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_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周期律以及元素符号等知识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三单元课题3的课后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意理解题目要求,规范书写,提高解题效率。
4.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
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探究不同元素的化合价规律。
5.进行一次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内容包括元素符号、元素周期律、实验现象等。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详细讲解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如原子半径、电负性、金属性等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周期律的应用。
4.引导学生学会查找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安排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周期或族的特点,归纳总结规律。
-设计互动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深化对周期律的理解。
-创设真实情境,如生活中的元素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周期律解释现象,增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针对元素符号的记忆难点,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采用趣味性记忆法,如编写元素符号顺口溜、制作元素符号卡片等,提高记忆效果。
-定期进行元素符号默写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记忆成果。
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教案)
课题3元素【基础主干落实】一、元素1.概念: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3.在地壳中的含量:按质量分数,含量在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4.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改变。
二、元素符号1.书写:“一大二小”,由一个字母表示的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
2.意义(1)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如“N”表示氮元素。
(2)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如“C”表示1个碳原子。
3.物质的组成与构成(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如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
(2)微观上,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三、元素周期表1.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
(2)单元格信息【漫画辨析】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与该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属于同一种元素。
【妙法指引】(1)元素的原子核外有几个电子层,该元素就位于第几周期。
(2)每个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是非金属元素,结尾是稀有气体元素。
【重点案例探析】考点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典题1】(2023·绥化中考)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1)原子序数为7和15的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两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O2-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
(3)铝、硅、磷三种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是因为三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典题2】(2023·湘潭中考改编)2023全球6G技术大会3月22日在南京召开。
硅(Si)是制作芯片不可缺少的材料,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请结合图2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3.解答题: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以下问题。(1)请简述元素周Fra bibliotek表的结构特点。
(2)请举例说明元素周期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分析钠(Na)与钾(K)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并解释它们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与不同。
4.探究题: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让学生感受化学的有序性和统一性,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批判精神,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能力。
5.结合化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家们为探索元素奥秘所付出的努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品质。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元素”为核心,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合作等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3.通过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元素在科技、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和作用,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了解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元素周期律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5.学会使用化学手册和互联网等工具,查询元素的相关信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的第三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的第三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反应的特征和规律
2. 掌握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和反应方程式的写法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化学反应的发生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和表示
3. 化学反应的实验验证和观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有哪些特征?为
什么化学反应发生?
2. 学习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
通过示范和讲解,教授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和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帮助学生掌握并理解。
3. 进行实验验证化学反应
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并记录实验现象和
结论。
4. 总结和复习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巩固学习成果,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和物质
2. PPT课件和教学板书
3. 实验教材和参考书籍
五、教学评价
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以期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做好个性化辅导和帮助学生消化掌握所学知识。
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为下次课的教学改进做好准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化学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新课:讲解元素的定义、分类、符号及周期表的结构,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元素符号书写、周期表观察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4.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探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5.应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和化学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生活实例: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应用,如氧气瓶、钠光灯、镁粉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元素的性质和应用之间的关系。
2.化学故事:讲述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家们是如何探索元素之间的规律的。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元素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我国在化学领域的重要贡献。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其认识到化学知识对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一下午5点前。
3.解释以下现象:为什么钠和钾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以下要点:
1.元素的概念、分类、符号及周期表结构。
2.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周期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给予解答和指导。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其化学素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构成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
2.知道原子是非常微小且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
3.能够通过电子结构模型和元素周期表来描述和区分不同元素。
4.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原子间的结构和相互作用决定的。
二、教学内容1.元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复习。
2.原子的结构和电子排布的复习。
3.原子核的结构和质子、中子的复习。
4.元素周期表的复习。
5.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复习。
6.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关系的复习。
三、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阐述。
2.实验观察:通过实验展示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质构成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
3.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知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元素、原子和分子的复习1.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复习元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展示各自的理解。
2.观察实验: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反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引出分子的概念。
3.讲解:教师讲解分子的概念和组成原理,并通过实例巩固学生的理解。
4.小结: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复习元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
第二课时:原子的结构和电子排布的复习1.导入:通过提问和展示模型,引导学生回忆原子的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相关知识。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搭建原子模型并观察电子排布的方式,加深对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理解。
3.讲解:教师讲解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4.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课时:元素周期表的复习1.导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回忆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分类规则。
2.讲解:教师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分类的原则,并通过实例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课题3《离子》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典型例题讲解
例1: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题目: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解答: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氢氧化钠(NaOH)在水中会解离成钠离子(Na+)和氢氧根离子(OH-),而盐酸(HCl)在水中会解离成氢离子(H+)和氯离子(Cl-)。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我们可以写出以下离子方程式: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原子和分子的基本知识,对化学反应有一定的理解。本节课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并将离子与原子、分子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离子概念。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后续的学习章节《溶液》和《酸碱盐》有关联,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以适应不同的教学活动。可以设置分组讨论区,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同时设置实验操作台,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此外,还需要确保教室内的通风良好,以保证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味或气体能够及时排出。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工具,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多媒体资源的展示和讲解。同时,确保教学工具的正常运行,避免在课堂上出现技术问题。
例3:离子浓度的计算
题目:0.1 mol/L的氨水溶液中,氨分子(NH3)、铵离子(NH4+)和氢氧根离子(OH-)的浓度分别是多少?
解答:
氨水溶液中存在以下平衡反应; OH-
初始浓度:NH3 = 0.1 mol/L, H2O = 0.1 mol/L
变化浓度:NH4+ = 0.1 mol/L, OH- = 0.1 mol/L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离子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教案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能用微观粒子的性质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分类。
【素养目标】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建立“静止是相对,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导入新课【导入1】[教师]多媒体展示《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诗,同学们对其诗意已有所了解,不知道大家是否从化学角度思考过“为有暗香来”是什么原因?【导入2】教师事先在教室前面喷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
[演示]往水中加入白糖,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
(改用热水,缩短实验时间)[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问题,讨论,提出合理的猜想: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二、探究新知探究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演示]实验3 - 1现象:品红在水中扩散。
[图片展示]分子的图片。
显微镜下苯分子的图像(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二)分子的特点[分析]一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假如有人问你:“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需要多久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全部喝到肚子里去?”说出来一定吓你一跳。
原来,按照上面所说的喝水速度,喝完一滴水,竟需要五十万年!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演示]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1)取一小烧杯A,加入水,再加入酚酞溶液,搅拌,观察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颜色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5.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化学反应规律,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运用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解答进行展示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突破教学难点。
3.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练习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巩固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4.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思考、总结,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引出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展示元素周期表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任务:探讨某一周期或族内元素性质的规律性。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互相交流观点,共同完成任务。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周期表。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难易适度的练习题,涵盖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和应用等方面。
九年级化学 第3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单元课题1 水的组成【学习目标】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策略】水的电解实验需要教师边演示、边讲解,介绍实验装置的名称、指导观察与学习操作技能、演示好02、H2的检验方法。
1.在分析水通电分解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时,介绍化学式书写并导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再举例识别单质、化合物。
在识别过程中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2.两份资料的处理:经学生阅读分别说明:①生物体内含水多,其作用是调节温度适应环境;②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正确理念的引导,以及实验基础上的分析和归纳。
3.当堂完成一个讨论、四个习题。
【关于水的电解实验】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不仅江、河、湖、海中含有大量水,而且,大气中、动植物体内也含有许多水。
没有水,也就没有生物界,水是一切生物的生存、发展所必需的。
人类探索水的组成历史悠久,但直到18世纪末,拉瓦锡才在前人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确认水不是一种元素。
那么水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它的组成到底如何呢?请认真分析和观察电解水实验,体会如何得出正确答案的。
实验名称:水的电解实验实验现象:电极上有气泡,一段时间后试管1和试管2中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l∶2。
气体检验:等收集较多气体后,设法从水槽中取出试管(应堵住试管口)进行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发现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试管2中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这是氢气。
实验结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
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这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说明】1.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有时可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2.电解水所用电源为直流电。
3.有时收集到气体量较少时,当检验试管2中的气体时,可能只发出爆呜声,而看不到淡蓝色火焰。
4.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密度非常小的气体,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2.结合课堂所学,查阅资料了解三种以上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小短文,分享给同学。
要求:短文内容要真实可靠,字数在300字左右,注意用词准确性,体现元素性质与应用的关系。
3.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元素周期表的手抄报,内容包括元素周期表结构、元素分类、典型元素性质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元素的定义,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能够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符号。
2.了解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守恒原理,能够分析化学反应中元素的转化过程。
3.熟悉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掌握周期表的使用方法,能够查找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
4.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各类元素的性质,能够根据元素的位置和性质进行简单的分类。
要求:手抄报内容要全面、系统,版面设计美观,色彩搭配合理,字迹清晰。
4.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了解一位著名化学家在元素研究方面的贡献,撰写一篇介绍性文章。
要求:文章内容要真实、客观,字数在500字左右,重点突出化学家在元素研究方面的成就及其影响。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庭中常见物品的元素组成,列出物品名称、元素组成及性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手机、电脑、自行车等为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是由哪些基本物质组成的。通过这个话题,自然引入元素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元素知识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些物品会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呢?”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在物质组成中的作用。
4.元素性质:分析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等性质,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主备教师:张娟参备教师:黄增鼎李怀斌课题1 分子和原子(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教具学具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怎样认为的?设疑自探[实验3-2] 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
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解疑合探:小组合探: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出示:图3-2和图3-3说明: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也证实了科学家的设想。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初中第三单元化学教案
初中第三单元化学教案
主题:物质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2. 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2. 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 探究不同物质的性质。
2. 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第三单元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及化学药品。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讨论或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2. 讲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3. 分析不同物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实验探究(30分钟)
1. 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质的性质。
四、讨论分享(10分钟)
学生讨论并分享实验结果,探讨不同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资料或思考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物质的性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七、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分享,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对物质性质的
理解。
但是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提高实验操作的细致性和规范性。
人教版化学初中第三章教案
人教版化学初中第三章教案课题:原子的结构课时:1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1. 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
2. 理解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即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构成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 通过简单的实验展示一些具有原子结构的物质,如水、盐等,引导学生对原子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15分钟)1. 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即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小粒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 分析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包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带负电荷。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让学生观察电子的质量实验,通过实验结果验证电子是质量极小的粒子。
2.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电子云模型实验,让学生感受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轨迹。
四、总结归纳(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组成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重要性和存在形式。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组成的掌握程度。
2. 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原子的结构- 基本组成:原子核和电子- 原子核:质子和中子- 电子:带负电荷- 实验验证:电子的质量很小- 电子云模型- 思考:原子的存在形式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了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生动的实验和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第1课时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和元素符号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掌握元素的定义及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
4.总结学生已学过的元素知识,引出本节课的新课题:“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和元素符号”。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通过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让学生掌握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方法。
3.详细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创设与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等概念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动画等,为学生呈现生动、形象的化学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利用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第1课时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和元素符号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第1课时“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和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以及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教案最新范文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教案最新范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元素的存在,能说出元素的概念,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表格信息,提高交流表达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元素,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组成,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的概念,初步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难点】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图片导入】课前展示几张图片,内容为“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加铁酱油”等,请同学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说出图片中物品名称并思考这里的氟、钙、碘、铁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元素。
【教师引导】没错,经过上节课对原子构成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并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就是刚刚大家所说的元素,而元素其实有100多种。
那么元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开元素之谜。
环节二:新课讲授内容一:认识元素的概念【图片展示】在多媒体上展示鸡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图片,并介绍它们的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三中元素组成,同时请学生思考之前学习的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它们与碳酸钙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回答】氧气、二氧化碳都含有氧元素。
【教师引导】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的,将质子数都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能够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符号。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明确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了解元素在物质世界中的分类及重要性。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例如一大二小的原则,并能熟练书写前20个元素的符号。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上的课后练习,特别是与元素周期律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无误地完成。
-绘制前20个元素的符号,并按照周期表的结构进行排列,强化对元素符号的记忆和周期表结构的理解。
2.研究性学习任务:
2.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周期表的构成,初步认识元素周期律。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元素进行分类,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等,并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
3.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某些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如原子序数、电子层数、价电子数等,并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解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变化规律。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记忆是基础技能的重点。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常见元素的符号,并能正确书写。
-设想:采用歌曲、顺口溜、游戏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记忆效果。
3.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是理解元素周期律的难点。学生需要理解原子序数、电子层数、价电子数等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设想:利用模型、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原子结构,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元素的性质,帮助学生建立起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是由元素组成的•掌握元素、混合物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其区别•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掌握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和元素周期表的使用方法•熟练使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元素的信息二、教学内容1. 元素、混合物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其区别•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的原子所组成的物质,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纯物质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按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的规律性而设计的一种表格。
•元素周期表由一行一行的小方格组成,每个小方格表示一个元素。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同时也按照元素的性质进行分组。
3. 使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元素的信息•元素周期表上每个元素方格中的信息包括: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等。
•元素符号是用来简化元素名称的一种符号表示方法,一般由元素英文名的第一个或前两个字母组成。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问答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将学生的思维导入到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展示(10分钟)在黑板上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并对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等概念进行解释和讲解。
引导学生注意元素周期表的排列顺序和分组的规律性。
3. 学生参与(20分钟)让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份元素周期表。
要求学生查找指定元素的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并在小组内讨论。
4. 学生汇报(10分钟)请学生代表各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所查找到的元素信息,并让其他学生补充和纠正。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元素周期表的使用方法。
5. 拓展练习(10分钟)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教案
分子和原子(二课时)(第15教案)教者童曜辉授课时间9月17日2.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教具学具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2、讲授新课:[实验3-2]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
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出示:图3-2和图3-3说明: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也证实了科学家的设想。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主备教师:张娟参备教师:黄增鼎李怀斌课题1 分子和原子(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教具学具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怎样认为的?设疑自探[实验3-2] 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
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解疑合探:小组合探: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出示:图3-2和图3-3说明: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也证实了科学家的设想。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分子虽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结论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全班合探:1:操作:1、在试管中加入蒸镏水,再加入酚酞试液现象:溶液仍为无色操作:2、在试管中加入浓氨水,再加入酚酞试液现象:溶液变为红色操作:3、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12分钟。
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结论2、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
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温度越高,运动的速度越快。
质疑再探:(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拓展运用:酒精与水混合操作:用100毫升的量筒分别量取100毫升水和酒精,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毫升?现象:100毫升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毫升。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释:(1)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2)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3)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4)铁路上的铁轨之间为什么留些空隙?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小组评价:板书设计:课题1 分子和原子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3、分子的特性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
温度越高,运动的速度越快。
分子之间有间隔。
作业布置: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复习旧识: 氨气、水、糖等物质都是由什么微粒构成?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能不能再分割?如果能分割,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的。
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的模型。
设疑自探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板书)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试分析在这个反应中。
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讲解:1、分子的观点(板书) 提问:物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回答: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没有新物质产生,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状态和形状。
追问:这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小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板书)解疑合探:小组合探: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在这些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略小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分子全班合探:根据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特征,我们应如何给分子下一个定义? 小结: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板书:分子的概念质疑再探:原子的观点(板书)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实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展示:氧化汞分解示意图。
结论1: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结论2: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结论3:化学变化的实质: 分子 原子 新分子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
只有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
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
小结: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粒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重新组合 分裂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
拓展运用:课后练习题1、2、3、4 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 小组评价:板书设计:课题1 分子和原子1、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分子 2、 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3、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4、 化学变化的实质:教学反思:课题2 原子的构成(四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认识与过程:(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学习运用讨论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
(3)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与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3)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分子 原子新分子重新组合破裂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
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多媒体教学与发现探究。
教学思路: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能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知道了分子、原子的概念,而且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设疑自探: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解疑合探小组合探: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
用其它方法能不能再分呢?屏幕显示: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的图片学生交流:汇报有关原子弹的资料学生归纳:原子弹是通过原子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而制造出来的。
讲解:1897年,在英国科学家汤姆发现电子以后,人们开始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秘密。
讲解并板书:一、原子的构成屏幕演示:原子的构成的动画(2份动画)讲解:根据刚才的动画演示,我们可以看到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指导阅读:请同学们看书69页第一段,想象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发言:原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我的手上有无数个原子;原子核更小,在原子里原子核外的空间很大;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教师引导:原子核很小,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在动画中已经显示出来了,大家再仔细观察原子核的构成。
屏幕演示:重放动画1、2全班合探:原子的构成质子(+)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教师讲解并板书:质疑再探:请同学们看书53页表3-1,通过这个表格,能否猜想一下原子核的带电情况?学生看书讨论:学生回答:原子核带正电,并说明理由。
(其他人补充)教师启发: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那么原子显不显电性呢?拓展运用:课本53页表3-1学生讨论回答:1、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都相等;3、所有原子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相等;4、原子不显电性;有的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有的不相等;5、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同;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教师归纳:大家总结的很好!对于原子来讲,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不显电性。
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小组评价:板书设计:原子的构成质子(+)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作业布置: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提问:1、你对电子有何认识?2、你对电子还想了解什么?设疑自探:电子很小,运动的空间又这样特殊,它的运动与普通物体的运动有何不同,有什么特点?你猜想下电子会怎样运动?猜想:1、电子绕核运动。
2、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3、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4、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验证:从课本上寻找资料,从网上查找资料。
出示:从网上下载的电子形成模型。
讲解:二、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离核距离:由近远能量高低:由低高出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解疑合探:小组合探:你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能看出什么?(即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了什么知识?)说明: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简洁、方便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全班合探:课本图3-16,想一想:你发现什么规律?质疑再探: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这三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什么特点?你知道:稀有气体为什么曾经叫惰性气体?这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是否有关系?你认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结构哪一部分有关?2、美国铱星公司(已破产)原计划发射77颗卫星,以实现全球卫星通讯,其要发射的数目恰好与铱元素(Ir)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目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