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复习资料
市政学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市政学复习资料P61城市的含义: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P62城市的本质特征:1.高度的聚集性2.社会性3.经济性4.系统性5.开放性6.复杂性P79市政的含义:是指城市行使公共权力的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用各种手段对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迸行的管理活动。
P87市政的特征:1.历史性2.公共性3.双重性4.系统性5.综合性6.动态性P91市政学的研究方法:1.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2.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3.系统研究和具体分析相结合4.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
P94市政主体包括城市政党组织、城市政权组织、城市社会组织。
P98城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P101城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
P104城市人民政府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和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向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构负责,并报告工作。
P107城市司法机关:城市人民法院、城市人民检察院。
P112城市人民团体:1、市总工会。
2、市妇联。
3、市共青团。
4、市工商联。
P114城市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P115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特点:1、自我管理。
2、自我教育。
3、自我服务。
P116城市公益性组织:是指为城市困难群体或特定群体提供自愿或无偿服务的城市社会民间组织。
P119市民参政亦称市民政治参与,市民参政的方式:1、政治选举2、政治协商3、政治结社4、政治表达5、政治接触。
P124市政体制的含义: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它是规范城市内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间,以及城市的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各种法律、规章和惯例的总称。
P126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1.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2.市政体制比国家政体具有更多灵活性和多样性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P130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基本特点:1.形式多样化2.政党通过竞选的方式参与市政体制3.市长、市议员和市法官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并相互制衡4.多数城市不辖区和县,实行市县分离5.存在大量利益集团P132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类型:1.市议会制2.议会市长制3.市长议会制4.市委员会制5.市经理制P147中国市政体制的基本特征:1.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2.全国城市的市政体制具有同一性3.市政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4.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市政职能具有全能性P163市政职能的原则:首先,市政职能取决于城市政府在国家行政体制中的地位。
市政学复习材料
市政学题型:一、名词解释(5*5=25分)(含义、影响/意义、评价)二、列举题(5*5=25分)(与简答题差不多,不用展开)三、简答题(4*7=28分)(知识点+自己解释)四、材料分析(1*10-10分)五、论述题(1*12=12分)第1章【1】市政的含义及特征P5-8含义:市政(名解),是指城市的公共权力机关为了促进城市发展、解决各种城市公共问题、有效地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以及城市公民、利益群体等对公共政策的各种影响活动。
特征:(简答)(1)政治性:市政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或者说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市政活动是一种城市的政治活动。
(2)历史性:市政是一个历史概念,有一个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
(3)整体性:市政是个大系统,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4)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
现代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市政管理具有突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5)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
它有灵敏、相关性强、民主程度高的特点。
特征(论述)(1)政治性:市政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或者说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政的主体,主要是市的国家政权机关,它是整个国家政权机关的一部分;市政的客体或内容,主要是城市的公共事业、公共事务的管理;市政目标是国家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的手段,主要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实行依法治市;市政的过程,同国家的政治权力体系及其运行紧密相联。
因此,市政必然具有国家管理的属性,体现着国家的利益和意志。
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现代市政发展表明,市政早已成为“政治的一部分”或“一个政治过程”,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性、中介性和方法手段方面的问题而体现着社会集团的目的和利益。
市政考试复习资料
市政复习资料1、道路是一条空间带状工程结构物。
道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为道路平面图;沿道路中心线作竖向剖面并将其展直称为道路纵断面图;作垂直于道路中心线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横断面图。
2、水平面图:平面直线、平曲线(弯道、等高线、弯道交角)纵断面图:纵向直线、纵向坡度(上、下坡)、竖曲线(凹、凸线)横断面图:填挖尺寸、路基宽度、上下边坡、填挖面积、挡墙、护坡、明沟3、城市道路的分类:快速路(大量、长距离、快速)、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次干路(连接主干路的辅助性干道)、支路4、城市道路的组成a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b人行地道(地下人行道和人行天桥)c交叉口、步行广场、停车场、公交停靠站d交通安全设施(照明设备、护栏、交通标志及标线)e沿街设施(电线杆、消防水栓、邮筒、电讯)f地下铁道、高架桥、立交桥g绿化带5、对路基的要求:①足够的稳定性②足够的强度和变形小6、路基宽度主要组成部分:行车道带(路面宽度)、路肩宽度(城市道路中为人行道宽度)、绿化分隔带宽度7、路基通常包括:路槽、路肩、边坡、排水设施、挡土墙、护面墙8、挡土墙的作用:①支撑天然边坡或人工填土边坡;②保持主体稳定;③承受土体对其的压力9、路面的使用要求:①足够的强度;②良好的稳定性;③表面具有良好的防滑性能;④良好的平整度;⑤使用耐久性;⑥少尘性和低噪音10、路面的力学分类:a柔性路面b刚性路面11、混凝土路面的接缝形式:横缝、胀缝(做成真缝,不用切割,用沥青石板隔开)、施工缝12、路面钢筋:传力杆(横缝)、拉杆(胀缝)、板边补强钢筋(边缘钢筋)、角隅钢筋13、沥青面层类型:沥青混凝土、热拌沥青碎石、沥青贯入式、沥青表面处治14、沥青混凝土代号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30Ⅰ和AC-30Ⅱ;AC-25Ⅰ和AC-25Ⅱ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Ⅰ和AC-20Ⅱ;AC-16Ⅰ和AC-16Ⅱ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Ⅰ和AC-13Ⅱ;AC-10Ⅰ和AC-10Ⅱ15、城市道路交叉口类型: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16、桥梁的上、下部结构:上部结构:桥跨结构及以上的结构下部结构:桥墩和桥台、基础、支座、锥形护坡17、桥梁按受力状态分类:①梁式桥②拱式桥③钢架桥④吊桥⑤组合体系桥18、支座(拱式桥不设支座,设拱座)类型:简易垫层支座、弧形钢板支座、橡胶支座19、浅基础(以5米为界)的类型:刚性基础(无配筋、乱毛石砌筑)、柔性基础(有配筋、混凝土砌筑)20、桩基按施工方法分类:钻(挖)孔灌注桩基础、打入桩基础、管桩基础21、明、暗涵区分:明涵:洞顶不填土或填土厚度小于50cm暗涵:洞顶填土高度大于50cm22、洞门作用:支挡隧道正面仰坡和开挖明堑侧坡的土石滑落、引离流水和装饰洞口。
市政学复习重点
市政学1现代城市管理是指多元的城市管理主体依法管理或参与管理城市地区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属于公共管理范畴。
3、城市管理的特征(1)管理的综合性(2)管理的开放性(3)管理的动态性(4)管理的参与性现代城市管理的基本内容1、城市规划管理2、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3、城市交通管理4、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内容主要指对人类生存、生活及社交的环境,一方面要防治污染,不让自然环境变坏;另一方面通过绿化和美化,力求自然环境更好,创造一个健康、优美的高质量环境。
5、城市住房管理城市管理的一般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2、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即系统管理的原则3、可持续发展原则4、因市制宜的原则5、保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6、法制化原则7、合理控制城市规模的原则城市管理的目标城市的发展急需有力的城市空间布局调控,合理的人口密度和疏导,有效的资源配置和使用,灵活的产业结构调整,持续的改善交通状况,不断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因此,城市管理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实现城市整体的协调运转。
城市管理的手段调研、决策、计划、实施、协调、反馈等环节,在现代城市社会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其管理手段应该是综合的手段体系。
“以法制为规范”。
城市管理必须立法,同时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以行政为主导”。
城市的各级政府及基层组织等行政机构,是城市管理任务的承担者和执行者,“以社会自治为基础”,就是要培养、提高社会的自治能力,发挥社会的自我管理功能,科学界定政府、市场、社会在城市管理中所担负的职责。
从手段来说,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是必然的趋势。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改变,以及与之相应的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主体地位确立,并向农村扩散的动态发展过程。
1.以人口转移和集中为前提2.以经济活动的集聚为主要内容3.以社会经济结构转变为核心4.以农村和城市的互动为基本方式诺瑟姆S型曲线•初期: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也较慢,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农村生产力低下,剩余劳动力较少,城市工业化水平低下,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少)•中期:城市化加速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也导致了城市吸纳人口能力的增强,表现为大量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后期:城市化发展速度变缓,城市化成熟阶段。
市政学复习资料及答案
市政学复习资料及答案一、填空题1、市政的核心主体是2、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最显著的特征是3、目前世界上最为通用的城市化的衡量指标是4、离心城市化根据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和5、城市的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有:、、6、一般认为,市政决策的最主要主体是7、市政职能的主体是8、市政体制的核心是9、英国市政体制的主要形式是10、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三大作品是、、11、城市地籍管理的核心是土地的12、是影响公共安全最广泛、最直接的因素。
13、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是14、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城市气质的表现。
15、是城市在竞争过程中获取和创造价值收益并保持其增长的能力。
二、名词解释1、城市化:2、城市社区:3、城市社会福利:4、城市公共事业:5、城市更新:6、BOT融资模式:7、城市社会保险:三、简答题1、简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则。
2、简述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简述我国城市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四、论述题1、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2、谈谈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发展思路。
3、结合实际,分析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政策选择。
一、填空题1、公共权力机关2、各种城市要素的高度聚集3、人口指标4、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5、城市布局、城市密度、城市形态6、市政府7、城市行政机关8、权责配置问题9、市议会制10、《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北京宪章》11、权属问题12、城市灾害13、公开招标14、城市文化15、城市竞争力二、名词解释1、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过程和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2、城市社区:是指在城市的特定区域内,由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具有综合性社会功能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3、城市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为城镇全体成员或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中特别需要关怀的人群,创造物质文化环境或生活保障、援助。
市政学复习资料
市政学复习资料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做为一种社会形态,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内人口的增加加速了市的贸易发展,需要固定场所交易,因而城与市逐渐融合。
城市:指那些人口集中稠密,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中心地位的区域。
社会、经济,历史久远。
城市的特征:1、城市资源的高度聚集性,主要表现:在人口聚集规模大,密度高;物资设施高度集中;文化、人才和智力资源密集。
2、城市系统的复杂性,现代城市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功能和多过程的复合系统。
包括物质、人群、实体和观念等多种要素,涉及复杂的人员构成、人际关系和权力关系。
3、城市人口及文化构成的异质性,与乡村相比,城市人口在职业、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语言和交往方式、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4、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城市是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对周边的乡村区域具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5、城市人际关系以业缘为主,人际交往感情色彩淡薄,缺少血缘和地缘关系,生活节奏较快,科层制发达,重理性轻情感。
在城市形成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首要前提条件,社会分工是基础,商业生产与交换是直接原因。
现代城市是日益扩展着的现代经济活动中心,它拥有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系统、商业贸易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科技文化系统、公共服务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等。
也就是以现代城市结构复杂而合理、功能多样而齐全,它集约着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要素、结构、层次、功能都呈现出城市的整体系统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过程和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化的城市化,物质和形态的变化。
二是人的城市化,即人们精神、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动态、双向转变过程,主要通过原有城市的扩大、非城市区向城市区的转化以及新建城市三条途径来实现。
市政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第一章绪论1.研究当代中国的市政,应考虑的重要因素:(1)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2)从政治体制上说,中国不搞“三权分立”,而实行权力统一原则(3)当代中国正在全面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当代中国的“市”,比较复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5)当代中国的“市”,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政府2.市政的特征:(1)政治性(2)历史性(3)整体性(4)综合性(5)动态性3.市政学的研究对象:(1)市政主体(2)市政客体(3)市政管理规律4.市政学的研究范围:(1)专门分析城市(2)重点分析市政主体及其运行(3)对市政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阐述。
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城市公共事业管理5.市政学的研究方法:(1)系统的研究方法(2)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3)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5)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6.学习与研究市政学的意义:(1)加强市政学研究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2)加强市政学研究,也是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的迫切需要(3)加强市政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人才(2004年4月考题)第二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1.城市的特点:(1)人口与物质的高聚集性(2)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2.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经济基础:(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历史条件:(1)战争性质的变化(2)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3)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3.城市发展的阶段:(1)古代城市阶段(2)中世纪城市阶段(3)近代城市阶段(4)现代城市阶段4.现代城市发展的特征:(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网的基本结点(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5.城市化的特点:(1)增长迅速而持续(2)城市化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于下降(2005年4月考题)6.城市化的动力:(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7.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在:(1)农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2)农业发展为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3)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4)农业发展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5)农业发展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8.工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在:(1)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2)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3)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4)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9.市场化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在:(1)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2)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3)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10.城市化的类型:(1)按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来考察,分为积极型的城市化和消极型的城市化(2)按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动发向来考察,分为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11.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期:(1)城市化起步与正常发展阶级(1949-1957年)(2)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年)(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年)(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年)(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12.中国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2005年4月考题)13.中国的政府主导型城市的内容:(1)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控制,形成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与行政中心三位一体的城市体系(2)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受政府控制(3)城市化初始阶段的资金积累以政府政策为保障(4)城市化速度受政府调控14.中国城市化的方针:(1)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2)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3)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2003年4月考题)15.大城市的优势:(1)大城市能够节约成本,带来较高的经济效应(2)大城市的发展能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大城市发展可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4)少数特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在全球竞争中获得区域优势16.中等城市的优势:(1)有利于“发展中间促两头”,推动城市体系的协调发展(2)有利于加强城乡联系(3)有利于城市化两种方式的协调17.小城市对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积极作用:(1)便于农业剩余劳动人口的转移(2)利于农村社会转型(3)利于地方性城市网络系统的形成第三章城市功能和结构1.城市功能的特征:(1)整体性(2)结构性(3)层次性(4)开放性2.城市功能的类型:(1)共同功能(2)主导功能(3)特殊功能(4)综合功能3.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1)自然条件(2)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3)行政区划4.城市功能的历史演进过程:(1)在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功能已经出现叠加性发展的趋势(2)在工业社会时期,经济功能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3)在后工业社会时期,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5.城市功能的具体发展规律:(1)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2)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3)功能升级增量规律6.城市功能结构合理化的基本途径:(1)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2)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3)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7.城市结构的主要内容:(1)经济结构(2)社会结构(3)空间结构8.城市经济结构的内容:(1)城市的产业结构(2)城市的企业结构(3)城市的所有制结构(4)城市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9.城市社会结构的内容:(1)城市的政治结构(2)城市的文化结构(3)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4)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10.当代中国城市的政治结构主要包括:(1)各种城市政治组织的构成、相互关系以及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2)城市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政治关系11.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1)城市密度(2)城市布局(3)城市形态12.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化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2)有利于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3)有利于提高市政管理水平(2004年4月考题)13.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1)经济发展(2)企业行为(3)居民行为14.选择和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必须坚持的原则:(1)依据城市性质选择合理的城市总体形态(2)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3)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整城市空间结构15.实现城市总体结构的合理化应遵循的要求:(1)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基本环节的平衡(2)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平衡(3)实现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4)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5)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6)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能16.城市体系的特点:(1)整体性(2)动态性(3)开放性(4)层次性(5)重叠性17.城市空间作用能否发生的条件:(1互补性(2)中介性(3)可输性18.城市空间分布必须遵循的原则:(1)市场原则(2)交通原则(3)行政原则19.城市体系的类型:(1)金字塔型(2)多核型(3)网络型(4)带状型20.城市与区域密切联系的作用:(1)它是城市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2)它能促进城市内部的新陈代谢(3)它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前提(4)它是形成地区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先决条件(5)它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的基础21.经济区的基本结构的内容:(1)经济中心(2)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畅通的流通渠道(3)一定面积的地域范围(4)业已形成的经济网络22.经济区的运行必须坚持的原则:(1)经济开放、横向联合的原则(2)平等竞争、利益共享的原则(3)依托中心、统一规划的原则(4)生态独立、突出特色的原则(5)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的原则(2005年4月考题)23.中心城市的含义:(1)中心城市不是一般的中小城市,而是在地区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2)中心城市具有综合性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3)中心城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4)中心城市与经济中心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24.中心城市可分为:(1)全国性中心城市(2)地区性中心城市(3)省区中心城市25.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1)中心城市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2)中心城市是国内外市场形成和扩大的结果(3)中心城市是城市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产物(4)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是中心城市形成的基础26.中心城市的作用:(1)中心城市是组织和发展专业化协作的枢纽(2)中心城市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先导(3)中心城市是调节国民经济活动的枢纽27.影响中心城市作用强度的因素:(1)中心城市规模的大小和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2)城市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3)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第四章城市性质、规模和类型1.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城市性质是标明城市类属的概念,城市职能是标明城市功用的概念(2)在多职能的城市,并非所有的城市职能都能概括城市的性质(3)城市性质是相对稳定的,城市职能是多变的。
市政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和第二章讲过的部分,不在此内容当中。
(4)世界城市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三、中国的城市化进程✪2、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政府主导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城市的设置标准和行政建制受政府控制;城市的发展规模及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城市政府行政等级的影响。
城市的行政级别越高,能得到的投资和发展的机会就越大。
城市的人口迁移和增长受政府控制;城市化的资金积累受政府控制;城市化发展速度受政府调控。
我国的城市化不论处于迅速发展时期,还是处于调整或停滞期,对于城市发展快慢进行调控的力量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
政府调控城市化速度的手段包括:调整设市标准;调整国民经济计划和工业化发展模式;调整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员流动政策;调整劳动就业政策和粮食供给政策;划定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城市;↗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我国的工业化起步很晚,而且发展重心集中在重工业领域。
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制度↗ 1958年1月,我国出台了第一部有关户籍管理的法律法规-¡ª¡ª《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这部条例第一次明确将我国城乡居民划分为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的户籍;并规定农村人口迁入城市,首先必须获得城市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并需持有各种相关证明。
↗这部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政府开始对人口的流动和迁徙,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
↗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就此形成。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特征——将居民户口与公民的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的公民权益直接捆绑到一起,不同的户籍享有不同的国民待遇↗小城镇的独特作用:城乡协调发展的“平衡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剂”;精神文明建设的“承载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节流闸”。
3、城市化滞后的政策效应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市政学复习资料
《市政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城市的特点:1、高度的聚集性2、社会性3、经济性4、系统性5、开放性6、复杂性城市产生需要的条件:1 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2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3 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地理位置也是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
早期城市阶段(特征P71)2、中世纪城市阶段(特征P73)3、近代城市阶段(特征P75)4、现代城市阶段特征(1)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2) 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3) 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3) 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市政管理手段按其内容和作用方式不同,分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道德手段广州市是中国近代行政区域建制意义上的第一个市。
市政的主要特征:1历史性2 公共性 3 双重性 4 系统性5 综合性 6动态性市政学的研究对象:1、市政主体2、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3、市政目标、市政方式和市政手段4、市政规律市政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2、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4、系统研究和具体分析相结合5、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第一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的发展阶段市委的领导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市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市政协开展工作主要方式:1 召开会议2 提出议案3 视察4专题调研5 反映社情民意6 促进祖国统一城市人民代表大会是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城市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城市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城市人民团体主要有:市总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市工商联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特点: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城市公益性组织包括: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市基金会、市志愿者组织市民参政的方式包括1 政治选举2 政治协商3 政治结社4 政治表达5 政治接触市民参政的条件:1 透明的市政决策2 高素质的市民3 多元的参政途径市民参政的条件:1 市民参政是城市政治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2 市民参政是市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3 市民参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的保证第二章市政体制市政体制的内容:1、城市的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2、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3、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关系1、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2、市政体制比国家政体具有更多灵活性和多样性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市政复习资料
市政复习资料市政复习资料市政是指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的一系列行为和措施。
在现代社会中,市政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市政复习资料是帮助人们了解市政相关知识和理解市政工作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市政复习资料进行探讨。
一、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市政复习资料中常涉及到的城市规划的内容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等。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进行规划,包括城市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规划等。
分区规划则是对城市的各个区域进行规划,以满足不同区域的需求和发展。
详细规划则是对具体地块或建筑物进行规划和设计,包括建筑物高度、用地性质和绿化等。
二、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市政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市政复习资料中通常会介绍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环境监测等内容。
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浪费。
市政部门通常会制定环境保护计划和措施,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此外,市政复习资料还会介绍环境保护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如废水处理、垃圾分类和大气污染控制等。
三、交通管理交通管理是市政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政复习资料中通常会介绍交通规划、交通设施和交通管理措施等内容。
交通规划是指对城市交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包括道路布局、交通网络和公共交通系统等。
交通设施则是指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如道路、桥梁、隧道和交通信号灯等。
交通管理措施包括交通信号控制、交通巡逻和交通安全教育等,旨在提高交通效率和保障交通安全。
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市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市政复习资料中通常会介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基础设施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和排水等。
市政部门通常会制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和项目,加强建设管理和维护,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市政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市政主体:从广义上说,市政主体为城市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包括城市中的政党组织和各种国家机构。
各种国家机构是指城市中的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
从狭义上讲,市政主体仅指城市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
2、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人口、非农产业、地域城市化的过程,是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引起城乡关系转型的过程。
3、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即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它是规范城市内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间,以及城市的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各种法律、规章和惯例的总称。
4、市街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在城市的延伸,是市与市辖区、街道的国家机构之间纵向的上下级关系,是市政体制的组成部分。
广义的市街体制,包括市、区、街道三级的中共党委、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狭义的市街体制,仅指市、区、街道三级的国家行政机构之间的关系。
5、生态城市:是一个包含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综合性概念,它是一个以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以资源流动为命脉,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统一的复合系统。
6、市政绩效:是城市政府为实现市政职能、管理城市公共事务所取得的工作业绩和社会效能的总称。
7、城市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总蓝图。
8、市政职能的效益:是城市政府职能的基本目标体系,是城市政府所管辖地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综合平衡,是考核城市政府首长的基本依据。
9、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公共设施。
10、积极型城市化:也称为同步型城市化,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及经济发展同步协调、互相促进,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增长适度,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同步上升。
11、市政: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国家政权机关、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及广大市民,为实现一定的价值目标和管理目标,依助一定的市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项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市政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市政学的特征:答:政治性历史性整体性动态性综合性。
2.市政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答:1 市政学首要先研究市政主体:2:市政学同时研究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3市政学要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规律。
3.市政学研究方法?答:1系统研究方法:2 理论分析和证实研究相结合的方法:3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5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
4.学习与研究市政学的意义?答1加强市政学研究是我国城市划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2加强市政学研究,也是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划的迫切要求:3强加市政学研究,有助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人才。
第二章城市的生产和发展1 城市的特点?答1:人口与物资的高度聚集性:2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3基础建设的强公共性: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
2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答1:古代城市阶段(奴隶社会,指原始公社解体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2 中世纪城市阶段(封建社会,指公元476年—1640年英国资立阶级革命爆发时代);3近代城市阶段(资本主义社会指1640年—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时代):4现代城市阶段(三个世界共存的时代)。
3 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答: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地位更为重要。
4城市化主要特点?答:1增长迅速而特续:2城市划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于下降。
5城市化衡量指标是单一性指标,主要有:答:1城市化水平指标:2城市化速度指标:3城市化质量指标。
6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主要有5个方面:答:1农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2农业发展为人口向城市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3为城市提供劳动力:4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5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自考00292市政学精讲课件复习资料
第一章市政主体第二章市政体制第三章市政职能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绪论重点重点重点重点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难点难点绪论本章重难点分析1.2.3.4.1.2.3.4.第一节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一、城市的含义与特征1.2.3.4.5.6.一、城市的含义与特征1.城一、城市的含义与特征2.市一、城市的含义与特征1.2.46一、城市的含义与特征12113.4.二、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1.2.3.二、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1.2.3.二、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4.里5.三、城市发展的阶段1.2.3.三、城市发展的阶段1.2.3.4.三、城市发展的阶段1.2.3.4.5.三、城市发展的阶段1.2.3.谢谢第二节市政的含义和特征一、市政概念的界定1.一、市政概念的界定2.一、市政概念的界定1.(122.(123 3.(123一、市政概念的界定1.2.3.一、市政概念的界定1.(1一、市政概念的界定1.(2一、市政概念的界定2.(1一、市政概念的界定2.(2一、市政概念的界定3.4.二、市政的沿革法国18841894二、市政的沿革1.2.3.4.5.三、市政的特征1.2.3.三、市政的特征1.2.3.4.三、市政的特征1.2.3.三、市政的特征1.2.3.4.三、市政的特征1.2.3.4.三、市政的特征1.2.3.谢谢第三节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市政学的研究对象1.2.3.4.二、市政学的研究方法1.2.3.4.1.(123(456 2.(123.(1(2(31.(12(345 2.(1(2(3(4谢谢第一章市政主体本章重难点分析1.2.3.1.2.3.本章重难点分析1.2.3.1.2.3.第一节城市政党组织一、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党组织1.一、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党组织2.3.4.。
市政学复习资料
市政学课程核心问题:1、为什么要管好城市?2、谁的城市?(权利主体)3、谁管理城市?(权力主体)4、如何管理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内容)用历史眼光看城市管理50年前我们的城市是什么样?50年后我们的城市会是什么样?北京市“7·21”特大自然灾害遇难77人长沙“远望大厦”838米楼高,超迪拜塔,武汉绿地中心606米耗300亿,近年中国有十多个城市宣布将建摩天大楼。
一章:绪论第二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第三章城市发展战略四章区域与城市管理五章市制六章城市事务管理第七章城市管理变革中国城市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比较余振,陈瑞莲区域公共管理导论陈瑞莲治理地方公共经济罗纳德.奥克森社区权力与公民参与乔治.布莱尔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倪鹏飞市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潘小娟一章:绪论一、城市与市(一)城市(city)古代城和市是两个不同的物。
城指用城墙围起来的军事建筑。
“城者,在以自守也。
” “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
”市指交换和贸易的场所,即商业货物集散地。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市,买卖所也。
”城(Wall)+市(Market)=城市(City)城市(city)是一定规模和密度的非农业人口的聚集地,是一种与乡村对应的社会形态。
它是一个社会、经济、地理范畴的概念。
(二)市(municipality)是国家(邦州)依据一定标准和条件,确定的城市地区在国家中的政治、行政地位。
它是一个政治、法律范畴的概念。
我国一般把地方政府分为三类:普通型(地域型):省、县、乡城镇型:直辖市、市、镇自治型:自治区、州(旗、盟)、自治县英美国家一般把地方政府分为两类:非自治的(为中央或州的派出机构):郡(县)、乡自治的:市、镇1、市本质上是一个法律概念,反映的是城市区域在国家中的法律地位,是国家对城市公权力的政治、行政地位的确认。
其基本地位有两种:一是城市公权力相对独立于国家,即有自治权;二是城市公权力由国家创设,依附于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政学复习资料市政学课程核心问题:1、为什么要管好城市?2、谁的城市?(权利主体)3、谁管理城市?(权力主体)4、如何管理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内容)用历史眼光看城市管理50年前我们的城市是什么样?50年后我们的城市会是什么样?北京市“7·21”特大自然灾害遇难77人长沙“远望大厦”838米楼高,超迪拜塔,武汉绿地中心606米耗300亿,近年中国有十多个城市宣布将建摩天大楼。
一章:绪论第二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第三章城市发展战略四章区域与城市管理五章市制六章城市事务管理第七章城市管理变革中国城市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比较余振,陈瑞莲区域公共管理导论陈瑞莲治理地方公共经济罗纳德.奥克森社区权力与公民参与乔治.布莱尔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倪鹏飞市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潘小娟一章:绪论一、城市与市(一)城市(city)古代城和市是两个不同的物。
城指用城墙围起来的军事建筑。
“城者,在以自守也。
” “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
”市指交换和贸易的场所,即商业货物集散地。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市,买卖所也。
”城(Wall)+市(Market)=城市(City)城市(city)是一定规模和密度的非农业人口的聚集地,是一种与乡村对应的社会形态。
它是一个社会、经济、地理范畴的概念。
(二)市(municipality)是国家(邦州)依据一定标准和条件,确定的城市地区在国家中的政治、行政地位。
它是一个政治、法律范畴的概念。
我国一般把地方政府分为三类:普通型(地域型):省、县、乡城镇型:直辖市、市、镇自治型:自治区、州(旗、盟)、自治县英美国家一般把地方政府分为两类:非自治的(为中央或州的派出机构):郡(县)、乡自治的:市、镇1、市本质上是一个法律概念,反映的是城市区域在国家中的法律地位,是国家对城市公权力的政治、行政地位的确认。
其基本地位有两种:一是城市公权力相对独立于国家,即有自治权;二是城市公权力由国家创设,依附于国家。
2、市的法律地位具体表现为国家确定的设“市”的标准。
(三)城市和市的区别:1、城市是物质范畴的概念,市是非物质范畴的概念,市是城市在政治、行政上的法律地位。
2、市一般要依据城市的本质特征来确定建立标准,但有城市不一定就有市,有市也不一定就有城市。
二、市政(municipal administration)(一)市政的产生与历史含义中世纪欧洲国家,普遍出现了有自己的法律、法庭、公共组织、军队的自治城市。
城市自治决定了城市要建立自己的城市管理,即城市管理者单纯的对城市事务的管理活动,即市政管理活动。
市政是随着城市自治的出现、市的产生而产生的。
其表现是城乡分治与城市自治。
在西方国家,市政管理是指城市公共组织管理城市事务的自治活动。
英国1835年颁布《市自治法》,市正式成为一种地方建制。
法国1789年颁布《市镇法典》,规定:所有居民共同体,无论人口多少均为市镇。
市政(municipal administration)从其最初产生来看是指有别于国家管理和国家的地方管理的城市行政或城市管理。
(二)市政的当代含义市政指对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权力主体:城市政府非权力主体:准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市民(二)城市管理的特点:1、在国家管理中的重要性城市和城市化是国家经济、社会繁荣的标志2、管理对象的特殊性管理(内容)经济、社会生活集中,人口密度高决定了管理内容丰富、公共品供给水平高3、职能的丰富性4、管理机构的复杂性。
案例三、市政学:研究市政管理的学科。
主要研究市政主体、市政客体和市政管理规律。
市政学研究起于19世纪美国的市政管理实践,是美国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市政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和城市化也包括城市与区域(乡村)的关系2、市政管理体制也包括城市公共组织与国家与其它地方公共组织的关系3、市政管理客体如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等4、市政管理的规律和方法市政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融合性强。
广泛吸收利用其它学科成果。
二是交叉性。
市政学是城市科学和行政管理或公共管理学交叉形成的子学科。
三是实践性强。
属应用型学科。
第二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一节城市二节城市的发展三节城市化四节我国城市化一节城市一、含义城市是一定规模和密度的非农业人口的聚集地。
是一种与乡村对应的社会形态。
二、城市的特点:(一)生产聚集性;表面是人口和建筑景观的集中。
即“城”内在实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集中,特别是经济活动的集中。
即“市”问题:你如何看待中国的“造城运动”?(二)系统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系统。
是人类对自然利用和改造的结果。
1、关联性:系统各要素相互依存或排斥,存在密切关联关系。
如工业、商业、文化业、金融业之间。
2、整体性:系统由各要素组成,结成一整体,各要素相互依存或排斥,形成平衡关系,其中一个要素变化会引起系统的整体状态变化。
资料3、外部交关性:系统与外部环境处于一种关联的动态关系,外部环境或系统变化会引起另一方变化,以相互适应。
城市的系统性对市政管理的意义:1、围绕城市发展的总目标整体安排市政管理活动,在体制上和行政过程上加强协调、沟通。
不能头痛医头。
2、市政管理应有助于城市要素的良好平衡与互相促进,避免要素间的对抗、矛盾。
3、市政管理应从系统与外部环境关系的高度实施。
(三)区域中心性城市是区域的中心,与区域间存在着经济、文化要素的聚集和辐射关系。
一方面需要聚集资金、人力、物资;另一方面也会输出资金、人力、物资。
被称为“极”效应(五)文化的异质性农村文化的传承性强,而城市文化的包容性、创造性、时代性强,易形成文化交融。
(六)功能的综合性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多种功能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发展概况二、发展规律(一)经济主导规律;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对城市的影响各不相同。
但总的看经济活动主导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状态主要受市场规律决定。
(二)与区域相互依存、促进规律;1、城市与区域间形成了最密切的市场关系,有最广泛深入的资金、人才、技术、商品流通关系。
2、互为市场。
3、文化联系紧密。
(三)封闭到开放规律开放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城市繁荣的表征。
对外的交通量、交通半径和城市对外贸易、商务、金融活动深度与广度是城市发展程度的晴雨表。
案例(四)功能单一到多功能规律三节城市化一、含义:城市化一词由西班牙塞德于1867年在《城市化基本理论》一书中提出。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业向非农业生产转移而形成的空间聚集过程。
城市化包括:1、生产方式的变化(实质上的):人口的城市化2、居住方式的变化(形式上的):土地的城市化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区域总人口资料2008年底,我国城镇人口为6.07亿人,城镇化水平为45.68%。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2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千年来首次超过农业人口,达到50%以上。
二、城市化的动力:(一)农业发展的推力。
(初始动力)(二)非农业发展(主要是工业)的拉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容,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落实,二者相辅相成。
(根本动力)(三)非经济动力:包括法律、政策、文化、习俗等因素经济增长与城市化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布赖恩?贝利曾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城市化程度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联系。
以数学模型表示即为:Y=a lnX + b式中:Y--城市化水平;X--人均国民生产总值;a、b--回归系数。
世界城市化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1989年)(一)集中型城市化即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从农村向城镇集聚的过程。
(二)同步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同步发展、互相促进、协调一致的城市化现象。
(三)过度城市化;指城市化速度远超过工业化速度,农村剩余人口仅完成了地域转换而没有完成职业转换的城市化现象。
根本原因是农业的推力与工业的拉力不平衡导致资料(四)低度城市化:社会同期城市人口增长远低于工业增长率。
主要出现在前苏联、东欧和我国。
是以重工业为主,无法吸收大量劳动力。
资料1996年我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增长率比为0.69。
(五)逆城市化:是城市人口从大城市向城市郊区、小城市或非城市区迁移的现象。
其实质是集中型城市化向分散型城市化发展的城市化结构调整。
原因主要有:1、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自然化的追求和更低的生活成本。
2、城市工业向外寻求更低的生产成本,形成产业的转移。
3、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分散和提供了条件资料现代城市问题产生于20世纪中叶之后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城市环境污染空气、垃圾、污水、噪音、电磁波居住环境不好住宅密度过高,舒适性差交通状况堪忧堵塞、停车、事故社会问题很多就业、刑事犯罪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交通量急剧增加,车速提高,交通堵塞能量大量消耗,城市环境恶化信息技术大幅度改进,信息量大量增加大众消费社会形成,生产与生活产生矛盾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敷使用四节我国城市化(一)阶段:1、初步发展期:1842-1949出现市场经济的工商业城市2、发展期:1949-1957城市化增长率为7%左右。
1957年城市化率15.4%3、过度发展期:1958-19601958年《户口登记条例》限制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
经济上大跃进,发展重工业,新设城市33个,城市化增长率9.5%4、停滞期:1960-1976经济停滞是根本原因1)用行政手段精减职工。
2)为减少城市就业困难,推行上山下乡。
3)以分散的三线建设取代集中发展4)以户口管制限制人口流动197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17.4%5、恢复发展期:1977-今到2008年底,我国城镇人口为6.07亿人,城镇化水平为45.68%二、特点:(一)政府主导城市化进程:1、主导手段:1)用行政手段控制市的设置和市的建制,控制城市的建立和发展。
2)通过经济的计划性城市化结构、速度影响。
案例3)用不同的权力配置政策影响城市化。
如开放政策、投资审批政策、资源审批政策等。
一般等级越高的城市权越大。
4)利用财政的资源配置功能影响城市发展。
包括国有企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
5)用行政手段控制人口迁移。
6)城市化资本积累由政府政策控制。
通过“剪刀差”完成资金积累。
2、表现特征:1)普遍形成综合性城市,专业化水平低,主导功能不突出。
普遍有大而不强的特点。
2)城市的规模(面积、人口、经济等)和功能多由城市的行政地位决定。
3)城市化的市场调节程度低,资源配置过于集中。
问题:政府主导城市化的根本问题是?设想:如果取消城市的等级体系和隶属关系后?中国的城市格局会怎样?(二)实行管理上的城乡合治体制与户籍二元政策。
城乡合治制度即在法律将城市与乡村统一为一个行政体。
乡村丧失了独立的地方治理权,城市获得了对乡村的资源、经济分配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