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于永正老师的那双慧眼

合集下载

让学生情动而辞发——听于永正老师《考试》后的启示

让学生情动而辞发——听于永正老师《考试》后的启示

精品赏新让学生崤动而辞发——听于永正老师《考试》后的启示口孟菊仙作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二、平等对话,让学生真心表达尴尬局面:教师一提及要写作文时,多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我手写我数学生就开始叫苦。

有时教师的激情I Z l,我口说我心,是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导入已经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致,可一应该遵循的原则之一。

于老师在这方面让他们自己动手写作,他们又开始唉做得非常成功。

课中,他强调学生要说真声叹气了。

写作的过程对于多数学生话,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说能充分表达自来说是艰涩的。

怎样才能让作文课堂己情感的话。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才能充满阳光,让学生的习作心境充满愉听到许多富有童真的精彩话语:悦?于永正老师的习作指导课——<考“我感觉好像被人当猴子‘耍’了试>。

给了我深刻的启发:一样,这么多都白做了,就因为最后一一、注重体验。

让学生有感而发题没看清楚。

我真不明白,那个教授为写作需要动力和激情,小学生的什么后面还要写,多浪费字啊!前面两习作也是如此。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题写出来不就行了吗?多简单,一下子发”。

那么这种动力和激情从何而来?就写完了!偏偏让我们看清楚全文,害于老师先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特殊的考我白写了很多字。

”试,即在5分钟内完成一份“知识渊博心情感的需要。

15分钟后,学生们的我觉得像参加一次跑步比赛,快型小学生,测试题。

测试前于老师特别初稿完成了。

通过自己修改、师生共要到终点,突然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而强调要按要求去做。

结果,全班只有1评,一篇篇内容充实丰富、情感真实动到不了终点;也像一群乌龟面对着火人符合要求。

其实让学生参加这么一人的好文章展现在众人面前。

锅,一直在纳闷,该怎么吃呀?所以我次考试并非于老师的目的,他的真正这一切都源自于老师那独具匠心觉得于教授出的这张试卷就像谢张天用意是让学生通过这场另类考试获得的一笔——一次特殊的考试,把学生所说,陷阱太深了,每一个同学不细心深刻的教训和新鲜的感受,从而引出导向生活体验,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按要求做的话,真的会考不好。

听于永正老师事迹有感

听于永正老师事迹有感

听于永正老师事迹有感于永正老师退休之后,细想自己从前工作的点点滴滴,总觉得有些愧疚。

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语文教学方面成就斐然,在育人方面也是建树颇多,却总是在反思自己的教学。

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具有很强的自我反思能力,于老师的反思让我们这些正在从事这繁杂的教育工作的有了另一种思考,我们工作的意义在哪里,冠冕堂皇的话和理论都会说,我们是不是真的在围绕这个意义去工作,恐怕未必然,很多时候,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不断偏离的。

假如现在让我们也退休了,估计有很多人也会有于老师的想法,但是在职的时候我们看了于老师的文章,会很感动,甚至有些愧疚,但当我们步入自己的教学岗位之后,依旧是随着以前的惯性、学校工作的惯性在工作,甚至是在追赶和推动这种惯性。

退休前,我们关注的是教案、课堂教学效果、目标达成等等,退休后,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育人。

退休前,我们关注的重点是规则、纪律(说好听点叫礼仪),退休后,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成长、学生的多元智能开发。

因为当我们退休后,才能真正从各种评价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去思考:我们的教育是要干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小学一直在尝试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一开始,确实是想通过公开的及时的评价,让每个孩子能够重视自己的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起到约束和督促的作用,后来逐步改进,加入了相当比重的学生的德育、特长等方面的评价,这些方面远比前面几项的分值高。

就是想让更多的孩子找到自己奋斗的方向,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学校能够有尊严的学习、生活。

通过一学年的尝试,几乎所有的学生对这种评价方式都是认同的,有几次集会,随机让几个学习不好的孩子发言(不是批评),谈谈自己的努力方向,结果孩子们谈的很好,不是仅仅围绕学习去谈,而是想通过在不同方面的进步来赶超其他同学。

根据这几个同学的发言,我们设置了以《做最好的我们》为题目的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引言,阐明我们的评价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优势,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大家的认同,获得自己的尊严,进而真正的爱学校、爱学习。

于永正讲座心得体会

于永正讲座心得体会

于永正讲座心得体会6月18日,全国著名的特级语文教师于永正应邀来青州旗城学校,为我们全市的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给我们在场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讲课求真、务实,不用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朴实无华,授课生动有趣。

他70多岁还依然幽默风趣,课堂气氛也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活跃。

当于老师讲到“蔓”时,纠正了读音,讲解了字义。

他亲切地询问学生们知道什么是植物的“蔓”吗?同学们也大胆回答,这是让我值得学习的,在我的课堂上就缺乏这种气氛。

于老师教学注重朗读教学,范读领读,指名读,对学生表扬鼓励。

指导学生默读理解句子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课后于老师给我们做了报告。

他一再强调,学语文要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

”讲他的两节课中,这几个字都体现出来。

尤其是强调读好书,记住并应用。

听了于老师的范读课文,真正感受到冯骥才先生爱鸟之情,听课学生老师都对文章的情感不觉油然而生。

再反思我们的读,和于老师比起来,只能算是把课文读通顺了。

还有就是我们的学生根本就不会读课文,没有感情,看来今后在课堂上要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优美的句段,提高学生理解写作能力。

还有他的多才多艺让我钦佩,于先生的京剧唱的是一流,让在场的老师听得如痴如醉,他的精神不仅让我感动,并且让我明白了人生要活的有意义还要有精彩。

要想学好语文,教好语文,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扎扎实实的做好基础。

返璞归真的课堂教学,才能让我们教好语文,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扩展阅读篇】主持词由主持人于节目进行过程中串联节目的串联词。

如今的各种演出活动和集会中,主持人往往成了主角,而主持人在台上所表演的主持词,则是集会的灵魂之所在。

因此,主持词写作的成功与否,已经成为集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所以,每当举办演出活动或者集会时,主办者总是请人为演出或集会撰写主持词,由此可见主持词写作的重要性。

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大师

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大师

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大师作者:杨九俊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3年第02期于永正老师是一部大书,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解读,这里仅就我对于老师的第一印象谈一点认识。

在二三十年前,我在中小学一线工作,有一段时间曾经关注、或者所谓研究过语文教学的艺术,我最喜欢列举的案例就是于永正老师的,觉得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艺术了不得,不得了。

二十多年甚至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保留着,而且新鲜度很高地保留着这样的第一印象: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大师。

第一,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艺术体现了本体性。

我们讲一位老师的教学达到了艺术的境界,主要不是讲他的方法技巧如何如何,而是在于这位老师对学科本质有了独特的理解、发现和表达,我想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教学艺术的大师。

于老师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对语文学科本体的那些理解,那些独特的发现和表达,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思想可以说是基于对母语教育规律深刻的把握。

他把“重情趣”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高度去认识,强调要坚持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要对学生有情,要对语文教学有情,要把课上得有趣,让学生乐此不疲。

他的“重感悟”深得语文教学的真谛,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以读为教语文和学语文的根本之法,让学生在读中悟其语,悟其义。

他的“重积累”,使我想到有的同行提出的一句口号:积累大于方法。

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的学习就是靠日积月累,就是“草色遥看近却无”那样一种境界。

而且,他的“重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包括情感)的积累。

他的“重迁移”强调语文教学的应用性。

他提出读的迁移就是由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他十分重视由读到写的迁移,无论作文练习,还是“小练笔”,一切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读写结合,适量适度。

他的“重习惯”提出要让学生在“时习之”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语言的习惯,身教垂范,宽严相宜,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好习惯。

这些思想都是他对语文学科建设的重要贡献。

漫谈于永正

漫谈于永正

于永正,小学语文教育的一盏明灯黎建文新课程实施以来,曾经萦绕心头的一些教学困惑竟然烟消云散,也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语文教学领域成长更快了。

这不仅仅是因为有新理念的指引,我想更是因为有一些语文教学大师的教学艺术和著述在伴随我成长。

一直以来,李吉林、斯霞、于漪、钱梦龙、丁有宽、,孙双金、支玉恒、王崧舟、贺成金…..诸家风格曾让我深深迷恋。

而其中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于永正老师。

相比而言,认识于老是比较迟的,记得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广州中山大学听他上歇后语作文《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刚开始听,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听到后面,便觉得越听越有韵味了,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老酒。

后来有幸读到他的专著《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对他的认识才算是有了进一步的加深。

教育部人事司司长丁焰说他是教育界的“一面旗帜,一个榜样”,而在我看来,于老可以说是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一盏明灯。

与其说于老是一位老师,不如说是爱心大使更恰当些。

正像他自己所说的: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它一定会自然地流露。

在于老的课堂里,他总是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每一个可爱的孩子。

在他的眼里,没有坏孩子,也没有笨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块金子,他们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每个孩子都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需要慢慢地欣赏。

于是,他就像一个啦啦队员,站在跑道旁边不断地为孩子呐喊助威。

对于优生,他会大张旗鼓地将他们的优点放大,使他们信心百倍地朝着胜利的彼岸前进。

比如说在江苏铜山县实验小学四年级(2)班上《鼎湖山听泉》一课时,他请班长推荐一位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读第二段后,大加赞赏道:这才叫“有声有色”!听了她的朗读,我们好像来到了,看到了那里的泉水,听到了那泉水的声音。

对于后进生,他会给他们以充足的锻练机会,并给以耐心地指导。

比如说在泰兴襟江小学三年级一班上《全神贯注》一课时,他请中队长在四个小组分别挑选一名朗读水平最差的学生,让各组组员先辅导,然后再作为代表参赛。

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笔记

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笔记

读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笔记看了于老师的书,觉得他的经历特别有意思,对他的文笔,舒缓有致的叙述方法,对他讲述点点滴滴的,充满至真至纯的师生间发生的故事,课堂教学中的感悟,教育活动中的偶得颇有感悟;以至于用近两天时间看完这本书;罗列一、二与大家分享分享:;宽,敬酒;忽然一阵大风吹灭了所有灯烛;有人趁机牵许姬的衣袖,许姬反手扯下他的帽缨,此人惊慌放手;许姬把这件事告诉了楚庄王,要求掌灯,查出帽子上无帽缨之人;谁知楚庄王不但不掌灯,反而下令所有人把帽缨取下来,而后掌灯,继续痛饮;楚庄王对许姬说,酒后狂态,人之常情;后来,一位叫唐狡的人在与吴国交战的时候,作战勇猛,奋力拼杀,楚庄王慨然,问到为何如此奋不顾身;唐狡说,“臣,先殿上绝缨者也”于老师智慧小语:教育的魅力也恰恰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弱点”,引导、鼓励他努力由“不及”到“及”;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但,要老师喜欢每位学;,于老师智慧小语:鼓掌是有力的赞美;相信和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大德无形,大教无痕;教育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学生存在巨大的差异性;没有差异,教育的价值大概是失去了大半;教育有一种最重要或者最根本的力量——“情”字;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第斯多惠语录: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于老师智慧小语: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他的第二个名字叫“激励”;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记住:应当像尊重上就是幽默;于老师说,幽默固然有赖于知识的丰富、思维的敏捷、口语的畅达,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融融的爱心、博大的胸怀、乐观的情绪、爽朗的性格;这本书的最后,于老师给我们这些教育行业的小字辈们谆谆教导: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应该要有文化,要成为文化人;他引用陶继新老师的话,文化就是以文化人,经典文化如果内化到我们个体心里,外化出来的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可以改变我们的话语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是言谈举止;以至于心灵状态;于老师向我们推荐:论语、学记、道德经、弟子规、三字经、给教师的建议等;艺。

听于永正老师讲课心得体会1

听于永正老师讲课心得体会1

听于永正老师讲课心得体会
民族小学蔡瑞华
12月20日,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应邀来莘县实验小学,为我们全县的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的课求真、务实,不用任何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朴实无华,生动有趣。

当于老师讲到“嗔怪”时,他亲切地询问学生们课前查字典了吗?全班同学无人回应。

这不禁也让我想到我自己,想到了我的学生们。

我平时要求同学们有查字典的习惯吗?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有字典吗?曾记得有一次上课时,我让同学查一个字的读音,全班同学竟然没有一个带字典的。

虽然我有时也强调,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要多查字典,但没落实到行动,这一点我要学习于老师严谨认真地教学态度。

接着于老师给我们做了报告。

他一再强调,学语文要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

"在他的两节课中,这几个字都体现出来。

尤其是读好书。

听了于老师的范读课文,听完感觉余音袅袅,对文章的情感不觉油然而生。

再反思我们的读,和于老师比起来,只能算是把课文读通顺了。

看来今后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用在朗读课文上,对自己和学生都提高要求,真正的做到能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要想学好语文,教好语文,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扎扎实实的做好基础。

返璞归真的课堂教学,才能让我们教好语文,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看于永正老师教学有感

看于永正老师教学有感

看于永正老师教学有感1师生相互尊重中的“双赢”作为全国闻名的老师,于老师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对学生的答案,总能找到其中的闪光点,有误的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

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再思考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尊重学生的教师同时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所以学生们都打心里喜欢于老师,喜欢他的课,喜欢他独特的教学方式。

这种“尊重”也使得于永正老师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尊重”的长者。

2幽默的语言我们不妨从一个课堂片段中来领略于老师作为“幽默语言大师”的魅力。

《狐假虎威》片断:师:是的。

“扯着嗓子说”的“扯”懂吗?(老师边说,边用双手做了个“拉”的动作。

)生:是拉的意思。

师:不错,“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什么呢?生:拉嗓子。

(笑声)师:把嗓子拉长?(说着,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

)这能受得了吗?(众笑)想一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

(学生朗读第二节)于老师的“课堂幽默”不仅让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而且还一点点地形成了一种内在的东西--一种从于老师身上感染到的幽默气质。

3讲台一一另一种“舞台”《草》是白居易的名作之一,赞美了草的顽强的生命力。

学过课文之后,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于老师又设计了一个经典的检查环节。

用戏剧语言形容的话,即第一幕“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妈妈” ,主要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第二幕“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哥哥” ,以“哥哥”记错作者为“李白”,来检查学生对作者的了解;第三幕最有趣,“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奶奶” ,并事先提醒学生“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由这样的奶奶提出“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嘛写草呢?”和“一岁一窟窿”的误解,从而检查学生对诗歌诗句和主题的理解。

并在最后以“奶奶像你这么大时候,哪有钱上学呀”的感慨形成今昔对比。

4粉笔一一描绘五彩课堂有人说,语文教师不是演员,但应该有演员的素养;语文教师不是诗人,但应该有诗人的气质。

听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有感

听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有感

听于永正老师的课有感张晓蕾他就像一位慈祥的爷爷,70多岁的高龄,却仍站在三尺讲台上,甚至一站就是90分钟,看不出年迈,而是那么年轻。

这就是于永正老师。

他的课堂不仅是上给孩子们听的,也是上给听课老师听的,因为从他的课堂上,我学会了如何教孩子们学会读书方法。

于老师的两节课上,强调又强调的是三句话:1、要有探究的精神;2、好好读书,用心读;3、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

而这三句话,恰好用在了整堂课的三个流程中:1、检查预习;2、指导朗读;3、指导书写。

一、检查预习。

“要有探究的精神”这句话,于老师讲了不下于十次,他一再强调,学习时,要思考。

在检查三个词语时(嗔怪、眸子、袅袅),于老师无时不刻地在强调要有探究的精神。

一个词语,要思考到它的词义、字义、字的本意。

当然,得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的时候,就应该细致到这些层面上。

对于预习得好的同学也毫不吝啬得给予高度的评价,这就给了他们信心,也给同学们树立了榜样。

整堂课,虽然于老师只抓了三个词语,但通过这三个词语,学生们应该就学会了如何才是真正的预习。

二、指导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于老师的课堂很好地体现了这句话。

不用说太多,读吧!读着读着,自然就体会到文中所含的感情了。

整堂课上,于老师共安排了五次读全文的机会,其中老师范读一次,自由读一次,分段读一次,默读两次。

为什么于老师可以安排出这么多的时间读“全文”呢?平时我们在课堂设计的时候,总舍不得将时间“花费”在范读上,总觉得太费时了!但从学生们的一次次朗读上,大家都应该感受到了“范读”带来的作用!指导朗读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课堂,往往是为了读而读,为了完成我们的教学设计而读。

而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感受到了,指导朗读,是应该让孩子们在朗读上真正有所提高,通过指导,可以读出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与之前的朗读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这才是指导朗读的目的。

而于老师是怎么指导的呢?不是对课文进行各种深度的分析再引出句或段进行朗读,也不用找出重点词,指导哪里哪里应该加着重点。

向于永正老师学习心得体会

向于永正老师学习心得体会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向于永正老师学习心得体会教师:王顺梅当我第一次听说于永正老师的时候,我觉得,在中国小学语文界,于永正老师,那是须仰视才见的大师,是只能怀着崇敬望其项背,永远也无法企及的大师。

其实,他也是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成长起来的。

想当初,他也是和我们一样,曾经面对过许许多多的问题,许许多多的教育困惑。

只是,他太善于学习,太善于思考,太善于积累罢了。

是他随时学习,随时反思,随时积累的良好习惯,成就了他的大家风范,一代宗师的风格!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他以人为镜,以书为师,不断丰富自己,超越自己,一张纸条,一个绰号,一个微笑,一次活动,学生中的一句话……都能引起于老师的思考,这种思考,甚至使失误也变成了财富!正因为如此,于老师才有了经验,有了应对任何教育问题的教育机智,也才成了大师!可是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却总是感觉很忙,也总是感觉有很充足的忙的理由:我们要备课,我们要上课,我们要批改作业,我们要组织活动,我们要教育学生,我们还要读书,要照顾老人,要照看孩子……可是,我们的忙碌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呢?忙忙碌碌中,我们是否也曾迷失方向,甚至在茫无头绪中走偏了路,等到猛然觉醒,却往往悔之莫及,所以,生活中,教学中,就往往多了遗憾,多了叹息!有人说,教育最大的浪费是对已有经验的浪费。

怎么样才能在我们的教学中少些遗憾,多些精彩;少些叹息,多些感动呢?于永正老师就给了我们丰富的经验,所以,就让我们跟随大师的脚步好好学习吧!于老师说:“我喜欢读书,而且读书喜欢与工作挂钩。

”是的,再忙也要读书!在人生的旅程中,凭借经典几句话,往往就足以于顷刻之间,化解许多困境与危机,更会源源.不断地启发我们的智慧,开拓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受益终生。

这使哦想起毛泽东关于读书的一个故事:当你在延安,斯诺访问毛泽东,发现美国刚刚出版的一种科幻小说毛泽东都读过,感觉相当的惊诧。

听于永正老师对话作文课有感

听于永正老师对话作文课有感

听于永正老师对话作文课有感这次的“对话作文”,从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新颖之处,老师与学生都有互动。

于永正老师首先让我们读了他写的《生命生命》一书中的《含泪的微笑》那一章。

那一章中的学生,就是于永正自己。

老师要求每位同学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说出自己的优点、缺点。

结果,只有极少数同学按要求写了,大多数同学把于永正称为“魔鬼”、“冷面杀手”,还有的干脆不承认自己有什么优点,而是专拣于老师的缺点说事儿。

当时我在想:于老师到底做错了什么呢?老师是批评了他们,但我们为什么这样恨他呢?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批评也需要艺术,更需要爱心。

这些同学的言行举止是可恶的,但于老师却没有因此怨恨他们。

相反,老师仍像以前那样亲切地对待他们,引导他们。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明白了:于老师并不是要消灭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气,而是让他们看清自己的缺点,努力改正缺点。

于老师教给我们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批评别人的缺点要找准症结所在,重点指出,不要翻老账。

于老师强调说:“老师现在可以接受你的建议。

请把我批评为‘魔鬼’、‘冷面杀手’。

”学生听了,都低下头。

他们感到很难堪,有的脸上露出惭愧的表情,但有的依然我行我素,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于老师不急不躁,又接着说:“虽然你们中间的有些人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但还有些人不愿意听取老师的批评。

”听了这番话,一个男孩突然站起来,说道:“老师,我要说句公道话。

我看您也不能算是‘魔鬼’、‘冷面杀手’。

至于我嘛,只要你愿意,随时都欢迎您去批评!”学生们立即鼓掌称好。

于老师和学生一起欣赏了歌曲《只要你过得比我好》,那天下午,我们的心里都涌动着温暖的感情。

对话本来就是双向的。

于老师批评了他们,使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他们的成功,使于老师对他们充满信心,并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工作者不是演员,对于儿童,尤其是幼小的儿童,在教育上切忌弄巧成拙,操之过急。

”由此我想到我们现在的学生,有时批评的过分,或有些尖刻,甚至打骂体罚。

最新于永正老师给我带来的思考作文

最新于永正老师给我带来的思考作文

今天上午很荣幸地观赏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习作课,聆听了他的讲座,真是思潮起伏,陶醉其间,不亦乐乎。

他那一手漂亮的板书、他那极具感染力的朗读、他教学中的幽默风趣、他教学中的智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老师寻常的言行,便能熏人情感、动人灵魂。

一位七旬老人,一个和他的年龄不近相仿的灵动富有活力的课堂,让我佩服至极!我时常抱怨自己不再年轻,抱怨自己力不从心,可是和他老人家相比真的自惭形秽,我明白了如果一颗干好教育的红心不变,年龄不是门槛。

我一边听一边激动,一边听一边思考--对自己、对自己的课、对自己的语文教育的思考。

思考一:做天使不做魔鬼在于老师的作文课上,孩子们对于老师的评价是“亲切,幽默风趣,和蔼可亲……”是啊,于老师作为一位老爷爷,能在课堂上把自己变成一只活泼可爱的猴子,幽默至极!肢体语言的魅力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师生。

欢笑声、赞叹声、掌声不绝于耳,真的达到课的最高境界。

我想:这是孩子们做梦都想要的课堂。

作为老师,只有亲近孩子,只有让孩子们喜欢你,才会让孩子们喜欢你的课,所以幽默风趣、和蔼可亲是一名教师的基本功。

自己今后一定要改变!没有人愿意看见你板着脸,没有人愿意接受冷漠,你对世界笑,世界就会拥抱你。

思考二:教学生写好字,做好人在讲座中于老师说:“教语文,教来教去就是教学生写好字。

”就这一点我感触颇深,我反思:字如其人,字如其心。

写好字就是做好人。

本学期我们小学课程中添设了一节书法课,就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我从下周开始每天让孩子们临摹字帖,把写好字作为教学的第一任务来抓。

按照于老师讲座中谈到的“每课的生字必默写,单元结束后再默写,错的字写下来,贴在学生课本的扉页,让她(他)天天看。

小学生一定要写好字,照着字帖写,天天写,字如其人,练字就是做人”来做。

思考三: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于永正老师说:“学会了就是亮点,不学会就不是亮点。

”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课堂上你要教会孩子们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

于永正老师报告体会1019

于永正老师报告体会1019

感受xx老师的为师之道今天,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的报告,参会的除了国培学员外,还有慕名而来的附近几所学校的老师,整个会场座无虚席,大家都热切地盼望一睹大师的风范。

怎样的老师才能让学生喜欢?于老师给出了我们答案,就是以所有教过自己的老师为镜,按照自己喜欢的、崇拜的老师塑造自己。

于老师被同事称为性温、味甘的“甘草”。

温在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中居首位,做甘草就是做好老师、做好人。

于老师说到,以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看到的都是优点;以挑剔的眼光看别人,看到的都是缺点。

我想,正因为有如此的胸怀和人品才成就了今天的于永正!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借用托德的那句话:“不强求你喜欢每一个学生,但是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

”让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老师喜欢他,无论你是否真的从内心喜欢,但是你的行为却对孩子来讲是很重要的。

老师的一个小小动作、一个微笑、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件小小的礼品,都是喜欢的方式,这些细节,体现的不只是一个老师对孩子的爱,更多的是一个老师人格魅力的外在显现。

我们一定不要忘记,我们也曾经年少,自己也曾经犯过错,我们渴望怎样的对待,现在的孩子也一样。

于老师说,课堂上我们应该是老师又不是老师,是上课又不像上课。

这话是一种境界。

意思是说,我们不要总是端着老师的架子,高高在上,更不要总是把课堂搞得那么严肃。

课堂上老师应该是和孩子平等的,应该是亲切的,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蹲下来看孩子,消除恐惧感,让课堂多一些欢笑与快乐。

于老师的观点是:少一些包办,多一些自主;少一些限制,多一些引导;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情趣。

此消彼长,则理自然就在情中了。

于老师无论是课堂还是和学生的交流都注重情感的投入,他的一句名言这样说:岁月的刻刀能在我的脸上刻上深深地密密的皱纹,却刻不到我的心上。

这就让我看到了于老师不眠的童心,一颗真正贴近孩子的心。

越来越像一个孩子,用于老师的话说自己就是“老顽童”。

看于永正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看于永正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看于永正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我曾多次观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作文指导课教学实录。

每次看后,都受益匪浅。

于老师的课堂上,无时不闪教改之光,无处不溢和谐之气氛。

最近,我又看了他执教的《于老师印象记》作文指导课教学实录,让我再次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欣赏到他那高超的教学艺术。

下面我特撷取该课的一个精彩片段谈谈自己的感受:(上课伊始,于老师走上讲台,面向学生。

)师:当我出现在讲台前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班同学都用一种询问的目光看着我。

大家肯定有好多问题想提。

现在,把你要问的问题考虑考虑,想问什么问题。

(学生稍作思考,学生纷纷举手)。

生:老师,我请问您贵姓?师:免贵,我姓于。

生:请问您尊姓大名?师:姓也不尊,名也不大,叫于永正。

(板书:于永正)干钩于,永远的永,正确的正。

当初老师给我起名的时候,希望我永远正确,可是,我老是犯错误,大错没有,小错不断。

但是,我有一个好处,知错必改。

所以,我能永远进步。

生:请问您有什么爱好?生:请问您今年高寿?生:请问您是何方人士?(众笑)师:何方人士,文绉绉的,咱们是一方人士,都是徐州人。

(学生继续向老师提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些问题教师马上解答,有些问题故意留下不答。

直到没有学生举手提问了,老师再作简短的自我介绍。

)师:今天中午放学回家,你家长可能会问:今天于老师给你们上课,于老师是什么人?是男的还是女的?为什么请于老师给你们上课?如果家长问这个事,你打算怎么说?想一想。

(一女生举手,老师请她走到讲台前)师:刘薇,我现在当你妈妈,好不好?(众笑)而且喊你小薇。

大家看小薇会不会说话?小薇。

生:嗯。

师:今天上午,听说学校请一位老师给你们上课,这位老师姓什么,叫什么?是男的还是女的?为什么学校请他来上课,而且还录像呢?生:这位老师姓于,叫于永正,他是男的。

请他来上课是因为他教得很好,他被评为XX省特级教师。

师:(面向全班问)小薇会不会说话?生:(齐)会!(学生兴致很高,气氛活跃)[师:还不为我女儿鼓掌。

特级教师于永正阅读教学的“趣”从何而来

特级教师于永正阅读教学的“趣”从何而来

特级教师于永正阅读教学的“趣”从何而来特级教师于永正是一位教育界的泰山北斗,他对教学的热情与创新,让学生们乐于学习。

那么,特级教师于永正阅读教学的"趣"从何而来呢?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解析。

特级教师于永正将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他独具慧眼,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发现和捕捉教学的机会,将鲜活的生活场景引入教材,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吸引力。

在课上,他会引导学生读书,并通过读书体验感受到文学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在实验课中,他会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科学的奥妙。

通过将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趣味性与生活的美好。

特级教师于永正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呈现教学内容。

他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

通过运用幻灯片、短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工具,他能将抽象的知识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

如在地理课上,他会播放一段关于名胜古迹的短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听说各种声音的方式,全方位地了解名胜古迹的风貌特色。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学生在视听的享受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特级教师于永正注重实践与互动。

他认为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亲自动手去实践,而不是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在教学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语文课上,他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写作短文,并进行同伴互评。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在历史课上,他会组织学生去实地考察,实地考察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还能让学生体验到历史的魅力。

通过实践与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学会动手实践,学会倾听与合作,从而使学习的过程充满乐趣。

特级教师于永正善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想象力。

他认为教学不仅仅是授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他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想象力。

在文学课上,他会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用意、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读文本,深入思考文学作品背后的深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于永正老师的那双慧眼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这首歌唱出了我对语文教学的深切渴望。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密林深处,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中,如何针对一篇课文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凭借着他那双慧眼,能准确地发现课文的教学价值,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让语文课散发出知识魅力的芬芳,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的收获。

现就于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的教学,谈一谈于老师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内容的选择。

于老师全课采用师生学习”交流”的方式,来组织展开教学活动,大体可分为“字词——朗读——阅读——习作”四个板块。

下面就习作教学板块,以于老师教学内容的选择,做一下剖析。

师:看课后最后一个问题,请你读一读。

生:(读)“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


师:下面我们做一回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

要想写好回信,必须读懂来信,下面请默读高尔基写的信。

根据高尔基的信,想一想:我们写什么内容呢?
(生默读课文)
师:高尔基的儿子看了爸爸对自己的要求会怎么想?会怎么做呢?这是重点,这地方写好了,高尔基一定会高兴的!第二,你看,高尔基看到花那么高兴,他的儿子一定会建议他爸爸经常干什么
呀?
生:给那些花儿浇水施肥。

师:而且经常到花面前去——
生:观赏它,去闻它的花香。

师:去散散步,这样他一定会感到怎么样啊?
生:很高兴,心情很愉快。

师:刚才我说了,高尔基之所以到意大利去休养,因为他有肺病。

儿子一定会告诉爸爸怎么样?既然是写回信,第一句话应该写什么?你的信我——
生:(齐)收到了。

师:总而言之,根据他的来信,您认为该怎么写就怎么写,看谁写的信好。

我告诉你们,我也替高尔基的儿子写了一封信,咱们等会继续交流。

(生开始写回信,师巡视指导)
师:有同学问我,高尔基的儿子叫什么名字?他叫马克西姆·佩什科夫。

(师将名字写在黑板上,继续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师:先写好的同学自己念念,再好好修改。

师:写完的同学最后念一遍,大声念。

(生朗读自己写的信)师:现在我们交流写的回信。

刚才于老师转了一圈。

凡是我在你本子上画五角星的同学请你带着草稿到前面来。

(把第一个同学写的信放到实物投影上)
亲爱的爸爸:
您的信我收到了。

我在家里会好好听妈妈的话。

帮妈妈做家务活。

假期里,我种了那么多花,是为了美化环境,让您心情舒畅。

如果您想我们了,那您就看看那些花吧。

看到了花,就看到了我们。

您在信里说:“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我记住了。

我会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祝愿您早日康复,与我们团圆。

2009年
马克西姆·佩什科夫
师:哪个地方要改一改?
生:(指着投影说)最后落款,先写名字,再写年月日。

师:(指着投影上引用的高尔基的一句话说)少什么标点?
生:双引号。

师:这个回信写得相当好。

(示意学生回座位)
(老师将第二位同学的本子放到实物投影仪上)
敬爱的爸爸:
您好!
您的信我收到了。

我在家中一定会帮着妈妈做一些家务,减轻妈妈的负担。

在学校中,我会好好学习,乐于助人的。

对了,我种的花开了吗?如果开了,您可要经常去旁边散散步哟!您看到了花,就等于看到了我。

您说,“给”永远比“拿”愉快,您是说付出永
远比索取快乐。

我一定会照您说的话去做的。

祝您早日康复。

马克西姆·佩什科夫
×年×月×日
师:这是一封写得非常优秀的回信。

最后祝愿的话要另起一行。

还有一个小毛病,“我种的花开了吗?”高尔基明明写信告诉他花开了嘛!所以这个话就不要问了。

掌声送给他。

(学生鼓掌)
师:(把第三位同学的信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全班同学都要记住:以后写字的时候,字与字之间要有距离,不要拥挤。

你看,刚才的那个同学,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较大,这样看上去显得舒服美观。

亲爱的爸爸:
您的来信我收到了。

我会记住您的教诲,做个乐于助人的人。

在学校,我会帮助不会做难题的同学。

在家,我会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请您放心。

听您说我种的花都开了,我十分高兴。

相信您见到它们就如同见到我。

还有,请您别忘了给那些花浇水、施肥,这样,它们才会健康地成长。

我和妈妈会照顾好自己的。

您一定要保重身体哟!
您的儿子马克西姆·佩什科夫
×年×月×日
师:这个同学想得非常周到,格式也正确。

掌声送给她。

(学生鼓掌。

师将第四个同学的信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亲爱的爸爸,您好!
您的信我收到了。

我一定会记住您的话。

在家里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妈妈减轻负担。

在学校里也会给有困难的同学更多帮助。

听说我栽的花盛开了,我高兴极了,爸爸可以欣赏我栽的花了!你要多到那里去散步,这样,就会有好心情。

心情好了,你的病就会好得更快。

爸爸,现在天气虽然慢慢暖和,但早、晚还是冷的,您要注意衣服的增减,不要感冒。

吃东西也要注意营养。

同时,要听医生的话,按时吃药。

(师插话,“也”划掉,“同时”划掉。

)我和妈妈都很好。

请你不要挂念我们。

祝你早日康复!
您的儿子马克西姆·佩什科夫
×年×月×日
师:这封回信是我最满意的,方方面面都说到了。

第一:要记住爸爸的教导,做个助人为乐的人;第二,提醒爸爸到花前散步,有利于恢复健康;第三,提醒爸爸注意增减衣物,不要感冒;第四注意营养;第五,按时吃药。

她想得很周到。

她虽然是替高尔基的儿子写信,但是表达的是她的意思,其实是她对高尔基的关心。

可见,这位同学很有爱心,会细心考虑问题。

现在看于老师代写的信。

(实物投影出示,用亲切、自然的语气读信)
亲爱的爸爸:
您的来信收到了。

读您的信,仿佛觉得您就在我身边和我谈话,
难怪人们说“见字如面”呢!读了您的信,我倍感亲切,深受鼓舞,只是我做得还很不够。

我会永远记住您的话:“‘给’永远比‘拿’愉快。

”在家里,我会多帮妈妈做事;在学校,多为同学做事。

爸爸,老师和同学都夸我会体贴人呢!
爸爸,经常到我栽的花前散步吧!欣赏着姹紫嫣红的花儿,看着蝴蝶翩翩的舞姿,听着蜜蜂嗡嗡的歌唱,您一定会心情舒畅!
我和妈妈都很好,请勿挂念。

祝您早日康复,回国团聚!
您的儿子马克西姆·佩什科夫
×年×月×日
于老师根据教材特点,恰如其分地选取了“给父亲写回信”这一教学内容。

平时,教师总是习惯性地把文后的题目作为课后作业来处理。

把课上的宝贵时间用于分析课文,品味词句。

而于老师把文后的写话练习放在了课堂上,并加以细细的指导。

因为是写“回信”,于老师把重点放在启发学生先读懂来信,根据高尔基的来信,思考写信内容,一条一条加以细细指点,并启发学生写回信时,要用心揣摩收信者的心理。

学生写起回信来,心中就很有数。

从学生写的情况来看,已经掌握写回信要根据来信来写。

试想,如果把这项练习放在课外,由学生自己摸索完成,无异于致学生茫茫然的境地。

在学生练习写信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于老师一刻也没闲着,反
复巡视指导,既相机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又随时观察把握学情,为之后的交流评价作准备。

同时,还不忘时不时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写字姿势”“写好后自己念”“好好修改”等。

于老师把课堂生成的信息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

这一教学内容是老师备课时无法预设的,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像于老师那样去捕捉,去发现。

书信习作的交流过程非常充分(四位同学),学生习作通过屏幕清晰显示,交流评议极为仔细。

在交流中,于老师除了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外,对习作中的问题,一字一句、一个标点、格式、字距,都一丝不苟,这样做十分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认真习作的习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最后一步的“示范”也很重要。

于老师的信写得很好,可以给学生直接的感染,启发学生把信写得更好。

练就于老师那样的一双慧眼,需要我们教师本着一颗为学生发展的爱心,扎扎实实地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教给学生扎扎实实的知识。

(作者单位:徐州市青年路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