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户籍制度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合集下载

二元制户籍制度的弊端

二元制户籍制度的弊端

二元制户籍制度的弊端引言户籍制度是一个国家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到公民的身份、权益以及社会秩序。

然而,二元制户籍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户籍制度形式,存在诸多的弊端。

本文将详细探讨二元制户籍制度的弊端,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制度的不公平二元制户籍制度给予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不同的待遇,造成了制度上的不平等现象。

城市户籍享有更多的社会保障和福利,而农村户籍则常常面临着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限制。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二、人口流动的限制二元制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中国的户籍制度根据家庭户集体户划分,而且对于户籍的转移有着严格的管理控制。

这种制度限制了人民自由选择居住地和工作地。

人们往往需要在城市工作多年才能获得城市户籍,这给人们的就业和生活带来了不便。

三、制约经济发展二元制户籍制度妨碍了经济的平衡发展。

城市户籍的限制导致了城市在劳动力市场的短缺,同时农村户籍的限制又造成了农村地区的人才流失。

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且使得资源分配不均,阻碍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社会稳定性的挑战二元制户籍制度还给社会稳定性带来了挑战。

由于农村户籍的限制,农民工流动至城市工作,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他们生活压力大,容易产生不满情绪。

这种不满情绪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并威胁社会的和谐与安全。

解决方案要解决二元制户籍制度的弊端,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 逐步取消二元制户籍制度:建立统一的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人口自由流动,推动经济发展。

2. 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城市人口回归农村就业和居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使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享有与城市户籍居民相同的待遇。

4. 加强教育投入:增加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缩小教育差距,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取消户籍制度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取消户籍制度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取消户籍制度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一、背景与目的户籍制度作为一项最基本的公民身份管理制度,旨在区分和管理不同的人口群体,为国家供应有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紧要因素。

因此,为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可连续发展,取消户籍制度具有紧要意义。

取消户籍制度的目的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差别待遇,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本规章制度旨在规范取消户籍制度的管理与考核,为相关部门供应操作指南。

二、管理标准2.1 取消户籍手续•具备取消户籍条件的个人应供应相关料子和证明,包含但不限于:身份证、户口簿、居住证明、工作证明等。

•相关部门应设立取消户籍申请受理窗口,接收申请并负责审核办理手续。

•审核组织应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核实申请人的身份信息和取消户籍条件。

2.2 人口流动管理•取消户籍后,个人享有与本地户籍居民相同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权益。

•取消户籍后,个人所在单位或学校应依照本地户籍居民的标准办理相关手续,如社保缴费、就业报名等。

•相关部门应建立合理的人口流动管理机制,防止繁殖人口负担过重、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2.3 社会保障制度•取消户籍后,个人享有与本地户籍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包含但不限于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

•相关部门应建立完满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取消户籍人员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权益。

•取消户籍人员在享受社会保障待遇时,应按规定缴纳相应的个人和单位社会保险费。

2.4 教育资源调配•取消户籍后,个人享有等同于本地户籍居民的受教育权利。

•相关部门应依照教育资源的合理调配原则,保障取消户籍人员子女接受和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

•相关部门应适时调整和改进教育资源的调配机制,确保其公平合理。

三、考核标准3.1 取消户籍手续办理时限•取消户籍申请应在申请人提交料子后的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和办理手续。

城乡二元户籍的历史沿革、改革路径与启示

城乡二元户籍的历史沿革、改革路径与启示
严格 控制 “ 农转 非 ” , 这标 志着户 籍制 度成 为城 乡人 1 5 流 动 的主要壁 垒 , 城 乡二 元户籍 制度 最终 确立 。 改革 开放后 .为 了适 应市 场经 济 的发展 要求 , 有 关 限制 人 口流 动 的政策 逐步 得 到放松 。 1 9 8 4年 国务
个人的神经 , 它不仅涉及一个人的生存权 。 更涉及一个
传统户籍管理制度在提供人 口登记和管理功能 中已 “ 捉襟见肘” ; 与户籍相挂钩的身份、 社会地位 以及其他
社会经济 权利和福利使得 社会不公 平性 凸显 ,产生 和 加剧 了城 市“ 新二元结 构 ” 。户籍 制度改革 牵动着 每一
城乡二元户籍分治制度在新中国诞生。1 9 7 7 年国务 院批转《 公安部关于处理户 1 5 迁徙 的规定》 首次提出
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过去 1 0 多年人 口从农村到城市的 大规模流动并没有带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性突破。
新 中国的户籍制度起源于 1 9 5 1 年 《 城市户 口管理暂 行条例》 , 从政务 院 1 9 5 3 年 出台《 关于劝阻农民盲 目 流人城市的指示》 , 到1 9 5 7 年 出台《 关于制止农 村人
户籍登记 内容 比中国的“ 户 口簿” 登记 内容详细得多。 在 人 口流动 迁徙 方 面 , 各 国普遍 采用 事后 迁徙 管理 制
第一部《 宪法》 颁布 , 明文规定 的公民“ 居次人 口普查显示大约有 2 . 6 亿多
3 8—
MOD ERN E C0N0MI C RE S EAR CH
人处于“ 人户分离” 状态 , 这给人 口 登记和管理工作带
了前所 未有 的挑 战。如何 改 革 , 需 要 借鉴 发达 国家 人 口管理 制度 和各 地 改革试 点 经验 。 1 . 发 达 国家 人 口管理 制 度 ( 1 ) 美 国 的人 口管理 制度— — “ 生命 登 记制 度 ” 和 “ 社会保障号制度” 。美 国是世界上人 口流动最为 自

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社会地位的影响

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社会地位的影响

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社会地位的影响中国的户籍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社会制度,对于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力量,承担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角色。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局限性和限制性,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并未得到充分的认同和保障。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维度,深入探讨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社会地位的影响。

一、经济维度从经济角度来看,农民工作为城市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通常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收入的体力劳动工作。

他们往往缺乏稳定的雇佣保障,经常遭受工资拖欠、工时过长等问题。

此外,户籍制度使得他们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例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这导致农民工在面临风险和困境时,缺乏有效的经济保障和支持。

二、社会维度在社会层面,户籍制度也对农民工的社会地位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农民工常常面临着城市居民的歧视和疏远。

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经常被 marginalize 和排拒在社会的边缘。

例如,农民工孩子在城市的教育资源中受到不公平待遇,他们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减少。

同时,由于户籍的限制,他们在城市购房、参与社区事务以及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受到严重限制。

这些社会限制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难以实现社会融合和身份认同,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三、心理维度除了经济和社会维度的限制外,农民工还承受着来自户籍制度的心理压力。

他们常常感觉到被社会边缘化和对待不公平,这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无力改变现实的感觉。

这种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影响到农民工的自尊心和社会归属感,使他们感到孤立和边缘化。

这种心理的压抑和困扰,不仅限制了农民工个人的发展和进步,也对他们的家庭关系和社会交往产生了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社会地位造成了诸多限制和影响。

尽管有些改革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和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政策等,但仍需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律保障力度和政策支持。

浅谈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浅谈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浅谈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户籍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用于登记和管理人口信息的制度。

在中国,户籍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制度,其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首先,户籍制度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和社会发展。

当前,中国城乡差距较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趋势明显。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往往面临种种困难,比如学校教育、医疗保障、住房等方面的限制,不同地区的户籍制度也存在差异,造成人们的流动受到限制。

户籍制度,可以消除户籍对人们流动的制约,有利于农民工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工的稳定就业和生活,也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户籍制度有利于推动城市化进程和促进特殊群体融入城市。

目前,中国农村贫困地区人口的城市化比例较低,传统的户籍制度限制了贫困人口进入城市,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生活条件。

户籍制度可以减缓城市人口压力,促进贫困地区人口进入城市,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融入程度。

再次,户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目前,中国各地区的户籍制度存在差异,导致资源的分配不均衡。

优秀的人才往往聚集在一线大城市,而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户籍制度可以促使人口更加自由流动,使得人才可以更好地流动到合适的地区,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

此外,户籍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司法公正。

现行的户籍制度,将人们分为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导致政府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资源分配不公平。

户籍制度可以打破这种二元结构,使所有公民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户籍制度有利于推进法治进程和构建和谐社会。

当前,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户籍制度的存在也给法治建设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户籍制度可以建立一个公正、合理、透明的人口管理制度,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提高法治实施的程度和质量,推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总之,户籍制度意义重大。

试析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负面影响与政策反思

试析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负面影响与政策反思

试析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负面影响与政策反思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而城乡二元结构正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因此,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成因,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改革思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文章拟从对建国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形成原因及影响的分析中,探寻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主要途径,提出深化改革,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转型发展“二元制度”是发展经济学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城乡劳动力流动隔绝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但是时至今日,在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要阻碍。

因此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我国农业发展相对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发展来讲,严重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844元和989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2:1,这已经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值。

户籍制度对城乡居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户籍制度对城乡居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户籍制度对城乡居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积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旨在破解户籍制度带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户籍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人口管理制度,其对城乡居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户籍制度对城乡居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讨论。

一、限制了农村劳动力流动,阻碍了农民工发展目前,我国户籍制度将城乡居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难以自由流动。

由于户籍问题,农民工在城市找工作、定居购房等方面都面临诸多限制,这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潜能。

农村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限制了其在城市发展的机会,对其经济状况形成了不小的制约。

二、加剧了城市与农村的差距,阻碍了农民收入增长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民与城市居民在经济待遇与社会保障上存在明显差距。

农民往往缺乏城市居民享受的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这导致了城乡差距的进一步加大。

农村地区缺乏投资与技术支持,农民的收入增长难度较大,这又进一步削弱了农村的经济实力。

户籍制度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

三、制约了城市化进程,阻碍了地方经济发展户籍制度对城市化进程的制约较大。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率较低,这使得许多地方难以有效利用城市化带来的资源与市场优势。

同时,户籍制度使得人口无法自由流动,导致人口过于集中在一些大城市,造成了大城市资源过剩与人口负担过重,同时又导致了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困境。

户籍制度制约了城市化进程,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改革户籍制度,推动城乡居民经济发展为了推动城乡居民经济发展,改革户籍制度势在必行。

首先,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口管理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划分,实现城乡居民在经济待遇与社会权益上的平等。

其次,应推动户籍改革与土地制度改革相衔接,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同时,还应积极推动农村产权流转,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浅谈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浅谈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当前,我国户籍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如城乡分割、户口歧视、 户籍制度与各种福利制度紧密关联等,这些问题阻碍了人口流 动和城市化进程,也不利于社会公平与稳定。
因此,研究户籍制度改革对于解决以上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具 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户籍制度改革的研究,分析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探讨 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户籍制度改革能够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流动 和人口素质提升。
研究不足与展望
当前研究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细节和具体影 响仍需进一步探讨。
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差异性和复杂性缺乏 足够考虑和研究。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户籍制度改革与城 市化、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等各方面的关系, 为政策制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户籍制度与公共福利分配密切相 关,原有的户籍制度存在一些不 公平的现象,如不同地区的户口 享有不同的公共福利。改革户籍 制度可以保障社会公平,使公共 福利的分配更加公正合理。
户籍制度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
我国户籍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如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 立了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此后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
户籍制度造成了社会不公
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一些外来人口在社会地位、就业等方面受 到不平等待遇,加剧了社会不公。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逐步放开户籍限制
政府可以逐步放开户籍限制,允许人口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 以缓解地区间人口分布不均的问题。
完善公共服务
政府可以逐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让外来人口也能享受到基本公 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
保障流动人口权益
户籍制度改革可以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益,让他们在流入地享受到 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减少社会不公和歧视现象。

浅谈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浅谈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浅谈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作者:段安琪张中坤来源:《商品与质量·消费视点》2013年第05期摘要:现行的户籍制度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国情下的产物,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分割性、等级性、世袭性和功能多元化特点。

我国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形成于建国初期,当时国民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财政力量薄弱,因此国家选择了以行政的手段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的方式缓解城市资源短缺的危机,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的二元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很大程度上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因此,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本文将就当前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必要性;意义一、当前中国的户籍制度现状传统的户籍制度开始于1958年,已经施行了半个多世纪,它将中国划分为城市和乡村的二元社会,将中国人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个群体。

在这半个世纪中,户籍制度曾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例如对发展计划经济、对人口统计、提供人口资料、对维护计划经济下的治安等。

但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后,传统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突显。

户籍制度决定着人的职业、就业、社会保障、升学等一系列差异,不仅影响到个人的婚姻、家庭,还造成社会人口身份的严重不平等,影响到社会治安,同时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差异、人口流动障碍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大大减缓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是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持久动力,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户籍制度的改革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国家区域开发总体战略,促进人才资源流动和优化配置,确保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深远意义。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不可否认,当下的户籍制度作为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结构与我国特定历史形势相结合所产生的特定产物,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不一定代表着公平、平等,相反它是对一部分人自由权利的剥夺。

户籍制度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户籍制度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户籍制度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迅猛,不仅吸引了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也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流动到城市寻求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户籍制度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制度,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户籍制度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了人力资源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逐渐增多。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往往无法在城市获得与本地户籍居民相同的待遇和福利,这导致了一些高素质人才流失到外地,丧失了一定的“人才红利”。

同时,户籍制度也使得城市短缺一类可持续发展的低端劳动力,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因此,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农民工向城市居民的转变,是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一步。

其次,户籍制度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了社会保障的影响。

由于户籍限制,农民工在城市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户籍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这导致了城市中大量农民工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容易陷入社会风险和贫困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户籍制度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将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促进城市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再次,户籍制度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了经济结构的影响。

由于户籍制度的不合理性,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

农村地区由于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条件的不足,往往无法为身处于城市的农民提供充分的经济保障,这导致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城乡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再分配,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此外,户籍制度对城市经济发展还产生了公共服务的影响。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无法获得与城市户籍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

这不仅导致了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同时也给城市的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改革户籍制度,全面提供公共服务,将有助于缩小城市居民间的社会差距,增强城市的社会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户籍制度作为一个市民身份管理制度,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户籍制度的趋势

中国户籍制度的趋势

中国户籍制度的趋势
中国户籍制度的趋势是逐渐放宽和改革。

过去,中国的户籍制度对于城乡居民之间的流动是相对封闭的,农村居民难以在城市定居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这导致了很多二元化的问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居民流动的增加,中国政府开始放宽户籍制度,鼓励农村居民到城市就业和定居。

2014年,中国开始实施了户籍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引入了居住证制度,使得农村居民能够在城市定居并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此后,一些大城市开始实行放宽落户条件,放宽了农村户口转城镇户口的限制。

2019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宜居城镇、共同发展、全面小康的原则,加大对农村户籍人口市民化的推进力度。

在未来,中国户籍制度的趋势将是更加市场化和开放的。

这意味着农村居民在城市落户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门槛将进一步降低,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将得到进一步缩小。

另外,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便捷的户籍管理方式,如电子户籍等。

然而,尽管改革正在进行,但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仍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由于一些大城市的落户政策仍然相对严格,许多农村居民仍然面临较高的落户门槛和社会保障难题。

此外,户籍制度改革还涉及到土地、教育、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涉及广泛的利益关系,需要综合考虑和协调各方利益。

综上所述,中国户籍制度的趋势是逐渐放宽和改革,鼓励农村居民到城市落户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未来,中国户籍制度可能更加市场化和开放,但改革仍面临一些挑战。

户籍制度变革的认识

户籍制度变革的认识

户籍制度变革的认识
《户籍制度变革》
户籍制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身份登记制度,对于人口的流动和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开放,原有的户籍制度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对户籍制度进行变革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

首先,户籍制度变革需要适应城市化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这些人口在城市里无法享受到公共服务和福利,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

因此,必须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消除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使得人口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可以自由流动。

其次,户籍制度变革需要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传统的户籍制度对于农村户口的人口限制和教育、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分配,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要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就必须取消户籍对于教育、医疗等资源的限制,让每个公民都能够平等享受到社会资源。

最后,户籍制度变革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

当前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导致了大量的劳动力浪费。

如果能够取消户籍限制,让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不仅能够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市场的繁荣,还能够提高城市的劳动力成本,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总的来说,户籍制度变革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变革户籍制度,可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就业。

因此,应当积极推进户籍制度的变革,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关于户籍制度

关于户籍制度

关于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指国家为了方便管理人口而设立的一种身份证明制度,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居民的基本信息,包括出生地、居住地、婚姻状况、工作单位等,以便于政府部门对人口进行管理和统计。

然而,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户籍制度也面临着一些巨大的挑战和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城乡二元分割。

根据户籍制度,每个人只能在自己的户籍所在地享受当地政府提供的福利和服务,而无法在其他地方享受相应的待遇。

这导致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待遇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远远高于农村居民。

而且,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居民无法自由地进入城市就业,他们只能在农村务农,这就导致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巨大人口流动问题。

即使他们拥有了城市的工作机会,他们也不可能享受与当地居民相同的待遇。

因此,由于户籍制度对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权利的限制,它在当前已经面临着来自不同领域的批评和矛盾。

很多人认为户籍制度在当前已经不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应该有所改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已经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如“户籍改革”、“城市化建设”、“户籍迁移”等。

首先,户籍改革是目前很多人主张的一种改革方式。

通过改革,我们可以消除城乡之间的巨大待遇差异,在城乡之间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关系。

同时,户籍改革也有助于增加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益,降低对GDP的依赖和扩大市场和消费,为国家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

在改革过程中,政府可以增加对公共服务的投资,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保障水平。

这也将有助于解决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困难问题。

其次,推动城市化建设也是改变户籍制度的一种方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城市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农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给予城市人口更多的权利和机会,以确保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得到提高。

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以提供更好的住房和医疗保障等服务。

同时,我们也需要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福利,以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城市化进程,逐渐适应城市生活。

中国取消户籍制度已是历史必然

中国取消户籍制度已是历史必然

中国取消户籍制度已是历史必然中国的户籍制度是指将社会人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个层次,并给予不同层次的人口不同的权益和福利待遇的一种制度。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户籍制度不断暴露出许多问题,已经不适应当今中国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因此取消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首先,户籍制度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严重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根据户籍制度,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之间设有垂直壁垒。

农村人口想要进入城市,不仅需要满足一系列的条件和限制,还需要面对不少形式的壁垒,如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

这种垂直壁垒使得人们在城市谋求更好生活的愿望无法实现,许多人被困在贫困的农村地区,无法摆脱贫困。

其次,户籍制度导致了城市社会的割裂和不公。

根据户籍制度,城市户口的市民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和权益,如教育、医疗等方面。

与此相反,农村户籍的人口无法享受到同等的待遇。

这种不公平的制度导致了城市社会的割裂,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挫伤了人们的公平感和幸福感。

再者,户籍制度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和资源浪费。

根据户籍制度,农村户籍的人口需要取得城市户口才能参加正式的就业和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

然而,由于城市名额有限,很多人无法取得城市户口,只能从事低收入的非正式就业。

这不仅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限制了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最后,户籍制度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力。

随着城市化的进行,中国城市面临着高速发展和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许多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导致了城市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降低。

如果取消户籍制度,使城市更加开放和包容,将有助于推动城市的发展和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取消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户籍制度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市社会的割裂和不公,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和资源浪费,以及城市发展和竞争力的受限。

取消户籍制度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发展,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02
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概述
户籍制度的概念定义
户籍制度是指国家对公民的户口、人口、家庭等基本人口信 息进行登记、管理、统计和控制的制度。
户籍制度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对于国家管理人口、维护社会 秩序、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户籍制度主要是为了满足 国家对人口统计和管理的需求。
05
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路径及 政策建议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总结词
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法律法规体系是改革的基础。
详细描述
在户籍制度改革中,应首先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梳理和完善,确保各项 改革措施有法可依。同时,要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为改革提供 有力的法律保障。
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指导
总结词
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指导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手段。
详细描述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加强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改革的理 解和支持。同时,针对各级政府和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总结词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衡量户籍制度改革成效的关键。
详细描述
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效进行定期评估。通过对 各项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完善改革措施。
2
户籍制度导致了城乡差距的扩大,限制了农村 人口的流动,使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受到 了一定的制约。
3
户籍制度的不公平性也引发了社会不公的问题 ,需要对其进行改革。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探讨,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和政治方 面的影响,从而提出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研究意义
户籍制度改革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 乡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 ,户籍制度改革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农问题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三农问题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三农问题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时叙时评1958年以前,我国实行户口迁移自由政策,1949年的《共同纲领》和1958年的《宪法》都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居住和迁徙自由。

其他户口管理的规定对迁移也只提出必须办理手续而未加任何限制。

1958年以后,国家对户口迁移政策作了调整,改自由迁移政策为控制城市人口政策。

同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

1975年修正后的《宪法》取消了公民迁徙自由的条文。

在此基础上,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的二元户籍管理结构完全形成。

值得反思的人,就算是2011年的今天,我国总人口14亿中,农村人口8亿,仍然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7%,更不用提1958年时,高达70%的农村人口。

问题是,我国的基本法律《宪法》中明确规定:人民有参与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的权利,包括:选举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如果,1958年时人人都有选举与被选举权,那么,占1958年时占全国人口70%甚至更多的农村人口会选择一种对自身阶级利益相冲突的户籍制度吗?肯定不会,我们不能将人性假设在高尚的流沙之上,我们更应该相信实实在在的利益。

农村人不会说牺牲我们这些人,将换取国家更好的发展,那么,让牺牲来的更猛烈些吧......所以,宪法赋予国民的基本权利并没有......你懂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户籍管理的弊端逐渐暴露,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户籍制度作了新的探索,主要有“农转非”政策的调整、增加了“自理口粮户口”类型、试行了“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制、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

坚实的户籍制度被一步一步的松动。

但这些还明显带有计划体制特点的新探索,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户籍制度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户籍制度中的一些原则和内容,是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背离的。

进入九十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总目标正式确立后,户籍制度逐渐开始列入中国改革的议事进程。

2003年户籍管理制度

2003年户籍管理制度

2003年户籍管理制度(最新版2篇)目录(篇1)1.2003 年户籍管理制度的背景和意义2.2003 年户籍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3.2003 年户籍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4.2003 年户籍管理制度的影响和启示正文(篇1)一、2003 年户籍管理制度的背景和意义2003 年,中国政府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旨在进一步完善人口管理制度,促进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

此次改革对当时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2003 年户籍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2003 年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取消了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居民在户籍管理上享有平等待遇。

2.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简化户口迁移手续,促进人口自由流动。

3.推进居民身份证制度改革,增强身份证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4.建立和完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人口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2003 年户籍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2003 年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了人口管理水平,加强了对人口流动的调控和监测。

2.促进了人口自由流动,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3.改善了城乡居民的待遇,缩小了城乡差距。

4.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2003 年户籍管理制度的影响和启示2003 年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带来了许多有益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1.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

2.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人口自由流动和城市化进程。

3.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应注重政策实施效果,不断完善和调整政策措施。

4.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应加强部门协作,提高人口管理水平和效率。

目录(篇2)1.2003 年户籍管理制度的背景和意义2.2003 年户籍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3.2003 年户籍管理制度的影响和作用4.2003 年户籍管理制度的评价和展望正文(篇2)一、2003 年户籍管理制度的背景和意义2003 年,中国政府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重要的改革,这是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人口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二元户籍制度对城市化的影响

二元户籍制度对城市化的影响

甘肃政法学院市政学期中作业二元户籍制度对城市化的影响行政院10级政本二班学号:201033010216姓名:李博军指导教师:郭秀丽【摘要】二元户籍制度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二元户籍制度又是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的产物,它适应了建国初期在传统的农业大国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客观要求,也是“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基本国情的具体体现。

二元户籍制度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了历史性的积极作用。

但是自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二元社会结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愈益显得矛盾重重。

在近十年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城乡差距却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这也导致户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户籍制度;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制度改革一.二元户籍制度的发展及现状1957年公安部给国务院的报告中,首次对宪法规定的公民居住和迁徙自由作出新的解释:当前控制城市人口不但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且也符合广大群众目前的利益……正式为了保障公民真正居住迁徙自由的一种正确措施。

《人民公安》杂志进一步解释:宪法上所指的居住和迁徙自由,是之不违背国家、人民利益下的自由,而不是不顾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个人决定自由。

所以,不准随便迁移户口,不违背宪法的规定。

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毛泽东名义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条例》在法理上沿用了上述公安部的解释,标志着中国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正式建立。

《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

这是控制人口迁徙的基本制度,即农民要求迁入城市,需要先向拟迁入的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城市户口登记机关审查合格后,签发“准予迁入的证明”,若审核不通过,就不能迁入。

这实际上就是,户口登记机关彻底控制人口迁徙,改变了建国以来人口自由迁徙的情况。

2003年户籍管理制度

2003年户籍管理制度

2003年户籍管理制度摘要:一、背景介绍- 2003 年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重要变革- 改革的原因和目的二、户籍制度改革的措施- 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划分- 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改革户口迁移政策-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与户口制度的衔接三、改革的意义-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消除户籍制度带来的社会不公- 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四、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仍需深化- 户籍制度改革的宣传和普及不足正文:2003 年,中国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旨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这次改革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划分,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铺平了道路。

一、背景介绍长期以来,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

这种结构不仅加剧了城乡差距,还导致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障碍。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政府决定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2003 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包括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划分,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以及改革户口迁移政策等。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措施1.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划分改革前,中国户籍管理制度将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农业户口的居民主要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非农业户口的居民则居住在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

这种划分使得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平等待遇。

2003 年的改革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划分,使得城乡居民在户口上实现了平等。

2.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改革前,中国户籍管理制度对城市和农村实行不同的户口登记制度。

城市居民拥有正式户口,享有较好的社会福利;农村居民则主要拥有临时户口,社会福利相对较差。

2003 年的改革实行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使得农村居民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

3.改革户口迁移政策改革前,中国户籍管理制度对户口迁移实行严格的控制。

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一、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现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过去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的产物,有着悠长的历史。

在计划经济时期,户籍制度是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自由流动的有效政治工具,正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新中国的政权基础和经济基础得以巩固。

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户籍制度正逐步变为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道路上一道坚固的藩篱。

拆除城乡二元户籍藩篱势在必行的,大量农村人口需要拆除户籍藩篱获取崭新生活,我国经济也需要拆除户籍藩篱在特殊的经济转型期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这道户籍制度的藩篱如何拆除、拆除的进程快慢等,是一直处在争议中的问题,以政府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也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

户籍制度改革不是政府一条简单的政令就能顺利完成的,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在制度的背后存在着公共产品的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公平维护、城乡差距的合理缩小等等问题。

综览各地区户籍制度改革的大潮,其主要趋向有两类:一类是循序渐进,在原先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基础上,逐渐对人口迁移流动限制有所放宽;一类是彻底放开,对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一视同仁,以人口登记制度取代户籍管理制度。

这两类改革路径的选择,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结果,也正确处理了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或者省会城市可以考虑第二类改革路径,在广大欠发达的城市和乡村应该采取第一类改革路径。

二、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拆除户籍藩篱后,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不再有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分,人口流动更加自由。

户籍制度改革“取消‘身份’限制,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二元结构,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和合法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①。

然而,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不仅对社会形态造成了制度性的约束,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意识形态领域都根深蒂固,甚至形成了稳定的固定利益集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政法学院题目:二元户籍制度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专业行政管理学号201132040238 __________姓名一田瑞锦指导教师郭老师完成时间:2013年4月二元户籍制度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摘要:当代中国的户籍制度承担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人口管理功能,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功能附加其上,它涉及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亟待改革的户籍制度已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羁绊,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教育资源配置、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公民地位和城市化质量。

关键词:户籍制度;中国城市化;影响中国的户籍制度历史悠久,对社会有较强的控制力。

而1949年以后中国的户籍制度不仅仅是履行人口登记和管理的职能,而且是附加了一系列的权利、义务、保障、价值,影响到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政治法律经济制度,这种制度安排对社会的控制程度可谓前所未有。

在建国初期,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濒于崩溃的国民经济,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

但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二元户籍制度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混乱的国内社会秩序,身处外敌环视的国际环境,首要任务是恢复社会秩序,重构社会秩序,快速发展经济。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中央高层难以想出更好的办法来解决农村——城市的综合性危机,以及更好的途径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积累资金。

处于计划思维观念支配下的决策者也就只能得出以户籍手段实行城乡隔离以保住一头的结论" 然而当时的户籍制度并没有停止人口迁移的脚步,后来附加其上的一系列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法律功能,才真正使中国的每一位公民成为集权机器上的一个个固定的零件。

建国初期,公民拥有自由迁徙的权力。

1950年8月,公安部制订了《关于特种人口管理的暂行办法草案》,主要是为了对反革命分子或可疑分子进行监视和控制,以便“搞好社会治安,保障安全”,为国家施政管理和建设提供人口资料。

为了建立城市的公共秩序,为恢复城市经济建设,1950年11月,政府出台《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

《条例》第一条就申明:“为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之安全及居住、迁徙自由,特制订本条例。

”尽管当时失业的压力很大,尽管成立的各级政权的财力还很弱,但是政府并没有选择简单的强行命令来禁止城市里的流动无业大军。

为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中央高层确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并为此构建了计划经济模式。

通过1953年的粮、油统购,1954年的棉花统购,1954年的生猪派购,1955年的烟、麻、茶、蚕茧、羊毛、牛皮、中药材以及出口水果的统一收购,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终于形成了农产品三类物资划分和相应的国家统购、派购、议购制度。

国家通过这种方式切断了农民和市场的联系,控制了全部农产品。

这种统购统销制度的核心是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以低价销售给城市居民和工业企业,从而降低企业原材料的成本和工人工资,产生超额工业利润,支撑工业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实行社队化管理,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

1958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公布实施。

《户口登记条例》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户口从农村迁往城镇,对户口迁移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公民迁出本户口管辖区,必须在迁出前申报迁出登记,领取迁移证,注销户口。

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

该条例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将城乡有别的户口登记与限制迁移制度固定下来,也是新中国户籍制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1958年4月,公安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执行户口登记条例的初步意见》中规定:农村以合作社为单位发给户口簿,合作社以外的户口不发给户口簿。

因户口簿具有证明公民身份的效力,这样,农民在外出时就缺乏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

这些制度有效地汲取了农村农业积累,支撑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

在农民的迁徙权被剥夺后,也有利于整个城市的稳定。

此后,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这一制度日趋完善,并走上僵化。

1961 年,公安部将非农业户数和人数这一统计指标改为非农业人口户数和人数,这使“非农户口” 和“非农人口”成为广泛使用的概念。

1977 年11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

《规定》确立的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原则主要为0“从农村迁往城市、镇, 含矿区、林区等) 由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上海、天津三市的,要严格控制。

从镇迁往市,从小市迁往大市,从一般农村迁往市郊、镇郊或国营农场、蔬菜队、经济作物区的,应适当控制。

”从此提出了“农转非”问题,并在此后制定了若干项“农转非”的政策。

与此同时,公安部为贯彻上述规定,给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下达了“农转非” 控制指标,即“每年批准从农村迁入市镇和转为非农业人口的职工家庭人数,不得超过非农业人口数的 1.5%'。

从而对“农转非”实行了政策与指标双重控制的管理体制,至此,以控制公民自由迁徙为基本特征的新中国户籍制度已基本形成。

二、二元户籍制度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国家权力通过户籍制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到个人的衣食住行甚至婚姻选择。

公民被一纸户籍固定在以工作单位、生产队、单位或集体划定的生活区为坐标的一个个点上。

农村人口外流得以控制,使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没有出现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城市病”。

这种似乎发挥了积极作用的户籍制度,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1、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公民接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和受教育质量的高低,会对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产生重大影响。

城市的教育投资有保障,教育设施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稳定;农村的教育投资不足,教育设施匮乏,师资力量不足且不稳定。

虽然没有任何法律条款规定中国农村儿童和城市儿童享有不同的教育权利,但事实上,世袭的户口制度,剥夺了农村儿童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由于农村尤其是山区教育投资的严重不足,很多儿童无学可上,当他们长大后,农村更没有为其开设职业或技能培训课,他们只能是低素质的劳动力。

占全国劳动力比例多数的农村劳动力集体处于低素质状态,不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为劳动密集型的工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

随着科技进步、技术提升,高级人才匮乏,影响到工业化向更高层次转型。

即使能吸引国际人才的加盟,也不利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因为如果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不能正常就业的话,社会将会陷入紊乱状态。

2 、不能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由于中国公民没有迁徙的自由,劳动力就不能自由流动到最合理的去处。

虽然改革开放后劳动力有了流动的自由,但也只不过是流动多,迁徙少,并不能使劳动力真正地流动起来。

目前中国能较为自由流动的是劳动力的高端和低端,稀缺人才因其稀缺性而获得迁徙的权利,低端劳动力因其低技术含量只获得自由流动的权利,在过节和农忙季节像候鸟一样飞来飞去,出现了一阵阵中国特有的“民工潮”现象。

另外,由于一些城市的职业保留的限制,本市的城市户口的劳动力缺乏外来劳动力与其抢工作的压力,劳动效率难以真正提高。

户籍制度不仅限制了城乡劳动力的流动,而且限制了城市与城市之间劳动力的流动。

拥有大城市户口的人不愿离开大城市,即使他并不能在所居城市发挥自己的特长,因为他的离开就意味着丧失附着在户口之上的种种权利和保障。

没有当地城市户口的人尽管是当地城市的二等公民、最低层公民,仍怀着一个梦想在城市里挣扎,尽管有广阔的中西部能为其特长发挥提供更大的舞台。

由于户籍制度的阻碍,整个中国的平均劳动力难以发挥最佳效益,影响城市化的速度。

3 、降低了资本的利用率二元户籍制度把农村人固着在土地上,尤其是人民公社制度几乎剥夺了农民的一切私有财产,农民属于集体,但构成集体的农民对自己的财产没有支配权。

除了自己的基本口粮,根据统购统销制度,盈余全部上缴国家。

国家拿走农业的剩余,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而不是发展能够吸纳更多劳动力、资金回笼更快的第三产业。

也许有人说是由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使然,但不可否认的是,那时,利用户籍制度,牺牲农民的迁徙自由,剥夺农民的劳动剩余,使资本的流动沿着人为强制的线路流动,而不是按照资本的本性——寻求自身收益的最大化的路径流动,造成资本利用率不高的后果。

近几年一些城市为了刺激房地产业,相继出台“购房落户”政策。

户口成了政府和房地产业敛财的砝码。

城外的相对富裕者不断买房而获得户口,把资金投入房产,一方面使房价保持虚高甚至更加攀高,另一方面会造成其他城市、其他产业投资机会的流失。

譬如,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买一套住房的资金,在中西部的中小城市基本上足够作为创业的启动资金。

“购房落户” 政策又一次扭曲了资本的正常流动。

4、公民地位事实上的不平等,难以培养公民契约精神和提高公民参政意识户籍制度强行把人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居住在城市的公民为“非农业户口”,居住在农村的公民为“农业户口”。

城市公民可以分配到更多的资源,享受到更多的权益和城市化的文明成果。

然而这种不平等状况的产生并非是公民个人智力和能力的差异,仅仅是因为公民居住地不同,登记注册的户口不同而已,而且这种身份世代相袭。

这种制度强化了人们的户口等级意识,逐渐成为个人地位身份的等级象征。

城市公民是以户籍为基础进行资源分配、权益配置的制度受益者,所以本能地排斥外来人口。

户籍制度将两类户口的公民相互封闭起来,甚至是通婚的障碍,使个人职业变动和社会流动极为困难。

一国公民间地位事实上的不平等,彼此间缺乏沟通和信任,难以形成平等互信、以诚相待的现代化所需的契约精神。

城乡公民不仅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而且根据195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规定,他们的政治地位也不平等。

在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农村每一名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是城市每一名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8倍,即农村每一选民的实际选举权是城市每一选民的1/8;在选举省、县级人民代表时,农村选民的选举权分别是城市选民选举权的1/5和1/4。

这种状况直到!$$%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选举法才有所改观,但是修改后城乡选民的选举权仍不平等。

由于农的代表并不能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加之依附农村集体经济的弱势地位、较低的文化素质等原因,农民参政意识普遍较低。

改革开放后,农民背井离乡流入城市,从事城市公民不愿从事的高风险、高劳动强度的工作,不仅付出和报酬不相称,而且如果在选举时不回户籍所在地,他的本来就处于劣势的选举权就会完全丧失。

5、户籍制度改革进程缓慢,影响城市化进程户籍制度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使中国的工业化、非农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极不协调。

在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再转移到第三产业,人口的就业结构依次由农业转移到工业,再转移到服务业等非农职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