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王安石阅读赏析

合集下载

即事王安石暖和晴的表达效果

即事王安石暖和晴的表达效果

即事王安石暖和晴的表达效果首联“暖”和“晴”的表达效果。

“暖”和“晴”。

“暖”字不仅描绘出小径上春意融融、温煦和暖的景象,也揭示了“草如积”的原因;“晴”字写出了山上天气晴好、阳光明媚的景象,正因为阳光朗照,所以春花才开得格外繁盛。

这两个字分别与“径”和“山”搭配,而不直接说“日暖”“天晴”,可谓突破常规,别有情致。

附原文:即事王安石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词句注释⑴即事:以当前事物为题材写诗。

⑵径:小路。

积:积聚,堆积,形容草丛茂盛。

⑶憩:休息。

鸡:一作“鸠”。

⑷荒寻:犹言寻幽。

昏:黄昏。

⑸武陵源:即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一处世外桃源,中有“鸡犬相闻”之语。

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常德。

[2-3]诗意:野径温暖铺着柔厚的碧草,山气晴净杂花更显得茂繁。

一川清水曲曲折折无声流淌,数户村居高高低低依山而筑。

午间静憩传来几声鸡鸣,访寻幽境又遇犬吠暮烟。

出游归来向人谈起此事,以为所经本是武陵桃源。

赏析此诗描绘山村春景。

山明水曲,草盛花繁,村舍疏稀,鸡犬相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环境幽美如画,“纵横”、“高下”。

这一联以“纵横”“高下”为对,经纬交错,构织了一幅谐和匀称的画面:一道河水曲折流过,村中高高低低地散布着几户人家。

这两个词,不仅突出了乡村山高水阔的环境特点,更显出自由宁静的气氛。

二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流水曲折,村舍稀疏,鸡犬相闻,生活安逸。

这种画面正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图景,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意境一致,所以诗人才会“疑是武陵源”了。

是荆公的写景佳篇。

据《王直方诗话》说,本篇深受苏东坡喜爱,东坡曾手写此诗。

诗题一名《即事》。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16篇)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半山春晚即事》译文春风虽然把百花取走,却酬谢人清凉的绿阴。

幽暗的池边小路十分宁静,草木掩隐的园屋多么深沉。

我时而打开床铺稍事休息,时而扶着手杖去寻幽探胜。

只看见钟山的小鸟飞来,经过我这里留下了一串动听的歌声。

《半山春晚即事》注释⑴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

春晚:即晚春,暮春。

即事:就眼前景物作诗。

⑵春风:一作“晚风”。

⑶酬: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

清阴:清凉的树阴。

⑷翳翳(yì):树阴浓暗的样子。

陂(bēi)路:湖岸,塘堤。

⑸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

园屋:田园、房屋。

深:幽阴深邃。

⑹床敷(fū):安置卧具。

每:每每,常常。

⑺杖屦(jù):拄杖漫步。

或,有时。

幽寻,探寻风景之胜。

这两句是说,常常无事休息,有时又上山看看风景。

⑻北山:即钟山。

南朝宋周颙与孔稚圭曾隐居于此,后周颙离山出仕,孔曾作《北山移文》表示讥刺。

王安石有《思北山》等诗,寄托真心隐逸的心境。

⑼遗(wèi):赠送,这里引申为“留下”之意。

好音:美妙的叫声。

《半山春晚即事》赏析这首诗表现了王安石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

陈衍说起二句本于唐人“绿阴清润似花时”,但安石的两句含义却深厚得多,感情色彩浓烈得多,韵味也胜过许多。

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

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5篇)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5篇)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5篇)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5篇)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1一、原文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译文及注释:二、译文一条清澈溪流穿过桃李花林,水波荡漾着绿蒲滋润着白芷。

溪流旁边总共只有几户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东流水里。

踢出的皮球屡屡高出飞鸟上,荡起的秋千争相飞出绿杨林。

年轻人分开日子每天来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三、注释1.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故称“寒食”。

2.一道:一条。

穿:穿过。

3.演漾:荡漾。

涵:沉浸。

白芷:一种可入药的香草。

4.凡:总共,一共。

5.蹴(cù)踘(jū):同“蹴鞠”,亦称“打毬”,即古代踢球的游戏。

蹴,踢。

踘,皮制球,球内充塞以柔软的东西。

古时有在寒食蹴鞠的习俗,参见《荆楚岁时记》。

6.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为古代游戏用具,相传是春秋齐桓公时期从北方山戎传入。

《太平御览》卷三〇引《古今艺术图》云:“寒食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越者也。

”7.分日:安排好日期,计划好如何玩。

一说犹逐日,意为一天天、每天。

又说指春分之日。

8.清明:节气名。

在夏历三月初,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淮南子·天文》:“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

上巳:节日名。

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有在流水边洗濯祓除、去除灾病的习俗。

魏晋以后固定为夏历三月三日。

四、赏析此诗开头两句,写一道清澈的溪流,穿过桃李花丛;而溪水边荡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润的白芷,安逸而柔静。

古代习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时,王公以下,携眷聚于水畔洗濯,驱除不祥。

这里表现的就是这个习俗,展现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两句,写溪流边的几户人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浓厚的早春气息,有很强的画面感。

王安石《钟山即事》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王安石《钟山即事》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钟山即事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释⑴钟山:紫金山,今江苏省南京市。

即事:就眼前景物加以描写,有感于当前事物。

⑴涧水:山涧流水。

⑴竹西:竹林西畔。

弄春柔:在春意中摆弄柔美姿态的意思。

⑴茅檐:茅屋檐。

相对,对着山。

⑴幽:幽静,幽闲。

翻译山涧中的流水,静悄悄的,绕着竹林流淌。

竹林西畔,那繁花绿草,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摇晃。

我坐在茅屋檐下,整天看着这明媚的春光;夕阳西下,耳边听不到一声鸟鸣,山中显得格外的静寂幽旷。

赏析王安石在晚年罢相隐居之后,诗歌创作也发生了变化,政治题材减少了,写湖光山色的小诗多了,壮年时代的豪放雄奇的风格改变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空精绝、雅丽低回。

这个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则更为成熟了,有一唱三叹之感。

这是一首饶有风味的小诗。

诗人坐在家门口,对着涧水、绿竹、花草,兴趣盎然。

不知不觉地,白天过去,夕阳下山,山中十分幽静,连鸟都不叫一声。

看似脱去世故,其还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诗,以表达心中的不平。

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涧”是鲜活的,在山间竹林里回环往复,奔腾跳跃,唱着歌,带着笑流向远方;“竹”也是鲜活的,仿佛在你的思维深处亭亭玉立,舞动腰身,款款弄姿,将那婀娜的影子倒影于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

然而,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

人,“茅檐相对坐终日”,整天整日一声不响地在屋檐下对着大山静静的坐着,幽闲、寂寞至极。

末句是改用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安石翻过一层,变成“一鸟不鸣山更幽”。

对这样的改写,前人多有讥刺,认为一鸟不鸣,山自然更幽,用不着多说,所以王安石这么一改,是点金成铁。

王安石的诗与王籍的诗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修辞手法。

王籍是用反衬。

山中鸟雀齐鸣,声音扑耳,是因为山里已没有人,成了鸟的世界,鸟才会如此啼鸣,就像欧阳修《醉翁亭记》所说,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群鸟乐也”。

最新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原文译文及赏析

最新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原文译文及赏析

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原文译文及赏析作者:王安石加入日期:14-05-27《半山春晚即事》①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②。

翳翳陂路静③,交交园屋深④。

床敷每小息⑤,杖屦或幽寻⑥。

惟有北山鸟⑦,经过遗好音⑧。

[1]注释①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

春晚:即晚春,暮春。

即(jí)事:就眼前景物作诗。

②酬: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

清阴:清凉的树阴。

③翳翳(yìyì):树阴浓暗的样子。

陂(bēi)路:湖岸,塘堤。

④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

园屋:田园、房屋。

深:幽阴深邃。

⑤床敷(fū):安置卧具。

每:每每,常常。

⑥杖屦(jù):拄杖漫步。

或,有时。

幽寻,探寻风景之胜。

这两句是说,常常无事休息,有时又上山看看风景。

⑦北山:即钟山。

⑧遗(wèi):赠送,这里引申为“留下”之意。

好音:美妙的叫声。

[2]译文晚春的风把花吹走了,带给我一片清凉的树阴。

塘堤和山园笼罩在浓密的绿荫中,幽静深邃。

常常设椅小坐休息,偶尔也扶杖漫步,探寻美丽的风景。

这里万籁无声,只有北山上的小鸟经过时,会留下美妙的声音。

赏析半山,在江苏江宁。

由县东门到钟山,这里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

作者力行新法失败后,晚年退居江宁,并于元丰年间(1078—1085)营建半山园,自号半山。

这首诗表现了他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

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

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

春风是无法“取”将花去的,但若没有这个“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没有这个“酬”字,就不能体现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怀。

若无此二字,诗人的达观,春风的和煦,就不能跃然纸上了。

春风慷慨赐与清阴,诗人于是尽情去欣赏。

王安石《钟山即事》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王安石《钟山即事》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王安石《钟山即事》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王安石《钟山即事》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钟山即事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③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释】①钟山:山名。

②即事: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

③相对:对着山。

【试题】⑴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⑵全诗表现出诗人的心情?【参考答案】(1)“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2)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之情。

二:1.简析“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中“绕”和“舞”字的妙处。

(4分)答:“绕”字写了出涧水在竹林间回环往复、静静流淌的情态;“弄”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竹林西边草地上,花草随春风频频舞动、款款弄姿的情态。

表达了作者对钟山美景流连喜爱之情。

2.王安石认为,与其“鸟鸣山更幽”,不如“不鸣山更幽”。

你怎么看?(4分’答:同意:我觉得王安石的话有道理。

本诗写于他隐居钟山时候,虽然他退出了政治舞台,但内心并不平静,过去的成败利钝,当今的朝政得失,还时时萦绕于心怀,这种心态就必然在诗中有所表现。

所以“一鸟不鸣山更幽”就不单纯是描写山中的幽静,更重要的是表达诗人内心岑寂和对寂寞的不满足,以及对喧闹春天的期待。

一个“山更幽”的“更”字,便把作者的心境集中的表现出来。

不同意。

我认为“鸟鸣山更幽”更好,因为这句诗以动衬静,和无声的静寂相比较而言,用鸟鸣衬托山涧的幽静,一个“更”字使人感受到静的情趣和生命力。

【译文】山间的溪水在竹林中无声无息的环绕流淌,竹林边的花草也在浓浓的春意中默默地摆弄着娇羞柔美的身姿。

在屋檐下对着钟山整整静坐了一天都没听见一声鸟叫,真是太幽静了。

【补充注释】弄春柔:在春意中摆弄柔美姿态的意思。

茅檐相对坐终日:意思是说在屋檐下对着钟山坐了一整天。

一鸟不鸣山更幽:一声鸟叫都听不到,山中更显得幽静了。

反用梁代王藉《过若耶溪》“鸟鸣山更幽”意。

王安石曾对黄庭坚说过,古诗“鸟鸣山更幽”,我以为不如“不鸣山更幽”。

舟夜即事王安石赏析

舟夜即事王安石赏析

王安石《舟夜即事》译文及赏析
一、原文
舟夜即事
宋王安石
火炬临遥岸,余光照客船。

水明鱼中饵,沙暖鹭忘眠。

感概无穷事,迟回欲晓天。

山泉如有意,枕上送潺湲。

二、译文:
火炬照亮远方的岸边,微弱的余光照亮客船。

水清澈明亮,鱼儿在其中觅食,沙滩暖和,白鹭忘却了睡眠。

心中感慨万千,思绪纷繁如海,迟迟归来,天将要破晓。

山泉仿佛有意,轻轻地唤醒了潺潺的流水声,如同在枕头上送来一阵阵轻柔的声音。

三、赏析:
《舟夜即事》是王安石的一首诗词,通过描绘夜晚船上的景色和内心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以火炬和余光的形象描绘了岸边和船上的光景,火炬的明亮照亮了远方的岸边,微弱的余光照亮了船上的环境。

水清澈明亮,鱼儿在其中觅食,沙滩温暖,白鹭忘却了睡眠,展现了夜晚的宁静和生机。

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和思绪。

作者感慨万千,思绪纷繁如海,面对无尽的事物和思考,他迟迟归来,意味着他在思索和回顾自己的人生。

天将要破晓,暗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最后两句以山泉和枕头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依赖和渴望。

山泉仿佛有意地唤醒了潺潺的流水声,为作者送来了宁静和慰藉。

这种温柔的声音,如同在枕头上送来,使作者感到宁静和舒适。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夜晚的景色和作者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诗中传递了对宁静、温暖和安慰的向往。

最新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 原文译文及赏析

最新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 原文译文及赏析

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原文译文及赏析《半山春晚即事》①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②。

翳翳陂路静③,交交园屋深④。

床敷每小息⑤,杖屦或幽寻⑥。

惟有北山鸟⑦,经过遗好音⑧。

[1]注释①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

春晚:即晚春,暮春。

即(jí)事:就眼前景物作诗。

②酬: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

清阴:清凉的树阴。

③翳翳(yìyì):树阴浓暗的样子。

陂(bēi)路:湖岸,塘堤。

④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

园屋:田园、房屋。

深:幽阴深邃。

⑤床敷(fū):安置卧具。

每:每每,常常。

⑥杖屦(jù):拄杖漫步。

或,有时。

幽寻,探寻风景之胜。

这两句是说,常常无事休息,有时又上山看看风景。

⑦北山:即钟山。

⑧遗(wèi):赠送,这里引申为“留下”之意。

好音:美妙的叫声。

[2]译文晚春的风把花吹走了,带给我一片清凉的树阴。

塘堤和山园笼罩在浓密的绿荫中,幽静深邃。

常常设椅小坐休息,偶尔也扶杖漫步,探寻美丽的风景。

这里万籁无声,只有北山上的小鸟经过时,会留下美妙的声音。

赏析半山,在江苏江宁。

由县东门到钟山,这里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

作者力行新法失败后,晚年退居江宁,并于元丰年间(1078—1085)营建半山园,自号半山。

这首诗表现了他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

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

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

春风是无法“取”将花去的,但若没有这个“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没有这个“酬”字,就不能体现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怀。

若无此二字,诗人的达观,春风的和煦,就不能跃然纸上了。

春风慷慨赐与清阴,诗人于是尽情去欣赏。

所以三、四句以“清阴”为本,稍作敷展。

钟山即事 王安石

钟山即事   王安石

钟山即事王安石钟山即事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释】:钟山--紫金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

弄春柔--在春意中摆弄柔软姿态的意思。

幽--幽静、幽闲。

王安石曾对黄庭坚说过,古诗"鸟鸣山更幽",我以为不如"不鸣山更幽"。

(4)即事:就眼前景物加以描写的意思。

(5)茅檐相对坐终日:意思是说在屋檐下对着钟山坐了一整天。

一鸟不鸣山更幽:一声鸟叫都听不到,山中更显得幽静了。

反用梁代王藉《过若耶溪》“鸟鸣山更幽”意。

王安石曾对黄庭坚说过,古诗“鸟鸣山更幽”,我以为不如“不鸣山更幽”。

幽,幽静,幽闲。

山间的溪水在竹林中无声无息的环绕流淌,竹林边的花草也在浓浓的春意中默默地摆弄着娇羞柔美的身姿。

在屋檐下对着钟山整整静坐了一天都没听见一声鸟叫,真是太幽静了。

【赏析】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身体力行致力于改革的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据史料记载,王安石1069年开始推行新法,数年后,因新旧党争十分激烈,宋神宗终于下令“权罢新法”,王安石也被迫辞官。

晚年在钟山过着隐居生活。

王安石在晚年罢相隐居之后,诗歌创作也发生了变化,政治题材减少了,写湖光山色的小诗多了,壮年时代的豪放雄奇的风格改变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空精绝、雅丽低回。

这个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则更为成熟了,使人有一唱三叹之感。

这首诗表达的就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是的所见所感。

看似脱去世故,其还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诗,以表达心中的不平。

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涧”是鲜活的,在山间竹林里回环往复,奔腾跳跃,唱着歌,带着笑流向远方;“竹”也是鲜活的,仿佛在你的思维深处亭亭玉立,舞动腰身,款款弄姿,将那婀娜的影子倒影于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1春园即事王维〔唐代〕宿雨乘轻屐,春寒著弊袍。

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

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槔。

还持鹿皮几,日暮隐蓬蒿。

译文昨夜雨湿蹬上轻便木屐,春寒料峭穿起破旧棉袍。

挖开畦埂清水分灌田垄,绿柳丛中盛开几树红桃。

草地中间画出棋枰对弈,树林一头升降汲水桔槔。

还拿来那鹿皮面的小几,黄昏后凭倚它隐身蓬蒿。

注释春园:春天的田园。

即事:以当前事物为题材的诗。

宿雨:夜雨;经夜的雨水。

屐(jī):木头鞋,泛指鞋。

春寒:指春季寒冷的气候。

弊袍:即敝袍,破旧棉衣。

畦(qí):田园里分成的小区。

间(jiàn)柳:杨柳丛中。

棋局:棋盘。

古代多指围棋棋盘。

桔槔(jiégāo):亦作“桔皋”。

井上汲水的工具。

在井旁架上设一杠杆,一端系汲器,一端悬、绑石块等重物,用不大的力量即可将灌满水的汲器提起。

《庄子·天运》:“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

”鹿皮几:古人设于座旁之小桌。

倦时可以凭倚。

鹿皮作成,隐士所用。

日暮:傍晚,天色晚。

蓬蒿:蓬草和蒿草。

亦泛指草丛;草莽。

赏析这首诗写春著田园景色,意境清丽淡远,然而景色彩鲜明,写景如画。

诗歌流动着自然的美景和诗人安闲恬适的情怀,清新优美。

田畦既分,白水流入畦垅之间,从远处望去,清水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着白光;在翠绿的柳树丛著夹杂着几树火红怒放的桃花。

红桃绿柳,桔槔起落,畦开水流,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在这良辰美景之著,摆棋对局,凭几蓬蒿,其乐也融融。

如画般的景象,似梦般的意境,一切都是那么清幽绮丽,赏心悦目。

此诗颔联“春寒著弊袍,间柳发红桃”写出了诗人眼著春雨微寒,桃红柳绿的春景。

这里注意了冷色与暖色的对比映衬,并注意到亮度转换的巧妙处理,每句的意象虽单用一种色调,两句之间景有鲜明的反差,但是这样不同颜色的两溉意象的并置投射在人的视觉“荧屏”上所呈现的是“一种互相作用的复合效果”,使意象色彩空间的构型更具张力。

即事王安石

即事王安石

即事王安石诗词赏析即事王安石 5王安石翻译、赏析和诗意黄河南苑岸西斜,风有水晶光露有华。

柳树是人们住在凌涛房子里的原因,而荆桐过去常带回家。

嘉招想倒一杯中泛起,美丽唱又添锦上花。

就做武陵宴席客人,川源应不少红霞。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介绍王安石,宋人。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他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相关诗句《即事其二》[宋代] 王安石草径无人到,柴门尽日关。

脱巾垂白发,把酒对青山。

世薄惊时异,身贫得梦闲。

夜深明月下,吟待鹤飞还。

《即事其二》[宋代] 王安石白草黄沙分野色,古今愁恨。

飞鸿点点来边塞,寒雪纷纷落蓟门。

风景凄凉只如此,人情浇薄复何论。

当你知道有桑葚和枯水的时候,你在进入沧月之前就会变得泥泞不堪。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15篇)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15篇)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15篇)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1清明即事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翻译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郊外微风拂柳一片葱翠一片。

落花飞舞芳草齐齐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成双成对的蝴蝶嬉戏不已。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注释帝里:京都。

茗:茶。

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赏析“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

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

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

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动静结合,声色倶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

远处,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呢?“柳色东城翠”,哦,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

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

接着,“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马车上,顺着青色的甬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勿复苏的郊外。

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

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

然而诗人并未“渐入佳境”,笔锋一转,把目光收回身旁。

"堂堂坐相忆,酌茗代醉",一动一静,两个镜头浦,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

王安石《钟山即事》《游钟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王安石《钟山即事》《游钟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王安石《钟山即事》《游钟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钟山即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游钟山王安石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注:这两首诗是王安石在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时的所见所感。

(1)在第一首诗的诗眼是“幽”,试做分析。

(2分)答:通过流水无声,花草摇曳,青山一鸟不鸣写出环境的幽静(1分);通过在茅檐下独坐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幽静(1分)。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首诗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不同。

(6分)答:第一首诗以环境的幽静衬托心境的幽静,(1分)流露出诗人宁静、闲适、淡泊的心境。

(1分)然而细细品味则不难体会出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

(1分)第二首诗中山是诗人人格化的象征。

(1分)变法失败后,出处进退虽然不同,自己的理想情操没有改变。

这种独立不移的精神寄托在诗人对山的喜爱中。

(1分)“山花落尽”和“山水空流”也暗含了对保守派得势的不屑。

(1分)(3)请赏析“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中的“绕”或“弄”字。

(2分)答:“绕”字写出了涧水在竹林间静静流淌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钟山美景流连喜爱之情。

“弄”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竹林西边草地上,花草随风频频舞动,款款弄姿的情态。

表达了作者对钟山美景流连喜爱之情。

(注意,选择其中的一个字赏析。

)附赏析:《钟山即事》这首诗表达的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时的所见所感。

看似脱去世故,其还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诗,以表达心中的不平。

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涧”是鲜活的,在山间竹林里回环往复,奔腾跳跃,唱着歌,带着笑流向远方;“竹”也是鲜活的,仿佛在你的思维深处亭亭玉立,舞动腰身,款款弄姿,将那婀娜的影子倒影于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

然而,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1即事明代:夏完淳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释即事:以当前事物为题材的,称「即事诗」。

角:即军中画角。

缟素:孝服。

作此诗时,诗人之父母抗清失败殉国。

戈船:指抗清义军的水师。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

创作背景〈即事〉共三首,是作者于顺治三年(1646)参加抗清义军后所作。

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当时南明都城南京已为清军所破,鲁王逃亡下海,作者的父亲也兵败殉国,他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写成此诗的。

赏析诗的起笔即化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语,点明主题,并以感情急切、激愤的「情何极」、「气未平」定下了全悲壮激越的基调,表达出作者誓灭清人,恢复明朝的强烈爱国情感。

接下来由情入景,写道:雄劲的风中,传来军中清远的号角声;血红的落日里,飘动着鲜艳明亮的战旗。

我穿着素白的丧服,决心为国雪耻,为父报仇;驾着坚固的战船,在烟波浩渺的太湖里与敌人决一死战。

这壮阔的景色,托出了作者雪耻复国,生死决战的激烈情怀!末尾通过胡笳声声,月色清冷,满城凄凉的景象描写,带给人无限的悲惨和凄凉。

诗之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交综流走的气韵,最便于表达诗人内心的郁郁不平之气和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恨。

而「一片月临城」的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思入微茫,仿佛可见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2即事宋朝王安石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即事》译文野径温暖铺着柔厚的碧草,山气晴净杂花更显得茂繁。

一川清水曲曲折折无声流淌,数户村居高高低低依山而筑。

午间静憩传来几声鸡鸣,访寻幽境又遇犬吠暮烟。

出游归来向人谈起此事,以为所经本是武陵桃源。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5篇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5篇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5篇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5篇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1燕居即事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翻译院子里的竹林一片萧疏,兰花也频频遭遇风雨摧折。

树林中的鸟儿幽幽啼叫,无人来访,地上已经长满青苔。

这样闲居的生活已经过了很久了,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橱架上堆满了书籍,我经常过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注释燕居:闲居。

即事:以眼前事物为题材写诗文。

日已永:日已长。

结:植物结果实。

北窗:常指隐居之人的屋窗。

创作背景本首诗当作于公元785年(唐德宗贞元元年)夏天,这是作者闲居于滁州西涧。

赏析“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是诗人描写的自己幽居环境。

竹、兰都是士人喜爱的植物,士人们从它们身上看到了自己所追求的精神品节,因而对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

但从诗中“萧条”、“风雨”、“折”等字眼或许也是作者寄情于内,表明自己在官场上受到排挤,不得志。

从韦应物的生平看,他的每一次闲居都是因为受排挤、罢官,都是无奈而为之的。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只听得树林里的鸟儿啼叫,因为没有人来拜访,地上都已经长满了青苔。

写出作者居住环境的清幽和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这一句是写时间流逝,说明诗人在此居住的时间之久。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

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

尾联这两句是此诗的点睛之笔。

由此返观前六句所述,虽然幽居或出于不得已,幽居之处亦显得萧条寂寞,但诗人却能无往而不适。

此诗思想感情与《幽居》等诗一脉相承,每句都是客观直白的描写。

然而,诗人却在不动声色中完成了情感的转换,由“萧条”、“风雨”悄然过渡到自适、惬意。

所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正是韦应物诗的胜境。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2即事十里田田荷芰风,渔舠如叶出花中。

《初夏即事·王安石》原文与赏析

《初夏即事·王安石》原文与赏析

《初夏即事·王安石》原文与赏析王安石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有人认为王安石的诗“意味较薄”,有人说他的诗“性亦不耐含蓄”,“只知巧语之为诗”。

就某些诗来看,不为无理,但却不能以偏概全,如这首《初夏即事》,就颇含蓄,且意味深长。

首句“石梁茅屋有弯碕”,写岸边景物。

“石梁”,即石桥。

“弯碕”,借用左思《吴都赋》“左称弯碕,右号临硎”一句中词,指曲折的水岸。

诗人有《弯碕》一诗说:“残暑安所逃,弯碕北窗北。

”那“弯碕”的意思,与此相同,可互证。

诗人这里只把“石梁”、“茅屋”和“弯碕”三种物象用有如电影的三个特写镜头一样样地介绍给读者,不加任何形容,而让读者自己去联缀成为一幅画面。

这幅画面,大致是这样:一条河岸曲折的流水上,有一座石桥,临近桥头,又有茅屋数间。

这一幅画面,十分简淡、空旷,没有鸟语,没有花香,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人物的活动,找不到“巧语”的痕迹。

这茅屋,可能是农舍。

“乡村四月闲人少”,都忙于劳动去了,所以只见茅屋而不见人。

诗人没有说明,恐怕是有意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吧?第二句“流水溅溅度两陂”,诗人的观照由岸边而转向流水,由近及远地写溪水流淌的气势。

“溅溅”,可作流水声来理解。

但古乐府《木兰辞》有句云:“但闻黄河流水声溅溅”,则亦可作水疾流的样子来理解;又沈约《早发定山》诗有句云“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亦如之。

把以上两种理解合起来,也是可以的。

“陂”,这里指山坡。

“度两陂”的意思是说,只见溪水溅溅正向前面两座山坡流去。

这一句亦没有什么奇巧,但却展现了春末夏初季节水涨流疾的情状。

第三句“晴日暖风生麦气”,诗人的观照由溪流转向田野,写其风光。

对这一句,李璧引了韩诗“暖风抽宿麦,清雨卷旗归”、唐人诗“散尽平生眼中客,暖风晴日闭门居”、赵师民诗“麦天晨气润,槐夏午阴清”等来笺注。

很可能诗人在写这句诗时,他人的这些诗句都涌上了心头,他加以借鉴并有所创新,写了他实在的感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事王安石阅读赏析 即事,题目的意思就是说叙述诗,从对这首诗即事王安石 赏析,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原文: 即事 作者: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 纵横一川水, 静憩鸡鸣午, 归来向人说, 即事王安石 阅读答案 : 1.从首联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由此联想到陶潜《桃花源记 》中描写美景的哪两个句子 ? 2.“鸣”“吠”两词在全诗写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3.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是春末或夏初。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答题区间是首联。

从“暖草如积” 可知不是初春与盛季,更不是秋冬两季,应为春夏之交;“山晴花更繁”也进一 步证明了这一点。

其中“草如积”与“芳草鲜美”同意同境, “花更繁”与“落 英缤纷”同意同境。

“落英”也解释为“盛开的花”。

) 2.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山村宁静安谧的生活景象。

3.运用了世外桃源 (桃花源) 的典故, 表达了作者对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 (向 往)。

即事王安石 中心思想:
山晴花更繁。

高下数家村。

荒寻犬吠昏。

疑是武陵源。


1/6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 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 表达了诗人对田园 生活的向往之情。

即事王安石 注音: jìng nuǎn cǎo rú jī , shān qíng huā gèng fán 。

zòng héng yī chuān shuǐ , gāo xià shù jiā cūn 。

jìng qì jī míng wǔ , huāng xún quǎn fèi hūn 。

guī lái xiàng rén shuō , yí shì wǔ líng yuán 。

翻译:无 即事王安石 字词解释: 憩:休息 即事王安石 赏析: (1)“暖”和“晴”。

“暖”字不仅描绘出小径上春意融融、温煦和暖的 景象,也揭示了“草如积”的原因;“晴”字写出了山上天气晴好、阳光明媚的 景象, 正因为阳光朗照, 所以春花才开得格外繁盛。

这两个字分别与“径”和“山” 搭配,而不直接说“日暖”“天晴”,可谓突破常规,别有情致。

(2)二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流水曲折, 村舍稀疏,鸡犬相闻,生活安逸。

这种画面正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图景,与陶渊明 笔下的“桃花源”意境一致,所以诗人才会“疑是武陵源”了。

径暖径暖草如积①,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 ②,荒寻犬吠昏③。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④。

[注释] ①径:小路。

草如 积:形容花草繁茂。

②静憩(qi 气):安静地休息。

③荒寻:犹言寻幽。

④武 陵源:指陶潜在《桃花源记》小描写的武陵人发现的世外桃源。

武陵:在今湖南 常德县。

译文; 幽幽曲径道上长满了浓密柔软的青草,朗朗晴空下的山上花儿 开得更显繁密。

不管到处都有那一川碧水, , 站在高高的山上望到下面数个村落。

安静休息之时鸡报鸣时值正午, 在广阔的地方听到狗吠也就到了黄昏。

回来后说 给大家听, 都猜想是不是武陵源 赏析此诗描绘山村春景。

山明水曲, 草盛花繁, 村舍疏稀, 鸡犬相闻, 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环境幽美如画, “纵横”、 “高下”。

这一联以“纵横”“高下”为对,经纬交错,构织了一幅谐和匀称的画面:一道 河水曲折流过,村中高高低低地散布着几户人家。

这两个词,不仅突出了乡村山 高水阔的环境特点,更显出自由宁静的气氛。

是荆公的写景佳篇。

据《王直方诗
2/6


话》说,本篇深受苏东坡喜爱,东坡曾手写此诗。

诗题一名《即事》。

相传王安 石曾去访问一位高士不遇,遂题此诗于壁上(见惠洪《冷斋夜话》)。

诗中描写 梅花傲雪凌霜的精神,常为人们所传诵。

古人咏梅,多与雪相比。

如晁补之《盐 角儿》词:“开时是雪,谢时似雪。

花中奇绝。

”卢梅坡《雪梅》诗:“梅须逊 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然而王安石却早于他们提出了这一见解。

虽然李 璧注此诗时认为与古乐府“只言花似雪,不语有香来”偶同,有巢袭之嫌,但王 安石主要从“凌寒”的品格着眼,这就是他高于前人的地方。

个人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1042 年(庆历二年)进士。

1058 年(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1069 年(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

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1074 年(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1076 年(熙宁九年)再次罢相,退居江 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

卒谥文。

执政期 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 》、《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

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诗歌 遒劲清新。

所著 《字说》 、 《钟山一日录》 等, 多已散佚。

今存 《王临川集》 、 《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3/6


4/6


5/6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