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
它对幼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
坏习惯一旦形成,没有十倍、百倍的力量将很难改变,会使幼儿终身受其害。
观照一些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追根溯源,无一例外都是由于早期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坏习惯日积月累最终酿成了大患。
因此,良好习惯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归宿,应最先培养最先形成,它是幼儿成人之根本。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就的大小固然与他的智力有很大关系,但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人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好的习惯是走向成功的钥匙,而坏的习惯是通向失败的敞开的门。
健康的人生基础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不管是美好的品德,还是较强的学习能力,一切都基于良好习惯的培养。
1、观念先导因素
成人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幼儿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成人重视与
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
幼儿的习惯养成需要成人重视,加以培养。
有些
家长对子女望子成龙,学习上不断加大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置之
脑后,听之任之。
成人的错误观念会折射到孩子的心灵中,变成孩子的观念。
个别家长公开
宣称孩子到幼儿园一要吃饱睡好,二要多学点东西,其他方面无所谓。
这种将良好行为形成
置若罔闻的做法,明显影响了老师在幼儿行为习惯形成方面的教育效果。
2、实践锻炼因素
实践活动是幼儿习惯形成的关键。
如果成人仅仅思想上重视,但不能耐心培养幼儿的良
好行为习惯,那么要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是不现实的。
行为形成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
更有赖于实践活动。
幼儿在日常生活、交往、游戏、劳动等活动中,进行着与人交往方面的
技能、习惯的训练,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生活中不
断地联系、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
不少孩子正因为从小被成人剥夺了实践锻炼的
机会而一直未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3、环境熏陶因素
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时时受到环境的熏陶感染。
幼儿的习惯养成与成人、同伴、
群体、家园教育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幼儿的行为方式都带有所处环境的烙印。
幼儿良好行为
习惯的养成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如整洁、干净的活动室和家庭,独立进餐的环境,
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幼儿善于模仿成人及同伴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是使他们学习的
直接范例,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幼儿行为形成的渐进性、反复性决定了
幼儿行为需要成人进行长期的、系统的、协调一致的教育。
只要家园密切的配合,拧成一股
教育合力,才能对幼儿产生强大的影响,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1.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内容包括物质环境的创设和精神环境的创设。
在物质环境的创设方面主要对学习用品、
玩具、图书的数量及家庭活动角的创设展开,而精神环境的创设则表现为亲子活动:共同制
作玩具、共同阅读、聊天游戏、学习专门技能、外出娱乐等,另外父母还应努力创造和保持
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
幼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从热爱父母、尊敬长辈开始学着关心体贴他人。
相反,如果家庭中冲突不断、气愤紧张动荡,孩子就会感到心神不安,有精神压力,造成心灵创伤,往往会变得胆小孤僻,对人冷漠,性格暴躁,表现出各种行为失常。
2.发挥榜样作用
幼儿时期的思维具体形象,好模仿。
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
榜样是具体形象的,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故事、儿歌、歌曲等文艺作品的艺术形象所塑造的榜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幼儿最爱模仿。
3.注重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
一贯性主要表现在家庭中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
如规定孩子起床、排便、进餐、游戏、看电视、睡觉的时间。
开始孩子可能不习惯,有时遇上好看的电视非要看下去,父母应坚持要求,不能退让。
有的孩子因此会哭闹,家长可以不予理睬,进行冷处理,孩子感到哭也没用,慢慢也就接受了事实。
所以,只有坚持要求,才能帮助孩子形成习惯,朝令夕改就难以如意。
列如,今天要求孩子自己穿仪衣,明天为了赶时间上班又急忙帮孩子穿衣,后天又批评孩子不肯自己动手穿衣。
家长的要求反复无常没有耐心,孩子自己穿衣的习惯是断然养不成的。
当然,在放手让孩子自己穿衣时一定要教会幼儿正确穿衣的技巧,有困难时,家长可以帮助,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合理适当,不要太高。
4.科学训练,提高幼儿练习兴趣
培养幼儿品德行为习惯时,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许多孩子嘴上说的头头是道,行动上却难以做到,“知”和“行”严重脱节。
所以,父母必须加强对孩子行为训练,创设家庭中训练的机会,反复练习,知道最后形成自动化的行为,养成习惯。
5.端正教育观念
许多家长受“学而优则仕”的陈旧思想观念的支配,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于是整天让四、五岁的孩子背唐诗、背宋词、认汉字、算加减,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每一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点,谁也不例外,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很好的将来,但是,对今天的他们来说,还是有点言之太早,毕竟他们还太小,所以,只要求他们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快乐的童年。
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
在抓学习的同时,也别忘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1.循循善诱,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
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
开头的时候,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
比如,上课的
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
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等。
从幼儿的能力来看,既是履行一些内容极其简单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
如果教师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们接受不了,那么这样的要求就会落空。
当幼儿做不到教师的有些要求时,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并且对教师的话产生怀疑,不信任教师了。
2.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
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
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的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
3.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
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都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
刚上小班的时候幼儿习惯较差,吃饭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也不断的增加,吃饭时讲话的现象也多起来,教师的提醒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
4.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
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
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
5.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
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
因此,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
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习惯就是人们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人的生活、学习、劳动、事业的成败关系重大,也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
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
---张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