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础(第2版 附微课视频)——课程标准
统计学基础(第2版 附微课视频)——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统计学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所属分院:会计金融分院制定人:危磊合作人:周剑华制定时间: 2014-9-15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设计总体目标:《统计学原理及实务》是会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
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为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提供方法论。
除此之外,该门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全国统计从业资格考试接轨,以便学生获得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
能力目标:通过统计调查和整理、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时间数列等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教学,学生能运用所学相关统计、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根据国家《统计法》《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处理包括统计图表、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水平指标分析、速度指标分析、因素分析、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等业务。
最终使得学生所学的技能整合成类化经验,真正成为技能型人才。
知识目标:学生应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了解并运用统计学基础的相关知识,掌握处理统计基本业务的能力。
通过实训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计工作的过程。
让学生首先学会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计算分析资料,最后撰写分析报告。
从而使学生对统计工作的整个流程得到一个全真认识,使学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提高解决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调查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运用统计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勤学好问、诚实、严谨、细心的治学态度●逐步树立运用统计参与管理的观念和意识三、课程内容设计:四、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五、课程进程表六、考核方案1、考核评价及方式根据该门课程的特点,学生课程考核方法采用结构分数制,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20%+期中成绩×50%,其中:平时成绩考核办法:以量化为准,具体衡量指标为平时作业的完成态度、次数和质量,上课听讲、发言以及给老师提教学意见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
《统计基础》课程标准
会计专业课程标准《统计基础》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统计基础是会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另一方面也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
二、基本理念统计学的课程目标体系追求基础和应用并重的理念。
在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教学中强调一致性,而在方法的具体应用方面则强调发散性,即在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使学生利用统计方法能够切实解决问题。
具体而言,本课程标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以实际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目前,社会上对统计有一种偏见,认为作用相当有限,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财经类学生学习统计的积极性。
为了使学生对统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充分体会到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统计方法的成功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显得相当必要。
这就要求在教学工作中,紧密结合现实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汲取国内外统计科学研究新成果,不断提高本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要适当扩展知识面,不仅要讲明“是什么”、“怎么做”,更要讲清“为什么”,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基本概论和基本方法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
统计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和手段,其科学性是十分可信赖的,因此,打好基础,充分掌握这种工具就显得十分重要。
课程教学中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学习的重要性十分必要。
统计学基础(第2版)——教案
学
过
程
(1)
案例引入:通过案例《见证奇迹》,引发学生思考,在完成一项调查之后,怎样进行数据的整理?以什么形式展示整理的结果?
一、数据整理的程序
1、数据预处理
2、数据分类或分组
3、图表显示
二、统计分组
1、统计分组的概念
2、品质数据分组
3、数值型数据分组
单项式分组
组距式分组
4、统计分组的形式
三、频数分布
教
学
过
程
(1)
案例引入:通过《2016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可以用于描述研究对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有哪些?这些指标的区别是什么?
一、总量与相对量的测度
1、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的含义、计量单位、种类
2、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的含义、计量单位、种类
小结:内容回顾,PPT要点回放
3、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
小结:内容回顾,PPT要点回放
课后练习:7.3.4习题与实训
教学后记
任务解析
任务八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8学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本任务的目的是学习如何反映变量在较长时间内的变动特征和变动规律以及如何进行外推预测,通过学习,要求了解时间序列分析的意义以及时间序列的影响因素,掌握时间序列的图形描述方法和指标描述方法,掌握常用的时间序列外推预测方法,掌握季节变动规律的测定方法及预测方法。
一、统计数据的来源
1、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什么二手数据?如何正确使用二手数据?
2、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
数据收集的方式:
普查
统计报表简单随机抽样
抽样调查(重点讲)概率抽样等距离抽样
统计学基础课程标准
《统计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及任务1.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统计学基础》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基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项目课程。
本课程教学设计基本依据是3年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专业教学标准》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课程标准》。
市场营销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比较宽泛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而统计学作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共同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的基础地位。
通过《统计学基础》的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统计思维能力,能读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数据搜集、整理、分析、解释的能力。
2.课程设计《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围绕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任务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整体教学设计按照统计的工作过程分为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四大模块,采用项目教学法。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很少有实践性教学,即使有,通常也是采集非常有限的数据资料进行手工整理,运用的方法简单、手段落后、收效甚微。
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教学设计在实践性教学上强调两个结合:自行社会调查和典型案例剖析相结合,数据处理和计算机操作(Excel软件)相结合。
这样做收到了较好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思想,增进了学生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任务市场营销专业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学习其它专业课和从事营销管理工作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能够掌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为其以后更好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经济管理工作离不开计算机,因此作为专业基础课的《统计学基础》,其改革后的课程教学增加了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着力提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统计方法、统计软件分析问题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职业岗位标准2.课程能力标准分解按照职业岗位标准进行能力归类、整合,确定课程能力,建立课程能力分析图表。
《统计学(第二版)》电子课件 第2章 数据的描述
《统计学》第2章数据的描述
2-19
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是从研究对 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个体作为样 本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来推断总 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方法。
抽样调查的特点:经济性好、实效性强、 适应面广、准确性高。
2021/8/7
《统计学》第2章数据的描述
2021/8/7
《统计学》第2章数据的描述
2-30
【例2.2】
——条形图的绘制
图2.1 30名教师职称分布条形图
2021/8/7
《统计学》第2章数据的描述
2-31
【例2.3】
——饼图的绘制
(数据文件为)根据表资料, 用SPSS绘制 饼图。
解:打开数据文件example2.1.sav;
选择→“图形”→点击“旧对话框 (L)”→“饼图(E)”→在“图表中的 数据为”中选“个案组摘要(G)→点击 “定义”→ 在“分区的表征”中选中“个 案数(N)”→将“职称”选入“定义分区 (B)”→点击“确定”,可得图。
100.00
2021/8/7
《统计学》第2章数据的描述
2-36
组距分组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组限:每个组两端的数值。分为上限和 下限。
组距:一个组的上限与下限两端的距 离。
全距:所有变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 之差 。
组中值:每个组的上限与下限的中点 值。
2021/8/7
《统计学》第2章数据的描述
2-37
数据的计量尺度 数据的类型
2021/8/7
《统计学》第2章数据的描述
2-4
数据的计量尺度
按照对现象计量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数据 计量尺度分为四种,即:定类尺度、定序 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统计学基础(第2版)——教案
《统计学基础》(第2版)教案
一、教案说明
二、学时分配
三、各章节内容
任务一认识统计(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任务学习的目的是对统计有一个总体的认识,通过学习,要求了解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基本的研究方法,了解统计工作的基本流程,了解统计数据的基本分类,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1)统计学的学科性质;(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3)统计数据的分类;(4)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教法设计本任务是统计学开篇,应结合实例讲解,多提问,多与学生互动。
教学过程案例引入:通过案例《统计助力Tesco实现公司价值》,引发学生思考,统计有什么用?统计可应用在哪些领域?
一、统计的内涵
1、统计的含义
2、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2、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
3、统计数据的类型
二、统计的基本职能
三、统计研究的方法
四、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五、常用统计应用软件
小结内容回顾,PPT要点回放,
课后练习 1.7 习题与实训
任务解析
教学后记
任务二数据收集(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任务学习的目的是对数据的来源以及获取数据的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学习,要求了解二手数据的来源及二手数据的评价,掌握原始数据的收集方式与方法,能够根据调查任务编制统计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
2017年9月19日11。
统计学基础(第2版 附微课视频)——课程标准
《统计学基础》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性质关键词:课程地位、主要功能、与其他课程关系《统计学基础》是高职高专财务会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为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提供方法论。
(二)课程设计思路关键词:课程设置、标准、模块、学时本课程是以行业专家对财经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就业为导向,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设计的。
课程包括四个模块:认知统计、统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统计资料分析的基本指标、统计资料分析方法。
课程设置是从认知统计入手,以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为主线,最后撰写分析报告。
课程根据上述过程和内容安排设定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的培养。
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在工作任务引领下,以教师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学生实训、学生实践、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展开教学。
在加强课堂教学中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同时,应加强教学的实践和实习环节,对于相对数、平均数、标准差、方差、抽样误差、区间估计、相关系数、回归直线方程、假设检验等实用性内容应加强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要求学生做学结合、边学边做,以培养学生胜任统计业务操作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统计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该岗位实际运用需要,并为学习掌握其他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做好铺垫。
本课程建议学时为72学时。
二、课程目标关键词: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会计专业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学习其它专业课和从事统计工作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统计基础知识大纲
《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统计基础知识学时:开设一学期,周课时5个课时,共计80课时(其中:讲课学时:56学时,实践学时:17学时)建议教材:统计基础知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娄庆松、曹少华主编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和财会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概述(3学时)教学要求:了解统计的基本职能,理解统计研究的对象、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掌握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教学内容1.1统计的含义和特点1.2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二)重点1、统计和统计学2、统计研究基本方法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三)难点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15学时)教学要求:了解统计数据来源的两个方面;理解统计调查的分类;掌握统计调查的概念,各种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概念、特点、适用条件,掌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程序。
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数据的审统计数据整理的步骤、统计数据的汇总;理解组距、组数、组限、频数、频率等概念的涵义;掌握统计分组的意义、作用,掌握品质分布数列的概念、变量分布数列的概念,掌握统计表的结构(一)教学内容2.1统计调查2.2统计整理(二)重点1、各种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概念、特点、使用条件2、统计分组和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3、变量分布数列图示法中直方图、折线图的绘制4、手工汇总方法的划记法、过录法(三)难点统计分组和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第三章统计综合指标(13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及计量单位;掌握总量指标及总体单位总量、标志总量、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掌握相对指标及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掌握平均指标及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掌握标志变异指标及全距、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理解简单调和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最新统计学基础(第2版)——教案
《统计学基础》(第2版)教案一、教案说明二、学时分配三、各章节内容任务一认识统计(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本任务学习的目的是对统计有一个总体的认识,通过学习,要求了解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基本的研究方法,了解统计工作的基本流程,了解统计数据的基本分类,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1)统计学的学科性质;(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3)统计数据的分类;(4)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教法设计本任务是统计学开篇,应结合实例讲解,多提问,多与学生互动。
教学过程案例引入:通过案例《统计助力Tesco实现公司价值》,引发学生思考,统计有什么用?统计可应用在哪些领域?一、统计的内涵1、统计的含义2、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2、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3、统计数据的类型二、统计的基本职能三、统计研究的方法四、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五、常用统计应用软件小结内容回顾,PPT要点回放,课后练习 1.7 习题与实训任务解析教学后记任务二数据收集(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本任务学习的目的是对数据的来源以及获取数据的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学习,要求了解二手数据的来源及二手数据的评价,掌握原始数据的收集方式与方法,能够根据调查任务编制统计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
2017年9月19日四年级上解决问题专项练习促销问题1、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2、每棵树苗24元,买3棵送1棵,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3、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
176元最多能买多少这样的树苗?4、一条裤子原价80元,五一期间商场举行优惠活动,买三送一,爸爸用原来买3条裤子的钱买裤子,每条裤子便宜多少钱?5、每瓶饮料3元钱,买5送1, 45名学生每人一瓶,要买多少平饮料?需要花多少钱?6、文化用品商店搞促销活动,钢笔14元一枝,买5赠2,一次买5枝,每枝便宜多少钱?7、我有1859、新华超市对某品牌的牛奶进行促销。
王阿姨带260元最多可以买几箱?还剩多少钱?10、四(1)班的同学为看望福利院的小朋友筹集了215元钱,最多可以买几个布娃娃?还剩多少钱?11、李老师用了200。
统计学基础第2版-06511第1章
2019/10/4
30
标志和标志表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品质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语言来描述。
例如,性别是品质标志,男性或女性则是标 志的具体表现。籍贯也是品质标志,其标志 表现具体为山东省、江苏省、广东省等;
数量标志表现是用数值来表示的。
例如,身高是数量标志,165cm、170cm、
175cm等是数量标志表现。学习成绩是数量标
主要主张:用数字、重量和尺度 来论述人口、土地、 资本等的真实情况
贡献评价:理论与方法影响统计学的形成与发展
2019/10/4
10
︽ 政 治 算 术 ︾ 第 一 版 扉 页 ︵ 一 六 九 O 年 ︶
2019/10/4
11
国势学派
代表人物:阿享瓦尔(德) (1719-1772)
代表作:《近代欧洲各国国势学论》
2019/10/4
7
1.1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1.1.1 统计statistics的涵义
统计一词有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统计工作(statistical operation)是指具体从事统
计设计、资料搜集、整理、分析预测和提供各种统 计资料的实践活动的总称
统计资料(statistical data)是指在统计工作过程
目的——通过统计分组可以划分现象类型, 揭示其特征和相互关系,可以反映现象总体 的内部结构及表明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2019/10/4
23
3.综合指标法 含义——运用多种综合指标、多种统计分 析手段,并根据现象间的相互关系,进行 全面综合分析,以综合地反映客观现象的 规模、水平、比例关系、发展速度等。
和总体单位随统计研究目的发生变化时, 2019/10/4指标和标志也必然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37 。
《统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基本情况表二、课程性质《统计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偏重于方法论和应用性的学科。
它系统介绍了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原则和方法。
统计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与其他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作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类、技能型的基础学科。
经济主管部门企业各管理层的工作,都离不开统计理论的指导、统计方法的应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的教学及应用方法的训练。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1.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能够应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二)知识目标1.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性质、特点、调查的种类和方法;2.掌握统计分组和变量数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掌握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度量;4.掌握概率及概率分布的基本知识;5.掌握样本均值、样本比例、样本方差的抽样分布、林德贝格—列维中心极限定理;6.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会进行一个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7.了解几种常见的价格指数、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的构建思路和常用综合评价指数;8.掌握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会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技能目标1.具备较强的数据搜集、整理、分析、解释的能力;2.具有假设检验能力,能够进行一个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3.具有统计指数的计算能力,能进行常见的价格指数、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4.具有统计指标的计算能力,会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的计算,会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度量;5.具备抽样与抽样估计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1.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统计学基础(第2版)——教案(推荐文档)
2、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2、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
3、 统计数据的类型..; ■ .■
二、统计的基本职能
三、统计研究的方法
四、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匚_[匚.、\
五、常用统计应用软件
小结
内容回顾,PPT要点回放,
课后练习
1.7习题与实训
任务解析
教学后记
*11厂_©1
任务二数据收集(4学时)
教学重点
和难点
(1)相关关系的判断;(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回归结果解释。
教法设计
相关和回归是研究社会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常用方法,相关关系大量存在,
但人们往往会落入伪相关的陷阱中,并进一步得到伪回归的结果。因此,讲 授这部分内容,应多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相关关系的辨析,利用 图形直观地了解变量间的相关形态,应突出回归分析中的Excel操作及其结
「普查
—统计报表简单随机抽样一
-抽样调查(重点讲)概率抽样等距离抽样.一
(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分层抽样一
一重点调查整群抽样L
-典型调查
便利抽样厂
非概率抽样判断抽样L—
配额抽样一
滚雪球抽样L
数据收集的方法:'.「--订八厂二‘"■-
访冋法丁面访、邮寄冋卷、电话访冋、网上调查 观察法 实验法
小结:内容回顾,PPT要点回放
《统计学基础》(第
亠、教案说明
课程名称
统计学基础
授课对象
咼职咼专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
授课学时
总学时:54课时
—1
理论教学:32
实训教学:22
教案编写体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统计学基础及应用课程标准教案
《统计学基础及应用》课程标准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对象:开设学期:前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后续课程为市场调查、市场调查实训课内学时(学分):二、课程性质与作用1.课程性质“统计学基础及应用”是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讲授统计学基础知识和分析应用能力的课程,属于职业能力必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以及基础性的统计分析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统计学科有一个全面科学地认识,结合Excel软件进行教学,尽量做到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基本理念(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围绕职业功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创建”知识、技能、素质”的课程教学内容。
通过对会计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分析,以企业的财务核算过程为主线,根据企业财务核算工作岗位对会计人员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设计课程内容。
使学生能够应用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经济业务,具备基本的业务核算能力,实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功能为主线、以项目为结点的专业课程改革思想。
(2)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课程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根据岗位能力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运用,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创建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客观的评价体系。
把课业评价”嵌入”到整个教学过程,建立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
课业评价采用”学生、教师、企业”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内容涉及知识、专业能力、核心能力、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
课业评价随着课堂进度同步进行,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学生,形成课业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开性,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学基础》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性质关键词:课程地位、主要功能、与其他课程关系《统计学基础》是高职高专财务会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为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提供方法论。
(二)课程设计思路关键词:课程设置、标准、模块、学时本课程是以行业专家对财经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就业为导向,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设计的。
课程包括四个模块:认知统计、统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统计资料分析的基本指标、统计资料分析方法。
课程设置是从认知统计入手,以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为主线,最后撰写分析报告。
课程根据上述过程和内容安排设定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的培养。
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在工作任务引领下,以教师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学生实训、学生实践、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展开教学。
在加强课堂教学中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同时,应加强教学的实践和实习环节,对于相对数、平均数、标准差、方差、抽样误差、区间估计、相关系数、回归直线方程、假设检验等实用性内容应加强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要求学生做学结合、边学边做,以培养学生胜任统计业务操作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统计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该岗位实际运用需要,并为学习掌握其他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做好铺垫。
本课程建议学时为72学时。
二、课程目标关键词: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会计专业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学习其它专业课和从事统计工作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能够掌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为其以后更好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学生应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了解并运用统计学基础的相关知识,掌握处理统计基本业务的能力。
通过实训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计工作的过程。
让学生首先学会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计算分析资料,最后撰写分析报告。
从而使学生对统计工作的整个流程得到一个全真认识,使学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提高解决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技能目标●能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能举实例说明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变异、变量●能够区分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指标、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变异与变量●能进行简单、小型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能进行简单、小型的统计调查●能够进行调查问卷设计●能应用划记法、过录法进行统计汇总●能进行审核资料●能根据所给资料编制变量数列●能对统计表的宾词指标进行设计●能编制统计表●能绘制直方图、折线图●能用总量指标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计算●能区别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总体单位总量与总体标志总量●能用各相对指标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计算●能用各平均指标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计算●能用标志变异指标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计算●知道如何进行假设检验●能计算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有关总体、样本指标●能计算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有关总体、样本指标●能根据有关资料进行必要抽取数目的计算●能根据有关资料进行点估计、区间估计●能计算逐期增长量、累积增长量●能计算绝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能计算相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能计算平均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能综合运用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进行动态分析●能够用时距扩大法、移动平均法、最小平均法测定和分析现象变动的长期趋势●能用按月(季)平均季节指数法测定季节变动●能够根据所给资料编制总指数、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并进行分析●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指数体系的两因素、三因素分析●能够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去估计推算●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的计算与分析●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计算与分析●能够编制相关表、绘制相关图●能够用积差法计算相关系数●能够根据相关系数,判断现象间的相关程度●能够用最小二乘法确定直线回归方程,进行统计预测●能撰写简单的分析报告●能够用估计标准误去分析回归方程的代表性大小●能熟练运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的能力(三)素质目标●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调查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运用统计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勤学好问、诚实、严谨、细心的治学态度●逐步树立运用统计参与管理的观念和意识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关键词:工作项目、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参考学时四、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1.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以统计所涉及的各项工作为主线,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和企业对统计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以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理论的深度与难度。
3.教材在内容上应既实用又开放,即在注重统计实际操作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应把统计业务操作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融入教材,以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实际。
在形式上应适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文字表达要深入浅出,图文展现应图文并茂。
4.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处理统计业务的综合职业能力,教材应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技能训练5.建议教材应介绍EXCEL的统计功能。
(二)教学建议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建议实行以下具体方法:1.讨论式教学。
通过讨论式教学,强化学生对社会调查及其方法运用的重要性和具体调查方法、技术环节的认识,促进社会调查方法技术程序化使用意识的进步;2.案例式教学。
通过案例式教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增强感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运用社会调查方法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践小组。
通过组建调查小组和学生实习团队,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实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调查课题,进行全过程的社会调查活动,增强独立地全过程地使用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的能力;4.统计沙龙。
这是针对统计课程的特点而尝试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
一般是针对一个特定的经济管理问题,事先进行较为充分的准备;然后,由学生们集聚在一起,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畅谈,相互启发,也可以争论,形成相同或不同的思路;并于事后形成文字材料;5.计算机模拟。
对于一些可以运用计算机处理的管理问题,借助有关程序,由学生操作计算机实现对管理的模拟过程;6.企业现场教学。
学习统计基本单元理论知识后,组织学生亲临现场,由校外企业指导教师现场教学,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7.校园体验。
通过所学的统计知识,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把发生在身边的现象用统计理论与方法加以分析与解决。
(三)教学评价1.考核评价及方式根据该门课程的特点,学生课程考核方法采用结构分数制,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20%+期中成绩×50%其中:平时成绩考核办法:以量化为准,具体衡量指标为平时作业的完成态度、次数和质量,上课听讲、发言以及给老师提教学意见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
期中考试考核方法:以布置的统计调查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为准,视调查完成的质量好坏,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
期末成绩考核办法: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电脑自动评分,所考内容以课程为中心,以上课所讲和所要求的内容为主。
评价分值见下表:2.教学过程评价(1)教学评价的标准应体现任务引领型课程的特征,体现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统一,突出过程评价与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实践和实训活动、阶段测验等进行综合评价。
(2)强调目标与评价和理论与实践目标一体化评价,教学评价的对象包括学生知识的掌握、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情况,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对所要达到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评价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在评定时给予鼓励。
(四)课程资源1.加强课程的立体资源建设,开发建设全面、系统的《统计学原理及实务》课程资源库,具体应包括:课程描述、主讲教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网络课件、教学安排、教学录像、考试题库等方面的内容。
不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推介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扩大学生获取技能和知识的途径,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多媒体教学系统,以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感官刺激方式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开发实务操作示教系统,利用多媒体技术,即时引入相关信息,帮助教师“描绘”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技能和知识。
利用动态交互训练,增强教与学的交互性。
3.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引导作用的发挥。
注重构建适合师生、学生之间交流、讨论的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