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才能,总结归纳的才能。
2、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进步鉴赏古
典诗歌的才能。
3、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进步对古典诗歌
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4、能运用本科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才能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展总结归纳。
些特征.
第三部(7)小结。
三,课文研读:
第一部分:引子——木叶即树叶,但树叶儿子在股市此种出现的
概率却非常低,并非为了洗练-—木叶一再被使用——落木已引
领略古诗词中鲜为人知的微妙吧!
二,整体感知:
1、题解:
A说的对象:木叶。
B引号的作用: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2、如何“说‘木叶‘"的?
第一部分:(1-—3)例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
字。
第二部分(4——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和为什么有这
2、全文外表是分析古词中“木叶"的艺术特征,但本质是谈诗歌
语言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探究、讲授、分析和归纳等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1
教学步骤:
一,导入:在上一篇课文中,我们曾学过朱光潜先生的对待学术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咬文嚼字本来是个贬义色彩的词却被朱老贬词褒用,彰显了一个做学问的、大智慧的人治学的严谨和对学问研究的精细。在我国古诗词描写中,几乎涵
盖了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诗人们都对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灌注
了深切而细腻的感情。有写梅的、写菊的、写月的、写柳的、写酒的······简直是不胜枚举.在众多事物中,作者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古诗词中差之毫厘却谬以千里的语言使用现象,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场精细而又具有深沉文
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说“⽊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章,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
本⽂为⼈教版⾼中新课标语⽂必修5第9课课⽂。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中语⽂必修5第九课《说“⽊叶”》课⽂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叶下。
”(《九歌》)⾃从屈原吟唱出这动⼈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们,许多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赋》说:“洞庭始波,⽊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歌》⼜说:“⽊叶下,江波连,秋⽉照浦云歇⼭。
”⾄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我们乃看见“⽊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叶”是什么呢?按照字⾯的解释,“⽊”就是“树”,“⽊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淮南⼩⼭的《招隐⼠》⾥⼜说:“桂树丛⽣兮⼭之幽。
”⽆名⽒古诗⾥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般的情况,⼤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们⽂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遇见“⽊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们似乎都不再考虑⽂字洗炼的问题,⽽是尽量争取通过“⽊叶”来写出流传⼈⼝的名句,例如:“亭皋⽊叶下,陇⾸秋云飞。
”(柳恽《捣⾐诗》)“九⽉寒砧催⽊叶,⼗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过问呢?⾄少从来就没有产⽣过精彩的诗句。
⽽事实⼜正是这样的,⾃从屈原以惊⼈的天才发现了“⽊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再⽤,熟能⽣巧;⽽在诗歌的语⾔中,乃⼜不仅限于“⽊叶”⼀词⽽已。
说“木叶”(人教版高二语文优秀教案) doc
15、说“木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本文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言暗示性这一特质的方法——归纳法,使学生能够依据既有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通过运用精到的比较,分析问题,阐发了观点的方法。
3、使学生掌握化抽象的理论问题为形象的实感的方法。
·情感及价值观目标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创设美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教学内容: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进而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三、教材及教学对象分析本文虽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其内容主要是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进而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个理论问题的。
而学生,学过几首诗,但只是局限于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要他们单凭自己的知识、能力积淀就能把握作品的精髓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教师应担任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思索、探究,通过比较的方法,协作学习,反馈交流,才能很好地突破本课的难点,达到预期的目标。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
《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㈠、导入:<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
>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
(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课文剖析(二)1.内容结构梳理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每段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
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
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说“木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说“木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与“木叶”相关的知识,包括它的含义、暗示和象征意义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手段,对诗歌中的“木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文化底蕴,同时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木叶”的含义,以及它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并能够运用联想、对比等手法深入理解诗歌。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学内容:通过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和与“木叶”有关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木叶”含义: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诗歌作品来理解“木叶”的含义,以及它在诗歌中的作用。
3.深入探究诗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常用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并鼓励他们自主研究诗歌中的其他元素。
4.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象征手法,尝试创作一首以“木叶”为主题的诗歌。
5.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分享彼此的作品和心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课堂讲解: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精准的表述,为学生讲解“木叶”的含义和象征手法等知识。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3.互动提问: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教学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如分析诗歌中的“木叶”元素等。
2.作业布置:布置以“木叶”为主题的诗歌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反馈,同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挥创作潜能。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课件:使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展示与“木叶”和诗歌有关的各种素材和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木叶”》优秀教案4篇
《说“木叶”》优秀教案4篇教学重难点分析:篇一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说木叶》教案篇二《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说“木叶”》教案。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二、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袅袅()橘徕()亭皋()寒砧()漂泊()窸窣()迢远()冉冉()落于言筌()灼灼()门栓()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请默读全文,抓住一些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1-3段:“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4-6段:“木”被人喜欢的两个原因7段:总结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
这样处理教材可以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他们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不是。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特点。
4,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第一篇:《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文艺学论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学习这一单元,既是对高一诗歌鉴赏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也是为高二下半学期选修中国古典诗歌提供理论基础,为高三诗歌鉴赏能力的总体提升做好准备。
《说“木叶”》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征。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与第一课《咬文嚼字》中语言与作者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第三课《谈中国诗》中也涉及到,因此,本节课从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来看,是对上一节课知识的加深,也是对下一节课的关照。
这篇课文深入浅出,把深奥的文学理论知识渗透于对“木叶”的捕捉和阐释,但刚进入高二的学生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上,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关系,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典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文学魅力所在。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对古典诗歌的暗示性进行形象化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能够走出课文,触类旁通,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形象化地理解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深入理解诗歌语言与诗人情感之间的关联;2、能力目标: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知识进行诗歌鉴赏与分析,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并通过对著名诗人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课的重点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什么是暗示性,虽然文中有明确的解释,但是学生要对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就必须将这一概念与诗歌鉴赏的过程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尽量避免空洞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对语言暗示性的把握其实就是对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说“木叶”》公开课教案
《说“木叶”》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木叶”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日语词汇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日语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木叶的定义及文化内涵2. 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应用3. 木叶与中国文化的联系与差异4. 木叶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5. 实践环节:用日语进行关于“木叶”的讨论和表达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木叶的定义、文化内涵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应用。
3. 对比法:比较木叶与中国文化及其他文化的联系与差异。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日语讨论和表达,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关于木叶的PPT,包括图片、文字和实例。
2. 参考资料:准备相关论文、书籍和网络资源,以便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相关信息。
3. 实践活动材料:准备用于实践环节的讨论话题和表达任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木叶的含义和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木叶的定义、文化内涵及在日本文化中的应用。
3. 比较:分析木叶与中国文化及其他文化的联系与差异。
4.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用日语表达关于木叶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木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和发言质量,评估学生对木叶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贡献,以及对木叶主题的深入探讨。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吸收和应用。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日本文化研究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木叶在日本文化中地位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日本文化展览或相关电影放映,通过直观体验加深对木叶文化内涵的认识。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木叶”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激发学生对“木叶”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1.2 教学内容:介绍“木叶”的定义和特点。
分享“木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引发学生对“木叶”文化的思考和好奇心。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木叶”的样本,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木叶”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木叶”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木叶的种类与特点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木叶”以及它们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种类的“木叶”,如阔叶、针叶等。
分析各种“木叶”的特点和区别。
2.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木叶”样本,让学生观察和分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比较不同种类的“木叶”的特点。
第三章:木叶的生态功能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木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功能。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2 教学内容:介绍“木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探讨“木叶”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木叶”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木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树木和森林。
第四章:木叶的文化意义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木叶”在各种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应用。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介绍“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和平、坚韧等。
探讨“木叶”在艺术、文学等领域的应用。
4.3 教学活动:教师分享“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应用实例。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收集和分享关于“木叶”在艺术、文学等方面的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木叶”文化意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木叶”文化的深入思考和反思能力。
高中语文《说木叶》公开课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说木叶》公开课教案设计说木叶》教案研究目标:1.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迁移诗歌语言的特质,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供鉴赏诗歌的实感。
重点难点: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理解“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2.研究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
教学分析:本课作者从“木叶”入手,谈论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言在此而意在彼”——要注意读出诗歌概念后的意味,深入浅出。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真正读进去,而不是一篇难于理解的课文。
问题的科学设置是必要的。
教学过程与环节: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XXX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其境界阔达而闻名。
在这极其XXX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这其中重要的因素是“XXX”传递出的意境。
让我们一同走进XXX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二、自主研究1.字词积累字音:袅袅、灼灼、涔阳、窸窣、照浦亭、XXX应、XXX远、褒寒、砧言、XXX。
字义:袅袅、灼灼、寒砧、XXX、窸窣、冉冉。
2.走近作者:XXX(1910—),字XXX。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XXX中文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XXX先生历任XXX、XXX、XXX中文系教授,出版过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三、阅读文本整体感知1.初读,浏览:本文涉及了哪些诗句?第一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XXX《九歌·湘夫人》)洞庭始波,XXX微脱。
(谢庄《月赋》)木叶下,XXX连,XXX照浦云歇山。
(XXX《临江王节士歌》)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XXX《渡河北》)结论:诗人钟爱“XXX”。
第二段: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说“木叶”》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案
《说“木叶”》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案教学难点:学生对于《说“木叶”》中的文学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好课文讲解的PPT,学生准备好作业。
教学过程:
Step1:导入(5分钟)
1.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2.引入课文《说“木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木叶”在哪个朝代?有什么背景?
•《说“木叶”》是他的哪篇作品?
Step2:课文讲解(20分钟)
1.分析《说“木叶”》的结构,并逐段讲解课文的内容。
Step3:课文分析(15分钟)
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及其作用。
2.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运用,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动的描写方式等,以及这些语言运用对于表达主题和加强作品感染力有何作用。
Step4:文学鉴赏(20分钟)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和发表个人观点。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作为引导:
•诗人通过对“木叶”的描写,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木叶”在诗人笔下是如何呈现的?为什么?
•通过这篇诗词,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2.各小组派出代表发表观点,并与全班进行分享和交流。
Step5:课堂练习(20分钟)
1.通过课堂问答、填空等形式,进行课文相关知识的巩固和检测。
2.教师带领学生针对段课文进行写作,让学生运用课文的语言风格和描写方式进行写作,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
Step6:作业布置(5分钟)
1.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木叶”的理解和感悟。
2.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说“木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中“木叶”的 象征意义
课堂反馈:收集学生的问题,进行 答疑解惑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要求:认真完成,独 立思考,按时提交
作业检查:教师批改,及 时反馈,针对指导
作业评价:根据完成情况, 给予相应等级或分数
教学重点
理解“木叶”的含义和作用 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探究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评价方式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的表现, 评估教学效果
作业批改:通过批改学生的作 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 况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成绩评估 学生的学习效果
家长反馈:通过家长反馈了解 学生的学习情况
反馈机制
课堂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业与测验:布置作业和测验,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 家长反馈: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状况,促进家校合作。
学生意见调查:定期进行学生意见调查,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汇报人: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和跳 跃性
深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 意义和表达技巧
理解“木叶”的概念和含义
体会诗歌中“木叶”所表达 的深层情感和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课文。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创设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手段,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高中语文教案《说“木叶”》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说“木叶”》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
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
(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两个。
3、(7)总结四、思考明确一个问题: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叫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五、作业: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第二课时一、导入:1、从上节课的问题开始,从国旗下讲话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说明思想是有传统的,而文化、文学也是如此。
再启示学生,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呢?2、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9课 《说“木叶”》公开课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同类诗歌语言艺术现象。
3.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则是谈中国诗歌语言艺术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设想:课前学生要充分自主预习,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
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事物或景物,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其原因何在?是因为这些事物或景物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说“木叶”》,看林庚是如何解释这种文学现象的。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阅读全文,思考如下几个问题:(1)概括各段大意,并把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理清文章思路。
(2)全文谈了怎样一个文学现象?这种文学现象的实质是什么?2.学生归纳概括并整合。
(1)各段大意:1从《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艺术形象。
2“木叶”就是树叶,古诗中有“树”的,有用“叶”的,用“树叶”的少见,大量用“木叶”,后用“落木”。
3木叶、落木、树叶、落叶之不同,关键在“木”,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可能在形象上大不同。
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6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7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第4——6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第7段)小结。
(2)文学语言或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其实质是文学语言或诗歌语言具有联想意义,正是这联想意义,不同的事物或景物,带给人不同的艺术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林庚提出的问题。
2、探讨“木”的艺术特征,引导学生发现文学语言含蓄美的精妙,获得鉴赏文学语言的启发。
3、能根据学到的知识进行鉴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讨“木”的艺术特征,引导学生发现文学语言含蓄美的精妙,获得鉴赏文学语言的启发。
难点:能根据学到的知识进行鉴赏。
三、教学方法
1.以学定教,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2.采用感知、品读鉴赏、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观点。
3.点拨法。
在关键处,教师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为学生的思考导航。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到大家这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我忽然有个问题想问:眼睛还有哪些别称?(学生自由发言。
),一个简单概念为什么有这么多称呼?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明白不同概念有不同意味。
)(二)文本阅读
1、诗人林庚也和我们有相同的发现,齐读题目:《说“木叶”》,“木叶”其实就是(树叶),他发现了什么呢?大家诵读1-3段,找出每段的关键信息,简洁概括。
(学生自由发言,每段找一个学生概括,最后大家总结。
)
提示: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古诗歌中常用“树”“叶”的概念,但很少用“树叶”的概念,到“木叶”就不肯轻易把他放过了,甚至创造出“落木”这个概念。
“木”字大有来历。
2、“木”的独特性在哪里?诵读4-6段,提炼要点回答。
(读后小组交流,展示,课件展示要点,生齐读。
)
提示:
(1)、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
(2)、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3)、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此处要求学生回答每一要点的时候,都找到原文的林庚论述的依据。
好的,让我们在文中找一找含有木叶、落木的诗句再读一读。
(引导学生从文本开头找。
找到一句读一句,抢读。
)
这些诗句基本都在表达什么情感?所以我们还可以补充一点:木在情感上暗示伤感、惆怅、悲凉。
3、这是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也是古诗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再来看这两句诗: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玉人蝉鬓轻,无言空伫立。
师引领学生赏析。
为什么诗人们钟爱用暗示性的语言?
提示:使诗歌具有含蓄美,意味无穷。
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过渡:那么就让我们带着收获的这份感悟去领略诗歌语言的含蓄美,
(三)延伸探究、鉴赏
运用所学,结合学过的诗歌或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鉴赏。
(把自己的鉴赏写成一段话。
)教师随机引导学生互相欣赏。
完成后展示。
五、作业
阅读本单元《咬文嚼字》,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板书
说“木叶”
暗示性含蓄美
结语:我们发现,含蓄的诗句可以这样令人回味无穷,所以苏轼说:齐读大屏幕句子: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
希望这节课对我们以后的诗歌鉴赏和写作都有启发,谢谢!
七、资料拓展
1、林庚(1910—2006)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2、年少时,“清华四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之一;年老时,“北大中文四老”(吴组缃、王瑶、季镇淮)之一。
北大诗歌中心主任。
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
“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3、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
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
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
4、秋日送别春天的心——缅怀诗人林庚。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