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对于高中生来说,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深入了解一下高中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际意义。

(一)常见实词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古代和现代意义不同的词。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在仅指男子的配偶。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战争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像“知”通“智”,“说”通“悦”。

(二)实词的推断方法1、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2、字形推断法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来推测其意义。

3、语法推断法依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和作用来判断其词性和含义。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语法和表达上起着重要作用。

(一)常见虚词1、而可以表示转折、顺承、并列等关系。

2、之作代词、助词、动词等,用法多样。

3、以有“用、凭借、因为”等意思。

(二)虚词的用法辨析要准确理解虚词的用法,需要多读多练,积累常见的虚词搭配和用法。

三、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者,……也”“……,……也”等形式来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常见的有“于”字被动句、“为”字被动句等。

(三)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比如“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

(四)省略句在文言文中,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常常省略。

四、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二)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三)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五、翻译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一)原则1、信要忠实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2、达译文要通顺流畅。

3、雅译文要富有文采。

(二)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积累复习资料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积累复习资料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积累复习资料不少学生害怕学噶中语文文言文,其实平时多积累文言知识,高中语文文言文学起来也不那么难。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积累一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病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朝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朝北(对、向)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语言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高中课内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高中阶段,我们需要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古今异义许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代则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事等;“假”有借、凭借、假如等意思。

3、词类活用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会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

如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驻军”;形容词用作名词,“吾与汝毕力平险”中的“险”,本是形容词,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

1、而“而”作为连词,用法多样,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修饰等关系。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中表并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表转折。

2、之“之”的用法也很丰富,有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作助词时,又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之”用在主谓之间;“蚓无爪牙之利”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以“以”作介词,可表示凭借、因为、用等;作连词,表目的、结果等。

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以”表凭借;“作《师说》以贻之”中“以”表目的。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2、被动句“于”“为”“见”等常用来表示被动。

如“不拘于时”“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见欺于王而负赵”。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青,取之于蓝”是状语后置。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小升初语文考试通常会涉及到文言文的知识点,其中实词和虚
词是重要的考察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文言文中的实词。

实词
是指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文言文中,名词通常用来指代人、事、物,如“人”、“天”等;
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如“行”、“坐”等;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如“美”、“大”等;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如“甚”、“不”等。

这些词语在文言文中都具有明确的实际意义,
能够直接表达事物的内容。

接下来是虚词,在文言文中,虚词通常指代助词、虚词和介词等,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成分、标志语法关系或者修饰其他词语
的作用。

助词包括了“之”、“乎”、“者”等,虚词包括了“所”、“为”、“乃”等,介词包括了“于”、“以”、“为”等。

这些词语在文言文中通常不具有独立的实际意义,而是通过与
其他实词搭配使用,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帮助构成完整的句子结构
和表达语法关系。

总的来说,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词
直接表达事物的内容,虚词则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和修饰的作用。


学习文言文时,理解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和提高阅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这个回答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重点实词解释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重点实词解释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重点实词解释一、实词的概念实词是语言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它能够直接指称事物、表示行为或者描述性质。

在文言文中,实词通常是指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等词类。

二、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的特点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的课外文言文,以古代经典作品为主要内容,这些文言文具有古老、庄重、严谨的特点。

在这些文言文中,实词的运用尤为重要,通过对实词的解释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和含义。

三、重点实词解释1. 吾:表示“我”的意思,是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多用于诗歌、文章中表示个人的身份和情感。

2. 昔:表示“过去”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言文中,常常用来引述古代的事物或时刻,表达过去的故事或事件。

3. 民:表示“人民”的意思,是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名词,多用于描写人类的集体或者裙体。

4. 犹:表示“还”、“仿佛”或“如同”的意思,用来表达近似或比喻的含义,常用于古诗词、文章中。

5. 乃:表示“就是”、“便是”或者“才是”的意思,多用于古代文言文中,用来表示事物的确定或者强调。

6. 或:表示“或者”、“或许”、“有时”等意思,是表示选择、疑问或者可能性的连词,在古代文言文中常常使用。

7. 惟:表示“只”、“唯一”或“而”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章、诗歌中,表示唯一或者强调的语气。

8. 斯:表示“这”、“这个”或“此”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言文中,表示特定的人或事物。

四、实词解释的重要性在阅读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的课外文言文时,对重点实词进行解释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实词的正确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意思和内涵。

实词的解释可以帮助读者熟悉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实词解释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增进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五、总结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是理解古代文言文意义和内涵的关键。

通过对实词的解释和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领会古代文言文的意思和魅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文言文实词知识点解析

文言文实词知识点解析

文言文实词知识点解析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文言文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实词具有实在的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析一下文言文实词的相关知识点。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中的“身”,指的是自身;“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指的是朋友。

在文言文中,名词有时会活用为动词,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在这里用作动词“驻军”。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像“愿为市鞍马”中的“市”,意思是“买”;“传不习乎”中的“传”,指“传授的知识”。

动词也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就是意动用法,“认为……奇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则是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形容词是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的词汇。

比如“芳草鲜美”中的“鲜美”,形容花草鲜艳美丽;“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分别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形容词也能活用为动词,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意思是“使……变绿”。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有时不表示确切的数量,而是表示“很多”“几”等概数,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不是确指三个人,而是几个人。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

在文言文中,量词的使用相对较少,常常省略。

代词是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

常见的代词有人称代词(吾、汝、其等)、指示代词(此、彼、斯等)和疑问代词(谁、何、焉等)。

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中的“吾”和“汝”分别是“我”和“你”;“彼竭我盈”中的“彼”指“对方”。

要准确理解文言文实词,需要掌握一些方法。

多阅读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是基础。

通过广泛阅读,积累常见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同时,结合上下文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实词和虚词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实词指的是有实际意义的词,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则是指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需要依附于实词来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如介词、连词、助词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整理:
一、实词
1. 爱:喜爱、珍惜、吝啬
2. 安:安定、安全、舒适
3. 被:覆盖、遭受、穿着
4. 倍:加倍、背向、违背
5. 本:根基、原本、本原
6. 鄙:低微、轻视、边疆
7. 兵:军队、武器、战争
8. 病:疾病、困苦、弊病
9. 察:观察、考察、审查
10. 朝:朝廷、朝代、早晨
二、虚词
1. 之:代词,代替名词,如“之子于归”
2. 而:连词,表并列、转折、递进,如“人而不知”
3. 以:介词,表示手段、原因、标准等,如“以诗会友”
4. 也: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判断、肯定、停顿,如“孔子者也”
5. 其:代词,代替名词,如“其人虽已没”
6. 者:助词,用于名词后,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学者”
7. 于:介词,表示在、比、从、向,如“于归”
8. 与:连词,表并列、参与,如“与民同乐”
9. 所:助词,构成所字结构,表示被动、位置、范围,如“所见”
10. 则:连词,表条件、假设、推论,如“一则以喜”
这些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中的基础词汇,掌握它们对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至关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词的具体用法和语境,以及它们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功能。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1.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

二、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三、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

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

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2.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文言句式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

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环滁皆山也。

⑥臣本布衣。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3.“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

必修上下册文言文重点实词梳理

必修上下册文言文重点实词梳理

必修上下册中的文言文实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重点实词的梳理:
1. 上册
(1)“不”:表示否定意义,如“不可”、“不敢”、“不然”等。

(2)“之”:表示代词或介词后面的名词,如“之后”、“之前”、“之间”等。

(3)“乃”:表示因果关系,如“因乃”、“故乃”等。

(4)“而”:表示并列关系,如“而且”、“而已”、“而况”等。

(5)“于”: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多种含义,如“于是”、“于今”、“于此”等。

(6)“以”:表示手段、原因、条件等,如“以便”、“以免”、“以至”等。

2. 下册
(1)“吾”:表示“我”的意思,如“吾辈”、“吾人”、“吾曹”等。

(2)“夫”:表示转折、强调、说明等,如“夫何故”、“夫人之道”、“夫子之言”等。

(3)“乎”:表示疑问、感叹、呼唤等意义,如“何乎”、“哀乎”、“呼乎”等。

(4)“者”: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主体,如“所以者”、“一者”、“是者”等。

(5)“然”:表示肯定、同意、认可等,如“如此而已然”、“然则”、“必然”等。

(6)“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对象,如“所以”、“所在”、“所见”等。

以上是一些重点实词的梳理,这些实词在文言文中用得非常频繁,掌握了这些实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多种含义。

文言实词五大知识点

文言实词五大知识点

②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 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庄稼 和粮食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 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③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 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 腿”,现在专指“足”。 ④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 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 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 意思”。
答案
精要点拨 对于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它们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多义词 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 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 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ònɡ),如“从弟”。
文言实词复习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 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学好文言 实词,首先要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 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
五大 壹 贰 叁 肆 伍
知识点 一 古



文言实词 多

类 活







答案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_外__交__使__者__ 今义:_出__门__所__带__的__包__裹__、__箱__子__等__ 词义变化类型:_词__义__转__移__ (4)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古义:_重__金__收__买__ 今义:_购__买__ 词义变化类型:_词__义__弱__化__

文言实词知识点总结9篇

文言实词知识点总结9篇

文言实词知识点总结9篇第1篇示例: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语境中具有独立含义的词语,是文言语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中文水平。

以下是关于文言实词的知识点总结。

一、文言实词的基本特点1. 作用明确:文言实词在句子中具有明确的词义,通常可以独立成词,不需要与其他词语相连。

2. 句法功能强:文言实词在句子中承担重要的句法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起到连接句子成份的作用。

3. 词义丰富:文言实词的词义丰富多样,经常具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其准确意思。

4. 语法形式古老:文言实词的语法形式通常较为古老,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学习来理解和应用。

二、文言实词的分类根据词性和用法的不同,文言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不同类别。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文言实词分类:1. 名词:如“人、事、物、天、地、行、事”等,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

2. 动词:如“行、见、吃、喝、念、学”等,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

3. 形容词:如“美、好、长、短、大、小”等,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

4. 副词:如“很、不、已、久、勿、可”等,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

1. 引用经典:文言实词常常被用来引用古籍中的文句或成语,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和韵味。

2. 表达古代风貌:文言实词可以用来描述古代社会风情、风土人情,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3. 提高语言功底:通过学习文言实词,可以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中文表达水平。

四、文言实词的学习方法1. 词汇积累:多读古代文学作品,积累文言实词的词汇量,并逐步理解其词义、用法和语境。

2. 句子分析:通过分析古代文言文句子结构,理解文言实词的句法功能和语法特点。

第2篇示例:文言实词是文言文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与虚词相对应。

在文言文中,实词扮演着传递具体意义的重要角色。

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对于理解和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90个文言实词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90个文言实词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90个文言实词120个文言实词一、爱■爱莫能助爱屋及乌节用爱民爱不释手爱毛反裘二、安■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来之,则安之安之若素安然无恙安土重迁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三、被■被坚执锐泽被后世被发左衽被褐怀珠被甲枕戈扇枕温被四、倍■事半功倍乡利倍义倍道而行五、本■追本溯源舍本逐末本性难移变本加厉英雄本色无本之木六、鄙■肉食者鄙卑鄙龌龊贵远鄙近七、兵■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兵不厌诈兵强马壮兵出无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兵临城下兵戎相见哀兵必胜按兵不动厉兵秣马八、病■病入膏肓蚌病成珠贫病交攻无病呻吟同病相怜愁潘病沈九、察■察言观色明察秋毫习焉不察静观默察十、朝■朝三暮四改朝换代朝秦暮楚朝野上下朝不保夕朝成夕毁朝闻夕死朝歌夜弦朝发夕至朝令夕改六朝金粉只争朝夕班师回朝枵腹终朝十一、曾■似曾相识曾经沧海曾几何时曾母投杼曾参杀人十二、乘■乘人之危乘坚策肥乘龙快婿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衣轻乘肥因利乘便有机可乘十三、诚■诚惶诚恐开诚布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悦诚服十四、除■除旧布新斩草除根兴利除弊清宫除道安良除暴十五、辞■不辞而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辞不达意辞微旨远卑辞厚币一辞莫赞假人辞色大放厥辞万死不辞一面之辞义不容辞以文害辞溢美之辞十六、从■从壁上观从长计议从善如流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从一而终过从甚密合从连横三从四德力不从心弃笔从戎何去何从择善而从十七、殆■百战不殆殆无孑遗车殆马烦知止不殆殆无虚日十八、当■门当户对锐不可当当仁不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独当一面当机立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务之急当之无愧老当益壮首当其冲安步当车长歌当哭对酒当歌豺狼当道快意当前螳臂当车一马当先旗鼓相当万夫不当十九、道■道听途说康庄大道道不拾遗道不同,不相为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志同道合道路以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东道主分道扬镳安贫乐道问道于盲师道尊严旁门左道朝闻道,夕死可矣指名道姓筑室道谋津津乐道里经叛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文以载道头头是道坐而论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二十、得■得过且过得不偿失怡然自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寸进尺得不偿失得陇望蜀得其三昧得心应手得天独厚得鱼忘筌楚得楚弓患得患失难得糊涂相得益彰志得意满傲睨得志情非得已人人得而诛之探骊得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百思不得其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一无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得二一、度■审时度势置之度外度日如年风度翩翩普度众生金针度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宽宏大度挥霍无度度长絜大暗度陈仓二二、非■大是大非非亲非故非我族类今非昔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文过饰非物是人非为非作歹习非成是泥古非今面目全非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二三、复■周而复始髀肉复生故态复萌无以复加无往不复万劫不复二四、负■忘恩负义忍辱负重负荆请罪负屈含冤负隅顽抗久负盛名披裘负薪皇天不负有心人决一胜负负弩前驱不负众望二五、盖■盖世奇功盖棺论定官盖如云欲盖弥彰二六、故■一见如故明知故犯故步自封故弄玄虚革故鼎新欲擒故纵不经世故非亲非故平白无故二七、顾推导提示:“顾”基本义:“照顾”。

文言实词知识点总结5篇

文言实词知识点总结5篇

文言实词知识点总结5篇篇1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泛指文言文中“通用”和“假借”的文字。

所谓通假,就是原本的字词在文中无法表达出其含义,而借助另一个字词来替代,这种替代的字体就叫做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语含义上的差异。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或者有所差异。

这种古今异义的词语在文言文中很多,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仔细辨析。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文言文中某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其词性或含义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语法、语境等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四、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文言文中某些词语具有多个含义。

这些含义可能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区别,也可能在相同语境下有不同的解释。

因此,在理解文言文时,需要结合上下文和整体语境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五、特殊句式特殊句式,是指文言文中一些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不同的句子结构。

这些句式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但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仔细识别和理解。

常见的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等。

六、虚词与实词虚词与实词,是文言文中的两个重要类别。

实词是指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而虚词则是指没有实际意义,仅起语法或连接作用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虚词和实词的比例大致相当,且虚词的使用对于表达语句的语气、情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七、成语与典故成语与典故,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成语是指那些固定短语或短语组合,具有特定的含义和表达效果;而典故则是指那些出自历史故事或传说的人物、事件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在文言文中使用成语和典故,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同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八、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和方法。

这些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意图。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

九、文化背景与常识阅读文言文时,还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常识。

初中语文手册之文言文常见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手册之文言文常见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手册之文言文常见基础知识初中语文手册之文言文常见基础知识初中语文手册之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台多的内容,而且比较繁琐,下面老师简单概括了一些知识点,比较调理清晰。

文言基础知识一、文言实词(一)文言实词的特点(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四)词类活用二、文言虚词(一)之(二)其(三)以(四)而(五)何(六)于三、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三)倒装句(四)省略句四、文言固定句式(一)表陈述语气(二)表疑问语气(三)表反问语气(四)表感叹语气(五)表揣测语气五、文言翻译(一)文言翻译的最高标准:信、达、雅(二)文言翻译的一般原则:逐字对照,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三)文言翻译的常用方法:留、换、删、补、调等总结: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翻译,文言文虚词等等内容,在这里老师就不多介绍了,请看上面讲解的吧。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之选好材前人常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来形容作文的选材范围之广泛。

选材,可以说是你想选什么就选什么,有极大的自由度,无论什么样的材料,只要你的立意好,都应该说可以写成好文章。

选好材同学们在作文的时候,往往正是因为选材的范围太广,反而失去了方向,不知道选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打动人,才能获得高分。

更何况现在是千人万人地同作一个作文题,所选的材料没有吸引力,在阅卷教师面前那可是要大打折扣的。

所以,选材,在考场作文中就变得重要起来了。

1.抓住感情的触发点人都是有感情的,真挚的感情最容易打动人,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相通的,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现代流行歌曲流行的主要原因。

而现实生活中,有时,那怕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

这时候,只要我们抓住它,叙述出它的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让自己感动了,它也就一定能打动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这时就是一篇好文章。

这样的文章,对于你自己来说也一定是一种财富,而爱不释手,久久珍藏。

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一、通假字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要注意两点,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桃花源记》陶渊明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扁鹊见蔡桓公》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故”的意思是:旧的,如:“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完整版)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完整版)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隶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等、辈,指同一类人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司命,星名,三台中的上台二星,传说中掌管生死
的神。 属,隶属,掌管。
②读zhŭ,意思可以有:
衡少善属文
(连接,连缀)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咐)
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劝酒)
(四)掌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词性不 同,词义也就不同的特点。
3、词类活用
从高考的实际情况来看,对常见文 言实词的考查侧重于: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通假字
词类加标活入题用你描的 述
偏义复词
其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是考查 的重点。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 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 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 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因此,整 理总加结入一你些的 常用的词并分列出它的义项、 例句标,题对描学述 习文言文是大有裨益的。对 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一直是高考的热 点,我们应高度重视。
例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恢复
双层的(用红罗 做的双层斗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复:副词,又,再。
以上例子说明,必须根据上下文去选择多义
词在句中的正确义项。其次要养成平时多积累
的习惯,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运用 中熟能生巧。
一词多义现象示例
实 例句 词
译文
实词释 义
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 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四、知识联想法(常见成语\课文 注释)
至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高中文言文常识那可是个“大宝藏”,咱们一起来好好挖一挖!说起文言文,不少同学可能会觉得头疼,那些之乎者也,仿佛是一道道难以跨越的坎儿。

但别怕,咱们一步步来,把这些知识整理清楚,你会发现文言文其实也挺有趣的。

先来说说文言文的实词。

实词就像是房子的基石,特别重要。

比如说“爱”这个字,在古文中可不仅仅是咱们现在说的“喜爱”哦。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里的“爱”是“敬重”的意思;“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则是“爱护”。

这就好比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会有不同的身份,实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也不一样。

再讲讲虚词。

虚词就像调味料,虽然看似不起眼,但作用可不小。

像“而”字,能表并列、承接、转折等等。

“蟹六跪而二螯”中,“而”表并列;“人非生而知之者”里,“而”表承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而”又表转折。

是不是有点像孙悟空七十二变,让人捉摸不透?还有通假字,这可是文言文里的“小魔术”。

比如“距关,毋内诸侯”,这里的“距”通“拒”,“内”通“纳”。

就好像是古人跟咱们玩的文字游戏,得细心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词类活用也是个重点。

名词可以作动词,动词可以作名词。

“沛公军霸上”,“军”本来是名词“军队”,在这里就活用为动词“驻军”。

是不是感觉文字都变得活灵活现啦?文言文的特殊句式,那也是五花八门。

有判断句,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有被动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还有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

这些句式就像是给句子穿上了不同的“衣服”,得学会辨认它们。

说到这,我想起之前有个同学,在做文言文阅读的时候,因为没搞清楚一个实词的意思,整篇文章都理解错了,结果题目错了一大半。

当时他那个懊恼的表情,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所以啊,大家一定要把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好,不然在考场上可就要吃亏啦。

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也不能忽视。

比如官职的名称,什么“尚书”“侍郎”;还有礼仪制度,像“稽首”“顿首”的区别。

了解这些,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和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基础知识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些实词,此外,我们还应特别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现象,从而准确把握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一词多义
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

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如“引”:
二、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一种语言现象。

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通假的具体情况
三、古今异义
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等几种情况。

如:
四、偏义复词
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义复指”。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指“异”,“不同”)
(2)昼夜勤作息。

(作息:偏指“作”,“劳作”)
(3)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偏指“去”,“离开”)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公姥:偏指“姥”,“婆婆”)
(2)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指“兄”,“兄长”)
又如某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

五、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
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等。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①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箕畚:用竹筐)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日:每天)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上、下:向上、向下)⑤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间:从小路)
⑥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法:依据秦的法律)
(2)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用法。

如:①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籍:登记)②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王:称王)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游泳)
(3)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①生死而肉骨。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肉:使……长肉)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让……称王)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①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把……当作宾客)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鉴:以……为鉴)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过秦论》)(“亡”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出、入:产出、收入)③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得:收获、心得)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活:使……活命)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秦论》)(斗:让……争斗)
(3)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如: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哀:为……哀叹)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如:①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坚:坚固的铠甲;锐:锐利的兵器)②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过秦论》)(固:险要的地势)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绿:绿叶;红:红花)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时候形容词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如:①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穷:走到尽头)②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白居易《卖炭翁》)(高:升高)③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白居易《与元九书》)(多:推崇,赞许)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如: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绿:使……变绿)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弱:使……削弱)③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过秦论》)(愚:使……愚笨)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如:①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认为……小)②予怪而问之。

(刘基《卖柑者言》)(怪:认为……怪)③患志之不立。

(徐斡《中论·治学》)(患:以……为忧患)
4.数词的活用
在文言文中,数词有时用来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1)数词用作动词。

如:
①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宫赋》)(一:统一)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贰:从属二主)③二三其德。

(《诗经·氓》)(二三:不专一,不忠诚)
(2)数词用作形容词。

如: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一:全、满)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劝学》)(一:专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