 国各高校 都开设 ; 从单一 的全 日 院校开设普 及到成 教、 制 职教 、 民办高校 、 自 学考试等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 ; 越来越 多 的学校 拥 有专业 的大学语文师 资队伍 ; 教材建设 方面不仅有
国家级 重 点 教材 , 且正在 向多 元 化方 向发 展 ; 界 而 世
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们 在 教材建设 、 教学内容 和方法 的改革 、 教学手段 的更 新等方面作了很 多努 力, 但仍然没有 改变大学 语文 面临边缘 化 的状况。 如果从实际出发 , 在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方面多做 些认真的分析思考 , 也许更有利 于深化大学语文课
程 的改革 。
于教 的尴尬 局 面 。与汉 语 在 国 际上 的地 位不 断提升
美 能力 ; 从文 化性 着 眼 , 是 一 门素 质课 , 养学 生 它 培 的爱 国之情 、 化之 根 。正 因为 此 ,9 8年 , 时任 文 17 在
南京大学 的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
先生的倡导下, 全国各高校相继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
通过《 大学语文》 的几十节课来解决问题 。一些教师
为 了强调 大 学语 文 的 重 要性 , 赋 予 了 它 太 多 的功 又
能:一是传播文章学与系统 的文学知识 ; “ 二是提高
“ 大学” 语文” 和“ 的丰富 内涵 , 定了大学语文 决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大同大学文学学院目录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二、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三、我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 (2)(一)教学内容改革 (2)(二)教学方法改革 (2)(三)考核方式改革 (4)(四)教学模式改革 (5)(五)师资队伍建设 (6)(六)教材建设 (6)(七)教学大纲 (6)四、实施计划 (13)五、《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13)《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38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母语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离不开母语。

同时母语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媒介,是记录和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学好《大学语文》,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母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二是可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文化素养;三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风骨。

二、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大学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本国语的教育。

因为母语是学习的主要工具,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有深厚的本国语的根基。

我国老一辈的自然科学家如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苏步青、钱学森等,他们不仅自然科学方面的学术造诣极深,而且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也非常广博。

他们扎实的母语基础,深厚的文学功底,优美的语言文字,使自然科学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

相形之下,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由于强调专业性,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和通过母语对其进行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任务往往被忽略。

很多理工科大学生不能用母语清楚、准确、规范、流畅地表达思想感情和学术问题,有的甚至动笔就是错别字连篇,语病累累,更不要谈通过母语养成优秀的文化品格。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一、前言语文课程一直被认为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更承载着文化传承和国家民族精神的传播。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二、当前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目前,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基础教学,包括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的教学;二是文学欣赏教学,包括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学习和理解;三是写作训练,包括文章写作、课文赏析等方面的训练;四是文化继承,包括语文课程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这些都是当前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定位。

在当前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中,对于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也需要进行一些思考。

高专生的学习特点需要被充分考虑,他们可能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现代社会的语文学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法教学、文学欣赏等,而是需要更多地强调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等,这些都需要对高专《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

当前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也需要对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进行调整,例如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国际化背景等都会对语文课程的研究和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创新方向针对以上对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思考,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教学创新方向。

首先应该是针对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课程内容的调整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教学安排。

其次应该是加强语文与社会文化的结合,例如可以设置跨学科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再次可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扩展,例如可以选取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作品、历史事件或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和探讨。

最后还可以考虑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手段,例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浅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浅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浅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随着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与发展,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也愈加热烈。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性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形成,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进行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旨在就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方向和策略进行探讨。

一、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需求(一)增加教学内容的灵活性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应该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将教学内容做到灵活多样,并且与学生的专业或实践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可以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在教学内容上需要适时追赶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为学生提供新鲜的、前沿的知识内容,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增强针对性和实践性。

教学内容和方案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通过课堂讲授,并组织学生参加实际或模拟的情境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三)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包括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前预习、课堂互动等方式,将传统的纸笔式的传授方式改变成更加富有创意和多样性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加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多样性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评价既要突破传统的考试主要只考查词汇和语法的惯例,也要尽可能的突破单一而刻板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科学性。

应合理设计课堂练习、期中期末考试、校内外比赛以及学科竞赛等,以及开展论文、报告、演讲等综合性实践性任务,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一、课程定位《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课程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 培养思维能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包含文字表达,还涉及对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多方面的思考。

《大学语文》课程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提高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丰富文化内涵,培养审美情操。

二、教学内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写作技巧、文学鉴赏、修辞、修辞等。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语言文字的规范用法、常见错误用法的纠正、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等;写作技巧主要包括写作方法、写作思路、写作技巧、写作素材的搜集和整理等;文学鉴赏主要包括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解读和欣赏等;修辞主要包括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修辞效果的体会和评价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1. 阅读式教学。

通过让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品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报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实践式教学。

通过学生实际的写作实践,引领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可以通过写作小组讨论、写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

3. 互动式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进师生情感沟通,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作者:孙宗美来源:《高教探索》 2018年第1期孙宗美收稿日期:2017-09-22作者简介:孙宗美,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广州/510642)*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我校(华南农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GDJG20142108)和华南农业大学201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JG14038)成果之一。

摘要:从分析厘清学科性质的角度出发,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和教学改革便不再是各执一词的难题。

大学语文属于语文学科,语文的学科性质包括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和启发性。

其中,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启发性;对工具性的认识不应该只停留在肤浅的语文技术和技能层面,而应该深入作为语文能力内核的批判和创造性思维。

在此基础之上,结合高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维度充分发挥其学科的工具性和启发性作用,其教学改革的方向也随之明晰。

关键词:大学语文;学科性质;课程定位;教学改革语文,从内容上讲,是承载母语、文学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学科;从功能上讲,其立足于基础汉语素质养成的特性决定了它是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

因此,语文在高等教育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校要从办学理念的层面重视和坚持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大力加强对其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的研讨与深入推进。

有关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问题,虽然近年已屡屡被提出讨论,但始终是高等语文教育界思辨最多却无法达成共识的难题。

一门课程,其内部体系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参考教材等诸多环节,各环节相互关联,课程定位是其基点。

课程定位不明或大而无当、不具备可操作性,必然导致教材建设、教学实施和课程考核等各个环节出现连带性的混乱状况,进而影响到课程的教学质量。

而一门课程的定位除了要参考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之外,其学科归属和性质是最根本的依据。

浅析大学语文的定位

浅析大学语文的定位

浅析大学语文的定位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作为大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它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大学语文在过去的定位基础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大学语文的定位进行浅析。

一、语文教育的历史沿革语文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语文教育以经典书籍的阅读和书写作业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和书写能力。

而到了现代,语文教育逐渐从狭义的文字阅读和书写教学转变为以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性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语文的定位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二、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1.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大学语文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欣赏能力,使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大学语文应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通过作文、演讲和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说理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大学语文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新闻评论和学术论文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随着社会的全球化进程加速,大学语文应该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和语言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他们在全球化环境下的交流能力。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1.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的教学应该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写作辅导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组织文化活动。

大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展览、戏剧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等,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引导独立学习。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摘要】本文主要围绕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教学创新展开探讨。

在首先介绍了背景信息,阐述了研究的重要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探讨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并展望了课程的评价和未来发展。

文章还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总结,深入探讨了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在从教学创新的意义、未来展望和结语的角度进行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教学创新,探索,评价,案例分析,实践经验,教学意义,展望,结语。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高专学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修养,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语文课程的教学越发重要。

语文作为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核心学科,不仅关系着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也关系着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由于语文教学一直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和教学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优质的《大学语文》课程既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也需要符合时代的要求。

而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他们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对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和教学创新进行深入探索,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大学语文》课程在高专教育中的定位和教学创新探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高专毕业生语文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深入研究《大学语文》课程在高专教育中的定位,探索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提升高专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学语文课程从三个方面的定位-高等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大学语文课程从三个方面的定位-高等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大学语文课程从三个方面的定位-高等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论文题目: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探析摘要:大学语文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中一个最为特殊的领域,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功能。

但现实却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错位和滞后状态:历史悠久而发展缓慢,需求广泛而重视不够,专业相近而不被认同,标准很高而队伍不齐。

针对以上情况,本文从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角度和学科归属问题,来分析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和功能特性。

从而强调大学语文在高校及学科开设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大学语文;学科定位;功能特性;大学语文应该从课程性质、学科归属、功能确认等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定位。

如果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比较模糊,莫衷一是,将会严重影响大学语文课程的健康发展。

所以大学语文的学科归属应该从教育学科转为文学学科,从教学与课程论专业转为中国语言文学的大学语文教育专业。

大学语文要成为完整性、自主性的学科,必须具有自己学科的性和特殊性,大学语文教育与一般的中文专业教育的差别在于其知识结构、教学过程的普及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学科的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一套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的建立。

大学语文教育是一种培养现代人的完整教育过程,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阐释。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大学语文课程早在五四运动之前的一般院校都开设过,但后来调整时被撤消,强调专博,仿照苏联模式,按照科目来培养人才。

至1978年秋,匡亚明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率先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至今。

纵观全国各高校设立大学语文课程,基本目的有四点:(1)传承文化精髓;(2)提升精神文明;(3)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运用能力;(4)用中国优秀文化影响世界。

高教司明确规定: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除外)、理、工、农、医、财政、、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

甚至包括自学考试在内都已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在全民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大学语文的地位愈来愈突出。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一、课程定位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既是普通高校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必修课,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的重要平台。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于通过丰富的文学作品和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增进自己的人文修养,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夯实基础。

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以及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今文学作品的欣赏鉴赏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素养和创新素养,立足于人文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语言技能与人文知识互动,关注和感悟人生、关注和参与社会所发生的一切,为人的价值追求和社会责任选择铺垫。

其教学内容应该紧密结合国家课程标准和时代特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和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内容高专《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应包括语言基础知识、文学作品和文化知识三个方面。

1. 语言基础知识语言基础知识是《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其包括语言文字、修辞手法、语法、修辞、词语语义等。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往往是以知识点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为目的。

在当前信息时代,语言的功能不再仅仅是传递信息,而是更多地涉及到情感、文化和思维方式。

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语言,增进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素养。

2. 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作品。

通过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和研究,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社会,领悟人生哲理,感受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与鉴赏,学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感悟文学之美。

3. 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是《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两个方面。

关于大学语文教学定位的思考

关于大学语文教学定位的思考

关于大学语文教学定位的思考一、大学语文教学定位大学语文教学是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祖国文化、培养学术气质的关键,其定位非常重要。

1、培养文学智慧首先,大学语文教学要培养文学智慧,提升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以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精神经典。

2、发展创新能力其次,大学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以此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思想。

3、培养文化认同感再次,大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通过教会学生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和实践,从而让学生树立起强大的文化自觉感,坚定自己中国文化认同的意志。

4、培养独立性最后,大学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的独立性。

让学生通过解析传统文化及其文学精神,深入理解文本中的美好,进而学会跳出思维框架,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大学语文教学的实施1、认真备课大学语文教学应该认真备课,重视按照要求做出全面的课程计划,准备好详细的教学安排,安排好学期重点和难点,合理组织各项活动,使教学科学有序。

2、积极利用多媒体大学语文教学积极利用各种多媒体,在教学中使用动画片、颜色说话、照片、叙事等形式,使学生轻松了解不同文本,深刻理解语文内容,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3、注重实践性大学语文教学要多进行实践性的活动,例如:探究式教学、游戏式教学、实地活动等,让学生不仅能理解文学思想而且能感悟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大学语文教学同时也要注重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是利用作文、朗诵等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言语技能,提高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文学智慧、发展创新能力、培养文化认同感以及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等来进行定位,同时面对教学实施要认真备课、积极利用多媒体、注重实践性、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让学生在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培养独立性,为学生的生活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浅析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

浅析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

浅析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一门具有相当重要性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学科专业当中相对特殊的一个专业领域,大学语文本身承担着较为重要的功能,但是目前大学语文却呈现出了一种较为明显的滞后以及错位,虽然语文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几千年的时间,历史相当悠久但是其发展却极为缓慢,其市场的需求也相对比较广泛但是人们对其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语文教育的教师队伍之间的标准也相对较高但是却仍然参差不齐。

文章从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建设、功能确认以及学科归属三个方面对大学语文进行分析和定位。

一、关于大学语文学科归属要想更好地推进大学语文的向前发展,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大学语文的归属性问题,大学语文应该从目前的教育学科转变为文学的学科,其专业性质也应该从以往的课程与教学论转变到中国汉语言文学大学教育专业。

要想构建一个成熟的专业首先要对该专业进行最为准确的命名,通过查阅目前的国家学科目录发现,目前大学语文属于课程与教学论的范畴,其与大学化学、数学、体育和物理学科一样都是属于同一个二级学科。

这种命名以及归属的方式无疑是一个比较奇特的学科归属逻辑,而且即便是在高校的内部对于这种归属和命名方式的了解也不多。

由于大学语文本身并不包含过多的政治因素,因此我们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学理的探讨。

从实际来看,即便是中文学科的内部,对于大学语文本身的学科归属问题也缺乏足够的关注,更不用说引发质疑了。

由于大学语文学科本身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个学科,而且又是国家规定的必修学科,因此有人认为大学语文已经成为一种不需要去进行证伪的学术前提,对于其进行重新的探讨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

无独有偶,目前我国大学教学体系中的诸多课程都已经有此迹象,这使得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发展的困境当中,而这个困境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学科外部的思想环境,更是因为高校教育部门和工作者对于学术的梳理不够清楚甚至不去梳理而导致。

长期以来,我们对那些相对固定甚至成为尝试的学术内容缺乏进行反思的能力,这就导致我们无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突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和改革摘要:大学语文课程目前的生存困境与长期以来的定位模糊有关,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中国文学课程较为合适。

当前大学的语文教育,应该回归到生活现实本身,凸显文学作品内蕴的生命体验,以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水平为基本任务,最终达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定位;人文教育;中国文学;生命体验2013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宣布将在2013级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把“大学汉语”课程由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

这一举措马上引起了媒体、网络的广泛关注,引发了网民对“大学语文”以及这门课所代表的高校母语教育现状的大讨论。

然而事实上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高校将“大学语文”课程列入了选修课,甚至改头换面,替换成了“论文写作”、“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等课程,这种趋势还将进行下去。

笔者所在的高校也在2013级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将“大学语文”调整为选修课。

毋庸讳言,尽管徐中玉先生早就撰文强调“大学语文是不该站在边缘的课程”[1],但作为高等教育母语课程的“大学语文”实际上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大学公共课程。

“大学语文”课程未来前景如何,改革之路应该怎么走?本文将从现实出发,从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入手,对当前教学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提几点认识。

1“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困境自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先生和徐中玉先生的共同倡导下,全国各高校相继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经过三十来年的教学实践,“大学语文”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课程,但在转型期社会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正面临着日渐边缘化的生存困境,其原因除了人们强调的功利主义教学观念外,与“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上丧失吸引力也有密切关系。

首先,教学目的和教学安排的严重脱节使得提高人文素养成为一句空话。

高教司在1996年发文指出:“希望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把这门课程的建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也明确说明:“我们大学语文教育的重心,仍必须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

”[2]可见,提高人文素养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

然而人文修养的提高不是一夕之功,没有中长期的文学阅读和文化熏陶,是很难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结构形成有力影响的。

培养文化素质,也不是一个学期的一门课程所能完成的事情。

现实情况是,各大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总课时只有32-36课时。

如此少的课时,不要说提高人文素养,连完成教材内容的讲授都比较困难。

大多数的文学文化经典都有一定的篇幅,一般的教材难以全文涵盖,而只能节选。

因此,大多数的大学语文课,往往最后都变成了经典片段的阅读、赏鉴课程。

课时少,学分少,很少会有学生去花时间阅读原文,老师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教材上节选的经典段落进行讲解,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强调文化知识的全面传授使得大学语文教学不堪重负。

某些教材强调选文的人文性、丰富性,哲学、宗教、历史、文学乃至影视艺术都成为授课的内容。

一门只有30多个课时的语文课堂,既要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丰富的文化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如此繁重的教学目的只会让教学过程要么成为“满堂灌”,要么只能似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整体的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

而且这样的课程定位让师生双方都感到困惑。

对于教师来说,即便学问再渊博,专业能力再强,也很难对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很了解,因此教学内容只能根据教师自己的专长、喜好来定。

如此一来,大学语文教学又变成了单一性教学,与教材编写的初衷相违背。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内容太多太杂且难以掌握,会导致学习上的畏难心理和厌学情绪。

笔者作为授课教师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按照某种教材教学大纲的要求,先后两堂课分别讲授中国的禅宗文化和北岛的朦胧诗。

从宗教文化跨越到政治抒情诗,学生在接受中有一种无所适从之感。

再次,现有的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方法设计、教材编写上比较陈旧,使得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受传统文学教学模式尤其是文学史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往往采取介绍作家生平、阐述作品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特点等基本手段。

学生课前没有预习,课堂中记满笔记,考前突击复习。

语文课程原有的审美感性逐渐缺失,只剩下条条框框的知识点背诵,而这些识记点在今天的传媒时代,通过网络搜索即能在短时间内获得。

心灵感悟被机械识记所取代,原有的教学期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自然大打折扣。

缺乏学生的兴趣支持,教学目的又难以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被怀疑也在情理之中。

于是,在某些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变成了较为实用的纯写作课程,如应用文写作或公文写作,目的在于传授学生适应社会的语言运用技能。

2“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探讨要改变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困境,首先必须解决对于该课程定位模糊的问题。

正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教什么没有达成统一、明确的意识,使得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成为难题,也让师生们无所适从。

对于“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无论是国家教委高教司还是各种教材的编写者,都强调它的人文素质属性。

将课程定位于文化素质课,这与传统观念中语文课的工具属性划清了界限,使得课程的重点从传授知识转换成了传递人文精神。

这固然是一件非常值得肯定的事情,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文化素质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因为“文化”本身就非常难以定义。

文化研究史上关于“文化” 的各种不同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

宽泛地说,文化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综合,是历史的积淀;小范围来讲,人类的精神活动也包括众多。

因此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目的的课程教学,其手段和途径也多种多样。

这使得大学语文课程教材的编写范围可以变得异常广阔,哲学、宗教、文学、历史、政治等各个人文领域中优秀的作品都可以成为教学的内容。

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新编大学语文》(丁帆、朱晓进、徐兴无主编)即是采用这种教学思路。

该教材分11个单元,选文中有哲学论文,如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的《西绪福斯神话》;有宗教讲义,如慧能的《六祖坛经》,有历史传记,如节选自《资治通鉴》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还有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

另外,按照编选者的话,该教材还“注重对书法、绘画、音乐,乃至园林艺术方面文章的遴选,既为提升人文素养而设,也为培养大学生的广泛兴趣而备。

”[3]如果在实际教学中依照该教材的大纲授课,那么大学语文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文化课,成为“中国文学概论”或“西方文化概论”的注脚。

依照教育部高教司的发文,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

简而言之,就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水平。

尽管有的研究者认为,这依然“局限在‘语言工具论’的层面”[4]。

但不可否认,“人文教育”、“育人”的帽子实在太大,陈义太高而难以落于实处。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文化素养的提高确实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最终目的,但它绝不可能只通过大学语文课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依靠整个大学本科教育体系以及社会文化的参与。

如果只考虑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属性而不考虑其具体教学的可操作性,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改变。

我们可以认为,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国文则全国大学所研究者,皆不求通解及剖析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内容,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而非以“创造文学为旨归”[5],但其人文主义教育的途径应是中国的语言文学。

也就是说,大学语文课应是教授中国文学的课程,没有比中国文学更能体现汉语的精髓和中国文化的灵魂。

这里的文学,可以是广义文学的概念,即具有审美属性的汉语语言作品。

在教材中加入外国文学作品,看似内容丰富,人文性更强,但在实质上却增加了课程的负担,也使得领悟母语文化的教学目的完成得不够纯粹。

当然,在中国文学材料的选择上,是传统文学多一点还是现当代文学多一点,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话题。

偏重现当代者,往往强调现代语境中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尤其注重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实践中,现当代文学作品更受学生的欢迎。

偏重传统者,强调其深厚的人文底蕴,认为其依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如徐中玉先生认为“古代文化、文学精品是历史的产物,是特定历史环境中先贤们思想、情感的结晶,历经时间考验,至今仍然显示出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

历史证明它能焕发出浓郁的艺术魅力,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

”[6]教学实践也证明,如果教学方法得当,优秀的古代文学经典确实能得到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我们把大学语文课定位为中国文学课,不代表可以照搬中文专业的课程教学方式。

它不需要通过文学史的讲授来让学生把握文学的原理、文学发展的进程和规律,也不需要对某个文学流派有深入的了解。

就笔者的理解,它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懂得如何去欣赏母语文学的意蕴,由此感知背后的中国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传承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目的。

3“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从大学语文课应是中国文学课的定位意识出发,我们应对现有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有以下的认识:首先,欲行事,先正名。

改革首要的任务即应明确课程的名称以及与名称相符的内容与责任。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被认为是在所有的大学课程中与中学相关教学内容衔接最紧密的一门课程。

学生一进入大学,自然而然地认为,大学语文课就是所谓的“高四语文”。

这显然是“大学语文”课程名称带来的误解。

但事实上,大学语文更强调的是人文教育而不是知识教育,是审美教育而不是技能教育。

既然不同,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沿袭“语文”的说法?是要强调汉语的母语地位吗?是要突出文学的主体地位吗?正因为我们想在这门课里囊括太多的内容和期望,课程才如此不堪重负。

既然大学语文课是针对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中国文学课,为什么不在课程名称中直接把教学内容亮出来?解决了正名问题,教学编写问题的解决也就水到渠成了。

其次,课程改革应明确本门课程作为母语文化教育的阶段性教学任务。

母语文化教育是中国公民的终身教育。

我们承认,大学期间的语文教育是比中学语文要高级的语文教育,但是也不能简单认为,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就不再是语言文学水平的提高了。

有人认为,“以工具性为主的语文课程属性应当在中学语文阶段完成,已经没有必要将之作为大学语文的主要目标。

”[7]这种看法未免有些过于乐观,在现有的阶段,应试化的中学语文教育并没到达到我们设想的理想状态。

从笔者目前掌握的教学情况来看,普通本科的大学生(非中文专业)的文学鉴赏水平尤其是古典文学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程度。

作品无法正确理解,又如何谈得上领悟其中所浸润的文化传统和人文关怀?如果不从现实出发,不把教学任务框定在一个合理有效的范围内,人文素质、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无异于空中楼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