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的译介模式研究
转换和变译理论下《北京折叠》的英译研究
230转换和变译理论下《北京折叠》的英译研究文/曾雅琳摘要:1965年,卡特福德首次提出了“翻译转换”的概念,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途径。
我国翻译学者黄忠廉提出的“变译”理论,关注到翻译实践中语篇,文化等宏观层面。
本文以《北京折叠》刘宇昆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翻译转换理论和变译理论,试图说明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两种理论的有效结合,能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
关键词:卡特福德;翻译转换;黄忠廉;变译理论;《北京折叠》约翰.坎尼森.卡特福德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强调了等值概念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中心地位,并提出了“翻译转换”的概念。
“变译”一词在译界早已使用,中国学者黄忠廉归纳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
本文将以摘获诺贝尔奖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理论在该小说英译本中的应用,说明两种理论的结合在翻译中的实用价值。
一、“翻译转换”理论在Folding Beijing 中的运用基于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和语言层次理论,卡特福德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种类型。
根据韩礼德对范畴的定义和分类,范畴转换又下分为结构转换,单位转换,词类转换和内部系统转换。
本论文以范畴转换为研究重点。
(一)结构转换结构转换是指语言结构上的转换,是范畴转换中使用最多的一类。
例1.问邻居,邻居说他每天快到关门才回来,具体几点不清楚。
译文:A neighbor said that Peng usually didn ’t return until right before market closing time ,but she didn ’t know exactly when.例2.他开始做准备,若彭蠡一时再不回来,他就要考虑自己行动了。
译文:He began to steel himself.If Peng Li didn ’t return in time ,he would have to go on this journey without consulting him.英语句子常使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概念以加强语气。
英语世界里的中国科幻——论《北京折叠》的译文评介与海外接受
何
霜 紫
与 星云奖堪 称是科 幻艺术界 的诺 贝尔奖 。这 是继刘 慈欣 《 三体》 之后 ,中国作家再次折桂雨果奖 ,也是科幻跨越 民
族 、国家 界 限 的又一 次 例 证 。《 北 京折 叠》 描 绘 的是 大 约发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科技的迅猛发展 ,国际社会也掀起 了科幻热的高潮。刘
慈欣 也认为 ,中国科幻正处在一个类似美 国科幻 “ 黄金时代 ”的阶段。社会变
迁和技术经济的快速发展迫使人们思考未来 ,这些都成为 中国科 幻小说 发展 的 沃土 。 匕 京折叠》 的这次获奖是中国科幻进一步走 向英语世界的 又一历史性
的写作和思维是西式的 ,但他笔下 的科幻世界是巧妙精致 而富有诗意 的,像充 满生命灵气 的折纸艺术 品 ,如此有诗意而又令人 回昧的翻译是刘宇昆作为译者
翻译 的可贵之处。刘 慈欣 曾在他 的获奖感言中专门写道 : “ 翻译作品总是在跨
越两个不同的文化和时空。就这本书而言,这座桥梁就是刘宇昆。 ”①
不见 的
星球》 、宝树 的中篇小说 ( 伏 时代》等等。未来 中国科幻走 向世界之路 ,当然是少不 了像刘宇 昆这样专业 的科幻文学
翻译
0 5 3< <
] I O N  ̄C R I T 1 G I S M郝景芳与《 北京折叠》 研究
刘字昆曾在一次采访 中表示 “ 我是美 国人 ,讲的是美 国的故事 ” 。虽然译者
没有今 日轰动中国媒体界 、受全 国科幻文学界关注的 匕 京折壅 。作 品本身独
具 中国文化特色 ,而通过译者在 忠实原文下 的适 当归化改写策略发挥 ,让 匕 京折叠》 进入 了世界科幻文学的视野 ,吸引了更多英语世界读者关注中国科幻 。
《北京折叠》的译介模式研究
《北京折叠》的译介模式研究作者:陶维吴悦琦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9期摘要: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总结了当今中国文学“走出去”面临的问题,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分析《北京折叠》一书是如何摆脱困境成功译介的,提出加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可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困境中国文学拉斯韦尔传播模式1.引言当前,中国文学译介效果不理想。
为此,国家设立了数十个中国文学译介工程,国内专家学者也一直在探究如何让中国文学“走出去”。
中国作家郝景芳创作的《北京折叠》一书却能够突破难题,于2016年8月21日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这是继刘慈欣的《三体》之后我国作家第二次获得该奖项。
《北京折叠》成功译介的经验可以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参考。
2.当今中国文学译介的问题“译”,即翻译,“介”,即传播,译介是指通过媒介把一国的作品用翻译的手法传播到另一国家。
一般情况下,文化总是由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译介,而且总是由弱势文化语境里的译者主动地把强势文化译入自己的文化语境[1]。
历史上,当我国文化地位处于强势时,周边的东南亚国家纷纷引入我国的文学作品。
例如,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影响了东南亚各国,特别是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可以说从皇室贵胄到平民百姓都深深接受。
甚至在泰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三国演义”时期,越南历史上的文学名著《金云翘传》也来源于中国历史故事。
在晚清时期,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我国处于弱势地位时,晚清知识分子纷纷引进西方文学作品。
由于历史战争原因,中国大量引进西方文学文化著作,如中华书局1916年出版的中国首部《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福尔摩斯故事的引入使得晚清时期的中国文人开始逐步学习到西方的小说技巧和文艺思想,同时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比之下,当今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这一点,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0年的“译文索引”的数据可以看出:原作语言中位居榜首的是英语,其次是法语,汉语排名二十一。
郭建忠翻译理论下科幻小说的翻译研究——以《北京折叠》为例
第40卷第9期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9月20日Vol.40No.9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Art Sep.202020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0.09.029郭建忠翻译理论下科幻小说的翻译研究——以《北京折叠》为例罗智元张之帆(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摘要:随着《三体》和《北京折叠》等科幻小说先后在国际上斩获大奖,国内兴起了一阵科幻热潮,这也对科幻小说的翻译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国内指导科幻小说翻译实践活动的理论体系“进口”多于“国产”。
为更好地推动国内作品“走出去”,就需要助力本土翻译理论体系的研究。
其中,郭建中教授撰写的《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一书对科普文和科幻小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和阐述,提出应以文学性、科学性和通俗性为科幻小说翻译的三个标准。
但是,此书以英译汉为主要研究方向,没有对汉译英进行详细论述。
基于这一现状,并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北京折叠》的英译本分析并展现三个标准在科幻小说汉译英翻译实践活动中具体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北京折叠》;郭建中;汉译英中图分类号:H315.9;1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853(2020)09-0072-03—、研究背景2016年,由国内女作家郝景芳撰写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
这是继《三体》以后,国内又一获得代表科幻小说最高荣誉的“雨果奖”的小说。
虽然科幻文学创作引发了极高的社会关注度,但在学术界尤其是翻译界,对其的关注度并不高,反而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局面:小说创作迎来了一波新的发展,传播也从传统纸质媒介向新媒体发展;然而,相关的翻译研究仍然不温不火,没有搭“顺风车”的意思⑴。
截至2020年3月12H,在中国知网上搜关键词“文学”“翻译研究”可得结果15570条,搜“小说”“翻译研究”可得结果4895条,而搜“科幻小说””翻译研究”结果仅有235条。
北京折叠的英语译本
北京折叠的英语译本English:The Beijing Folding, also known as Beijing Complement, is a poetic form originating from China. It consists of four lines with a syllable count of respectively. The first three lines present an image, scene, or emotion, while the fourth line serves as a twist, resolution, or conclusion. This form of poetry often employs vivid imagery and concise language to evoke powerful emotions or convey profound thoughts within a compact structure. The brevity of the Beijing Folding challenges poets to distill their ideas into a succinct yet impactful expression, making it a popular choice among poets seeking to explore themes of nature, human experience, or philosophical concepts.中文翻译:北京折叠,又称北京补充,是源自中国的一种诗歌形式。
它由四行组成,分别有个音节。
前三行呈现一幅画面、场景或情感,而第四行则起到反转、结局或总结的作用。
这种诗歌形式常常运用生动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在紧凑的结构中唤起强烈的情感或传达深刻的思想。
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
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北京折叠》是刘宇昆翻译的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的翻译中,刘宇昆通过他个人的翻译视角,展现了他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
下面将从译者的主体性视角来探讨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
刘宇昆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色。
他在翻译过程中尽力保留原著中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在英文中尽量表达出汉语中的韵味和含义。
在书中经常出现的“糯米团子”,刘宇昆将其翻译成“sticky rice dumplings”,这个翻译既保留了原著中的风味,又让英文读者能够理解其所指的具体食物。
这个翻译选择体现了刘宇昆对原文文化背景和语言特色的理解和尊重。
刘宇昆在翻译中注重传达原著中的情感和思想。
他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子结构,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著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在小说中,女主角透过摄像机观察街头的人们,她观察到的细节和思考通过翻译得到了传达。
刘宇昆选择了准确的词语和流畅的句子结构,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女主角的感受和思考过程。
这种翻译方式体现了译者对原著中情感和思想的细腻捕捉和深入理解。
刘宇昆在翻译中注重语言的音韵和节奏。
他尽力保持原文中的音韵和节奏感,使译文能够像原文一样具有韵律和魅力。
在翻译部分对话时,刘宇昆使用了适当的句子结构和选择了恰当的词语,使译文读起来流畅自然,前后呼应,像一首音乐。
这种注重音韵和节奏的翻译方式体现了刘宇昆对原著中语言美的欣赏和尊重。
刘宇昆在翻译《北京折叠》时通过自己的翻译视角,展现了他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
他注重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色,传达原著中的情感和思想,并注重语言的音韵和节奏。
这种个人主体视角的翻译方式使他的译文充满了独特的风采和感染力,更好地将原著中的魅力传递给读者。
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
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
在刘宇昆的翻译中,首先可以看出他在词汇选择方面的刻意,他选用一些贴近中国文化、生活情境的词汇来表达原文所表达的意思,这种词汇选择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例如,在书中的一句话“Despite its magnanimous-sounding title,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Trust and Investment Corporation was infamous for its involvement in a variety of illicit enterprises”,刘宇昆将magnanimous(宽宏大量的)翻译为“声势浩大”,而在中文中,这种表达更加贴近人们对某些企业宣传方式的质疑以及对真相的关注,这样做
能更好地涵盖原文所想表达的负面含义。
其次,在语词表达方面,刘宇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思想倾向,这正是他个人
的主体性。
例如,在书中经常出现的“错综复杂”的场景,刘宇昆将其翻译为“璀璨迷离”,一方面表现了这种场景的复杂多变,另一方面也融入了古典美学中“璀璨”的形象,相比之下,这种表达显然更符合中文读者的审美情趣。
此外,在情感表达上,刘宇昆注重将原版小说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准确地传达给中文读者。
他将原文中穆茜骏对陈可卿的爱所产生的种种情感折磨与她身处的学术社区之间的紧
张关系充分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方式深刻的展现了原文中人物之间情感的微妙变化,同时
也为中文读者奉献了一份充满情感的阅读体验。
综上所述,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翻译家的主体性,他通过
在词汇选择、语词表达和情感传达等方面的刻意,为中文读者呈现了一份质量上佳且充满
感染力的翻译作品。
《2024年《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生态翻译学视角》范文
《《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生态翻译学视角》篇一一、引言《北京折叠》是一部融合了科幻与现实、展现中国大城市生活的杰出作品。
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不仅承载着中国的文化特色,还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和历史背景。
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这些文化负载词进行英译,不仅需要准确的语义传达,还要考虑文化因素的融合与传达。
本文将通过生态翻译学理论,探讨《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和方法。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背景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方法,以翻译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为研究路径的翻译理论。
该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语言、社会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以及翻译结果在多元系统中的动态平衡。
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生态翻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多维度的研究视角。
三、《北京折叠》中的文化负载词及其英译《北京折叠》中的文化负载词主要涉及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
这些词汇在中文语境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在英文语境中可能难以完全表达出原文的意境。
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词汇的英译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层面:1. 语言层面的翻译:对词汇的直接翻译和意义转换,要确保译文在语言上准确、流畅。
2. 文化层面的融合:要充分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将中国文化元素恰当地融入英文表达中,使译文在文化上具有可接受性。
3. 社会背景的考虑:要了解目标语读者的社会背景和认知水平,使译文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能引起目标语读者的共鸣。
四、《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在《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直译加注法:对于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词汇,可以采用直译加注法,即在直译的基础上附加解释性文字,以帮助目标语读者理解其含义。
2. 意译法:对于一些难以直译的词汇,可以采用意译法,根据其含义进行重新表达,使译文更加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3. 文化元素转化法:对于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可以尝试将其转化为英文中相似的文化元素,以实现文化的有效传递。
《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生态翻译学视角
《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生态翻译学视角《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生态翻译学视角在跨文化交流与翻译中,中文与英文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和挑战。
尤其是在把中文作品翻译为英文时,如何恰当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成为一项核心任务。
本文将以刘慈欣的《北京折叠》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探讨其中所涉及的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问题。
生态翻译学是对翻译行为的一种新的、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将翻译视为生态系统中的某个环节,注重翻译行为与文化、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北京折叠》这部小说中,作者既描绘了人类未来可能面临的环境危机,也通过独特的故事情节向读者传递了一种东方哲学中关于“折叠”和“墨者革命”的概念。
因此,在将这部小说翻译为英文时,必须恰当地将其中的文化负载词传达给英语读者。
首先要介绍的是小说中出现的“折叠”一词。
在小说中,“折叠”指的是通过超级计算机将上千亿个人类的历史信息和互动模拟在一起,以便研判未来的技术和社会发展。
然而,这个词在中文中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可以引申为“折叠时间”、“折叠空间”,指的是人类活动和思维的多线性、多维度特性。
对于这个词的英译,可以尝试翻译为“fold”或者“folding”,以保留原文中的直观意象和抽象概念。
其次是“墨者革命”,这是小说中一个关键的概念。
在小说中,“墨者革命”是由一个由思维改造成为人类敌人的实体发动的革命。
这个词的中文名字中包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即“墨”,是书写、思维和传递中国文化的象征。
因此,为了在英译中保留这种文化特色,可尝试翻译为“InkRevolu tion”,将“Ink”作为“墨”的英文对应词汇。
此外,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些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如“道”、“禅”、“太极”等。
这些词在中文中有着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中关于人生哲学、修养和智慧的核心概念。
在英译中,可以选择使用对应的英文词汇,尝试传达其基本意义和文化内涵,也可以使用注释、脚注等手段,辅助英语读者理解这些词汇的特殊含义。
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
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
《北京折叠》是刘宇昆根据郝景芳的同名小说进行的翻译作品。
在这本小说的翻译过程中,刘宇昆展现了他独特的主体性视角,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翻译上的挑战。
刘宇昆在对《北京折叠》进行翻译时,注重呈现作者的文学风格。
他尊重原文中的表达方式,力求贴近原作的情绪和语言特点。
在小说中存在大量的对话,刘宇昆使用了生动的口语化翻译,使读者更容易投入情节与人物之中。
刘宇昆注重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他通过精准的翻译,生动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举例来说,原著中的女主角小玉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而刘宇昆通过翻译,将她的形象更加突出和鲜活。
这种注重人物形象的翻译手法,使读者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故事中的人物。
刘宇昆还面临了语言的转化问题。
中文和英文有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他需要考虑如何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宇昆在一些情节和对话中使用了一些灵活的翻译技巧,以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语言韵味。
刘宇昆以他的主体性视角将《北京折叠》这部小说译得生动有力。
他注重原文风格的保留,塑造人物形象,同时也面临了文化差异和语言转化的挑战。
通过他的翻译,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
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
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我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深知翻译是一项需要视角转换能力的工作。
在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常常会在言语表达、意象传递等方面产生影响。
因此,在翻译时,如何充分考虑自身视角并准确传达原意,成为了摆在每一位翻译者面前的难题。
而在刘宇昆的《北京折叠》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翻译,创造了一种新的文本风格,在翻译实践中充分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的可能性。
“北京折叠”一书的英文版翻译源于刘宇昆的翻译。
与其他翻译版本相比,他的翻译在语言的使用和修饰上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刘宇昆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了自己的主体意识,采用了更为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并通过运用文化元素、幽默语言等形式注入了一种自由的个人色彩。
例如,在描述富婆林馨芸所穿的一张裙子时,他用“阔腿裙”取代了原文中的“气质裙”。
这种翻译方式虽然更加接近于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但是被许多读者所认同和喜爱。
在关于歌曲的翻译上,《北京折叠》也呈现出了刘宇昆独到的文化视角。
例如,在描述“金胖子”这首歌曲时,他不仅传达了原作的表达意图,还将自己的文化经验融入文本中,使得警方调查“金胖子”的歌词内容时,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他还运用了一些中国文化元素,如“天上人间”、“缘分”等词语,让翻译更具中式韵味。
这种将翻译与文化元素融合的方式,为读者带来了更深层次的体验,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然而,刘宇昆将个人思想、主体性融入翻译的方式并不是完美的。
在翻译中,他对有些原文语言信息的传递偏离了原作,甚至有时未能传达原文的精髓。
例如,在描写陈清扬和林妙可“摸奶”的场景时,刘宇昆用“抚摸乳房”,这种表达方式更接近于外籍读者所理解的语言习惯,却无法完全传达原作中那种生动、搞笑的情感氛围。
此外,在为角色设置口音时,刘宇昆也偏离了原作的意图,在文本中加入了大量方言,这种做法可能会造成阅读困难。
总体来说,刘宇昆在翻译《北京折叠》中,对待自己主体性和文化转换的方式相对开放、自由。
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
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北京折叠》是刘宇昆翻译的一部中国科幻小说,这部小说叙述了在未来的北京,一位拥有时间旅行能力的女性探险家,为了挽救丈夫的生命,展开了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冒险。
作为翻译者,刘宇昆对这部小说的翻译显然是带着自己的主体性观点和翻译理念的。
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来看,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中展现了对源文本的尊重和理解。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情感和意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文学风格和特色。
刘宇昆在翻译中通过对原作语言和语气的把握,使得故事情节能够在中文读者中流畅地展开。
刘宇昆对原著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方式进行了精准的把握,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原著的魅力。
这种对源文本的尊重和理解,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接近原著的阅读体验,也是刘宇昆翻译手法中的一大特点。
刘宇昆在翻译《北京折叠》时,也充分考虑了翻译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和阅读习惯。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使得翻译作品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口味和接受程度。
刘宇昆在翻译中采用了符合中国读者阅读习惯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得《北京折叠》的翻译更容易被中国读者接受和理解。
刘宇昆还对一些涉及中国文化和背景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解释和调整,使得中国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部小说。
这种照顾到目标读者的翻译策略,使得刘宇昆的翻译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需求,增加了翻译作品的可阅读性和吸引力。
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展现了对源文本的尊重和理解,考虑了翻译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和阅读习惯,同时也充分展现了自己对科幻文学的理解和热爱。
这种对文学翻译的敬业和热情,在为中国读者传递原作魅力的也为中国科幻文学的翻译推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的论视角下浅析《北京折叠》的英译
原文基本意 的基 D 可以
省
的 D 翻译
的内容。
2
要
的
D可
是一
个
作
In fact,7 her7 husband7
earned7 so7 much7 money7 that
she7 didn t7 really7 need to
work, but she7 didn t7 like
the7 idea7 of7 being7 at7 home
后,《北京折叠》获得了第74届雨 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研究《北京折叠》的翻译对中
国科幻的英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
用。目前,国内在科幻小说的翻译
研究中,最常见的是在某种理论
的基础上,研究某部科幻小说的
译本。
$ (2017)在接 -
理论的基础上 了《三体》英
译本中的
有
研究科幻小说的翻译发展史,
王雪明,刘奕(2015)在《中国
功能、篇类型和翻译 联系,在基础上提了不 : 本的翻译 和评价标准,成为 功能派理论想的雏。随后,弗 米尔在莱斯功能理论的基础上提
了目的论,他认为翻译是 : 基础的有目的和有果的行
K任何翻译都有目的,翻译必须
遵守一定的法则,而目的法则是
第一位K 516
目的论的三个主要原则是:
目的 、连贯性原则和忠性
1*增译法
为了
地表达原文的意
D 于读者 D 译 译者可
以增
语中 的内容E
1
他 乎坐牢之类的
事E不过是熬个岀
的是
的Y
Back then, he didn t7
care about going to prison.7
基于语料库的《北京折叠》英译本翻译风格研究
2020年7月第39卷第7期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JournalofHeilongjiangInstituteofTeacherDevelopmentJul.2020Vol.39No.7doi:10.3969/j.issn.2096 8531.2020.07.045 收稿日期:2019 11 07作者简介:高丹丹(1981—),女,黑龙江建三江人,讲师,硕士,从事英语翻译/英语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北京折叠》英译本翻译风格研究高丹丹(青岛滨海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摘 要:《北京折叠》是郝景芳创作的一部极具代表性的科幻小说,作者以记录真实人情冷暖为基础,重构了一个虚拟的极端世界。
未来的北京,将会被分割成三个不同阶层空间,小说的故事以拾荒者“老刀”在三个空间反复穿梭送信为框架。
基于此,重点分析《北京折叠》英译本翻译风格,借助语料库分别从词语、语句两方面展开研究,从中发现译本在常规标准形符类符比重、词语密度、词汇频率、中心主旨词汇等方面更加靠近目的语国家的用语习惯,并且在主语和语句选择上有着自身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语料库;《北京折叠》;英译本;翻译风格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 8531(2020)07 0142 03 引言语料库在语言分析研究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语料库的完善建设,也拓展了其应用范围。
将语料库运用在英译本翻译风格研究中,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英译本,借助语料库,并以其为研究方法,可以从微观及宏观两个维度对词性分布情况、词汇频率、中心主旨词汇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分析怎样有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各个维度的研究能够让人们更加了解作品真正传递的内容、作品的关键内容及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创作技巧等,从而发现作品的创作风格及特点。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让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译者新颖的翻译技巧和思维方式,促使其他文学作品翻译人员在实际翻译中做到忠实原文,积极运用语料库的同时,也要结合其他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从根本上提高译本的准确性,彰显自身的翻译风格。
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
1 译者主体性性研究及概念界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随着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在译学研究中日益突显,译者的主体性逐渐引起西方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法国的安托瓦钠·贝尔曼(Antione Berman)率先喊出“走向译者”的口号,并在《翻译批评论:约翰·唐》一书中指出译论批评必须以译者为主体为基发点。
操纵学派认为译者做出抉择和摆布文本的过程构成了文学翻译。
目的论认为翻译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为达成目的,译者会结合读者的需求以及自身的理解去制定翻译策略。
解构学派质疑传统译论中确定的观念,强调文本的不确定性(汤润梅王一州,2017)。
国内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令人欣慰的是它也被提上了国内译学研究议程。
国内的学者对译者主体性各有其看法。
方梦之(2003)将译者主体性定义为,译者主体性亦称翻译主体性,指翻译主体(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即翻译主体能动地操纵原本(客体)、转换原本,使其本质力量在翻译行为中外化的特性。
查明建、田雨(2003)认为,译者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仲伟合(2006)认为译者主体在整个翻译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
它体现了译者在语言操作、文化特质、艺术创造、美学标准及人文品格等方面的自觉意识,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受动性等特点。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策动者,带有双重身份, 既是原作的审美主体, 又是译文的创作主体, 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与对译作的表达具有创造性品质, 决定了译作在译语文化中所产生的效果。
可以说翻译者或翻译理论创建者的个性或人格常常决定了翻译行为和翻译理论的走向, 而这种个性或人格正是译者介入的理据之所在(朱献珑,2009)。
综合上述理论,我们可以认为译者主体性就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客观外部翻译要素和承认其自身主观认知状况的前提下,在整个翻译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为创造性。
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
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北京折叠》是中国知名作家刘宇昆的代表作之一,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使得这部小说备受读者喜爱。
而在小说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视角对于保持原著的精髓和表达作者思想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并对其翻译进行分析和评价。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译者个人的文化背景、语言功底以及对原著的理解都会影响到最终的翻译效果。
在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中,他深谙原著小说的内涵和情感,并通过自身的理解将其精髓传达给读者。
在翻译过程中,刘宇昆将自己对作品的解读融入使得翻译更具有个人的魅力和独特性。
刘宇昆在《北京折叠》的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著的风格和情感。
他深入挖掘了原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努力在译文中完美地再现了原著的魅力。
他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度,使得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原著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刘宇昆在《北京折叠》的翻译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得译文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他在翻译中灵活运用中文语言的表达方式,使得译文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和习惯,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和亲和力。
虽然刘宇昆在《北京折叠》的翻译中做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一些个人的主观意识和审美取向,导致了译文与原著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评价一部翻译作品时,也需要客观地看待译文的优缺点,不能片面地夸大其优点或者否定其缺陷。
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是一次值得肯定的尝试。
他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努力在译文中保持了原著的精髓和情感,使得译文更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译者主体性也带来了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导致了译文与原著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翻译领域中,需要更加注重真正理解原著的内涵和情感,尽可能地保持原著的风格和意境,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译作。
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
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北京折叠》是刘宇昆翻译的一部科幻小说,该书由美国作家扎克·布劳恩创作。
在翻译这部小说时,刘宇昆凭借自己的视角和翻译技巧,成功地将原著中的情感和意境转化为了中文。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译者的主体性视角出发,分析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
刘宇昆的翻译体现了他对原著情感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时间旅行和平行宇宙的想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世界的变幻莫测。
刘宇昆通过对原文的深入分析和对情感的敏感捕捉,成功地将这种复杂性和变幻莫测感转化为了中文。
在描述主人公对于现实和梦境的迷惑和困惑时,刘宇昆运用了贴近生活的词语和句式,表达了原著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使读者在阅读中更容易产生共鸣。
刘宇昆的翻译体现了他对中文语言特点的把握和灵活运用。
在翻译科幻小说时,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将原著中的科幻概念和世界观转化为读者熟悉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刘宇昆在翻译中成功地将原著中的科幻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契合中文读者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的译文风格。
他巧妙地运用了中国特有的成语、谚语和文化符号,为原著中的情节和人物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这种灵活运用中文语言特点的翻译策略,不仅丰富了译文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读者对故事的情感共鸣。
刘宇昆的翻译展现了他对翻译技巧的熟练运用和创新思维。
在翻译科幻小说时,译者需要面对原著中的种种科学概念和术语,以及原创作者的独特表达方式。
刘宇昆在翻译中善于利用合理的断句和排比,以及对典故和隐喻的巧妙运用,使译文更贴近原著的风格和内在逻辑。
他还注重语言的音韵和节奏,使译文在保留原著语言风格的更加通顺流畅,读起来更具有音乐性和美感。
这种翻译技巧的熟练运用和创新思维,使刘宇昆的译文在呈现原著情感和意境的也展现出了他个人的独特风格和艺术追求。
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展现了他对原著情感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对中文语言特点的把握和灵活运用,以及对翻译技巧的熟练运用和创新思维。
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
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刘宇昆是中国著名翻译家,也是文学评论家,他以对外文学翻译的高水平和深入的文学理论研究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翻译作品中,对《北京折叠》的翻译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出发,对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进行分析和评价。
刘宇昆在翻译《北京折叠》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翻译理念。
他注重对原文情感和语言表达的细腻捕捉,追求用汉语精确而准确地再现原著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他在翻译中遵循了“直译”原则,尽量保持原文句子结构和词汇的完整性,以充分体现原著的独特风格。
他还注重对细节的处理,力求准确表达原文中的细微情感和文化背景。
刘宇昆在翻译中展现了深入的文化素养和扎实的语言功底。
《北京折叠》是一部关于现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小说,其中涉及到了许多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
刘宇昆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细致研究和理解,很好地将原著中的文化元素和语言风格转化为汉语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他巧妙地运用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符号,使译文具有了更强的地域性和可读性。
刘宇昆的翻译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他在翻译中可能存在的“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主体性加工和改变,以便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和文化。
在《北京折叠》的翻译中,刘宇昆可能因为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文学观点,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动和调整,这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批评。
一些评论家认为,他在翻译中添加了过多的注解和解释,使译文过于冗长和解读性强,影响了读者对原著的直接体验和感受。
一些评论家指出,刘宇昆在翻译中可能过于注重语言形式和细节,而忽视了对原著中的情感和意义的准确传达。
他在翻译中过分追求“直译”的准确性,导致译文的语言在一些地方显得生硬和不流畅。
有人认为,他应该更注重译文的整体流畅度和读者的阅读感受,而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准确。
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
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刘宇昆对《北京折叠》的翻译
首先,刘宇昆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了作品中的文化元素。
在小说中,作者王小波隐含了
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及文化,甚至还涉及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现实
等方面。
在翻译这些文化元素时,刘宇昆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和阅读体验,采用了
一些适当的注释或解释,以确保译文准确传达作品的意蕴和思想。
其次,刘宇昆在选择和运用词汇时非常精准。
《北京折叠》中充满了王小波独特的语
言和措辞,其中包括许多创新和幽默的词汇。
刘宇昆充分捕捉了这些特点,同时通过巧妙
的翻译技巧将它们转化成了恰当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为英语读者再现了小说的原汁原味。
另外,刘宇昆对语言风格的把握也非常到位。
王小波的小说风格以幽默、诙谐、反讽
为主要特点,刘宇昆能够恰如其分地把握这些特点,并将其传递给英语读者。
此外,在译
文中还能够体现出王小波原文中那种犀利和刺痛的口吻和表述,使译文充满了生命力和独
特的品味。
总的来说,刘宇昆的翻译工作坚持了“忠实于原作,通顺自然”的翻译原则,创造性
地处理了一些难度词汇和语句,确保了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从本次翻译的体验来看,
我对刘宇昆的专业水平和翻译态度充满了敬意。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传递了作品的原汁原味,还为翻译工作提供了一个佳作范本,树立了行业良好的榜样,令人钦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学研究《北京折叠》的译介模式研究陶维吴悦琦(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总结了当今中国文学“走出去”面临的问题,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分析《北京折叠》一书是如 何摆脱困境成功译介的,提出加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可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困境中国文学拉斯韦尔传播模式1.引言当前,中国文学译介效果不理想。
为此,国家设立了数 十个中国文学译介工程,国内专家学者也一直在探究如何 让中国文学“走出去”。
中国作家郝景芳创作的《北京折叠》一书却能够突破难题,于#016年8月#1日获得第74届雨果奖 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这是继刘慈欣的《三体》之后我国作家 第二次获得该奖项。
《北京折叠》成功译介的经验可为中国文学“走出去”。
#.当今中国文学译介的问题“译”,译,“介”,,译介是 介一国的作 译的手法传播到另一国家。
一般情况下,文化总是文文译介,是 文的译者 文译的文 (1]。
,当我国文 于 ,的国家 我国的文学作。
例如,中国 《三国 》了国,是国、**,可以说从皇室贵胄到平。
在国文学出了“三国 ”,的文学 《》也 于中国。
在 ,文 于 ,我国 于,文学作 。
于,中国 文学文 作,如中书1916年出的中国《探案全集》。
的使得 的中国文人开始逐步学习到西方的小说技巧和文艺思想,同对整个中国文系统有着重要的。
相比之下,今中国文化的世界 仍有待一步升。
这一点,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010年的“译文索”的数据可以 看出:作言中居榜的是英,其次是法语,汉排名二十一。
此种状,是为负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传播机制存在缺陷和身翻译体系不足。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热潮就 开始了。
《熊猫丛书》就是一个很好的 。
《熊猫丛书》杨宪益倡议和主编,《中国文学》杂志出,主要用英、法两种文 字出中国当代、代和代的优秀文学作,意在使中国 文学走出去。
然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学创作和 界“走世界”的热潮之时,《熊猫丛书》作为“走向世界”的在国内却遭到 (2)。
《熊猫丛书》中的一作 在国 到了 ,汉学家 出其翻译实际背离了翻译则中的流畅。
英国汉学家詹〈(William John Fmncis Jenner)指出“有些翻译读起来甚至很 可”。
此,将源语翻译成 程中使的和译者身的成了 者法理解和欣中国。
(然中国文学出 也了一 国译者 翻译,于 出、工作 ,翻译效果仍是佳。
)如,文(Howard Goldblatt)在翻译《短篇小说》,“”直 译成“Kang”,有 何的 。
这就在言国读者成了,法使中国文学“走出去”。
在当代文学作中,文学举足轻重,路遥、实和 文学家次获得文学奖、文学奖、文奖国内奖,的作却难走出国。
如实的代作&》1993年出 今,在国内经出十个 、,出种 文 ,却 人意一直有英文版。
为人的是,& '有出现在英文世界中,为 难翻译,而是为法文 出了。
到 前为 ,于 题,英文何出仍得而(3)。
在中国文学在出海外的过程中,国出 机 合同 的现象有生。
于国内有专 理文学输出的机构,因此很多作家处理文学出务,是“一个人的斗”。
涉外出合同会牵扯很多具体的法律细节,这让惯于握笔写作,却不会抠法律字 眼的作家人欺诈成为一种普遍象(4)。
恰恰是为这两个素,少优秀中国文学作在对播 阻了传播渠,法 国者掘。
3.拉斯韦尔传播模式拉斯韦 播模式是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sswell)在《社会 播的结与功能》一文中出,第一次 播活明确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程,奠定了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内容,为人理播程的结和供了 具体的出点。
一 播学者称这个模式是“最早最具有影响力的传播模式之一”[5)。
在这篇文章中,拉斯韦尔明2018年第彡期(总第783期)大放f_确提出了传播过程五个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这五个构成紧密相连,不 可分割。
事实上,文学译介其实也是一种传播行为,其中包 含了这五个要素。
3.1谁(Who)“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 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个人,又可以是集体或专门 机构'研究“谁”的学者察看传播者启动并指引传播行为的 素,这个研究 的为 分析。
在文学译介中,译者的 并 的提译,译者要在 者、编辑、赞助人等关系中进行沟通协调,要和商务人士、人、一,文 的“中人”[7)。
者对译介体的程对译的传播效果也其要(8)。
者的知、可靠度和 ,受众越多,译本的传播效果就。
3.2说什么(Says What)“说什么”是指传播 ,它是由有意义的 成的信息 ,和 [7]。
译介对原作者、作品和翻译策略的选择(9]。
“说什么”的专 行的是 分析。
在文译者任,浩文曾说翻译最重要的任务是挑选,不是译。
要一个 ,一定是 的,的。
”™在他看,译一 ,不是 ,也 过,就是[11)。
在分析成译介的文学中,文 译者,译 的的效果。
,译 也译介效果,译者 什么的译在一程度上者的 效果。
3.3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即译介 ,是指可以传播信息的传 播媒介,广播、报纸、电、网络等。
重点研究传播渠道的人所的是媒介研究。
传播渠道的少决定了在一范围 大可能触信源国的文信息气译介途径越多,越有利于译本的传播,受众范围就大,译介效 果就 。
3.4对谁说(To Whom)“对谁”指介通达的者,传播传者或,是所 传者如读者、听、观等的总,是传播的终对象和的地。
的评价是衡量译 和 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 传播过的信息,则传播没效果。
译介受众是翻译传播活动的对象和终点,是译介效果 具体体现者和终实现者[6)。
深人了解译介 ,并针对其调整翻译策略和译内容,才能达到良好的译介 效果。
3.5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效果”指信息达后在其 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即对信息的 情况,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6]。
在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中,“取 得什么效果”是 要的一个要素,研究传播和探究其规律都是为了达 的传播效果。
文学译介也是一,译介效果是译介主体、译介 、译介 和译介 这四个要素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翻译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4.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分析《北京折叠》的成功译介4.1译介主体尽管译介体既可以是译者个体,又可以是组织机构,《北京折叠》的翻译要刘宇昆一人完成。
刘宇昆 1976年生甘肃兰州,11岁随父母移居国,在哈佛大 学主修英国文学和学,辅修计算机,后 过 :也担任过 律,终在 顿成为一名专攻科技专利案件的诉讼问,事说的。
出的 能,对中文的分了解,实的译 其在 国科 的都为《北京折叠》的成译介 了良 。
年起,刘宇昆就,八岁 了第一部科幻小说。
虽然很小便移居美国,的中文依旧分利。
居国后,适应生活的过程分,其大大提。
在哈佛大学,动 了文学专 ,专 的学 大量 的为 后文 、译实了+在期,在哈佛 文 学期《哈佛 -上 了人生中第一 ,模 尔克斯的 的一个故事。
由此可见,他已能文行文学,加 的母为,这为的翻译工 提了大的利。
除了精湛的 能力外,对源国家和国家文的了解也是 译者可或缺的。
刘宇昆说,“是国人,的是美国的故事。
”“上的中国文 也是 为国人的一部分。
”的刘宇昆能感中文,的中国文 利其理解 文本中的文化意象,在美国年的生活经历在译过程中能取国价值观的达。
2012年,雨果奖的《手中纸,心中》一文,讲述了一位香港嫁国的传统女性与她完 国:身份的儿子之间愈来愈大的隔阂,展现了中国人对家庭与 亲情的解。
倘若者对中文质没足够透彻的了解,是万万驾驭不了这类题材的。
了坚实的 文 ,创作出忠于文且易被国者的译文成为可能。
2015年,刘 宇昆翻译的《三体》荣获雨果奖“最佳长 说”奖。
其者刘慈欣在奖感言中大赞扬道译总是在跨两个 的文化和空。
就这 而,这座桥梁就是刘宇昆。
的译文非常,几近完。
”国科 说大金•斯坦利•罗宾逊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刘宇昆绝佳的翻译清 晰地下了中国角的世观,事生动起来,并将造就为最好的那类科 说,悉,又全 。
”这无疑肯了刘宇昆为一译者超的翻译能力,这种能力 在《北京折叠》的成功译介中是必不可少的。
日透耶对 倍感嫉妒,“科 在世上没有中国科 大,并不是为们得,而是为们没有刘宇昆。
”得注意的是,刘宇昆仅是一译者,是一位在国际科幻界颇具 的。
早在2002年,《迦太的玫瑰》一文的 就得在国各大幻想文学:21语言文学研究和网站崭露头角;2012年,短篇小说《手中纸,心中爱》一举夺 得三项大奖:星云奖、雨果奖、世界奇幻奖,并人围斯特金奖;另一部中篇《终结历史之人:一部纪录片》也获得斯特金奖、雨果奖和星云奖三奖提名;2013年,他凭《物哀》蝉联雨果奖。
这些个人荣誉不仅是他能力的证明,而且让他在世界科幻 界备受瞩目,为他日后翻译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有 。
4.2译介内容译 的研究主要包含译者对作品的选择及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
首,刘 翻译《北京折叠》,因为这是一部科幻作品。
小他 了科幻作品的,所述,他 中文创作了一个科幻;后;不,作之 科幻小说的 作,有一年能 三篇;的一,而当起了 ,也是 能有闲暇作。
在中国众多科幻作品中,为 《北京折叠》呢?这 他个人的作。
刘 ,他说一部好的科幻小说 有 有 %有特 1有见地的科概,调动情感弧线。
例《手中纸,心中爱》仅仅满足于科 的幻想,更探讨了元文化的冲突与感的纠葛,充满人关怀与思。
中科幻作家陈楸帆称其“用细腻字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柔软,为作品赋予宗 教般悲悯的光芒”。
《》恰好契合了他的这一作。
正刘《爱的算》中收录的 都从普通家庭生 活人手,)》也是从一个普通垃圾工老刀的视角,展小人物的命运,射出社会的全貌。
整篇小说的科成分并 ,没有涉任深难解的理论,仅仅是“城市”的设定 量普的机器人这篇作品有了些科幻。
在科幻想的后,作 人一社会的思更人们关。
采中,小说的目的是“通 视角映现实,书中的人公们关心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东:家庭、爱、权力 ,能 他们世界里的 公”[12]。
小说中老刀与 的相依为命,有之与 的感纠葛,老刀于的难以抉择,这些 人物的生活正 了社会 的实;在 生活的人们之难的,动力 ,的,,都是能 刘 的地。
翻译中的媒介者,也即译者的 有多种表现,其中之一是个化翻译。
的个性化翻译的一个的特 是化[13]。
化是常见的翻译策略之一。
刘宇昆在翻译《(的中采用个化翻译的手法,的其 成一合、的小说。
如:例1%食客围 ,埋头在酸辣粉的热气腾腾中,^,了。
译文:Customers packed the plastic tables at the food hawker stalls,which were immersed in the aroma of frying oil. They ate heartily with their faces buried in bowls of hot and sour rice noodles,their heads hidden by clouds of white steam.,原文中“饿虎扑食”一词在译文中并未被翻 出,这其实是译 中化的 而有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