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_人教A必修1第二章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_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对集合的初步认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对集合的基本关系会有所混淆,通过不断的练习巩固来达到标准要求。

高中学生虽有好奇,好表现的因素,厌烦空洞的说教所以一定要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解知识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要采用分类教学的方法,各个辅导,重点内容,多练,多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整个教学效果还是很乐观,学生反映迅速。

教学反思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是在前面学习了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后来研究集合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为后面学好集合的运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一节课,首先复习结合的含义与表示再利用类比的思想引入集合之间有何关系,通过例子说明集合有包含相等等关系,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讲解子集、相等、真子集、空集概念时,让学生认真读概念,理解概念中的关键字。

通过反例深刻理解概念中关键字并记住。

同时,对概念的三种语言进行点明,概念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有机结合,逐步使学生由文字语言向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过渡。

上课时还注意将抽象概念与实例相结合,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举例子来理解概念,尤其是空集的例子。

学生大多举的是方程无解的例子。

有的认为{0}是空集,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辩论后认为它不是空集,加深学生的理解。

最后,我与学生共同将子集、相等、真子集等的性质进行了总结,还通过一一列举得出例子的推广,n个元素组成的集合有个子集,个真子集,个非空子集等。

通过本节课教学,有以下想法:我们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考虑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本节内容是选自新人教 A 版高中数学必修 1 第 1 章第 1 节第 2 部分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集合的一些基本概念,本小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集合的概念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元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下一节学习集合之间的运算的基础,因此本小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高一数学(人教A版必修1)教学反思

高一数学(人教A版必修1)教学反思

高一数学(人教A版必修1)教学反思【摘要】有效教学强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可测性或量化,要求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探究——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课后进行认真的反思。

【关键词】有效教学;实践;反思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探究——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做到教材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相挂钩,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显示数学的实用性。

这方面,人教a 版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教材编写了很多实例,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开始就以实例入手,引出元素和集合的含义,而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

以下是本人教学实践的个案一、抽象的教学内容与直观化、通俗化、具体化教学之间的关系的反思案例一:“函数单调性”,由f(x)=x2的图象观察y随x变化情况。

函数的单调性,教材编写的很好,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语言,一步一个台阶,可在实施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后,犯错、徘徊后才提醒,教学过程中发现,文字语言:“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学生在初中里用过,一下就能说出来,而最后一个台阶,学生却很难跨上,即数学语言:“当0f(2-x)的解集。

我把f(x)和x比喻成戴帽的人与没戴帽的人,两个人比高,要相同条件,要么都不戴帽,要么同时戴帽,增函数可理解为一般的普通的帽子,高个子戴着仍然是高个,矮个子戴着仍然是矮个子,减函数可理解为魔术帽,矮个子戴了变高,高个子戴了变矮。

因此,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和选择,应尽可能地来源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历,应找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接触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捕捉学生的生活的疑点、兴奋点,社会生活和热点,同时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直观、更通俗、更具体。

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1. 教材内容及地位本节课是人教版版《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3节函数单调性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用符号语言(不等式)刻画函数的变化趋势(上升或下降)及简单应用.它是学习函数概念后研究的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一个性质,为后继学习奠定了理性思维基础.如研究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的性质,包括导函数内容等;在对函数定性分析、求最值和极值、比较大小、解不等式、函数零点的判定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综合问题上都有重要的应用.因此,它是高中数学核心知识之一,是函数教学的战略要地.2. 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和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3. 教学难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生成,证明单调性的代数推理论证.二、学生学情分析1. 教学有利因素学生在初中阶段,通过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已经对函数的单调性有了“形”的直观认识,了解用“V随X的增大而增大(减小)”描述函数图象的上升(下降)的趋势.亳州一中实验班的学生基础较好,数学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观察、辨析、抽象概括和归纳类比等学习能力.2. 教学不利因素本节课的最大障碍是如何用数学符号刻画一种运动变化的现象,从直观到抽象、从有限到无限是个很大的跨度.而高一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跨越的阶段,逻辑思维水平不高,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另外,他们的代数推理论证能力非常薄弱.这些都容易产生思维障碍.三、课堂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单调性的相关概念.掌握证明简单函数单调性的方法.2.通过实例让学生亲历函数单调性从直观感受、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画的自然跨越,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类比等思想方法.3.通过探究函数单调性,让学生感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从有限到无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体验数学的理性精神和力量.4.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进一步养成思辨和严谨的思维习惯,锻炼探究、概括和交流的学习能力.四、教学策略分析在学生认识函数单调性的过程中会存在两方面的困难:一是如何把“随x 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这一描述性语言“翻译”为严格的数学符号化语言,尤其抽象概括出用“任意”刻画“无限”现象;二是用定义证明单调性的代数推理论证.对高一学生而言,作差后的变形和因式符号的判断也有一定的难度.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形式组织学习材料:1. 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动态的优势,借助函数图象、表格和几何画板直观演示.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通过师生对话自然生成.2.在“创设情境”阶段.观察并分析沙漠某天气温变化的趋势,结合初中已学函数的图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函数单调性,明确相关概念.3.在“引导探索”阶段.首先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意识到继续学习的必要性;然后设置递进式“问题串”,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对“随x 的增大而增大”进行探究、辨析、尝试、归纳和总结,并回顾已有知识经验,实现函数单调性从“直观性”到“描述性”再到“严谨性”的跨越.4. 在“学以致用”阶段.首先通过3个判断题帮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辨析,逐步形成对概念正确、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然后教师示范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一起提炼基本步骤,强化变形的方向和符号判定方法.接着请学生板演实践.五、教学过程(一)通过问题,引入课题分别作出函数y=x+1,y=-x+1,y=x²的图像,并且观察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图像有什么变化趋势?y=-x+10 1X1y=x²1问题一问题二如何描述函数图像的上升或下降?图像上升,y 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图像上升,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向题三如何用符号化的数学语言来描述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呢?(二)引导探究,生成概念探究在函数y=f(x)的给定区间上任取x₁,x₂,当x₁<x₂时,有f(x)<f(x₂),这时我们就说函数y=f(x)在给定区间上是增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一般的,设函数f(x) 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₁,x₂,当x₁<x₂时,都有_f(x)<f(x₂),那么就说函数f(x) 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 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₁,x₂,当x₁<x₂时,都有f(x)>f(x),那么就说函数f(x) 在区间D上是减函数;如果函数y=f(x) 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或是减函数,就说这个函数在这个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 叫做函数y=f(x)的单调区间(三)学以致用,理解感悟概念理解( 1 ) 已知,因为f(-1)<f(2), 所以函数f(x)是增函数.(2)能不能说y= (x≠0)定义域(-∝,0)∪(0,+∝)上是单调减函数?(3)对于函数f(x),x∈D,若x,x₂∈D,(x₂-x) [f(x₂)-f(x₁)]>0 ,则函数f(x)在D上是增函数.(4)y=f(x) 在区间D上是减函数,若x,x₂∈D,且x₁<x₂,则f(x)>f(x₂).- 用于比较函数值的大小(5)y=f(x) 在区间D上是减函数,若x,x₂∈D,且f(x₁)>f(x₂),则x₁<x₂…用于比较自变量值的大小概念升华:(1)x,x₂具有任意性;(2)单调性是相对区间而言的,在一点处不具有单调性,单调区间之间用“,”隔开(不可用“U”符号连接)(3)定义的等价变形;(4)“知二推一”的应用典型例题—根据图像,指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并指明函数在这些区间上的增减性。

高中数学_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5.5.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材分析这是2019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一册(人教A 版)第五章第5节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课标规定三课时,本节是第1课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三角恒等变换这一节的主要内容,还有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有了认识,才能够以此为基础推导出其他三角恒等变换公式。

这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也是一个认识三角函数式的特征,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

本节力图体现圆的对称性与三角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选择了利用对称性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课时分配本节内容用1课时的时间完成,主要讲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证明及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重点:利用圆的旋转对称性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难点:发现两角差的三角函数与圆的旋转对称性间的联系;认识三角恒等变换的特点,并能解决一些三角恒等变换的问题.知识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能力点:如何探寻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证明思路,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的运用. 教育点: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探究点:通过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圆的旋转对称性来找到弦长与三角函数值的等量关系.考试点:用公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角的象限的判断,配凑角.易错易混点:逆用两角差与和的余弦公式时符号易错.拓展点:如何利用βα、的三角函数值表示cos(+)αβ.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三角板,圆规课堂模式 学案导学一、引入新课cos()=sin 2παα-, cos()=-cos .παα- 教师引导:大家来回答一下以上两个诱导公式的结果,你能当诱导公式中的2ππ,变成3π时,你能求出cos()=3πα-?的值吗,进一步地你能求出cos(-)=αβ?的结果吗?【师生活动】教师分析思路:第一部分依然是基于圆的对称性进行研究,与5.3节相比较,5.3节中用到的是圆的特殊的对称性,此处用到的是圆的更一般的对称性,即旋转对称性. 这种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蕴含着诱导公式与两角和(差)公式之间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一是努力使公式的证明过程简明易懂,易于学生接受:二是公式推导的依据要突出体现圆的对称性与三角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选择了利用旋转对称性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设计意图】 本课力图体现圆的对称性与三角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选择了利用旋转对称性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二、探究新知(一)归纳公式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思维活动. 不失一般性,先研究角α与β的终边不重合时的情况,即=2,k k z απβ+∈的情况.步骤:第一步,标注出“探究”中涉及到的量,即角α,β,αβ-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11,,P A P 并设单位圆与x 轴正半轴交于点A .第二步,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写出各点的坐标.第三步,利用圆的旋转对称性,得到等量关系11AP A P =. 第四步,代入化简,得到两角差的余弦表达式.代人化简时需用到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在边空中已给出.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推导.问题:当角α与β的终边重合时,即=2,k k z απβ+∈,可得cos +sin 1αα=22,或者cos +sin 1ββ=22即两角差的余弦表达式是否仍然成?从而得到任意两角差的余弦表达式..教科书中图5.5-1起着直观化的作用,但证明的过程利用的不是角α与β终边的特殊位置.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这种证明过程的一般性:其一,改变角β终边的位置,让学生看到证明第二步中各点的坐标不会因此改变;其二,根据圆的旋转对称性,无论角α与β终边的位置如何,总有11AP A P =,成立.和角、差角,倍角的三角函数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不必孤立地去一一推导这些公式,只要推导出一个公式作为基础,再利用这种联系性,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其他公式.[设计意图] 这种证明的好处是不需要利用图形本身的直观性质,即证明的过程不受图形大小,位置变化的限制,因此证明具有一般性。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二章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二章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再强调
不搞“一步到位”; 删减的内容不要随意补充; 是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辅材料不能作为教学的依据; 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核心概念、主干知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上; 找好的问题; 追求通性通法,不追求“特技”……
加强学法指导
加强备课组活动
加强例习题研究
再强调
1.上好高中起始章节课—激发兴趣 2.切忌补充过多的内容—保持热情 3.严格控制考试的难度—树立信心 4.做好期末学情况调查—师生交心
③指数函数定义中对底数a(a>0,且a≠1)规定的合理性要做出
解释(也是一种正难则反的数学策略和意识). ④能熟练画出指数函数的图象,通过图象加深对其性质的理
解与掌握. ⑤结合教材中的实际问题,充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
加深数形结合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的渗透与应用. ⑥进一步渗透研究函数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 5.能通过函数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并能解决一些
具体的问题.
Hale Waihona Puke 集合与函数概念--教学建议
1.①教学中应注意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 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 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对象,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 交流的能力. ②通过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直观了解集合的涵义和有关概念, 对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的教学不宜编制 繁、难、偏、怪的问题进行过分的训练。 ③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感悟、领会集合的几种表示方法;如 借助数轴表示数的集合,借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有序实数 对的集合. ④逐渐熟悉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
人教A版必修一教材解 读及 章教集合学与函建数议概念

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教材分析第一册第二章

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教材分析第一册第二章

对数函数3课时
内容
《标准》目标表述
《大纲》目标表述
对数 函数
①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 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 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②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 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像,探索并了解对 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 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 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 和性质。
③知道指数函数y=ax与对数函数y=logax互为反函数。(a>0,a≠1)
比 降低要求:反函数只要知道,不求理解其概念,不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 较 提高要求:加强了函数模型的背景和应用的要求;
分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析 难点:对数函数性质的归纳。 说 以生物体内碳14的衰减规律为实际背景,引入对数函数. 明 可对比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探索方法,得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③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 指数函数的图像,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④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 数模型。
比 加强了函数模型的背景和应用的要求。 较 提出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
分析 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说明
用实例说明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以及扩张指数范围的必要性。 通过实例抽象概括出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 引导学生多画几个具体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再通过观察图象归纳概括指数函数的性 质
上作引伸和作过多的介绍。
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在一次函 数、二次函数中,有幂函数?

高中数学_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 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三第一学期一轮复习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椭圆的相关知识,已具备了对几何图形的想象水平,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水平和分析问题的水平。

他们的思维正从属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仍需要依赖一定的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

故仍然需要以基础为原则,适当练习,然后才能拓展。

一、在学习本节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复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了解了用坐标法求曲线的方程及其基本步骤,经历了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建立模型的基本过程,这为进一步研究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奠定了基础。

二、经过两年的高中学习,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建模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使得进一步探究学习本节内容更易上手。

但是,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椭圆定义的归纳概括、方程的推导化简对学生仍然是一个考验,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探究学习受阻,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指导。

效果分析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现浅谈一下本课的课堂效果,我从教室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效果展开分析。

在教学的初始阶段通过对课标的了解和高考考点考频的分析,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充分重视,根据课标要求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椭圆的定义,引导学生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

上课后在前黑板,板书了基础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回忆并夯实了本节的基础知识,课件中呈现了几个小的题目加以检验,通过检验效果来看,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错。

有了扎实的基础,顺利的进行到下一步,学生自主探究学案中的题目,有三位同学到黑板进行展示,事实证明在本环节中,学生很自然的,很顺畅的解决了有关椭圆定义和椭圆标准方程的题目。

对于学案中存在疑惑的题目,小组内通过合作探究加以解决。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后,引导学生进入迁移提升环节,由两位优秀的同学做了分享交流,带领同学们总结了规律方法,总体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达成了教师的预期效果。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一A版必修一第二章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一A版必修一第二章教学设计

探究3:观察图形,类比联想指数函数的性质,你发现了对数函数的那些性质?
引导学生在类比联想指数函数的图像特征和函数性质基础上,由特殊到一般,充分发表意见,并与周围的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把学生自己总结出的
结果和图像“整合”成知识图
表,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进一
步条理化、系统化。

函数y = log a x (a>1)y = log a x (0<a<1) 图像
定义域
R+R+
值域R R
单调性在( 0,+∞)上是增函数在( 0,+∞)上是减函数
过定点(1,0)(1,0)
函数值变化0<x<1时,y<0
x>1时,y>0
0<x<1时,y>0
x>1时,y<0
图像变化a越大越靠近x轴a越小越靠近x轴。

使用人教版高中数学新课程必修1(A版)教材的教学体会

使用人教版高中数学新课程必修1(A版)教材的教学体会

使用人教版高中数学新课程必修1(A版)教材的教学体会新教材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高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高中很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的。

初中毕业生以较高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后,由于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思维方式, 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心理失落感很大,过去的尖子生可能变为学习后进生, 甚至,少数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为什么会这样呢?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增减那些知识、关注那些问题,又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呢?本人经过对教材实践后,有以下体会。

一、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⑴新课程由于突出知识的形成及情境的引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势必占据课堂教学时间较大的空间,缩短教师的授课时间,因此为能顺利完成每个模块的教学任务,使用信息技术将可大大缓解这一矛盾的冲突。

⑵在新课程必修(1)模块中就开辟了四个知识点使用信息技术:①在第一章中安排了《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象》内容,介绍了用”Excel”和“几何画板”绘制函数图象的方法。

②在第二章中安排了《借助信息技术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用信息技术绘制指数函数的图象,并通过改变a的大小,认识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

③在第三章中安排了《收集数据并建立函数模型》,向学生介绍如何利用计算机、数据采集器、温度传感器等信息技术工具收集水温变化数据,并建立温度与时间的函数模型。

在条件许可下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平台,增强图形的直观性和对比的效果,节省出较多的时间供学生探究图象的性质,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关注思考与探究活动⑴新课程几乎每节课都安排有思考交流及探究活动,在这一环节上切记不能一一包办。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该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指导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⑵对课本设置的思考与探究活动,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恰当地作出评价。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2019A版)教案+反思-2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2019A版)教案+反思-2

第二章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 2.2 基本不等式(共2课时)(第1课时)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基本不等式》第1课时。

从内容上看学生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初中的勾股定理知识及三角形相似的知识、圆的相关知识,会用作差比较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所以在学法上要指导学生:从代数与几何的角度理解基本不等式。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几何图形,进行几何与代数的结合运用,培养数学结合的思想观点,发展学生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

1.教学重点:的证明过程,会用此不等式求某些简单函数的最值;2.教学难点:基本不等式ab ba ≤+2等号成立条件; 多媒体2a b+≤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意图 核心素养目标 (一)、情景导学如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赵爽是为了证明勾股定理而绘制了弦图。

弦图既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又象一只转动的风车,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家们。

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的关系去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 思考1:这图案中含有怎样的几何图形?思考2:你能发现图案中的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 (二)、探索新知1.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图,在正方形A BCD 中有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 长为a,b (a ≠b ),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这样,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2ab ,正方形的面积为.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b 时, 正方形EFGH 缩为一个点,这时有.(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当a=b 时的图像)2.得到结论(重要不等式):一般的,对于任意实数a,b ,我们有,当且仅当a=b 时,等号成立。

3.思考证明: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设计意图:证明:因为,当且仅当a=b 时等号成立通过介绍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 的背景,进行设问,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图形中蕴藏的基本不等式,培养学生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同时渗透数学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1《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1《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2)教学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和谐的课堂氛围 中,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勇于提 问、善于 探索的数学思维品质。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
的图像、性质及其简单 的应用;
例: 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数值的大小.
强 化
(1)1.72.5与1.7 3.2 ;
训 (2) 已知(4)a >(4)b ,比较a,b的大小;

37
7
、 (3) 若a 4 > 1,比较a与1的大小;
巩 (4)1.50.3与0.81.2 .



强 变式:用“>”或“<”填空:

(1)0.80.1 0.80.2

单调性
奇偶性
问题五:指数函数的图象什么样?有怎样的性质呢?


新 知
选择前面引例中的
、 深
函 数y 2x与y ( 1 )x

2


探 求
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
指数函数 y 2 x与 y (1 ) x 的图象.

2

x … -3 -2 -1 0 1 2 3 …
、 深 化
2x
…1 8
、 是什么?


概 它们的自变量都出现在指数的位置上.

交 问 题 二 : 你 能 通 过 模 仿一 次 、 二 次 、 反 比 例 流 函 数 的 定 义 给 出 这 一 新型 函 数 的 定 义 吗 ?

高中数学_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②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节§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山东省平度市第九中学姜尚鹏一、教学内容解析本节是“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的第一课时,是立体几何部分的起始课,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课程的延续与提高。

主要内容为空间几何体、多面体的有关概念和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

与传统的立体几何体系相比,新课程采用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再研究组成空间几何体的点、直线和平面,故本节课的学习不能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推理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向学生展示具有典型几何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增强直观感受,让学生按照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思路来研究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棱柱、棱锥、棱台是具有典型几何结构特征的空间几何体,是正确认识简单组合体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将重点研究棱柱的结构特征,并让学生在类比中自主研究棱锥和棱台的结构特征,从而为后续研究其它几何体提供一般性的思路和方法: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等。

本节课还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借助于平面图形来研究立体图形,体现了类比及转化的数学思想;从棱柱的模型得到棱柱的定义与分类,体现了抽象概括与分类的思想;借助研究棱柱结构特征的方法研究棱锥、棱台,体现了类比的数学思想等.因此本节课是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的良好载体.基于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感受大量的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置1.借助实物、模型及丰富多彩的图片,抽象出空间几何体的定义,能在感知多面体的基础上理解其定义及组成要素。

2.通过对棱柱这一类空间几何体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棱柱的定义,依据定义,能判断一个几何体是否为棱柱。

理解棱柱的组成要素、表示方法、分类。

3.由探究棱柱结构特征的方法类比探究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能判断一个几何体是否为棱锥、棱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幂函数一、 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幂函数作为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之后研究的又一类基本初等函数。

本节课对幂函数的研究,对于函数1-=x y ,x y =,2x y =的图象与性质,学生已经非常熟悉了,通过自主研究就可以完成;函数21x y =,3x y =是两个新函数,通过老师的点拨让学生合作完成对这两个函数图象与性质的研究。

本节内容计划用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对象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学习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学习经历,对幂函数的学习有了较高的兴趣,幂函数概念的引入以及图象和性质的研究便水到渠成。

(三)教学环境分析(1)利用PPT 课件、几何画板展示;(2)通过几何画板直观展示五个幂函数的图象,让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3)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自己控制和掌握学习主动权,发挥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眼、耳、手、脑并用,同时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能不断产生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真正让学生自然、和谐、健康、主动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熟悉1,21,3,2,1-=α时的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2)结合五个具体的函数的图象,了解它们图象的发展变化情况。

2、 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幂函数模型的过程; (2)加深学生对研究函数性质的基本方法和流程的经验,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通过比较知道幂函数与学过的一些函数的关系,进一步懂得学习函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2)通过幂函数的概念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养成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重、难点: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1.班级纪律总体较好,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2.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对学习比较重视,有学习紧迫感。

3.学生能够积极配合老师讲课,善于思考,提出问题,能够积极回答问题。

4.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改善,答题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5.学生成绩稳步上升。

一、教师教学基本功1.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

2.身体语言(教态)利用恰当,对学生学习产生正面影响。

3.板书、板图计划周密、工整、规范;教学媒体、教具选择合理,操作熟练。

二、师生教学活动1.问题设计合理,意图明确;2.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裕;3.正确领会学生的发言,适时、适当评价;恰当使用表扬、批评;4.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活动,活动设计合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提高;5.生生合作交流、互动热烈,有实效。

三、教学目标与结构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2.结构简洁、清晰,层次分明;3.完成本课时教学计划,能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应变。

四、改进建议1.转变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深入学习课改理念,推进素质教育。

2.改进备课方式(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2)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3)注意目标的可检测性,制定明确、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4)设计板块式的教学方案,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顺序。

3.改进课堂教学(1)新课引入生活化。

(2)问题提出开放化。

(3)练习设计多样化。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5)改进教学评价一、教材分析1.教材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的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本套教材大量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

这样的课程体系,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条件。

2.教材以建构主义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对学生来说,获得数学知识需要经过对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具体地说,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

二、本模块分析1.幂函数在数学中有一定的应用,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

在本模块中,教材从实际问题得到五个常用的幂函数,从而引出了幂函数的概念。

教学时只需对它们的图象与基本性质进行认识,不必在一般的幂函数上作引申或过多的介绍。

2. 在幂函数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五个幂函数的图象,自己尝试归纳五个幂函数的基本性质,然后再完成教科书中的表格。

在归纳五个幂函数的基本性质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类比前面研究一般的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对研究这些函数的思路作出引导。

§2.3幂函数一、学习目标:1、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熟悉1,21,3,2,1-=α时的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通过比较知道幂函数与学过的一些函数的关系,进一步懂得学习函数的方法. 二、重、难点: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三、知识回顾1、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__________叫做幂函数,其中___是自变量,___是常数. 判一判: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幂函数.(1)4x y = _____ ; (2)21xy = _____ ;(3)x y 2= _____ ; (4)x x y = _____ ; (5)22x y =_____ ; (6)23+=x y ____; (7)0x y = _____ ; (8)xy 1=_____ .思考:幂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区别是什么?2、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请同学们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幂函数x y =,2x y =,1-=x y ,21xy =,3x y =的图象,认真观察它们的图象,能否发现它们各自及共同的性质?(2)观察图象,将你发现的结论写在下表内(3)通过上述图与表,我们得到:(Ⅰ)函数2132,,,x y x y x y x y ====与1-=x y 的图象都通过点)1,1(;(II )函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奇函数,函数__________是偶函数; (III )在区间),0(+∞上,函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增函数, 函数________________是减函数;(IV )第一象限内,函数1-=x y 的图象向上与___轴无限接近,向右与____轴无限接近。

五、典型例题例1.(1)幂函数)(x f y =的图象过点)4,2(,求该函数的解析式.(2)指数函数)(x f y =的图象过点)4,2(,求该函数的解析式.本例在求解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 例2.证明幂函数x x f =)(在),0[+∞上是增函数.六、检测反馈1.设}3,21,1,1{-∈α,则使函数αx y =的定义域为R 且为奇函数的所有α值为( )(A )1,3 (B )-1,1(C )-1,3(D )-1,1,3 2.下列函数中值域为),(+∞-∞的函数是( )(A )x y )21(= (B )2x y = (C )1-=x y (D ))1,0(log ≠>=a a x y a3.已知幂函数()f x x α=的图象经过(9,3),(100)f =则 .4.已知函数2255(1)a a y a a x -+=--(a 为常数) 1)a 为何值时,此函数为幂函数? 2)a 为何值时,此函数为正比例函数? 3)a 为何值时,此函数为反比例函数?七、课时分层作业A 组:基础巩固组1.下列函数是幂函数的为( )(A )21xy =(B )22x y =(C )x x y +=2(D )1=y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 )当0=α时函数αx y =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B )幂函数的图象都经过)0,0(和)1,1(点(C )若幂函数αx y =是奇函数,则αx y =是定义域上的增函数 (D )幂函数的图象不可能出现在第四象限3. 已知()3221)(+-+=m x m m x f 是幂函数,=m _____________.4.若)(x f 既是幂函数,又是反比例函数,则=)(x f ____________.5.幂函数)(x f y =的图象过点)2,2(,试求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6.在固定压力差(压力差为常数)下,当气体通过圆形管道时,其流量速率v (单位:s cm /3)与管道半径r (单位:cm )的四次方成正比. (1)写出气体流量速率v 关于管道半径r 的函数解析式;(2)若气体在半径为cm 3的管道中,流量速率为s cm /4003,求该气体通过半径为r 的管道时,其流量速率v 的表达式;(3)已知(2)中的气体通过的管道半径为cm 5,计算该气体的流量速率(精确到s cm /13).B 组:能力提升组7.设函数⎪⎩⎪⎨⎧>≤=-)0()0(2)(21x x x x f x ,若1)(0>x f ,则0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8.幂函数3222)1(----=m m x m m y ,当),0(+∞∈x 时为减函数,求实数m 的值,并求函数的定义域.探究:1.讨论函数52x y =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并画出图象示意图.2.讨论函数35x y =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并画出图象示意图.新课程改革之后课程的基本理念,更加贴近素质教育,更加人性化、信息化、多元化。

新课程改革以其独特的风采展现在我们每一位师生面前: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提供多元化课程,适应个性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重视基础,着眼创新,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新课改下,我们教师应该仔细学习研究新课程,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花大力气,使数学课堂教学由统一模式教育向差异教育模式转变;由单一讲授向多样化学习转变。

1、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趣味性:课堂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刻板观念,从而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的重视。

现实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及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型数学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就在自己身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