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教育常识的回归

合集下载

教育要回归常识和原点

教育要回归常识和原点

教育要回归常识和原点,新闻也要回到常识和原点。

于是,有了我们诸多关于教育常识的系列调查和分析报道,我们试图以关键词为经,以报道为纬,织起‚教育‛这张网。

实践证明,每一个教育人,都必须回到‚教育即人学‛的本质上,回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大背景下,回到基于对生活和生命的尊重上,‚从学生出发‛,建构起以‚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为框架,以课堂为中心的中国当代‚新教育学‛。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教学的真正变革,才能让教育焕发新生!新的语境下,让我们重新回到原点,解读——教师教师是什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春蚕?还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不论从哪种角度看,教师这个职业都不普通。

它的不普通之处在于,它是教育的奠基者,它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

所以,有了这句话,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民族。

但如此不普通的教师,却面临着形象两极分化的尴尬:一种是把教师看成高高在上的‚灵魂塑造者‛,把教师看作‚蜡烛‛和‚春蚕‛,在这种悲情的意象里,教师被刻画成默默耕耘的牺牲者、不求回报的奉献者,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而另外一种则是对教师的恶意丑化和贬损,似乎教育的一切问题,都出在了教师身上,都该由教师来负责。

更让人忧虑的是,除了存在着外界对教师角色的不解外,教师自身也缺乏对自我职业的认同感。

‚外人看来,教师有两个假期,其实个中甘苦,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你实行素质教育少留作业,他们怪你耽误了学生;你补课多留作业,他们说你加重学生负担。

老师真难当‛;‚教学这么多年了,每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都不知忙了些什么‛。

现在,职业倦怠成为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

掌握教育契机问题,就是要抓住其心理发生矛盾的转折点以适时教育。

在后进生烦恼时,渴望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慰籍,班主任要用师爱和集体的温暖,去帮助他;在后进生困难时,班主任要提供帮助;在后进生痛苦时,班主任应引导学生看到光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后进生激动时,班主任要抓住这种情感波动,把他从行为过错中转化过来。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大全五篇)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大全五篇)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大全五篇)第一篇:《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平常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近期拜读了关于教育的一篇文章《让教育回归常识》,回思自己三十多年的教学历程,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我们的传统文化常常要求并鼓励所有人向着“成功”和“成才”的方向努力。

每一位家长也热切期望孩子能出人头地。

在此影响下,学校教育更是不遗余力的向学生灌输这种观念。

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待学生往往对学生抱着过高的期待,恨不得人人成才,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证明教育的成功。

诚如文中所言:“这种做法就符合教育的规律吗?……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连鼓励学生去做个平民的勇气都没有了?”当我们抱着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投入到复杂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去,用过高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时,是否真正关注过生命的本来面目,是否留给孩子的童年一片灿烂多彩的阳光?文中所提到的一个事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印度有一个叫布提亚·辛格的小男孩,在4岁半时就完成了42.195公里的马拉松跑,此举震惊了印度,人们称他为马拉松神童。

2007年,5岁的辛格计划用10天时间跑完 500公里行程。

然而,就在他准备开始自己的漫漫征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大量警察封锁了辛格的长跑路线。

原来,警方接到政府的指令,严禁辛格参加这项马拉松活动。

印度政府的理由是:辛格只是一个5岁的孩子,而500公里的路程,对他的体力和情绪都是一个负担。

让一个孩子去尝试不属于他年龄的生活,是一种极大的残忍。

国家可以不要神童,但有责任保护一个孩子的生命健康。

”仔细分析和思考这个事件,不免对印度政府的行为赞叹。

这个5岁的孩子或许真的是天赋禀异,但是政府宁可不要一个可以引起世界瞩目的“神童”,也要保证小辛格作为一个普通的5岁孩子身体健康和情绪轻松。

印度官方的这个理念真可谓是让生命绽放了最自然的光彩。

掩卷沉思,同样的事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首先孩子的家长和亲朋一定会因为家有神童而沾沾自喜,社会和学校也一定会对这个孩子赞誉有加,甚至将他定位为成功的典范而作为教育其他孩子的榜样,可以想象,其他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心理会遭受多么沉重的压力?甚至小小年纪就已经变得急功近利,让本该美丽的童年蒙上了沉重的阴霾。

教育:回归本真与常识

教育:回归本真与常识

会SUMMIT教育:回归本真与常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真教育’’至今 仍让人津津乐道。

在当下,教育不止于教人求真,教育更在于本身要是‘‘真’’的一一教 育要从尊重人的个体性开始,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然而,在喧嚣的时代下,基于功利追求的冲动遮蔽了教育的常识,也让教育失去了本 真、被异化,甚至让造‘‘假’’行为在教育中横行。

‘‘常识就存在我们的日常教育生活中,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上和我们的班级里。

但 是,越显而易见的道理,却越容易视而不见;或者即使见了也觉得[过时‘老一套’ 而抛在一边。

于是,在我们追逐[新理念‘新模式’的时候,教育却失落了。

”李镇西 如是说。

于是,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归常识成为众多教育者的呼吁以及行动。

他们或撰文高 呼,或结成真教育联盟,或以‘‘做真教育,真做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行 动...总编按语教育关涉人心智的滋养以及人性的教化,失去本真的教育意味着人心智的迷失以及 人性的旁落。

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归常识,更待何时?峰会| 033求真教育工作者的天职见陶行知先生说,人民教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真是说出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无论你教什么,无论你怎么教都要教人求真,把真当成一生笃定的追求。

真还需要教吗?当然需要。

有一种理论认为,求真就是让学生有什么说什么,想怎样干就怎样干,这就是最本质的真。

其实不然。

我们说的“真”,与这样的自然之真是有区别的,真就是真实,客观实在和事物运行的自然规律,真的反义是假、伪和装以及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粗暴践踏。

与真相伴的另外一个词是实,实就是实在,实的反义是虚、空和飘。

我认为,假、伪、装和虚、空、飘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最该改掉的习气。

在政治生活中,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对每一个党员的基本要求,是中国政府对每一个公务人员的要求,当然也是对每一个人民老 师的基本要求。

从对真的解释中不难看出,真既有自然的含义,又有社会的 含义,我们所说的真是这两方面 含义的结合。

办学主张回归教育常识办自由呼吸的教育

办学主张回归教育常识办自由呼吸的教育

办学主张回归教育常识办自由呼吸的教育站在孩子的视角做教育,回归教育常识做教育。

新时代,我们的教育需要改变,也需要坚守,学校既要主动对接时代需求,更要坚守教育本质,回归教育常识。

著名学者周国平说:“智育限于知识,美育限于技能,德育限于规范,都是舍本求末。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

实施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时刻思考教育的常识,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反思与纠正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

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是什么?教育要立德树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专注于孩子狭隘知识的掌握、分数的获得以及学历的增长。

教育应该遵循孩子身心的发展规律,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教育的常识。

如果教育者眼中只有分数,把学校办成应试工厂,把教室变成应试车间,那么培养的学生只会成为考试机器,这就背离了教育常识。

回归教育常识,就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我们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或者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就要研究学生,因材施教,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成长空间。

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我们应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有没有给每个孩子提供展示的平台,有没有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内找到做“好孩子”的感觉,有没有让不同的孩子找到自己的坐标与人生方向,有没有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

正如我们一直提倡和坚持的“全息活动育人”,就是为了让学生打破班级界限,能在家长和教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赢得更多的自由成长空间。

我们发现:孩子在富于激情地展示自己特长或研究成果时,他们乐在其中,成长中便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还记得一位学生宋鑫雨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后,在给教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感恩母校让我成为学校的首批小记者。

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3篇)

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然而,在实践中,实践教学往往偏离了教育常识,导致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本文旨在探讨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的必要性与途径,以期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实践教学偏离教育常识的表现1. 过度注重技能培训,忽视综合素质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过于注重技能培训,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做法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只关注技能掌握,而忽视了道德、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素质提升。

2.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学生在实践中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

这种现象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3. 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实践教学资源匮乏是制约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部分高校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设备陈旧等原因,导致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4.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的必要性1. 符合教育规律教育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2. 提高教育质量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3. 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四、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的途径1.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教育规律和市场需求,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高校应加大实践教学资源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3. 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全面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育需要回归常识-晓庄学院学习心得

教育需要回归常识-晓庄学院学习心得

教育需要回归常识-晓庄学院学习心得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育需要回归常识——晓庄学院学习心得6月5日,我们一行49名怀揣一颗对学校教育寻根、求真之心,来到了素有六朝古都之誉的南京,来到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被誉为全国师范教育发祥地的南京晓庄学院求知、求学。

近10天的培训学习、交流考察以及深入学校和课堂的体验,无论是在个人修为的积淀,还是管理能力的提升、教育深度思考等方面,均让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想重点谈谈晓庄之行带给我对教育的思考。

为什么呢,以我拙见,对教育的思考,对教育的认识和定位是我们教育人,不管你是教书的,还是搞学校管理的,首先应该搞清楚的东西。

它是一个关乎方向的问题,方向对了,我们才不会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迷失自我,南辕北辙;方向对了,才能避免在“欲望”、“功利”的面前,渐行渐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何出发;方向对了,不管你有多慢,终有到达胜利彼岸的一天。

因此,工作中,我们既要低头拉车,更要懂得抬头看路。

一、“名称”的花样不管怎样翻新,都永远无法掩盖“真”教育的缺失。

目前,我们的教育改革从1985年国家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算起,如今已走过了而立之年。

细细回想起来,30年来,我们的教育改革都做了些什么?xxxx年4月20日,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在接受记者蒋保信访谈时,曾这样讲到:“我们所谓的教育改革,可以说只是课程体系或内容的调整而已——增加或删掉一些课,或者在一门课里增加或去掉什么内容。

这种改革当然是需要的,但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只是停留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这是失去灵魂的改革。

”这种失去灵魂的改革,不外乎多了一些“翻新”名词和一些所谓的“新”理念,催生了一大堆“教育家”和“名校”。

唯一不变的,唯“分数”论的问题仍是“山还是那座山”,“钱氏三问”仍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教师们在缺乏任何统一的教育思想的情况下强化着自身的努力;论教育的新书层出不穷;教学技巧持续扩充,…具有实质内容的教育正在瓦解而变成无休止的教学法实验,…一种尝试迅速地为另一种尝试所取代。

呼唤常识的回归

呼唤常识的回归

呼唤常识的回归——读汤勇《回归教育常识》周国平说,今天我们最缺的不是伟大的理论,而是普通的常识。

教育常识,亦即教育的基本知识,也就是教育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东西。

四川阆中汤勇局长在《回归教育常识》这本书中说,教育中最珍贵的是人,是人对人的深刻影响。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知识的掌握、认识的堆积、分数的获得。

这些就是教育最基本的常识。

正是这普普通通的教育常识,往往决定着教育的好坏。

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知道教育要遵循常识,另一方面,却又存在许许多多“反教育常识”的现象。

比如,我们面对学生,考虑最多的只有知识、分数,我们采取的策略是空洞的说教,是面对不同的个体,带给他们的是相同的教育内容、相同的发展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出发,只知道匆匆上路,却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出发,究竟要到哪个地方去,这样,我们“行走得越远,付出的代价就有可能越大。

”(陶西平语)读完汤勇《回归教育常识》这本书,我最深的体会是,让教育回归常识,这是对教育理想的捍卫,对教育责任的担当,也是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的深情呼唤。

好的教育,不是我们自以为的可以给学生多少分数或提升多少成绩,好的教育,是适合孩子的教育。

这不一定能够给我们带来功利,不一定能够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高分,但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快乐与幸福,能够让孩子在所学的知识忘掉之后留下的其他东西多一些。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强化对孩子的约束,让孩子一味听话,置他们的好奇与探究、求解与质疑而不顾,不尊重他们的不同见解,不能给他们以独立思考的广阔空间,孩子的创新与兴趣就会被扼杀。

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正因如此,我们要把空间和空间多留一些给孩子,顺应每一个孩子的个性,让他们找到自信。

卢梭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而要“浪费”时间,这是因为孩子的身心及生命,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有可能被重新发现,被真正唤醒。

让教育慢下来,让孩子在广阔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时空中用心地体验、尽情地玩耍、自由地想象、充分地发展,教育方能适合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成长,汤勇说:“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一种适合他们的教育,教育就有了良好的生态,教育者就坚守了自己的良知,孩子们就能够过上一种快乐而幸福的学习生活,更会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正因如此,适合的教育是我们努力追寻的教育的美好境界。

让教育回归常识

让教育回归常识

让教育回归“常识”——转载自《人民教育》2011.1皇皇近三万字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一句话如此耀眼:“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这是常识。

可现实中,我们往往讲了许多大道理,却唯独少了对常识的敬畏。

一位香港教授曾在内地大学开讲座。

他在台上说:“一加二等于四,你们觉得怎么样?”没有一个人说话。

这就是不敬畏常识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习惯了接受,满足于各种证书,却没有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坚持,求新求变的勇气也早已荡然无存……现在的教育,最缺的不是钱,而是对教育常识的执守,是对常识所蕴含的精神、规律和价值观的认同与守望。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正是对应于现实而发出的一声呐喊——让教育成为教育,让教育回归教育。

莫把孩子当天才教生命总在变化,总是充满着不可预见性。

但让我们惊讶的是,不管生命如何变化,美好的、真正的教育都能包容它、提升它。

去年离世的我国著名力学专家钱伟长,18岁那年,以中文、历史两个100分,物理5分,数学和化学共20分,英语0分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

然而,就在他进入历史系后的第二天,“9·18"事变爆发。

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时,钱伟长拍案而起:“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随后,他转人物理系学习。

从此,中国少了一个历史学家,多了一代力学大师。

看到这个故事,我深深佩服那些愿意接收他的理科老师。

他们没有把钱伟长当作天才苗子,充满期待地去接受(我相信,他们当时也没看出这个青年的未来),也没有因为他的理科成绩如此之差,而心怀冷漠地去拒绝,他们只是以一颗平常心,去悦纳一个有着无穷可能性的生命。

多么智慧的师者啊。

他们的智慧,就在于他们深知:教育是一种有机的过程,不是机械地从a推到b,再从b推到c,而是a 可以生成无数种可能:b、c、d……更重要的是,这无数种可能之间,并没有价值的高低之分。

只可惜,现在聪明的老师太多,智慧的老师太少。

让教育回归常识

让教育回归常识

让教育回归常识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读《让教育回归常识》有感兴国江背华坪小学陈梅芳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

印度有一个叫布提亚·辛格的小男孩,在4岁半时就完成了42.195公里的马拉松跑,此举震惊了印度,人们称他为马拉松神童。

2007年,5岁的辛格计划用 10天时间跑完500公里行程。

然而,就在他准备开始自己的漫漫征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大量警察封锁了辛格的长跑路线。

原来,警方接到政府的指令,严禁辛格参加这项马拉松活动。

印度政府的理由是:辛格只是一个5岁的孩子,而500公里的路程,对他的体力和情绪都是一个负担。

让一个孩子去尝试不属于他年龄的生活,是一种极大的残忍。

国家可以不要神童,但有责任保护一个孩子的生命健康。

“要孩子,不要神童”,这是多么振聋发聩的呼唤!我感动于这件事,是因为他们切中了教育的肯綮:要把孩子当成孩子,而不是看那些附加在他们身上的东西,甚至把附加的东西等于了孩子本身。

近三万字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有一句话如此耀眼:“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这是常识。

可现实中,我们往往讲了许多大道理,却唯独少了对常识的敬畏。

现在的教育,最缺的不是钱,而是对教育常识的执守,是对常识所蕴含的精神、规律和价值观的认同与守望。

只是,我们太习惯于在平凡中去搜索孩子的天分,却忘了把孩子当孩子。

看吴非老师的书,最能引起共鸣的就是关于“常识”的概念。

“尊重常识”虽是吴非《致青年教师》一书第四辑的标题,其实,尊重常识、回归常识、坚守常识是《致青年教师》全书,也是吴非这位着名教育实践家一以贯之的重要指导思想。

他始终坚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以分为本”的危害他比谁都看得清楚。

他在书里告诉我们:有位学生很勤奋,立志要考名校,他经常为考试成绩发愁;不管考得如何,他在宿舍里总是唉声叹气。

——如果考了99分,他会为丢的那一分叹气;如果考了满分,他会因为不是唯一的满分者而叹气;如果他是唯一的满分,他又会为第二名的分数和他比较接近而叹气……他永远不满足,一些教师称赞他“进取心很强”。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让教育回归常识》是一本关于教育问题的书籍,作者通过对当代教育现状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观点和建议。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应该回归常识。

作者指出,当前的教育模式过于功利化,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而不仅仅追求学生的分数和奖项。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应该重视的方向。

其次,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特长,教育应该给予每个人充分的发展空间。

作者提到,“高塔模式”即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优点和潜力。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天赋,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只有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再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作者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这需要教育提供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思考和实践。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未来充满变化的社会中立足。

最后,教育应该强调人文关怀。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的关怀和培养。

作者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发展。

学生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和鼓励,才能够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挑战。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担当的公民。

通过阅读《让教育回归常识》,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认识到,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教育应该强调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发展。

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

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

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越来越 多清醒的教育者呼吁,教育要回 到原点,遵循常识。

所谓“常识”,我认为简单地说,就是人所共知的真理。

百度 上的解释是:“普通的知识,众所 周知的知识,一般的知识,与生 倶来、毋须特别学习的判断能力,或是众人皆知、无须解释或加以论证的知识。

”当然,认真推 敲,这个解释也不绝对严密,因为任何“无须解释或加以论证的”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需要“解释或加以论证”甚至成为“非常识”比如,过去“太阳围绕地球转”是常识,而现在“地球围绕太阳转”才是常识。

但我这里说的“常识”,当然是指相对正确而且得到公认的真理性教育命题。

那么,教育有哪些常识呢?“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是老得不能再老的常识了,但往往被人遗忘。

教育是师生双方心灵交融的过程,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

但现在许多人越来越把教育仅仅当做“技巧”的操作或“艺术”的施展。

我们不是否认智慧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性,但是,爱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没有了爱,“水平”再高,没用。

“只有爱,也没有教育。

”缺乏爱的教育是伪教育,但用爱取代一切,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教师还要有职业精神,要有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要有渊博的学科素养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句话,要有不可替代的专业能力。

虽然对学生的爱能够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爱本身不是专业水平。

对孩子的爱,教师超不过家长,但家长不一定都能搞好教育。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话的意思就是做什么都得付出艰辛劳动,只有勤奋,才有成功。

但我们现在不少教育者恰恰喜欢“发明”捷径。

一些校长或专家时不时会宣称自己创立了什么“模式”或什么什么“几步法”之类的“科研成果”,从而“迅速提升了教学质量”,“创造了教育的奇迹”云云。

对此我嗤之以鼻。

方法无论多么科学,都需要刻苦精 神。

“梅花香自苦寒来”永远都不 会过时。

“最好的教,就是让学生学会学;最好的学,就是让学生给别人讲。

”现在各种名目的自主学习课堂,被冠以这样名称那样名称,并都以改革创新的面目出 现在媒体。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

在教育实践中, 应将常识教育与 素质教育相结合, 既要注重知识传 授,也要注重能 力培养和个性发 展。
如何实现教育回归常识
强调生活实践教育
重视实际操作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强调生活经验和常识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提倡学校与社区、家庭合作,共同推进生活实践教育。
教育创新实践案例分享
Hale Waihona Puke 案例一:Scratch 编程课程在中小学 的普及
案例二:PBL (Project-Based Learning)在教育 中的应用
案例三:在线教育 平台的兴起与影响
案例四:家庭教育 在教育体系中的地 位与作用
常识教育与科技发展的融合
案例介绍:某学校利 用科技手段开展常识 教育,如虚拟现实技 术模拟历史事件等。
教师队伍中存在 素质参差不齐的 情况,部分教师 缺乏专业素养和
教学能力。
教师培训和继 续教育不足, 难以满足教育 回归常识的需
求。
教师评价机制 不完善,过于 注重应试成绩, 忽视学生综合
素质发展。
教师职业吸引 力不强,难以 吸引优秀人才 投身于教育事
业。
对策:加强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
培训内容: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能力 培训方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定期开展教师交流与分享活动 专业发展:鼓励教师持续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纳入评价标准
常识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常识教育的定义
常识教育的内涵:以生 活常识为基础,强调实 用性和应用性,注重培 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在青年学子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品德、引导人生方向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教育似乎走了偏离,常识教育不足,智商的重要性被过分强调,而人生目标的实现并不受到足够的重视。

我们有必要让教育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一、教育应重视常识教育常识教育指的是培养学生的日常生活技能和实用知识,包括道德、礼仪、健康、生活常识等方面。

这些常识对于青年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至关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校更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智商培养,而忽视了常识教育的重要性。

重视常识教育的意义在于,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

缺乏常识教育的人,虽然可能有较高的学术成就和智商,却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无能、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教育应引导青年实现人生目标青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教育应该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为青年们明确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很多青年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的选择迷茫、梦想缺乏方向,甚至被社会的消极因素所左右。

教育应该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格和意志。

教育也应该为青年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目标。

可以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创业实践等活动,帮助青年学子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发他们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教育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让教育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实用能力和人生观。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学校是培养青年学子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重视常识教育,将常识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教育是培养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的重要途径,而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教育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当前的教育似乎已经偏离了这一本源,过度注重升学率和应试能力,使得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丧失了常识和基本能力。

让教育回归常识,并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应该回归常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广,但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却缺乏基本的常识。

很多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做一道简单的饭菜,又或者不知道国家的基本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这种现象丝毫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教育效果。

教育应当回归常识,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要学会生活常识,学会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毕业之后不仅仅是学识渊博,更要是有用之人。

教育应该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

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不清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非为了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准备。

要改变这一现状,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然后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去积累相关知识和技能,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真正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让他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再迷茫。

为了让教育能够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我们需要从教育的多个环节着手。

首先是教育内容的改革,要求学校在课程安排上要更多地融入生活常识和实用技能,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不仅是纸上谈兵的理论知识,更要学会生活中的基本技能和处世之道。

其次是教育方式的改革,要求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老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了解他们的兴趣和优势,然后给予相应的引导和鼓励。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年轻人都有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重的功利导向、知识片面、缺乏实践能力等等。

我们有必要让教育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我们应该重视培养青年的基本常识和道德观念。

在现代社会中,常识是人们行动的基础,也是人们处理问题的依据。

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基本的常识教育。

一些学生在毕业后可能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无法应对各种情况。

我们应该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常识,让他们能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青年的实践能力。

目前,许多学校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忽视了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是青年人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和解决。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

我们应该鼓励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在当前社会,很多人追求名利和物质上的成功,而忽视了人生的真正价值。

我们应该通过教育来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让他们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和内心的满足,而不是追逐外在的成就和权力。

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青年人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还应该加强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培养。

当前,很多青年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忽视了公益事业和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成长为独立、自信和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们应该通过教育来引导青年人增强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并且要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让教育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应该重视培养青年的基本常识和道德观念,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

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才能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青年人,为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大学生回归常识演讲稿

大学生回归常识演讲稿

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探讨一个话题——大学生回归常识。

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的大学生活似乎被各种标签和潮流所充斥,很多时候,我们似乎忘记了大学生应有的本真和常识。

那么,什么是常识?为什么我们要回归常识?回归常识又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接下来,我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什么是常识?常识,顾名思义,就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知识和道理。

它不像专业知识那样深奥,也不像哲学思想那样抽象,而是贴近生活、贴近人心的。

常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伦理道德: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

2. 生活技能:烹饪、洗衣、打扫卫生等。

3. 社会规范: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等。

4. 生存技能:自救、急救、理财等。

二、为什么我们要回归常识?1. 培养健全人格:常识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只有具备基本的常识,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2. 提高生活质量:掌握基本的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3. 促进全面发展:常识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回归常识有助于我们全面发展,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4. 弘扬传统文化:常识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回归常识有助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回归常识对我们意味着什么?1. 重塑自我:回归常识,让我们从浮躁、功利的心态中解脱出来,找回真实的自己。

2. 明确目标:回归常识,让我们认识到,大学生活并非只有追求分数、荣誉,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3. 增强自信:掌握基本的常识,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更加自信和从容。

4. 拓宽视野:回归常识,让我们关注生活中的点滴,拓宽视野,丰富人生阅历。

那么,如何回归常识呢?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此为指引,去追求真正的幸福。

2. 关注日常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培养自己的生活技能。

呼唤教育常识的回归

呼唤教育常识的回归

教育观察∣Observation日前,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在人民大会堂给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研究生讲课,而不幸的是坐在后面的一批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着了,引来舆论一片哗然。

那么,学生究竟睡倒了什么?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就是在睡觉学生的幽梦中折射出我们本应该坚守的教学常识的轰然倒塌。

“睡倒”事件,它就是忘却或者是忽视教学常识的一次教学技术故障,而并非其他。

按人民教育出版社老社长、著名教育家叶立群先生的话说,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措施构成的。

这三个基本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

在这堂课中,有谁能够说这三方面出了问题呢?教者,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其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

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吴良镛教授,教学中授课的方式是站立式,教学内容:课题是《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

具体讲了五点:第一是理想与立志;第二是选择;第三是坚持;第四是榜样;第五是顿悟。

教学方法是现身说法。

以自己走入建筑行业的经历和心路历程,讲述自己是如何立下要学建筑、成为一名建筑学者的志向的故事,也包含了自己对当时大时代的理解,对自己人生的定位。

事例典型,说服力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在最初的20分钟最为集中,后20分钟就有可能出现注意力的分散,40分钟以后人的注意力就会大大地降低。

吴老授课的有效时间也是符合人的心理注意力集中原理的。

课堂有效授课教学时间,也未超过成人注意力集中的最大限度40分钟,整个课堂才35分钟,少于正常一课时45分钟。

课堂组织者是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市人民政府。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貌似教学过程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坐在后面的大批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就睡着了。

期待教育常识的回归

期待教育常识的回归

期待教育常识的回归期待教育常识的回归这是一个需要常识的时代,然而梁文道却说:“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做教育更需要遵循常识,然而现实中许许多多“反教育常识”的现象,却印证了梁文道先生的断言。

我以为,这更是一个教育常识稀缺的时代。

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是什么?教育是人学,是人的教育。

教育中最珍贵的是人,是人对人的深刻影响。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知识的掌握、认识的堆积、分数的获得。

这些便是教育最基本的常识。

然而,当下教育者所遵从的大多只有知识、分数,大多只有空洞的说教,大多只有僵硬的制度,大多只有束缚人的铁笼,而没有“人”,没有“人性”。

泰戈尔说,教育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

而没有“人”、没有“人性”、没有生命气息的教育只会在远离常识的路上越走越远。

遵循规律、幸福教育、快乐童年教育应该遵循孩子身心的发展规律,应该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最重要的常识。

如果我们把学校办成了应试工厂,把教室弄成了应试车间,把教育搞成了应试监狱,一味死整蛮干,让师生疲于奔命,所培养的学生就会成为只会考试的机器,没有问题意识,缺乏批判思维,不关心社会,甚至不能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这样的教育不但没有让人变聪明,反而把人逼向愚昧,那是相当危险的。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或者说教育就是生活。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孩子们来到学校,其实也就是一个生活的过程。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营造一种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过上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让他们得以自然生长。

这是常识。

如果我们的教室让孩子感到压抑,我们的学习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我们的课堂让孩子感到枯燥无味,我们的校园让孩子望而生畏,我们的教育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炼狱般的煎熬,而没有真实的教育生活可言,孩子们当下幸福吗?他们今后还会有幸福的生活吗?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也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考上名牌大学,这是常识。

但是如果我们以爱的名义去绑架孩子,以“可怜天下老师心”、以“恨铁不成钢”去胁逼孩子,以不断膨胀的功利心去压迫孩子,如果我们给教育附加太多功能,教育上的乱象丛生,诸如雷人标语、烧香拜佛、撕书烧书、状元雕塑、杀人投毒等,也就会少不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待教育常识的回归
这是一个需要常识的时代,然而梁文道却说:“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做教育更需要遵循常识,然而现实中许许多多“反教育常识”的现象,却印证了梁文道先生的断言。

我以为,这更是一个教育常识稀缺的时代。

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是什么?教育是人学,是人的教育。

教育中最珍贵的是人,是人对人的深刻影响。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知识的掌握、认识的堆积、分数的获得。

这些便是教育最基本的常识。

然而,当下教育者所遵从的大多只有知识、分数,大多只有空洞的说教,大多只有僵硬的制度,大多只有束缚人的铁笼,而没有“人”,没有“人性”。

泰戈尔说,教育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

而没有“人”、没有“人性”、没有生命气息的教育只会在远离常识的路上越走越远。

遵循规律、幸福教育、快乐童年
教育应该遵循孩子身心的发展规律,应该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最重要的常识。

如果我们把学校办成了应试工厂,把教室弄成了应试车间,把教育搞成了应试监狱,一味死整蛮干,让师生疲于奔命,所培养的学生就会成为只会考试的机器,没有问题意识,缺乏批判思维,不关心社会,甚至不能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这样的教育不但没有让人变聪明,反而把人逼向愚昧,那是相当危险的。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或者说教育就是生活。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孩子们来到学校,其实也就是一个生活的过程。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营造一种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过上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让他们得以自然生长。

这是常识。

如果我们的教室让孩子感到压抑,我们的学习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我们的课堂让孩子感到枯燥无味,我们的校园让孩子望而生畏,我们的教育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炼狱般的煎熬,而没有真实的教育生活可言,孩子们当下幸福吗?他们今后还会有幸福的生活吗?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也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考上名牌大学,这是常识。

但是如果我们以爱的名义去绑架孩子,以“可怜天下老师心”、以“恨铁不成钢”去胁逼孩子,以不断膨胀的功利心去压迫孩子,如果我们给教育附加太多功能,教育上的乱象丛生,诸如雷人标语、烧香拜佛、撕书烧书、状元雕塑、杀人投毒等,也就会少不了。

孩子在他的校园里生活,肯定离不了作业和试题,也离不了分数和成绩,但是他们的校园生活绝对不应仅仅是这些,而应是丰富多彩的。

对孩子来说,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远比作业试题、分数成绩重要得多。

卢梭曾说,孩子不是缩小的成人模型。

常听见一些老师责怪孩子“贪玩”、“上课坐不住”、“老喜欢动”,可这些恰是孩子的特点。

如果我们用成人的眼光去打量他们,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用成人都不能做到的一些条款去苛求他们,他们就有可能循规蹈矩,整齐划一,最终以失去快乐的童年作为沉重的代价。

全面发展、顺应天性、学会尊重
教育,应当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让孩子拥有分数,而且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品质、高尚的情操、顽强的毅力、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

这是常识。

当学校教育剩下的只有知识的传授、应试的本领、高分的角逐,当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人格成长、行为习惯已不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当德育主题、德育课程都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时,教育就失去了它的本色。

好的教育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注重孩子的个性,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信,让不同的孩子都找到自己的坐标和人生方向,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或者说成为他自己应该成为的人。

这是常识。

如果我们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一把尺子卡到底,一个标准量到底,只会过早地给更多孩子贴上失败的标签,让他们永远抬不起头来。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孩子尊重教师,天经地义。

教师尊重孩子,既是教育的要义,也是教育的需要,更是教师崇高师德的体现。

这是常识。

如果教师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歧视所谓的“差生”,侮辱、谩骂、体罚所谓的“后进生”,让他们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到打击,这样的教育对孩子就是一种伤害,给孩子带去的将是一个受伤的人生。

教育,应该尽可能不设防线,不过多干涉。

教育,应该允许孩子大胆假设和质疑。

教育,应该允许孩子犯错。

教育,应该鼓励孩子在思考中多转几个弯。

教育,应该注重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多样性。

教育,应该让孩子更多地接触美丽的大自然和奇妙的科学世界。

教育,应当充满幻想和想象力。

这些都是常识。

如果教育剩下的只有灌输和控制,教育也就不能称为教育了。

近两个世纪前,托克维尔发问:“为什么当文明扩展时,杰出的个体反而减少了?为什么当知识变得每个人都能获得时,天才反而再难见到?”如果长期违背教育常识,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等待、陪伴、润物无声
教育是慢的艺术,也是等待的艺术。

允许孩子慢慢来,慢慢成长,这是教育常识。

你可以这样想,如果用5年后的眼光看现在,就不会为孩子比别的孩子少认几个字而过不去;如果用20年后的眼光看现在,就不会为孩子一次考试没考好而大打出手;如果再用60年后的眼光看现在,那么大多都是过眼云烟,留下的仅仅是感受和体验。

如果我们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对孩子实施过度的教育,过早地给孩子加重学习任务,特别是将幼儿教育小学化,则只能将孩子葬送在起跑线上。

孩子成长需要陪伴,而不需要过多干预;需要呵护,而不需要一味溺爱;需要引导,而不需要我们越俎代庖。

这也是常识。

然而,我们总担心孩子犯错,这可能正是孩子以后不断犯错的原因;我们总怕孩子摔倒,这可能正是孩子成人后摔倒了再也爬不起来的重要原因;我们总担心孩子的未来人生不幸福,这恰恰可能是孩子们未来人生不幸福的原因之一。

校园文化,乃至名师、名校长、名学校,其生成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淀、岁月的历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夜之间“打造”出来。

这也是常识。

如果我们硬要在几天,或者在短时间内打造出校园文化,打造出名师、名校长、名学校,并且还大吹大擂如何创造了教育的奇迹,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只会贻笑大方。

什么是常识?常识,乃“寻常之见”,也就是一些简单而基本的道理、准则。

那么,为什么一些教育人常常要与常识背道而驰,干出诸多违反教育常识的事呢?黑格尔说,越是熟知的,越是无知的。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以为,一方面是因为,越是常识,我们越是常常不识;越是显而易见的东西,我们往往越容易视而不见,或者即使见了也觉得“过时”、“老一套”、“不时髦”而将之抛在一边,非要弄一些“新概念”、“新模式”、“新时尚”不可。

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社会的浮躁与喧嚣中,不少人被浮云遮住了眼睛,既缺失了对教育理想的捍卫、对教育良知的坚守、对教育责任的担当,也缺失了一颗宁静的心、一颗朴素的教育心、一颗对孩子的仁爱之心。

与此同时,教育的功利化让教育远离了本真,远
离了规律,也远离了常识。

哲人说,可怕的不是堕落,而是堕落时的清醒。

一些人不是不懂教育常识,也不是缺乏教育常识,他们很清醒,尽管知道这样做不对、遵循教育常识才对,但是面对教育功利的现实,面对普遍存在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为了适应,为了顺从,抑或为了迎合,而让教育偏离了方向,一步步走向了远离常识的深水区。

教育者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知识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教育常识。

没有教育知识,可以走进教室、走进书本,可以重新学习,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知识。

而一个教育者如果没有教育常识,那就是教育责任、教育态度和教育品格的问题,恐怕是一时半会儿学不会的。

周国平说,今天我们最缺的不是伟大的理论,而是普通的常识。

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教育常识,往往决定着教育的好坏。

但愿在这样的时代能多一些遵循教育常识的好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