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对慢性疲劳综合症小鼠NK细胞活性和IL-2水平的影响
运动对白细胞、T淋巴细胞数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6 0・
科技 论坛
运动对 自细胞 T. 淋 巴细胞 数量影 响的研 究进展
陈小琼
( 华南师范大学 体 育科学学院 , 广东 广州 5 1 0 0 0 6 )
摘
要: 在剧 烈运动或竞技 比赛前, 运动员的免疫机能下降。本文查阅相 关的期刊 文献 , 了解运动对 白细胞、 T淋巴细胞数 量影 响的
现状 , 从 而研 究 运 动 与免 疫 的 关 系。
关键 词 : 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报道在大强度运动后或比赛前运动员抵抗 组织或体腔内, 可转变成巨噬细胞通 过吞噬 、 杀灭作用等清除损伤或已 力下降, 容易感染各种细菌和病毒性疾病, 提示 了运动训练可能造成机 死亡的细胞从 而发挥机体防御感染的 作用。在免疫反应的某些阶段协 体免疫功能的改霉 而机体免疫功能与白细胞 、 T淋巴细胞密不可分。 助淋巴细胞发挥其免疫功能。有研究认为 运动后单核细胞仅少数增 本文查阅相关的期刊文献,了解运动对白细胞 、 T淋巴细胞影响现状从 加伯 也有学者证实马拉松赛跑后 翻. 血中单核细胞呈显著性增加。 也 而研究运动与免疫的关系。 有报道n 习 指出, 自 行车运动员运动前 、 中、 后休息 2 小时测 得运动中的 单 1运动 与 白细胞 核细胞明显 比运动前后高。而 1 9 9 2年 泼 现: l mi n功率 自行车极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和机能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嗜中性粒细胞、 淋 量运动后弹核 细胞数量显著增加。 巴细胞、 单核细胞 、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组成。 常作为评价运动 1 _ 4运动与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有微弱的 员免疫功能的指标之一 。白细胞数 目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波动比较大。 吞噬作用胆 基本没有杀菌能力, 它主要功能是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 1 9 9 2年 G n 和 D a v i d 吩 别让受试者在功率 自行车上以最大强度运动 大细胞合成与释放其活性物质捌. 胡 组胺, 限制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 1 分钟和 3 O 秒, 发现其白细胞数 目 显著提高旭 这些短期大强度的训练, 含有嗜碱性颗粒, 能改变血管的通透性. 并使平滑肌收缩, 参与 l 型变态 运动后 1 — 2 小时白细胞可基本恢复到基线水平, 而在马拉松等大强度 反应。1 9 8 2 年D i c k s o n 等 院 表明’ 耐力运动后嗜中性粒细胞增加, 嗜 超长耐力跑 白细胞在运动后 6 小时才能基本恢复。有研究认为同 白细胞 酸性粒细胞随之减 嗜碱性粒细胞很少变化或不变化。 在运动后 出现一过性增高, 急性短时运动可以使嗜 中性粒细胞急剧增 2 运动 与 T淋 巴细胞 高, 在大强度短时运动后淋巴细胞明显增高, 在 中等强度较长时间运动 2 . 1 T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学基础。T淋巴细胞是淋巴细胞 中数量 后嗜中性粒细胞增高。 宋亚军 . 硼 究认为运动使外周血白 细胞增加的 最多 、 功能最复杂的—类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重要免疫活性细胞 T 程度与训练的水平有密切关系。非运动员亚极量运动对 白细胞数增多, 淋巴细胞按功能可分为三 个亚群 泐 性 T 淋巴细胞 、 抑制性 T 淋巴 而长期训练的专业运动员亚极量运动后不会出现白细胞增多的现象, 长 细胞( r s ) 和细胞毒性 T淋巴细胞㈤ 。成熟的T淋 巴细胞表面含有不 同 期耐力训练使白细胞增多程度减少。 的特征膜分子。r I 1 l 细胞表面除了表达 C D 3 + 外还表达 C D 4  ̄ ; T s 细胞 、 T c 1 . 1运动与嗜中性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是 人 外周血中主要类型的 细胞表面除了表达 C D 3 外还表达 C D 8 * o C D 4 + 主要发挥辅助和诱导作 白细胞来 源于骨髓的髓样前体细胞。作 用, C D 8 + 主要发挥杀伤和抑制作用。 C D 4 + 和C D 8 + 是 T淋巴细胞中功能 机体免疫的第—道“ 防线” , 主要功能是吞噬 、 杀伤、 清除微生物。 占 循环池 相异胆又相互协调稿定地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的两个亚群。 正常 的5 0 ~ 6 0  ̄ / , 0 。 陈佩杰报道指出 F I j 鳓 跑、 划船、 体操等急性短时运动威 情况下, C I M 约占 6 0 %, C D 8 约 占3 0 %, 两者 比例失调会导致杌l 体免疫 者是长时间的马拉松运动, 或者是间歇性高强度的足球 比赛, 都可引起 功能失常。C D 4 / C D 8 比值反映了机体的免疫平衡状态, 正常比值在 外周血中白细胞尤其是嗜中性粒细胞的急剧升高, 而嗜中性粒细胞数恢 1 5 ~ 2 J 0 之间 目 , 比 值下降反映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 易感性增加。大多数 复正常所需时间, 取决于运动的性质, 一般短时间运动后嗜中性粒细胞 研究认为急性运动可以影响 C D 4 + 和C D 8 + 的数量和比例’ 其中 C D 4 + 对 恢复正常需要 1 h左右 。运动致嗜中性粒细胞增多是嗜中性粒细胞从 运动的反应 比 C D 8 更敏感, 常使 C D 4 / C D 8 比值下降Ⅱ q 。 有报遭嘴 出, 血管边缘池和周边 血管储备池转运的结果。冯玉润霸 研究表明中等强度 运动能引起具有免疫能力的细胞暂时性重新分布, 改变 C D 4 + / C D 8 + 比 的运动可以增强嗜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和吞噬活动以及杀伤能力. f 旦随 值, 如 比值下降则表现为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的反应表现出抑制。 着训练强度的增强, 其功能受到抑制, 这可能与机体试图限制每 日强化 Z 2运动对 T淋 巴绷 包 亚群的影响。 不同的运动量和运动方式对机 训练所致的炎症有关。运动不仅能使嗜中性粒细胞数量发生变化, 也会 体 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不同。浦钧宗口 嘴 用雄性 B  ̄ B / C小 鼠进行 3 影响嗜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中等强度运动可以提高嗜中性粒细胞功能, 周和 5周的游泳训练发 现在小鼠进行 3 周游泳后, C D 4 + 与对照组 比较 大强度运动可以降低其功能日 。 1 9 9 8 年藻 廷武等 叼院 了 Wi s t a r 大鼠一 未见显著差异, C D 8 明显低于对照组, C D 4  ̄ / C D 8 + 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次『 生 力竭运动前后多型核嗜中性粒细胞( P MN ) 组织学和组织化学变化, 提示适量运动训练能增强动物免疫功能。 张勉2 对l 2 名5 0岁以上老年 提出了大鼠力竭运动后 P MN处于“ 预激活状态” 的观点' 认为力竭运动 人 5 周中等强度锻炼研究结果显示爱 试者免疫指标在训练前和训练组 后大鼠力竭运动后细胞的细胞骨架微 丝和微管) 发生 了明显改变, 肌细 ■ 瑰 经过五周以后, C D 4  ̄ 基本没发生改变; C D 8 + 显著下降, C D 4 V C D 8 + 胞的损伤可引起周围的组织细胞和细胞间质受损, 并导致一系列炎症介 比值无著变化。陈佩杰等研究表明: 运动员 C D 8 + 比例高于常人, 经 4周 质的释放, 进入血液后成为诱导 P MN的活性物质, 进而引起 P MN一定 大强度运动训练后, 结果 C D 8 比例更趋升高 豳 。浦钧宗 叫 等用雄性 程度的激活。 B  ̄ B / C小鼠进行 5 周游泳后, C D 4 q C D 8 + 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提示大 1 _ 2运动与淋巴细胞。按淋巴细胞 的性质和功能可分为 T淋巴细 强度训练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1 9 9 6 年熊 冈盾嘴 对 自行车运动员进 胞、 B细胞和 N K细胞, 他们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互相协作五 相制约' 共同 行 4 周大强度训练, 结果显示 C D 3 细胞无明显变化' C D 4 + 有减少的趋 完成机体对抗原物质的识别、 应答和清除从 而维持机体 内环境的稳定 势, C D 8 * 明显升高, C D 4 7 C D 8 比值明显下降认为大强度运动训练造成 目 前研究表明, 运动能导致淋巴细胞的重新分配 中小强度运动能使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与抑制性 T 淋巴细胞过度激活刿泼造成免疫功能失 淋巴细胞数量增多, 大强度运动则可以使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袁家齐啕 常。2 0 0 6 年, 王玉琴P 等对 6名训练年限分别为 3 ~ 7年的高校竞技健美 等观察了 l 5 名老年长跑爱好者, 运动 2 小时后淋巴细胞百分率 匕 升和 操男运动员 其 休整期安静时及为期 1 周的大强度训练 T 淋巴细胞亚 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均上升。1 9 8 5 年B r a h n i  ̄ " 锵 指出极限强度运动可 群变化跟踪检测, 结果显示 1 周大强度训练后 C D 3  ̄ 明显下降; c D 4 + 呈 使运动员体 内免疫�
不同运动方式对衰老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不同运动方式对衰老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估训练不同运动方式对衰老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果显示,比较不同的运动方式(徒手跑步,电动滑板,游泳)对衰老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发现游泳对衰老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电动滑板,徒手跑步的效果最差。
这些结果提示我们,多种不同的运动方式都可以帮助衰老小鼠有效地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提高免疫力。
关键词:衰老,小鼠,运动方式,心肌细胞凋亡。
正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衰老对于老年人造成的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心肌细胞凋亡是一个潜在的健康危险因素。
运动作为一种有效的老化保健方式,改善了衰老小鼠的免疫功能,但是如何改善衰老小鼠心肌细胞凋亡,存在种类及数量不确定的问题。
为了评估不同运动方式对衰老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我们采用了徒手跑步、电动滑板和游泳三种训练方式,比较不同方式对衰老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从实验结果来看,游泳的效果最好,可以在衰老小鼠的心肌凋亡细胞做出明显的保护作用,而电动滑板及徒手跑步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较游泳要低一些。
这说明,游泳是一种有用的保护衰老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方式。
本研究可以为衰老者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有助于减少心脏病和其他心脏疾病的风险,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发现,多种不同的运动方式都有助于减少老年小鼠心肌细胞凋亡,从而提高其免疫力。
因此,我们建议衰老者可以选择一种合适的运动方式来改善自身健康。
徒手跑步是一种便捷、低成本的运动方式,老年人可以在室外采取徒手跑步,在增强免疫力的同时也能改善心肌细胞凋亡的情况。
电动滑板以及游泳也是常用的运动方式,它们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可以帮助老年人预防心脏病和高血压等疾病。
同时,它们可以改善老年人的体质,减轻关节酸痛,增强内脏的功能,并有助于缓解压力。
此外,衰老者可以通过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接受合适的训练课程,以减轻自身身体症状,改善老年人心肌细胞凋亡。
运动生理学第五章免疫与运动测试题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第五章免疫与运动测试题及答案总计: 6 大题,37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一、单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下列哪种激素不属于免疫抑制类调节物质:A.β-内啡肽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糖皮质激素D.儿茶酚胺2.“open window”理论主要表明:A.运动后有一段免疫低下期B.运动后有一段免疫增强期C.经常参加锻炼者免疫功能会增强D.经常参加运动训练者免疫功能会增强3.下列哪种物质可缓解胸腺和脾脏的萎缩,并增加淋巴细胞活性:A.生物素B.胡萝卜素C.L-精氨酸D.谷氨酰胺4.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的免疫细胞是:A.单核-巨噬细胞B.NK细胞C.淋巴细胞D.粒细胞5.下列哪种反应不会引起免疫抑制作用:A.交感神经兴奋B.副交感神经兴奋C.应激激素升高D.血糖水平升高6.免疫防御异常的后果是:A.易发生肿瘤B.易发生超敏反应C.易发生感染D.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7.具有吞噬杀伤、抗原提呈和分泌作用的细胞是:A.B细胞B.T细胞C.单核-巨噬细胞D.中性粒细胞8.下列哪种细胞能够杀伤被抗体覆盖的靶细胞:A.B细胞B.T细胞C.NK细胞D.K细胞9.主要介导体液免疫的细胞是:A.B细胞B.T细胞C.NK细胞D.K细胞10.下列哪种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T细胞B.B细胞C.NK细胞D.单核细胞二、填空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1.脊髓和胸腺是淋巴干细胞增殖、分化成T细胞和B细胞的场所;接受免疫细胞的主要场所,包括()、()和()。
12.大负荷运动之后,离体发生的对丝裂原和内毒素的反应过程中,所生成的细胞因子(),表明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
13.T细胞主要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而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形成大量的(),主要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
14.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及体液中的抗菌物质,有抑菌、()、()等作用的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15.免疫系统主要功能是识别并排除体内的非己物质,执行此功能的细胞称为免疫细胞,包括()、()、()和粒细胞等。
运动对部分免疫细胞的影响及调节机制
社 .1 7 99
f 万发达,张翔. 2 】 过度运动 、适度运动与免疫U. 】南极体育学院学
报 .2148 【). f
fI 矫 玮 剧 烈运 动 对机 体 免 疫功 能 的影 响及 调 节机 制 的研 究 [ I 北 3 D. 京体 育大 学博士 论 文,19 . 97 6
染发病 率增高。因此 ,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会 抑制机体 粘膜 免疫功能 , 增加机体 对疾病 的易感性 。
2 运 动 对 NK 胞 的 影 响 细
N 细 胞是 一类 无需 事先 免疫 就能 迅速 杀伤 肿瘤 细胞 的淋 巴细 K 胞 ,故又称 自然杀伤细胞。实验研究表明 ,适 度的运动训练 可以增 加 N 细胞 数量 , 高机 体的免疫能力 ;而过度训练则可 以使机体N 细 K 提 K 胞数量显 著下降 ,免疫 功能抑制 .在长期 大强度运动 后会引起NK 细 胞计数减少及NK t 功能 的下降 NK  ̄t 胞 细胞 主要存在于外 周血,占外 周血淋 巴细胞总数 的5 1) %一 1 %。它 们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细胞免疫 ,在 肿瘤免疫和抗病 毒感染 中均 起重要 作用 NK 细胞在 抵抗 急性和慢性 病毒感染 中起着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大鼠进行反复力竭性 的运动训练建 立大鼠过 度训练模型 . 结果发 现N 细 胞的活性均显著 K
1 缸科 技 2 1年第1 0 0 期
学 术 研 讨
运 动对 部 分 免 疫 细胞 的影 响及 调 节 机 制
王 克 建
(徐 州 师 范 大 学 体 育 学 院 ) 摘 要 运动能够影响免 疫细胞的功能 ,从 而机体免疫机 能发 生改变.中 、低强度的运动可增强人机体的免疫抵抗 力,而过度运
ILC2在炎症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000⁃484X.2020.21.023ILC2在炎症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①毋梦林 牛志国 曹 旗 黄青松(新乡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河南省免疫与靶向药物重点实验室,新乡453003) 中图分类号 R39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4X (2020)21⁃2672⁃06①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00506㊁81570624㊁81770721㊁U1804167)和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62300410210)资助㊂作者简介:毋梦林,女,硕士,主要从事肾脏纤维化方面的研究,E⁃mail:2387906399@㊂通讯作者及指导教师:曹 旗,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巨噬细胞与肾脏炎症方面的研究,E⁃mail:qi.cao @xx⁃㊂黄青松,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肾脏免疫生物治疗方面的研究,E⁃mail:xxmuhqs@㊂[摘 要] 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是最近发现的新型固有淋巴细胞群体,主要存在于肺㊁肠道㊁皮肤及黏膜组织,在IL⁃25和IL⁃33等刺激下能够产生IL⁃4㊁IL⁃5㊁IL⁃9和IL⁃13等Th2型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病㊁抗感染和体内免疫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㊂本文综述了ILC2在炎症性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免疫学特性及其发挥的作用,及脏器局部微环境改变对ILC2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ILC2参与的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提供理论依据㊂[关键词] 2型固有淋巴细胞;炎症;Th2型细胞因子Research progress of ILC2in inflammatory diseasesWU Meng⁃Lin ,NIU Zhi⁃Guo ,CAO Qi ,HUANG Qing⁃Song .Henan Key Laboratory of Immunology and Targeted Drugs ,School of Laboratory Medicine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3,China[Abstract ] Type 2innate lymphoid cell(ILC2)are a newly discovered new type of innate lymphocytes,which mainly found inlungs,intestines,skin and mucosal tissues.Under the stimulation of IL⁃25and IL⁃33,they can produce Th2cytokines such as IL⁃4,IL⁃5,IL⁃9and IL⁃13,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utoimmune diseases,anti⁃infection and immune balance in vivo.This article reviewsthe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ole of ILC2in development of inflammatory diseases,as well as influence of local organ microen⁃vironment changes on ILC2,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esis and related treatment of ILC2in inflammatory diseases.[Key words ] Type 2innate lymphoid cell;Inflammation;Th2cytokines 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s)是对抗感染的关键免疫防御系统之一,具有典型淋巴细胞的形态特征,是一类非B 细胞㊁非T 细胞的淋巴细胞,但又可产生与辅助性T 细胞亚群匹配的效应细胞因子,且ILC 表面高表达细胞因子受体亚单位,包括IL⁃2受体α亚单位(CD25)和IL⁃7受体α亚单位(CD127)等[1]㊂由于ILC 不表达抗原特异性识别受体BCR 或TCR,而是通过对损伤诱导的信号做出反应,如对上皮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信号诱导做出反应,与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和淋巴组织诱导(lymphtissue inducer,LTi)细胞统称为固有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反应㊁组织发育及重塑[2]㊂ILC 和T 细胞相互调节,放大或限制免疫应答㊂ILC 来源于共同淋巴祖细胞(common lymphoid progenitor,CLP),转录因子DNA 抑制子2(Id2)能够抑制CLP 向T㊁B 细胞分化,上调CD161和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蛋白表达,维持CD127表达,并促进其向共同ILC 祖细胞分化,最后通过转录因子T⁃bet㊁GATA 结合蛋白3(GATA binding protein 3,GATA3)㊁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etinoid acid receptor related orphan receptor γt,RORγt)等将ILC 祖细胞分为ILC1㊁ILC2和ILC33个亚群,并且这3个亚群与辅助性T 细胞亚群Th1㊁Th2㊁Th17功能平行,并形成类似的细胞因子受体表达模式㊂ILC1在IL⁃12㊁IL⁃15和IL⁃18的刺激下,可分泌IFN⁃γ和TNF,在抗胞内菌及抗寄生虫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3⁃5];ILC2在IL⁃25和IL⁃33等刺激因子作用下产生Th2,如IL⁃4㊁IL⁃5㊁IL⁃9和IL⁃13,在多种炎症环境中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6];ILC3在IL⁃1β和IL⁃23刺激后产生IFN⁃γ㊁IL⁃17和IL⁃22,并参与慢性炎症反应和组织㊃2762㊃中国免疫学杂志2020年第36卷修复等[7]㊂1 ILC2的发育与调控ILC2作为固有免疫细胞的一员,是介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跨界细胞,其表达的表面分子有CD25㊁CD90㊁CD117㊁CD127㊁ST2(IL⁃1R1)㊁IL17RB及NKp30受体等,可以非特异地保护机体免受多种生物体侵害,如寄生虫㊁细菌㊁病毒㊁真菌和过敏原[8]㊂然而,当免疫调节作用失控时,它们可以促发慢性炎症,如由ILC2促发的过敏和哮喘[9,10]㊂ILC2作为小鼠和人类2型免疫反应的中枢调节因子之一,主要分布于黏膜组织(肺和肠道)㊁非淋巴器官(肝㊁肾和内脏脂肪组织)㊁淋巴器官(脾㊁骨髓)及血液,有助于宿主防御㊁组织修复及抗炎症性疾病[11,12]㊂ILC2在转录因子Id2㊁RORα和GATA3的调控下发育成熟,实验表明ILC2的发育依赖GATA3的产生,GATA3可直接调节ILC2的增殖及其生存相关基因,即使在ILC2完全成熟后, GATA3对其晚期发育维持和存活也具有重要作用[13]㊂ILC2活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其表面受体ST2/T1或IL⁃17受体等接受IL⁃33㊁IL⁃25以及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 TSLP)刺激,进而主要产生并分泌IL⁃5和IL⁃13,而在豆蔻酰佛波醇乙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刺激下还可产生IL⁃4㊁IL⁃9和双调蛋白,主要介导2型免疫应答㊂ILC2的表型㊁激活状态和功能可因其所在的组织及细胞因子微环境的改变而改变[14]㊂此外,ILC2还可以被脂质递质半胱氨酰白三烯(cysteinyl leukotrienes,CysLT)㊁前列腺素D2(prostaglandin D2,PGD⁃2)㊁TNF相似配体1 (TNF⁃like ligand1A,TL⁃1⁃A)及癌细胞激活[15⁃17]㊂而脂质A4(lipoxin A4,LXA4)㊁前列腺素E和前列腺素I2(prostaglandin I2,PGI2)可以抑制ILC2激活[18]㊂免疫反应在体内无处不在,ILC2在体内与脂类代谢㊁寄生虫感染㊁过敏性炎症㊁皮肤炎症等炎症性疾病密切相关[19⁃22]㊂2 ILC2的作用2.1 ILC2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ILC2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种群,其表达的标记也存在不一致性,这主要取决于驱动其激活的细胞因子[23]㊂自然性ILC2 (nILC2)和炎症性ILC2(iILC2)是最近发现的2个亚群,iILC2在全身受到刺激时,仅存在于肺脏,在炎症过程中受趋化信号作用在组织间迁移,nILC2和iILC2的主要区别在于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模式,nILC2对IL⁃33的刺激保持稳定状态并表达ST2,低表达类似于致死细胞凝集素受体G1(KLRG1), iILC2在IL⁃25刺激或感染后表达大量的活化标记KLRG1和IL⁃25受体(IL⁃17RB),但不表达ST2[24]㊂iILC2的发展依赖于IL2Rγ和IL⁃17Rα,且iILC2在蠕虫感染期间是nILC2的暂时态祖细胞,最终将转化为nILC2或者ILC3,有助于对抗蠕虫和真菌引起的免疫反应[24]㊂ILC2分泌大量IL⁃13和双调蛋白(amphiregulin,Areg),IL⁃13使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并通过平滑肌收缩清除寄生虫,双调蛋白通过激活上皮细胞表面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进而促进上皮细胞的增殖和修复[25]㊂炎症性肠道疾病的特点是Th1/Th2类细胞因子比例失衡,Th1型免疫反应促进炎症发展, Th2型免疫反应是宿主对抗寄生虫的防御反应㊂IL⁃25或寄生虫诱导下发生的Th2型免疫反应的发生机制是来源于肠道固有层中驻留的nILC2能够不依赖T/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而依赖于1⁃磷酸鞘氨醇(S1P)介导的趋化反应,通过淋巴管上皮细胞进入淋巴管,并通过血液循环迁移至外周组织,分泌Th2型细胞因子发挥抗炎反应,ILC2的肠⁃肺循环就是肠道中nILC2迁移至肺部成为iILC2,由于nILC2数量较少,增殖速度低于iILC2,因此iILC2是ILC2细胞对抗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来源[26]㊂研究发现, ILC的另一个新型调节细胞亚群(ILCregs)不同于ILC和调节性T细胞(Treg),其表达Id3和Sox4等转录因子而缺乏ILC2和Treg的典型转录因子(如RORα㊁GATA3和Foxp3),在肠道炎症的发生和调节中起重要作用[27]㊂在炎症刺激作用下,肠内ILCregs增多,该细胞通过分泌IL⁃10抑制ILC1和ILC3的活化,从而抑制ILC1和ILC3分泌的IFN⁃γ以及IL⁃17A对肠道黏膜的损伤作用,但并不抑制ILC2在肠道炎症过程中的功能㊂以上结论提示ILCregs对肠道炎症起保护作用㊂2.2 ILC2与呼吸系统的关系2.2.1 肺炎 呼吸道黏膜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时刻接受病原体㊁理化因素及变应原等刺激因素的影响,是多种病原体感染和炎症的病变部位㊂ILC2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各组织,其中黏膜组织,尤其是肺脏黏膜组织,是人类和小鼠ILC2的主要聚集地,占主导地位㊂急性和慢性肺炎通过抑制精氨酸酶⁃1 (Arg1)活性发生,小鼠和人ILC2内的Arg1活性被抑制,破坏了ILC2的代谢过程,抑制了ILC2的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从而破坏了ILC2在肺部的抗炎反应,表明Arg1是ILC2的关键调控因子[28]㊂在慢性㊃3762㊃毋梦林等 ILC2在炎症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21期呼吸系统疾病加重期,ILC2与NK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相互作用,ILC2产生大量IL⁃5,并在感染期间诱导嗜酸性粒细胞生成,从而引发哮喘㊂ILC2和Treg可促进肺炎时肺上皮细胞损伤后的修复[29,30]㊂ILC2高表达RORα,RORα敲除的小鼠均缺乏ILC2,缺乏ILC2的小鼠虽然拥有正常的Th2细胞免疫应答,但不能对蛋白酶抗原产生快速的肺部炎症反应, ILC2是肺损伤后修复的中枢调节因子,可恢复肺组织急性损伤后的稳态[31]㊂研究发现,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缺陷小鼠骨髓和周围组织中的ILC2水平明显降低,且ILC2功能受损,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也显著降低,在给予ICAM⁃1缺陷小鼠过敏原刺激后,肺中ILC2的数量减少导致气道炎症明显缓解,这些结果将ICAM⁃1确定为ILC2的调节器[32]㊂有研究发现ILC2释放的IL⁃13可驱动血吸虫感染引起的肺炎㊁肺纤维化和胶原沉积,敲除IL⁃25或其受体IL⁃17RB可减轻肉芽肿体积和血吸虫卵数量,提示IL⁃25和ILC2可能是治疗血吸虫感染引起的肺炎及肺纤维化的靶标[33]㊂2.2.2 哮喘 ILC2释放大量Th2型细胞因子,如IL⁃4㊁IL⁃5㊁IL⁃13,驱动2型免疫反应发挥对蠕虫的防御作用,但如果不严格控制ILC2,则可引发病理性的2型免疫应答,过敏性气道炎症就是其中之一㊂过敏性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通常是无害的过敏原或病原体接触患者,表现为Th2细胞㊁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高度活化,IgE水平显著升高,并作出不恰当的Th2反应㊂ILC2诱导哮喘患者Th2相关细胞因子活性上调,导致哮喘控制的顽固性状态,被过敏原破坏或激活的上皮细胞产生IL⁃33㊁TSLP和IL⁃25,激活ILC2,产生IL⁃5㊁IL⁃9和IL⁃13,引起过敏性哮喘,其中IL⁃4可促使Th0细胞向Th2细胞转化,还可促进B细胞分泌抗体[34,35];IL⁃5可以募集并活化嗜酸性粒细胞;IL⁃13可以促进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并触发气道高反应的显著变化[36]㊂人类在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淋巴细胞限制雌激素受体α缺陷提示,是雄性激素调节ILC2在肺和骨髓的功能,且ILC2由于雄性激素的过量而减少,表明雄性激素抑制ILC前体向ILC2的转变,也提示了女性哮喘患病率比男性高2倍的原因[37]㊂ILC2是哮喘免疫反应最重要的调节因子,骨髓源性抑制细胞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因其免疫抑制活性备受关注,早期研究表明,Th2细胞因子的增加与MDSCs有关㊂在哮喘患者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的外周血中,ILC2或MDSCs及其特有的细胞因子或转录因子显著增强㊂同时,在哮喘患者中发现一种以Th2为主的细胞,这种Th2极化与ILC2和MDSCs之间的协同作用密切相关,并增强了气道的高反应性,因此ILC2和MDSCs可能是哮喘的治疗的新方向[38]㊂2.3 ILC2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有研究发现人和小鼠肠道中的ILC2具有丰富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与ILC2共定位,在机体受到寄生虫㊁真菌或其他病原菌感染时,肠道中的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会产生大量肾上腺素,后者与小肠ILC2中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抑制ILC2增殖,减弱2型免疫反应,从而保护寄生虫[39]㊂在此基础上,该课题组还发现了小鼠胃肠道中ILC2与表达神经肽U (NMU)的胆碱能神经元共定位,ILC2选择性地表达NMU受体1(NMUR1)[40]㊂ILC2受NMU诱导后细胞快速活化㊁增殖,分泌Th2型细胞因子IL⁃5㊁IL⁃9和IL⁃13,从而增强2型免疫作用,发挥抗寄生虫反应,最终保护肠道免受寄生虫感染,即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已经进化出双重机制,可快速激活或抑制ILC2,以保护宿主免受各种炎症因子刺激㊂说明神经系统可对免疫系统中的ILC2发挥免疫调控作用,同时提供了治疗寄生虫感染的重要靶点㊂2.4 ILC2与循环系统的关系 循环系统相关研究表明,ILC2可促进B细胞增殖及抗体分泌,该机制主要是由于ILC2细胞产生IL⁃5,引起B细胞增殖并产生天然的IgM发挥抗炎反应[41,42]㊂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ILC1细胞存在于AS中,并以TLR4依赖的方式增加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从而加重AS[43]㊂但ILC2是Th2型细胞因子IL⁃5和IL⁃13的重要来源,IL⁃5和IL⁃13通过不同的机制调控小鼠AS的发展[44]㊂ILC2是限制AS发展的主要细胞类型,通过对缺乏ILC2的小鼠研究发现,内源性ILC2在控制AS进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依赖于ILC2产生的IL⁃5和IL⁃13,其他细胞类型产生的IL⁃5和IL⁃13无法弥补ILC2来源的细胞因子(尤其是IL⁃13)的缺乏及其AS的保护作用㊂IL⁃13可通过增加胶原沉积保护斑块发展㊁促进斑块的稳定性,并促使巨噬细胞表型(M1)向选择性活化巨噬细胞(M2)转换,IL⁃5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摄取阻止AS形成㊂实验中高脂肪喂养小鼠,ILC2数量显著降低,并伴随AS加速㊂在AS模型中,每天给予载脂蛋白E缺陷小鼠IL⁃25可大幅增加脾脏中ILC2数量和提高血清中IL⁃5水平,通过扩增ILC2,增加IL⁃5分泌和提高血清中IgM的水平,可限制㊃4762㊃中国免疫学杂志2020年第36卷AS的发展,提示IL⁃25和ILC2分泌的Th2型细胞因子作为抗炎因子可抑制AS发展[45,46]㊂2.5 ILC2与泌尿系统的关系 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肾小球损伤可导致蛋白尿㊁肾小球硬化及肾功能恶化[47]㊂肾脏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终末期的病理改变,主要为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㊂肾脏纤维化的主要原因是肾脏各种细胞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过度产生肾细胞外基质,而肾细胞外基质的过度堆积可引发肾脏纤维化㊂研究证明IL⁃33受体ST2阳性ILC2是健康人及小鼠肾脏的主要ILC 亚型,IL⁃33是一种扩增组织ILC2的治疗方法,ILC2定位于上皮细胞附近,并对受损或者死亡上皮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报警信号做出反应[48]㊂肾脏组织发生炎症时,给予IL⁃33治疗后,定位于肾脏肾小管间质的ILC2大量扩增,ILC2保护肾脏组织免受进行性损伤的机制包括ILC2分泌的IL⁃5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促进组织再生[49];ILC2分泌的IL⁃13诱导巨噬细胞替代活化,可促进肾脏组织再生,进而可防止进展性肾小球硬化和肾功能丧失[50,51]㊂ILC2对肾损伤模型有促进修复作用,课题组在肾缺血再灌注中发现IL⁃25及IL⁃33诱导的ILC2增多可减少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与之前Hams等[33]提出IL⁃25诱导ILC2释放的IL⁃13可驱动血吸虫感染的肺纤维化模型胶原沉积的结论相左,但考虑到其模型为血吸虫感染肉芽肿纤维化模型,与无病原体的肾缺血再灌注存在巨大差异,课题组认为ILC2极有可能是一把双刃剑,这种作用依赖于器官特异性㊁病程或者其他应激因素[52⁃54]㊂近期研究发现了一种混合免疫调节细胞因子IL⁃233(IL⁃2和IL⁃33的混合细胞因子),可增强Treg和ILC2的功能,防止肾损伤㊂接受IL⁃233治疗的小鼠在所有方案中都表现出不良反应减少㊁肾脏损伤和肾纤维化程度降低㊂即使在小鼠阿霉素注射2周后给予IL⁃233,也能完全恢复肾功能,同时减少促炎因子,增加抗炎因子㊂Treg和ILC2都具有产生双调蛋白的机制,并有助于损伤的上皮细胞再生,即IL⁃233是治疗肾炎的有效策略,增强Treg和ILC2不仅可以抑制肾损伤,还可以促进组织再生[55]㊂因此,ILC2作为治疗肾纤维化的靶点,为临床治疗肾病肾间质纤维化提供理论依据㊂2.6 ILC2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研究发现,关节炎患者的血液和关节组织中ILC2明显增加,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㊂在动物关节炎模型中,过继性输入ILC2可显著减轻关节炎,该机制通过ILC2分泌的IL⁃4/13发挥作用,IL⁃4/13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功能,相应地减少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的分泌,从而缓解关节炎[56]㊂ILC2与关节组织中调节性T细胞(Treg)密切相关,其可以通过分泌IL⁃9促进Treg活化从而发挥抗炎作用㊂缺乏IL⁃9可导致ILC2诱导的Treg增殖和活化功能受损,导致慢性关节炎,提示ILC2在关节炎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57]㊂3 展望ILC2在不同的炎症性疾病中扮演不同角色,既往研究发现人和小鼠肠道中的ILC2存在丰富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当机体发生感染,肠道中的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会产生大量肾上腺素,后者与小肠ILC2中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抑制ILC2的增殖,减弱2型免疫反应,从而保护寄生虫㊂课题组根据以上结论猜测,β2⁃肾上腺素可能在阻塞性肾病中与肾脏组织ILC2中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抑制ILC2增殖,β2⁃肾上腺素可能会改善肾纤维化进程㊂相应的肠道发生感染时,来源于肠道中的ILC2依赖S1P介导的趋化反应,通过淋巴管上皮细胞进入淋巴管并通过血液循环迁移至外周组织分泌Th2型细胞因子发挥抗炎作用,那么肾炎患者肾组织中的ILC2能否也依赖S1P介导的趋化作用发挥抗炎效应,最终改善肾炎引发的一系列疾病仍有待验证㊂参考文献:[1] Von MJ,O′Leary CE,Braett NA,et al.Leukotrienes provide anNFAT⁃dependent signal that synergizes with IL⁃33to activateILC2s[J].J Exp Med,2017,214(1):27⁃37.[2] Klose CS,Artis D.Innate lymphoid cells as regulators of immunity,inflammation and tissue homeostasis[J].Nat Immunol,2016,17(7):765.[3] Nagasawa M,Germar K,Blom B,et al.Human CD5+innatelymphoid cells are functionally immature and their development from CD34+progenitor cells is regulated by Id2[J].Front Immunol,2017,8:1047.[4] Eberl G,Di Santo JP.The brave new world of innate lymphoid cells[J].Nat Immunol,2015,16:1⁃5.[5] Bernink JH,Peters CP,Munneke M,et al.Human type1innatelymphoid cells accumulate in inflamed mucosal tissues[J].NatImmunol,2013,14(3):221⁃229.[6] 王宪伟,田志刚.记忆性ILCs研究进展[J].中国免医学杂志,2019,35(7):769⁃775.Wang XW,Tian ZG.Immunological memory of innate lymphoid cells[J].Chin J Immunol,2019,35(7):769⁃775.[7] Cherrier M,Sawa S,Gérard E.Notch,Id2,and RORγsequentiallyorchestrate the fetal development of lymphoid tissue inducer cells㊃5762㊃毋梦林等 ILC2在炎症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21期[J].J Exp Med,2012,209(4):729⁃740.[8] Salimi M,Xue L,Jolin H,et al.Group2innate lymphoid cellsexpress functional NKp30receptor inducing type2cytokineproduction[J].J Immunol,2016,196(1):45⁃54.[9] Sonnenberg GF,Monticelli LA,Alenghat T,et al.Innate lymphoidcells promote anatomical containment of lymphoid⁃resident commensal bacteria[J].Science,2012,336(6086):1321⁃1325.[10] Gladiator A,Wangler N,Trautwein⁃Weidner K,et al.Cutting edge:IL⁃17⁃secreting innate lymphoid cells are essential for hostdefense against fungal infection[J].J Immunol,2013,190(2):521⁃525.[11] Bernink JH,Germar K.The role of ILC2in pathology of type2in⁃flammatory diseases[J].Curr Opin Immunol,2014,31:115⁃120.[12] Cording S,Medvedovic J,Aychek T.Innate lymphoid cells indefense,immunopathology and immunotherapy[J].Nat Immunol,2016,17(7):755⁃757.[13] Yagi R,Zhong C,Northrup DL,et al.The transcription factorGATA3is critic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ll IL⁃7Rα⁃expressinginnate lymphoid cells[J].Immunity,2014,40(3):378⁃388.[14] Moro K,Kabata H,Tanabe M,et al.Interferon and IL⁃27antagonize the function of group2innate lymphoid cells and type2innate immune responses[J].Nat Immunol,2016,17(1):76⁃86.[15] Liu T,Barrett NA,Kanaoka Y,et al.Type2cysteinyl leukotrienereceptors drive IL⁃33⁃dependent type2immunopathology andaspirin sensitivity[J].J Immunol,2017,200(3):915⁃927. [16] Salimi M,Stöger L,Liu W,et al.Cysteinyl leukotriene E4activates human ILC2s and enhances the effect of prostaglandinD2and epithelial cytokines[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7,140(4):1090⁃1100.[17] Trabanelli S,Gomez⁃Cadena A,SaloméB,et al.Human innatelymphoid cells(ILCs):Toward a uniform immune⁃phenotyping[J].Cytometry B Clin Cytom,2018,94(3):392⁃399. [18] Maric J,Ravindran A,Mazzurana L.Prostaglandin esuppresseshuman group2innate lymphoid cell function[J].J Allergy ClinImmunol,2018,141(5):1761⁃1773.[19] Konya V,Mjösberg J.Lipid mediators as regulators of human ILC2function in allergic diseases[J].Immunol Lett,2016,179:36⁃42.[20] Webb LM.The role of rare innate immune cells in Type2immuneactivation against parasitic helminths[J].Parasitology,2017,144(10):1288⁃1301.[21] Laffont S,Blanquart E,Guéry JC.Sex⁃bias in allergic asthma:Androgens and group2innate lymphoid cells[J].Med Sci(Paris),2018,34:247⁃252.[22] Malhotra N,Leyva⁃Castillo JM,Jadhav U,et al.RORα⁃expressingT regulatory cells restrain allergic skin inflammation[J].SciImmunol,2018,3(21):eaao6923.[23] Huang Y,Paul WE.Inflammatory group2innate lymphoid cells[J].Int Immunol,2016,28(1):23⁃28.[24] Huang Y,Guo L,Qiu J,et al.IL⁃25⁃responsive,lineage⁃negativeKLRG1hi cells are multipotential"inflammatory"type2innatelymphoid cells[J].Nat Immunol,2014,16(2):161⁃169. [25] Monticelli LA,Osborne LC,Noti M,et al.IL⁃33promotes aninnate immune pathway of intestinal tissue protection dependenton amphiregulin⁃EGFR interactions[J].Proc Natl Acad Sci U SA,2015,112(34):10762⁃10767.[26] Huang Y,Mao K,Chen X,et al.S1P⁃dependent interorgantrafficking of group2innate lymphoid cells supports host defense[J].Science,2018,359(6371):114⁃119.[27] Wang S,Xia P,Chen Y,et al.Regulatory innate lymphoid cellscontrol innate intestinal inflammation[J].Cell,2017,171:201⁃216.[28] Monticelli LA,Buck MD,Anne⁃Laure F,et al.Arginase1is aninnate lymphoid cell⁃intrinsic metabolic checkpoint controllingtype2inflammation[J].Nat Immunol,2016,17(6):656⁃665.[29] Arpaia N,Green J,Moltedo B,et al.A distinct function ofregulatory T cells in tissue protection[J].Cell,2015,162(5):1078⁃1089.[30] Xu H,Xu J,Xu L.Interleukin⁃33contributes to ILC2activationand early inflammation⁃associated lung injury during abdominalsepsis[J].Immunol Cell Biol,2018,96:935⁃947. [31] Turner JE,Morrison PJ,Wilhelm C,et al.IL⁃9⁃mediated survivalof type2innate lymphoid cells promotes damage control inhelminth⁃induced lung inflammation[J].J Exp Med,2013,210(13):2951⁃2965.[32] Lei AH,Xiao Q,Liu GY,et al.ICAM⁃1controls development andfunction of ILC2[J].J Exp Med,2018,215(8):2157⁃2174.[33] Hams E,Armstrong ME,Barlow JL,et al.IL⁃25and type2innatelymphoid cells induce pulmonary fibrosis[J].Proc Natl Acad SciU S A,2014,111(1):367⁃372.[34] Lee TJ,Fu CH,Wang CH,et al.Impact of chronic rhinosinusitis onsevere asthma patients[J].PLoS One,2017,12(2):e0171047.[35] Gon Y,Hashimoto S.Role of airway epithelial barrier dysfunctionin pathogenesis of asthma[J].Allergol Int,2018,67:12⁃17.[36] Song Y,Wu Y,Li X,et al.Protostemonine attenuates alternativelyactivated macrophage and DRA⁃induced asthmatic inflammation[J].Biochem pharmacol,2018,155:198⁃206. [37] Kadel S,Ainsua⁃Enrich E,Hatipoglu I,et al.A major populationof functional KLRG1⁃ILC2s in female lungs contributes to a sexbias in ILC2numbers[J].Immunohorizons,2018,2:74⁃86. [38] Wu Y,Yan Y,Su Z,et al.Enhanced circulating ILC2s accompanyby upregulated MDSCs in patients with asthma[J].Int J Clin ExpPathol,2015,8:3568⁃3579.[39] Moriyama S,Brestoff JR,Flamar AL,et al.β2⁃adrenergicreceptor⁃mediated negative regulation of group2innate lymphoidcell responses[J].Sci,2018,359(6379):1056⁃1061. [40] Klose CSN,Mahlakoiv T,Moeller JB,et al.The neuropeptide neu⁃romedin U stimulates innate lymphoid cells and type2inflammation[J].Nature,2017,549(7671):282⁃286. [41] Li YD,Iijima K,Bartemes K,et al.Group2innate lymphoid cellspromote an early antibody response to a respiratory antigen inmice[J].J Immunol,2016,197:1335⁃1342.[42] Perry HM,Oldham SN,Fahl SP,et al.Helix⁃loop⁃helix factor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3regulates interleukin⁃5expression andB⁃1a B cell proliferation[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13,33(12):2771⁃2779.(下转第2680页)endow stem⁃like qualities to multiple myeloma cells by inducingpiRNA⁃823expression and DNMT3B activation[J].Mol Cancer,2019,18(1):88.[23] Rosser EC,Mauri C.Regulatory B cells:Origin,phenotype,andfunction[J].Immunity,2015,42(4):607⁃612. [24] Zhang L,Tai Y,Ho M,et al.Regulatory B cell⁃myeloma cellinteraction confers immunosuppression and promotes their survivalin the bone marrow milieu[J].Blood Cancer J,2017,7(3):e547.[25] Noonan K,Borrello I.The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of myeloma[J].Cancer Microenviron,2011,4:313⁃323.[26] Tai YT,Acharya C,An G,et al.APRIL and BCMA promotehuman multiple myeloma growth and immunosuppression in thebone marrow microenvironment[J].Blood,2016,127(25):3225⁃3236.[27] Tai YT,Lin L,Xing LJ,et al.APRIL signaling via TACI mediatesimmunosuppression by T regulatory cells in multiple myeloma: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Leukemia,2019,33(2):426⁃438.[28] Ozerova M,Nefedova YL.Estrogen promotes multiple myelomathrough enhancing the immunosuppressive activity of MDSC[J].Leuk Lymphoma,2019,60(6):1557⁃10562.[29] Norde WJ,Hobo W,van der Voort R,et al.Review articleCoinhibitory molecules in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Targets fortherapeutic intervention[J].Blood,2012,120(4):728⁃736.[30] Tamura H,Ishibashi M,Yamashita T,et al.Marrow stromal cellsinduce B7⁃H1expression on myeloma cells,generating aggressivecharacteristics in multiple myeloma[J].Leukemia,2013,27(2):464⁃472.[31] Moreaux J,Hose D,Reme T,et al.CD200is a new prognosticfactor in multiple myeloma[J].Blood,2014,108(13):4194⁃4198.[32] Ishibashi M,Tamura H,Sunakawa M,et al.Myeloma drugresistance induced by binding of myeloma B7⁃H1(PD⁃L1)toPD⁃1[J].Cancer Immunol Res,2016,4(9):779⁃788. [33] de Haart SJ,van de Donk NWCJ,Minnema MC,et al.Accessorycells of the microenvironment protect multiple myeloma from T⁃cell cytotoxicity through cell adhesionmediated immune resistance[J].Clin Cancer Res,2013,19(20):5591⁃5601. [34] de Haart SJ,Holthof L,Noort WA,et al.Sepantronium bromide(YM155)improves daratumumab⁃mediated cellular lysis ofmultiple myeloma cells by abrogation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induced resistance[J].Haematologica,2016,101(8):e339⁃e342.[35] Bonanno G,Mariotti A,Procoli A,et al.Indoleamine2,3⁃dioxygenase1(IDO1)activity correlates with immune system ab⁃normalities in multiple myeloma[J].J Transl Med,2012,10:1⁃17.[36] Yan HM,Dong MM,Liu XL,et al.Multiple myeloma cell⁃derivedIL⁃32γincreases the immunosuppressive function of macrophagesby promoting 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expression[J].Cancer Lett,2019,446:38⁃48.[37] Klippel ZK,Chou J,Towlerton AM,et al.Immune escape fromNY⁃ESO⁃1⁃specific T⁃cell therapy via loss of heterozygosity in theMHC[J].Gene Ther,2014,21(3):337⁃342.[38] Racanelli V,Leone P,Frassanito MA,et al.Alterations in theantigen processing⁃presenting machinery of transformed plasmacells ar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recognition by CD8+T cells andcharacterize the progression of MGUS to multiple myeloma[J].Blood,2018,115(6):1185⁃1194.[收稿2019⁃05⁃05](编辑 陈 阳 刘格格)(上接第2676页)[43] Wu C,He S,Liu J,et al.Type1innate lymphoid cell aggravationof atherosclerosis is mediated through TLR4[J].Scand JImmunol,2018,87(5):e12661.[44] Newland SA,Mohanta S,Clément M,et al.Type⁃2innatelymphoid cells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 in mice[J].Nat Commun,2017,8:15781.[45] Engelbertsen D,Foks AC,Alberts⁃Grill N,et al.Expansion ofCD25+innate lymphoid cells reduces atherosclerosis[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15,35:2526⁃2535. [46] Mantani PT,Dunér P,Bengtsson E,et al.IL⁃25inhibitsatherosclerosis development in apolipoprotein E deficient mice[J].PLoS One,2015,10(1):e0117255.[47] Frese J,Kettwig M,Zappel H,et al.Kidney injury by variants inthe gene aggravated by polymorphisms in slit diaphragm genescauses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J].Int J Mol Sci,2019,20(3):519.[48] Moro K,Yamada T,Tanabe M,et al.Innate production of TH2cytokines by adipose tissue⁃associated c⁃Kit+Sca⁃1+lymphoidcells[J].Nature,2010,463(7280):540⁃544.[49] Heredia JE,Mukundan L,Chen FM,et al.Type2innate signalsstimulate fibro/adipogenic progenitors to facilitate muscleregeneration[J].Cell,2013,153(2):376⁃388. [50] Besnard AG,Guabiraba R,Niedbala W,et al.IL⁃33⁃mediatedprotection against experimental cerebral malaria is linked toinduction of type2innate lymphoid cells,M2macrophages andregulatory T cells[J].PLoS Pathog,2015,11(2):e1004607.[51] Riedel JH,Becker M,Kopp K,et al.IL⁃33⁃mediated expansion oftype2innate lymphoid cells protects from progressiveglomerulosclerosis[J].J Am Soc Nephrol,2017,28(7):2068⁃2080.[52] Cao Q,Wang Y,Niu Z,et al.Potentiating tissue⁃resident type2innate lymphoid cells by IL⁃33to prevent re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J].J Am Soc Nephrol,2018,29(3):961⁃976..[53] Huang Q,Niu Z,Tan J,et al.IL⁃25elicits innate lymphoid cellsand multipotent progenitor type2cells that reduce renal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J].J Am Soc Nephrol,2015,26(9):2199⁃2211.[54] Qian X,Chen H,Wu X,et al.Interleukin⁃17acts as double⁃edgedsword in anti⁃tumor immunity and tumorigenesis[J].Cytokine,2017,89(6):34⁃44.[55] Sabapathy V,Cheru NT,Corey R,et al.A novel hybrid cytokineIL233mediates regeneration following doxorubicin⁃inducednephrotoxic injury[J].Sci Rep,2019,9(1):3215. [56] Omata Y,Frech M,Primbs T,et al.Group2innate lymphoid cellsattenuate inflammatory arthritis and protect from bone destructionin mice[J].Cell Rep,2018,24(1):169⁃180. [57] Rauber S,Luber M,Weber S,et al.Resolution of inflammation byinterleukin⁃9⁃producing type2innate lymphoid cells[J].NatMed,2017,23(8):938⁃944.[收稿2019⁃04⁃04 修回2019⁃07⁃08](编辑 陈 阳)。
NK细胞代谢途径及其功能
NK 细胞代谢途径及其功能于雅婷 张建 (山东大学药学院免疫药物学研究所,济南 250012)中图分类号 R39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4X (2024)01-0021-10[摘要] NK 细胞是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员,在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
NK 细胞激活主要依赖于其表面表达的活化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间的动态平衡。
然而,在许多慢性疾病模型中,NK 细胞受体表达失衡,导致杀伤活性及细胞因子产生能力降低,处于免疫失活状态。
近年许多研究表明,胞内代谢对包括NK 细胞在内的免疫细胞至关重要,代谢改变能够通过影响细胞发育、增殖和活性等调节免疫细胞效应功能发挥。
鉴于NK 细胞强大的抗肿瘤和抗病毒功能及其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深入研究其代谢特征及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从NK 细胞的代谢方式及其相关调控通路、代谢对NK 细胞发育、记忆和功能的调控作用以及基于代谢的NK 细胞疗法进行综述,阐述代谢对NK 细胞生物合成、体内稳定及效应功能的重要作用,以及不同慢性疾病模型中NK 细胞失活的代谢相关因素,为NK 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坚实的研究依据。
[关键词] NK 细胞;免疫失活;代谢;细胞治疗Metabolism and function of NK cellsYU Yating , ZHANG Jian. Institute of Immunopharmaceutical Sciences ,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 Shan⁃dong University , Jinan 250012, China[Abstract ] NK cell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innate immune system and play a key role in immune responses. Activation of NK cells mainly depends on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activatory and inhibitory receptors expressed on surface. However , in many chronic diseases , balance between these receptors of NK cells is disorder , resulting in reduced cytolysis activity and cytokine produc‐tion , which is in a state of immune inactivation. In recent years ,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tracellular metabolism is crucial for immune cells such as NK cells , and changes of metabolism will regulate functions of immune cells by affecting cell development , pro‐liferation and activity. In view of powerful anti -tumor and anti -viral effects of NK cells and their important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ir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This review mainly introduces metabolic patterns of NK cell ,related regulatory pathways , regulatory effects of metabolism on NK cell development , memory and functions , and metabolism -based NK cell therapy , also expounds important role of metabolism on NK cell biosynthesis , stability and effector function in vivo , as well as metabolism -related factors involved in NK cell inactivation in different chronic diseases , providing a solid research basi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K cell therapy.[Key words ] NK cells ;Immune inactivation ;Metabolism ;Cell therapydoi :10.3969/j.issn.1000-484X.2024.01.003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C2300603)。
运动改善药物依赖者免疫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38
石海旺,等:运动改善药物依赖者免疫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2003,2004 ;Leshner,2003)。并且 ,毒品依赖程度日渐增 加 ,戒断期间复吸率居高不下 ,药物治疗周期反复延长 , 将导致药物治疗效果甚微(邵群 等 ,2019)。运动作为一 种健康的身体活动手段 ,通过运动期间释放的肌肉因子 或脑源性因子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促进心理状态发生积 极的变化,减轻机体对药物依赖的程度(王东石 等,2017; Koo et al.,2017;Weinstock et al.,2012)。2018 年 6 月 26 日 国际禁毒日 ,我国司法部提出“以运动戒毒为引领 ,构建 中国戒毒体系”的核心目标 ,进一步加强了运动在我国预 防药物滥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冯俊鹏 等 ,2019)。本研 究从阿片类药物成瘾导致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的角度 ,探 讨运动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al.,1997)。 早 期 研 究 表 明 ,内 源 性 阿 片 类 物 质 ,如 亮 氨 酸、内啡肽等 ,可以抑制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Casel‐ las et al.,1991),而使用外源性吗啡等药物治疗时发现吞 噬细胞的功能显著下降 ,细菌清除不足 ,导致小鼠血液中 的 细 菌 含 量 增 加(Bhaskaran et al.,2001 ;Hilburger et al., 1997 ;Lugo-Chinchilla et al.,2006 ;Wang et al.,2005)。所 以 ,内源性和外源性阿片类物质对机体巨噬细胞的作用 机 制 是 否 存 在 差 异 ,仍 需 进 一 步 探 究 。
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马菲1,张建宾2,马永利3,王晓宇3,李华南4**(1.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科教科,天津300120;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天津300120;3.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193;4.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天津300193)摘要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种以多种因素刺激引起的持续性躯体和精神双重疲劳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
作为临床常见病,该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CFS的发病机制认识逐渐加深,其治疗手段也得到了极大丰富。
特别是中医药疗法的运用,弥补了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不足。
目前,已知的CFS发生与人体多系统功能异常相关,特别是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及能量代谢等密切相关。
本文综述近年来发表的中医药治疗CFS机制研究相关文章,拟为学界了解目前研究进展提供便利。
同时,对今后学者研究给予一定的建议,希望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借鉴与参考,以飨学者。
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药疗法;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55.5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78X(2020)05-0073-04CFS是以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严重倦怠感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抑郁、焦虑、体重下降等症状的疾病,影响患者正常工作[1]。
流行病学显示,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CFS患病率是0.1% 5%,其中多以20岁 40岁女性为主[2]。
近年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其患病率逐年上升。
本病若得不到积极和及时的治疗,易引发免疫、心血管、神经及内分泌等多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目前,现代医学对CF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医学界普遍认为,CFS的发生与慢性应激、心理、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失调、遗传等因素有关[3]。
慢性疲劳综合征
t,新视窗
癌症进展杂志2007年3月第5卷第2期
209
摘要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以机体长期不能缓解的疲劳导致的严重功能紊乱为特征的
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该病与应激造成的神经内分泌、免疫、
;乏新视窗吣
运动、睡眠、遗传、心理异常及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本文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标
神经质或歇斯底里等;④生活方式,如放纵、压抑 或自我牺牲等。 3.3遗传因素
遗传背景参与CF'S的发病,不仅与社会心理应 激的次数和强度有关,而且患者自身对压力的承受 能力也很重要。许多作者认为这种差别可能与各种 神经递质的转运体和受体的基因多态性相关,最近 发现cFs患者的5一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区的基因 多态性分布与健康人有明显差异。根据反复序列的 次数,这种多态性分为S(短的)、L(长的)、XL (更长的),在正常对照者中S占88%、L占12%, 在CFs患者中S占75.3%、L占24.1%(P< 0.02),而且还可见到xL,提示CFS的发病与遗传 基因的相关,也有5一羟色胺系统异常的 相关㈣引。 3.4免疫系统功能异常
准、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机制以及与肿瘤患者长期生存的高发病率等问题进行扼要介绍。
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R730.9
文献标识码A
ChroIIic fatigue syndrome
Liu Yutao Shi Yuankai Sun Yan
Depanment of Medical Oncolo留,C卸cer IIlstitu∥Hospital,CAMS&PUMC,Bejj崦 10002l
¨诊断标准
;l渤
19世纪中期,美国神经病学家Chdes Beard描
NK细胞活性检测的原理及应用
NK细胞活性检测的原理及应用引言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在机体的免疫防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NK细胞不仅可以杀死肿瘤细胞和感染病原体的细胞,还可以调节和激活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
因此,研究NK细胞的活性对于预防和治疗肿瘤、感染疾病等免疫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NK细胞活性检测的原理及其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
原理NK细胞的活性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检测,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细胞毒性检测。
细胞毒性检测主要分为两种方法:靶细胞直接杀伤法和溶血/变性法。
靶细胞直接杀伤法靶细胞直接杀伤法是通过将靶细胞与NK细胞一起培养,观察并计算靶细胞的存活率来评估NK细胞的活性。
具体步骤如下: 1. 将靶细胞和NK细胞分别培养在细胞培养基中。
2. 将培养好的NK细胞与靶细胞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
3. 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观察并计算靶细胞的存活率,即可评估NK细胞的杀伤活性。
溶血/变性法溶血/变性法是通过观察和测量NK细胞对溶血红细胞的溶血能力来评估NK细胞的活性。
具体步骤如下: 1. 准备一定浓度的溶血红细胞悬液。
2. 将溶血红细胞悬液与NK细胞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
3. 经过一定时间的孵育,离心沉淀红细胞。
4. 通过测量上清液的吸光度来计算溶血率,即可评估NK细胞的杀伤活性。
应用NK细胞活性检测在临床和科研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临床应用在临床中,检测患者的NK细胞活性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和疾病进展情况,从而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临床应用包括: - 评估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通过监测患者的NK细胞活性,可以评估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 检测传染病的免疫性:通过检测患者的NK细胞活性,可以评估患者对于传染病的免疫性,指导预防和治疗。
- 评估移植排斥反应:通过监测移植患者的NK细胞活性,可以评估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和程度,指导治疗和预防。
科研应用在科研领域,NK细胞活性检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NK细胞的免疫功能和机制,从而为免疫治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解密慢性疲劳综合征与免疫调节
解密慢性疲劳综合征与免疫调节一、引言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身体不适,它通常伴随着长期的疲劳感、体力和认知功能的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尽管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具体原因尚未完全阐明,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调节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免疫调节与慢性疲劳综合征之间的关系。
二、免疫系统与慢性疲劳综合征1.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免疫系统是人体对抗外界入侵物质和清除异常自身组分的网络。
它通过识别和攻击致病微生物和肿瘤细胞,保护我们免受感染和肿瘤侵袭。
同时,免疫系统还参与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并启动和结束炎性反应。
2. 免疫调节在慢性炎症中的作用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往往伴随着慢性低度炎症状态,而免疫调节在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协调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数量等途径,免疫调节可以增强或抑制免疫反应,从而影响慢性炎症的持续进展。
3. 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相互调控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之间有着紧密的相互联系,形成了免疫-神经调节网络。
两者通过细胞信号传导、神经递质释放和免疫因子介导等机制相互调控。
当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时,这种免疫-神经调节可能会受到干扰,导致慢性炎症和相关的不适感觉。
三、免疫调节在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的表现1. 细胞因子失衡与体力下降多项实验观察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与健康人群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升高,而免疫调节因子IL-10的水平下降。
这种异常的细胞因子分泌模式可能导致慢性炎症状态和体力下降。
2. 免疫活性细胞数量异常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免疫活性T细胞数量通常较低。
这些T细胞负责协调免疫应答和清除异常自身组分,其数量减少可能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和慢性炎症持续发展。
3. 自身抗体产生异常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中存在自身抗体(autoantibodies)产生异常。
这些自身抗体与机体正常组织中存在的抗原起反应,导致自身免疫反应增强。
体育锻炼与免疫细胞活性的关系
体育锻炼与免疫细胞活性的关系体育锻炼一直被视为维护健康的一项重要活动,而免疫细胞活性则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
那么,体育锻炼与免疫细胞活性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探讨一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免疫细胞活性。
免疫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关键成分,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
它们在人体抵抗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免疫细胞活性指的是免疫细胞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攻击能力,活跃的免疫细胞能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威胁,保护人体免受感染。
然而,身体的免疫细胞活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活习惯、饮食等。
而体育锻炼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习惯,也对免疫细胞活性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一,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免疫细胞的数量。
一项研究发现,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加免疫细胞的数量,特别是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这些细胞能够主动接触并杀死异常细胞,包括感染病毒的细胞。
因此,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能力。
第二,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
一项关于锻炼和免疫细胞活性的研究发现,参与定期的体育锻炼可以显著提高T细胞的活性。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身体会产生一些激素,如肾上腺素和内啡肽,这些激素能够直接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
此外,体育锻炼还能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氧气和营养物质,提高免疫细胞的代谢能力,使其更好地执行任务。
因此,定期参与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
第三,体育锻炼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
一些研究发现,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平衡免疫细胞中的调节因子,减少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在病毒感染和组织损伤等情况下会增加,而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抑制这种不必要的炎症反应,保护人体免受过度炎症的伤害。
此外,体育锻炼还能通过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心肺功能等途径,提高免疫细胞的微环境。
良好的微环境可以为免疫细胞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使其更好地执行任务。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适度的体育锻炼对提高免疫细胞活性有好处,但过度运动则可能导致免疫功能受损。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神经炎症机制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神经炎症机制李瑞丽I胡迪2崔翼龙2许海云I黄庆军I张瀚迪I[摘要】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种病因不明使人衰弱且涉及多因素的慢性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中枢神经免疫炎症机制已被广泛研究,是CFS发病的主要生物学机制之一,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免疫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明确该疾病的免疫炎症机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炎性反应;细胞因子;小胶质细胞【中图分类号1R74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52(2020)06-1113-051988年,Holmes等首次提出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词,指一种特发性,异质性疾病,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的体内平衡失调。
1994年,Fukuda等公布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诊断标准,其后被广泛使用。
该标准包括(a)自我报告的持续六个月或更长时间的严重慢性疲劳,并排除所有其他医学可解释的疲劳;(b)以下四种或多种症状:短期记忆或注意力严重受损;喉咙痛;宫颈和腋窝淋巴结肿大;肌肉疼痛,无红肿的多关节痛,痛觉过敏,紧张偏头痛型头痛,睡眠紊乱;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以焦虑、抑郁为主要表现的情绪障碍和持续超过24小时的劳累后不适。
肌痛性脑脊髓膜炎是这一疾病最早被使用的命名,被世界卫生组织承认且被归类为神经系统疾病;后也被称为神经免疫系统疾病,2003年加拿大专家共识小组以及2011年国际共识标准(ICC),都将运动后神经免疫衰竭作为诊断的必须标准⑴。
CFS可导致不同程度的与社会心理相关的躯体残疾和认知缺陷,严重影响患病人群的生活质量,减少预期寿命。
据估计,全球CFS患病率为0.4%~1%。
这种疾病似乎不存在地理区域和种族群体差异,但主要影响青年人,发病高峰年龄在20-40岁之间,女性与男性的比例为6:1。
运动改善疼痛机制和疗效及疼痛患者适合运动原因
运动改善疼痛的机制和疗效及疼痛患者适合运动原因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运动锻炼可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有效缓解慢性疼痛。
即时的运动或规律性训练均能提高疼痛阈值,降低疼痛敏感性,此现象被称为运动诱发痛觉减退(EIH) 。
经常运动的个体患慢性疼痛的风险显著降低,不运动的个体患慢性疼痛的风险更大,此外规律的运动可以改善慢性疼痛、提高疼痛阈值,机体活动水平越高,其越能忍受疼痛。
适当运动有效缓解疼痛的类型主要有慢性腰背痛、骨关节炎、纤维肌痛、神经性疼痛、偏头痛和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1、慢性腰背痛慢性腰背痛是最常见的疼痛类型之一。
研究表明,核心肌群的强化训练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对慢性腰背痛的缓解具有显著效果。
这些运动可以改善脊柱稳定性,减少椎间盘压力,并增强背部肌肉的耐力,从而减少疼痛。
2、骨关节炎对于骨关节炎患者,尤其是膝关节和髋关节炎,适度的运动(如水中运动、骑自行车)有助于保持关节灵活性,增强周围肌肉的力量,减少关节疼痛和僵硬感。
水中运动特别适合,因为它能减轻关节负荷,同时提高肌肉活动度。
3、纤维肌痛纤维肌痛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疼痛综合症,通常伴随全身广泛的肌肉疼痛和疲劳。
低强度的有氧运动、瑜伽、太极等对于纤维肌痛患者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研究表明这些运动可以减少疼痛感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改善睡眠质量。
4、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如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可以通过规律的有氧运动和阻力训练得到缓解。
运动有助于改善血糖控制,增强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进而减轻神经性疼痛。
5、偏头痛适度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和骑自行车,对于偏头痛的预防和缓解具有一定效果。
运动通过调节血管张力和改善脑血流减少偏头痛发作的频率和强度。
6、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症(CFS)是一种以持续性极度疲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常伴有肌肉疼痛。
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有助于减少疲劳感,提升能量水平,并减轻与疲劳相关的肌肉疼痛。
急性损伤疼痛:在急性损伤(如骨折、肌肉拉伤或手术后恢复期)期间,运动可能加重疼痛,延缓愈合。
运动与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关系
运动与自然杀伤细胞的关系免疫系统( immune system) 是人和高等动物中识别自我和危险信号, 引发免疫应答、执行免疫效应和最终维持自我稳定的组织系统。
它对于机体防御外来侵害、维护自身安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三部分组成, 其中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分, 参与和调节天然免疫及获得性免疫。
根据现有研究结果, 免疫细胞可分为三大类型: 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及大颗粒淋巴细胞(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 , LGL) , 其中大颗粒淋巴细胞的代表为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来源与分布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NKcell),与T 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有一共同前体细胞,其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其分化、发育依赖于骨髓或胸腺微环境。
NK 细胞由骨髓迁移至外周组织, 绕过胸腺发育阶段, 在胸腺外发育成熟。
其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在正常外周血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5%~ 10%, 脾脏中占1% ~2%,此外,在淋巴结和其他组织中也有少量存在。
成熟的NK 细胞直径为10~ 16 Lm, 形态上具有异质性,是不均一的细胞群体。
NK 细胞的表面标志多为与其他免疫细胞所共有, 而很少为NK 细胞所特有。
NK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是不同于T、B淋巴细胞的第三类淋巴细胞。
目前将人TCR-、mIg-、CD56+、CD16+淋巴样细胞鉴定为NK细胞。
NK细胞的主要功能作用NK细胞是7O年代发现的淋巴细胞亚群,它通过其独特的自发细胞毒活性(spontaneous cytolyric activiting)对抗名种肿瘤细胞和病毒侵染的细胞能迅速地对异物发生反应,在机体抗病毒感染的第一线防御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文献报道,NK 细胞活性的下降与免疫监视能力的降低相关。
一般认为,NK 细胞的作用至少有三点(1)NK 细胞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对各种受干扰素(IFN)或白细胞介素2(IL-2)影响的免疫反应起协同作用,(2)NK 细胞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外来异物起反应。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运动干预的研究进展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运动干预的研究进展刘树佳;韩金金;董霜;颜霞【摘要】介绍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并从运动干预作用的机制,移植前、移植后早期和长期存活者运动干预的现状阐述运动干预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更合理地开展运动干预提供参考.【期刊名称】《护理学杂志》【年(卷),期】2018(033)015【总页数】4页(P109-112)【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运动干预;疲乏;症状护理;生活质量;综述文献【作者】刘树佳;韩金金;董霜;颜霞【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是将自己或他人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体内,起到造血和免疫重建作用的一种治疗手段[1],是目前治疗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
随着移植治疗技术和护理质量的提高,HSCT患者的生存率由20%提高到70%[2],超过60%的患者可长期无病存活[1]。
虽然HSCT对恶性血液疾病有较高的治愈率,但由于疾病本身及治疗的不良反应,患者普遍存在疲乏、疼痛、恶心等躯体症状,导致其身体机能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运动干预是支持性护理关键的组成部分,合理、有效、持之以恒的运动能有效预防和减轻疲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
但目前国内对HSCT患者的运动干预所起的作用仍未得到广泛关注。
因此,本文就近年来有关HSCT患者运动干预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更好地对HSCT患者实施运动干预,减轻患者疲乏、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1 HSCT患者生活质量现状生活质量是指个人就自己所处的文化及价值系统,及其对个人目标、期望、标准和关注,对自己生活情况的认知或感受[4]。
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HPA轴及5-HT系统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HPA轴及5-HT系统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王杨【摘要】目前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发病的机制主要是神经内分泌改变.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功能下降与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等中枢神经递质的机能紊乱起主要作用.但这些功能改变在疾病中的具体作用仍存在争议,需要更深入对研究.而中医及现代医学对于该病的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需要进一步总结.【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6(014)019【总页数】4页(P143-146)【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神经内分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5-羟色胺;虚劳【作者】王杨【作者单位】辽宁省本溪市中医院心病科,本溪117000【正文语种】中文CFS作为一组症候群,表现在以疲劳为主伴有睡眠障碍、精神抑郁、肌痛等改变[1],并伴有核心体温、心率、收缩压等昼夜节律紊乱等病理特征[2]。
与外周性疲劳不同,CFS患者疲劳的症状并不能通过充分的休息而缓解。
目前对本病发病机制并不清楚,但众多对研究集中在HPA轴及5-HT系统,与长期慢性精神应激及心理防御机制有关。
本文即从这两个方面神经内分泌机制作一综述。
1.1 HPA轴的生理机制1.1.1 HPA轴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皮质醇的生物活性。
HPA轴共有三极,即丘脑、垂体、肾上腺,其中丘脑是第一极,其分泌的CRH启动了HPA轴,CRF是一种41个氨基酸的肽,主要调节ACTH的分泌,也是调节应激时HPA轴的关键物质。
脑皮质、下丘脑腹侧核、杏仁核、海马都是CRF的mRNA表达的主要脑区;垂体是第二极,CRH促垂体分泌ACTH;肾上腺作为第三极,其分泌的皮质醇作为HPA轴的主要功能产物,是调节内分泌及糖代谢的主要物质,受ACTH调节。
运动,免疫机能和老年人
运动,免疫机能和老年人王龙【摘要】运动不仅可以预防由年老而引发的心血管和新陈代谢疾病,而且,也可以对免疫机能发挥深远的影响,并且衰老与免疫不规则性的发生率增加有关,这些使我们更加明确了运动对老年人免疫机能的影响.在激烈运动之后,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白细胞增殖会减少.这表明了主要影响了嗜中性白细胞动员的衰减,因为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淋巴细胞募集是一样的.在老年人适度和最大强度的剧烈训练的应答中,促细胞分离剂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出现衰减,随着年龄增长,NK细胞表现出保护性.相比于久坐的老年人群,定期地参加几年训练的老人安静时免疫细胞机能有所提高.尽管更高强度的运动可能对免疫细胞机能发挥保护作用,但是,久坐的老年人群经过短期的适度运动并不会使其免疫机能恢复到正常健康人群水平.【期刊名称】《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1)004【总页数】4页(P111-113,118)【关键词】运动;免疫;老年人;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紊乱;疾病【作者】王龙【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公体教学部,河南周口市46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32衰老与免疫机能进行性紊乱发生在很多方面有关,这种调节紊乱不是简单的免疫机能减少或者下降,因为这些免疫机能的表现不全是下降,一些表现正常,也有一些表现增加。
免疫应答由于衰老而下降,包括CD4+细胞和CD8+细胞数目,T细胞和T细胞对抗体增殖应答以及产生IL-2和应答。
并且,有学者认为细胞因子可以从一型T细胞因子转化成二型T细胞因子。
随着年龄老化免疫应答保持或者增加,包括NK细胞的百分比,尽管NK细胞的下降可以被补偿。
这些变化被认为是决定激素的最终改变,增加自由基的产生和表面抗原的积累。
这些和年龄相关的免疫机能表现的不规则被认为增加呼吸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率以及致命细菌和感染与衰老相关。
提倡老年人参加健身活动因为可以改善肌肉机能,预防老年人易得的疾病,如二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动脉硬化,外周血管疾病和高血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目的 建立慢 性 疲 劳综 合 症 ( F ) C S 小鼠模 型 , 究运动 对 C s小 鼠 N 研 F K细胞 活性和 I L一2
水平 的影响 。方 法 选 取 4 0只小 鼠随 机分 为 4组 , 组 l 每 0只。 I组 为 正 常 对照 组 , Ⅱ组 为 C S对 照 F 组, Ⅲ组 为 C S运动 1 , F 组 Ⅳ组 为 C S 动 2组。 用力竭 性游泳试 验 建立 C S小鼠模 型。 不同强度 运动 F运 F
d tr n d b I A,e p ciey. eemie y EL S rs e tv l
Reuls Th pe n id x o e cs o u swe e sg fc t o s t e s le n e fEx rie Gr p r ini a l lw,a d ino . 6 No. 13 1
南华 大学学报 ・ 医学版
Junl f ah aU i r t Mei l dtn ora o N nu nv sy d a E io ) e i( c i
20 0 8年 1月
中图分类 号 : 3 R7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6 2— 4 4 20 )1 0 2 0 17 7 4 (0 80 —0 1 — 3
Efe t fEx r ie n I 一2 Co tn sa l Aciiis o f cso e cs so L n e t nd NK Cel t te f v M urn o esW ih Ch o i tg e S nd o e i e M d l t r n cFa iu y r m
TANG h a g—y n ,L e CHEN ,e l S un a g Il , Xi ta
(ntu ahgn ioy N n u n e i ,H ny n ua 20 1 h a) Ist e fP t ei Bo g , ah aU ir t it o o c l v sy egagH nn 4 10 ,C i n A s a t Obet e T ul M r e oe i hoi f i e yd m ( F ) n vsgt te f c bt c: j i ob i ui dl wt cr c a g n r e C S adi et a f t r cv d nm s h n tu s o n i e ee s h
一
2 诱生量, c 对照组比较 , 与 差异有显著性( 00 )且随运动量增加可增强 N P< .5 , K细胞活性、 高 提
适 当运 动 能提 高 C S小鼠的 N F K细胞活性 和 I L一2 量 。 含
I L一2水平 。结论
关键 词 :运动 ; 慢 性疲 劳综合 症 ( e ) N c s; K细胞 ; I L一2
后 , 算脾 脏指数 ,M T 计 1 r法和 E 1A分 别检测 小 鼠脾 脏 中 N LS K细胞 活性 与 l 一2含量 。结 果 脾脏 指数 I J
试验 组 明显低 于 C s对照组 ( F P<0 0 )每 天运 动 两次可 明显 升 高 C S小鼠 N .5 ; F K细胞 活性 和增 加脾脏
Jn.0 8 a 20
运 动 对 慢 性 疲 劳综 合 症 小 鼠 N K细 胞 活性 和 I L一2水平 的影 响
唐双 阳 李 , 乐 陈 , 熙 胡 四海 余敏 君 黄 祁平 万艳平 , , , ,
(. 1南华 大学 病原 生物 学研 究所 ,湖 南 衡 阳 4 10 ; . 华大 学 公 共卫 生学院 ) 20 12 南
dv e t f r r p a GopI(o pr i om l ru ,0 m c ) r pI cm a teC S g u ,0 iddio o o s S ru cm a t en r a g p 1 i ,Go o pr i F r p 1 i n u g u av o e u I( av o mc ) Gop (xr s 1g u ,0mc ) m p ̄(xr s 2g u ,0m c ) T eMui oe i F i , r m eec e r p 1 i ,G u ] eec e op 1 i . h r em d l wt C S e u i o e i r e n s h
wee b i y e h u t e s mmig.Af rmu i e mo es wee e ecs d b wo kn so e st h i pe n i r ul b x a si wi t v n t rn d l e r x rie y t id fi n i nt y,ters le n—
o x r ie n I fe ecs so L一2 a d NK l a t iis o rn d es wi F M eho s F n rmie wee rn o y n Cel ci te fMu ie mo l t C S. v h t d o ) c r a d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