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登飞来峰》的意思及赏析

合集下载

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登飞来峰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登飞来峰》译文及注释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释:⑴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⑵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⑶闻说:听说。

⑷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⑸缘: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登飞来峰》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原文赏析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原文赏析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原文赏析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原文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字词解释: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飞来,故名。

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作品翻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作品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作品赏析:本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 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

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

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

北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原文: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翻译: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注释: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登飞来峰的古诗的意思

登飞来峰的古诗的意思

登飞来峰的古诗的意思
《登飞来峰》是宋代王安石的诗,原文及诗意如下: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诗意: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
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只有登上“飞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

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登飞来峰》译文-注释-大意-赏析

《登飞来峰》译文-注释-大意-赏析

《登飞来峰》译文|注释|大意|赏析《登飞来峰》译文|解释|大意|赏析《登飞来峰》译文|解释|大意|赏析飞来山上千寻①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②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解释】这是一首重点描写自己登上高山之后的感受的作品,北宋王安石作。

飞来峰:今浙江省绍兴市城外的宝林山。

①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

②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大意】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能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的视野,只因为站在飞来峰顶心胸宽广。

【赏析】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古塔很高,在攀登山峰和古塔的过程中,也着实费了一番功夫,但这过程实在没有什么再说的必要了,重要的是现在的位置是在山峰上的古塔之巅,看到的是在下面无法想象的景色。

就如现在在朝廷中人人羡慕的高位一般,当初为之付出的努力在今天看来都不值一提,那都只不过是实现抱负的手段而已,关键是处在这样一个位置,纵观整个天下,可以更好地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努力。

在高塔上,可以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就像我那蓬勃的朝气,就像这个国家可以预见的辉煌未来。

无论是站在地理上的高峰,还是身处庙堂中的高地,在揽尽风光的同时,也总是会遇到更多的问题。

身处高峰时,总是有飘过的浮云挡住视线,有时甚至不见白日青天;身居庙堂时,总是有奸佞挡住去路,试图玷污高悬明镜。

但这都不是问题,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要成大事,就不能害怕这些问题,身在巅峰,就应该看尽天下风光;居庙堂之高,就应该思天下之事。

这才是身居庙堂的大丈夫应该做的!【拓展】宋诗以说理见长,北宋苏轼曾作《题西林壁》,理趣无穷。

全诗如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飞来峰》翻译、注释、创作背景、赏析、简析及王安石介绍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飞来峰》翻译、注释、创作背景、赏析、简析及王安石介绍

《登飞来峰》翻译、注释、创作背景赏析、简析及王安石介绍登飞来峰王安石〔宋代〕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创作背景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王安石的诗词《登飞来峰》赏析

王安石的诗词《登飞来峰》赏析

王安石的诗词《登飞来峰》赏析《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

【注释】①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传奇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②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③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两句,议论说理,兼有抒情。

诗人不怕被浮云遮蔽了双眼,只因为自己便站在这山的层。

“浮云遮望眼”,语义双关,既指眼前之实景,又暗喻奸邪小人。

据考证,古人常把浮云比作奸邪小人,以浮云蔽日喻指邪臣蔽君,混淆视听。

但作者以“不畏”二字,加以否定,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不畏奸邪的勇气决心。

此外,此二句还蕴含着“站得高方能望得远”的深刻哲理,反映了作者胸怀宽敞,不惧困难,勇于改革的豪迈气魄和坚强意志,这种敢于斗争、积极进取的坚强信念,值得我们学习。

扩展阅读:王安石的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文宦游南北各地,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

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

因此,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他于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典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

北宋嘉佑三年(1058)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增强边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一作:自缘)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

王安石《登飞来峰》古诗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古诗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古诗赏析王安石《登飞来峰》古诗赏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安石《登飞来峰》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赏析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

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

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

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

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

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安石的诗词《登飞来峰》赏析

王安石的诗词《登飞来峰》赏析

【导语】《登飞来峰》是北宋⽂学家、政治家王安⽯创作的⼀⾸七⾔绝句。

此时诗⼈只有三⼗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新法的前奏。

下⾯就给⼤家介绍下王安⽯的诗词《登飞来峰》,欢迎阅读! 《登飞来峰》 宋•王安⽯ 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在层。

【注释】 ①飞来峰:有两说:⼀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②千寻塔:很⾼很⾼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尺为寻。

③浮云:在⼭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在层”两句,议论说理,兼有抒情。

诗⼈不怕被浮云遮蔽了双眼,只因为⾃⼰便站在这⼭的层。

“浮云遮望眼”,语义双关,既指眼前之实景,⼜暗喻*邪⼩⼈。

据考证,古⼈常把浮云⽐作*邪⼩⼈,以浮云蔽⽇喻指邪⾂蔽君,混淆视听。

但作者以“不畏”⼆字,加以否定,表现了诗⼈在政治上的⾼瞻远瞩,和不畏*邪的勇⽓决⼼。

此外,此⼆句还蕴含着“站得⾼⽅能望得远”的深刻哲理,反映了作者胸怀宽阔,不惧困难,勇于改⾰的豪迈⽓魄和坚强意志,这种敢于⽃争、积极进取的坚强信念,值得我们学习。

扩展阅读:王安⽯的简介 王安⽯(1021年12⽉18⽇-1086年5⽉21⽇),字介甫,号半⼭,临川⼈,北宋思想家、政治家、⽂学家、改⾰家。

庆历⼆年(1042年),王安⽯进⼠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故世称王⽂公。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出⽣于仕宦家庭,⾃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宦游南北各地,接触到⼀些社会现实。

对农民的痛苦⽣活有所了解。

王安石登飞来峰诗词鉴赏

王安石登飞来峰诗词鉴赏

王安石登飞来峰诗词鉴赏《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宋代】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注释:【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登飞来峰》翻译: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登飞来峰》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

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思想感情:这首古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深刻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曙,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登飞来峰》鉴赏: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纯粹的美王安石登飞来峰译文及赏析

纯粹的美王安石登飞来峰译文及赏析

纯粹的美王安石登飞来峰译文及赏析纯粹的美——王安石《登飞来峰》译文及赏析王安石,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和细腻入微的情感而著称。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的一首山水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感悟,表达了作者对纯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下面将为您呈现《登飞来峰》的译文及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山,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的南岳衡山景区内。

山上耸立着一座高塔,而这座塔,正是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提到的。

开篇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直接点出了写作的地点和时间——山上高塔,清晨日出。

接下来的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则展现了作者不畏浮云的刚毅精神。

浮云蔽日,遮挡了视野,但是王安石并不害怕,因为他身处最高层,站在峰巅,能远离所有凡尘烦世,眺望世界的纯净。

这种胸襟和豁达,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超然世俗的态度。

百丈高台俯海平,青山如黛远峰青。

至今窥见湘江白,依旧思量湘江清。

这一联写景更为广阔,“百丈高台”是指作者所在的飞来山,站在山巅俯视,可以眺望到辽阔的海平面。

而青山如黛的远峰青,给人以视觉冲击,形成鲜明的对比。

接下来,“至今窥见湘江白,依旧思量湘江清”,运用了回望的手法,让读者在眼前的景色中联想到亲眼所见的湘江美景。

这种将眼前与远方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的手法,既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又体现了对故土思念之情。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波满白洲。

这末联以“滟滟随波千万里”开头,将诗篇的意境拉回到了江边。

江水连续不断地向前流淌,“何处春江无月明”表达了江水的广袤无垠和洞察一切的能力。

接下来一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点明了这首诗描绘的是春江好时光,描绘了大自然万物生机的勃发和美好的一年之际。

最后一句“绝胜烟波满白洲”,则以“绝胜”之词来形容春江美景,烟波隐隐,景色如梦,把握住了诗歌的氛围和韵味。

王安石诗《登飞来峰》原文鉴赏

王安石诗《登飞来峰》原文鉴赏

王安石诗《登飞来峰》原文鉴赏王安石诗《登飞来峰》原文鉴赏【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二年(1050年),王安石当时三十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

当时他已由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

此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王安石诗赏】王安石在诗、词、文方面都有成就,他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有补于世”,同时也要“以雕绘语句为清新”。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

这首诗构思奇特,选择角度新颖,借景抒情,寄意深沉,可谓言简意赅,豪壮洒脱。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意思是说,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

“千寻”,极言塔高,古代以八尺为“寻”。

这两句描写立足点之高,为接下来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作者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是为了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意思是说,不怕浮云层层遮蔽视野,是因为我登高望远、心胸开阔。

“缘”,因为。

这两句是借景抒情,阐发哲理。

“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表现了诗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强信念。

用诗歌阐述政治、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这是宋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该诗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

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王安石的 《登飞来峰》原文与赏析

王安石的 《登飞来峰》原文与赏析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原文与赏析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上一座高高的塔,站在上面可以看见旭日东升。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当时他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在途经杭州时,有感而发。

诗的构思是针对时政的,前两句写景,景象壮丽,气势磅礴,不涉时事,但含蕴丰富,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他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以及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的思想感情。

《登飞来峰》原文书下注释赏析

《登飞来峰》原文书下注释赏析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2)闻说:听说。

(3)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4)缘:因为。

赏析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二年(1050年),王安石当时三十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

当时他已由鄞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

此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登飞来峰原文及翻译注释

登飞来峰原文及翻译注释

登飞来峰原文及翻译注释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翻译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
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注释】
全诗解释: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登飞来峰》的意思及赏析登飞来峰1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2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3遮望眼,只缘4身在最高层。

1飞来峰:即浙一江一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形容塔很高,古代八尺为一寻。

3浮云:暗喻一奸一佞的小人。

4缘:因为。

我登上飞来峰上一座极高的宝塔,听说站在塔上凌晨鸡叫时就可以看见旭日东升的壮观景象。

我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双眼,只因为我已经站在最高一峰上面了。

【登高之美】
在这首诗里,诗人的创作角度站的很高。

他面前的山是高一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一耸立的。

如果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加在一起又有多高呢?这些或许都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

但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宝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的日出。

这些壮观的景象一一呈在了诗人眼前,其实都是登高的缘故。

【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两句名句用议论结合写景的方法,表达了作者积极、豪迈的人生态度,显得非常自然。

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

可见,在写作中,打破常规,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启示】
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
句常常被人当作座右铭来激励自己。

在诗中,诗人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眺,诗人不禁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似觉天地万物都可尽收眼底。

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的积极态度,那就是不畏惧眼前的任何困难,对前途始终充满了信心。

也使我们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学一习一、生活和思想修养等方面,不也是只有站得高的人才能看得更远吗?对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