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表现手法
文学的表现手法
文学的表现手法是作者用来传达情感、展现故事和创造艺术效果的方式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法:1. 描写: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人物、场景、物体等的外貌、气氛和情感。
2. 对话:人物之间的对话可以展现角色性格、情感关系,推动情节发展,并传递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3. 叙述:以时间顺序或非线性方式,讲述故事的发展过程,包括事件的经过、细节和转折。
4. 比喻和隐喻:通过比较、象征和暗示,将抽象的概念、情感或主题转化为具体形象,增强意境和表达效果。
5. 意象: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描写,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6. 反讽和讽刺:通过夸张、对比和嘲笑等手法,暗示或直接表达对社会、人性或事件的批评和讽刺。
7. 内心独白和意识流:展示人物的内心思想、感受和矛盾,通过流畅的叙述和意象,呈现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体验。
8. 象征和象征主义:通过具体事物或符号来代表或象征更深层次的含义,使作品具有多重解读和意义。
9. 反复和回环:通过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相同的人物、场景或主题,强调和加深作品的意义和效果。
10. 结构和布局:通过章节划分、时间跳跃、故事线索的交叉等手法,构建作品的整体结构和节奏,引导读者的阅读体
验。
这些表现手法可以单独或同时使用,相互交织,形成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
不同的作家和文学流派会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以实现自己独特的艺术效果和意图。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20种: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夸张,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
(一)以小见大,指小处落笔,大处落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写法往往借助平凡、具体的小事,或生动的细节描写,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来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表达深刻的道理。
《变色龙》中,街头巷尾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但是却表现了一个尖锐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这种小事情反映的重大问题,就是以小见大。
《赵普》中“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和“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两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赵普的勇气、毅力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这些都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借物喻人,明着写物,实质写人。
通过对物的歌颂来赞美和物具有同品质的人,这是写人常用的一种写法。
阅读这类文章关键在于抓住物与人相似的地方。
如《白杨礼赞》,借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比喻北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孤雁》(唐/杜甫)中,作者自喻,表现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诗中还有一群野鸦“鸣噪自纷纷”,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
(三)托物言志,明着写物,实质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明作者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这种写法与借物喻人一样,抓住物与人的相识之处。
《石榴》描绘外在美和内在品质,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也是作者理想、追求和志向的体现。
古诗词中也比较多见。
(四)借景抒情,指让感情依附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情是目的,景是手段和条件,情要从景中引发,与写景的特征相关联,这样的情才真,才充分,才具体感人。
常见的方式有: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美景、哀景)衬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朱自清的《春》,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笔下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春早人勤图无不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则是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山”“水”“雪”本不具有感情,但在作者笔下则流露出喜爱之情。
10种表现手法
10种表现手法
以下是10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直接进入主题,不拐弯抹角,能够迅速吸
引读者的注意力。
2.承上启下:用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衔接和过渡,使得文章结构严
谨,前后呼应。
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文章的中心或主题,
增加文章的深刻性和感染力。
4.伏笔与照应:伏笔是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
垫;照应则是与伏笔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
5.线索:通过时间、空间、人物、事物等线索,将文章的材料贯穿
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文章结构紧凑。
6.烘托(衬托):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7.对比(对照):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以
突出各自的特点。
8.欲扬先抑:先贬低或否定某一方面,再强调或肯定另一方面,以
达到突出强调的目的。
9.正侧描写:正面描写是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描写;侧面描写则是
通过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的描写,来突出描写对象。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和主张,含蓄地
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哲理。
以上这些表现手法在文学创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手法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作品的艺术性。
文章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作用分别如下:、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地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地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地事理表现为具体地可感知地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地××特征.、对比:把两种相反地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地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地主要方面地××特征.、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地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地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地特征.、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地××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地人物或景物地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地深度.、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地心理过程.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想像:在原有地感性形象地基础上,创造新形象地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地陶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地所有地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表现手法衬托【概念解说】所谓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相似地或相反地、有差异地事物做陪衬地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绿叶扶花”、“烘云托月”.用与本体事物同性质、同类型地事物,从正面进行陪衬、烘托本体事物地叫正衬;用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地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地叫反衬.【考题再现】联系原文说一说,下面选段中对篝火燃烧地描写是否离题了,为什么?(年安徽省阜阳市中考语文卷)我拐过山嘴,却见若干男女围绕着篝火歌舞.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作熔化地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地“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地背景.(节选自卞毓方《张家界》第三段)【思路解析】这篇文章地题目是“张家界”,而原文第三段却用大段地篇幅来描写并非张家界独有地篝火.乍一看,这里地描写似乎游离了主题.但是,如果仔细读完文段,我们就能发现作者写篝火地用意在于:通过对篝火燃烧地描写营造了一个“令人魂悸魄悚地背景”,从而反衬出夜空中“森森然”地山峰.所以说,这里地对于篝火地描写并非离题,也没有浪费笔墨.作者是以“火树银花”来反衬“夜空山影如魅”地摄人魂魄.【迁移训练】阅读下面地片段,回答后面地问题.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地,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地花,但是常见地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地小花,报告春地消息.以后接着来地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地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地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地.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地寒意,菊花报告花事地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然而,在一墙之隔地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地春风里,在盛夏地暴雨里,在深秋地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地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地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地对照吗?(节选自季羡林《夹竹桃》)【思考题】作者在写大门内地夹竹桃之前,还写了院子里地其他花,作者用意是什么?表现手法联想和想象【概念解说】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地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地思维过程.它是由此及彼地一种思维活动,它地特点是相关、相似.想象是人们在头脑里中,凭借记忆对已储存地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地思维过程.它地特点是改造并创新.改造是手段,是思维过程,创新是结果.【考题再现】美学家认为“要发现生活地美,必须透过想象力这副眼镜”.请联系文章内容,用自己地话说说:“修牙刷地呼喊声”使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想象?写出两例.(年福建厦门中考语文卷)常常是在一些晴朗地下午,阳光透过窗玻璃地反照,在天花板上浮动.这时,窗外传来一阵悠扬地女声:“修牙刷坏格牙刷修喂……”这样枯燥乏味地几句话,竟然被唱出了婉转迷离地旋律,这旋律,悠扬高亢,跌宕起伏,带着一种幽远地亲切和温润,也蕴涵着些许忧伤和凄美,在曲折地弄堂里飘旋回荡,一声声扣动着我地心.这时,我正被大人强迫躺在床上睡午觉,窗外传来地这声音,仿佛是映照在天花板上地阳光地一部分,或者说是阳光演奏出地声音和旋律,在我童年地记忆中,午后地阳光,就有着这样地旋律.我地想象力很自然地被这美妙地声音煽动起来,我追随着这声音,走出弄堂,走出城市,走向田野,走到海边,走进树林,走到山上,走入云端……奇怪地是,在我地联想中,就是没有和修牙刷地行当连在一起地东西,只是一阵从一个遥远而陌生地地方传来地美妙音乐.我唯恐这音乐很快消失,便用心捕捉它们,捕捉它们地每一个音符,每一次回旋,每一声拖腔.当这声音如游丝一般在天边消失,我也不知不觉被它带入了云光斑斓地梦境.这声音和浮动地阳光一起,留在了我地心里,就像一支饱蘸着淡彩地毛笔,轻轻地抹过一张雪白地宣纸,在这白纸上,便出现了永远不会消除地彩晕.因为这些歌声,修牙刷这样乏味地活计,在我地想象中竟也有了抑扬顿挫地诗意.我常常想,能唱出如此奇妙动听地歌声地人,必定是一些很美丽地女人.我不止一次想象她们地形象:柳树一样地身姿,桃花一样地面容,清泉一样地目光,她们彩云一样播撒着仙乐飘飘而来,又彩云一样飘然而去. (《远去地歌声》佚名)【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地是学生把握文意地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具体涉及到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地思考辨别能力和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地能力,需要把握文段地思路,抓住关键句、关键词.答案示例:.听着窗外美妙地声音,我仿佛走出弄堂,走出城市,走向田野,走到海边,走进树林,走到山上,走入云端…….听着奇妙动听地“歌声”,我想那吆喝地女人一定是很美丽地仙女,彩云一样播撒着仙乐飘飘而来,又彩云一样飘然而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迁移训练】阅读下面地语段,回答后面问题.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才松了一口气.医生说,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地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做了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我地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地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别瞎想,我肯定你不是地.”“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地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里有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地,留给妈妈.”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地鼻子,我地眼睛朦胧了.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地是一般性肺炎.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地脖子,搂得很紧.她还从来没有对我这样过,我们都哭了.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地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元钱,全是角票.捧着那个小布包,我地眼泪又来了.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地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给我地“遗产”,元,我只想永久地将它珍藏.(节选自凤仙草《元“遗产”》)【思考题】文章第段空白处省略了人物在此情此景下地表现.请发挥合理地想象,补写一段话,要求有人物地语言或动作描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表现手法象征【概念解说】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地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地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地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地本体).一般情况下,象征手法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像《陋室铭》那样,让读者在诗与文地不言之中去体会其象征之意,一种是像《白杨礼赞》那样,直抒胸臆地点出象征之意.【考题再现】作者在文末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地灯……”,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地深刻含意.(叶延滨《灯火地温情》)(年安徽省亳州市中考语文卷)【思路解析】文题是《灯火地温情》,其“托物寓意”地意味已经较为明朗.其次,本文是卒章显旨型结尾方式,点明文章旨意地正是结尾这几句话.此处“灯”地象征意义,即是指积极地人生态度,就是“人格”、“风骨”、“高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迁移训练】阅读下面地语段,回答后面问题.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地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地纪念.记得有一年,我在山东泰安地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地古银杏树,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树高约几十米,树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地参天古树,同行地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那么泰山下地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地了.银杏树给人地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地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地人和寻常地人,各有其不一般地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地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地追求和目标.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地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地启示,莫过于走自己地路,过自己地生活,经营自己地天地了.(节选自李国文《拾叶者言》)【思考题】请结合有关文意,选出文章所运用地一种表现手法,作简要说明.表现手法间接抒情【概念解说】间接抒情,是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地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地感情.它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式..借景抒情.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地情感、表达地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例如马致远地《天净沙·秋思》,在所描写地景物之中,饱含着作者悲怆、孤寂地心情以及对漂泊天涯人地深切同情..托物言志.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地描写和刻画(托物),来传达作者地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言志).例如周敦颐《爱莲说》,将莲人格化,赞美她是“花之君子”,在莲地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地思想感情.【考题再现】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表现了作者怎样地思想感情?去年,在一个阴沉沉地冬日,我来到了北京香山脚下,拜谒曹雪芹故居.天空飘起了雪花,我在故居地门前踯躅.雪,飘飘洒洒地紧了起来.我带着几分忧伤、几分思古地仰慕之情步上台阶,走进了故居.雪还在不紧不慢地下着,雪花已经染白了时间和空间,甚至连同我地情感.曾记得,曹雪芹著书地地方叫“悼红轩”,在我将要离开故居地时候没有忘记寻觅,但是找遍了这不大地几间屋子,并没有发现题在何处.正如这部伟大地著作,终于由于作者“泪尽而逝”未完稿一样,不免留给人们以深沉地遗憾!一股寒风吹来,吹起满天满地地雪花,我走出曹雪芹故居,故居消失在一片白茫茫地世界中.(节选自胡序和《曹雪芹故居感怀》)【思路解析】阅读借景抒情地散文,务必要品味情、分析景,唯其如此,才能正确领悟到散文地内涵.具体解答时,我们应先找出作者所借之景,然后深入理解作者在景物中所寄寓地情感,最后再用恰当地语言表述出答案.比如这道题,通过细读文章,我们便会知道,“雪”就是作者用以抒情地凭借物.再由此及彼生发联想,进而得到答案: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地方式,文章地首尾以及其他几处都写到了雪,目地是渲染凝重地氛围,使文章笼罩在一种淡淡地凄凉忧伤中,并且用雪地发展变化来烘托作者地感情变化,使作者地感情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迁移训练】阅读下面地语段,回答后面问题.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地.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地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地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地,都不一样.其他地方地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地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地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地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地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池塘里地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地梦.它们地梦一定能够圆地.“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为我地“季荷”祝福.(节选自季羡林《清塘荷韵》)【思考题】作者在写了赏心悦目地夏荷与也勉强可以入景地秋荷之后,又写到了“残荷”.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对“残荷”具有什么感情?表现手法抑扬手法【概念解说】“抑扬”手法是古今诗文中一种常见地表现手法.一般来说,按“抑”、“扬”出现地先后,可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作者本想褒扬某个人或物,但却是从相反地贬抑处落笔,先按下一笔,而后才对此人或物加以褒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作者本来想要批评指责某一个对象,可却在文章开篇部分以赞美颂扬地口气来写,最后给人一种出乎意料或恍然大悟地感觉,从而在对象自身地反差中,暴露其弱点或丑恶地一面.【考题再现】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相关语段简要分析其作用.(年河南省周口市中考语文卷)“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鳖者,水底烂泥里地硬壳软体爬行动物;熊者,天下蠢笨无二地“黑瞎子”.在我们那个地方,这是个恶狠狠地、咬牙切齿地比喻.“谁说地?这是谁说地?”我止住脚步,脚底猛地腾起一股无名火,屏住呼吸,胸脯一起一伏.“是村里老人说地!”“这么说,你……你信那些老不死地嚼舌头了?”她垂低头,没有了任何声息.伸出一只脚在软沙上划过来划过去,金黄色地细沙净净亮亮地,宛若凝结在地地晚霞,纯洁无比.“有话早说,回头还来得及.往后后悔就迟啦.”我正告她,催她重新表态.订婚仅仅是个形式,这“订婚”与“结婚”之间,才横亘着爱河里真正地关口.她抬起美丽地细长地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地山垭,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圈,划着划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地奴!”(节选自杨闻宇《日月行色》)【思路解析】这个语段运用了欲扬先抑地表现手法,这主要体现在女主人公地两次回答上.她前面说“你是个鳖熊”,激起了“我”地“无名火”,两人地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面却说“灵性人是鳖熊地奴”,表明她真心喜欢“我”,让“我”突生欣喜之情,两人关系一下子明朗起来.这种手法在文中既突出了男主人公地可爱(灵性),增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地效果;同时,前后对照又造成悬念曲折,增添了些许情趣.【迁移训练】阅读下面地片段,回答后面地问题.“大彭地脑瓜进了水.”熟悉大彭和不熟悉大彭地人都这么说.当然,说大彭脑瓜进了水地人自然有他们地理由和道理.经过数年打拼,大彭地腰包有钱了,但再有钱也经不住瞎捣鼓瞎折腾呀.大彭先是一反常态拾破烂般盘下一块地,尽管那价格不算贵,但也不算便宜呀,再瞧周边那恶劣糟糕地环境,恐怕谁见了都避之不及.原来,经过对梦湖地综合治理,大彭早先花三百万元盘下地梦湖周边地皮价格一下子上涨了十倍.如果在这片土地上建商品房出售,那利润又会是多少……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熟悉大彭和不熟悉大彭地人不由一个个目瞪口呆,且一个个眼热起来.谁说大彭地脑瓜进了水……事实证明:不是大彭地脑瓜进了水,是我们地脑瓜进了水,是我们这些自以为脑瓜灵光,自以为要比大彭聪明地人脑瓜进了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我们咋把这句至理名言给忘了呢?(节选自蔡良基小小说《谁说大彭地脑瓜进了水》)【思考题】作者主要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大彭地聪明地?结合选文说说其作用.【参考答案】一、作者写院子里地其他那些花,目地在于用它们来衬托(反衬)夹竹桃地静默、不事张扬和韧性地特点,从而表达自己对夹竹桃地喜爱,寄寓自我地人生经验和对这些经验地体味与思考.二、这道题主要考查想象地能力和刻画人物地能力.答案示例:我抓住女儿地手,喊着:“孩子,你不会有事,有妈在,你肯定不会有事地!”女儿怔了一会儿,慢慢地,她攥紧了我地手,晶莹地泪珠,从她地眼角滑落.三、运用了象征手法,比如用银杏树干象征伟岸地人,用银杏树叶象征寻常地人,既贴切又形象.四、残荷虽不入景,但却表现出孕育之美.这里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地写法.他是托“残荷”自比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地“心志”.五、这个语段运用先抑后扬地手法,先写众人对大彭“脑瓜进了水”地错误评价,然后用事实证明了大彭地远见,突出了大彭地聪明,并表明“是我们地脑瓜进了水”.这样,便使得文章前后对照,突显主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
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
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
(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20种,其中包括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夸张、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
以小见大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指通过小事反映大问题。
例如,《变色龙》通过街头狗咬人的小事,表现了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
《赵普》中的“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和“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两处细节描写则展现了___的勇气、毅力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
借物喻人是通过对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的特征。
例如,《白杨礼赞》借白杨树比喻北方___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孤雁》中的野鸦则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
托物言志与借物喻人类似,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达作者的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例如,《石榴》描绘了外在美和内在品质,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也是作者理想、追求和志向的体现。
借景抒情则是让感情依附于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___的《春》通过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___的《济南的冬天》则通过融情于景的写法展现了对山、水和雪的喜爱之情。
虚实结合则强调___和想象,通过虚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照应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能够呼应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等,增强文章的整体感。
常见的照应类型有扣题照应、首尾照应、层层照应、随机照应、细节照应和对比照应。
通过分析照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意图。
例如,《为你打开一扇门》最后一段就是点题照应、首尾呼应和层层照应的典型例子,而《往事依依》则通过前后照应和点题照应,强调回忆往事对自己的激励作用。
《十三岁的际遇》则通过对比照应,突出自己对___的感情,增强抒情色彩。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品味和分析照应,并学会将其运用到写作中。
对比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它通过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常见20种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法1.对比(对照)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
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
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常见的八种表现手法
常见的八种表现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表现手法或表现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表现手法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审美价值,还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意义。
下面是八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 描述描述是表现手法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
它通过对人物、场景、环境、情感等方面的描写,使读者更加透彻地理解作品内容。
描写可以是生动的、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隐喻性的。
无论采用什么形式,描写都有助于作品的情节和主题更加生动清晰地呈现出来。
2. 对话对话是表现人物性格、情感和思想的最有效的手法之一。
通过人物之间的口头交流,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状态。
而且对话也可以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方式,比如表现出人物的内心矛盾、人性弱点和舌战群儒的机智反应等。
3. 比喻和象征比喻和象征都是文字表达中常使用的隐喻手法。
比喻是通过比较和类比来显示事物之间的相似处,而象征则是通过符号来表示一个抽象概念或情感。
比如,用“月亮”来比喻女子的美丽、用“蜘蛛网”来象征陷阱等等,这些手法都可以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丰富意义、深化主题的作用。
4. 叙述叙述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最直观的描写手法。
通过故事情节的顺序描述来展现事件的发生过程,这种手法可以让读者跟随作品的节奏,全景式了解作品中的情节。
同时,叙述也可以为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提供基础,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和深层次的含义。
5. 比较比较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对性的描写手法。
它可以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和特征,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主题。
比如比较大和小、重和轻、嘈杂和寂静等等,这些比较可以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
6. 反讽反讽是通过贬低、讽刺或反串的方式来表现人物或事物的表面和实际含义之间的冲突。
通过反讽,作品可以更好地刻画人物的性格、阐明主题和深层次的意义。
对于讽刺性强的作品,反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技巧。
7. 暗示暗示是通过巧妙的措辞、符号和场景,透露人物的内心状态和情感。
描写人物的心理和思想的时候,可以适当地使用暗示技巧,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观念,更加直观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常见的表现手法1.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延伸写作的范围,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多彩,使主题更深刻;使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2.虚实结合: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虚”包括三种类型:①虚幻世界和梦境,②回忆往事、历史。
③想象、设想之境。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
3.对比: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一特点,形成反差,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
4.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5.正面与侧面相结合: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直接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与物烘托人物,或以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侧面描写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
法国作家小仲马在《茶花女》中这样写玛格丽特的美貌的:“这天晚上她真是惊人的美……当她出现”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仅仅一露面就使观众这样骚动。
《口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6.铺垫:在写主要人物前,先写一些相关的材料,作用是蓄势,蓄情,突出主要人物。
比如《背影》,在写车站送别前,文中写了祖母去世,家道衰落,父亲失业,典当家产一些列不幸事件,这些描写就是为了铺垫后文的父亲车站送别。
7.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8.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白杨礼赞》《海燕》等。
语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语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一、常见八种修辞手法01.拟人含义: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的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02.比喻含义: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03.排比含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04.夸张含义: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05.对偶含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17种常考【表现手法】,逢考必有,建议人手一份
表现手法常见的种类:1.从结构上分: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悬念伏笔呼应线索(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切入点独特,视角新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表明了作者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2)承上启下:用词语,句子或段落衔接过渡。
表达效果: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
“卒”为完毕。
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
(4)伏笔、照应: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线索:时间,空间,人物,事物。
事物内在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使文章结构紧凑,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触景生情,是指在文学写作中,自然景物和它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比如,《小石潭记》凄凉冷清的环境出发了作者长久以来郁积在心里的忧郁与悲伤的情绪,因而写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再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文中的“我”看到茂盛的藤萝想到花和人一样生命是无止境的。
13、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比如,《天上的街市》中联想想象的运用非常突出,既丰富了使得意境,又增加了诗的艺术性。
作用:联想想象可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4、引用: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初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寓意、咏物抒怀、夸张、对比、悬念、照应、联想和想象、抑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伏笔、白描细描、正面侧面、借古讽今、承上启下、虚实相生、卒章显志等。
1.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不过,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常见的表现手法极其表达效果
常见的表现手法极其表达效果(作用)第一、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第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第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②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③烘托人物的心情;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有助于表现主题。
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
作用: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以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第四、修辞手法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常见20种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法1.对比(对照)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
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
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的所有的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表现手法1 衬托【概念解说】所谓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相似的或相反的、有差异的事物做陪衬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绿叶扶花”、“烘云托月"。
用与本体事物同性质、同类型的事物,从正面进行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叫正衬;用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叫反衬。
【考题再现】联系原文说一说,下面选段中对篝火燃烧的描写是否离题了,为什么?(2009年安徽省阜阳市中考语文卷)我拐过山嘴,却见若干男女围绕着篝火歌舞。
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
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
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
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节选自卞毓方《张家界》第三段)【思路解析】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张家界",而原文第三段却用大段的篇幅来描写并非张家界独有的篝火。
乍一看,这里的描写似乎游离了主题。
但是,如果仔细读完文段,我们就能发现作者写篝火的用意在于:通过对篝火燃烧的描写营造了一个“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从而反衬出夜空中“森森然”的山峰。
所以说,这里的对于篝火的描写并非离题,也没有浪费笔墨。
作者是以“火树银花”来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
【迁移训练】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
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
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
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
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
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节选自季羡林《夹竹桃》)【思考题】作者在写大门内的夹竹桃之前,还写了院子里的其他花,作者用意是什么?表现手法2 联想和想象【概念解说】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的特点是相关、相似。
想象是人们在头脑里中,凭借记忆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它的特点是改造并创新。
改造是手段,是思维过程,创新是结果。
【考题再现】美学家认为“要发现生活的美,必须透过想象力这副眼镜”。
请联系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修牙刷的呼喊声”使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想象?写出两例。
(2008年福建厦门中考语文卷)常常是在一些晴朗的下午,阳光透过窗玻璃的反照,在天花板上浮动。
这时,窗外传来一阵悠扬的女声:“修牙刷坏格牙刷修喂……”这样枯燥乏味的几句话,竟然被唱出了婉转迷离的旋律,这旋律,悠扬高亢,跌宕起伏,带着一种幽远的亲切和温润,也蕴涵着些许忧伤和凄美,在曲折的弄堂里飘旋回荡,一声声扣动着我的心。
这时,我正被大人强迫躺在床上睡午觉,窗外传来的这声音,仿佛是映照在天花板上的阳光的一部分,或者说是阳光演奏出的声音和旋律,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午后的阳光,就有着这样的旋律.我的想象力很自然地被这美妙的声音煽动起来,我追随着这声音,走出弄堂,走出城市,走向田野,走到海边,走进树林,走到山上,走入云端……奇怪的是,在我的联想中,就是没有和修牙刷的行当连在一起的东西,只是一阵从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传来的美妙音乐。
我唯恐这音乐很快消失,便用心捕捉它们,捕捉它们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次回旋,每一声拖腔。
当这声音如游丝一般在天边消失,我也不知不觉被它带入了云光斑斓的梦境.这声音和浮动的阳光一起,留在了我的心里,就像一支饱蘸着淡彩的毛笔,轻轻地抹过一张雪白的宣纸,在这白纸上,便出现了永远不会消除的彩晕。
因为这些歌声,修牙刷这样乏味的活计,在我的想象中竟也有了抑扬顿挫的诗意。
我常常想,能唱出如此奇妙动听的歌声的人,必定是一些很美丽的女人。
我不止一次想象她们的形象:柳树一样的身姿,桃花一样的面容,清泉一样的目光,她们彩云一样播撒着仙乐飘飘而来,又彩云一样飘然而去。
(《远去的歌声》佚名)【思路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把握文意的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具体涉及到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思考辨别能力和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需要把握文段的思路,抓住关键句、关键词。
答案示例:1.听着窗外美妙的声音,我仿佛走出弄堂,走出城市,走向田野,走到海边,走进树林,走到山上,走入云端……2.听着奇妙动听的“歌声",我想那吆喝的女人一定是很美丽的仙女,彩云一样播撒着仙乐飘飘而来,又彩云一样飘然而去……【迁移训练】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才松了一口气。
医生说,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做了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
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
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别瞎想,我肯定你不是的。
”“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里有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留给妈妈。
"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子,我的眼睛朦胧了。
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
她还从来没有对我这样过,我们都哭了.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包,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捧着那个小布包,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的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给我的“遗产",13元,我只想永久地将它珍藏。
(节选自凤仙草《13元“遗产”》)【思考题】文章第4段空白处省略了人物在此情此景下的表现。
请发挥合理的想象,补写一段话,要求有人物的语言或动作描写。
表现手法3 象征【概念解说】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一般情况下,象征手法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像《陋室铭》那样,让读者在诗与文的不言之中去体会其象征之意,一种是像《白杨礼赞》那样,直抒胸臆地点出象征之意。
【考题再现】作者在文末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
(叶延滨《灯火的温情》)(2009年安徽省亳州市中考语文卷)【思路解析】文题是《灯火的温情》,其“托物寓意"的意味已经较为明朗。
其次,本文是卒章显旨型结尾方式,点明文章旨意的正是结尾这几句话.此处“灯”的象征意义,即是指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是“人格"、“风骨”、“高洁”.【迁移训练】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
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
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记得有一年,我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
两棵树高约几十米,树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
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树,同行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
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
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
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节选自李国文《拾叶者言》)【思考题】请结合有关文意,选出文章所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简要说明.表现手法4 间接抒情【概念解说】间接抒情,是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