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

六、表因果答案与详解一、根据所学,分析并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字的用法。

1.冰,水为之而(表转折)寒于水。

(《劝学》)译句: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君子博学而(表递进)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表递进)行无过矣。

(《劝学》)译句: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人非生而(表承接)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句: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表转折)耻学于师。

(《师说》)译句: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5.爱其子,择师而(相当于“以”,表目的)教之。

(《师说》)译句: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6.小学而(表转折)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译句: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7.群聚而(表修饰)笑之。

(《师说》)译句: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表转折)不知其所止。

(《赤壁赋》)译句: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

9.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表承接)登仙。

(《赤壁赋》)译句: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10.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表修饰)歌之。

(《赤壁赋》)译句: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

11.下江陵,顺流而(表修饰)东也。

(《赤壁赋》)译句:夺得江陵,沿长江向东进军。

12.盈虚者如彼,而(表转折)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译句: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

13.耳得之而(表承接)成色,目遇之而(表承接)成色。

(《赤壁赋》)译句: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

1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表并列)吾与子之所共食。

(《赤壁赋》)译句: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15.觉而(表承接)起,起而(表承接)归。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句: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

“而”字在文言文的用法

“而”字在文言文的用法

在文言文教课中,文言虚词有好多。

比方说:而、安、何、即、虽、遂、惟、焉等等。

关于文言虚词的用法,很多学生非常茫然,不知道在详细的语境中怎样理解。

我仅就文言虚词“而”说说自己的拙见。

“而”是在初中语文教材(语文版、人教版)的文言文中,常常出现的一个文言虚词,那么,它有哪几种用法呢?一、表示顺接,可译为“而后”、“就”。

在《论语六则》中,就有许多“而”字。

比方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这里的“而”都是表示顺接,表示接连的两个动作。

还有《小石潭记》中的一个句子:以其境过清,不行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里的“而”能够理解为“而后”。

此外在《湖心亭看雪》中有这样一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这里的“而”也是表示顺接。

二、表示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在《论语六则》中有一个句子:人不知而不愠。

这里的“而”就是表示转折,他人不认识自己,却不生气。

在《马说》中,也用到“而”字: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的“而”便可理解为“可是”,千里马有好多,可是能认识千里马的伯乐却极少。

三、表示并列,可译为“而且”,或不译。

在“敏而勤学,不耻下问”中,这个“而”就是表示并列,意思是:聪慧而且爱学习,不把向比自己学识低的人讨教为羞耻。

还有在《口技》中,有一句:妇拍而呜之,这里的“而”也是并列,译为妇人一边拍儿童而且小声地哼唱哄儿童入眠。

四、表示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在《论语六则》中有这样一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这里的“而”就是表示修饰,能够不译。

五、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

在《岳阳楼记》中有这样一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这个“而”在文中表示因果,可译为:满眼悲凉冷淡,极度伤感因此十分沉痛。

六、连结主谓短语。

在《大道之行也》中有这样一句:偷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里的“而”就是连结主谓短语,偷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虚词的用法一、知识梳理“而”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用作虚词,那是属于假借。

“而”字的用法(一)用作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并且、又。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3)表递进,译为:况且、而且。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8)表示目的关系。

相当于“以”(9)表方位,今译为:以。

(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通“如”:好像,如同。

(四)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后来,一会儿。

二、基础自测1.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答案:用法: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答案:用法: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三、合作探究1.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答案:用法: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⑥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答案:用法:表示转折关系。

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定义与分类虚词是指在语法上没有实际意义,主要用于构成句子结构和表达语境关系的词类。

其中,“而”字作为文言中常见的虚词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和意义。

(一)并列连词首先,“而”字可用作并列连词,连接两个或多个平行成分,表示顺序、递进、转折等关系。

例如:“朝闻道而夜死”的“而”字表示前后两个动作传承关系,表明主人公朝听到了道理后才选择了夜里去世。

二、转折对比连词(一)转折对比其次,“而”字还可以用作转折对比连词。

它在句子中起到引出对立观点或事物的作用,并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例如:“君子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里,“而”字将两组相反观点相互联系起来,突出了其强烈对比关系。

二、衔接动态助词此外,“而”字在文言中还可作为衔接动态助词使用,表示动作连续发生,并且前后两个动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例如:“一阵风吹过,树木摇曳而晃动。

”这里,“而”字连接了“摇曳”的动作与“晃动”的结果,表达了清晰的因果关系。

三、表达方式此外,“而”字还可以用于表示方式,强调执行某种行为或做某种事情的方法或手段。

例如:“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这个例子中,“而”字将不同层次的人对待学习道理的态度进行了描述,并突出了方法上的差异。

四、引导让步状语从句最后,“而”字还可以引导让步状语从句,在句子中表示与主句相对立的情况或条件。

例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在这个句子中,“而”字引导了让步状语从句,并衬托出主句中所描述的相对应情况。

二、总结归纳综上所述,“而”字是文言虚词中常见且多样化的使用之一。

它既可用作并列连词,连接并列成分,表示顺序、递进、转折等关系,同时还可用作转折对比连词,衔接动态助词,表达方式的手段,并且可以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文言虚词作为古代汉语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语法功能和表达方式。

在学习和理解文言虚词时,我们需要注意其多义性和上下文的配合运用。

文言中虚词而的用法整理

文言中虚词而的用法整理

⽂⾔中虚词⽽的⽤法整理⽂⾔虚词“⽽”的意义和⽤法,有以下四个⼤的⽅⾯: ⽤作代词,连词,助词以及固定词组。

代词1.第⼆⼈称代词,⼀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某所,⽽母⽴于兹。

⽽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连词1.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永州之野产异蛇,⿊质⽽⽩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

——唐· 欧阳修《醉翁亭记》2.表⽰递进关系,译作“⽽且”“并且”或者不译。

君⼦博学⽽⽇参省乎⼰.——《荀⼦·劝学》以三保勇⽽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3.表⽰承接关系,译作“然后”“就”。

余⽅⼼动欲还,⽽⼤声发于⽔上.——宋· 苏轼《⽯钟⼭记》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则》4.表⽰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却”“可是”青,取之于蓝,⽽青于蓝.——《荀⼦·劝学》⼈不知⽽不愠,不亦君⼦乎?——《<论语>⼗则》5.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死⽽有知,其⼏何离?诸君⽽(如果)有意;瞻余马⾸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吾恂恂⽽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杂然⽽前陈者,太守宴也。

——唐· 欧阳修《醉翁亭记》7.表⽰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不能⽤他。

——《资治通鉴· ⾚壁之战》助词1.置于表⽰时间的副词词尾,合成⼀个词,表⽰时间短,通常译为“不久”“⼀会⼉”。

已⽽⼣阳在⼭。

——唐· 欧阳修《醉翁亭记》既⽽⼉醒,⼤啼。

——《⼝技》2.语⽓助词,⽆实际意思,⼀般不译。

有⼀⾔⽽可以终⾝⾏之者乎——《<论语>⼗则》固定词组1.“⽽已”⽤于句末,表⽰限⽌的语⽓词,当是由连词“⽽”和动词“已”凝固⽽成,相当于“罢了”。

文言虚词“而”的各种含义及用法[文档整理]

文言虚词“而”的各种含义及用法[文档整理]

文言虚词“而”的各种含义及用法[文档整理]一、“而”的含义“而”是汉语中的一个虚词,它可以表达许多不同的含义,其基本含义有以下几种:1. 介绍另一件事的时候:“而”常用在表示另一件事的时候,常用词句如“而今”,“而况”,“而已”,“而且”,“而弗”等。

2. 把两个不同的事情连接起来时:“而”可用于表达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如“一个人可以吃得饱,而另外一个则吃不饱”。

3. 把两个关系相反的事情引出来时:“而”可用于表达两个关系相反的事,如“外面的天气很冷,而里面却很暖和”。

4.用于引出分论点:“而”可用于引出新的分论点,如“第一,这件事有利;而第二,这件事也有弊”。

5.用于表达转折:“而”可用于表达转折,如“他刚开始有希望,而最终却洒脱”。

6.用以表示逆推:“而”可用于表示逆推,如“这次考试他没有及格,而他肯定都没有及格”。

7.表示异样或比较:“而”可用于表示异样或比较,如“他一开口就有古文熟练,而他的技术却落伍了”。

1.一般用于连接并列句。

“而”可用于连接并列句,可以将两个表达不同意思的句子分开,从而表达转折或者对比的意思,如:(1) 他聪明,而她不聪明。

(2) 我工作勤劳,而他则游手好闲。

2. 用于引出原因或举例。

“而”可用于连接原因句或者例子句,如:(1) 他经常考试失败,而原因是他没有认真复习。

(2) 少数人不是太聪明而是懒惰,而举例来说,他是一个典型的懒惰者。

3. 用于引出结论。

“而”可用于引出结论,如:(1)他的理论有着很高的效率,而结论是他的研究是对的。

(2) 书中把信息划分为三个部分,而总结就是要把信息掌握好。

4. 用于强调分论点时。

“而”可以强调分论点,用于强调某一观点,如:(1) 那次考试,小明考得出色,而他的同桌则考得很差。

(2) 这本书价格不贵,而且质量也不错。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3
表承接,可译为“就” “接着”,或 不译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译: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是懂得道理,谁能 没有疑惑呢? • 之:指知识和道理
4 表转折 可译为“但是” 、“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 学》) 译: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蓼蓝 颜色更深。 (状语后置)

三、通“如” 译为“好像”、 “如果”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译:军队惊乱如同大房屋崩塌。 都舍:都城里的房屋

四、固定词组
1、“而已” 放在句末 ,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 说》) 译: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术上各有各 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2“而后” 译为“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译:我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 已:停止
5 表假设 译为“如果” “假如”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秦国用城池请求易璧,如果赵国不答应, 理亏在赵。 曲:理亏。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译: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不比登到高处见得广.
②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 之于国也>) 译:咚咚的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抛 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之:用在动词之后,没有 实在意义的衬词 接:接触,交锋

7 表因果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 王》) 译:那人住的很远,没有来,因而荆轲为了 他留下来。

8 表目的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译:登记官吏、人民,封存府库,来等待将 军。

而的文言虚词用法

而的文言虚词用法

而的文言虚词用法
1. “而”可以表并列呀,就像“敏而好学”,这里的“而”就是把“敏”和“好学”这两个同等重要的特点并列起来啦。

你想想看,这不就像是你的两只手,都很有用,不分先后嘛!
2. “而”能表承接呢,比如“温故而知新”,“温故”在前,接着“知新”,它们之间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承接关系呀。

这就好像你先迈左脚,然后再迈右脚,很顺的呀!
3. “而”有时候表转折哦,像“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他,可他却不生气,这里的“而”就把情况转向相反啦。

这跟你本来想吃苹果,结果得到一个橙子,感觉不一样了吧!
4. “而”还能表修饰呢,“吾尝跂而望矣”,“跂”是用来修饰“望”的呀,就好比你化妆的时候,先涂粉底再化眼影,粉底是修饰化眼影这个动作的哟!
5. 嘿,“而”能表示递进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学而时习之”比单纯的“学”更进一步呢。

就像你跑步,刚开始慢跑,然后提速,这就是一种递进呀!
6. 瞧,“而”也可以表因果呢,“玉在山而草木润”,因为有玉在山,所以草木滋润呀。

这不就跟你努力学习,所以取得好成绩一样嘛!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而”这个文言虚词真是太有意思啦,用法丰富多彩,在文言文中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呢!。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1. 而: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或状态,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吾
闻而异之。

”意为“我听到了,但是有不同的看法。


2. 而: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名词或代词,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君
子而不仁,则失其天下。

”意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就会失去天下。


3. 而: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形容词或副词,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虽贫而乐,虽富而怒。

”意为“虽然贫穷却很快乐,虽然富有却很
愤怒。


4. 而: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句子,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意为“学习并且时常练习,难道不是非常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问,难道不是非常高兴吗?”
5. 而:用于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昔者庖丁氏之所以能畜牛者五十
犇者,其善选也;所以能畜羊者一百羊者,其善腐也。

”意为“古时候庖丁氏之所以能够养牛五十头,是因为他善于选择;之所以能够养羊一
百只,是因为他善于饲养。


6. 而:用于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意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由于环境和习惯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
异逐渐增大。

(完整版)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完整版)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完整版)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一、而
1、“而”的基本含义
“而”是一个虚词,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即前后两个事物、情况或观点之间有所改变,有所对比、转折、并列、转换或补充等。

2、作比较转折时的用法
当“而”用来表示比较和转折时,多与表示比较的虚词“却”、“反而”或表示转
折的虚词“但”、“然而”等一起使用,表示两者之间有比较和转折的意思,例如:
他沉静而谨慎,而他的弟弟却反而急躁奔放。

4、作转换的用法
当“而”用来表示转换或补充时,多与表示结果的“从而”等一起使用,表示从一种
情况到另一种情况的转换,例如:
他对学习很热心,从而荣获了很多荣誉。

5、视情况的用法
一般而言,“而”的使用特别多,是文章的逻辑思维无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有
时也可以省略,但是也要视情景来决定其使用。

例如在考试中可以不用“而”,但是在正
式文章中却必须使用“而”,这样才能更清晰地表达逻辑思维。

因此,当我们使用“而”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文章情景,正确地理解它的用法,有
助于提高文章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完整)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完整)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而"字的用法一、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七上)2、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七上)3、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郢人》(七下)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6、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7、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8、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9、不过早樵而暮归。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0、“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北伐》(八下)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2、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3、溪深而渔肥——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4、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5、起坐而喧哗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九上)17、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18、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九上)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0、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1、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22、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林觉民《与妻书》(九下)23、方虚骄而恃气-—《呆若木鸡》(九下)24、犹疾视而盛气—-《呆若木鸡》(九下)2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并列】—-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二)、表示递进关系: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秦师轻而无礼。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翻译: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皜hào驳b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翻译: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陈情表》)②翻译: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的俸禄。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翻译: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⑤翻译: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问呢(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翻译: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而:却。

为……所:表被动。

积威:积久的威势。

指秦国长期以来对六国的威胁。

劫:胁迫,挟制。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翻译:如果是真的,我哥哥这样有盛美德行的人竟然这样早早地便失去了他的后嗣吗(五)表示假设关系。

(完整版)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完整版)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秦师轻而无礼。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翻译: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皜hào驳b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翻译: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陈情表》)②翻译: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的俸禄。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翻译: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⑤翻译: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问呢?(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翻译: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而:却。

为……所:表被动。

积威:积久的威势。

指秦国长期以来对六国的威胁。

劫:胁迫,挟制。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翻译:如果是真的,我哥哥这样有盛美德行的人竟然这样早早地便失去了他的后嗣吗?(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在文言文中,而字常常被用作虚词,它有着丰富的用法和含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文言文虚词而字的使用方法和语境。

一、表示转折关系而字在文言文中通常用来表示转折的关系,表达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对比或矛盾。

例如:1. 人皆可为尧舜,我独不可耳。

这句话中的而字表明了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对比,强调了说话者与普通人存在着不同。

2. 虽有困难,而仍然努力前行。

这个句子中的而字则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存在着转折关系,即尽管面临困难,但仍要坚持努力。

二、表示顺承关系在某些情况下,而字也可以表示顺承关系,在上下文中起到连接作用。

例如:1. 已经读完了一本好书,并开始阅读下一本。

这里的而字表明了读完一本书之后接着读下一本书的顺序。

2. 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能带领全民奋进。

这个句子中的而字传达了君子修身、齐家、治国三者之间的顺承关系。

三、表示因果关系除了表示转折和顺承关系外,而字还经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表达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原因和结果。

例如:1.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里的而字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分久必合”是“合久必分”的原因。

2. 为君者至也,民无信不立。

这个例子中的而字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形成结果的因果关系,“为君者至也”导致“民无信不立”。

四、表示条件或假设而字在文言文中还可以用来表示条件或假设。

例如:1. 条件:学富五车而无所用,则蝼蚁为贤于人。

这里的而字表明了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条件关系,指出只有学识渊博且有所运用才能被认为是贤于人。

2. 假设: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个例子中的而字则表示了一个假设情况,即如果能够每天都有所进步那么就可以不断刷新自己。

综上所述,而字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且多功能的虚词。

它可以表示转折关系、顺承关系、因果关系和条件或假设等。

熟练掌握而字的用法,对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有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而字的使用方法,并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一、文言虚词“而”的基本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虚词被广泛使用,其中最常见的之一就是“而”。

在古代文言文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个虚词的出现。

那么,“而”字具体可以如何运用呢?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1. “而”的并列用法在文言文中,“而”通常表示并列关系。

它可以连接两个或者多个相近的成分,表示它们之间具有某种关联。

这种使用方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和”。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两句之间就通过虚词“而”进行连接,并构成了一种平行的并列结构。

2. “而”的转折用法除了表达并列关系外,“而”还经常被用来表示转折关系。

当后面所陈述内容与前面所说内容存在对立或者相反意义时,“而”可以起到衔接前后句子的作用,并突出对比效果。

例如:吾道一以贯之,而民无怨言。

这句话中,“一以贯之”表示说话者的行为始终如一,而“民无怨言”则强调了人民对其行为的反应。

3. “而”的承接用法在文言文中,“而”有时候也被用来表示承接关系。

当前一句话所述内容与后一句话紧密相关,并且后一句是前一句的结果或者必然发展趋势时,我们可以使用“而”来连接两个句子。

例如: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这里,“学然后知不足”与“教然后知困”形成了因果关系,显示了一个合理的逻辑推断。

二、特殊用法:能够强调虚词“而”的存在除了上述基本用法外,在某些情况下,“而”还可以作为一个语气助词来使用,起到强调作用。

这时候,“而”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连接句子,更多地体现在加强表达的效果上。

1. 引入原因和目的的标志词在文言文中,如果我们想要引出某个动作或行为的原因或目的,可以使用虚词“而”。

例如:吾闻其人谋臣忠肃,而王谓之曰‘小国贤君者’。

这个例子中,“而”的使用使得前一句和后一句之间形成一种因果关系,并且强调了说话者对王的称谓具有特定含义。

2. 表示转折的标志词在某些情况下,“而”可以起到转折作用,并在表达中加入感情色彩,通过声势较大的语气来突出其中的矛盾或展现批评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翻译: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皜hào驳b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翻译: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陈情表》)
②翻译: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的俸禄。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翻译: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⑤翻译: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问呢?
(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翻译: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而:却。

为……所:表被动。

积威:积久的威势。

指秦国长期以来对六国的威胁。

劫:胁迫,挟制。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翻译:如果是真的,我哥哥这样有盛美德行的人竟然这样早早地便失去了他的后嗣吗?(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翻译: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通俗说就是听从我来指挥)就好了。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祭十二郎文》)译: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如果没有知觉,那我哀伤的时间也就不会长,而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啊!(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④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七)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译: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翻译:厌恶(嫉妒)他的才能,不能任用他
(七)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③而翁长铨quán,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翻译: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从早到晚侍奉母亲.
三、复音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④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指勤勤恳恳,竭尽全力,到死为止。

后来引用“鞠躬尽瘁,死
鞠躬:弯而后已”,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qì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翻译: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③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④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⑤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翻译:后来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