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教案

合集下载

大学化学教学教案

大学化学教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酸碱滴定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滴定过程中酸碱反应的定量关系。

3. 学会正确使用滴定管和指示剂。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1. 酸碱滴定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滴定终点判断的方法。

3. 滴定结果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教学难点:1. 滴定过程中酸碱反应的定量关系的理解。

2. 滴定终点的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1. 实验室:酸碱滴定装置、滴定管、锥形瓶、移液管、指示剂、待测液、标准液等。

2. 教学课件:酸碱滴定原理、操作步骤、数据处理方法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酸碱滴定的背景和意义。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理论讲解1. 酸碱滴定的原理:酸碱中和反应,利用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滴定终点。

2. 滴定操作步骤:计算所需标准液体积、移液、滴定、终点判断、数据处理等。

三、实验演示1. 实验员演示酸碱滴定的操作过程。

2.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四、分组实验1. 学生分组,每组一个实验台。

2.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酸碱滴定实验。

第二课时一、实验回顾1. 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分享实验心得。

2. 教师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二、数据处理与讨论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酸碱浓度,分析误差来源。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三、总结与反思1. 总结酸碱滴定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和讨论。

2. 针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2. 滴定终点的判断准确性。

3. 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4. 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是否清晰地阐述了酸碱滴定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实验过程中是否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学生的问题。

3. 课后作业是否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实验技能。

大学基础化学综合实训教案

大学基础化学综合实训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基础化学授课对象:化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

2. 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提升。

教学难点:1. 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2. 复杂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教学内容:1. 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2. 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提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操作规范。

2. 强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1. 实验器材的认识与使用。

2. 常用化学仪器的操作方法。

3. 常见化学试剂的取用与配制。

三、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1. 题目: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定未知溶液的浓度。

2. 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实验步骤、仪器、试剂等。

3.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完善实验设计。

四、实验操作与观察1.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五、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2. 教师讲解数据处理方法,指导学生完成数据处理。

3.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六、实验总结与反思1.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报告,指出优点和不足。

3.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七、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数据、结果与分析等。

2. 思考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2. 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

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提升。

4.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

教学资源:1. 实验实训教材。

2. 实验器材。

3. 教学指导书。

教学时长:2课时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2020年大学化学教案3篇

2020年大学化学教案3篇

大学化学教案 3 篇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概念: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

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主要次级键——疏水作用、离子键(盐键)、氢键、范德华力等。

结构域(domain):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迭得较为紧密,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分子伴侣:通过提供一个保护环境从而加速蛋白质折迭成天然构象或形成四级结构的一类蛋白质。

2.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每条具有完整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称为亚基(subunit)。

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各亚基之间的结合力——疏水作用、氢键、离子键。

3.蛋白质的分类:根据组成分为单纯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根据形状分为球状蛋白质和纤维状蛋白质。

4. 蛋白质组学基本概念:一种细胞或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即“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

1. 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级结构是高级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一级结构相似其高级结构与功能也相似;氨基酸序列提供重要的生物进化信息;氨基酸序列改变可能引起疾病。

2. 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功能依赖特定空间结构;肌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血红蛋白结构、运输02功能,氧饱和曲线。

蛋白质构象改变可引起疾病如疯牛病等。

1.两性解离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 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2.胶体性质3.变性、复性、沉淀及凝固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 :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分子的特定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

变性的本质:破坏非共价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造成变性的因素:如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试剂等。

蛋白质变性后的性质改变: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生物活性丧失及易受蛋白酶水解。

大学化学教案word

大学化学教案word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元素周期律的规律性变化。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 元素周期律的规律性变化教学难点:1.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2. 元素周期律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元素周期表3. 元素性质相关实验器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学生已学过的元素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元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性变化。

2. 引出元素周期律的概念,说明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规律。

二、讲授新课1.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 解释元素周期律的定义,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 举例说明元素周期律在自然界和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包括周期、族、区等。

- 讲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列的规律,如周期性、周期性变化等。

3. 元素周期律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元素周期律在元素性质方面的体现,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等。

- 举例说明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变化中的应用,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找出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并说明原因。

2. 分析一个化学反应,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元素周期性变化。

四、实验操作1. 实验目的:验证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实验原理: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元素在反应中的表现,分析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 实验步骤:-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试管、滴管、石蕊试液、氢氧化钠溶液等。

- 分别将不同元素的溶液滴入试管中,观察颜色变化。

- 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元素周期律在反应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

大学化学教案

大学化学教案

教案标题:大学化学导论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化学的基本概念、学科范畴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化学键的类型和性质。

3. 熟悉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4. 理解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内容: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范畴2. 化学键的类型和性质3.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类型4. 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2. 投影仪或白板3. 教学PPT或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引入问题或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大学化学的课程目标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二、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范畴(15分钟)1. 介绍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解释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和能量守恒的科学。

2. 阐述化学的学科范畴,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应用化学等。

3. 解释化学的基本原理,如原子论、分子论、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平衡等。

三、化学键的类型和性质(15分钟)1. 介绍化学键的定义和作用,解释化学键是物质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 阐述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等。

3. 分析化学键的性质,如键的强度、极性和键能等。

四、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类型(15分钟)1. 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如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和能量变化等。

2. 阐述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3. 分析化学反应的驱动力和限制因素,如活化能、反应物和产物浓度、温度等。

五、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15分钟)1. 介绍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如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等。

2. 阐述化学在生物化学和医学中的应用,如药物设计、酶催化等。

3. 分析化学在环境科学和能源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能源转换等。

4. 探讨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化学工业、食品安全等。

大学化学教案

大学化学教案

大学化学教案大学化学教案「篇一」篇一:大学有机化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及有机化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认识有机化学与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同时,通过对共价键理论及其本质的学习,达到掌握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基本理论的目的。

掌握碳原子正四面体概念,掌握共价键属性,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组成和性质的特点。

难点是利用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对共价键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1、有机化合物是指碳氢化合物以及从碳氢化合物衍生而得的化合物。

2、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结构特征.合成方法和理化性质等的化学。

一、有机化合物的特点1、分子组成复杂组成元素不多,但数目庞大,结构相当复杂。

2、同分异构现象例如:乙醇和甲醚分子式为:C2H6O 但化学结构不同。

乙醇 CH3CH2OH 甲醚CH3OCH33、容易燃烧绝大多数有机物都是可燃的。

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难溶于水(特殊例外)很多有机物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原理依据,相似相溶原理,与水形成氢键的能力差。

5、熔、沸点低许多有机物在室温时呈气态和液态,常温下呈固态的有机物其熔点一般也很低。

例如:尿素132.7°C 葡萄糖146°C。

6、反应速率较慢经常需要几小时、几天才能完成,为了加速反应,往往需加热、光照或使用催化剂等。

37、反应复杂,副反应多往往同一反应物在同一条件下会得到许多不同的产物。

所以就降低了主要产物产率。

特殊例外:乙醇易溶于水、四氯化碳可灭火等。

三、有机化学的重要性有机化学是有机化学工业的理论基础;研究天然有机化合物、发展染料、合成药物、香料、生产乙炔、石油化工产品的开发利用;生物学、医学等等都需要有坚实的有机化学知识。

第二节共价键的一些基本概念一、共价键理论1、价键理论1(1)原子轨道重叠或电子配对基本理论在无机化学中已经介绍了,由一对电子形成的共价键叫做单键,用一条短直线表示,如果俩个原子各有二个或三个未成键的电子,构成的共价键则为双键或叁键。

大学化学ppt教案

大学化学ppt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化学授课班级:化学专业一年级授课教师: [教师姓名]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学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化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的认识。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内容:一、引言1. 化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大学化学课程设置及学习要求。

二、基本概念1. 物质、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概念。

2. 化学反应、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原理。

三、实验技能1. 常用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

2. 常规化学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3.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四、案例分析1. 化学在能源、材料、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2. 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医学领域的应用实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言(10分钟)- 介绍化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 简述大学化学课程设置及学习要求。

2. 基本概念(30分钟)- 讲解物质、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概念。

- 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3. 实验技能(20分钟)- 介绍常用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如试管、烧杯、酒精灯等。

- 展示常规化学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1. 案例分析(30分钟)- 通过PPT展示化学在能源、材料、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 讨论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医学领域的应用实例,如药品合成、食品添加剂等。

2. 实验技能巩固(2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 强调实验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3. 总结与作业(10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方法:- PPT演示:通过PPT展示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应用,增强学生对化学的理解。

- 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 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等。

新大学化学教案第二版答案

新大学化学教案第二版答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

教学难点:1.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

2. 提出问题: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测定反应速率?二、讲授新课1. 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包括平均反应速率和瞬时反应速率。

2. 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3. 讲解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包括滴定法、电化学法、气相色谱法等。

三、实验演示1. 实验一: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目的: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步骤:(1)准备不同浓度的反应物溶液。

(2)分别取等体积的反应物溶液,加入催化剂。

(3)记录反应时间,计算反应速率。

实验现象: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2. 实验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步骤:(1)准备相同浓度的反应物溶液。

(2)将反应物溶液分别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水浴中。

(3)记录反应时间,计算反应速率。

实验现象: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强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课堂小结,使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测定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讲解。

南京大学大学化学教案

南京大学大学化学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化学授课对象:南京大学化学专业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 常见化学实验操作及实验原理;3. 化学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难点:1.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高中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大学化学的兴趣;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二、新课讲授1. 介绍化学基本概念,如元素、化合物、原子、分子等;2. 讲解化学基本原理,如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等;3. 举例说明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演示1. 展示化学实验操作,如滴定、沉淀、气体收集等;2. 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2. 针对实验操作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2.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化学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2. 介绍化学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

三、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化学仪器和设备;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实验数据分析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2. 教师点评学生分析结果,指出不足之处。

五、课堂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课堂练习和实验数据分析,使学生掌握了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2.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3.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大学化学安全教案范文

大学化学安全教案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安全常识,增强安全意识。

2. 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中常见危险品的处理方法。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提高实验技能。

教学重点:1. 化学实验室的安全常识。

2. 常见危险品的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化学实验室安全的重视程度。

2. 学生对常见危险品处理方法的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化学实验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

2. 提出问题:化学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潜在的危险?如何保障实验安全?二、安全常识1. 实验室环境安全:保持实验室整洁,合理摆放实验器材,避免拥挤。

2. 个体防护:穿戴实验服、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

3. 实验操作规范:严格遵守实验步骤,不擅自更改实验条件。

4. 防火、防爆、防毒:掌握灭火器、防爆器材、防毒面具的使用方法。

三、常见危险品处理1. 易燃物质:远离火源,避免接触氧化剂、酸碱等物质。

2. 强酸、强碱: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使用时佩戴防护用品。

3. 毒性物质:妥善保管,使用时注意通风,避免吸入。

4. 放射性物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佩戴防护用品。

四、案例分析1. 介绍几起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让学生了解事故原因及教训。

2. 分析事故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五、实验操作演示1. 教师演示常见实验操作,如滴定、萃取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总结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强调化学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化学实验室安全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对常见危险品处理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大学化学精品教案

大学化学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

- 掌握酸碱滴定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 熟悉滴定曲线的绘制方法。

2. 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和滴定剂。

- 掌握滴定操作技巧,如滴定速度的控制、终点判断等。

- 学会使用酸碱滴定实验数据计算浓度。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

- 滴定操作技巧。

- 滴定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2. 教学难点:- 滴定终点判断的准确性。

- 滴定实验误差的减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酸碱滴定的背景和意义。

-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基本原理讲解- 介绍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包括酸碱中和反应、滴定曲线等。

- 讲解指示剂的作用和选择方法。

3. 实验操作演示- 演示酸碱滴定的操作步骤,包括滴定管的使用、滴定速度的控制、终点判断等。

- 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如实验器材的清洁、滴定剂的准确配制等。

4.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酸碱滴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 学生填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数据。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计算待测液的浓度。

- 讨论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6. 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

- 鼓励学生在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验技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团队合作精神等。

2. 实验报告:检查学生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计算过程的合理性。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使学生掌握酸碱滴定的基本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农业大学普通化学教案

农业大学普通化学教案

教案名称:普通化学课时:2学时年级与专业:大一本科生,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

2. 熟悉生物体内外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及其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化合物等。

2. 化学方程式:平衡原理、化学反应类型、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

3. 生物体内的化学物质: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脂质等。

4. 生物体与环境中的化学相互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酸碱平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高中化学知识,复习相关概念和原理。

2. 强调普通化学在生物技术专业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二、化学基本概念(15分钟)1. 讲解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 通过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三、化学方程式(20分钟)1. 介绍化学平衡原理和平衡常数。

2. 讲解化学反应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3. 示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方法。

4. 学生练习书写和计算化学方程式。

四、生物体内的化学物质(15分钟)1. 介绍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脂质等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结构和功能。

2. 讲解这些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五、生物体与环境中的化学相互作用(10分钟)1. 讲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过程。

2. 介绍酸碱平衡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3. 分析生物体与环境中的化学相互作用的实例。

六、实验操作(20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提问学生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后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质量。

教学资源:1. 教材:《普通化学》2.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滴定管等。

大学化学学科教案

大学化学学科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其影响因素。

2. 能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计算。

教学难点:1.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计算。

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化学反应,比如燃烧、腐蚀等,那么,化学反应的快慢是如何衡量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速率(1)定义: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量。

(2)表示方法:v = Δc/Δt,其中v表示反应速率,Δc表示浓度变化量,Δt表示时间变化量。

(3)影响因素: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

2. 化学平衡(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

(2)平衡常数:K = [生成物]/[反应物],其中[生成物]和[反应物]分别表示平衡时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浓度。

(3)影响因素:温度、浓度、压强等。

三、课堂练习1. 计算下列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1)2H2 + O2 → 2H2O(2)N2 + 3H2 → 2NH32.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化学反应速率越大,反应越快。

(2)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四、课堂小结1.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计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那么,它们在实际问题中有什么应用呢?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工业生产: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提高化学反应速率,提高生产效率。

大学基础化学教案

大学基础化学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常见化学实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1. 化学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2. 化学基本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绪论1. 介绍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2. 阐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二、化学基本原理1. 原子结构: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电子层、原子序数等。

2. 化学键:讲解化学键的类型、形成和断裂。

3. 化学反应:阐述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特征和原理。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仪器认识:介绍常用化学实验仪器及其用途。

2. 基本操作:讲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如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

3. 安全操作:强调化学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提出问题: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化学的基本概念有哪些?二、讲授新课1. 介绍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2. 阐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三、课堂练习1.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化学基本概念。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基本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1. 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电子层、原子序数等。

2. 讲解化学键的类型、形成和断裂。

3. 阐述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特征和原理。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介绍常用化学实验仪器及其用途。

2. 讲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如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

3. 强调化学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化学实验,练习基本操作。

大学化学基本操作实验教案

大学化学基本操作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大学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2)熟悉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提高学生的科学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遵守实验纪律、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实验目的:(1)熟悉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2)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技巧。

2. 实验内容:(1)实验仪器的使用:量筒、滴定管、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滴定管夹、锥形瓶等。

(2)基本操作: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的洗涤、滴定操作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2. 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化学实验知识,提出疑问。

(二)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2)掌握基本操作方法。

(3)注意实验安全。

(三)实验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经验。

2.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解答。

(四)实验报告1. 学生根据实验过程,撰写实验报告。

2. 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步骤。

(4)实验数据。

(5)实验结果分析。

(6)实验心得体会。

(五)总结1. 教师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2.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

3. 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和兴趣。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化学实验》2. 实验仪器:量筒、滴定管、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滴定管夹、锥形瓶等。

农业大学普通化学教案

农业大学普通化学教案

课程名称:普通化学授课班级:农业大学XX班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掌握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3)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学风。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化学基本概念2.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3.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4.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化学知识,引出高中化学的学习。

2. 介绍普通化学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 化学基本概念:物质、原子、分子、离子等。

2.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元素、化合物、单质等。

3.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反应等。

三、课堂练习1. 完成教材中的基础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进行小组讨论,解答疑难问题。

四、布置作业1. 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

2. 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讲授新课1.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取用固体药品、液体药品、加热、滴定等。

2. 常见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三、课堂演示1. 教师演示化学实验操作,学生观摩。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五、布置作业1. 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

2.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练习、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普通化学的基本概念、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以及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化学大学生说课教案

化学大学生说课教案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教材《化学与生活》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说学情本节课面对的是化学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对化学实验、化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化学现象。

五、说教法学法1.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

2.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如洗衣粉去污、洗洁精去油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从而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1)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讲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药品、化妆品、洗涤剂等,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化学现象分析以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如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化学案例,如化学武器、化学污染等,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何提高环保意识等。

5.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如制作氢气、观察酸碱指示剂变色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化学现象。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七、说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化学。

新大学化学教案

新大学化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2. 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教学难点:1. 化学物质性质与生活现象的联系2. 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如食盐、洗衣粉、牙膏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与化学的关系。

2. 提问: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二、新课讲授1.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1)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如食物的烹饪、衣物洗涤、家居清洁等。

(2)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如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2. 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介绍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如酸、碱、盐、氧化物等。

(2)举例说明这些化学物质的用途,如酸碱中和、除锈、消毒等。

三、课堂练习1.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解释其背后的化学原理。

2. 根据化学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物质完成特定任务。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化学现象,提高化学素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二、新课讲授1. 化学实验操作技能(1)介绍常见化学实验仪器,如试管、烧杯、酒精灯等。

(2)演示化学实验操作,如加热、搅拌、滴定等。

(3)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如安全操作、正确记录实验数据等。

2. 化学实验案例分析(1)展示生活中的化学实验案例,如自制汽水、观察化学反应等。

(2)分析实验原理,讲解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三、课堂练习1. 根据实验案例,进行实验操作练习。

2. 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原理。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

大学化学基础教案

大学化学基础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化学基础授课班级:化学专业大一新生授课教师:张三授课时间:2023年9月15日授课地点:化学实验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化学基本概念1. 化学元素、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概念。

2. 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化学键等基本概念。

二、化学基本原理1. 阿伏伽德罗定律、盖斯定律等基本原理。

2. 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沉淀反应等基本原理。

三、化学基本方法1. 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光谱分析等基本方法。

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高中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讲解化学基本概念1. 讲解化学元素、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概念。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在化学中的作用。

三、讲解化学基本原理1. 讲解阿伏伽德罗定律、盖斯定律等基本原理。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原理在化学中的应用。

四、讲解化学基本方法1. 讲解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光谱分析等基本方法。

2.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五、实验操作演示1. 演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如滴定、过滤、蒸发等。

2. 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

六、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3. 实验操作考核,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

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3.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化学基础》2. 教学课件3. 实验器材备注:本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化学教案大学

化学教案大学

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规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3.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

教学重点:1.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规范。

2. 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正确性。

2.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有哪些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包括:称量、溶解、加热、冷却、过滤、蒸馏等。

二、讲解实验基本操作规范1. 称量:使用天平称量时,要注意天平的平衡、砝码的准确性和称量速度。

2. 溶解:将固体溶解于液体时,要注意温度、搅拌速度和溶解时间。

3. 加热:加热时,要注意火焰的稳定、加热速度和加热时间。

4. 冷却:冷却时,要注意冷却速度和温度。

5. 过滤:过滤时,要注意滤纸的折叠、过滤速度和过滤效果。

6. 蒸馏:蒸馏时,要注意温度、压力和收集速度。

三、实验仪器使用方法1. 天平:天平的调节、称量方法。

2. 烧杯:烧杯的清洗、使用方法。

3. 烧瓶:烧瓶的清洗、加热方法。

4. 玻璃棒:玻璃棒的清洗、搅拌方法。

5. 滤纸:滤纸的折叠、过滤方法。

四、实验操作演示1. 教师演示称量、溶解、加热、冷却、过滤、蒸馏等实验操作。

2. 学生观看并记录操作步骤。

五、学生分组实验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

六、实验总结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

2. 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七、作业布置1. 复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规范。

2. 完成课后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使学生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规范和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2.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3.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化学教案篇一:大学有机化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及有机化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认识有机化学与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同时,通过对共价键理论及其本质的学习,达到掌握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基本理论的目的。

掌握碳原子正四面体概念,掌握共价键属性,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组成和性质的特点。

难点是利用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对共价键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1、有机化合物是指碳氢化合物以及从碳氢化合物衍生而得的化合物。

2、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结构特征.合成方法和理化性质等的化学。

一、有机化合物的特点1、分子组成复杂组成元素不多,但数目庞大,结构相当复杂。

2、同分异构现象例如:乙醇和甲醚分子式为:C2H6O 但化学结构不同。

乙醇 CH3CH2OH 甲醚 CH3OCH33、容易燃烧绝大多数有机物都是可燃的。

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难溶于水(特殊例外)很多有机物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原理依据,相似相溶原理,与水形成氢键的能力差。

5、熔、沸点低许多有机物在室温时呈气态和液态,常温下呈固态的有机物其熔点一般也很低。

例如:尿素 132.7°C 葡萄糖146°C。

6、反应速率较慢经常需要几小时、几天才能完成,为了加速反应,往往需加热、光照或使用催化剂等。

37、反应复杂,副反应多往往同一反应物在同一条件下会得到许多不同的产物。

所以就降低了主要产物产率。

特殊例外:乙醇易溶于水、四氯化碳可灭火等。

三、有机化学的重要性有机化学是有机化学工业的理论基础;研究天然有机化合物、发展染料、合成药物、香料、生产乙炔、石油化工产品的开发利用;生物学、医学等等都需要有坚实的有机化学知识。

第二节共价键的一些基本概念一、共价键理论1、价键理论1(1)原子轨道重叠或电子配对基本理论在无机化学中已经介绍了,由一对电子形成的共价键叫做单键,用一条短直线表示,如果俩个原子各有二个或三个未成键的电子,构成的共价键则为双键或叁键。

例如:4H CC(2)共价键的饱和性当原子的未成键的一个电子与某原子的一个电子配对以后,就不能再与第三个电子配对了,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

(3)共价键的方向性遵守最大重叠原理,分子的能量最低,形成最稳定的分子。

2、分子轨道理论它是从分子的整体出发去研究分子中每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认为形成化学键的电子是在整个分子中运动的。

分子轨道理论认为化学键是原子轨道重叠产生的,原子轨道重叠时就可以形成同样数目的分子轨道。

原子轨道组成分子轨道时,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对称匹配原则(2)原子轨道重叠最大原则(3)能量相近原则分子轨道的对称性不同可将其分为σ轨道和π轨道。

二、共价键的键参数1、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核间距离。

键长的单位为㎜。

例:CH3CH3CH2CH3H0.1530 0.15100.1456同一类型的共价键的键长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可能稍有区别。

2、键角: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例:109o 28’H3、键能:当A和B两个原子(气态)结合生成A—B 分子(气态)时所放出的能量称为键能。

用△H表示。

A(气)+B(气)—→A—B(气)离解能:要使1molA—B双原子分子(气态)共价键解离为原子(气态)时所需要的能量也就是键能,或叫键的离解能。

用D表示。

2共价键断裂时,必须吸热,△H为正值;形成共价键时放热,△H为负值。

注意:双原子分子,键能和离解能数值相等;多原子分子,键能为离解能的平均值。

键能越大,键越牢固。

54、键矩:正、负电荷中心的电荷(e)与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d)的乘积称为键矩。

μ= e d键矩是用来衡量键极性的物理量,为一矢量,有方向性的,通常规定其方向由正到负,用箭头表示。

例如: CH3两个相同的原子组成的键键矩为零;两个不相同的原子组成的键均有键矩。

5、偶极矩:多原子分子各键的键矩向量和就是该分子的偶极矩。

例如:甲烷和四氯化碳是对称分子,各键矩向量和为零,故为非极性分子。

氯甲烷分子中C—Cl键矩未被抵消,μ=1.94D,为极性分子。

所以,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是不相同的。

三、共价键的断裂1、均裂:成键的一对电子平均分给两个原子或原子团。

A:B→A2+B2A2 称为自由基,或称为游离基。

例如:HCH3CH3CH2 分别叫甲基自由基和乙基自由基,通用R2表示。

经过均裂生成自由基的反应称为自由基反应;一般在光、热作用下进行。

2、异裂:异裂生成正离子和负离子,有两种异裂:CXCH3C+XCXCX碳正离子碳负离子例如:CH3 等;用通式:RR表示。

经过异裂生成离子的反应称为离子型反应;一般在酸、碱作用下进行。

了解:亲电反应亲电试剂亲电体例如:金属离子、氢质子等。

亲核反应亲核试剂亲核体例如:氢氧根负离子等。

第三节诱导效应1、定义:在有机化合物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成键电子云按取代基团的电负性所决定的方向而偏移的效应称为诱导效应。

2、特征:3诱导效应的特征是沿着碳链传递,并随碳链的增长迅速减弱或消失。

通过静电诱导而影响到分子的其他部分,没有外界电场的影响也存在。

3、表示形式:一般用I来表示诱导效应。

—I相当于吸电子效应,+I相当于供电子效应,饱和的C—H键的诱导效应规定为零。

6CHCX +II=0 -I4、具有--I效应原子和原子团的相对强度:同族元素:—F﹥—Cl﹥—Br﹥—I 从上到下依次减小同周期元素:—F﹥—OR﹥—NHR从左到右依次增强不同杂化态:CRCRCR2CR2R35、具有+I效应的原子团主要是烷基,相对强度是:(CH3)3C>(CH3)2CH>CH3CH2>CH3 第四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1、分离提纯重结晶法、升华法、蒸馏法、色层分析法以及离子交换法等。

2、纯度的检定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就可以检定其纯度。

如熔点、沸点、相对密度和折射率等。

3、元素分析、实验式和分子式的确定元素定性分析、元素定量分析、求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实验式;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分子式。

例如: 3.26g样品燃烧后,得到4.74gCO2和1.92gH2O,实验测得其相对分子量为60。

样品 CO2 H2O3.26g4.74g 1.92gC相对原子质量 12碳质量=CO2质量3————————=4.743—-=1.29g CO2相对分子质量 44碳质量 1.29————3100﹪=————3100﹪=39.6﹪(C)样品质量 3.26H相对原子质量322氢质量=H2O 质量3—————————=1.923——=0.213gH2O相对分子质量18氢质量 0.213————3100﹪=————3100﹪=6.53﹪(H)样品质量 3.264(O)﹪=100﹪-(39.6﹪+6.53﹪)=53.87﹪计算原子数目比: 39.6C:———=3.303.30/3.30=11276.53 H:———=6.536.53/3.30=1.98153.87O:———=3.373.37/3.30=1.02161∶1.98∶1.02≈1∶2∶1样品的实验式为CH2O。

测其分子量为60,故分子式为C2H4O2。

4、结构式的确定应用现代物理方法如X衍射、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等能快速、准确地得到分子的结构式。

分子的结构包括分子的构造、构型和构象。

5、构造式的写法HHHHCHHHCCH也可以用简略式书写:(CH3)3C(CH2)4CH(CH3)2 CH4 CH2=CH2第五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一、按碳架分类1、开链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相互结合成碳链的化合物CH3CH2CH3CH3CH2CH2OHCH3CH2COOH2、碳环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相互结合成碳环的化合物(1)脂环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相互结合成碳环(2)芳香族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连接成特殊的芳香环3、杂环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具有环状结构,但是组成环的原子除碳外,还有氧.硫.氮等其他元素的原子篇二:大学分析化学教案分析化学教案杨兴华怀化学院化学化工系2008.9第1章绪论目的要求:了解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分类方法和发展以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学内容: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基本概念:分析化学: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分析化学的任务可归纳为三大方面的主要任务: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或成分)——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 3.分析化学的作用不但对化学学科的本身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在各个领域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医药卫生与环境保护等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分析方法的分类三、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分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巨大变革,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第一次变革:20世纪初。

溶液平衡四大理论的建立,为分析化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分析化学由一门技术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第二次变革:20世纪50年代。

由于物理学和电子学的发展,使仪器分析方法得到发展,使原来以化学分析为主的经典分,发展成为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分析化学。

第三次变革:20世纪70年代,以计算机应用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分析化学建立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准确性、自动化、智能化的新方法创立了条件。

总之,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是以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和分析速度,发展自动分析和遥测分析为目标。

思考题:做好下一章的预习第2章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固体试样、液体试样、气体试样及生物试样的采集方法;掌握试样的制备方法;掌握常用的试样分解方法:溶解法、熔融法,了解试样分解的其它方法;了解并理解分析测定前的预处理。

教学重点:试样的分解;教学难点:根据试样特点确定试样分解方法教学内容: 2-1 试样的采集在分析实践中,常需测定大量物料中某些组分的平均含量. ? 取样的基本要求:代表性对比较均匀的物料,如气体、液体和固体试剂等,可直接取少量分析试样,不需再进行制备。

通常遇到的分析对象,从形态来分,不外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对于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物料,应采取不同的取样方法。

2.1.1 固体试样的采集固体物料种类繁多,性质和均匀程度差别较大。

组成不均匀的物料: 矿石,煤炭,废渣和土壤等;组成相对均匀的物料:谷物、金属材料、化肥、水泥等。

对不均匀试样,应按照一定方式选取不同点进行采样,以保证所采试样的代表性。

采样点的选择方法:随即采样法;判断采样法;系统采样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