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五年级语文说课稿(共10篇)
《黄鹤楼送别》五年级语文说课稿〔共10篇〕篇1: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一.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确实是培养学生联络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局部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教学目的根据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程度,我拟订如下教学目的:1、认知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根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的:学生在品味朗读的根底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开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络、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根本学法。
五、教学思路: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的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步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根底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精选6篇)
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精读课文,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古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揭示课文中重点语段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读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里是谁为谁送行吗?3、是啊,朋友即将远去,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此地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请大家再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验情景。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1、现在,让我们随李白一起登上飞檐凌空的黄鹤楼送一送友人吧!2、齐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3、当时的景色是多么迷人呀!你能来描绘一下吗?结合学生的回答,师小结:对,柳絮飞扬,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就是烟花三月的美景。
4、引: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在这离别之际,他们是在欣赏这烟花三月的美景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5、或许两人都不愿意去破坏对方的心情,或许两人心中都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或许……太多的或许,真是耐人寻味!让我们再读第一、二自然段,再来体会一下深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二)学习第三自然段1、过渡: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黄鹤楼送别》说课稿内容(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1一、说教材《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教学对象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小语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说课稿【教材解读】《黄鹤楼送别》(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
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全文以“送别”为主线,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话别饯行的情景;第四至五自然段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目标预设】1、学习部分生字,理解部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读熟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通过文诗对照初读课文,初步领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难点】读正确读通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领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设置离别情境1.歌曲《烟花三月》中唱到“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知道是说谁牵住谁的手吗?(第一种开头)(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了解它们的作者吗?)(第二种开头)2.简单介绍李白、孟浩然及其关系。
话说李白年轻时,风流潇洒,云游天下,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十二岁,但年龄的差距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整天一起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这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真是难舍难分,话别的场面非常感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下那话别的场面。
3.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老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
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过渡: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由朗读全文3. 检查生字出示:暂时友谊伫立暮春三月孟浩然饯行(1)这是课文中的部分生字词,谁来读一下?(2)指名读,谁再来读一读?(3)一起读(4)“饯行”是什么意思?谁来读读课文中的句子给它换个词语。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李在友 2013年 11月 12日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名著。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出自于长篇小说水浒传,少年王冕是出自于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苏教版的编委旨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在古典文学中体味人物,学习语文,获得情感的熏陶,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课文。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
本篇课文讲述的是诗人李白年轻时在黄鹤楼送别忘年友人孟浩然时的情景,文中描写了暮春三月,杨柳依依时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
课文文诗对照,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不舍之情,是一篇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获得情感启迪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名篇《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说【教学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阅读课的教学要在实践中完成老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实践中学习。
在语文实践中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获得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小学五年级阶段是小学高年级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的孩子思维能力和自主意识都有所提高,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此教师就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自主解读。
又加之本篇文章是一篇文包诗课文,从小学一年级的《咏华山》到五年级的这篇《黄鹤楼送别》学生已学习了好几篇这样的课文,对此类文章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所以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高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结合苏教版"文包诗" 这一类文章的特点,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饯行,满饮,吟出等词语的意思。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名著。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出自于长篇小说水浒传,少年王冕是出自于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苏教版的编委旨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在古典文学中体味人物,学习语文,获得情感的熏陶,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课文。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
本篇课文讲述的是诗人李白年轻时在黄鹤楼送别忘年友人孟浩然时的情景,文中描写了暮春三月,杨柳依依时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
课文文诗对照,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不舍之情,是一篇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获得情感启迪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名篇《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说【教学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阅读课的教学要在实践中完成老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实践中学习。
在语文实践中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获得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小学五年级阶段是小学高年级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的孩子思维能力和自主意识都有所提高,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此教师就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自主解读。
又加之本篇文章是一篇文包诗课文,从小学一年级的《咏华山》到五年级的这篇《黄鹤楼送别》,学生已学习了好几篇这样的课文,对此类文章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所以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高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结合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饯行,满饮,吟出等词语的意思。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黄鹤楼送别》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五年级语文说课稿黄鹤楼送别是一首中国古代名篇,由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
它以咏史抒怀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朋好友的深深眷恋之情。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唐代的文学艺术特点和作者的个人情感表达。
同时,通过朗读、赏析和模仿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黄鹤楼送别”,学习了解唐代的文学艺术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静夜思》,请几位同学朗读诗歌并简单讲解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探究(15分钟)1.教师首先朗读《黄鹤楼送别》,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歌,理解人物情感和意象的描绘。
2.教师辅助学生分组讨论,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a. 诗歌的背景是什么?人物的情感是怎样的?b. 诗中出现了哪些意境描写?给你的感触是什么?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组进行探究,并准备小组汇报。
三、讲解(15分钟)1.学生小组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整理并进行讲解。
2.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唐代的文学艺术特点,如“咏物抒怀”、“形式严谨”等。
3.解读诗歌中一些字词的意义,如“黄鹤楼”、“归卧龙山”等。
四、实践(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培训,模仿《黄鹤楼送别》的形式,编写自己的送别诗。
2.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并向全班朗读自己的诗作,并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五、反思(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唐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通过创作自己的诗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语文《黄鹤楼》说课稿5篇
语文《黄鹤楼》说课稿语文《黄鹤楼》说课稿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黄鹤楼》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黄鹤楼》说课稿1一.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根据20xx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五、教学思路: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黄鹤楼送别》说课稿一.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五、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2、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
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要 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课时我主要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课后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 会读会认绿线内的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 生活实际理解部分词语。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 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的前两项,教 学难点是通过诗文对照了解“文包诗” 的特点,体会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惜 2 3 4 别之情。1
四、说教法及学法
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 点,解决难点,并结合教材和学 生实际。本课时我主要采取情境 渲染法、朗读感悟法、评价激励 法、学生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 作学习等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
25.黄鹤楼送别
沭阳县悦来中心小学 丁雪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 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 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 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 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 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拓展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 孟浩然之广陵》。 2、积累几首有关送别的诗篇。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孟夫子, 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 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 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 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 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 道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 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小学课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5篇)
小学课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精选5篇)小学课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精选5篇)在教学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收集的小学课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走进名著”里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別的深情。
教学重点: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在朗读感悟的根底上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教学难点:感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开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教学时,我把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贯穿于全过程。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采取朗读感悟、启发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表达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表达了语文课的开放性。
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要以“自主读书、合作探究、朗读感悟”为主。
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学习、积累、感悟语言。
教学时,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尝试读、分角色读、自我展示读、师生合作读、分组读、赛读、配乐读、整体诵读”等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想象情境,使学生不但能从读中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一等奖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一等奖说课稿1、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对教材的解读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
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1)首先说“三维目标”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打开书,自由读1、2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三、课堂小结 我的课堂小结既是对本课时学生学习 成果的认可,同时也能为下一课时的教学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作业设置 在作业设置中我力求能体现巩固基础 知识,我设计的作业是两项,一是抄写生 字词,二是朗读课文给家人听。 总之,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于如何预习, 将方法归纳给学生,并能运用到今后的课 文学习中。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说课稿
太星小学 李丽芬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主要内容是小学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 别》第一课时,下面我主要从教材 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重难 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六方面来 阐述。
说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 的课文。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 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 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 情感的好教材。课文讲述了在暮春三月, 年轻的李白在长江边上的黄鹤楼上为大诗 人孟浩然饯行的故事,表达了李白对孟浩 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设计了三读:一读,扫除“拦 路虎”。二读,读正确流利。三读, 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一读,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 础,在该环节中我要求学生结合课后 的生字表,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 采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同时渗 透理解词语的方法。目的是扫除阅读 障碍,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读,采用多种形式分小节来朗读,师 生评议,相机正音,达到正确、流利。其 间我作了第四小节的范读,我个人觉得在 第一课时中应提倡教师范读,美文要美读。 我体会到,教师读好了,就会使自己的语 文教学富有生气。 三读,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一件 什么事。同时渗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 法,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又整 体感知了文章主要内容。
五上《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讲课稿《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一)导入1、你从这个诗题能读出什么信息?(生讨论)a.这是一篇记叙文b.讲的是一场送别c.这场送别发生在黄鹤楼。
2、对这个诗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生讨论)a.这是谁在和送别?b.他们送别的时候都说了什么?c.为什么要送别?d.要送他去哪儿?e.送别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的?f.送别那天环境是怎么样的?(二)倾听朗诵,感受诗情。
在我们正式开始这篇课文之前,老师想请大家欣赏一首故事,看看从这首古诗中能不能解决刚刚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播放音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出示古诗)好,这首古诗相信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已经读过了,现在伴随着诗朗诵又听了一遍,你们先说说有什么感觉?(生讨论)以后大家学习古诗的时候,也可以找些带有配乐的诗朗诵,增加大家对诗情的感悟理解。
好,现在大家来看这首诗,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大家都看出来这首诗的诗题挺长的,有没有同学可以为它断个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是什么意思,猜一猜?(到)好,第二个问题,从这首诗中,你都能得到哪些信息?能解决我们刚刚提的哪些问题?(地点:黄鹤楼;人物:孟浩然、李白;目的地:扬州/广陵;景象:孤帆、碧空、长江)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这样还没有读文章,一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在打开课本,翻到课后生字表,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本课的生字。
(三)认识生字。
1、每个读两遍,你觉得我们需要注意的读音有哪些?捺(nà)孟(mènɡ)饮(yǐn)暂(zàn)谊(yì)2、我们需要易写错的字有哪些?暮暂唯(描红)3、认识完生字,认一认文中的词语吧。
黄鹤楼暮春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临空远眺敬仰誉满天下一饮而尽暂时友谊伫立凝视浩浩荡荡按捺不住随即吟出脍炙人口(每个读两遍)4、形近字对比暮、幕、墓、慕饯、践、浅誉、誊鸥、欧、殴、呕即、既炙、灸唯、维(四)初读文章,朗读感悟现在可以带着你们学会的生字词,重新回到文章中,读一读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们一起来读!(齐读)【第一段】(暮春三月,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10篇)整理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10篇)整理黄鹤楼送别说课稿(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预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养的有效途径。
我们应当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黄鹤楼送别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1说教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
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奇,能培育同学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进展同学情感的好课文。
说教法和学法:“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别的一篇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纳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比,理解诗词大意文章为了降低同学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纳诗文对比来进行教学,能够关心同学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同学情感的进展。
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同学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进展同学的力量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纳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同学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
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同学想象,使同学的共性得到进展。
同学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一、激发爱好,揭示课题利用课前有限的时间,让同学背诵已学的古诗,采纳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赐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同学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同学的距离,融为一体。
接着,老师背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看与老师比谁能读的更有味。
在读的基础上,让同学针对古诗提问,老师简要进行归纳,明确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了解梗概1、同学初次接触课文,爱好深厚。
在此基础上,同学自读课文,要求同学做到把课文中的字词的音读准,读通读顺课文。
在检查自读状况时,采纳指名分小节朗读,同学评议,指导同学读准字音。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的作用及地位《黄鹤楼送别》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
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
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了解语言环境和故事情景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而且整篇课文品位高,兴趣浓,突出了江苏版教材的标准。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五年级的生活有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五年级的学生不易体会的。
我会利用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如:边读边想,边读边批注,体会句子含义。
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感受进行个性化阅读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能够通过读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此类文章的掌握。
提高学生朗读技巧始终是阅读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因此,我拟定了以下目标、重难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1.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教法学法(一)教法设计课标提出:“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的理念。
我采用品读感悟法,让学生读、分角色有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
通过情景学法,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依依不舍的情感当中。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为完成目标打下了基础。
(二)学法设计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探究方法、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
课标也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以学生为主,通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的读,诵读古诗,使学生能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更好的突破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黄鹤楼送别》(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对教材的解读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
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1)首先说“三维目标”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准备简单,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打开书,自由读1、2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1)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3)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1、2小节中有一个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找出来。
*我们要善于一边读书一边想象,通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李白把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合起来称为“烟花”,这是长江边三月间特有的景象。
[副板书:烟花三月](4)可惜呀,“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
我们再回到“藏”字上面来。
现在思考:两位好朋友为什么先要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藏起来呢?3、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叙情”1、不忍别,终须别呀!引读。
2、如果说两人刚才还在“赏景藏情”的话,他们现在是在“对话叙情”。
3、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里蕴含着深深的依依别情。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然后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依依别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1)还没分别就想见面,可见难舍难分。
指导读。
(2)引用王勃诗句说明人虽分但心相连,说明珍惜友谊,同时含有宽慰之意。
(3)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特,说明友谊深厚,彼此珍惜。
指导读。
(4)引读李白开头的话,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什么?为什么“敬仰”呢?*人品:补充李白另一首写孟浩然的诗《赠孟浩然》,读,说大意。
*诗篇:“誉满天下”。
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背一首孟浩然的诗,让我们感受一下他的“誉满天下”吗?*怎样敬仰:称呼“孟夫子”、“您”,当作兄长和老师。
*指导朗读:李白前面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谁来读?为什么李白开始要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呢?(道出了“依依惜别”的原因)4、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
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5、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
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
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1、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
可是,俗话说得好,“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李白是怎样做的呢?自由读第4小节。
2、读了这一小节,你又一次感受到两人之间的依依别情了吗?特别通过哪些词语能够感受到?相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伫立”、“凝视”等词语的内涵。
3、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配乐)4、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
同学们请看——[媒体5:播放动画]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
[媒体6:想象说话]岸边杨柳依依,好像;江上沙鸥点点,好像。
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
再指名说。
(第2、第3位同学配乐)5、同学们,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
6、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4小节,再来感受一下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配乐朗读渲染情感;运用电脑动画再现情境;运用想象说话体味深情。
三个教学环节层次清晰,目的鲜明。
同时又渗透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指导。
7、引读第5小节: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吟诗抒情]8、你能吟一吟这首诗吗?(出示古诗)[媒体7]指名读,齐读。
9、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应该也像一位兄长和老师,饱含深情地为你描绘一幅幅动人的美丽画面,使你感受一段段诚挚的人间真情。
你能联系前面的所学所悟,说说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指名说。
(1)“烟花三月”写出了春天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2)使人好像看到了诗人伫立江边,凝视远方,看着白帆渐渐远去,一江春水流向天边的画面;(3)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4)文中第4小节说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白帆”,别之情;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当时的长江是一条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只,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在作者的眼里,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我”的眼里只有“你”!“孤”字用得特别好,表面写“船孤”,实质写“人孤”,“孤”字就像整首诗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种孤独并不是狭隘消沉的,君不见“滚滚长江天际流”,这是何等的奔放大气啊!)0、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
配乐,指名读,齐读。
11、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下来记住吧!自己背,齐背。
设计意图:借助“脍炙人口”一词,引导学生回味鉴赏,从而使诗、文不再割裂,达到了“诗文交融”的境界。
并抓住“孤”字这个诗眼,把整首诗品出了味道,品出了内涵,品出了档次!(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1、(指板书)今天,我们通过对《黄鹤楼送别》一课的学习,知道了李白和孟浩然从开始的“赏景藏情—对话叙情—吟诗抒情”这样一个“送别”的过程,从中层层深入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非同寻常的感情,这就是“依依惜别”之情。
不仅如此,我们还从中了解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由来。
2、布置作业: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
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习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别》这样的文包诗,特别注意学习文中用人物对话表达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写作方法,好吗?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的整体把握;课后作业既引导学生指向课后的阅读积累,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充分利用了本课的教学资源,巧妙地做到了“以读促写、读写迁移”。
[板书][副板书]赏景藏情25、黄鹤楼送别对话叙情依依惜别烟花三月吟诗抒情孤帆三、说设计理念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1、试图对“文包诗”这一特殊文体的教法作出大胆尝试。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文体,对于这一文体的教材该怎么教,曾经引起过争议:有人认为“诗重于文”,有人认为“文重于诗”,也有人认为“诗文并重”。
本课教学避开如天平秤一般精确称量诗文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力求做到“诗文交融”,即通过对文的感悟,达到对诗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
2、试图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简约语文”教学理念。
主要追求3点:目标简明,过程简洁,方法简便。
(1)目标简明本课教学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展开教学过程,目标简明,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2)过程简洁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有很多词、句可以细细欣赏、品味,假如样样都抓,容易犯语文教学的“浮肿病”。
本课教学力争内容集中、精要,依据教学目标作大胆取舍,做到“过程简洁”。
(3)方法简便本课教学使用的大多是家常传统手段,一些媒体的使用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方法简单,但追求高效。
3、试图体现“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这一理念。
(1)首先,注重关键词语的解读如巧妙引导学生咀嚼、玩味“藏、烟花三月、伫立、凝视、脍炙人口、孤帆”等词语,赋予这些词语以具体、丰富的内涵,使这些词语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立”了起来;甚至,立起来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有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正所谓“字立而情立”。
(2)其次,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本课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探究写了什么,还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是怎么写的,即进行了对话描写和借景抒情写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写文包诗,进行读写迁移的语文实践活动。
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是真正促进语文能力成长的根系,也是把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到位的纽带与桥梁,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
综观整堂课的教学,做到了教学设计的“简约而不简单”;教学过程的“字立而情立”;教学方法的灵活而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