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起源及其变迁:一个演化解析
产权的起源或界定三个层次的产权模型
❖ ③资源的稀缺程度。某一资源稀缺程度的增加也必然伴随 其价值的上升,从而对其产权的界定是划算的。海洋主权 争议
❖ 产权能够限制开发资源的速度。离开了有效的产权制度, 任何稀缺资源并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 ④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某种要素价格的上升, 会使其所有者相比其他要素所有者获得相对更多的利益。某 种产品价格的上升,也会导致用来生产这种产品的要素的独 占性(包括建立更明确的排他性产权)使用更具有吸引力。
产权结构B比另一种产权结构A更有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 那么国家就会偏向于选择产权结构B。 ❖ 如我国分权让利改革。地方之间的竞争及其绩效的差异表 明,民营经济比重越大的地方,地方政府的日子就越好过, 这包括财政收入的增加和就业的增加。这种趋势迫使地方 政府越来越重视产权的改革。
❖ 其五,不同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及对政府的影响。 ❖ 国家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不同集团的集合体,而统治者就是
❖ 而大的利益集团由于高昂的协调成本、组织成本、“搭便 车”以及相对较小的人均受损额等方面的原因,难以采取 对自己有利的集体行动,从而他们很难在产权的形成中发 挥有效的作用。
❖ 因此,在利益集团中,获利的常常是规模较小、组织较好 的特殊利益集团中的人,而失利的则往往是那些从属于大 集团的个人:例如作为一个整体的消费者在一些产权结构 的调整(如新的税收)中往往是受害者。
❖ 这往往导致社会的产权安排并不是最佳选择,这种产权安 排对于既得利益集团来讲是收益最大化,但是对于全社会 来讲就不是收益最大化。
❖ 因此,人人皆大欢喜的制度是不存在的。 ❖ 一种制度能否得以实行,要看一个社会的决定政策的权力掌
握在什么人的手中。如果一个社会的决定政策的权力不是掌 握在社会大多数人的手中,而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那么, 即使存在一种对社会大多数人来说是有效率的制度,但只要 它对少数决策者是不利的,会使他们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失, 这种有效率的制度也很难得到采纳和实行。并且,即使其他 人试图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他们也会竭力地予以压制,以 维护既存的制度。
湖南大学制度经济学第五章产权理论
经济革命。诺思模型的外生变量是人口压力。在动
植物相对丰裕的条件下,确立这些资源的排他性权
利的成本大于收益,因此,自然资源被作为公共财
产。当人口相对于自然资源增加时,部落间的竞争
增强了,自由狩猎导致了狩猎的规模收益递减。在
边际上,定居农业逐渐比狩猎更有吸引力,尽管农
业生产需要支付确立排他性权利的费用。
结论:1.产权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
2.产权功能只有在竞争市场中才能真
正发挥,竞争促使产权配置优化
2021/7/21
New Institution
第三节 产权的起源与变迁
一、产权的起源 二、产权的演变 三、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
2021/7/21
New Institution
一、产权的起源
解释产权起源的理论模型有两种,即产权起 源的原始模型和包含利益集团的扩展的原 始模型。
3.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
归属清晰:所有权界定明确 权责明确:使用权利和责任属于谁、多大
责任、权利与责任的对称。 保护严格:不受侵犯。法律、道德保护 流转顺畅:市场和非市场方式转让
2.产权的演变
(1)演变的性质,公共产权向私有产权的转变,私 有产权向混合产权,社会产权的转变 如土地产权、知识产权等,基本上遵循以上规律。
(2)演变的趋势:明晰化、社会化、流转性,个别 化与社会化都越来越突出
(3)演变的原因:利益的变化、 权力的变化、意 识的变化
2021/7/21
New Institution
排他性的效应:产权自主性的和内部化激励的前提 排他性的相对性,绝对所有权不存在。
公共产权非排他性和排他性
2021/7/21
New Institution
我国不动产登记的前世今生
我国不动产登记的前世今生作者:余卫明来源:《国土资源导刊》2014年第11期我国古代并没有形成以权利公示为目的的不动产登记制度,现代意义上的不动产登记制度起始于20世纪初。
我国的不动产登记最早源于土地管理制度,而土地管理制度又与土地所有制密切相关。
古代登记:以征税为目的夏、商、周时期实行的是井田制,这仍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形式,土地不能买卖,故土地管理也就相对简单,更无须进行登记。
周朝末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的私有制开始萌芽。
但真正意义上的土地私有制则是始于商鞅变法,从此“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汉书·食货志》),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及随之出现的土地交易,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管理,于是土地管理制度也就随之产生。
据记载,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在周朝末期开始形成,到唐朝时已较为完备。
在田地、房屋买卖上,有“立契、过割”制度,也就是出卖田地、房屋须写书面契据,报官府交纳契税,由官府在契券上盖印。
南宋时,创设了一种名为“砧基簿”的文书,类似现代的不动产登记簿,当事人买卖房屋田地等不动产,必须到官府“批凿砧基簿”方为有效。
明朝时,明太祖更设有“鱼鳞图册”来登记土地。
当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的需要,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
应该指出的是,我国古代虽然有不动产登记的一些相关制度,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征收赋税,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权利确认和权利公示。
因此,我国古代并没有形成以权利公示为目的的不动产登记制度。
民国时期:完备却未施行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不动产登记制度起始于20世纪初,当时的民国政府借鉴西方国家的法制,对我国原有的法制进行大幅度的改革,私法的地位渐显。
与此相适应,民国政府于1922年颁布《房地产登记条例》,试图建立以公示为目的的不动产登记制度。
但由于政局混乱,该《条例》并未真正施行。
1929年,国民党政府颁布《民法·物权编》,在该编规定了以德国权利登记制为基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
产权的历史发展趋势
产权的历史发展趋势
产权的历史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个人所有制时期:在这个阶段,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主要集中在个人手中,没有太多的法律规定和制度保障。
所有权的划分主要依靠习俗、风俗和个人权力,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2. 封建主义时期:在这个阶段,土地和资源的所有权逐渐由个人转移到封建主的手中,封建主通过特许给予部下土地、财产等权利,实行严格的封建制度,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一时期的产权制度以封建主的专有权为核心,社会阶级的分化和横向的剥削加剧。
3. 资本主义时期:随着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产权开始向私有制转变,个体所有制和封建主义的产权制度逐渐被资本主义私有制所替代。
资本家通过购买、出租、交易等方式获取财产和资源的所有权,形成了完善的产权制度和法律保障。
4. 社会主义时期:在社会主义国家,土地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逐渐由私人转移到国家或集体所有制之下。
国家通过法律和制度规定保障公有制的合法地位,实行对资源的集中统一配置和管理。
总的来说,产权的发展趋势是由个人所有制向私有制、公有制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产权制度和实践也存在差异和多样性。
传统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私有产权的演进历程
传统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私有产权的演进历程传统中国的土地制度从共有、国有和大土地所有并存到私有制的产生、扩散并巩固。
而单纯从土地制度系统来看,中央政府、大地所有者和普通农户三者之间的进化博弈是传统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推动力。
如果视野放宽,那么自然环境、制度结构和人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共生演化才是传统中国土地变迁的源动力。
本文运用演化经济学、进化博弈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对传统中国长达3000年的土地制度进行了初步梳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土地私有产权演进和确立及其动力机制。
一、先秦时期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中国古代实行过井田式的土地公有制,先秦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春秋以前的文献《周礼》有此记载,战国时期的作品如《孟子》、《司马法》等都有有关井田制的记载。
《周易·井卦》上记载“改邑不改井”,有人解释为水井的井,其实应该是井田的意思,即《周礼·小司徒》所说的“四井为邑”的井。
从字源字义方面来看,也是如此,甲骨文中有些田字写成“井”字形,表明殷商时期的确有这种制度。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对土地制度颇有研究,在《孟子·腾文公》中有关井田的记载有如下几处: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
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借什一也。
彻者,彻也;助者,藉也。
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这表明,孟子希望糅合助法、彻法,再加上圭田的规定,及对余夫的处理,形成一个新的土地公有授田制度。
虽然因为史料的原因,论述比较简单,但是这个时期时间跨度较大,孟子在论述土地制度时特别强调了“演变”这个观念。
孟子提出曾发生演变的第一点就是公有土地授田额是随着农民耕作能力的提高而逐渐提高的。
50亩、70亩、100亩就是这种演变的过程。
从历史角度看知识产权的发展与演变
从历史角度看知识产权的发展与演变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是指人们在知识创造、科技发明、文化创意等方面所产生的成果所享有的法律和经济权益。
知识产权的概念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知识产权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与演变。
一、古代时期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在古代社会中,知识产权的概念尚未被明确界定,但人们已经开始尝试保护自己的创造成果。
在古埃及时期,法老们就设立了专门负责保护技艺的机构,他们认为技术的传承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在古希腊时代,有一些城邦为了鼓励科技和艺术创新,制定了相应的法律,保障了创作者的权益。
二、中世纪时期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虽然欧洲某些城市开始兴起世袭商行,但仍存在违反知识产权的行为。
当时人们在学术界和商业界的创新成果并未得到充分的保护,这也限制了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的推动。
三、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确立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的到来,人们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世纪末,多个国家开始制定相关法律来保护创新成果。
1883年,巴黎公约的签署标志着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立,各个国家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产权法律。
这一时期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主要包括专利制度、商标制度、版权制度等。
四、现代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知识的传播空前迅速,但同时也带来了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
盗版、侵犯专利权和商标权等问题成为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的焦点。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采取行动,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执法,推动知识产权国际合作。
五、未来知识产权的趋势与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知识产权保护将面临更多新问题。
比如,如何保护人工智能产生的创新成果,如何平衡创新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
这些问题需要全球各方共同努力,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法力度,建立一个更加公正、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产业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研究一个演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构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产业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研究一个演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构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产业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现象,并构建一个演化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以深入解析路径依赖对产业变迁的影响机制。
本文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该分析框架进行应用,以期为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路径依赖,作为演化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描述了产业或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受到历史因素、技术锁定、制度惯性等因素的制约,从而难以改变原有发展路径的现象。
在产业变迁的背景下,路径依赖对于理解产业演进的轨迹、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路径依赖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分析了路径依赖在产业变迁中的表现形式和影响机制。
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演化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将路径依赖作为核心变量,从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制度环境等多个维度对产业变迁进行综合分析。
接下来,本文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该分析框架进行应用。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产业变迁过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产业变迁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深入探讨路径依赖在中国产业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本文还将结合中国的产业发展政策和实践案例,分析如何克服路径依赖的制约,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本文将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实践启示。
通过深入剖析路径依赖在产业变迁中的作用机制,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升级。
二、理论框架构建在产业变迁的研究中,路径依赖现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路径依赖,指的是某一产业或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制度设计、技术选择等因素,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发展路径,这种路径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自我强化效应,使得产业或系统难以摆脱原有的发展轨迹,即使面临更好的选择也难以改变。
因此,对于路径依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产业变迁的内在逻辑,也能够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产权理论
一、产权理论的发展(一)西方产权理论的产生发展60 年代以来,东西方学者都对产权理论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产权理论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经济学的焦点和难点。
同时,对于经济活动的实践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方产权理论的奠基人是美国经济学家科斯。
继科斯之后,威廉姆森、阿尔钦、德姆塞茨和诺思等人又进一步研究了产权问题,从而形成了以交易成本为基本概念,以科斯定理为核心内容,以分析产权制度和经济效率之间关系为主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1﹑产权理论的起源在西方经济学中,现代西方产权经济理论最初称作产权经济学派,是主要研究在一种组织或制度下财产权利的界定以及该组织或制度运行的交易费用问题的一个新型的资产阶级学派,本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产权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科斯、艾尔奇安、德姆赛茨、诺斯、威廉姆森等人。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关于产权起源的观点的共同特点是把产权安排和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结合起来,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中研究产权的起源。
在他们看来,所谓产权就是私有产权,所谓产权的起源就是私有产权的起源。
他们的大多数对私有产权持有强烈的偏好,认为私有产权安排对增进资源配置的效率是最为有效的,张五常,诺斯是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
在张五常那里,私有制是最有效的产权安排,而诺斯则进一步认为,欧洲中世纪时代在封建公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私有产权是资本主义兴起的直接根源,是推动西方世界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中世纪以前以封建公约为基础的资源共同占有和利用的封建社会始终处于一种无产权状况。
可见,在他们看来,要研究产权的起源,只能是研究私有产权的起源,换句话说,私有产权是人类产权关系的源头。
诺斯和托马斯认为,私有产权不同于封建制度下领主和君主的权利,后者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产权,是通过原始掠夺再层层分解的权利,产权的行使和获得几乎不必付出任何交易成本,而前者是在经济力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这种经济力就是在良好有序的封建制度下迅速膨胀起来的人口压力。
马克思产权起源与形态衍迁理论
公司等等的时候 ,法便不得不承认它们是获得财产 的新 方式。 ”㈣
马克思 关 于产权起 源于分 工 与私 有制 的思 想并
人所 有 的东西 。 ”阔
简洁而深刻的阐述体现了唯物史观洞悉社会复杂现 象的强大理论力 量。西方产权经济学大师配杰威 (.Pjv h)也 不得 不 承认 ‘ 克 思是 第 一 位 有 S e i oc 马
产权理论 的社会 学家 ”[ 3 1 。 对 于纷繁 芜杂 的社会历 史现象 ,马克 思 ‘ 以 是 穿 透崎岖 的不规 则 的表层 ,并且深入 历史 事物 的宏
黑格尔将康德 “ 自由意志 ”的力量予以扩大 , 他认为 ‘ 人有权把他的意志体现在任何物 中,因而
使该物成为我的东西 ;人具有这种权利作为他的实 体性的 目的 ,因为物在其 自身 中不具有这种 目的,
而是从我与意志中获得它的规定和灵魂的。这就是 人 对一 切 物据 为 已有 的绝对 权 利 。 ‘ 把某 物 置 ” 我 于我 自己外部力量的支配之下 ,这样就构成 占有 ; 同样 ,我 由于自然需要 、冲动和任性而把某物变为 我 的东西 ,这一特殊方面就是 占有的特殊利益 。 ” 黑格尔与康德一样 , 他不从物的占有的社会最初根 源上探求物的私有权的实质 ,而是认为 ‘ 物属于时 间上偶然最先 占有它的那个人所有 ,这是无待烦言 的 自明 的规定 ,因为第 二个人 不 能 占有 已经属于 他
所 有权 的本 源和经济 基础 ,所有权 不过是 所有制 在 上 层建筑 中的法律形 态 。马克思对 产权本 质所 做的
的。 康德对于私有产权起源的论述无疑与其哲学 ”阎
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1、知识产权制度的起源知识产权制度起源于欧洲的18世纪,它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知识财产的归属和保护问题。
在当时,随着印刷、造纸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对这些技术进行保护,以避免无限制的复制和传播。
因此,知识产权制度应运而生。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方面的规定,旨在鼓励人们进行创新和创造,促进社会进步。
2、知识产权在中世纪的发展在中世纪时期,欧洲各国开始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产权制度。
这些制度通常是由皇家或教会授予某些人或团体的特权,以换取他们向社会提供所需的知识或技术。
这一时期的知识产权制度与现代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它们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特权而非财产权。
3、近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进,近代知识产权制度得以建立。
这一时期,知识财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产权制度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美国、法国等国家在这一时期颁布了专利法和著作权法等法律,以保护发明家和作者的权利。
同时,这些法律也明确了知识产权的归属和转让等问题,为知识产权的商业化奠定了基础。
4、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也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这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国际层面,二是区域层面。
在国际层面,世界贸易组织(WTO)通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对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了规定。
在区域层面,欧洲、北美、南美等地区也纷纷建立起了统一的知识产权制度。
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全球化不仅有利于保护跨国企业的利益,还有助于推动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知识产权差距问题等。
5、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知识产权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目前,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逐渐扩大。
产权制度变迁
产权制度变迁一、产权所谓产权,就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
产权在制度结构中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无论如何描述都不会过分。
因为,产权构成了制度安排的基础,所有经济主体的交互行为从其本源上都是围绕产权而展开的。
二、制度制度是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规则及其实施机制的结合。
制度的来源有以下两种说法:(一)合作起源说“囚徒困境”告诉我们,强调个体理性的非合作博弈往往可能是无效率的,相反,重视团体理性的合作博弈则一般可以带来“合作剩余”。
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区别在于人们的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这个协议的达成过程,其实就是制度起源的过程。
纳什均衡说明的是理性人的个体理性行为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为解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不是否认个人理性,而是设计一种机制,在满足个人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
(二)交易费用说按照科斯的理论,如果没有交易费用,那么,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就会指引社会资源发挥最佳效率。
事实上,社会交易是有成本的,如果不对资源的利用设置一定的规则,那么,看不见的手引导的就不会是繁荣,而是混乱。
只要交易费用存在,制度就会存在,制度的设立就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
康芒斯说,组织本身就是一种制度,是制度的产物。
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减少交易费用。
三、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新制度产生、替代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
按照这一理解,制度变迁可以在以下意义上发生。
1、原有的各种制度安排保存,产生新的制度安排。
这样整个社会的制度结构就增加了新的构成要素,而且各种制度安排的相对地位可能发生改变。
如我国正实行的“一国两制”,在这之前,国家只存在也只允许存在社会主义制度,但是,领导人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提出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并存。
这就是典型的原有制度保存,产生新的制度安排。
2、原有的某些制度因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消亡。
这样,整个社会的制度结构也会发生改变。
产权交易发展史
产权交易发展史一、产权交易市场的起源与演进1.产权交易市场的起源产权交易市场起源于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权交易逐渐成为企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产权交易市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产权交易市场逐步发展壮大。
2.产权交易市场的演进(1)初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我国产权交易市场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交易范围有限,市场规模较小。
(2)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产权交易市场迅速扩张,交易主体和交易品种逐渐丰富。
(3)成熟阶段:21世纪初,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形成了以国有产权交易为主,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产权交易为辅的市场格局。
二、产权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与主体1.产权交易主体产权交易市场的主体主要包括产权出让方、产权受让方和产权交易机构。
产权出让方是指拥有企业产权的企业或个人,产权受让方是指愿意购买企业产权的企业或个人,产权交易机构是协助产权出让方和产权受让方完成交易的第三方服务机构。
2.产权交易方式产权交易方式主要包括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等。
不同产权交易主体和交易品种适用于不同的交易方式。
三、产权交易市场的功能与作用1.资源配置优化产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2.国有企业改革产权交易市场为国有企业提供了资产变现、产权置换等途径,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3.促进科技创新产权交易市场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四、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发展趋势(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品种日益丰富。
(2)市场化程度提高,交易规则不断完善。
(3)跨区域合作加强,产权交易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
2.挑战(1)市场竞争激烈,产权交易机构需提高自身服务水平。
(2)监管机制不完善,需加强产权交易市场的监管。
(3)产权交易市场的功能和体制缺陷,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浅析知识产权的起源和发展
浅析知识产权的起源和发展作者:李慜乐武剑来源:《丝路视野》2020年第06期摘要:国务院2008年颁布实施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举措首次被明确提出。
2009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了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工程,正式提出了知识产权文化的内涵就是“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笔者试着回顾知识产权制度的由来,浅析知识产权的起源和发展,探究知识产权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知识产权;工业革命;经济一体化;社会属性知识产权是保护人们创造性智力成果的财产权,正是有了它,人们的智力成果才能够得到法律保护,才有机会转化为财富,它激励着人们去研发先进的技术、创作动听的音乐、生产优质的产品。
今天,尊重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知识产权的种类(一)专利“专利”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其本义是指“公开”。
1474年,威尼斯共和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最接近现代专利制度的法律,其出发点是将技艺当作“准技术秘密”加以保护。
1624年英国实施的《垄断法》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的专利法。
18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的英国在专利法中开始要求发明人必须充分地陈述其发明内容并予以公布,此时,“专利说明书”的出现标志着具有现代特点的专利制度最终形成。
专利的取得成为一种“订立合同(契约)”的活动:发明人向公众公布他研制出的新产品或新技术,以换取公众在一定时期内承认他对研究成果的专有权。
(二)商标商标是指能够将不同企业的商品或服务区别开的标志。
商标权是商标专用权的简称,是指商标所有人对其商标所享有的独占的、排他的权利。
清朝嘉庆年间,北京六必居酱菜园在其酱菜篓子外贴“六必居”的标签,其意义在于告诉购买者,如发现产品有质量问题,该酱菜园负责调换或赔偿。
此时商标已具有了质量保证和信誉保证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区别商品来源及广告宣传的功能。
私有产权的起源与演变的分析框架
私有产权的起源与演变的分析框架原始合约的演变至少可以分为三次紧密相关但逻辑不同的选择(choice)。
首先,个人必须决定他自己是否想要与他人签订合约。
其次,假如这些个人决定达成某些合约安排,下一步需要决策的就是他们对资源的使用具有什么样的权利,或者有哪些局限条件。
最后,他们必须商定如何分配这些权利,或者允许哪些人有权使用资源并从中获得收入。
通过确定每次选择的选项,以及每个选项相关的成本,个人的选择就变得可推测了。
这里将探讨个人在其第一次选择—是否签订合约时,所面对的各种选项。
事实已经证明,在无权阻止个人使用特定资源的情况下,该资源的收入将会消散(dissipated)。
由于这种消散与财富最大化相悖,个人会试图阻止其他人使用该资源,以便攫取部分收入。
假如签约成本为零的话,那么资源使用的价值将被最大化,消散就会完全消失。
因为以零成本签约,使用资源的个人能通过合约向他人支付费用以获得资源的私有权,从而使其收入流现值最大化。
另一方面,假如任意两个人在所有事情上达成一致的成本极为高昂,那就只剩下一种方式来解决竞争:使用武力或暴力。
在一个没有协议的无政府状态世界中,只要一个人能够成功驱逐其他人,就能维持对一种物品的控制。
假如他足够幸运,已经拥有了该物品,那么他也许就能通过在他自己及其财产周围构筑保护性围墙,来避免任何针对个人的暴力,从而增强自己抵御潜在攻击者的能力。
假如两个人为某物的原始占有竞争,那么他们只能通过个人暴力来解决。
《加州淘金热的产权研究》[美]约翰·昂伯克著应俊耀蔚怡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暴力的独特性在某种资源的使用上,谁应该被排除在外呢?对此,我们有多种途径来做出决定。
在瓦尔拉斯式拍卖中,那些未能给出最佳交易报价的人会被排除在外;在电影院里,假如电影票是通过排队进行定额配给的,则那些不愿排队和不能排队的人就被排除在外;在高等教育中,那些在考试中表现不佳的人就被排除在外;在政府中,那些无法赢得选票的人就会被排除在外—所有这些配给供应机制都有一个共同点:只有当系统中的每个人都同意不使用武力时,它们才会起作用。
论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 (2)
论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作者:肖国兴点击量:1506 发布日期:2004-3-26--------------------------------------------------------------------------------(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肖国兴)摘要:历经40年的制度变迁,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从公有产权的二元结构安排发展到开发利用产权安排,从开发利用产权无偿委授发展到有偿交易,取得了一定的制度绩效。
然而,只有自然资源所有权交易的制度安排才是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市场经济历史变迁随着中国向市场经济渐进步伐的加快,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也发生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
然而,这种变迁却是极为缓慢的,以致于中国自然资源市场尚处在“史前时期”。
中国自然资源产业长期滞留在计划经济,成为中国向市场经济渐进的死角。
因此,对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40 年的历史变迁进行总结与评价,为产权制度创新提供制度选择是必须的。
笔者以为,作为决定一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并不都是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制度。
然而,无论其作用如何都是一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基础。
当制度阻碍经济增长与发展时,制度变迁就成为必然趋势。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渐进往往成为制度变迁的常态。
⑴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渐进的历史变迁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从单一公有产权的二元结构─开发利用产权的无偿委授─开发利用产权的有偿交易。
其中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特定的经济内容与制度形态。
某一阶段可能并无实质变化,却有其制度变迁的客观性与必然性。
从总体上看,这种制度变迁在向有利于自然资源合理配置方向渐进,但制度变迁的成本太高,以致于人们对这种制度变迁的前景并不乐观。
但随着中国向市场经济渐进制度安排的逐步到位,自然资源产权作出市场供给的制度安排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一、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初始界定自然资源及其产权安排是一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⑵因而一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安排在任何国度中都具有突出的位置。
产权的起源和保护
产权的起源和保护1. 如何理解“产权的起源”指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产权的建立或起源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因新的财产出现而需要建立的新产权,它与已经建立的不管什么形式的产权没有直接的关系,因而具有起源的意义对原有产权关系的否定或改变,建立一种新的产权关系,亦即一种新的产权关系的起源所谓产权的起源,应是指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产权的起源,是人类社会从无产权到有产权的变化,而不是在人类社会的某个时期新的产权或产权关系的产生。
产权的起源,是指私有产权的起源,私有产权是产权制度演进的起点。
稀缺性是产权产生的基本前提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等的性对有限性。
显然稀缺性是对人类经济消费的限制。
鲁宾逊世界不需要产权在现实世界里,如果不存在对于稀缺资源使用进行约束的制度,没有一个社会是能够生存在。
在一个资源稀缺的社会,自由使用(open access)将会导致一个社会的资源和财富急剧―耗散‖。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资源的稀缺程度及其变化一直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产权结构和产权制度的变迁。
离开稀缺性,难以说明产权的起源于产权制度的演变。
物品稀缺性,一般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显现出来。
潜在利益是产权产生的基本动力潜在利益或预期收益产权能够界定潜在利益或预期收益(物权法)经济学意义上的产权,只有当界定权利的费用与权利带来的好处在边际上达到相等时才会产生,或者说,只有当产权界定的收益大于产权界定的成本时,人们才有动力去制订规则和界定产权。
–案例:18世纪印第安人狩猎(海狸)活动(从吃肉到皮毛贸易)几个关于产权起源的模型–德姆塞茨模型(产权起源的乐观理论)德姆塞茨的《关于产权的理论》(1967),是原始产权理论中的经典之作。
德姆塞茨运用海狸的相对价格的变化解释了加拿大北部印第安部落土地私有权的产生。
主要论点是:―新的产权的形成是相互作用的人们对新的收益——成本的可能渴望进行调整的回应。
产权经济理论
(一)关于产权的几个案例
案例1 甲公司耗资12500万美元设计、发射和维修一颗用于在美
国和欧洲之间传递商业资料的卫星,这颗卫星定位于大西 洋上空25英里处的同步轨道上。最近,乙公司的一颗自然 资源监视卫星偏离了轨道,与甲公司的商用卫星非常接近, 以至于使甲公司在美国与欧洲之间的商业资料传递中断。 结果,甲公司损失了很多客户,因而甲公司起诉乙公司侵 犯了它所拥有的同步卫星轨道权
1相对于无产权或产权不明晰状况而言设置产权就是对资源的一种配置与产权的内化外部性和减少不确定性功能相联系2任何一种稳定的产权格局或结构都基本上形成一种资源配置的客观状态3产权的变动也同时改变资源配置状况但是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不一定完全由产权变动而导如何理解产权的起源如何理解产权的起源稀缺性是产权产生的基本前提稀缺性是产权产生的基本前提潜在利益是产权产生的基本动力潜在利益是产权产生的基本动力产权形成的模型产权形成的模型如何理解产权的起源如何理解产权的起源所谓所谓产权的起源产权的起源应是指人类历史上最初应是指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产权的起源是人类社会的产权的起源是人类社会从无产权到有从无产权到有产权产权的变化而不是在人类社会的某个时的变化而不是在人类社会的某个时期新的产权或产权关系的产生
(二)共有产权
有些资产的产权具有这样的特点:某个人对一种 资源行使权利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资源行使同 样的权利。这种产权被称为共有产权。
共有产权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共有资源在个人之间 是完全不可分的。即使每个人都可使用某一资源 来为自己服务,但每个人都没有权利声明这个资 源是属于他的财产。
产权的分类
第三章 产权经济理论
古代产权管理制度
古代产权管理制度古代的产权管理制度是指古代社会对于土地、财产、劳动力等资源的所有权和利益分配的管理制度。
产权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运作,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产权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特点和影响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和管理机制。
一、古代产权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古代产权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来理解。
首先是原始社会时期,这个时期的产权管理制度更多地是以共有制和部落制为主,土地、资源和财产都是集体所有,部落的长老或酋长统一管理和分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原始社会的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情况。
其次是古代奴隶社会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兴起,出现了私有财产的概念,土地、房屋、牲畜等财产逐渐成为个人所有,但奴隶仍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其产权不受保护。
在这个时期,产权管理制度更多地是以君主或土地所有者为中心,土地、奴隶、家畜等财产都是其所有,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再者是古代封建社会时期,这个时期的产权管理制度更多地以封建地主和农民为基础,土地、奴隶、家畜等财产都由封建地主所有,农民只能依附于地主,没有私有产权。
封建社会的产权管理制度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严格控制,土地和财产的分配几乎完全受到封建主的支配。
最后是古代资本主义社会时期,随着商业、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私有产权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土地、工具、资金等资源都可以成为个人所有,资产阶级的兴起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古代产权管理制度带来了新的改革和变革。
在这个时期,产权管理制度更多地以市场经济和法律为基础,土地、房屋、工具等财产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管理,个人财产的产权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二、古代产权管理制度的特点古代产权管理制度的特点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下各具特色。
在原始社会时期,产权管理制度的特点是以共有制和部落制为主,土地、资源和财产都是集体所有,部落的长老或酋长统一管理和分配。
在奴隶社会时期,产权管理制度的特点是以君主或土地所有者为中心,土地、奴隶、家畜等财产都是其所有,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权起源及其变迁:一个演化解析(王洪东政治经济学 2012321010007)摘要:对产权制度起源的分析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权起源学说和新古典经济学产权起源学说。
两种学说都从人类历史进程说明了产权的起源。
但是,现今不断出现的新产权形式和系列新问题,使得经典产权理论在解释产权制度起源及其变迁受到严峻挑战,传统理论因其解释力逐渐下降而陷入困境。
产权制度起源及其变迁问题必须重新考虑,一种新的模型设想是从经济行为和社会网络的嵌入关系出发,以哈耶克的秩序理论为基础提出的。
关键词:产权起源困境演化产权制度起源及变迁是一个十分古老而略带神秘的话题,说它神秘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产权的起源及变迁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产权起源的神秘面纱尚未揭开;说它古老是因为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思想家到近代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对这个问题就提出过种种假说123。
学术界讨论最多、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权起源学说和新制度经济学产权起源学说。
但是,现今不断出现的新产权形式和系列新问题4,使得经典产权理论在今天受到严峻挑战5,传统理论因其解释力逐渐下降而陷入困境,产权制度起源及变迁问题必须重新考虑,一种新的模型设想是从经济行为和社会网络的嵌入关系出发,以哈耶克的秩序理论为基础提出的。
一、经典产权学说回顾在马克思之前对产权制度起源的讨论,主要是从自然法的角度来论述的。
近代自然法学派的创始人格老秀斯较早对所有制的起源进行了理论探讨,他认为在所有制出现以前存在着一种人类的“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里,“每一种物都是共同的和不可分割的,如同共有的一份祖传物”。
6他所谓的自然状态是指一种无排他性产权制度的人类社会状态,对于私有制的产生,他是通过自然法来论证的,即认为财产私有权最符合人类的理性或天性,它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提高而出现。
洛克也认为自然状态是人类远古历史中的一个和平、自由和平等的社会,每个人都天生地享有对财产占有的自然权利,土地和自然都归人类共有,但洛克认为私有财产起源于人类的劳动,“人类生活的条件既然需要劳动和从事劳动的资料,就必然导致私人占有”。
7相反,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下不存在所有制关系,而且自然状态并非是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而是一个战争状态,人像狼一样用自己的力量采取最能满足各自欲望的行为,而私有产权的出现是建立国家的结果,是法律的产物。
8很显然,上述关于私有产权制度起源的解释并不能令人信服。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权起源学说1近代自然法学派的创始人格老秀斯认为在私有制出现以前存在着一种人类的“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里,“每一种物都是共同的和不可分割的,如同共有的一份祖传物”。
参见《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洛克认为私有财产起源于人类的劳动,“人类生活的条件既然需要劳动和从事劳动的资料,就必然导致私人占有”。
参见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2-83页。
3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并非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而是一个战争状态,人像狼一样用自己的力量采取最能满足各自欲望的行为,而私有产权的出现是建立国家的结果,是法律的产物。
参见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如“反公地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Anti-commons)。
5主要来自于演化经济学等分支学科对其前提及分析方法的批判和质疑。
6参见《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7参见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83,第82-83页。
8参见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6。
马克思、恩格斯是以他们建立的唯物史观作为基本方法论来探索产权起源及变迁的。
马克思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有产权自然起源说。
马克思认为公有产权的起源是自然形成的,是人类的本质和自然权利的反映。
私有产权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考察了私有产权的起源,认为公有产权的瓦解和私有产权的出现都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使剩余产品开始大量出现,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的出现破坏了公有产权的基础并逐渐发展起来私有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变迁矛盾说。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将发生根本性的矛盾,产权制度进一步演变,资本主义生产中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
这种否定不是重建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
9形成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产权制度最终形成一种公共产权,此时产权无排他性,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观点与现代产权学派有重大差别,按照产权学派的观点,产权的排他性是不断增强的,而且正是产权排他性的增强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究竟是无排他性的产权安排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还是排他性越强的产权安排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马克思从生产力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阐述了私有产权的起源及变迁。
在历史和逻辑上没有任何缺陷,但是马克思的分析更多地从宏观上分析产权起源及变迁,是一种原则性的阐释,而正是这种原则性的阐释给人一种套套逻辑之感,必须要为这种宏观阐释建立一个微观基础。
(二)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产权起源主要理论模型新制度经济学发端于科斯,但科斯并没有提供一个产权制度起源和演化的基本模型。
在科斯那里,产权制度是给定的,当事人只要根据边际交易成本的计算结果进行选择就行了,正如新古典经济学中不用解释产品的起源,消费者和生产者面对的是已经被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
德姆塞茨1967年发表的那篇经典论文及以次为基础的后续研究给出了一个标准的解释产权起源的模型,它是这样描述的:在存在外部性的场合,当内部化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产权就会产生,目的是将外部性内在化。
内部化的动力主要来自经济价值的变化、技术进步、新市场的开辟和对旧的不协调产权的调整等;同时,不同的产权安排的出现是因为各种产权安排对应着制度设立的成本,只有那种设立成本相对较低的制度才会被接受。
假设18 世纪的印第安部落的人打猎是为了消费,那么个人就没有必要要求对猎物的排他性权利;只有当猎物可用于交易获利时,对其排他性权力及相应的土地的排他性权力的要求就出现了。
究竟在哪个层次上出现某种物品或要素的排他性权力的要求,要取决于建立这种产权的交易成本的大小。
这个逻辑可以通过图1 中的几何图形表示出来。
10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832页。
10该图根据埃格特森(1996 ,第227 页)绘制而成成本/界定和实施行为图1 产权起源的新古典模型图1 是一个标准的新古典竞争市场模型,它说明一种产权制度的起源可以通过私人成本和收益来解释。
在图1 中,产权制度的建立所带来的成本在边际上是递增的,相应的收益在边际上是递减的,这意味着给定一组产权结构谱系,越先进的产权安排在特定环境下带来的净收益越少。
即使考虑到外部性,这个模型的结论也是不变的,只要我们把边际收益和成本看作是包含了外部性带来的额外收益成本就行了。
这个模型解释不同的产权制度的起源就很简单,当界定产权的收益和成本在边际上相等时,就出现制度均衡,相应的产权安排被选择。
11边际成本和收益是由一定的产权结构决定的,还是前者决定后者呢?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产权制度起源的解释至少存在以下缺陷;第一、使用均衡、边际概念对产权起源进行简单化和机械决定论的经济处理方法和范式,其假设经济人完全理性(包括后来改进的有限理性)、追求最大化、信息完全等一系列严格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
它是研究产权“存在”状况,而非“生成”状况。
第二、一定产权结构谱系下,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收益递减是如何产生的?新古典模型中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法则是否使用于制度这种特殊因子还有待经验证明。
第三、事实上,在很多产权结构模式还未创造出来时,当事人的理性预期也无法做出,试图求出最优制度安排的努力可能是徒劳的。
第四、尽管经典产权起源理论常用历史事实的实例论证理论而更具说服力,不过由于经过理论框架过滤和加入资本主义形态而使理论局限于均衡分析,无法显示出产权制度起源的时间性和动态调整过程。
第五、由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产权安排已是复杂经济系统博弈的结果,使用经验研究无法考察复杂系统在演进过程中的互动。
同时,其采用的静态边际分析与现实动态边界的持久存在也不相一致;另外,现实中非均衡的持续存在和演变的不可逆转性,均衡分析的精确程度是难以达到的。
由于社会经济是动态变迁的,均衡是暂时的,从而最优化是无法实现的,也就是说产权的终极界定是暂时的,只能是渐近或靠拢并严重依赖演化或进化的路径,产权终极界定的理想假设依赖于社会制度的发展路径。
新古典传统下的产权起源理论在分析产权起源时是从分析个人行为开始的,所有组织行为可以看作是个人行为的整合,认为个体在产权理论中是同质的,在涉及产11这一模型在解释产权制度起源时存在张五常所称的“套套逻辑”。
权的过程行为和偏好都是单一的,排除了均衡过程中产生的多样性或个体的新奇行为。
新古典假设人具有完美理性或有限理性,产权主体能了解参与博弈各方的任何情况和后果,使用边际概念来衡量产权交易收益的简单方法实现资源最优配置,虽考虑到知识的存在与积累作用,但其不考虑或忽略主体在这个过程中的根本性转变与价值变化;很明显人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博弈前就估计到一切交易费用和收益,而是在产权形成的整个过程中会有一个学习和知识积累的过程,进而减少交易费用形成稳定的产权契约。
而个体异质性和在不断地权利交易形成交易主体差异。
新古典在研究产权起源时把其他制度等不可量化的因素假设为不变,通过边际分析,依靠价格理论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揭示了不同产权安排之间存在竞争,具有竞争力的产权安排必将取代旧产权安排,并由此形成了产权制度的变迁理论。
事实上,产权变迁具有路径依赖和不确定性,产权起源和变迁不仅会受约束于经济因素,还会受到过去制度、交易历史或信用历史的影响,制度、道德、宗教等非市场因素也会很大地影响产权交易的效率和市场机制的发挥。
三、社会学中的嵌入关系从现有的产权制度变迁文献中可以看到,现有的变迁理论研究主要涉及两大基本矛盾:个体原子化决策行为和社会化决策行为的矛盾以及规则的自我演化和可设计性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极端的个体原子化考虑和极端的个体社会化考虑都可能扭曲社会的复杂特征。
在社会学中,早期的波兰尼和后来的戈兰诺维特就注意到,个体的行为特征介于原子化和社会化之间,他们用了一个概念,叫做“嵌入性”,也就是说,经济行为是嵌入社会关系中的。
现今的研究更进一步表明,经济行为和社会关系是互相嵌入的。
经济行为一旦嵌入一定的社会网络中,那么这种经济行为就不可能是纯原子化行为,而是带有社会化色彩的经济行为,同时也因为经济行为仅仅是嵌入到社会关系中的,它就不可能完全是社会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