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同心圆梦新课标冲刺01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

合集下载

2016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精选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

2016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精选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

语文试题(一)一、积累与运用(共29分)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 炮烙.(luò)天梯石栈.(zhàn)湮.没(yān)B. 提.防(dī)恬.然自安(tián)广袤.(mào)C. 罗绮.(qǐ)无语凝噎.(yē)国粹.(cuì)D. 负疚.(jiù)喟.然而叹(wèi)杜撰.(zuǎn)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 孤立无援放诞无礼厮打B. 结外生枝纨绔膏梁烽火C. 休戚相关春寒料峭遵循D. 舞榭歌台捐除宿怨诡秘3. 根据语境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_________耐劳的人。

②我乘她不再紧接地问,迈开步便走,匆匆地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_________。

③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_________,不想_________。

A. 安逸安分给与取得B. 安逸安分取得给与C. 安分安逸取得给与D. 安分安逸给与取得4. 文学常识填空(8分)(1)《寡人之于国也》记载了_________时期思想家孟轲向梁惠王阐释自己对“_________”的看法和主张。

(2)汉代文学家_________在《过秦论》中指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明人将唐代文学家韩愈列为“_________”之首,韩愈的《师说》选自《________________》。

(4)清代沈德潜赞美李白的诗:“太白七古想落天外。

”“七古”即七言古诗,如李白的成名作《________________》。

(5)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都是__________________词风的典范之作。

5. 请在横线上默写原句。

(12分)①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___________。

2016年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2016届高三高考冲刺卷03(新课标Ⅰ卷)语文试卷(无答案)

2016届高三高考冲刺卷03(新课标Ⅰ卷)语文试卷(无答案)

资料概述与简介 ★启用前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请考生将姓名、班级、考号与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2.客观题的作答: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3.主观题的作答:必须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此区域外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提出的。

明“夷狄”、“诸夏”之别,就是其中之一。

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民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周礼”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之后,其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的意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的势力范围。

在当时,用不用“周礼”,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

如楚是南方大国,文化发展程度并不低于周族的姬姓各国,只因为不用“周礼”,而被“诸夏”视为“蛮夷”。

齐桓公建立霸业时,还专门以“包茅不贡”为借口对楚进行讨伐。

可见,“周礼”在区分“夷狄”与“诸夏”时的重要意义。

由于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这种区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居主导地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如“王畿”附近就有伊雒之戎、陆浑之戎。

诸侯大国卫国在卫懿公时,和邢国一起被狄人“残破”。

救卫存邢、南伐荆楚、北伐山戎,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所建立的重要霸业。

所以,尽管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颇为不满,但对其“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十分称许,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孔子觉察到当时民族斗争的严重性,从维护周礼到自觉维护“诸夏”的团结统一,充分肯定管仲这方面的功绩,这说明孔子自觉地把维护民族利益作为第一位的大义,把管仲的贡献提到了“如其仁”的高度。

陕西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陕西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陕西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

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

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所需的场所,加速了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随着冷空气来临,风速增强,雾霾逐渐消散。

研究表明,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一次持续性的雾霾天气过程往往具有显著阶段性特征,是一次持续时间长、阶段性特征明显的雾霾混合性天气。

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第一阶段是霾阶段,该阶段PM2.5浓度增加显著,是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第二阶段是大雾阶段,该阶段迅速增大的相对湿度,是导致能见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在持续性大雾天气的静稳条件下,导致PM2.5浓度累积增加;第三阶段,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大雾天气结束。

可以看出,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相对湿度、PM2.5浓度、温度、风速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

相对湿度与能见度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

由于温度决定了相对湿度的水平,因此温度与能见度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的关系;而从整个过程来看,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第一阶段PM2.5对能见度影响的速率要明显高于第二阶段,而在第二阶段中,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

风速与能见度是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从整体上看,风速越大能见度越好,而从风速对能见度影响的线性趋势上看,第一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要大于第二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第三阶段能见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反映出风速对雾霾过程能见度的转好有重要的作用。

以北京为例。

研究发现:无论是年均水平还是月均水平,霾日都要远远高于雾日,说明霾天气比雾天气对北京的影响更为严重。

2016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篇一:2016全国高考语文3卷试题及答案解析版】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全国Ⅲ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使用地区:重庆、广西、陕西,四川)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8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邹,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全国新课标试卷2016届高三下学期考前冲刺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全国新课标试卷2016届高三下学期考前冲刺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全国新课标试卷考前冲刺试题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份,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终止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日食日食作为古今中外最受人们关注的天象之一,人们对其科学的熟悉经历了极为漫长的岁月。

在很早以前,“天狗蚀日”的说法就在民间广为流传。

我国保留有世界上最古老、最系统的日食观测记录。

只是,限于那时的科技水平,人们关于日食的观测和研究仍是十分粗糙的。

直到16世纪中叶,由于天文学和其他学科的进展,人们对日食的观测研究才取得了进展和提高,从而慢慢揭露了日食的成因。

原先,日食现象是当月球绕地球运转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时,若是现在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条直线,那么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芒,因此月球的黑影就会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就会发生日食现象。

依照交食的情形,日食能够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三种。

日全食必需在太阳、月球、地球排成一条直线时才能发生。

在日全食的时候,月球在地球的影子分为两部份,中心的地域叫本影,外面的区域叫半影。

只有处在本影的位置才能看到日全食;在半影区域的位置能看到日偏食。

也确实是说,在发生日全食时,月球距离地球比较近,现在月球的本影能扫过地球,因此从那个位置来看,月球把太阳全数遮住了。

日环食作为一种日食现象,发生概率是超级低的,因此是一种十分少见的天象。

当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时候,就会遮挡住射向地球的太阳光。

而当月球距离地球比较远的时候,由于不能完全遮住太阳就会形成日环食。

发生日环食的时候,太阳中心黑暗,边缘敞亮,在天空中会形成一个耀眼的光环。

因此,相较于日全食和日偏食来讲,日环食更具有观赏性。

日食观测是人们熟悉太阳的重要手腕,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2016年高考语文冲刺卷03(新课标Ⅱ卷)答案课件

2016年高考语文冲刺卷03(新课标Ⅱ卷)答案课件

2016年高考语文冲刺卷03(新课标Ⅱ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的原因不是“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此题选项B强拉因果。

2.【答案】A【解析】【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此题选项A张冠李戴。

3.【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只有……才……”表达条件关系绝对化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范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

此题选项C曲解文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此题重点注意陈述对象的转换。

5.【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是指谥号。

2016年高考语文冲刺卷08(新课标Ⅰ卷)(答案及评分标准版)

2016年高考语文冲刺卷08(新课标Ⅰ卷)(答案及评分标准版)

2016年高考冲刺卷(8)(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分析与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辨析能力。

D项,“只要……,就可以……”有误,选项对应的原文第五段说的是“然后才有可能长久地保住天下”,只是说“有可能”;选项为“只要”“就”,且少了“可能”混淆逻辑范围。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题干一般是“理解正确的一项”或者“错误的一项……”,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的D项,主要针对文章第五段设题,文章说的是“有可能”,而选项变成了“只要……就可以”。

2.【答案】D【解析】【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题干一般是“下列理解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或者“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选项D出自文章第四段,选项偷换概念3.【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

选项B对应的原文第六段说的是“黄宗羲认为设立百官是为天下、为万民服务,而不是为君主、为一姓卖命”,选项说成是“荀子”的观点,张冠李戴。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然后到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文字,进行比对。

(word完整版)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语文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语文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资料概述与简介 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审题人:刘康民 150分时间:150分钟 分)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偏裨/毗邻舌苔/鞭笞纤绳/ 沽酒/多财善贾 B.聘请/伶俜笑靥/筵席 /绣闼寒砧/瞋目而视 C.庇佑/譬如廖廓/瞭望梗概/粳米偈语/残垣断碣 D.解差/蕴藉 /畏葸缄默/箴言翌年/自怨自艾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粹膏梁收讫不落言荃泪下沾巾 B.陷井沉湎汽艇枉加揣测 C.邮戳敲榨缔造疾恶如仇拾人牙惠 D.切磋店肆堂皇唇枪舌剑各行其是 .下列各项中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喟然(ì) 创(chuàng)伤鲜为人知(xi ān)趋之若骛() B.zhào)恸哭(ng) 博闻强(zhì) 匪我愆(qiān)期 C.讪笑(shān) kuài)苦心孤诣(yì)(qì) D.攻讦(jié) ì)放浪形赅(hái) 稗官野史(bài)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 B.。

C.中国口头文学非常博大,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陈陈相因的故事传递着中国人传统道德准则与价值观,蕴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和丰富的生产经验。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要修复被损毁的穿越海底的通讯光纤电缆,最困难的不是确定光纤电缆损毁的具体位置,而是能否完好修复,在技术上的要求极高。

B.C.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D.煨桑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有着固定的仪式: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在山头或河岸的空地上,中间放上糌粑或五谷,然后洒上几滴水,点燃以祭祀神灵。

.(3分)A.B.C.D..(3分)A.B.C. D..在横线处填入短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③②⑤④①⑥B. ③⑤②①④⑥C.①②⑤⑥④③ D.①③②⑤④⑥ 37分)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2016年高考冲刺卷 (新课标Ⅰ卷) 语文 08(解析版) Word

2016年高考冲刺卷 (新课标Ⅰ卷) 语文 08(解析版) Word

2016年高考冲刺卷(8)(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请考生将姓名、班级、考号与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2.客观题的作答: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3.主观题的作答:必须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此区域外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儒家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为政在人”,“人”即治于人的“人民”和治人的“人才”;为政在人的核心是服务人民的人才与人民的需求要和谐促进。

②为政之首在选人,儒家推重“尚贤使能”,打破亲亲关系。

孟子认为,选用贤才时,应当允许关系疏远的人越过关系亲近的人。

荀子也宣称:王公贵族的子孙,如果没有德才,那就只能沦为平民百姓。

相反,平民百姓的子孙,如果德才兼备,就应当把他选拔到政府去担任官职;推举贤能只应遵循一条标准,即使他是一位有德才的人,既不能因他是自己的仇人而不推举,更不能因他是自己的亲属而降低条件。

③其次在管人。

儒家认为礼治德教是最根本的。

孔子说,平时对老百姓不进行教育,而到他犯了法时就杀他,这叫做暴虐。

推论下去,人才也需要时时接受教育,而不能单靠法的威严来慑服他们。

礼治德教是建立在人们内心自觉的基础之上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自觉性的,而每一个人也很难时时事事处处都做到自觉。

尤其是掌握了国家权力的人才们,稳定而持久的自觉性更难得到保证。

因此,为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而带有强制性的法治刑罚,也是不可缺少的。

④儒家强调“为政在人”不是说不要“法”,是说在“法”与“人”二者中,“人”的因素更为重要。

荀子指出,不用道德教育,只依靠刑罚,法律条令再详细周密,也是防不胜防的。

相反,如只用道德教育而不用刑罚,那么丑恶就得不到应有的惩治,这也是不行的。

荀子认为:法是不能独立起作用的,而依法所推衍出来的各种政策条令也不可能自动地产生。

只有有了好的执行者,法令和律条才能发挥其作用,否则就没有任何作用。

2016年高考冲刺卷 (新课标Ⅰ卷) 语文 05(考试版) Word

2016年高考冲刺卷 (新课标Ⅰ卷) 语文 05(考试版) Word

绝密★启用前2016年高考冲刺卷(5)(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卸载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用典,也叫用事,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等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

用典作为一种文学修辞,如刘勰所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其功能主要是使文辞更为含蓄和典雅。

中国古代用典修辞早就有之。

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了“互文性”的说法,它大体的意思是:一个文本不可能完全是自己的创造,一定是从别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或是明写,或是化在自己的文章中。

其实这个说法与中国古代的用典的意思差不多。

用典变成了“互文性”,传统的文学修辞法变为现代的文学修辞法。

那么,用典与社会文化有何联系呢?首先,用典这种文学修辞方法与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密切相关,换句话说,正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不断生成导致了用典这种文学修辞。

社会精神文化的最初的生成可能是从民间到上层的,下层的百姓在劳动的实践中,由于有感受、有需要,形成了最初的歌谣。

历史已经证明,下层劳动者创作的歌谣,必然会被上层的士人看中,于是拿过去加工,成为诗歌或其他作品。

这种情况一代又一代这样持续下来。

而士人从下层劳动者那里“拿过来”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典”了,他们可能增加或减少一些字句,改变一些字句,或者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这过程从广义上说,就是用典。

2016年陕西省高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

2016年陕西省高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8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言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生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橘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何德》中的故事是堂吉何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

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

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检减损活逐步消失。

陕西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同心圆梦新课标冲刺01语文试题(,有答案)

陕西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同心圆梦新课标冲刺01语文试题(,有答案)

陕西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同心圆梦新课标冲刺01语文试题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智慧城市建设更应追求“真善美”刘士林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备受关注,世界上已有超过50个国家进行了试点和实验。

以2012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启动为标志,我国迅速进入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高潮期,无论政府还是市场都表现出极大热情。

与此同时,一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逐渐凸显,有些耗资巨大的智慧城市项目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度并不高,一些人评价“成本很高,获得感很差”“局部亮点很多,整体乏善可陈”。

尽管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对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对发展趋势缺乏清晰认识的根源又在于对智慧城市建设缺乏基础理论研究,没有把握智慧城市建设应以“真善美”为核心理念。

不把握“真善美”这一核心理念,就会出现智慧城市基本内涵不确定、评价体系不健全、发展定位不明确、战略框架和路径稀里糊涂的情况,匆匆上马的各种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不可能真正使城市运行管理和生产生活智慧化。

智慧城市,可以认为是“智慧+城市”。

“智慧”分为“真的智慧”“善的智慧”“美的智慧”,在学科上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在现实应用呈现为“科技智慧”“管理智慧”“人文智慧”,在发展目标上则要满足人们在城市生活对“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需要。

智慧城市建设应以“真善美”为核心理念、以现代信息科技为主要生产工具、以“城市物质形态灵妙化”“城市社会管理智能化”“城市文化服务人性化”为目标体系。

从“真善美”核心理念出发,可以将智慧城市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以“真一科技智慧一物质文明”为基本构架的“科技型智慧城市”;以“善一管理智慧一制度文明”为基本构架的“管理型智慧城市”;以“美一人文智慧一精神文明”为基本构架的“人文型智慧城市”。

这三者之间的内在机制可以表述为:“真”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善”是智慧城市的保证,“美”是智慧城市的目标。

2016届高考语文冲刺卷06(新课标Ⅰ卷)(原卷版)

2016届高考语文冲刺卷06(新课标Ⅰ卷)(原卷版)

2016年高考冲刺卷(6)(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请考生将姓名、班级、考号与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2.客观题的作答: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3.主观题的作答:必须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此区域外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同心圆梦新课标冲刺01语文试题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智慧城市建设更应追求“真善美”刘士林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备受关注,世界上已有超过50个国家进行了试点和实验。

以2012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启动为标志,我国迅速进入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高潮期,无论政府还是市场都表现出极大热情。

与此同时,一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逐渐凸显,有些耗资巨大的智慧城市项目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度并不高,一些人评价“成本很高,获得感很差”“局部亮点很多,整体乏善可陈”。

尽管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对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对发展趋势缺乏清晰认识的根源又在于对智慧城市建设缺乏基础理论研究,没有把握智慧城市建设应以“真善美”为核心理念。

不把握“真善美”这一核心理念,就会出现智慧城市基本内涵不确定、评价体系不健全、发展定位不明确、战略框架和路径稀里糊涂的情况,匆匆上马的各种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不可能真正使城市运行管理和生产生活智慧化。

智慧城市,可以认为是“智慧+城市”。

“智慧”分为“真的智慧”“善的智慧”“美的智慧”,在学科上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在现实应用中呈现为“科技智慧”“管理智慧”“人文智慧”,在发展目标上则要满足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对“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需要。

智慧城市建设应以“真善美”为核心理念、以现代信息科技为主要生产工具、以“城市物质形态灵妙化”“城市社会管理智能化”“城市文化服务人性化”为目标体系。

从“真善美”核心理念出发,可以将智慧城市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以“真一科技智慧一物质文明”为基本构架的“科技型智慧城市”;以“善一管理智慧一制度文明”为基本构架的“管理型智慧城市”;以“美一人文智慧一精神文明”为基本构架的“人文型智慧城市”。

这三者之间的内在机制可以表述为:“真”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善”是智慧城市的保证,“美”是智慧城市的目标。

三者三足鼎立,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共同构成了智慧城市的“系统设置”。

一个理想的智慧城市,必然是科技型、管理型和人文型的包容性发展。

从全球范围看,智慧城市建设各有偏重:以“数字城市”为中心的“科技型智慧城市”,重点是先进信息通讯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以“智能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型智慧城市”,重点是信息通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以提升城市管理和运营的效率:以“智慧生活”为中心的“人文型智慧城市”,重点是信息通讯技术在公共服务和文化消费中的应用,提升城市的宜居度和人文关怀。

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是,科技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主流,管理型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引起重视但与人们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人文型智慧城市建设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关注较少。

城市是为了让人的生活更美好,满足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我们应确立以智慧科技为重要基础、以智慧管理为主体形态、以智慧人文为理想目标的战略定位和基本思路,在世界智慧城市建设中开拓出一条具有战略突破意义、变被动为主动的自主发展新路。

(2015年5月31日《人民日报》)1.文中对“智慧城市”的分类,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智慧城市,可认为是“智慧+城市”。

从“真善美”核心理念出发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追求的是科技型、管理型和人文型的包容性发展。

B.“科技型智慧城市”以“真一科技智慧一物质文明”为基本构架,其中“真”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是当今城市建设的主流。

C.“管理型智慧城市”以“善一管理智慧一制度文明”为基本构架,其中“善”是智慧城市的保证,在当今城市建设中尚不够成熟。

D.“人文型智慧城市”以“美一人文智慧一精神文明”为基本构架,其中“美”是智慧城市的目标,但它也只是一种构想,政府与市场还未关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流,我国也在2012年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并迅速进入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高潮期。

B.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开展,一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逐渐凸显,而没有以“真善美”为核心理念,是一个深层次原因。

C.智慧城市建设应以“真善美”为核心理念,以现代信息科技为主要生产工具,以满足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目标。

D.智慧城市建设的各种模式都有偏重,其中“管理型智慧城市”以信息通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为重点,以提升城市管理和运营的效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成本很高,获得感很差”“局部亮点很多,整体乏善可陈”是一些人对耗资巨大的智慧城市项目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度不高的评价。

B.把握不住“真善美”这一核心理念,匆匆上马智慧城市建设,城市运行管理和生产生活智慧化便不可能真正实现。

C.满足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对“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需要,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

D.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因为智慧科技是重要基础,智慧管理是主体形态,所以智慧人文应该为理想目标,开拓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自主发展新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程迥,字可久,应天府宁陵人。

年十五,丁内外艰,孤贫飘泊,无以自振。

二十余,始知读书,时乱甫定,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迥得以考德问业焉。

登隆兴元午进士第,历扬州泰兴尉。

训武郎杨大烈有田十顷,死而妻女存。

俄有讼其妻非正室者,官没其赀,且追十年所入租。

部使者以诿迥,迥曰:“大烈死,赀产当归其女。

女死,当归所生母可也。

”境内有妇人佣身纺绩舂簸,以养其姑。

姑感妇孝,每受食,即以手加额仰天而祝之。

其子为人牧牛,亦干饭以饷祖母。

迥廉得之,为纪其事,白于郡,郡给以钱粟。

调信州上饶县。

岁纳租数万石,旧法加倍,又取斛面米。

迥力止绝之,尝曰:“令与吏服食者,皆此邦之民膏血也。

曾不是思,而横敛虐民,鬼神其无知乎!”州郡督索经总钱甚急,迥曰:“斯钱古之除陌之类,今其类乃三倍正赋,民何以堪?”反复言之当路。

程祥者,从伯父待制昌禹来居番阳,昌禹死,遂失所依。

祥继亡,祥妻度氏犹质卖奁具以抚育孤子,久之罄竭,濒死,邻家皆莫识其面。

有欲醮之者,度曰:“吾儿幼,若事他人,使母不得抚其子,岂不负良人乎?”终辞焉。

或为迥言其事,迥走告于郡守,月给之钱粟。

迥居官临之以庄,政宽而明,令简而信,绥强抚弱,导以恩义。

积年雠讼,一语解去。

猾吏奸民,皆以感激,久而悛悔,欺诈以革。

暇则宾礼贤士,从容尽欢,进其子弟之秀者与之均礼,为之陈说《诗》、《书》。

质疑问难者,不问蚤暮。

势位不得以交私祠庙非典祀不谒听决狱讼期于明允凡上官所未悉者必再三抗辨不为苟止。

贵溪民伪作吴渐名,诬诉县令石邦彦,迥言匿名书不当受,转运使不谓然,遂兴大狱,瘐死者十有四人。

及闻省寺,讫报如迥言。

迥尝授经学于昆山王葆、嘉禾闻人茂德、严陵喻樗。

所著甚多。

卒官。

迥之子绚以致仕恩调巴陵尉,摄邑事,能理冤狱。

孙仲熊,亦有名。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九十六·儒林七》,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势位不得/以交私祠庙/非典祀不谒/听决狱讼期/于明允凡上官所未/悉者必再三/抗辨不为苟止。

B.势位不得/以交私祠庙/非典祀不谒/听决狱讼期于明允/凡上官所未/悉者必再三抗辨/不为苟止。

C.势位不得以交私/祠庙非典祀不谒/听决狱讼/期于明允/凡上官所未悉者/必再三抗辨/不为苟止。

D.势位不得得交私/祠庙非典祀不谒/听决狱/讼期于明允/凡上官所/未悉者必再三/抗辨不为苟止。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内外艰”是指遭遇父母去世,其中“内艰”指母亲去世,“外艰”指父亲去世。

B.“进士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登进士第”是指考中进士。

C.“为之陈说《诗》、《书》”中的“《诗》和《书》是指《诗经》和《尚书》,均属“五经”。

D.“致仕”是指古代一些人因为有突出的功绩,而被举荐,从而授予官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杨大烈财产继承问题上,程迥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杨大烈的财产应为其女继承,女去世则由该女的母亲继承,即使母亲不是杨大烈的正室。

B.州郡督促收经总钱,但是程迥认为这种赋税应该数量很小,现在却远远超过正赋,百姓不能承受。

在他反复进谏之后,最终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

C.对于品行好但生活有困难的人,程迥总是极力帮助。

如孝敬婆婆的妇人和程祥的妻子,都是在程迥的帮助之下,获得政府的补助。

D.关于贵溪人用匿名信诬告县令石邦彦一事,程迥认为不应当受理,但转运使却严厉处罚,致使多人死在狱中,等上级知道此事,回复的和程迥所言一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迥廉得之,为纪其事,白于郡,郡给以钱粟。

(5分)(2)吾儿幼,若事他人,使母不得抚其子,岂不负良人乎?(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沁园春①陆游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

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

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

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

交亲零落如云。

又岂料如今余此身。

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

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莼。

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注】①词人在公元1178年秋天,从四川回到了阔别了九年的故乡绍兴。

这时候的陆游已经五十三岁了。

这首词当是返乡之后所作。

8.《沁园春》上片“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中的“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分析。

(5分)9.陆游是宋词豪放派的集大成者,词风慷慨雄壮,但这首词悲中有壮。

请结合该词进行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在《虞美人》这首词中,表现李煜听春风,望明月,愁绪万千,深念故国的两句是“,”。

(2)在《诗经·氓》中,女子诉说自己嫁到男家后从早到晚操劳的两句诗是“,”。

(3)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能够表现陋室主人所结交之人非平庸之辈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去乡下秦德龙若是真的没人种庄稼,我们以后吃什么呢?董阳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并为此而担忧。

他决定去乡下搞一个调研,看看农民都在干什么,分析以后如何解决口粮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