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第三章 第一节2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学习理论知识点(2020江西)
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概念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使得其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活动。
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也就是说不一定会在当前的行为中表现出来。
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由于适应、疾病或服药暂时引起的变化不是学习。
学习不是本能活动,是后天习得的。
2、人类的学习与动物学习区别(1)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除了直接经验外,还有间接经验。
(2)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语言是使事物之间关系抽象化、概括化的信号。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它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分类1、加涅的学习分类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中提出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
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2、安德森的学习分类安德森根据知识表征方式的不同。
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回答怎么想,怎么做。
3、奥苏泊尔的学习分类符号学习(主要指词汇学习、实物图像、地形地貌,历史人物事件),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
命题学习包括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4、我国的学习分类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1、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大学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例如看到大队 老鼠行进的情景,或者听到有音乐传来等等。当实验 进行到第4天时,被测学生出现了双手发抖、不能笔 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
被测学生参与完实验后,实验者再继续进行追踪调查, 发现被测学生在实验结束后,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 能回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前,大多数被试以为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睡一觉, 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但后来他们报告说,对任 何事情都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 内。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活动似乎是“跳来跳 去”的。感觉剥夺实验停止后,这种影响仍在持续。
结果,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感觉剥 夺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 住,之后,被测学生有的吹起了口哨,有的自言自语, 显得有点烦躁不安。对于那些8小时后结束实验的被 测学生,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也 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知觉的生活 是不可忍受的。
感觉剥夺实验
第一个以人为被试的感觉剥夺实验是由贝克斯顿 (Bexton)、赫伦(Heron)、斯科特(Scott) 于1954年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的实验室进行的。
被试是自愿报名的大学生,每天的报酬是20美元 (当时大学生打工一般每小时可以挣50美分), 所以大学生都极其愿意参加实验。
甜、酸、苦、咸等 味道
嗅觉 肤觉
运动觉
平衡觉
有气味的挥发性物质 鼻腔粘膜的嗅细胞
气味
物体机械的、温度的作 皮肤的和粘膜上的冷点、 冷、温、痛、压、
用或伤害性刺激
温点、痛觉、触觉
触
肌肉收缩、身体各部分 肌肉、肌腱、韧带、关 身体运动状况
心理学第三章认知理论
第三章认知理论本章内容细目第一节认知理论概述一、认知的含义(一)认知过程(二)认知风格(三)认知策略(四)元认知二、认知理论(一)发生认识论(二)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第二节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一)意识(二)无意识(三)睡眠与与梦二、注意的含义(一)注意的概念(二)注意的功能(三)注意的种类(四)注意的品质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及理论(一)注意的生理机制(二)注意的认知理论第三节感觉和知觉一、感觉的含义(一)感觉的概念(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二、感觉的种类(一)视觉(二)听觉(三)其他感觉三、知觉的含义(一)知觉的概念(二)知觉的特征四、知觉的种类(一)空间知觉(二)时间知觉(三)运动知觉(四)错觉第四节记忆一、记忆的含义(一)记忆的概念(二)记忆的分类(三)记忆的品质二、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一)感觉记忆(二)短时记忆(三)长时记忆三、记忆的规律及策略(一)记忆的规律(二)记忆的策略第五节思维一、思维的含义(一)思维的概念(二)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三)思维的种类(四)思维的品质二、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概念(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三、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四、表象与想象(一)表象(二)想象第六节言语一、言语的含义(一)言语的概念(二)言语的种类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一)言语听觉中枢(二)言语视觉中枢(三)言语运动中枢三、言语的感知和理解(一)言语感知(二)言语理解从前有一位著名的心算家,在他的心算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被人难倒过。
这天,一位心理学家从远方慕名而来,他要考一考这位心算家,题目是:“一辆载着285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这时下去35人,又上来85人”,“在下一站上来101人,下去69人;再下一站下去17人,上来15人;再下一站下去40人,只上来8人;再下一站又下去99人,上来54人。
”他又加快速度说:“火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再下一站……再下一站……完了,先生。
心理学导论第三章
第三章条件反射和学习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含义(一)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个体通过练习或经验而导致行为或潜在行为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或结果。
•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生态系统中,个体与环境是不可以分离的,个体必须适应环境并与环境保持相对平衡,如果做不到这点,其生命就将终止。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分为生理适应和心理适应两类。
生理适应主要是通过个体固有的遗传机制的成熟与成长实现。
(二)学习的特征学习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学习的发生是以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是个体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学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相互对应,但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可观察到的行为变化而表现。
•学习会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这种改变说明个体“学会了什么”。
学习行为改变有的是外显的,有的是内隐的。
外显的行为即为学习行为,内隐的学习即为行为潜能。
2.较为持久的行为变化•所有的学习行为,只有发生较持久的改变才是学习。
•学习要通过行为改变来表现,个体一旦学会了某种行为,就必须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相对持久的一致性,而不能是暂时的或偶然的。
•只有那些由经验引起的行为变化以及学会的某种行为,并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相对一致性,才能称为学习。
3.基于经验的过程•学习由个体的经验引起。
学习只有通过个体在实际活动中的经验才能产生。
经验一般包括接受信息、简约信息、转换和评价信息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反应来适应或影响环境,生活中习得的习惯、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和形成的观念等均属于个体的经验。
•记忆结果就是学习后对环境的反应,如果某个人忘记了回刚搬新家的路时,就必须重新获得新经验。
•学习获得的行为变化,既不包括个体由于年龄增长而呈现出的成熟或由发育带来的变化,以及由于疾病或脑损伤引起的行为变化。
•因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类:一是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如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另一类是虽然没有计划,但在生活中因偶然情境获得某种经验而产生的学习。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知觉
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知觉活动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 的、互相依存的。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 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例如:图4一3中的点子图。我们的知觉系 统把视野中的个别成分综合成一个有组织的整 体结构。
精品课件
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对个别 成分(或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人的兴趣和情绪。
精品课件
二、运动知觉
▪ 内涵
►概念:人们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认知,就 是~。它对于有机体的适应行为具有重要 意义。
►人们怎样才能获得关于物体运动的信息?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真正运动的知觉
精品课件
▪ 似动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3、知觉的理解性:
人的知觉与记忆、思维等高级认识过 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在知觉过程中, 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 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 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 的意义。
知觉的这一特性可以用某些隐匿图 形来说明。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知觉整体性的作用
们给人们提供了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 信息。这些信息对维持知觉的恒常性有重要的 意义。(P138,139,图4-9,图4-10)
视觉线索的作用说明了人的知识经验对恒 常性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建立 了大小和距离、形状与观察角度、明度与物体 表面反射系数的联系。当观察条件改变时,人 们利用生活中已经建立的这种联系,就能保持 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觉。
精品课件
根据大小一距离不变假说,如果有两个 物体,它们在网膜上的投影相等,而环境中的距离 线索告诉我们,一个物体的知觉距离大于另一个物 体的知觉距离。那么,距离大的物体看去显大,而 距离小的看去显小。如果两个物体的知觉距离相等, 而网膜投影一大、一小,那么,投影大的物体看去 大,投影小的物体看去小。总之,人们在进行大小 知觉时,同时考虑了网膜投影的大小和知觉距离。 环境中的距离线索和网膜投影的大小,都给人们提 供了物体大小的信息。人们能保持大小恒常性,原 因也在这里。
心理学基本理论
3.基本观点:
操作性条件反射 重视行为的结果对行 为本身的作用。认为 人类的许多正常或异 常行为都是通过操作 性条件反射而形成而 改变。
4.基本类型
正强化型 positive reinforcement 负强化型negative reinforcement 消退型extinction 惩罚型punishment
(三)内脏操作性条件反射
1.代表人物:米勒(美国)Miller 2.基本观点: 米勒认为,人的内脏反应 也可以通过操作性学习加 以改变。
(四)社会学习理论
1.代表人物: 班杜拉(美国)Bandura
2.基本观点: 班杜拉认为,人可以通过 对社会生活中的模型行为 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种 新的行为。
意识 conscious
潜意识 unconscious 前意识 preconscious
基本观点:潜意识心理冲突 正是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源。
二、人格结构理论
(theory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
本我 id 享乐原则 自我 ego 现实原则 超我 superego
至善原则
七、理论评价
(一)主要贡献:
1.是最早的系统解释人类心理及行为的心理 学体系。
2.对现代医学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对于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具有一 定的指导意义。
(二)局限性:
1.缺乏实证,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2.对心理疾病的解释缺乏科学根据。 3.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 4.过分强调性本能的作用。
四、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 每个人都具有一 种固有的、先天的维护自我、提高自我、 “自我实现”的动机, 这是人最基本的、 也是唯一的动机和目的,它指引人朝向满 意的个人理想成长。各种心理疾患的产生 是由于社会环境不良,阻碍了个体的自我 实现所致。
基础心理学第3章 意识和注意
➢ 这位心理学家开始出题: “一辆载着283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 这时下来87人,又上去65人;在下一站下去49人,上来112人;在 下一站下去37人,上来96人;在再下一站下去74人,上来69人; 在下一站下去17人,上来23人;在再下一站下去55人,仅仅上来7 人;在再下一站下去43人,又上来79人。”
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2、人本身的状态 ① 需要与兴趣 饥饿者对食物的注意 ② 情绪情感状态 女孩对漂亮衣服的关注 ③ 人的知识经验 不同的人对报纸上不同信息的关注
(二)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如阅读时,自觉将注意力指向文章的内容。当 遇到困难时,人们通过意志努力,使注意力坚持在 所要集中和指向的内容上。 随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只有 人才具有随意注意。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意识 第二节 意识状态 第三节 注意 第四节 注意品质
第一节 意识
一.意识概述 二.意识的特征 三.自我意识
一、意识概述
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是指在给定的任何时 间里,个体所能觉察到的以感觉、知觉 、记忆、思维、想象 等心理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是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 变化的觉知。
第四节 注意品质
一、注意广度 二、注意稳定性 三、注意分配 四、注意转移
7±2
(1) 注意的广度
在一瞬间内,人能清楚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的数量。 如,一目十行。
心理学家耶文斯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在黑布上放 置了一个白盘子,然后在上面撒黑豆,让被试迅速判断 内黑豆的数量。
实验表明,当黑豆数量在3粒以内时,正确判断率为 100%;当盘子内有5粒黑豆时,开始发生估计上的错误; 当不超过8-9粒时,估计还比较准确,错误次数在50%以 下;但超过8-9粒时,错误明显上升,大于50%。
心理学概论第三章注意与教学
注意分配的条件
1.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至少有一 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当一种活动达到自动化的熟练程度时,个 体就可以集中大部分精力去关注比较生疏的 活动,保证几种活动同时进行。我们可以做 到边听报告边记笔记,显然是由于写字已经 达到熟练甚至自动化的程度。驾驶技术高超 的司机可以边驾车边为乘客报站名,也是这 个道理。
主动而迅速地进行注意的转移,对各种工作和 学习过程都十分重要。有些工作要求在短时间内 对各种新刺激作出迅速准确地反应,对注意转移 的要求尤其高。例如,一个优秀的飞行员在起飞 和降落时的五六分钟之内,注意的转移就达200次 之多。
第三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 中的运用
一、集中和稳定学生的注意力
(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谢谢观赏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
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例如,在 学校课程安排上,如果先上语文课,再上数 学课,学生就应根据教学需要,把注意主动 及时地从一门课转移到另一门课。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前者是
根据任务需要,有目的地、主动地转换注意 对象,为的是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活动的顺 利完成。后者是由于外部刺激或主体内部因 素的干扰作用引起的,是消极被动的。
个体对原来活动兴趣越浓厚,注意力越 集中,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一个沉迷 于电脑游戏的孩子很难让他转移注意力, 去拿起书本温习功课。
2.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假如那个正玩电脑游戏的孩子,听到自 己特别喜欢的电视动画片开演了,可能 会离开电脑,将注意力转移到看电视上。
3.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神经类型灵活性高的人比不灵活的人更容易 实现注意的转移,自控能力强的人比自控能力弱 的人更善于主动及时地进行注意的转移。
心理学第三章.认知过程(1)
(二)注意的功能
3. 调节功能 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 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 时转移。
(三)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维持注意是 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 为三类: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1、 无意注意
(1)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 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 努力的注意 。
第二节
注意的含义 注意的种类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规律及运用
注 意
双耳分听实验
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的门户, 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 才能进来。 ——乌申斯基
一、注意的含义
(一)注意的概念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 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 独立的心理过程。
实验结果显示: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 最起码的反应。在实验过后的几天里,被 试者注意力涣散,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 智力测验的成绩不理想等。通过对脑电波 的分析,证明被试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 有的被试者甚至出现了幻觉(白日做梦) 的现象。
2. 感觉的测量
感受性(sensitivity)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每个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感受性) 是不同的。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并持续一段时间的 刺激量。
在生活中,排字工人、打字员、汽 车驾驶员、体育裁判员等职业都需 要有较大的注意广度。
2.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 是个体将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或 对象上的时间的久暂性。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注意保持在一定的活动上,随着活动的进 行变换注意的具体对象。
认知心理学第三章_感知觉
编码不同 • 还可从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来说明字词优势效应
二、客是两种方向不同 的信息加工过程,两者相互作用而构成统一的知 觉过程
第三节 模式识别 一、模式识别概述
• 模式: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集合而 成的某种刺激结构或刺激的组合
• 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 长果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 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支持模板匹配理论的实验证据:
• 菲利普斯(Phillis,1974)的实验 • Warren(1974)的实验 • Person的实验 • 模板匹配理论比较容易在计算机上加以
实现
模板匹配理论没有明确的问题:
• 对刺激的加工是从局部特征开始的还是 从整体特征开始的?
• 模板的编码形式是怎样的? • 刺激与记忆中的各种模板的比较是同时
• Lindsay & Norman(1977)、 Gibson(1969)的研究
• Neisser(1964)的实验 • Pritchard(1961)的固定网像实验 • 休伯和威塞尔(Hubel & Wiesel,1959,
1963,1968)的神经生理学研究 • Lettvin(1959,1961)的研究证明青蛙的
• 决策:比较之后,对刺激信息模式与哪一种记忆信息编码 最为匹配作出判断,从而了解模式的意义并赋予模式名称
三、模式识别理论
(一)模板匹配理论(Template-matching Theory)
核心思想:在人的长时记忆所编码的信息中,存储着 各式各样的来自个体过去经历的各种外部模式的拷 贝或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刺激存在着一一对应 的关系
心理咨询师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发展的规律性(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方向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顺序性(七个时期)(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两个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是第一发展加速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发展心理学两大重点问题: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重点)流派创始人核心观点遗传决定论高尔顿研究方法:谱系调查法●心理发展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过程只是这些先天因素的自然显现●环境(包括教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因素的自我显现而已环境决定论华生(行为主义创始人)●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二因素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把遗传和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发展的同等成分;看作是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流派创始人核心观点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新行为主义代表人)●主张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社会行为的●学习的方式观察学习(观察-模仿)替代性强化(奖励-惩罚)●榜样示范作用和观察模仿学习在发展心理学中得到广泛认同文化-历史理论维果茨基【前苏联】●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心理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代表人: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家、创立发生认识论)(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题和课题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重点)(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皮亚杰(二)以人格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艾里克森艾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提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主张人的一生可分为既是连续又各不相同的八个阶段:八个阶段以不变的序列发展;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带有普遍性的心理社会危机。
普通心理学 第3章 感觉 总结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第三章感觉第一节感觉概述一.什么是感觉二,感觉的编码什么是感觉编码,简述感觉编码的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
编码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 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如光波和声音),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换为神经系统能够 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编码。
试述感受性和感受阈限以及感觉大小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这里的三大问题点都要回答)(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关系。
绝对感觉阈限(915华南1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剌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操作定义为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剌激绝对感受性:是指人刚刚能够觉察出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例。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
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成反比。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13M ]差别阈限(915华南15):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操作定义为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差别的刺激强度之差。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可觉差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13M ](3)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三大定律[简述韦伯、费希纳、斯蒂文斯定律]名词解释:心理物理函数一级韦伯发现差别阈限与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又称韦伯分数)oK=AI/LI 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 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K 为一个常数,对不同感觉来说,K 的数值是不相同的,即韦伯分数不同。
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
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但是韦伯定律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
理解:韦伯发现两个重物的重量的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的重量之比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知觉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知觉整体性的作用
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 力。例如,用速示器快速呈现一个 熟悉的汉字或组成这个汉字的个别笔划,那么 辨认整体汉字的时间几乎和辨认个别笔划的时 间相同。
另方面,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有时 会忽略部分或细节的特征。这就是由于整体知 觉抑制了个别成分的知觉。
根据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 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反映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 和距离。
时间知觉反映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运动知觉反映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等。 知觉还有一种特殊形态叫错觉。
实用文档
第二节 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 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 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为知觉的对象,而 环境中的其它声音成为背景。
实用文档
三、知觉的生理机制
在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 特征觉察器,它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 性或属性作出反应。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 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上实 现着对刺激性质的整合和综合。
实用文档
四、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 可以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 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2、大小知觉
我们是如何知觉物体的大小,或者说有哪些因素 影响着大小知觉呢? (一)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我们知道网膜投影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 而与距离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a=A/D a指网象的大小,A指物体的大小,D指对象与眼 睛的距离。
《幼儿心理学》第三章第一节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幼儿心理学》第三章第一节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幼儿的注意力发展是在幼儿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注意力是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思维活动的基本心理过程之一,它对幼儿的学习、思维和行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在幼儿时期,注意力的发展呈现出一些主要特征。
首先,幼儿的注意力很短暂。
幼儿在面对刺激时容易分散注意力,难以持续专注于一个任务或活动。
他们的注意力自由度较大,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注意力的转移较为频繁。
其次,幼儿的注意力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他们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往往是活跃而敏感的。
幼儿对于新奇、亮丽、响亮的刺激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而对于平淡无奇的刺激则较少关注。
这也反映了幼儿注意力发展的特点之一,自动选择(primitive selective attention)。
也就是说,幼儿的注意力主要会被刺激的突出性所引起。
第三,幼儿的注意力很少能够集中在其中一个任务上。
幼儿对于复杂的任务往往感到困难,难以集中精力去完成。
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短暂的、简单的任务上,很容易在任务中分心或者转换注意。
这也反映了幼儿注意力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分散注意力。
第四,幼儿的注意力发展是逐渐向内化转化的过程。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能够将注意力从外界刺激转移到内部,即对自己内部思维活动的注意。
这是幼儿注意力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也是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最后,幼儿的注意力在不同任务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在兴趣任务中,幼儿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表现得较为专注;而在无兴趣任务中,幼儿的注意力则比较短暂,分散和易转移。
总之,幼儿注意力发展的主要特征包括注意力短暂、易受外界刺激影响、难以集中精力、逐渐向内化转化和任务差异。
了解和把握这些特征对家长、教师和幼儿心理发展研究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幼儿的注意力发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一、动物心理的发生
(一)反映:指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
反映是物
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反映过程中,往往是一种物体状态的改变可以把另外一种物体的特性再现出来.
(二)感应性: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感应性是有生命的标志。
(三)信号性反应: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
当动物能够把一个刺激变成另一个刺激的信号,我们就说它不仅具有生命,而且还有了心理。
心理是在生物发展到一定水平(即神经系统的发展)后才产生的。
二、动物心理的发展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完善程度不同,它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也不同。
动物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动物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思维萌芽阶段。
(一)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
这种类型的动物只能对单一性质的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即只能反映刺激的个别属性。
(二)知觉阶段:低等脊椎动物。
这类动物不仅能够反映刺激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对刺激物的多个属性进行反映。
(三)思维萌芽阶段:高等脊椎动物。
哺乳类动物的神经系统发展日趋完善。
它们大脑两半球皮层有了相当的发展,并且开始出现了沟回。
大脑不同部位执行不同机能也日趋明显。
一般说来,大部分哺乳类动物的心理只是达到了知觉的高度复杂阶段,只有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
当动物的心理发展到思维的萌芽阶段,就为人类心理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人类心理就是在动物心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动物心理与人类心理又有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