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诗歌赏析
《登飞来峰》诗歌赏析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本是咏物抒怀之句,却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啊! 不光是一切陈腐的陈规陋习,就连那些闲言碎语都可能成为遮挡我们视线、妨碍我们认清方向的“浮云”。
自然界的浮云有消散之时,可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的阴霾却不会轻易地被驱净。
原文如下:《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朝代: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主旨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注释(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 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
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
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
登飞来峰知识清单
《登飞来峰》知识清单一、疏通诗意1、翻译2、理解性默写(1)王安石《登飞来峰》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2)借云抒发不怕困难,坚信自己能够成功的是,。
(3)描写飞来峰全貌,通过传说写飞来峰之高的是,。
二、诗歌赏析1、本诗表达什么情感?表达诗人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2、谈谈本诗揭示了怎样深刻的道理。
(1)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2)只有认识达到了一定高度,才不会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
3、赏析“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1)“千寻”运用夸张,借写古塔志高,写诗人立足点之高,为议论做铺垫。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千寻”正面写塔高,“见日升”,侧面衬托塔高。
(3)虚实结合。
前一句实写千寻高塔之景,后句虚写鸡鸣日升的辉煌景象,表现诗人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情怀。
4、本诗中“浮云”有何深意。
运用典故,指奸邪小人。
本诗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
5、分析本诗是如何将景、情、理融为一体的。
前两句借写古塔之高,写诗人立足点之高,为下文做铺垫;后两句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借景说理,表达诗人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也说明了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
6、其他哲理性诗句。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更高,看的更远。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同的观察角度,有不同的结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登飞来峰》古诗解析
《登飞来峰》古诗解析《登飞来峰》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诗。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从诗的结构、意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诗的结构《登飞来峰》整体结构属于七言绝句,共有四个体裁,并且整首诗没有明显的转折点。
每个体裁都以"人"与自然景物的对比为主题,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二、意境的描绘1. 第一体裁:诗人以“孤云”、“寡鹤”作为修辞手法,表达了登上飞来峰的人的孤独和寂寞感。
同时通过"云尽"、"山出"的描写,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2. 第二体裁:诗人运用"犹自为劳"的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行为进行对比。
通过描绘人在登峰过程中的艰辛和劳累,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
3. 第三体裁:通过“冷松”、“白云”等描写,展现了登上飞来峰的人所能看到的美丽景色。
其中的"云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奇妙景象的惊叹。
4. 第四体裁:通过“西风”、“日暮”等描写,表达了登上峰顶后回首的情感。
诗人以"乱峰胜构陷买臣"的修辞手法,意在对现实社会中贪污腐败的反思。
三、情感的表达1. 孤独与寂寞:诗中多次使用孤独和寂寞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登上飞来峰的人所感受到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情感也可以理解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清净宁静的向往。
2. 劳累与思考:诗中通过描绘人登峰的艰辛和劳累,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
这种情感可以看作是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和对困境的反思。
3. 自然奇妙景象的惊叹:诗人运用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表达了对大自然奇妙景象的惊叹和对壮丽景色的感受。
4. 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诗人以"乱峰胜构陷买臣"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中贪污腐败的反思和对不公平现象的愤怒。
总之,《登飞来峰》这首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并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
王安⽯《登飞来峰》原⽂及赏析王安⽯《登飞来峰》原⽂及赏析 王安⽯潜⼼研究经学,著书⽴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以下是⼩编整理的王安⽯《登飞来峰》原⽂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登飞来峰 王安⽯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在最⾼层。
注释: 注释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得名。
【千寻】古以⼋尺为⼀寻,形容⾼。
【不畏】反⽤李⽩《登⾦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长安不见使⼈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之蔽贤”句。
译⽂: 飞来峰上耸⽴着⾼⾼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已站在最⾼层的地⽅。
赏析⼀: ⼭是⾼耸的,塔是⾼耸的,⼭顶上的塔更是⾼⾼耸⽴的。
飞来峰和它上⾯的宝塔总共多⾼?不知道。
诗⼈只告诉我们,单是塔⾝就是⼋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还讲了⼀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势吧! 宝塔虽⾼,却不是⾼不可上。
转眼间,诗⼈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在最⾼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条⼈⽣哲理:在社会⽣活和思想修养⽅⾯,不也是站得⾼才能看得远吗?!在诗⼈,这是雄⼼勃勃的⾃勉;对读者,这是引⼈向上的启⽰。
赏析⼆: 王安⽯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也是⼤诗⼈和散⽂⼤师。
他在北宋⽂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法都有很⾼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诗。
这⼀年王安⽯三⼗岁。
第⼀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尺是⼀寻,千寻塔是极⾔塔⾼。
【诗歌鉴赏】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及赏析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注释、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2、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3、闻说:听说。
4、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5、缘:因为。
王安石《登飞来峰》翻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登飞来峰》是北宋著名的诗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诗歌鉴赏答案及译文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诗歌鉴赏答案及译文《登飞来峰(宋)王安石》诗歌鉴赏答案及译文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登上去就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是因为站在了凌空的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千寻塔】非常高的塔。
古代以八尺为一寻。
千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飘浮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望眼】:远望的眼睛。
【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身】:自身,自己。
●作者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介甫,号半山。
世称王荆公。
谥文,又称王文公。
这首绝句王安石早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
●主旨:表现了作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去精神。
赏析:●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飞来山上千寻塔”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此外,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困难、障碍、挫折之类的事物。
“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表示一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态度。
王安石的诗词《登飞来峰》赏析
【导语】《登飞来峰》是北宋⽂学家、政治家王安⽯创作的⼀⾸七⾔绝句。
此时诗⼈只有三⼗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新法的前奏。
下⾯就给⼤家介绍下王安⽯的诗词《登飞来峰》,欢迎阅读! 《登飞来峰》 宋•王安⽯ 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在层。
【注释】 ①飞来峰:有两说:⼀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②千寻塔:很⾼很⾼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尺为寻。
③浮云:在⼭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在层”两句,议论说理,兼有抒情。
诗⼈不怕被浮云遮蔽了双眼,只因为⾃⼰便站在这⼭的层。
“浮云遮望眼”,语义双关,既指眼前之实景,⼜暗喻*邪⼩⼈。
据考证,古⼈常把浮云⽐作*邪⼩⼈,以浮云蔽⽇喻指邪⾂蔽君,混淆视听。
但作者以“不畏”⼆字,加以否定,表现了诗⼈在政治上的⾼瞻远瞩,和不畏*邪的勇⽓决⼼。
此外,此⼆句还蕴含着“站得⾼⽅能望得远”的深刻哲理,反映了作者胸怀宽阔,不惧困难,勇于改⾰的豪迈⽓魄和坚强意志,这种敢于⽃争、积极进取的坚强信念,值得我们学习。
扩展阅读:王安⽯的简介 王安⽯(1021年12⽉18⽇-1086年5⽉21⽇),字介甫,号半⼭,临川⼈,北宋思想家、政治家、⽂学家、改⾰家。
庆历⼆年(1042年),王安⽯进⼠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故世称王⽂公。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出⽣于仕宦家庭,⾃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宦游南北各地,接触到⼀些社会现实。
对农民的痛苦⽣活有所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注释译文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1、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2、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3、闻说:听说。
4、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5、望眼:视线。
6、缘:因为。
译文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参考答案】: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参考答案】: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5分)答: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2分),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1分),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2分)。
4、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6分)答: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2分)。
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2分)。
只要努力践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是能够做到的(2分)。
【问题】[阅读问题]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最新)
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
王安石《登飞来峰》诗词原文及赏析
对后世的影响
启发思想
王安石的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到的见解为后世的 文学家和政治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艺术传承
王安石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具有传承性,其 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为后世的诗歌创 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
文化符号
王安石的诗歌作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3
文学上以散文、诗词见长,被誉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登飞来峰》的创作背景
创作于宋仁宗庆历五 年(1045年)
登上飞来峰,触景生 情,抒发壮志难酬的 感慨,寄托对未来的 希望
王安石当时因上书变 法新政被贬为鄞县知 县,壮志未酬,心怀 忧虑
王安石的人生哲学
01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
人生之追求
诗中表达了人生应该追求光明、进步、高尚的目标,而不是沉迷 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之中。
人生之不屈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在登山过程中的感受,表达了不屈不挠、勇往 直前的精神,鼓舞人心。
对社会的批判
社会之弊
王安石在诗中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述和批判,表达了对社会不公、腐败等问题 的关注和担忧。
社会之变革
诗人呼吁进行社会变革,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体现了王安石的政治思想 和改革精神。
文化交流
王安石的诗歌作品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也有着 重要的地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06
CATALOGUE
结论与评价
王安石的贡献与成就
政治家
王安石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推行的变法政策对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主要内容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主要内容《登飞来峰》是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
如果你对这首诗作感兴趣就赶紧和小编我一起来了解这首诗作吧!古诗介绍《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作品原文登飞来峰⑴飞来山上千寻塔⑵,闻说鸡鸣见日升⑶。
不畏浮云遮望眼⑷,自缘身在最高层⑸。
【注释】⑴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⑵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⑶闻说:听说。
⑷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⑸自缘:自然是因为。
缘:因为。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作品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古诗赏析—王安石《登飞来峰》
古诗赏析—王安石《登飞来峰》《登飞来峰》是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这一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而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总的来说,《登飞来峰》展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和改革家的豪迈气魄和坚强意志,表达了其对未来的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此外,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和批判,以及对自己改革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他不畏保守势力的攻击和阻挠,坚定地推进自己的改革方案,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同时,《登飞来峰》也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是一首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诗歌。
在写作手法上,这首诗运用了夸张、比喻、用典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例如,第一句用“千寻”形容古塔之高,第四句用“最高层”形容自己的位置之高,这些夸张的手法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登飞来峰的诗意
登飞来峰的诗意登飞来峰的诗意《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绍兴市区,而峰上更有应天塔,登塔可俯瞰全城,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登飞来峰》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登飞来峰》赏析
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小学三年级语文《登飞来峰》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登飞来峰》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登飞来峰》原文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登飞来峰》教案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二、朗读《登飞来峰》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
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
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为下文的哲理表达作铺垫。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与杜甫的哪两句诗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简要说说本诗中这两句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哲理: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或者登高才能望远,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4、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5、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6、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引用典故,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7、“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仁堡小学“2+2”高效课堂语文导学案(B版)
主备:黄美荣审核:刘彩萍年级:五年级编号:0 1 课题:《古诗二首》课时: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时段:家庭学习时间: 20分钟)
1、自由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请家长评价。
2、查字典了解“千寻、闻、畏、浮云、遮、缘”这些词语的意思。
3、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堂导学】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登飞来峰》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感悟诗中蕴含的站得
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二、导学过程:
三、板书设计登飞来峰
站得高看得远
角
度
景情
【达标训练】
1、《登飞来峰》的作者是时期的大政治家、大诗人、散文大师。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的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
(可多写一句)
3、《登飞来峰》的前两句、后两句各侧重的是什么?
4、《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6、默写古诗《登飞来峰》。
【课后反思】
附: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他积极推行新法,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晚年退居江宁。
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当时他三十岁,由鄞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
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
这首诗构思上独具特色: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