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6.2.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word教案(1)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2.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2.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2.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是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计算面积和周长的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矩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的认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以及图形的分类和比较。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知识,对一些基本的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还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行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图形的分类和比较,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计算面积和周长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各种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2.图形的分类和比较。

3.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

2.使用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图形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3.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形和实例,用于讲解和练习。

2.准备练习题和作业,用于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知识。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图形知识,如正方形、长方形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各种图形,如矩形、三角形、圆形等,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通过实例讲解各种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图形,根据所学的计算方法,计算该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计算结果。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 (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 (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并掌握几何图形的名称及特征。

2.能够测量图形的边长、周长,并进行计算。

3.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图形的认识和测量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认识和辨认各种几何图形。

2.学会如何测量图形的边长和周长。

3.运用图形的认识和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图形的认识•正方形的特征及表示方法•长方形的特征及表示方法•三角形的特征及表示方法•圆的特征及表示方法2. 测量图形的边长和周长•什么是边长和周长•如何用尺子测量边长•如何计算周长3. 综合练习•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图形认识和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利用图片或简单实物展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图形并复习前面学过的几何知识。

第二步:讲解图形的特征•介绍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各自的特征,让学生了解各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步:测量图形的边长和周长•示范如何使用尺子测量图形的边长,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讲解计算周长的方法。

第四步:综合练习•给学生一些综合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示例问题: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求它的周长。

•解答:由正方形的性质可知,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周长为5厘米 × 4 = 20厘米。

六、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图形的特征、测量方法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七、布置作业•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以上就是本节课《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步骤。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平面图形的特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内容主要包括矩形、三角形、圆形等常见图形的认识,以及它们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知识,对于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理解和测量方法的掌握还需要加强。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常见平面图形的特点和名称。

2.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大小,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平面图形的特点,掌握测量图形大小的方法。

2.重点:认识和理解矩形、三角形、圆形等常见图形的特点。

3.难点:掌握复杂图形的测量方法和面积、周长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面图形的特点。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利用实践操作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平面图形的图片和模型。

2.准备测量工具,如尺子、剪刀等。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图片,如桌面、窗户、圆形桌面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物体的形状。

让学生思考:我们如何称呼这些形状?怎样才能准确地描述它们的特点?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矩形、三角形、圆形等常见图形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展示图片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图形的特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这些图形的大小?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准备好的测量工具,如尺子、剪刀等,测量和记录不同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1)一、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基本概念,如点、线段、角、多边形等;2.能够识别常见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3.能够测量图形的边长、面积等。

二、教学重点1.图形的基本概念;2.常见图形的识别;3.图形的测量。

三、教学过程3.1 概念引入•引言: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图形的知识,包括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

•导入: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点、线段、角?这些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3.2 学习内容1.点和线段:–点是没有长度和面积的,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点A。

–线段是由两个端点确定的有限长的部分。

如AB。

2.角:–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起点形成的图形。

如∠ABC。

3.多边形:–多边形是由若干条线段首尾相连而成的封闭图形。

如三角形、四边形等。

4.图形的测量:–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测量多边形边长的方法;–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法。

3.3 案例演练1.题目1:已知三角形ABC,AB=5cm,BC=4cm,∠ABC=90°,求AC的长度。

2.题目2:测量教室的地板面积,计算所需铺设的地砖数量。

3.4 小结和作业布置•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希望大家能够掌握。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介绍了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角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下节课需要重点强化角的教学。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知识。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方法,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本章内容包括图形的分类、图形的测量和图形的变换。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和测量知识,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一定的了解,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同时,学生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如尺子、量角器等。

但是,学生对于一些特殊的图形,如圆、扇形等图形的测量方法还不够熟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测量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对图形的认识和测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测量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测量原理,能够灵活运用测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如自行车轮子、圆形桌面等,引发学生对图形的兴趣,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讲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测量原理。

3.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验,运用测量工具和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和面积。

4.交流分享:学生展示测量结果,分享测量方法和经验,互相学习和交流。

5.巩固练习: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圆的周长和面积测量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圆的周长测量方法:1.用绳子围绕圆一周,测量绳子的长度。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0-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0-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0-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0-人教版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和测量。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不同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知识,对一些基本的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图形的特征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不同图形的特征,提高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2.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不同图形的特征,学会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难点: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测量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际为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图形的特征和测量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图形实物模型,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2.准备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

3.准备PPT课件,展示各种图形和测量方法。

4.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图形,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图形知识。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能找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讲解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特征,以及如何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通过PPT展示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图形的性质和测量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图形进行测量。

要求学生用尺子和量角器等工具,测量图形的边长、角度等特征。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6.2.1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6.2.1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6.2.1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 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

- 使学生能够识别并分类常见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 培养学生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平面图形的边长和角度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索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 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证明来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点、线、面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平面图形的分类:三角形、四边形、圆等,以及它们的特性和分类。

3. 平面图形的测量:如何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平面图形的边长和角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平面图形的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征解决问题。

- 准确地使用直尺和量角器进行测量。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或黑板。

- 直尺和量角器。

- 平面图形的模型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如墙上的时钟、桌子的形状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知识学习:- 讲解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测量方法。

3. 实践操作:- 让学生分组,每组发一套平面图形的模型或图片,以及直尺和量角器。

- 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探索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4. 总结与讨论:- 每组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测量结果。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讨论,强化他们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5. 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家里完成。

六、教学反思- 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解答。

-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下数学第六单元6.2第1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教案】

人教版六下数学第六单元6.2第1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教案】

教学笔记2.图形与几何第1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教学内容教科书P86,完成教科书P87“做一做”第1~3题,P89“练习十八”中第1、2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直线、射线、线段、角、垂线和平行线的特征以及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特征,体会线与面之间的关系,完善认知结构。

2.进一步积累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及相互之间关系的活动经验,体会极限思想,感受分类的思想方法,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在参与整理复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体会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在静态与动态的想象中体会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对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研究过哪些图形?【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学过三角形、正方体、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想到什么说什么,没有加以归类;还有的学生可能这样回答:学过的图形分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包括哪些图形,平面图形包括哪些图形等。

师:是的,我们学过的图形分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平面图形。

[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师:今天我们的复习要求大家按一条线、两条线、三条线、四条线的思路去回忆整理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并从它们的名称、特征、关系三个方面去整理。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唤起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平面图形知识的回忆,为后续的复习整理作准备。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1.复习“一条线”(直线、射线、线段和圆)。

(1)师:我们先从一条线的思路开始复习。

你想到了什么图形?【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直线、射线、线段。

师:请你先在纸上分别画出一条直线、射线、线段,再根据表格整理一下它们的特征,找到这三条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6-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6-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6-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并正确命名平面图形中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基本几何图形。

2.能够区分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

3.能够简单运用测量工具对几何图形进行测量并对比大小。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案、课件、板书工具、测量尺、圆规等。

2.学生准备:学生教材、练习册、尺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基本几何图形
•通过绘图或投影片展示各种几何图形,并让学生逐个认识和命名这些图形,理解它们的特征和区别。

3. 训练和巩固
•让学生进行互动练习,识别各种几何图形,练习命名和描述图形的特点。

4. 实际测量
•引导学生使用测量工具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边长、直径等进行测量,并利用比较法判断它们的大小。

5. 拓展延伸
•让学生尝试绘制各种几何图形的切割、组合等,拓展他们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并引导他们探索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
•整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醒学生如何正确识别和测量几何图形,在下节课中可以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布置练习册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六、扩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几何图形相关的故事或趣味知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会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各种几何图形,为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0》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0》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0》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基本知识,以及初步了解了长度、面积、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认识和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性质和测量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图形的性质和测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2.让学生学会用直尺和圆规测量这些图形的边长和角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定义和性质,以及用直尺和圆规测量这些图形的边长和角度。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特殊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性质和测量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引导发现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实物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性质和测量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实物模型,以及直尺、圆规等测量工具。

2.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图片和动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2-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2-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2-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2-人教版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和测量。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图形知识的一次拓展和提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课的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各种图形,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知识,对一些基本的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种图形。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能够正确识别各种图形。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各种图形的特征。

2.如何正确识别各种图形。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图形的实物模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直观演示。

2.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单,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图形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已经学过哪些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向学生呈现各种图形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并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教师提问:“这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它们有什么特征?”3.操练(15分钟)教师分发任务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33》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33》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33》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正确识别和分类常见平面图形,理解图形的特征,并能够运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来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技能。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基础,能够识别和分类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并了解一些图形的性质。

但是在测量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分类常见平面图形,理解图形的特征,并能够运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来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培养空间观念和测量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分类常见平面图形,理解图形的特征,并能够运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来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图形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来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图形卡片、测量工具、白板等。

2.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已知的图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6.2.1 教学设计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6.2.1  教学设计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设计《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整理复习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各图形的特点、关系,以及部分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

例1是对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进行分类与整理,教材通过两个同学对话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相启发和讨论十分重要,和谐融洽的交流活动能使知识回忆的过程更加系统、有序。

在每个图形出现时,应牢牢抓住本质特征,并在这一前提下达成逐级分类整理。

对该例题的教学中,还应突出对“分类”这一数学思想的感悟,并掌握一定的分类方法,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例2是更为细化地对平面图形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教材提出了五个问题,从一条直线(射线、线段可看作直线的一部分),到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和角),再到三角形、四边形与圆,体现了平面图形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一个问题,再以同桌或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教师要将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第1个问题应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端点数量与能否度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或相交)与有无交点之间的联系,这样的过程能更加有效地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认知。

“做一做”是利用图形的运动复习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通过“重合──旋转──平移──重合”的操作活动,推理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把图形的认识和图形的运动加以整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例3是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首先通过让学生举例说明的方式,较为直观地理解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结合例1教学中形成的知识“树形图”,帮助学生把已学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整理、归类,通过对“知识链”的整合形成“知识面”,建立起完善的知识网络。

利用教材的图示,重点启发学生回顾已学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从而沟通知识结构上的内在联系,并充分体会和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

人教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6.2.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word教案 (1)

人教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6.2.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word教案 (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二)复习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2.能力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⑴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⑵引导大家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个事物。

复习过程:一、回顾与交流。

1.学生说一说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特点:活动过程要求:(1)引导学生分别从平面图形的边、角来描述它们的特点。

(2)学生独立思考、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特点。

(3)与同学交流。

(4)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帮助整理。

如:边角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5)结合表格中的特点,让学生说一说。

①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②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画图配合说明:(6)说一说圆有什么特点。

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2.周长与面积。

(1)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2)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举例说明。

(3)分别说出已学过的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并简要描述有关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结合公式推导过程)画图配合说明:(4)说一说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二、巩固练习。

1.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2.完成课文练习十九第3~9题。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三)复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

2.使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复习过程:一、回顾与交流。

1.立体图形的特点。

请学生分别说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

过程要求:(1)我们已学过哪些立体图形?(2)回顾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

(3)教师巡视课堂,了解情况,并引导学生从图形的面、棱、顶点等方面来描述其特点(出示立体图形配合说明)。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人教版(4课时)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人教版(4课时)
课时
13
课型
复习课
教材分析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和计算方法等知识。这节课对这些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复习和巩固。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和计算方法。
2、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3、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这节课对这些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复习和巩固,学生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
(2)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征?画图配合说明。
(3)对垂线和平行线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三、角
1、画任意角,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结合图形,说一说什么是角?
3、延长角的两边,角的大小是否变化?画图配合说明。
4、比较大小:
(1)图中∠1和∠2哪个角大?
(2)大多少?
(3)你用什么方法解决? 1 2


S=2πrh+2πr2
体积=底面积×高
V=sh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πdh S=2πrh


S=2πrh+πr2
圆 锥
——
——
体积= 底面积×高
V= sh
——
钢 管
——
——
体积=大圆柱的体积—小圆柱的体积
V=π( R2- r2)h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31-人教版(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31-人教版(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31-人教版(1)一、教学内容1. 知识点•认识几何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认识图形的性质:边数、顶点数•测量图形的边长、面积2. 教学目标•能够正确识别和命名图形•理解图形的性质及其相关概念•掌握测量图形的方法和技巧3. 教学重点•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图形的测量4. 教学难点•图形的面积计算•图形的复合运用二、教学准备•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与运算》•教具:尺子、量角器、各种几何图形模型•备课:教案、板书设计、示范练习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通过提问、示例图形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所学的几何知识,为本节内容做铺垫。

第二步:讲解1.介绍本节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通过展示具体图形,讲解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命名方法。

3.示范测量图形边长和计算面积的步骤和方法。

第三步:练习1.让学生在纸上绘制给定的几何图形,并标注边长。

2.让学生用尺子测量绘制的图形的边长,并计算面积。

3.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核对。

第四步:总结1.引导学生归纳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2.复习重点内容,澄清疑惑。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侧重于帮助学生建立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测量能力,通过生动的示范和练习,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有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和技巧,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综合计算能力。

下一步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际例题来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步骤,希望能够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2-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2-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2-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2-人教版是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图形的特征,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以及图形的测量和计算。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各种图形,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基础,他们能够识别一些简单的图形,并了解图形的基本属性。

但在本节课中,一些复杂图形的特征和测量方法是他们所陌生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基本特征,学会用尺子和圆规测量图形的边长和角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学会用尺子和圆规测量图形的边长和角度。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图形的测量方法,能灵活运用测量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图形的模型或图片,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2.准备尺子、圆规等测量工具。

3.准备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图形和测量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房屋、车辆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

让学生分享自己认识的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图形的模型或图片,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6.2.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1)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6.2.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1)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1)一. 教材分析《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图形,并学会用直尺和圆规作图。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图形的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测量方法。

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四边形的认识,以及它们的测量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基础,对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图形的测量方法,他们可能还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测量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图形,了解它们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用直尺和圆规作图。

3.让学生掌握图形的测量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图形的测量方法,提高空间想象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图形的特征;通过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图形的测量方法;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手作图,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图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三角形、四边形的定义和特征。

3.演示讲解:用直尺和圆规作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图形的测量方法。

4.实践操作:让学生亲手作图,加深对图形测量方法的理解。

5.巩固练习: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测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图形的测量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图形认识与测量•定义:三条边的图形•特征:稳定性•定义:四条边的图形•特征:不稳定性3.测量方法–用直尺和圆规作图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操作和课后练习三个方面进行。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他们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于图形认识和测量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6.2.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2-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6.2.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2-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2-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6.2.1 图形的认识》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不同图形的特征,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

学生需要能够识别和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并能够通过测量来获取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这一内容是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认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年级之前,已经对一些基本的平面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描述一些图形的特征。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如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学生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清晰。

此外,学生在测量方面的经验可能也比较有限,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测量技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生能够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测量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产生兴趣;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生能够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2.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梯形的特征;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图形的测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践活动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和理解图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测量技能。

3.合作交流法: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测量工具(如尺子、剪刀等)。

2.教学环境:教室里摆放好学生座位,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以便进行实践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二)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并能综合运
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2.能力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
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⑴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⑵引导大家热爱生活,关注身
边的每个事物。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学生说一说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特点:
活动过程要求:
(1)引导学生分别从平面图形的边、角来描述它们的特点。

(2)学生独立思考、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特点。

(3)与同学交流。

(4)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帮助整理。

(5)结合表格中的特点,让学生说一说。

①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②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画图配合说明:
(6)说一说圆有什么特点。

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2.周长与面积。

(1)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2)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举例说明。

(3)分别说出已学过的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并简要描述有关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结合公式推导过程)
画图配合说明:
(4)说一说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二、巩固练习。

1.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2.完成课文练习十九第3~9题。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三)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

2.使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立体图形的特点。

请学生分别说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

过程要求:
(1)我们已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2)回顾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

(3)教师巡视课堂,了解情况,并引导学生从图形的面、棱、顶点等方面来描述其特点(出示立体图形配合说明)。

(4)与同学交流。

(6)结合表中内容,说一说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圆柱与圆锥的关系。

2.观察物体。

(1)出示立体图形。

问: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教师画图配合说明。

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从上面看到的形状:
从侧面看到的形状:
(2)出示立体图形。

利用方格纸分别画出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

过程要求:
a.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独立画图。

b.与同学交流。

c.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d.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e.针对存在问题,进行讨论。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九的第11、12题。

三、小结。

通过观察物体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