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肿瘤生物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抗肿瘤药物靶向疗法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靶向疗法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靶向疗法的研究进展癌症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虽然传统化疗能够杀死恶性肿瘤细胞,但其存在副作用大、易耐药、难以耐受等问题。

因此,人们开始探索抗肿瘤药物靶向疗法。

靶向疗法是一种选择性地识别、结合和抑制特定细胞靶标(如蛋白质、酶或分子)的治疗方法。

它能够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不良影响,并提高治疗的效果。

目前已有多种靶向药物用于临床肿瘤治疗。

1、 EGFR抑制剂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作为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可以通过长时间的磷酸化过程,在细胞内外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但是,在某些肿瘤细胞中,EGFR的过度激活会增强肿瘤的增殖、逃避细胞凋亡等能力,成为癌细胞生长、转移的推动力。

EGFR抑制剂是一类靶向药物,它们可以特异性地阻断EGFR受体,减少癌症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EGFR抑制剂已广泛用于头颈癌、肺癌、胰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治疗。

例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就是一种常用的EGFR 抑制剂,它可与EGFR受体结合,使其无法发挥生物学作用,达到抗肿瘤效果。

2、 PD-1/PD-L1抑制剂PD-1受体是细胞表面的一种免疫检查点分子,它通常用来调节T细胞的活性和功能,避免过度免疫应答导致自身组织受损。

但在某些情况下,肿瘤细胞通过PD-L1分子与PD-1结合,抑制肿瘤免疫应答,使免疫系统不能有效地攻击癌细胞。

PD-1/PD-L1抑制剂是针对上述情况而开发的一类靶向药物,它们能够阻断PD-L1与PD-1受体的结合,增强肿瘤免疫应答,并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PD-1/PD-L1抑制剂在多种实体瘤和恶性肿瘤中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例如: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等PD-1抑制剂,以及Atezolizumab和Durvalumab等PD-L1抑制剂,均已获临床批准。

3、 PARP抑制剂PARP(多聚腺苷酸核苷酸聚合酶)是一种参与DNA修复的核酸酶家族。

PARP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辅助蛋白,调节DNA修复的速度和效率。

癌症的新趋势靶向治疗的突破

癌症的新趋势靶向治疗的突破

癌症的新趋势靶向治疗的突破癌症的新趋势:靶向治疗的突破近年来,癌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威胁,对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癌症治疗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其中,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通过探讨靶向治疗的原理、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对癌症的新趋势进行详细阐述。

一、靶向治疗的原理靶向治疗是一种通过作用于癌细胞特定靶点,针对性地抑制肿瘤的发展和扩散的治疗方法。

它与传统的放化疗不同,传统疗法主要以杀灭快速分裂的癌细胞为目标,而靶向治疗则主要通过阻断关键信号通路,切断肿瘤的生长信号,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靶向治疗利用药物、抗体或其他生物制剂作用于特定的分子靶点,旨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癌症靶向治疗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其中,一些关键的靶向药物被开发和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例如,通过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靶向药物,如吉西他滨和埃洛替尼等,已经成功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中。

此外,还有一些靶向药物针对肿瘤血供、免疫检查点等关键靶点进行干预,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这些研究成果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三、靶向治疗的应用前景靶向治疗作为癌症治疗的新趋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方面,靶向治疗可以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降低治疗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靶向治疗可以精准地作用于肿瘤细胞,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个体化的靶向治疗将变得更加普及,每个患者都可以根据自身基因变异情况进行精准的治疗选择,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此外,靶向治疗还具有相对较高的患者耐受性,疗效较好,有望成为替代传统放化疗的主要治疗方式。

虽然靶向治疗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如治疗耐药性的产生和高昂的治疗费用等,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这些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肿瘤是一种常见疾病,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虽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治疗,人们对肿瘤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和进步,但是肿瘤治疗仍然是一个难题,怎么才能更好地治疗肿瘤呢?一些科学家和研究者正在研制新型的抗肿瘤药物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现状1.1免疫疗法药物免疫疗法是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方法,其主要通过增强或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来消灭癌细胞或控制其生长。

目前,常用的免疫疗法药物主要有单克隆抗体、肿瘤疫苗和癌症免疫调节剂等。

其中,单克隆抗体药物具有针对靶向癌细胞和副作用小的优点。

例如,刚得亨现已在国内上市,可用于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等。

1.2基因疗法药物基因疗法是一种肿瘤治疗新技术,主要利用有效的载体,将人工合成的病毒或基因转移向靶细胞,从而强化、修复、替换或抑制靶细胞的遗传物质。

目前,基因疗法药物主要包括基因疫苗、基因工程化的肿瘤病毒、慢病毒载体和RNAi等。

例如,载有p53基因的adenovirus能够激活有抑癌作用的p53基因,从而抑制肿瘤的增殖,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有效药物。

1.3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是指药物能够直接靶向癌细胞的特异受体、酶或信号途径,从而阻断细胞信号转导和调节,杀死癌细胞。

目前,靶向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等。

例如,伊立替康(Iressa)是一种常用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等肿瘤。

二、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未来趋势2.1个性化治疗药物个性化治疗是指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特别是分子水平上的差异,来定制和选择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和药物,能够更好地预测治疗效果和避免副作用。

未来,个性化抗肿瘤药物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

例如,针对肿瘤具体基因突变的小分子抑制剂或单克隆抗体药物,将会更加成熟和应用广泛。

2.2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等先进技术的发展,意味着在研究和治疗癌症方面,我们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更加精确的治疗方案。

HER-2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HER-2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HER-2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高福平【摘要】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是一种原癌基因,其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通过下游信号的转导参与肿瘤细胞增殖、凋亡、浸润及转移等的调控.HER-2的过表达与肿瘤患者不良总体预后相关.作为胃癌预后指标、治疗反应预测指标、治疗靶点,其可预测新辅助化疗的疗效,HER-2已成为国际肿瘤生物治疗的热点.该文就HER-2的生物学特征、作用机制、检测方法及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20)005【总页数】3页(P816-818)【关键词】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原癌基因;胃癌【作者】高福平【作者单位】高淳县人民医院病理科,南京,21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胃癌是一类常见的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癌、乳腺癌、大肠癌,位列第4[1]。

近年来研究表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复杂,与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等因素有关[2]。

寻找与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的生物学指标、检测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表达产物对胃癌的影响,有助于胃癌的早期发现及诊断,并为胃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方向。

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是一种磷酸化受体蛋白,其在肿瘤中过度表达,并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浸润转移,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1 HER-2基因概述1.1 HER-2的结构特征 HER-2基因是一种原癌基因,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家族成员之一,属于Ⅰ型受体酪氨酸激酶,它是一种膜结合蛋白。

HER-2定位于人类第17号染色体长臂(17q21),编码产物为185×103的跨膜糖蛋白。

HER-2第1~653个氨基酸为胞外区,第654~675个氨基酸为穿膜区,第676~1255个氨基酸为胞内区,其蛋白表达产物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跨膜糖蛋白,通过细胞间的信号转导,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及生长。

曲妥珠单抗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_2高表达胃癌的研究进展_刘泽锋

曲妥珠单抗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_2高表达胃癌的研究进展_刘泽锋
〔2 〕 〔1 〕
细胞周期抑制剂 p27 和 p130 下调, 从而诱发了肿瘤细胞对宿
〔10 〕 Her2 基因阳性可 主的防御机制产生耐受性; Petit 等 发现,
cadherin 途径减低多形性, 通过 E并影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 生新生血管等。 2 2 基因之间的关系 胃癌与 HerHer2 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在乳腺癌 、 国内外多种研究证明, 胃癌、 卵巢癌、 前列腺癌和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可能 由于样本量的不同及检测方法 、 相应评分标准的不同, 各项研 2 基 因 在 胃 癌 中 的 高 表 达 率 不 同 ( 6% ~ 究报 道 的 Her〔14 〕 35% ) 〔11 ~ 13〕。在 Ballestín 等 2 的一项研究中, 所有表达 Her-
刘泽锋等
2 高表达胃癌的研究进展 曲妥珠 723·
曲妥珠单抗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2 高表达胃癌的研究进展
刘泽锋 徐越超 芦 晋 王大广 于金海 何 亮 所 (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临床医院, 吉林 长春 130021 )
〔关键词〕 胃癌; Her2 基因; 曲妥珠单抗; 靶向治疗 〔中图分类号〕 R453.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02 ( 2013 ) 03072303 ; doi: 10. 3969 / j. issn. 10059202. 2013. 03. 114
。按 TNM 分期, 大约 1 /3 的
1 /4 的患者为 Ⅲ 期, 胃癌患者在确诊时为 Ⅰ 期或 Ⅱ 期, 约 40% 。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 其预后与分期明显相关 。 相 关研究显示: 胃癌术后的 5 年生存率: Ⅰ 期为 82. 9% , Ⅱ 期为
〔3 〕 62. 8% , Ⅲ期为 17. 8% , Ⅳ 期为 3. 3% 。 目前胃癌的治疗仍

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肺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癌症类型,它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在不断的增加。

目前,肺癌依旧是全球范围内癌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肺癌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但随着生物技术、分子利用以及疾病管理的不断进步,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也出现了很多新的进展和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最新的技术和治疗方法,为肺癌患者提供参考。

肺癌的新型诊断方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是目前肺癌的主流检测方法之一。

患者的肺组织和肺部血液样本可以用来检测肿瘤基因的表达,其特异性和灵敏度都非常高。

这个方法还可以对肺癌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以确定每个患者的独特的肿瘤类型。

这使得患者可以得到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且可以有效地避免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还有像血浆肿瘤DNA检测和呼吸道微生物学检测等测试,也可以用于肺癌的诊断与筛查。

血浆肿瘤DNA检测是利用肿瘤细胞在分裂时释放的DNA作为检测物,通过PCR扩增和测序技术来检测极微量的癌细胞DNA。

这个方法减少了肺癌测试的侵入性,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检测技术,但还需要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安全性。

呼吸道微生物学检测可以帮助防止肺癌的误诊,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一些肺癌患者在中低期时可能被误诊为结核病或肺炎。

肺癌的新型治疗方法靶向治疗是一种选择性地杀死癌细胞,不伤害正常细胞的治疗方法。

以 EGFR 靶向治疗为例,它是一种专门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即 EGFR 激酶刺激增殖的治疗。

这个治疗方法是因为在很多肺癌患者的细胞表面富含 EGFR,所以可以直接靶向这个受体来杀死癌细胞。

近年来,许多新型 EGFR 抑制剂(Dacomitinib、Gefitinib等)也正在研制并已获得临床试验认证。

免疫疗法是另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它与靶向治疗不同,这种方法并不直接针对肺癌细胞,而是增强人体免疫机制,让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能够发现和杀死肺癌细胞。

免疫疗法主要可以分为癌症疫苗和抗 PD-1/L1 抗体疗法两种。

晚期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靶向及免疫治疗药物进展

晚期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靶向及免疫治疗药物进展

晚期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靶向及免疫治疗药物进展发布时间:2023-03-01T05:37:26.515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24期作者:章明明[导读] 对于胆系肿瘤(BTC)采取化疗的治疗方案治疗效果不够理想章明明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西九江 332000【摘要】对于胆系肿瘤(BTC)采取化疗的治疗方案治疗效果不够理想。

当前,大量早期临床研究都在积极的探寻对此类疾病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案,其中即包括了靶向药物治疗以及免疫治疗,二者对于此类肿瘤均有一定的治疗有效果,尤其是免疫治疗的临床治疗价值得到了初步证实。

本次研究针对近几年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以及免疫治疗晚期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晚期;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胆道系统肿瘤(BTC)具有极高的恶性风险,而且预后效果通常不够理想,采取内科治疗效果很差。

当前,对于晚期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标准化疗方案即是吉西他滨+顺铂(GP)[1],但是,大量研究证实接受此治疗方案后患者的生存延长期仍不足1年[2]。

当前,多种肿瘤采取分子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均取得了较大突破,这也使得临床对于肿瘤的治疗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有研究证实,在胆道系统肿瘤的发病机制中,多种基因突变、信号通路异常改善变以及免疫抑制均发挥了重要作用[3],这些发现也为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以及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就近几年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胆道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开展综述。

一、分子靶向药物治疗1、表皮生长因子(EGFR)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是原癌基因人体表皮生长受体因子-1(HER-1)的表达产物[4]。

有研究证实胆道系统肿瘤细胞中有高达38-100%的细胞表达为表皮生长因子[5]。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有两类,即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前者常见药有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等,后者常见药有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等。

EGFR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EGFR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EGFR抑制剂的研究进展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重要的跨膜受体,在细胞信号传导和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EGFR受体的激活会导致多种细胞信号通路的激活,包括Ras/Raf/MAPK、PI3K/Akt等信号通路,进而参与调控细胞增殖、生长、运动和转化等生物学功能。

过度活化的EGFR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抑制EGFR受体活性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策略。

EGFR抑制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另一类是EGFR特异性抗体。

目前市场上应用较广泛的EGFR抑制剂主要包括:吉非替尼(Gefitinib)、厄洛替尼(Erlotinib)、阿法替尼(Afatinib)等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及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帕尼单抗(Panitumumab)等EGFR特异性抗体。

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是第一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和胰腺癌的治疗。

临床研究表明,与化疗组相比,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治疗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并且毒副反应较轻。

然而,部分患者在使用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后会出现耐药现象,限制了其长期疗效。

因此,研究人员不断寻找新的EGFR抑制剂,以克服耐药问题。

阿法替尼是第二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同时抑制EGFR、HER2和HER4等成员,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

临床研究显示,阿法替尼在EGFR突变和耐药突变患者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与第一代药物相比,阿法替尼的耐药率明显降低。

因此,阿法替尼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备受关注。

除了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特异性抗体也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

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EGFR特异性抗体,主要适用于结直肠癌、头颈癌和鼻咽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

这些抗体与EGFR结合后可抑制EGFR信号通路的传导,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临床研究表明,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是一类针对EGFR信号通路的关键药物,广泛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头颈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EGFR TKIs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作用机制、药物研发、临床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EGFR TKIs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望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本文将从EGFR TKIs的作用机制出发,阐述其如何通过抑制EGFR 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来阻断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接着,我们将回顾EGFR TKIs的药物研发历程,介绍目前市场上主流的EGFR TKIs药物及其特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关注EGFR TKIs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其疗效、安全性以及耐药性等问题。

我们将探讨EGFR TKIs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如何克服耐药性、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拓展新的适应症等。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EGFR TKIs在癌症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二、EGFR-TK抑制剂的分类与机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抑制剂)是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其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阻断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移过程。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EGFR-TK抑制剂主要分为两大类:可逆性抑制剂和不可逆性抑制剂。

可逆性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能够与EGFR的ATP结合位点形成可逆性结合,从而竞争性地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这类药物对于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在长期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出现耐药现象。

不可逆性抑制剂,如阿法替尼和奥希替尼,能够与EGFR的ATP 结合位点形成共价键,导致EGFR的永久性失活。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肿瘤治疗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而肿瘤靶向治疗则是其中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

肿瘤靶向治疗是一种以肿瘤细胞为目标的治疗方法,利用特定的药物或生物制品作用于肿瘤细胞内的特定靶标,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和骨髓生成的目的。

和传统的化疗和放疗相比,肿瘤靶向治疗具有精准性高、副作用小等优点。

本文将主要讲述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什么是肿瘤靶向治疗肿瘤靶向治疗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技术研究出的专门针对特定癌细胞分子内部的特异性药物和生物制品,达到仅对癌细胞发挥作用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的治疗方式。

通俗点说,就是让药物或生物制品直接找到癌细胞,并仅作用于癌细胞,不会对正常细胞产生影响。

肿瘤靶向治疗的药物种类繁多,比如基于蛋白质的纯小分子靶向药物、抗体药物、癌症疫苗等等。

二、肿瘤靶向治疗是目前癌症治疗中的一个热门领域,各国科学家正在进行着艰苦的研究和探索。

下面将详细介绍目前肿瘤靶向治疗的几个研究进展:1. 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药物目前肿瘤靶向治疗中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内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药物上。

EGFR是一种与肿瘤生长相关的重要蛋白,在多种癌症中都有表达,抑制EGFR活性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

目前已经推出了多种专门针对EGFR的抑制药物,比如埃罗替尼、吉非替尼等。

这些药物被广泛应用于胃癌、结肠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2. PI3K/Akt/mTOR通路抑制药物PI3K/Akt/mTOR通路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癌症中的重要信号通路,通过抑制该通路可以有助于抑制癌细胞生长。

因此,针对该通路的抑制药物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研究较多的PI3K/Akt/mTOR通路抑制药物主要有Everolimus和Rapalogs等。

这些药物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明显的抗癌效果。

3. TGF-β抑制TGF-β是一种细胞因子,主要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肿瘤侵袭和癌细胞转移等方面的生物功能。

癌症药物靶向治疗研究

癌症药物靶向治疗研究

癌症药物靶向治疗研究癌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的特点是细胞异常增生以及侵犯其他组织和器官。

目前,治疗癌症的主要方法是手术切除、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

然而,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副作用。

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更加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

靶向治疗是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方法,它利用特定的药物针对癌细胞上的分子靶点,使癌细胞受到攻击而正常细胞不受影响。

本文将介绍目前关于癌症药物靶向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

1. 靶向治疗的分类和作用机理靶向治疗药物旨在利用小分子化合物或者大分子生物制品针对细胞分子上的靶点,使得癌细胞死亡或者生长被抑制。

靶向治疗药物根据功能分为三类:抗血管生成药物、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抗血管生成药物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或其受体(VEGFR)而设计,用于阻断血管生长和营养供应,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蛋白酶体抑制剂通过迅速抑制蛋白酶体的功能,进而使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同时还能够强制作用于细胞突变蛋白和调节因子。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抑制T细胞表面的免疫调节因子,增加免疫反应,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2. EGFR抑制剂EGFR(表皮生长因子EGFR)是一种常见的癌症常见的靶点,针对其抑制剂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EGFR靶向的药物主要有两种类型:单克隆抗体(Immunoglobulin G, IgG)和小分子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

其中,EGFR TKI显著改善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并且在代表性的EGFR突变的病人中,EGFR TKI被认为是有效的维护治疗。

3. 转化过程中识别异质亚型的技术癌症异质性是指在同一个人的不同部位或者不同患者之间,癌细胞同样的分子异常却存在不同的表现,必然影响治疗效果。

常规病理检查可以做到检测癌族异质性,但是不能对原因做出解释。

转化过程中识别异质亚型的技术在研究癌症中非常重要。

表皮生长因子在肿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在肿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BTC) 、 双 调 蛋 白 ( mp ie u i a h g ln) 、 表 皮 素 r ( prg l )、肝 素 结合 的表 皮 生长 因 子 ( e ai— e i ui e n hpr n bn igE F idn G ,HB E . GF)等 ,以E GF和 T 一 为 GF 最 重 要 。E F 与其 配 体 胞 外 结 合 后相 瓦 作 用 形 成 G R 同源 二 聚 体 或 异源 一聚 体 。 与同源 二 聚体 相 比 ,异
受 体 的基 因 发 生 突 变 ,将 会 导 致 多 余 的表 皮 生 长 因
子 受 体 产 生 ,增 强 了细 胞 信 号 的传 导 ,便 容 易 诱 发
肿瘤 。
近 年 来 , 随 着 肿 瘤 分 子 靶 向 治 疗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E F G R己成 为 多种 靶 向治疗 药 物 的作用 靶 点 ,开
密度 从而 易于和 肝癌 细胞 上 的E R 合 ,提 舟 r GF 结 柃
E 位 于 细 胞膜 ,与HE / rB 2 / u/ 1 5 R2E b . Ne P 8 、HE 3 R /E b 一 、HE 4/E b 一 等 同 归入 HE /E r rB 3 R rB4 R eb家
胞 ,使肿 瘤细 胞清 晰地 显像[。
原 位 免疫 杂 交 技 术 (IH) ,只 能 通 过 手 术切 除肿 FS 等 瘤 或组 织活 检等 有创 技术 来检  ̄E R的表达程 度 。 , GF U
目前 已 知 促 进 肿 瘤 血 管 生 成 的 调 节 因 了 有 1 0
余 种 , 其 中 研 究 最 多 的是 血 管 内皮 细 胞 生 长 因 子
( ac lr n oh l l rw hF c rVE ),它是 血 V sua d tei o t at , GF E aG o

EGFR与靶向治疗

EGFR与靶向治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与靶向治疗
一 EGFR

(一) EGFR是原癌基因c-erbB1的表达产物,是表 皮生长因子受体(HER)家族成员之一。该 家族包括HER1(erbB1,EGFR)、HER2 (erbB2,NEU)、HER3(erbB3)及HER4 (erbB4)。HER家族在细胞生理过程中发 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技术进展
3.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 4.抗肿瘤血管药物 5.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Imatinib)和达沙替 1. 具有靶向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尼( Dasatinib); 阻断剂,如吉非替尼(Gefitinib ,Iressa,易瑞 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如 Bevacizumab(Avastin) ; 7.抗CD20 的单抗,如利妥昔单抗( Rituximab ); 沙);埃罗替尼( Erlotinib, Tarceva ); 8.IGFR-1激酶抑制剂,如NVP-AEW541; 2. 激酶抑制剂,如 2. 针对某些特定细胞标志物的单克隆抗 9.mTOR CCI-779; 10.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如 Bortezomib ; Erbitux); 体,如西妥昔单抗( Cetuximab, 11.其他,如Aurora激酶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 抗 HER-2 的单抗,如赫赛汀( Trastuzumab, 抑制剂等。
(二)
EGFR是一种糖蛋白,属于 酪氨酸激酶型受体,细胞 膜贯通,分子量170KDa。 EGFR位于细胞膜表面,靠 与配体结合来激活,包括 EGF和TGF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α)。激活后, EGFR由单体转化为二聚体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新进展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新进展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新进展一、前言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目前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但这些治疗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正在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方向。

本文将围绕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新进展展开阐述。

二、恶性肿瘤的治疗现状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

手术是治疗癌症的传统方式,具有直接切除肿瘤的效果,但同时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术后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放疗是利用高能量的辐射杀死癌细胞的方式,适用于早期肿瘤的治疗,但是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伤害也较大。

化疗是用药物杀死肿瘤细胞,但药物的副作用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式,它可以通过特定的手段作用于肿瘤细胞的表面蛋白或其信号通路,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打击,从而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

现代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为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基础。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可以从靶向受体、靶向信号通路和靶向干细胞等多个方面入手。

1、靶向受体癌细胞通常具有高表达的靶向受体,而这些受体在正常细胞中通常表达低或不表达。

因此,靶向受体是治疗癌症的重要靶点。

例如,黑色素瘤细胞表达高水平的BRAF V600E蛋白,可以通过对BRAF V600E的靶向治疗来治疗黑色素瘤。

2、靶向信号通路癌症的形成与许多信号通路的紊乱有关。

因此,对癌症相关信号通路的抑制或激活可以治疗癌症。

例如,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许多癌症类型中一种过度活化的信号通路,可以通过使用靶向EGFR的抗体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来治疗癌症。

3、靶向干细胞癌细胞干细胞是一类可以不断自我更新的癌细胞,它们可以逃避化疗和放疗的杀伤。

靶向干细胞意味着杀伤肿瘤形成的根源,这也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方向。

四、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新进展1、免疫检查点阻断剂免疫检查点阻断剂是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新型药物。

它通过抑制肿瘤相关抑制剂,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从而避免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进展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进展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进展化疗对晚期NSCLC的疗效已达到平台期,患者很难再从化疗中进一步获益。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靶向治疗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已成为当前肺癌领域的热点,对接受EGFR-TKI治疗的EGFR突变的NSCLC患者,无论是有效率还是生存期以及生活质量都远远超过当前单纯化疗的水平,又一新的靶点EML4-ALK阳性的靶向药物Crizotinib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有效率高达80%以上,肺癌的新的驱动基因EGFR-1、ROS1、mTOR、DDR2、PIK3CA、MEK 等的发现,相应的靶向治疗药物不断开发成功,肺癌的治疗才是真正的走向基因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新时代。

现对当前晚期NSCLC靶向治疗的现状总结如下。

标签: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基因;进展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肺癌均居恶性肿瘤首位,一旦发现,约80%肺癌为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并且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的80%。

第三代新药联合铂类二药化疗方案是治疗晚期NSCLC的标准方案,但疗效达到一个平台期,其总体有效率(RR)为25%~35%,至疾病进展时间(TTP)4~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8~10个月,患者似乎很难再从化疗中进一步获益。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靶向治疗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已成为当前肺癌领域的热点,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药物、抗EGFR单克隆抗体以及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间变淋巴瘤激酶(EML4-ALK)抑制剂等等。

2009年Jackman 等[1]分析了5项临床试验,旨在研究EGFR和K-RAS突变对晚期NSCLC患者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有效率还是生存期,TKI都远远超过当前单纯化疗的水平,EGFR突变的NSCLC患者接受TKI治疗的RR达67%,OS约为24个月。

这使我们相信,靶向治疗正在引领肺癌走向真正个体化治疗的时代。

EGFRIs 抗肿瘤靶向药物相关皮肤不良反应及治疗进展

EGFRIs 抗肿瘤靶向药物相关皮肤不良反应及治疗进展

EGFRIs 抗肿瘤靶向药物相关皮肤不良反应及治疗进展周晖;王芳;唐旭华;曹光玲;章星琪【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EGFRIs)已成为多种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药物,但在发挥抗肿瘤效应的同时,也常给患者带来各种皮肤不良反应,如:丘疹脓疱样疹、指趾甲的改变、皮肤干燥、瘙痒、毛发改变等,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能导致患者减量或停药而影响疗效,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就EG-FRIs对患者皮肤带来的不良影响及相关治疗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治疗耐受性、改善其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4页(P328-331)【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不良反应【作者】周晖;王芳;唐旭华;曹光玲;章星琪【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广东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广东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广东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广东广州 51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5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EGFRIs)已经成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头颈部恶性肿瘤、乳腺癌等各种晚期实体瘤的一线或二线药物[1-2]。

EGFRIs能选择性拮抗肿瘤生长和生存关键的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信号通路,从而控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黏附及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但由于EGFR信号通路对皮肤发育与生理功能也至关重要,因此EGFRIs在发挥抗肿瘤效应的同时,也常给患者带来各种皮肤不良反应,患者可能被迫减量或停药而影响疗效,甚至可危及生命。

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

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

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的治疗方法,通过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来达到治疗目的。

与传统的化疗方法相比,靶向治疗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少的副作用,因此在肿瘤治疗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介绍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靶向药物的研发、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靶向药物的研发靶向药物是指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癌细胞特定分子靶点的药物。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癌症相关基因被发现,并成为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

通过对这些靶点进行深入研究,科学家们成功地开发出了一系列靶向药物。

例如,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常见的癌细胞表面受体,在多种肿瘤中高度表达。

针对EGFR的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和埃克替尼,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此外,针对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抗体药物赫赛汀也被证明对HER2阳性乳腺癌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除了单一靶点的药物,还有一些多靶点的药物被研发出来。

这些药物能够同时作用于多个癌细胞相关靶点,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索拉非尼是一种多靶点抑制剂,能够同时抑制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和增殖,已经在肝癌和肾癌等多种肿瘤中得到应用。

靶向药物的应用靶向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包括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两种方式。

单药治疗是指将靶向药物作为唯一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

这种方式适用于那些特定基因突变或过表达的肿瘤类型。

例如,对于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埃克替尼作为单药治疗已经成为标准治疗方案。

联合治疗是指将靶向药物与其他治疗手段(如化疗、放疗等)结合起来进行治疗。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例如,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赫赛汀通常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靶向药物还可以用于预防和辅助治疗。

例如,对于具有BRCA1/2突变的乳腺癌患者,奥拉帕尼布可以用于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

对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贝伐单抗可以用于辅助手术治疗。

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治疗策略

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治疗策略

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治疗策略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肿瘤治疗领域的治疗策略也正在不断地改进。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化疗等,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治疗效果和质量的要求。

因此,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靶向治疗策略正在迅速发展。

靶向治疗药物是一种基于分子生物学原理开发的药物,是以肿瘤细胞的特异性靶标为作用对象,在肿瘤细胞发生的分子水平对其中特定的生化过程进行调控,以达到阻断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目的。

靶向治疗药物可以分为抑制因子和受体拮抗剂两大类。

抑制因子主要包括抑制酪氨酸激酶、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等方面,例如:吉西他滨、厄洛替尼、西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等。

受体拮抗剂主要作用于对肿瘤组织中适度或过度表达的受体,例如:帕妥珠单抗、塞妥昔单抗、三叉贝利单抗等。

靶向治疗药物的明显优点在于通过预测、鉴定靶标、设计药物等环节,将治疗策略高度个体化,使患者获得更加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和质量。

与传统治疗方式相比,靶向治疗策略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更为特异性:靶向治疗药物作用于肿瘤组织中的靶标,具有更高的特异性,也就意味着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2、更为有力:靶向治疗药物在对瘤组织的治疗作用上比传统的治疗方式更为有效,且副作用相对较小,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3、更个性化:通过预测、鉴定靶标、设计药物等环节,靶向治疗药物使治疗策略更为个体化,使患者获得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靶向治疗策略是一项有效和安全的肿瘤治疗模式,但是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靶向药物的使用受到生物活性、抗药性等因素的限制,在应用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靶向治疗领域的研究还在不断发展,特别是与免疫治疗策略的联合应用,对于患者的组织免疫系统有着更为有力的调节作用,使得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此外,肿瘤的个体差异和多基因调控机制的存在也是靶向治疗药物研究面临的挑战之一。

肺癌生物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一)

肺癌生物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一)

肺癌生物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一)【关键词】肺癌近年来,随着肿瘤流行病学及分子病理学的研究表明,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着逐年上升趋势〔1〕。

通过对肿瘤基础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及发展可能涉及到某些关键性靶分子的改变。

加之,化疗和放疗在临床应用上的广泛副作用、手术切除的局限性以及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的日渐成熟,使人们将目光投向涉及控制肺癌细胞分裂与分化、永生化与凋亡等某些生物靶分子特性的研究,寻求肺癌的临床诊治研究提供分子手段。

在此,本文将对与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肿瘤生物靶分子及其临床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靶向治疗肿瘤学病理研究表明:如果肿瘤周围没有新生血管的生长、癌细胞生长及增殖在达到数微米体积时就会自身消亡。

因此肿瘤细胞在获得大量无限生长以及随后的浸润转移均需要VEGF 的广泛作用。

近年的实验研究表明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存活必不可少的主要调控因子并且是一种潜在性内皮细胞特异性促进生长因子〔2〕。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肺癌患者的预后与癌组织VEGF蛋白表达,血浆中可溶性VEGF蛋白含量水平均呈正相关。

晚期,基础研究发现人体血管上皮细胞膜上存在两种高亲和VEGF受体,分别为Flt21(thefmsliketyrosinekinase)以及KDR(kinasedomaincontainingreceptor)。

抗血管生成的目的在于损坏现有的肿瘤血管,阻止肿瘤的生长,抑制新的肿瘤血管形成。

现阶段已生产一系列能抑制血管生成的VEGF单克隆抗体及合成某些能抑制微管、微丝等小分子,以起到抑制血管表皮细胞的无限止生长〔3〕。

目前较为成熟的有:Bevacizumab(Avastin),考布他町(CA4P)等。

CA4P是一个微血管解聚剂,可以静脉注射给药。

能够有效抑制肺癌动物模型,已进入临床试验。

其作用机制主要结合于肿瘤内皮细胞骨架上的微管,致血管阻塞及广泛的肿瘤坏死。

正在进行的I期显示,其主要的副作用有食欲减退、便秘、呼吸困难、头痛、恶心、呕吐及疼痛,与放疗有协同作用,临床价值较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htt p://www .bi other .orgChin J Cancer B i other,Feb .2009,Vol .16,No .1DO I:10.3872/j .iss n.10072385X ・2009・01・022・综述・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肿瘤生物治疗方法研究进展Ep iderma 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targeted tum or b i otherap ies:an advance廖 刚综述,王子卫3审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重庆 400016)[摘 要] 肿瘤生物治疗(cancer bi otherapy )已经成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三大经典肿瘤治疗模式后的第四模式。

在肿瘤生物治疗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 ider mal gr owth fact or recep t or,EGFR )靶点扮演着重要角色。

EGFR 为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170000的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在多种恶性肿瘤存在过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靶向EGFR 的肿瘤生物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基因沉默治疗、显性负性治疗、单克隆抗体(monocl onal antibody,Mc Ab )治疗、生物“导弹”治疗、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 tyr osine kinase inhibit or,EGFR TKI )治疗、双特异性抗体(bis pecific antibody,B s Ab )治疗方法等。

目前靶向EGFR 的肿瘤生物治疗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肿瘤的治疗必将跨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肿瘤生物治疗;显性负性突变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单克隆抗体[中图分类号] R73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2385X (2009)012097204[作者简介] 廖 刚(1980-),男,四川省成都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胃肠外科方面的研究3通讯作者(Corres ponding author ).E 2mail:wangzi w ei571@sina .com 近年来肿瘤的治疗已经取得长足进步,手术、放疗和化疗构成肿瘤治疗的三大经典模式。

然而经典模式主要着眼于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这不仅难以彻底消灭肿瘤细胞,而且容易损伤正常细胞。

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飞跃发展的推动下,以免疫治疗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肿瘤生物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成为肿瘤治疗的第四模式。

肿瘤生物治疗是指通过肿瘤宿主防御机制或生物制剂的作用以调节机体自身的生物学反应,从而抑制或消除肿瘤生长的治疗方法。

在肿瘤生物治疗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 ider mal growth factor recep t or,EGFR )靶点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目前靶向EGFR 肿瘤生物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基因沉默治疗方法、显性负性治疗方法、McAb 治疗方法、生物“导弹”治疗方法、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 tyr osine kinase in 2hibit or,EGFR TKI )治疗方法、双特异性抗体(bis pecific antibody,B s Ab )治疗方法等。

1 EGFR 的结构与功能人EGFR 基因定位于7p132q22区,全长200kb,由28个外显子组成,编码的蛋白质为含1210个氨基酸残基的EGFR 前体;其中24个氨基酸为信号肽段,在翻译后加工时被酶解,形成含有1186个氨基酸残基的成熟EGFR 。

EGFR 为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170000的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由三部分组成:(1)胞外区,由氨基端的621个氨基酸残基构成,是配体结合区;(2)跨膜区,为2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螺旋状结构的疏水区,其将受体固定于细胞膜上;(3)胞内区,由542个氨基酸残基构成,进一步分3个亚区:近膜亚区、酪氨酸激酶亚区、羧基端亚区。

迄今发现,EGFR 共有6种配体,表皮生长因子(ep ider mal gr owth factor,EGF )、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 m ing gr owth fact or α,TGF α)、双调蛋白(amphireguin,AR )、β2细胞素(beta 2celluin,BTC )、肝素结合的表皮生长因子(heparin 2bind 2ing EGF,HBEGF )、表皮素(ep iregulin,EPR )等,其中最重要的是EGF 和TGFα[1]。

EGFR 与其配体的结合具有高亲和性、可饱和性和特异性的特性。

EGFR 与其配体结合后,相互之间形成同源二聚体,也可与其他酪氨酸激酶受体形成异源二聚体,导致胞内酪氨酸激酶区的激活,彼此可将对方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启动一系列级联反应,将信号传到细胞核内,最终引起一系列相关基因活化,导致肿瘤细胞增殖、凋亡抑制,促使肿瘤细胞转移并导致放、化疗耐受,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献报道,EGFR 在胃癌[2]、胰腺癌[3]、卵巢癌[4]、结直肠癌[526]、非小细胞肺癌(non 2s 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7212]、头颈部鳞癌(squamous 2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SC 2CHN )[13]以及恶性胶质瘤[14]等恶性肿瘤存在过表达,并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为肿瘤生物治疗的重要靶点。

2 EGFR 基因沉默治疗肿瘤基因沉默技术(gene silencing technol ogy )主要包括反义技术(antisense technol ogy )和RNA 干扰(RNA in 2terference,RNA i )。

反义技术是通过阻抑从DNA 至mRNA 的转录过程或从mRNA 至蛋白质的翻译过程,导致细胞中基因表达下调的一种手段[15]。

可以利用3种人工合成的物质实现对特定基因表达的抑制:反义・79・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9年2月,16(1)RNA、反义DNA和核酶(ribozy me)。

用EGFR反义RNA转染人恶性胶质瘤细胞株U87MG后,EGFR水平下降,并导致U87MG细胞的致瘤性受到抑制[14]。

目前还没有靶向EGFR的反义技术治疗制剂进入临床应用,但反义技术有可能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新途径。

RNA i属于转录后基因沉默(post2transcri p tonal gene silencing,PTGS),在《Science》杂志评出的2002年度全球十大科技突破中排第一位[16]。

RNA i技术指利用小分子干扰RNA(s 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在细胞内诱导同源RNA降解的特性,根据特定RNA序列人工合成siRNA,并将si RNA导入靶细胞,从而抑制细胞内特定基因表达的技术,已经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研究的热点。

Kang等[17]分别构建靶向人EGFR胞外区和催化区序列的两种siRNA表达质粒,并在脂质体介导下分别转染人恶性胶质瘤细胞株TJ905,免疫荧光测定和W estern blotting测得EGFR水平分别下调90%和92%,通过流式细胞术、Trans well小室模型和MTT测定发现转染细胞S期细胞比例降低、细胞侵袭能力降低、细胞增殖能力受到抑制。

与单一靶点RNA i相比,双靶点联合RNA i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单独应用pU62EGFR2shRNA21和pU62EGFR2shRNA22表达质粒转染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对mRNA水平抑制率分别为(80.22±3.42)%(81.30±2.83)%,蛋白水平抑制率分别为(74.11±4.02)%、(73.39±2.30)%,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43±0.49)%、(10.13±0.39)%;联合应用两表达质粒则可将mRNA水平抑制率、蛋白水平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分别进一步提高到(90.58±2176)%、(90.39±3.34)%、(14.17±0.53)%,取得更好的效果[5]。

3 显性负性EGFR治疗肿瘤显性负性治疗方法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特定受体的显性负性突变体(dom inant negative mutant),使其高表达,通过高表达突变体的显性负性作用而产生负性调节效应。

外源性显性负性EGFR(EGFR2 DNR)能够与EGFR竞争结合EGFR配体,由于EGFR2 DNR缺失胞内区,没有信号转导功能,从而达到抑制EGFR功能的作用。

EGFR2DNR能够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生长,并增加胰腺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Chan 等[4]构建表达EGFR2DNR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大鼠低分化卵巢上皮癌NuTu219细胞株,发现EGFR2 DNR的表达使NuTu219细胞的非停泊性生长能力受到明显抑制,失去了在具有免疫能力的大鼠模型中的致瘤潜能;同时用NuTu219细胞株建立对顺铂耐药的耐药细胞株,在转染表达EGFR2DNR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后,其耐药性被部分逆转。

由此表明EGFR2DNR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逆转肿瘤的化疗耐药,为肿瘤生物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4 EGFR的M cAb和Bs Ab的抗肿瘤方法杂交瘤技术问世以来,McAb的制备及其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抗EGFR的Mc Ab 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封闭肿瘤细胞表面的EGFR,以阻断EGFR依赖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从而阻断配体与EGFR结合后对肿瘤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主要代表药物为西妥昔单抗(cetuxi m ab),由德国Merck公司研发,为第一个获准上市的靶向EGFR 的人鼠嵌合性I gG1Mc Ab,与EGFR有高度的亲和力,半衰期较长。

西妥昔单抗,无论单药治疗还是联合放、化疗,在EGFR阳性的恶性肿瘤中均能发挥出色的抗肿瘤活性,显著增强放、化疗的疗效。

西妥昔单抗治疗结直肠癌的效果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对于伊立替康耐药的结直肠癌患者,西妥昔单抗单药或联合伊立替康应用均能取得较好疗效[6]。

F DA于2004年2月批准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用于EGFR阳性、伊立替康治疗失败或耐药复发或转移性的结直肠癌,或伊立替康不能耐受化疗者。

对于Ⅳ期NS CLC,西妥昔单抗与紫杉醇和卡铂的化疗方案联合治疗的反应率达到26%左右,明显优于以往没有联合西妥昔单抗化疗方案的疗效[7]。

此外进展期SCCHN也是常见的EGFR阳性的恶性肿瘤,西妥昔单抗在其治疗中也表现出较佳的抗肿瘤作用[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