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1.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现象
教育现象是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现象有三个规定:①教育现象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人类能够感知到、认识到的客观存在物。
②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形式,要通过各种实践形式来表现,他不是一个抽象的实体。
③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
3.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是人们在对客观教育现象的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发现具有积极意义而需要引起重视、更好利用的现象,或者是人们发现需要改善的不良现象等。
4.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①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②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二.教育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标志性的的人物、事件、著作
1.反应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首先是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论语》
2.真正称得上是教育著作的是《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3.柏拉图的《理想国》
4.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教育的教育思想。
5.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被认为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学理论著作。
6.历史上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的是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学家培根
7.西方近代史第一部系统教育论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大教育论》奠定了近代教育学理论的基础。
8.西方近代第一个在大学讲堂里吧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讲授的人是康德,德国哲学家
9.西方近代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论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10.卢梭《爱弥尔》洛克《教育漫话》
1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及社会”“从做中学”三大主张
12.杨贤江,《教育史AB》《新教学大纲》是我国最早的一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著作
13.布鲁纳,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教育过程》发现教学法
14.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发展教学论”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观点、代表人物古代农业社会以及信息
社会教育的特点、内容、
1.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观点: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他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不仅为人类社会所特有,而早就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了。
人类教育是在动物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的改善与发展。
动物是基于生存和繁衍的天性本能而产生把“经验”、“技能”传授给小动物的行为,人类与动物一样,是基于一种本能把经验、技能传授给小孩子的行为,然后逐步发展为现在这种教育行为,因此,动物的这种本能行为就是人类教育的最初的发端。
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在1923年的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看作是动物的本能行为,是天生的,教育过程是一种按照生物学规律进行的过程。
2.心里起源论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孟禄
观点:心里起源论是美国学者孟禄从他的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而提出的。
他认为利托尔诺没有揭示人的心理和动物心里的本质区别。
他在其所著述《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断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就是最初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心里起源论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了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观点,有合理的一面。
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以视为教育的各种途径之一。
但是,并不是全部教育都归结为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行为,否认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本质规定,否认了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
3.古代农业社会的特点、内容
古代社会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的教育。
这两个社会历史阶段的封建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状况虽各不相同,但相同的剥削阶级社会性质,相同的农业社会的落后生产工具,手工操作的劳动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使两个社会的教育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
特点:
1.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崇尚书本、呆读死记。
二.信息社会的特点、内容
信息社会的基础是新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发展要求教育在智力开发中培养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教育面临这一挑战一做出了相应的对应和改革,从而表现出信息教育社会的一些基本趋势:
1.教育目标多元化。
2.教育内容立体化。
3.学习过程个性化。
4.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5.教育体系终身。
特点:
1.加大教育投资的比重,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
2.调整教育结构。
3.普及义务教育,延长教育年限。
第三章教育本质
一.教育制的规定: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积极适应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是与动物活动不同的人类的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与人类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不同的特有活动,它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目标
二.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积极适应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组织形式。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3.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
4.教育组织是教育活动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形式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社会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指教育收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
2.教育的生产性:指教育通过为社会培养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3.教育的历史性: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4.教育的阶段性:一定的教育反应一定阶段的利益为之服务的特性
5.教育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民族心理结构在教育上的反应
二.教育独立理论
蔡元培提出教育要独立于政党和宗教,应当将教育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留独立的地位。
包括①经费独立②行政独立③思想独立④内容独立⑤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三.教育万能论(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人)
最早古希腊的柏拉图,教育是改造人性的手段,教育是建立和巩固一个理想国的手段。
严格来说,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万能论”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来的,英国欧文支持他
四.人力资本论
舒尔茨确立的
1.劳动者通过教育和训练所获得的技能和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形式
2.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3.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于物质资本增长的速度是现代经济最基本的特征
4.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生产率
5.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样受市场供需规律的作用
五.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1.社会生产力制约教育的发展。
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者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2.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①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制度决定者受教育者的权利
③政治制度决定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①科学技术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促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与方法的更新,提高教育者的教育能力
②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对象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新的学科和跨学科的出现
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人才培养目标
⑤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4.人口和生态环境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①人口的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结构
②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6.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①影响教育质量和结构
②影响教育方法和手段
③影响师生关系
④影响教育目的
六.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可能劳动力转变成现实劳动力、一般性劳动者转变成专门性的劳动者、较低水平劳动者转变成较高水平劳动者
②教育是学科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③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④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3.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文化保存和传递功能
②活化文化的功能
③文化选择功能
④文化批判功能
⑤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⑥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4.教育的人口功能
①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数量
②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的质量
③教育能够调整人口结构
七.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八.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①顺序性和阶段性
②稳定性和可变性
③不均衡性
④个别差异性
⑤整体互补性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①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②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③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可变性和不均衡性,关键期教育和区别对待
④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⑥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整体互补性真正实现所有学习者的全面发
展
九.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
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⑤批判“遗传决定论”高尔顿、霍尔、桑代克--------
2.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①环境能够把遗传素质提供给人的发展的可能转化
②环境可以影响遗传的素质发展变化
③环境可以影响遗传素质的差异性
3.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是由特定的机构,根据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引导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级其实践活动是发展的内部动力
十.教育的个体功能
1.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和个性社会化功能
①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促进思想意识、个体行为、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社会化
②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形成人的主体性、形成人的独特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①教育的个体谋生
②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五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含义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依据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精神实质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构成素质教育的内涵、特点。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⑴教育目的要受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
⑵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2.人的依据:教育目的的含有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及其发展来确定,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人们的价值选择来确定。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⑴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⑵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认识精神和身体、
个题型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⑶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旧式劳动分工造成
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⑷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取决于社会条件。
⑸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⑴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⑵人的全面发展之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⑶人的全面发展指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⑷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自由发展。
四、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名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五、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构成
1.德育:德育就是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
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等方面教育的总称。
2.智育: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3.体育: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
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4.美育: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是
运用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去培养学生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劳动生产教育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教育的习惯。
六、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般来说,素质就是人所具有的维持生存。
促进发展的基本要素,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极其质量水平,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
概括为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⑴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⑵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⑶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⑷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征。
七、素质教育的特征
1.基础性:⑴义务教育要培养全民学生的基本素质,即基本的身体素质、心理
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为他们进步成长打好基础。
⑵义务教育要为学生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
⑶义务教育是要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2.全民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全面性: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创新性: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关键在于教育。
5.主体性: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是一种弘扬人的主体性
的教育。
6.可持续性:当今时代,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人类生产能力的飞速发展和生活质
量的提高,而由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广泛流动性,则直接形成了一个学习化社会和终生教育时代。
第六章教育制度
一.制度的含义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二.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和培养的总和,它只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具体见书P115)
三.学制含义: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四.现代学制类型
1.双轨学制:一轨为上层社会服务,有着优良师资与设备条件的教育体系.阶级对立性十分明显
2.单轨学制:最早产生与美国.其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优点在于它有利于教育逐级普及,阶级的对立与差别不直接明显
3.分支型学制:前段为单轨,后段分叉介于双轨学制与单轨学制之间.
五. 我国现行学制的演变
1.1902年清政府、“壬寅学制”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1904“葵卯学制”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3.1922年“六三三制”
4.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5.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6.十三中全会以后,着手重建和发展被破坏的学制系统
六.现行学制改革趋势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5.实行终身教育
第七、八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概念
从广义上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即指直接对求教者的素质发展起影响作用的人;从狭义上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的概念是与教育的发展、教师职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1)古代原始部落的氏族首领和具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把生产知识、生活经验,特别是风俗习惯、行为准则,有意识的传授给年轻一代,于是就成为最早的兼职教师。
(2)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出现的“智者派”是最早的教师,他们以传授知识谋生。
在中世纪,僧院学校、教会学校多以僧侣、神父、牧师为师。
(3)近代,随着教育的制度化,教育工作日益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专门的职业。
(4)当代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要做终身学习的模范。
(5)现代意义上的教师与古代意义上的教师的区别①多功能性②专门性,作为教师必须经过培养和培训,取得资格证书③高素质,现代教师的内涵更丰富④发展性,现代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使自己成为会学习的人。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必须达到要求
①教师要达到各级教育规定的学历
②教师要具备相应的文化专业知识
③教师要具有符合其职业要求的能力
(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
教书育人就是教师通过承担各门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学生主动地、有效地进行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来促进学生健康、快速的成长。
三.教师劳动特点
1.复杂性:①劳动目的和任务是复杂的②劳动对象是复杂的③劳动方式是复杂
的
2.创造性;①从劳动对象上看需要创造性②从劳动内容上看需要创造性③从劳
动方法上看需要创造性
3.示范性:教师不仅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武装学生的头脑,而且用自己的思
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影响学生
4.劳动的长期性和劳动成果的迟效性
5.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6.集体性和个体性
四.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教师的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意识:指的是形成对教师职业意识与价值的认识,度教师职业的社会期
望的认识,以及由此而形成强烈的从业、敬业、乐业的动机
2.专业态度;正确的专业态度及教师的职业道德
3.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知识经验,是教师专业
素质的基础。
4.专业技能:就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5.专业品质;就是养成从事教育工作所需要的个性品质。
例如积极乐观平静五.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基本因素,包括教师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四个方面。
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表现,也是教师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反应客观的教育活动对于教师的行为所提出的要求。
1.热爱教育事业,献身于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