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古代送别诗鉴赏》学案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送别诗鉴赏》学案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送别诗鉴赏》学案高考语文复习:《古代送别诗鉴赏》学案北雁南飞高考语文复习:《古代送别诗鉴赏》学案一松柏学习目标:了解送别诗的一般鉴赏方法;把握送别诗抒发的情感与的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与内容1.请仔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初步感知鉴赏的方法: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巳——送别诗鉴赏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
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一、认识常见意象1.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杨柳。
“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3.夕阳、日暮。
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4.月。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
送别诗高考复习教案
送别诗高考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送别诗》高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送别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 掌握《送别诗》的基本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
3. 分析《送别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1. 《送别诗》的课文材料和相关解读资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相关视频或音频,引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于《送别诗》这个题目的理解和猜测。
讲解诗歌背景:1. 介绍《送别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分析《送别诗》的主题和意义。
分析诗歌结构:1. 分析《送别诗》的诗歌形式和结构。
2. 解读《送别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解读意象和象征意义:1. 分析《送别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何种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情感和主题。
文学鉴赏和写作训练:1. 分组讨论学生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取有关情感、人物或场景的素材,进行创作练习。
课堂总结:1. 总结《送别诗》的主题和意义。
2. 强调学生在高考中如何运用《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独立阅读《送别诗》并撰写读后感。
2. 布置学生根据《送别诗》的主题和意义,撰写一篇短文。
教学辅助策略: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设备和互动讨论等方式提高课堂参与度。
2.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的课堂笔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于《送别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其他类似主题或风格的诗歌作品。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或创作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注:此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送别诗复习学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 送别诗复习学案博兴一中胡晓灵㈠导入我们在高二时学过了《唐诗宋词》,对诗歌的题材有了一定的了解,像送别诗、怀古诗、咏物诗、边塞诗、闺怨诗等等。
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像湖北卷考查过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和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安徽卷考查过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等等,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送别诗的设题规律及答题技巧。
㈡明确复习目标1、了解送别诗的特点。
2、掌握鉴赏送别诗及规范答题的的方法。
㈢复习过程一、高考试题透析1.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5分)(2007年高考湖南卷)示长安君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
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问题: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简析]首联写少年时已伤离别,老来相逢更令人难堪。
颔联写兄妹相聚谈笑的情景。
颈联感叹长年与亲人相阻隔,更为即将远赴异国与亲人相别而伤情。
诗人以时空交叉的方法极言兄妹相见之难,分离之苦。
尾联写到了大雁南飞的秋天,诗人会寄信回来,告知重逢的日期,表达了对重逢的渴望。
[审题]题干有三个要点:“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点明了主旨;“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是指结合颔联、颈联的具体内容分析;“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侧重表达技巧的分析,首先要考虑抒情方式,即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往往指写景、怀古、用典、托物言志等。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摘要】这篇文章将探讨《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的分析与思考。
在将介绍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正文将分别讨论送别诗的背景与特点、《多情自古伤离别》的诗意表达、送别诗的题材与表现手法、送别诗的艺术魅力以及学习《多情自古伤离别》对诗歌修养的意义。
结论部分将总结课例分析与思考的重要性,并展望古代诗歌研究及创作的未来启示。
这篇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送别诗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魅力,同时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为古代诗歌的研究和创作提供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送别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诗意表达, 题材, 表现手法, 艺术魅力, 诗歌修养, 思考, 课例分析, 古代诗歌研究, 创作启示1. 引言1.1 介绍《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是一门致力于探讨古代送别诗的课程。
送别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承载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真挚表达,展现了人们在别离时的深情与愁绪。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多情自古伤离别》等送别诗的深入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情感,培养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和解读能力。
通过对送别诗的背景与特点、《多情自古伤离别》的诗意表达、送别诗的题材与表现手法、送别诗的艺术魅力以及学习《多情自古伤离别》对于诗歌修养的意义等方面的探讨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古代送别诗的魅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
课例分析与思考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古代诗歌的研究价值,为今后的诗歌创作和研究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
愿我们在《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的课堂上,体味诗歌之美,感悟离别之情,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2. 正文2.1 送别诗的背景与特点送别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
送别诗主要描写离别之情,表达离别时的忧伤、思念与祝福之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方式。
送别诗鉴赏教案完美版
送别诗鉴赏教案完美版第一章:送别诗的定义与背景一、教学目标1. 了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送别诗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3. 能够分析送别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二、教学内容1. 送别诗的定义:介绍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解释送别诗是诗歌中的一种题材,用以表达诗人对离别对象的思念、祝福和感慨。
2. 送别诗的历史背景:讲解送别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包括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的送别诗。
3. 送别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分析送别诗中常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如友情、亲情、爱情、离别之情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送别诗的定义、历史背景和主题。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送别诗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送别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送别诗鉴赏作业,评估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和理解程度。
第二章:古代送别诗鉴赏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和常见主题。
2. 掌握古代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3. 能够分析和欣赏古代送别诗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送别诗的特点:介绍古代送别诗的文学特点,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古代送别诗的常见主题:讲解古代送别诗中常见的主题,如友情、离别之情等。
3. 古代送别诗的鉴赏方法:介绍如何鉴赏古代送别诗,包括理解诗意、分析诗structure 和欣赏艺术魅力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常见主题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古代送别诗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送别诗的鉴赏技巧。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古代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古代送别诗鉴赏作业,评估学生对古代送别诗的鉴赏能力和理解程度。
第三章:近现代送别诗鉴赏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近现代送别诗的特点和常见主题。
2. 掌握近现代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高考语文复习:《唐代送别诗鉴赏》学案
高考语文复习:《唐代送别诗鉴赏》学案学案博苑10-09 0619高考语文复习:《唐代送别诗鉴赏》学案学习目标:1.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在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李白《送友人》,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李颀《送魏万之京》,重点掌握其炼句的技艺。
4.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学习过程:一、鉴赏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一)诵读《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二)诗歌鉴赏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2.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的语句。
(银烛――“夜”;离堂――“别”。
)3.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离情别意。
)4.具体分析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
“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
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到户外的所见。
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
高考复习送别诗鉴赏教案1精选
⾼考复习送别诗鉴赏教案1精选⾼考复习送别诗鉴赏教案1执教者:黄⼩兰【课程标准】⾼中语⽂课程应帮助学⽣获得较为全⾯的语⽂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以适应未来学习、⽣活和⼯作的需要.⾼中语⽂课程必须充分发挥⾃⾝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受到优秀⽂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明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态度.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的知、情、意全⾯发展.⽂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中语⽂课程应关注学⽣情感的发展,让学⽣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觉的审美意识和⾼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教材分析】学⽣从各种渠道⾃主寻找风格各异的送别诗,教师精选⼏⾸典型的送别诗印发给学⽣供课堂⼀起鉴赏,课后再以《名师⾯对⾯》作为辅助教材,选⾥⾯的送别诗作巩固训练.【学情分析】本班是历史选科重点班,学⽣的语⽂基础和感悟能⼒相对较好.但正处于⾼三第⼀轮复习的他们,知识体系尚未形成,诗歌鉴赏能⼒还较薄弱.不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已进⾏⼏周了,他们对诗歌的“形象、语⾔、表达技巧”等已有所了解.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需要掌握⽅法和规律,才有利于以后的独⽴学习.教学设计【教学⽬标:】(⼀)知识与能⼒:、了解送别诗的特点,把握送别诗各异的情感.、掌握通过意象鉴赏送别诗思想感情的⽅法 .(⼆)过程与⽅法:、课前⼩组合作,⾃主探究,了解送别诗的特点.、课堂上交流讨论,重点掌握送别诗的意象和思想感情.、讲练结合,鉴赏⼏⾸有代表性的送别诗.(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鉴赏古典诗歌中,感受我国传统⽂化的博⼤精深,提升审美情趣和能⼒.【教学重点】掌握通过意象鉴赏送别诗思想感情的⽅法.【教学难点】提升诗歌鉴赏能⼒.课型:专题课课时:⼀课时⼯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设想】前⾯已讲授了诗歌的“形象、语⾔、表达技巧”三个考点,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按内容分类(⼭⽔⽥园诗、边塞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思乡诗)讲,掌握各类诗歌的特点,从⽽更好地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前准备】布置学⽣课外完成作业,每⼈找两三⾸送别诗,分⼩组交流讨论:1、古⼈送别有哪些习俗?2、送别诗抒发的感情⼤致有⼏种?3、送别诗常⽤哪些意象?【教学步骤】⼀、导⼊:(先播放歌曲“送别”,渲染⽓氛.再语⾔引⼊)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理.千百年来,故国乡⼟之思、⾻⾁亲⼈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的⼼弦,"送别"⾃然成为多情的诗⼈歌咏的重要内容.“桃花潭⽔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念去去千⾥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篇篇千古绝唱震撼了历代⼈的⼼!今天,我们⼀起来⾛近诗⼈的⼼,感受送别情——鉴赏“送别诗”.⼆、检查作业.、古⼈送别有哪些习俗?(学⽣派代表发⾔,展⽰找到的送别诗,看古⼈送别习俗.)(投影显⽰)、送别诗抒发的感情⼤致有⼏种?(学⽣派代表发⾔,展⽰找到的送别诗,看其思想感情类型.)(投影显⽰)、送别诗常⽤哪些意象?(学⽣派代表发⾔,展⽰找到的送别诗,看送别诗的意象.)(投影显⽰)⼩结作业完成情况及结果(师⽣⼀起⼩结):、送别习俗:折柳送别、唱歌送别、喝酒送别.(课件显⽰)、送别诗的感情⼤致有三重类型(课件显⽰):哀伤凄婉慷慨豁达坦陈⼼志、送别诗常⽤意象:(课件显⽰)空间:长亭、灞陵、南浦时间:黄昏、⽉夜、清晨景物:杨柳、柳絮、杨花秋、明⽉、⼣阳孤⾈、孤帆、流⽔三、鉴赏送别诗的⽅法:(⼀)明确“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过渡问题:诗⼈选取的这些意象与送别诗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学⽣讨论回答后,师⽣⼀起⼩结(课件显⽰):、“柳”与送别情感(以典型诗句为例,师⽣⼀起讨论,然后⼩结)诗例:渭城朝⾬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王维《渭城曲》秦楼⽉,年年柳⾊,灞陵伤别.——李⽩《忆秦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柳永《⾬霖铃》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王之涣《送别》(讨论后⼩结)“柳”与送别情感:()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常相似. ()“柳”与“留”谐⾳,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柳枝有随地⽽⽣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在异地他乡⽣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傍晚”的时间意象与送别情感.诗例:⼭中送别王维⼭中相送罢,⽇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送灵澈上⼈刘长卿苍苍⽵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阳,青⼭独归远.讨论后⼩结:离别诗中常出现“⽇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诗⼈喜欢傍晚时分送别,⽽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的离情别绪(反衬).、“⽉亮”的时间意象与送别情感.诗例:送友⼈薛涛⽔国蒹葭夜有霜,⽉寒⼭⾊共苍茫谁⾔千⾥⾃今⼣,离梦杳如关塞长.明确:⽉光给⼈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致的;再则,⽉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诗⼈常借⽉抒怀.通过⽉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深长.(⼆)⼩结(意象与送别诗情感关系):可见,“⼀切景语皆情语”,诗⼈选择意象是有⽬的的,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过渡问题)这样看来,我们鉴赏送别诗最好的⽅法的什么呢?(学⽣发⾔,师⽣⼀起⼩结)(课件显⽰)鉴赏送别诗的⽅法:抓意象品位意境注意借景抒情、烘托的作⽤四、⾼考链接、⾼考题回顾(课件显⽰):阅读下⾯两⾸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分)(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送⾏⾈,⼀别⼼知两地秋.⽇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悠悠.暮春浐⽔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莫听宫前⽔,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1)两⾸送别诗都写到的“⽔”,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分)答:上⼀⾸⽤“⽔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借“宫前⽔”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明确考纲考点(课件显⽰):《考试⼤纲》在“古代诗⽂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学作品的形象、语⾔、表达技巧()评价⽂章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五、精题巧练(⽤刚才所学的⽅法鉴赏送别诗的思想感情)(课件显⽰)、淮上与友⼈别郑⾕扬⼦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问题:这⾸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情感的. (学⽣讨论、⾃主回答,再明确答案)答:离愁.⾸先,作者借景抒情,选取了⼤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 .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根据刚才学⽣回答时出现的问题,进⾏规范答题指导)注意答题规范增强得分意识(课件显⽰)()审清题⽬,找准切⼊点.()采点得分:总说观点—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样)—效果(感情)()表述准确、简练,⽤术语.、送杜⼗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暮征帆何处泊?天涯⼀望断⼈肠.问题:这⾸诗中的“渺茫”⼀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渺茫”⼀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中的茫然,写出诗⼈送别友⼈时的怅然若失之情.、(能⼒迁移):给下⾯这⾸诗设置考题,要清楚考点和答题思路《别董⼤》千⾥黄云⽩⽇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知⼰,天下谁⼈不识君?六、⼩结本节课内容(见板书设计).七、课后作业:、把课前找到的诗歌分类装订,在教室后⾯展出,⼤家交流阅读.、找出《名师⾯对⾯》中的送别诗,进⾏巩固训练.附板书设计:送别诗常⽤意象情感类型空间:长亭、灞陵、南浦哀伤凄婉时间:黄昏、⽉夜、清晨慷慨豁达景物:杨柳、柳絮、杨花、坦陈⼼志春草、秋、明⽉、⼣阳、孤⾈、流⽔鉴赏⽅法:抓意象、品意境析感情借景抒情烘托。
诗歌鉴赏系列:9送别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语文学科教案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使用时间:第 周
授课班级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 题
送别怀人诗
课 型
复习课
教 学
目 标
分 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双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赋得暮雨送李曹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山中送别》《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夜洛城闻笛》、《忆秦娥·箫声咽》
高三古诗复习送别诗学案
送别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知识链接:(一)、送别诗格式构成:上半部分:送别原因+送别场景(人,景);下半部分:惜别之情+个人思想情感。
(二)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三)基本主题:(五)、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六)常用手法:(七)常设题型:二、典例分析:(2010江苏卷)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的《雨铃霖》中直抒离别之情的两个句子。
(2)一、二句中的“醉别”“江风引雨”表现了惜别之情,请作具体的说明。
(3)三、四句,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说“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说明。
三、课堂演练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06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淙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2、(2006安徽)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3、阅读下面的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7江苏卷)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⑴“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⑵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高三语文黯然销魂伤别离-古代离别诗鉴赏教案
黯然销魂伤别离——高考离别诗鉴赏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送别诗各异的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离别”意象,解读“离别”的意蕴。
3、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即把握意象,再现意境,品味意蕴教学设想:从分析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写法,从而学习鉴赏送别诗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堂类型:鉴赏课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导语设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的一生注定充满了聚合离散,这也让离别成为古代诗词的既定主题之一。
早在先秦《诗经•小雅•采薇》中便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
到了唐这个诗风鼎盛的时代,更是一路送别一路歌。
《唐诗三百首》开篇便是《送兄》,离别诗的重要可见一斑。
而宋朝又是词人迭出,《雨霖铃》更是以离别为题的名作。
从古至今,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
让我们走进送别诗,去感受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
【高考透视】2002—2009年高考共考了5首送别诗,如2006年湖北卷(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和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比较阅读)、2007年江苏卷(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2008年重庆卷(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等。
所选的送别诗都具有借景抒情的特点。
分析意象和分析手法是考查送别诗的两类主流题型。
借景抒情是考查送别诗的命题核心点,杨柳、流水等意象是考查热点。
【知识梳理】1.离别诗知识小结古人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①送别诗标题常含“送”、“别”或“送别”等字词。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2006年湖北卷)。
送别诗鉴赏教案
送别诗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常见意象。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中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鉴赏送别诗的能力,提高诗歌审美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送别诗的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理解送别诗中表达的各种情感。
2、难点(1)体会送别诗中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
(2)能够对不同的送别诗进行比较鉴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困难,亲友之间一旦分别,往往数年甚至终生难以相见。
因此,古人特别重视送别,在送别时,往往会作诗赠别,以表达对亲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送别诗,感受古人在离别时的那份深情厚谊。
(二)知识讲解1、送别诗的特点(1)题目往往有“送”“别”“赠”等字眼。
(2)常用的意象有:杨柳、长亭、酒、南浦、夕阳、芳草等。
(3)情感多为依恋与不舍、安慰与勉励、担忧与思念、感慨与豁达等。
2、常见意象分析(1)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常借柳表达挽留之意。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长亭:是古人送别的地方,成为离别的象征。
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酒:在送别时,饮酒可以缓解离别的痛苦,也能表达对友人的祝福。
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4)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是送别之地的代称。
如白居易的《南浦别》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5)夕阳:夕阳西下,给人一种落寞、凄凉之感,常用来烘托离别的氛围。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芳草:芳草萋萋,绵延不绝,常象征着离情别绪的绵长。
如李煜的《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3、情感类型(1)依恋与不舍:这是送别诗中最常见的情感。
诗人通过描写送别时的场景、动作、语言,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和不舍。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送别诗鉴赏专题复习 教学设计
送别诗鉴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设计思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而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在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迁移能力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对学生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检测。
同时也符合《课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要求。
通过对课内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虽然高考的素材来自课外,但高考试题的设计上多与课内结合,来考察学生鉴赏能力,学生也可以根据课内的经验快速的进入做题。
根据备考经验,古诗鉴赏是高考中的难点,因此特以送别诗为例设计这节复习专题课。
【学习目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四层”即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四翼”即考查要求符合“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了高考“怎么考”的问题。
据此,设计以下三个学习目标:1、了解送别诗的相关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考什么)2、体会送别诗的意象和感情,掌握送别诗的情感表现方法(怎么考)。
3、提高考场做题能力,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为何考)【学习重难点】现在高三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古诗文鉴赏知识积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学情,以及高考中的题型设置和学生常犯错误而设计以下重难点:重点:体会送别诗的意象和感情。
难点:掌握送别诗的情感抒发的方法,提高考场做题能力。
【学习时数】1学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别离最使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
究其原因,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友人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二、合作交流利用课内经典的诗词做范例,重在引导学生在范文中发现规律,学会归纳知识,达到了解送别诗的相关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解决高考中考什么的问题。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之送别诗鉴赏学案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之送别诗鉴赏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送别诗的特点,把握送别诗的情感。
2、掌握通过意象鉴赏送别诗思想感情的方法。
【真题回顾】(2010年江苏卷)《送魏二》(2007年江苏卷)《鹧鸪天·送人》【知识积累】一、唐诗中独特的送别方式1、折柳送别2、饮酒饯别3、唱歌送别4、写诗赠别二、送别地点“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送别》“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李白《谢公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李白《劳劳亭》“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三、离别诗常用的意象1、时间意象:傍晚、月夜、清晨2、空间意象:长亭、离亭、谢亭、灞陵亭、劳劳亭、南浦、渡口、古道、歧路3、景物意象:孤舟、孤帆、酒、流水、杨柳、柳絮、扬花、春色、春草、明月、夕阳、4、动物意象:大雁,寒蝉,杜鹃,马5、歌曲意象:劳歌、离歌、骊歌、阳关曲、渭城曲、折柳曲四、送别诗表达的情感1、表现诗人志节;2、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之情;3、对友人的劝勉、祝福、鼓励、安慰、难舍难分;4、旷达洒脱,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5、依依惜别之情,离愁别绪;6、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课前热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作者是怎样表达离愁别绪的?【课堂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高考送别诗鉴赏教案
高考送别诗鉴赏教案高考送别诗鉴赏教案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1)首先说“三维目标”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1、继续学习第 25 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 1、2 小节,品味“赏景藏情”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打开书,自由读 1、2 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1)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 (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 (3)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1、2 小节中有一个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找出来。
_我们要善于一边读书一边想象,通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_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_李白把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合起来称为“烟花”,这是长江边三月间特有的景象。
[副板书:烟花三月](4)可惜呀,“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
送别诗鉴赏复习教案
常见的时间意象:傍晚、月夜 常见的空间意象:长亭、南浦、渡口
常见的物象:柳枝、杨花、秋水、芳草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青,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 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 潇湘在南,秦在西,诗人与朋友从此分别,谁知 何时再能相会?暮春的杨花,更增添了诗人的愁 思。 • 诗词大意:扬子江渡口,岸边的杨柳职业青翠, 一派浓郁的春色,时近暮春,天空弥漫着如絮般 的杨花,像我心头滋长的愁绪,煎熬着即将分手 渡江远去的人。晚风中,传来几声短促凄清的竹 笛曲调,暮色苍茫,渡口旁的离亭里两位朋友正 在告别。从今后你走向遥远的南方,那潇水湘江 之畔;而我却要向北旅行,到三秦之地去。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情感:朋友分别时的伤痛之情和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总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情感
高考复习送别诗鉴赏学案通用优质教案
送别诗鉴赏教案编制者:黄小兰【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认识送别诗的特色,掌握送别诗各异的感情。
、掌握经过意象鉴赏送别诗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课前小组合作,自主研究认识送别诗的特色。
、讲堂上沟通议论,重点掌握送别诗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思练联合,鉴赏几首有代表性的送别诗。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鉴赏古典诗歌中,感觉我国传统文化的广博精湛,提高审美情味和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经过意象鉴赏送别诗思想感情的方法。
【学习难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课前作业】课外达成作业,每人找两三首送别诗,分小组沟通议论:1、先人送别有哪些风俗?2、送别诗常用哪些意象?3、送别诗抒发的感情大概有几种?【讲堂学习步骤】一、沟通作业。
、先人送别有哪些风俗?(学生代表讲话,展现找到的送别诗,看先人送别风俗。
)(投影显示)、送别诗抒发的感情大概有几种?(学生代表讲话,展现找到的送别诗,看送别诗的感情。
)(投影显示)、送别诗常用哪些意象?(学生代表讲话,展现找到的送别诗,看送别诗的意象。
)(投影显示)二、小结作业达成状况及结果:、送别风俗:、送别诗的感情种类大概有:、送别诗常意图象:三、鉴赏送别诗的方法:(一)明确“意象”与送别诗“感情”的关系。
议论:诗人选用的意象与送别诗的感情有什么联系?、“柳”与送别感情(以典型诗句为例,议论后小结)。
诗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渭城曲》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今宵酒醒哪处?杨柳岸,晨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分别多。
——王之涣《送别》、“夜晚”的时间意象与送别感情。
诗例: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月亮”的时间意象与送别感情。
送友人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莽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高考发复习计划“古代诗歌鉴赏”导学案人教课标版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导学案送别诗鉴赏◆知识梳理送别诗,内容或直接抒写离别之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或借诗说明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或重在劝勉、抚慰,如高适?别董大?;也有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的。
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有借物抒情的,如“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二首?〔其二〕〕:有借景抒情的,如“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
送别诗常用“杨柳〞“长〔短〕亭〞“古道〞等作意象抒写离情别绪,或用寒蝉、船〔舟〕、阳关、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渲染离情别绪。
◆稳固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送人还荆州唐?皇甫曾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注】青门:长安东南门,古属秦地。
〔〕诗歌的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运用想象〔虚实结合〕。
由眼前景想象荆州、洞庭湖一带的山水美景,流露出对游人一路山高水长、孤独寂寞的关切。
〔〕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送〞字表达情感的?答案:先写送别友人同出秦川,表达留恋之情;再想象将去之处的风光和途中的情景,表达牵挂之情;最后写一别再难相见,直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⑴“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怀古伤已〞。
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⑵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哀〔欢乐〕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送别诗鉴赏》学案学案博苑2011-10-09 06065d56b7b40102ds33高考语文复习《古代送别诗鉴赏》学案学习目标了解送别诗的一般鉴赏方法;把握送别诗抒发的情感与的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与内容1.请仔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初步感知鉴赏的方法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巳——送别诗鉴赏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
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一、认识常见意象1.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杨柳。
“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3.夕阳、日暮。
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4.月。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5.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6.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二、把握诗歌风格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1.伤感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2.豪迈型。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三、理解常抒感情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的往往有别,大致可以分为1.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
叙写朋友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
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2.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诗《別董大》及李白诗《赠汪伦》等。
3.借送别言志诗。
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如李白诗《梦游天姆吟留别》、陆龟蒙诗《别离》、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等。
其中以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最有名气。
4.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
如骆宾王诗《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5.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
如李白诗《渡荆门送别》,杨万里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四、分析写作技巧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
1.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
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3.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
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4.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
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5.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也运用了比喻。
我们在鉴赏送别诗时,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识和方法外,还应了解、作品风格及创作背景等。
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2.熟读《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送魏万之京》《送友人》3.了解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
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
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李颀(690?-715?),赵郡人。
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
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
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弹箜篌》曾受李颀诗的影响。
《唐诗之送别类诗歌鉴赏》导学案学习目标1.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在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李白《送友人》,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李颀《送魏万之京》,重点掌握其炼句的技艺。
4.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学习过程一、鉴赏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一)诵读《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二)诗歌鉴赏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2.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的语句。
(银烛――“夜”;离堂――“别”。
)3.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离情别意。
)4.具体分析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
“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
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
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
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这首诗中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
“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
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5.探讨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写离情别意的?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