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缘何要成立教师教育学院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的通知-教师[1999]1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的通知正文:----------------------------------------------------------------------------------------------------------------------------------------------------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的通知(1999年3月16日教师〔1999〕1号)现将《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请将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及时反馈给我部师范教育司。
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半个世纪来,我国师范教育支撑了世界上最庞大的中小学教育,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面临21世纪,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新形势下,师范教育发展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教育要“三个面向”的需要,特别是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高质量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师范教育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方针尚未完全落实;高师院校总量不足,中师学校布点过多,办学层次重心偏低,布局结构不尽合理,规模效益、质量不高和投入不足并存;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步履艰难。
跨世纪的师范教育必须深化改革,为21世纪的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为基础教育的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知识支持。
今后一段时期,重组师范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逐步提高层次结构重心,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和效益,是一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工作。
为此,就当前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提出以下意见:一、工作目标1、从现在起,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是:(1)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积极参与,中小学教师来源多样化;(2)师范教育层次结构重心逐步升高;(3)职前职后教育贯通,继续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为依托,开放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初步建立。
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探析
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探析如果从20 世纪初清政府确立师范教育体系开始计算,我国师范教育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
在这百年的历程中,我国的师范教育经历过了动荡也获得过机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历程纵观整个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过渡期(建国初期到1957 年前)解放初期的师范教育主要是模仿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同时沿袭了民国时期的一些传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不过由于国家对于人才的迫切需要,当时的师范教育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指出:“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建设的中心环节,师资问题如不解决,文化建设的高潮就很难到来,甚至会影响经济建设。
”当时的《人民日报》向全国强调:“师范教育就好比工业中的重工业,机器中的工作母机,它是国家教育建设的根本,是全部教育的中心环节。
”于是,师范教育成了教育领域乃至国家建设的重心。
1953 年11 月,教育部专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会上讨论了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性质、方针、步骤等问题,强调:“高等师范教育是办好和发展普通教育的关键”,“高等师范学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中等教育,影响新中国青年一代的培养。
”这一阶段,师范教育在模仿与摸索中获得了一定发展。
2、动荡期(1957 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从1957 年起,中国教育开始革命化、政治化。
1958 年对教育进行大批判,师范教育受到了巨大>中击,出现了“师范性” 和“学术性”之争。
1958年8月15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拔掉资产阶级教育教学中的一面白旗》的社论,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
1960 年全国师范教育改革座谈会召开,会上提出师范教育存在“少、慢、差、费”现象,认为课程内容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认为强调师范性是造成师范教育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提出要大力精减教育科目,把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三科合一。
会上还提出了“努力使高等和中等师范学校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分别相当于综合性大学和高中的程度。
地方师范院校发展路径探析
地方师范院校发展路径探析1. 引言1.1 地方师范院校的背景意义地方师范院校是指那些地处各地区的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和造就教育人才的重要使命。
地方师范院校的背景意义在于,它们是地方教育事业的重要支柱,承担着培养地方教育人才的责任。
地方师范院校的存在可以有效提高当地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地方师范院校的存在也有助于弘扬地方教育文化,促进地方教育特色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培养优秀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地方师范院校可以有效提升地方教育质量,推动地方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地方师范院校的背景意义不可忽视,其发展对地方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地方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地方教师和教育人才的重要平台,对于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路径,分析其现状以及历史演变,探索未来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通过研究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可以为地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地方师范院校与地方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推动地方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地方师范院校的现状分析一、师资队伍状况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复杂,既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能力的老教师,也有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
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配备不足的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二、教学条件设施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学条件设施参差不齐,有的院校设施较为陈旧,教学设备不够完善,影响了教学效果。
而一些地方师范院校在教学条件设施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科研创新能力地方师范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部分院校缺乏科研氛围和科研团队,科研成果较少。
而一些地方师范院校注重科研工作,加强了师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
四、人才培养质量地方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
一些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得较好,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浅谈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 课堂教学改革
2021年6期150浅谈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改革高 晶(四川文理学院 评估处,四川 达州 635000)摘要:面对振兴教师教育的新要求,我国于2018年正式启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通过前期的试点工作理顺了工作思路,积累了工作基础,目前已迈向全面推进阶段,这对地方高师院校而言既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发展机遇。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认证;课堂教学;师范技能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 (暂行) 》, 正式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2018年1月,国家又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这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体现了国家对教师培养的重视。
师范类专业认证作为我国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战略举措,它的开展既有助于摸清我国师范教育的现状,又能进一步强化师范院校的使命意识,为师范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依据。
而作为高校教学工作核心的课堂教学,无疑它的质量提高,是顺利通过专业类认证的有力保障。
一、地方高师院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1)重理论教学轻技能训练。
地方高师院校是培养地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主要阵地,其发展宗旨也应是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培养的人才也应是符合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但当前地方高师院校的课堂教学仍存在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等问题。
这使得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毕业生在应聘工作时,往往在面试环节比较欠缺,而用人单位在学生被录用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在为学生的教学技能欠缺买单。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受传统教学思维模式影响。
传统课堂模式是以教师讲授教材知识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以掌握教材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只是教师的工作对象,而这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在教师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而转变。
北师大教育学培养计划
北师大教育学培养计划北师大教育学:燃烧育人心,点亮未来路在华夏大地的学术殿堂中,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犹如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而其中的教育学专业培养计划,则如同一把磨砺教育英才的锐利刻刀,以其独特的匠心独运和深厚的底蕴内涵,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教育事业孕育了一批批满载智慧与热情的教育者。
一言以蔽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北师大的教育学培养计划,正是秉持这一千年古训,致力于打造具有深厚人文素养、扎实专业知识、卓越教育教学能力和敏锐教育科研洞察力的复合型教育人才。
这个计划如同一部精密的教育交响曲,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与执着。
首先,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北师大教育学可谓“滴水穿石”,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深度融合。
从教育哲学、教育史论到教育心理学,再到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设置层层递进,宛如搭建了一座通向教育真理的坚实阶梯。
此外,丰富的教育实习、研习营活动以及国内外交流项目,更是让学生们有机会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亲身感知教育的魅力所在。
其次,北师大教育学培养计划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尊重与引导。
在这里,每个学子都被视为独一无二的存在,通过导师制度、一对一生涯规划指导等多元化方式,充分挖掘和发展他们的潜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再者,北师大教育学鼓励并推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类创新研究,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拘一格降人才”,学校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设立各类科研基金支持学生的课题探索,旨在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培育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研究者。
然而,这一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学子们怀揣初心,砥砺前行。
面对挑战,北师大学子们常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风貌,坚守教育理想,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者的使命担当。
总之,在北师大教育学培养计划的熏陶下,学子们不仅收获了厚重的专业知识,更锤炼出了坚韧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教育情怀。
清末师范教育发端背景及其思想内涵
清末师范教育发端背景及其思想内涵作者:申国昌孙佳瑾来源:《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2020年第01期摘要:近代中国师范教育发端于1897年的南洋公学师范院。
师范教育肇始于此时的原因:一方面是洋务运动以来新式教育快速发展对大批合格师资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是教育救国思潮驱动、西学东渐与中体西用的牵引。
我国师范教育办学实践活动能于清末得以开启,得益于晚清教育思想家的极力呼吁与倡导,其中影响最大、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张之洞与梁启超。
这两位教育家分别在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时期站在教育救国的角度去大声疾呼应兴办师范教育,培育中国师资,促进教育发展,从而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关键词:清末时期;师范教育;背景;思想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0)01-0072-07師范教育,是教育的母机。
近代梁启超置身中西文化交锋的特殊时期,深感兴办师范教育的重要性,为此,他明确提出:“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
”[1]35正是在开明思想家的呼吁下,在西学东渐与教育救国思潮的推动下,我国终于在19世纪末开启了师范教育。
1897年盛宣怀在南洋公学设立师范院,标明中国拉开了师范教育的序幕。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同样,教师教育发展理应回溯其发展历程、反思其利弊得失,因此,研究中国师范教育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一、清末师范教育发端的背景与动因近代中国社会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近代中国教育却始于1862年创建的京师同文馆。
因为中国首次出现与西方教育接轨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教育,从此西学开始纳入教育内容,班级授课制的首次采用,现代管理模式走进学校,这些均具有标志性意义,一改以往传统教育的课程、教学与管理模式,给历经数千年施行传统教育的中国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气象。
然而,近代中国师范教育发端于1897年的南洋公学师范院。
师范教育肇始于此时的原因:一方面是洋务运动以来新式教育快速发展对大批合格师资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是教育救国思潮驱动、西学东渐与中体西用的牵引。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前身为1954年设立的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
1983年9月,原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发展为三个各自某某某的机构,即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管理系、教育学心理学教学部。
1997年3月24日,合并成立教育科学学院。
2002年6月18日,教育科学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学科教育研究所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大学新的教育科学学院。
2023年10月16日,撤销教育科学学院行某某某建制,成立教育学院。
学院现有教育学和心理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学;横跨教育学、心理学两大学科的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师教育;教育学、心理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二级硕士点(学术型):教育学原理、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教师教育;3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点(应用型):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教育硕士(小学教育)、应用心理硕士;4个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教育管理、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公共事业管理。
学院已具有较高的学科建设水平和综合研究能力。
有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比较教育学;2个市级本科教育高地: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小学教育;1个某某某特色专业:小学教育;1个“十二五”本科教学工程市级“专业综合试点”项目:学前教育;2个校级重点学科:高等职业教育学、基础教育与发展。
近年来,学院承担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和出版了大量较高层次的论文、著作,获得了许多国家级、省市级科研奖、教学成果奖和教材奖,在教育学科、心理学科和管理学科上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我国新师范教育体系论纲
我国新师范教育体系论纲我国新师范教育体系论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变化,我国新一代师范教育体系已经迎来了重大的改革。
这一新的体系不仅仅关注于培养一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更加强调培养教师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估与认证、师范学校改革等方面,阐述我国新师范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一、培养目标:新师范教育体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度教育情怀和专业素养的优秀教师。
除了传授教育知识和教学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变革。
此外,新师范教育体系还应强调教师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出能够引领教育创新和改革的教育专家。
二、课程设置:新师范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应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展开。
首先,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的知识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石,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占据重要地位。
其次,培养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的课程也应该纳入教师的培养计划。
例如,开设科技教育、跨学科教学和创新教育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最后,教育实践课程应该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为学生提供实际教学经验和反思机会。
三、评估与认证:新师范教育体系需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以保证教师培养的质量和教育成果的可衡量性。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论文写作形式,新的评估方式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表现和实践教学成果。
例如,通过教学实习表现、教学案例研究和教学设计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建立师范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认证制度,确保教育质量和教育理念的一致性。
四、师范学校改革:新师范教育体系的成功实施需要对师范学校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和新的教育环境。
一方面,师范学校应当加强与基础教育学校的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机制。
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和实践来锻炼教学技能,并且师范学校可以借鉴实际教学经验来完善教育课程。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是提高师范专业质量和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的重要举措。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改革的具体措施。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是必要的。
教师教育课程是培养教育人才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育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落后的教学方法、过度注重知识传授等。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使教师培养和实践能更好地结合。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深受传统观念和体制束缚,改革难度较大。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各方面的支持,涉及政策、教师培养计划、教材编写等多个方面。
针对上述挑战和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教师教育课程应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增加实习环节,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促进,提高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
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
教育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如信息技术、互动式教学等,应将其融入教师教育课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加强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
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德育和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课程应加强对教师综合素养的培养,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教育人才。
加强教师教育课程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对教师教育课程进行周期性的评估和监督,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中国师范教育发展史
中国师范教育发展史
中国师范教育发展史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在古代,师范教育主要体现在私学和书院等形式中,这些形式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士人和官吏。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传教士和外交官的进入,西方传教士和外交官开始在中国创办现代学校,这也为中国的师范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全面接管旧中国留下的教育体系,并开始大力发展师范教育。
这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师范教育体系,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增加教师的数量和提升教学质量。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师范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
其中,1951年全国第一次师范教育会议的召开和《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建立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等不同层次的师范教育体系,以满足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师资需求。
此外,中国政府还通过实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学积极性,促进了师范教育的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师范教育又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
其中,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教师培训机构为支撑、现代远程教育为重要手段、职前职后相互沟通、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
这一体系的建立为中国的师范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总的来说,中国师范教育发展史是一个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和人民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培养未来基础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培养未来基础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作者:余麗柃来源:《课堂内外·好老师》2021年第10期“登斯堂执教方悟学行化,入此门问学而知师道尊”。
苍翠间,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大门两旁的门联格外醒目,这两句话和大门顶上的两个大字“师元”一起,仿佛无声地提醒着莘莘学子:进入这道门,就离梦想更近了一步,意味着走进了教师职业开始的地方。
每到毕业季,总有不少中小学到西南大学“抢订”优秀师范毕业生,近年来,更是有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的名校前来举行专场招聘会。
用人学校均表示:西南大学的师范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据了解,学校师范生招生体量较大,每年招生人数达到了2000多名,是教育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中招生规模最大的,同时也是毕业生留在西部任教人數最多的。
不仅如此,师范生毕业到校之后,安心从教,发展后劲好,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师范生为何如此受欢迎?这还得从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说起。
双专业,增强师范人才竞争力2005年,原西南师范大学更名为西南大学,这意味着学校从专业的师范类院校直接向综合性大学转变。
体制上的转变,对教师教育来说同样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在综合性大学的框架下,如何办好教师教育,这对当时的西南大学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这样的转变在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中是第一家,所以我们没有现成的路可走,一切都要靠自己探索。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陈恩伦说。
应对变化,学校首先成立了师范教育管理办公室,统筹学校教师教育的管理与发展,全面推进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
由于初设机构功能不完善,难以在整体上规划整个西南大学的教师教育发展。
基于这样的情况,学校又专门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对全校的教师教育进行统一规划。
但因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和制度上的不足,也没有把全校的教师教育力量进行很好整合。
2020年,为顺应教师队伍建设国家战略,遵循双一流建设的内涵逻辑,西南大学对教师教育学院进行重组,把分散在全校10多个学院的学科教育的教师,还有一部分从事教师教育研究的教师,全部整合在一个新的教师教育学院。
教育部关于师范学校今后设置发展与调整工作的指示
教育部关于师范学校今后设置发展与调整工作的指示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1954.06.18•【文号】•【施行日期】1954.06.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中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师范学校今后设置发展与调整工作的指示(1954年6月18日)四年多来,全国师范学校随着小学教育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九五三年,许多省、市并根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总的文教工作方针,就学制、设置等方面,对师范学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顿。
现在共有学校七九一所,其中师范学校三五七所、幼儿师范学校七所、初级师范学校四二七所。
共有学生三六九、一七八人,其中师范学校学生一一一、二九一人,幼儿师范学生六、七五五人,初级师范学生二五一、一三二人。
自一九五○年以来,毕业学生共达三十余万人,部分地供应了初等学校师资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初等教育师资的质量,并为今后中等师范教育的改进与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当前师范学校在设置、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师范学校数量过少,初级师范学校此重较大。
今后初中毕业生逐年增加,继续办理招收高小毕业生的初级师范,已逐渐不符合实际需要。
其次,师范学校无论在学校设置或班级设置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及混乱现象,给行政领导与教学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另外、全国小学现有师资质量很差,其中有将近一半的小学教师文化水平低于初级师范毕业的程度,甚至不及高小毕业水平,严重地影响着人民基础教育的质量,必需有计划地予以提高。
初等教育是整个教育建设的基础,师范学校是办好初等教育的关键。
根据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今后如何做到有计划地培养合格的并有足够数量的小学教师、成人初等学校商级班师资和幼儿园的教养员,且能在若干年内,使文化程度低的在职小学教师得到应有的提高,是师范学校的重要任务。
为此,特就师范学校今后设置、发展和调整工作,作如下指示;一、中等师范教育的工作方针,今后应是根据小学教育的发展计划与可能条件,有计划地发展师范学校;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将现有初级师范学校逐渐转变为师范学校或改变为轮训小学教师的场所,以逐步达到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目的;小学师资的供应,除师范学校外,可另办师范速成班;幼儿师范学校应有重点地设置和发展。
兴学之本惟有师范
兴学之本惟有师范
师范教育是兴学之本,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当今社会,师范教育扮演着培养优秀教师的关键角色,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本文将从师范教育的意义、师范教育的现状和师范教育的未来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师范教育的意义
师范教育是培养优秀教师的摇篮,是教育系统的支柱。
优秀的师范教育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师,他们不仅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优秀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人文素养。
这些优秀的教师将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示范者,引领学生积极向上、成才成人。
师范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素质不高、学科水平不足、教学理念陈旧等。
一些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实践经验,学生毕业后无法很好地适应教育工作的需要。
此外,社会对教师地位的认可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人对从事教师职业持有偏见,导致师范教育的招生情况不容乐观。
师范教育的未来
针对目前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必须加强对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首先,需要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其次,要提升师范教育的地位和声望,让更多优秀的学生愿意选择师范教育,从而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最后,
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持续教育,使教师能够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总之,师范教育是兴学之本,其重要性不可替代。
只有加强对师范教育的投入和改革,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未来的师范教育能够更加完善,为我国教育系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方师范院校发展路径探析
地方师范院校发展路径探析地方师范院校是指位于地方地区的、以培养师范类专业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等院校。
地方师范院校在地方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地方教育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地方师范院校也在不断探索发展路径,努力提升教育质量,为地方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
本文将探析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路径,分析其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和发展前景。
一、地方师范院校的现状地方师范院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据中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地方师范院校473所,其中专科以上学历师范院校156所,独立学院317所。
地方师范院校在师范教育领域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成为地方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师范院校以其在地域特色和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地方教育和教师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方师范院校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在教育资源方面,地方师范院校相对于中央高校来说,师资力量、教学装备、科研条件等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限制了院校的整体发展。
在教育质量方面,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与国际上一流师范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地方师范院校在与企业合作、人才培养与用工市场需求对接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挖掘地方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强化教师培养和研究等方面。
要依托当地的教育资源,深挖地方师资力量,优化教学条件。
地方师范院校应该充分借鉴地方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加强与当地中小学校长、教师等教育资源的合作,吸引优秀的师资力量加入到地方师范院校,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
地方师范院校还应该继续加大对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的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地方师范院校应该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教育和产业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地方师范院校应该积极拓展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共同打造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师范类院校概念
师范类院校概念
师范类院校是指培养师范教育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
师范类院校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为主要任务,为国家培养地地道道的教师队伍,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优秀的师资力量。
师范类院校涵盖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体育教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历史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生物教育等多个专业领域。
师范类院校通常设置有教育学院、心理学院、科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历史与社会学学院等学院或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人文和科学知识。
师范类院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开设专业实训课程和教学实习,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通常以担任中小学教师为主要就业方向,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教育科研或教育管理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师范类院校在培养教师专业人才和推动教育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责任。
师范院校缘何要成立教师教育学院
2013年6月第6卷第2期当代教师教育Contemporary Teacher EducationJun.,2013Vol.6No.2师范院校缘何要成立教师教育学院侯小兵,张继华(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教师教育大学化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教师教育大学化是逐步实现按照现代大学逻辑来培养教师,确立教师教育在现代大学中专业教育地位的过程。
教师教育大学化的直接影响是师范院校的综合化,师范院校综合化改革使原先以教师教育为唯一使命的学校职能日益多元化,有限的教师教育资源在不同程度上被非师范教育专业建设所挤占。
为促进教师教育科学发展,需要在师范院校中设立专门机构来全面负责教师培养工作。
教育学院致力于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并不具有独立承担教师教育职能的主客观条件。
从近些年师范院校的探索实践来看,建立教师教育专门学院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
关键词: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教育;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中图分类号:G6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087(2013)02-0022-06收稿日期:2013-03-13基金项目: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CJF011066);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研究中心资助项目(TER2012-004)作者简介:侯小兵,男,四川苍溪人,绵阳师范学院创新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和教育经济研究;张继华,男,四川广安人,绵阳师范学院科技处处长,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自21世纪伊始,中国传统师范教育制度不断被解构,在一个多元培养培训体系和话语体系并存的“后师范教育时代”,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正在逐步得到重构和确立。
[1]在师范教育体系中,教师培养与教师培训各自独立。
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初中教师、师范本科院校培养高中教师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和县教师进修学校、市教育学院、省教育学院所构成的“三级教师培训体系”稳定运行,各教师教育机构的职责范围泾渭分明。
我国师范教育的形成和发展-2019年文档资料
我国师范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师范教育在我国有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三种不同的模式,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师范教育体制,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清末新政及民国临时政府时期。
1897年 3月,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特设“师范院”,以培养各级教员,开创了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学校,揭开了我国师范教育的序幕。
清末管学大臣张百熙于 1902年拟的《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
它规定师范教育分为设置于大学堂的师范馆、附设与高等学堂的师范学堂和附设于中学堂的师范学堂两级,分别构成高等师范教育和中等师范教育。
这标志着中国近代独立的师范教育制度的开始。
但很遗憾该学制没有成功施行。
1902 年创立的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是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等师范学校。
1902 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成立了师范馆(现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雏形。
1904 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将师范教育从中学学堂、高等学堂正式划出来,成为单独的系统。
并规定分为初级师范和优级师范,分别培养小学和中学教员,标志着“定向型”教师教育体系在我国的开始。
1912 年在南京成立的民国临时政府也非常重视师范教育, 1912 年,教育部刚成立,即颁布《师范教育令》《师范学校规程》、《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将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
至此,我国师范教育已经初步创立了独立的师范教育制度。
在体系上,分为优级师范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等;在管理上,属于公立教育,由政府投资兴办;师范生享受公费待遇,免交学杂费、食宿费,并酌补书籍费及服装费。
这些对保证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五四时期及国民政府时期。
“五四”运动之后,受美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影响,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师范教育的独立性受到学界的质疑,否定教师需要专门培训和师范教育应独立存在,提出将大多中等师范学校并入高级中学成为师范科,高等师范学校合并到高级中学或改为综合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6月第6卷第2期当代教师教育Contemporary Teacher EducationJun.,2013Vol.6No.2师范院校缘何要成立教师教育学院侯小兵,张继华(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教师教育大学化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教师教育大学化是逐步实现按照现代大学逻辑来培养教师,确立教师教育在现代大学中专业教育地位的过程。
教师教育大学化的直接影响是师范院校的综合化,师范院校综合化改革使原先以教师教育为唯一使命的学校职能日益多元化,有限的教师教育资源在不同程度上被非师范教育专业建设所挤占。
为促进教师教育科学发展,需要在师范院校中设立专门机构来全面负责教师培养工作。
教育学院致力于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并不具有独立承担教师教育职能的主客观条件。
从近些年师范院校的探索实践来看,建立教师教育专门学院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
关键词: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教育;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中图分类号:G6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087(2013)02-0022-06收稿日期:2013-03-13基金项目: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CJF011066);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研究中心资助项目(TER2012-004)作者简介:侯小兵,男,四川苍溪人,绵阳师范学院创新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和教育经济研究;张继华,男,四川广安人,绵阳师范学院科技处处长,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自21世纪伊始,中国传统师范教育制度不断被解构,在一个多元培养培训体系和话语体系并存的“后师范教育时代”,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正在逐步得到重构和确立。
[1]在师范教育体系中,教师培养与教师培训各自独立。
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初中教师、师范本科院校培养高中教师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和县教师进修学校、市教育学院、省教育学院所构成的“三级教师培训体系”稳定运行,各教师教育机构的职责范围泾渭分明。
但是,“师范教育时代”的稳定性在“后师范教育时代”被彻底打乱,中等师范学校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师范专科学校和本科学校都为向大学升格而殚精竭虑,以教育学院为主体的教师培训体系逐步瓦解……在哪里培养教师?这个一度非常清楚的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或许,我们能够找到答案:在大学培养教师。
这样的回答显然是正确的,但是,仅此便足够了吗?是否还需要继续追问呢?在综合性的大学制度环境中,谁来具体负责教师教育呢?本研究的起点和指向正在于此。
一、教师教育大学化:教师教育是现代大学的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大学化的直接表现就是在大学中办教师教育。
在人类社会早期,并没有专门的教师从业者,而是由长者、官员兼任,也就不存在专门的教师培养机构。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从业者。
这推动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也就对教师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专门的教师培养机构应运而生。
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是否在专门的教师培养机构中接受过教育仍然不是能否胜任教师工作的必要条件。
教师教育主要以师范学校和中学附设师范班的形式存在,属于中学层次而长期被排除在高等教育之外。
19世纪末,美国的教师教育逐步从中学提升到大学专科以上层次。
到20世纪60年代,三年制师范学校在美国已不存在,独立的师范学院也所剩无几,教师教育被纳入到现代大学制度框架中来运行,从而确立了教师教育的新范式。
除美国之外,欧美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都经历了这一类似的转型过程。
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教师教育协会将这一发展趋势概括为“教师教育大学化”(Universitis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究竟什么是教师教育大学化?有学者认为,“教师教育大学化就是将教师教育纳入到大学的空间,并按大学的运行规律办事”。
[2]还有学者提出,“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实质是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师教育专业建制”。
[3]前者既指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形”,即教师教育空间的转换,从独立的师范院校体系进入到综合大学体系;也指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神”,即按大学规律办学,教师教育不只是简单的职业训练而是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教育。
后者指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实质,即专业建制,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是教师教育在大学获得独立地位的基本途径。
专业固然重要,但也绝非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全部内涵;前种定义虽然相对完备,但没有遵循逻辑学的定义方法。
在汉语中,“化”是变化发展以达到某种预设状态的过程。
我们认为,教师教育大学化就是逐步实现按照现代大学逻辑来培养教师的过程。
在组织结构上,教师教育应当是大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功能结构上,教师教育同样要承担起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在理念结构上,教师教育也当秉承“学术自由、教授治学”的现代大学理念。
总之,教师教育大学化并非简单的合并、升格、改名,而是要在保持自身历史发展过程积淀下来的传统特色的同时,从“形”与“神”两个方面吸收现代大学制度的优势以促进自身发展。
教师教育大学化不仅是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且是教师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之需。
在我国师范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师范生的学术性不高是耳熟能详的批评声。
教师教育大学化的重要出发点之一就是提高师范生的学术水平。
问题的关键是师范生的学术性体现在哪里?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我们往往用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双专业”来揭示师范生的专业特性。
可实际上,师范生的学术性不高往往指的学科专业的学术性而相对轻视了教育专业的学术性。
大学各个学科专业学院,如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等,是提高教师学科专业学术性的责任主体。
但是,一个科学家未必就能成为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谁来提高教师的教育专业学术性呢?传统的“老三门”,即使换成“新三门”、“新四门”都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
在现代大学制度中,必须建立专门机构对提高教师的教育专业学术水平负责,教师教育要逐步成为大学中的专业教育。
按照理想的模式,教师教育应当是完成学科专业本科后的专业教育,属于硕士研究生层次。
就目前的条件来讲,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只能在四年中一起完成。
受到传统上教师常识质量观的影响,教育专业的学术地位总是受到学科专业的挤压和遮蔽,这是不利于教师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
因此,在教师教育大学化转型过程中,师范院校能够以较快的时间实现教师教育机构的大学化、综合化,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实现教师教育的大学化。
要真正地实现按照现代大学逻辑来办教师教育,师范院校的改革与发展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当务之急是要明确发展教师教育学术的责任主体,建立专门负责教师教育的专业学院、确立教师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学术地位。
二、师范院校综合化:学校主体的教师教育职能被弱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初步确立了我国教师教育大学化的改革方向。
原有师范教育体系经历了一场急剧的变革。
原有中等师范学校或者被撤消,或者被合并到师范院校、职业技术学院中组建为基础教育系,或者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纷纷升格为本科学院、原本科师范学院大量重组、改名为师范大学或者综合大学;原教育学院系统一般合并到当地师范院校中组建为继续教育学院。
在原有师范教育体系急剧变革的同时,大量非师范综合性大学也参与到教师教育中来,如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等先后成立教育学院或教育研究院。
2003年,在全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工作研讨会上,发表了《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并成立了全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协会。
2010年,首批15所教育博士(博士层次的教师教育)招生单位中就有7所综合性大学。
总之,经过21世纪头十年的改革,我国初步确立起开放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教师教育体系的逐步开放化给师范院校带来了严峻的生存压力,师范院校不得不加快其综合化的改革步伐。
部分师范院校干脆改名为“大学”,名副其实地转型为综合性大学,如聊城大学、宁波大学、井冈山大学等。
即使保留名称为“师范学院、师范大学”的师范院校,其内在的专业结构也包含着大量非师范专业,甚至师范专业在校生数量不到在校生总数的一半。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已经很难找到一所纯粹的、传统意义上的师范院校,而是转型为实质意义上的综合院校。
通过对33所省属师范大学办学定位的统计分析即可窥见一般,见表1。
表1全国33所省属师范大学办学定位的统计表有关学校发展定位的描述语频数(所)占比(%)综合性(综合型)大学39.09综合性(或多学科)师范大学618.18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824.24综合性(或多学科)教学研究型大学1339.39其他39.09数据来源:33所省属师范大学官方网站的学校简介。
数据采集时间:2012年7月15日。
师范院校的综合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任何改革获得其“形”总比“神”要容易得多,而且要见效快得多。
教师教育大学化的本意应当是逐步实现按照现代大学逻辑来培养教师的过程。
但是,在实践中,人们关注教师教育机构大学化更胜于教师教育大学化,教师教育大学化在相当大程度上被狭隘地理解为教师教育机构大学化。
也就是说,人们对“形”的关注过多,对“神”的关注太少。
在繁荣的教师教育机构改革背后却隐藏着对教师教育之“神”缺失的客观事实,一系列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
师范院校综合化所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学校主体的教师教育职能被弱化。
在传统师范教育时代,培养教师是师范院校所有教职员工的唯一职责。
在师范院校综合化的转型过程中,学校管理者不得不集中更多的资源去发展非师范专业学科。
非师范专业学科并非师范院校的优势,有些专业学科甚至是毫无历史积累,因而非师范专业学科的建设表现为起点低、积累少、资源缺、耗费多的特征。
教师教育大学化将师范院校抛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
从学校发展来讲,大力发展非师范专业学科以提高学校综合化水平是学校在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需。
但从教师教育来讲,提高学校综合化水平就不得不将有限的学校资源向非师范专业学科倾斜甚至要以牺牲教师教育的发展为代价。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师范院校综合化究竟是强化了教师教育的发展还是削弱了教师教育的发展?这还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顾明远先生曾指出:“师范院校综合化的目的是提高师范专业的学术水平。
但是目前的事实是有多少转型的院校把力量加强在师范专业上?他们都热衷于扩大非师范专业,忙于升格,企图挤入高校名牌,因而有不少学校不是借用综合学科的优势来加强师范专业,而是抽调师范专业的教师去充实其他新建立的学科,这就反而削弱了师范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