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家《诗》论的主旨
《朱子语类》三则
第二则3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 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 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 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 翻译 如果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不用努力, 自然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 假如资 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固然 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 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 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 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本章讨论的主旨是义利之辨,这与前章的理欲 之辨是相关的,也是儒家思想当中重要的问题。 义就是道义原则,利就是利益。重义轻利,是 儒家一贯的立场,也是朱熹在这一章语录当中要 讲明的问题。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里仁》) 孔子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看做是君子和小人的 分界。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 梁惠 王上》) 孟子认为“舍生取义”,要舍弃利,选择义。
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于不肖之 途里面煞有工夫,却好商量 也。”
翻译 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 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这个(分辨内外、 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 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已经认 识清楚这个问题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 夫,但是,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第二则2
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 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 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 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翻译 却被小道上的东西吸引着,自己不知 不觉地走到小道上去了;等到前面遇到荆棘杂 草,却又心生后悔。这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 关键所在。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 就要克制自己。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先明 白事理,接着勇敢地去做。
读书心得——朱熹《诗经》阐释的诗学意义
读书心得——朱熹《诗经》阐释的诗学意义朱熹是宋代《诗经》学的代表人物,其对《诗经》阐释所引发的诗学问题,对于中国古代诗学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学术界虽有一定认识,但并没有充分揭示出其应有的理论价值与内涵。
理解朱熹《诗经》阐释的诗学意义,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要突破经学与文学、教化与审美对立的思维范式,将朱熹的《诗经》阐释与诗学理论放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大背景中考察,在经学与文学、教化与审美的复杂关系中把握其诗学内涵;二是要把握朱熹诗学的精神,必须充分理解朱熹所处时代的思想特征,即理学思想的影响。
钱穆说,朱熹的《诗集传》“实是兼会经学、理学、文学之三者始有此成就”。
朱熹既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其《诗经》阐释是在理学的思想文化氛围中建立起来的,离开了理学与经学的维度,我们是很难理解朱熹的诗学与文学思想的。
一以义理释《诗》和“得性情之正”以“义理”释《诗》是宋代《诗》学的基本特点,作为宋代理学和经学集大成者的朱熹,自然更不能例外。
朱熹对待《诗经》的基本立场是理学的、经学的,而非文学的,朱熹重视《诗》的目的也是要通过《诗》来阐发他的理学思想,所以“义理”释《诗》成为他的《诗经》阐释的基本立场与出发点。
《诗集传序》作为朱熹诗学理论的纲领性文献,更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曰:“然则其学之也,当奈何?”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于《雅》以大其规,和之于《颂》以要其正,此学《诗》之大旨也。
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詠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
”这一段话表明,朱熹是以《周南》《召南》为其《诗》学之本的。
朱熹之所以重视《二南》,是因为在他看来,《诗》三百篇中唯有《二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诗集传序》),集中地体现了他的“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的政治理想。
西方文化论文-技艺摹仿自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摹仿思想述评
技艺摹仿自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摹仿思想述评【摘要】《诗学》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提炼出来的“摹仿说”对后人的启示作用是巨大的,对后来的西方文学及其评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章就其中的摹仿思想作了一定的探讨和评述。
【关键词】诗学;摹仿;西方文学《诗学》作为西方现存最早的一篇高质量完整的论诗和关于如何写诗及进行诗评的专著,其作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是大规模、跨学科的研究工程的设计者,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把知识或科学分为三类,分别是理论或思辩科学、实践科学和制作科学。
诗就属于制作科学,制作科学的任务是制造,其目的就体现在制作活动以外的产品上。
《诗学》集中反映了一种新的比较成熟的诗学思想精华,具备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宝贵的使用价值,后人提炼出了“摹仿说”,其对整个西方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就《诗学》中有关“摹仿”的思想做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技艺摹仿自然。
”因为他认为自然不是一种盲目的力量,相反,自然仿佛是有目的的。
它有既定的发展方向并且受内在法则的制约,自然是一种仿佛了解自己的希望和生产目的的运做方式。
在《物理学》中,技艺就和自然一样,是一种生产力量,两者有着引人注目的相似之处:它们的工作对象都是具体的材料,产品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目的都是为了生产出材料和形态的结合物。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技艺必须采用在自然中已经被证明有效的生产程序和方法,“技艺模仿自然”就是这种意义上的摹仿。
可以看到,技艺和自然存在于一个互补的机制中,技艺得益于自然的启示,自然得益于自然的辅佐。
技艺可以挖掘自然的潜力,填补自然的不足,纠正自然的缺陷,实现自然的愿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艺是对于自然的一种有益的“增补”。
古希腊人一般不注重区别技艺和艺术,在他们看来,所有的包含技术制作活动的都是“技艺”,而技艺的特点却是按照规则或可行的方式从事某项生产或推动某种活动的进行,显然,这一点也适用于对艺术进行诠释。
简谈朱熹《诗》学思想及其形成
2012.08学教育28简谈朱熹《诗》学思想及其形成刘芳(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西安710100)[摘要]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家,其经学研究也是中国古代经学史上具有着重要地位,而其《诗经》学著作《诗集传》更是中国古代《诗经》学上三大里程碑著作之一。
朱熹《诗集传》的写作历经前后二稿的更迭嬗变,鲜明的反映了朱熹自身《诗》学思想的发展及最终确立的复杂历程。
本文简述了朱熹生平经历,并由此浅析了其《诗》学思想的发展以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朱熹;《诗》学;思想朱熹是南宋的理学大家,其经学研究在中国古代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朱熹的《诗》学思想也在中国《诗经》学上具有重大意义,是《诗经》宋学的代表,其所著的《诗集传》堪称《诗经》学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式《诗》学著作。
朱熹字元晦,先祖为徽州婺源人,其父朱松曾任闽南剑州尤溪县尉。
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朱熹生于尤溪寓舍。
这一时期战乱不断,朱氏一家避祸于此,处境艰难,几乎全靠朱松朋友的惠护才得以安身居此。
朱熹自幼天资颖悟,好学勤思,其父朱松对他寄托了极大的希望。
朱熹十四岁时,朱松去世,并在临终前将朱熹托付于自己的三位好友,当时的饱学之士胡宪、刘勉之和刘翚,并叮嘱朱熹师事三位先生。
因此朱熹最初授业于这三位学者。
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十九岁的朱熹登进士第,随后授职泉州同安主薄,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在任期间,朱熹广兴学校,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建经史阁,定释奠礼,并且禁止妇女为僧道,表现出了干练的政治作风和以学为重的为政倾向。
朱熹在之后监南岳庙时期,专程由同安以百里之遥,徒步往见当时的理学大家,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并师事之。
此后朱熹对北宋理学大家周敦颐、张载、二程、邵雍等人的理论学说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与研究,为其自身理学思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在这一时期,朱熹还未确立自己的理学体系。
直至四十岁时,朱熹受到程颐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启发,才开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理学系统,并以继承北宋理学为己任,写下了《论孟精义》、《论孟集解》、《伊雒渊源录》、《太极图说解》、《西铭解义》、《通书解》、《程氏外书》等一系列相关著作。
诗品序的主要文论观点
诗品序的主要文论观点
《诗品序》是中国南宋理学家陈诚所著的一部文论著作,主要探讨了诗歌的品格和评价标准。
以下是《诗品序》的主要文论观点:
1. 诗品之高下:《诗品序》认为,诗歌的品格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品诗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为特点;中品诗可以表达情感,但语言和意境的表达稍显平庸;下品诗则情感表达不够,语言混乱,意境贫乏。
2. 诗歌创作的准则:《诗品序》认为,诗歌创作应该以情感体验为基础,真实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
同时,诗歌应该以意境为主导,通过恰当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表达诗人的意境感受。
此外,诗歌的用词需优雅而不做作,不能生硬追求奇特的辞藻。
3. 诗歌的评价标准:《诗品序》认为,评价一首诗的优劣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情感真挚度、意境深远度、结构完整度、语言表达力和辞藻恰当度等。
综合这几个方面的评估,才能判断一个诗歌的品质。
4. 诗歌鉴赏的方法:《诗品序》提出了一种较为有系统的诗歌鉴赏方法,具体包括对诗歌的主题、诗人的情感体验、意境的构建、修辞的运用等进行分析,从而全面地评判一首诗的品质。
同时也主张充分了解诗人的生活和时代背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意义。
综上所述,《诗品序》主要观点包括诗品高下的划分、诗歌创
作准则、诗歌评价标准和诗歌鉴赏方法等。
这些观点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和鉴赏产生了深远影响。
02四法高效阅读准确解答诗歌鉴赏题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02 四法高效阅读,准确解答诗歌鉴赏题一总体把握,四法快速读懂诗歌内容在诗歌鉴赏中,首先是要读懂诗歌内容,读懂是王道,读懂是鉴赏和表达的基础。
因为任何诗歌鉴赏都是分三步进行的,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
二快速读懂诗歌内容的方法(一)读懂诗歌题目(二)读懂作者(三)读懂注释(四)读懂诗家语(情语景语典故倒装省略)三方法运用示例第一步:读标题,联作者,知人论世识概貌。
标题,通常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
作用如图:同时,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了解了诗人的经历与时代特征,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第二步:析意象,悟情语,抓住关键通诗意。
第三步:读注释,思典故,突破障碍深理解。
注释往往是解读诗歌的钥匙,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的暗示。
可介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和相关诗句,链接他人评价,帮助读懂诗句,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准确理解典故的内容,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意。
当然,掌握古代诗歌的结构技巧,也是鉴赏诗歌的必要条件。
抓住这些要素,再加上自己的阅读理解,读懂诗歌便已成竹在胸。
【真题研磨·读懂文题】一、(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读懂文本】第一步:读标题,联作者,知人论世识概貌。
从标题可以读出,这是林希逸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表明这是一首应答诗。
林希逸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学识渊博,儒释道兼修,他经常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阐释深刻的道理。
杨万里诗学本质论
关奠词: 诚斋体 ; 功用教化 ; 吟咏情性 ; 消解
中圈 分 类 号 : 2 72 I0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4 3 20 )2 0 2 - 4 10 - 70(0 60 - 0 0- - 0
杨 7- ( 元 1 2 ~ 2 6年 ) 字 廷 秀 , 诚 J 里 公 17 1 0 , 号
维普资讯
枷 6 3 年 月 第2 卷第2 5 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ao A ̄n  ̄e as oe S c I c or lf ri n gT h rC II oi I ( a s En. a ̄ ) o
V
r2 6 .∞ No2 .
心 , “ 天下 之至 情 , 生 于羞 , 生 于众 。羞 , 而 盖 矫 羞
斋 , 州吉 水 ( 江 西 吉安 ) , 宋 四大 中兴 诗 吉 今 人 南 人 之 一 。他 一 生 创 作 宏 富 , 学 思 想 独 特 。 “ ” 文 味
作 为 诚 斋 诗 学 本 质 规 定 , 明 杨 万 里 对 当 时 充 斥 表 诗 坛 的 以史 为 诗 、 理 为 诗 的 一 种 理 性 拒 绝 , 杨 以 但
现 象 , 要 结 合 其理 学 家 、 治 家 的性 格 特 征 及 只 政 其 文 学 家 的 精 神 血 统 综 合 考 察 , 种 “ 盾 ”就 这 矛 可 以 消 解 ,其 诗 学 本 质 论 的 意 义 就 可 以 得 到 彰
显 。
一
此 处 诗 论 , 就 《 经 》而 发 , 有 的 学 者 认 是 诗 故
杨 万里 诗 学本 质论
张 玖 青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新 闻与文化传播 学院 , 湖诗为 “ 矫天下之具”, 又以 “ 论诗 。前者是理学家杨万里重功用教 化思 想的反映 , 味” 后者则表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原文及翻译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政治家、理学家。
他以辞章修炼出众,尤善议论文辞和古文。
唐代晚期,柳宗元进士出身,历任兵部员外郎、检校、京兆尹等职,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任永州司马期间,对治理永州渡边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整治,被赞誉为贞观之治的继续者。
柳宗元还是一位道家学者,在理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以下是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原文及翻译。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原文:天师道之前出于人理圣贤之学者,其于上古出门者,终始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少皆尝之也。
南面者以理观人见之,使人行之者曰立,理常探之。
上之所以动我者欲吾行之而已矣,故观其所以动人者矣,不敢谓天师道不立于理矣。
夫人之学道,察士者知学道者士也,惠和者知学道者君子也。
知学道士不必贵禄,知学道君子不必豪富,谷者富,道者贵。
夫士者学为然后复见操行于道,君子者学为后复见智能于道。
何以见之?见其师道之言也,则道豫埤焉以明人之心,切切焉以济人之挟。
道也者,可以见功夫修矣,可见士君子之志矣。
夫君子士道可具明而立矣,莫若先进之以道,然后行之以礼。
荣辱通乎君分,贫富通乎诸侯,轻重通乎士伍,利众害人而已矣。
道之所以礼义外者岂玩乐之为哉?盖不得已也。
夫玩乐,所以适眇小人之欲也;礼义,所以分上士之行也。
夫玩乐尽者以恶为纲,礼义尽者以善为纲。
何者?恶者轻艰远,善者乐易近也。
是故君子士,乐正善,安正恶。
左圣之书曰:“古之所以贵贞者,彼杀身而未尝失志也。
故忠之操,可以洪熙天下。
”东之志则振振于言者,而不敢操舞乎死亡之间。
左圣之志曰:“可对稷与众庶,可以观乎桀与纣。
”总合之曰:“可观四言之际命焉。
”人者亦称其操,由所生虑之培行也。
如彼之好唱好跳也,则所教ulers多培行之。
乐舞者无己操而教尔也,由所培行者也。
彼之所生也何以称其所好?次之由其所好也。
故世则为之胞而损之,可不慎乎?!夫以耳目之所夺,口之所长,维市讲之,以应内艰,显心自慕之。
自考《中国文化导论》简答论述复习题及答案
自考《中国文化导论》简答论述复习题及答案XXX《中国文化导论》简答题论述题复序言3)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1、人文精神。
其关注的中心,是人和人的生活。
2、伦理本位。
与集体主义的人文精神相关联,中国文化特重人类群体的伦理秩序。
3、天人合一。
天人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4、尊君重民。
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其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宗法为核心的等级社会。
5、尚中贵和。
尚中贵和是中国文化最为独特的品质之一,是在几千年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社会里孕育而成的民族心态和生存智慧。
第一章1)试论儒家思想嬗变的四个阶段。
1.先秦儒家。
周灭商后,以XXX为代表的政治领袖定了一系列维护嫡长子继承权的宗法制度,并提出相应的伦理道德观念。
2.两汉经学。
儒家正式跃居于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式的主导地位,先秦儒家典籍----《诗》《书》《礼》《易》《春秋》被列为经典。
3.南宋理学。
汉代经学内部的今古文之争经过此消彼长的长期斗争,今文经亡失于两晋之际,古文经独传,成为唐代官学。
4.清朝朴学。
清朝儒士将明王朝的衰亡归罪于名儒学风的空疏浮泛,清初儒学掀起了以扬弃宋明理学为前提的复兴汉学的运动,以期经世致用。
第三章2)试论《资治通鉴》对编年体叙事方式的发展。
1.“提纲法”。
XXX对此采用了“先提其纲而后原其详”的方法,这样就使得叙事眉目清楚,为学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追述法”。
XXX对此每每于叙述本领前,用“初”、“先是”等笔法以追溯他的由来,使时间的始末一览而知。
3.“连类法”。
凡叙述道历史事件的有关当事人时,《资治通鉴》对于有关的或同类的事和人,往往连同予记载。
4.带叙法。
这种叙事法在编年史中也是颇为独特的,编年史鱿鱼体例的限制。
很难达到如纪传史那样的“大端”与“细事”并举无遗。
但XXX运用个中叙事方法采纪传之长,补编年之短,使《资治通鉴》的编写达到了更加完善的地步。
第四章2)试述XXX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读书心得——金元之际《诗经》学价值考论
读书心得——金元之际《诗经》学价值考论由于传世文献较少,金元之际的《诗经》学一直未引起充分关注。
即如断代研究,金代《诗经》学几乎不被提及,元代《诗经》学的研究范围则多为南宋入元之后的南方《诗经》学。
事实上,金代学术上承北宋,经学在河南、河北、河东、山东等北宋故地都有很深的根基和渊源。
同时,由于《诗经》横跨经学与诗学两大领域,因而具有更为深广的接受性,可以说没有一个文人不对《诗经》烂熟于心。
如郝经在《朱文公诗传序》中所说:“《诗》之为义,根于天道,著于人心,膏于肌肤,藏于骨髓。
”①《诗经》是士人精神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宋、金分治后,金代《诗经》学沿着北宋路径发展,并因北方多民族的融汇而呈现出与南宋《诗经》学全然不同的样貌;金元之际的战争破坏和文明断裂的危机,又使北方《诗经》学呈现出鲜明的实学特征。
金亡之后,幸存文士许衡、姚枢、王磐等人自觉以传承斯文命脉为己任,精研学术,讲学传道,他们以及在他们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郝经、王恽等人,后来也成为元初制度与文化重建的重要力量,金代百余年学术的积淀也因此由山林重返庙堂。
而随着朱熹《诗集传》传入北方,南北《诗经》学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融汇,是这一时期《诗经》学研究中的亮点之一。
我们不妨以此为切入点,考察这一时期《诗经》学的文本形态、经学价值、时代特征及其在《诗经》学史上的独特位置。
一、文本考察的多种形态与文献价值金代《诗经》学传世文献极少,检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版的《辽金元艺文志》与中华书局2014年出版的薛瑞兆《金代艺文叙录》,除综合的“五经”类外,金代《诗经》学没有专门的著述流传。
相较而言,元代《诗经》学著述数量还算可观,据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的刘毓庆《历代诗经著述考》统计共有77种,但籍贯属于北方、时间属于金元之际的只有一种,即王恽的《商鲁颂次序叙说》。
作为研究元代《诗经》学的专门著作,崔志博《元代〈诗经〉学研究》考证出元代包括“专门著述”“单篇论述”“包含在其他著作中的《诗经》研究”“《诗话》中的《诗经》论述”在内的《诗经》学著述共143种,可谓搜罗备至,其中属于金元之际北方的《诗经》学著述增加到了7种,包括李简《诗学备忘》(佚),王恽《商鲁颂次序叙说》《黄鸟三良说》,郝经《五经论·诗》《朱文公诗传序》,许衡《与耶律惟重》,姚枢等人《五经要语》(佚)②。
理学与诗学的契合——朱熹诗法观综论
第 3期
盐 城 师 范 学 院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n fYa c e gT ah r ie i Hu nt s& S ca ce c s o ra o n h n e c esUnv r t l s y( ma ie i oilS in e )
诗意 , 将理 学本体论 与诗学工夫论联 系起 来。朱熹之诗 法观 是其理一分殊等理学思想在诗学 问题上的反映 , 后世诗论正是在对朱熹诗法观扬弃 的基础上开展 了对诗 法的进 一步研 究。
【 关键词 】 朱熹; 诗法 ; 涵泳; 一分殊 理
【 中图分类号】235 I . 5
【 文献标识码 】 A
Vo . 0 No 3 13 . J n.2 0 u O1
21 0 0年 6月
理 学 与 诗 学 的 契 合
— —
朱 熹诗 法观 综论
王 玉琴
( 城师范学 院 文学院 , 苏 盐城 240 ) 盐 江 20 2
【 摘
要】 朱熹将理 学修养 中“ 涵养须用敬” 涵养 移位 于诗学研究, 出习诗者要象涵泳 经典 一样涵 泳 之 提
细 梳其 文 , 现 从 方 法 论 角 度对 朱 熹 诗 学 进 行 研 意识 , 发 诗人 、 评家 热衷 于建 构一 种 具 体 而微 的法 批 究却 鲜有 涉足 , 而朱 熹对 方 法 的重 视 却非 同一般 , 度理论来指导 诗歌的创作 。陈师道《 山诗话》 后 钱穆 曾说 过 :理 学 家 所 讨 究 之最 精邃 处 , 在 此 云 :杜之 诗法 出审 言 , 法 出庾信 , 过 之尔 。杜 “ 即 “ 句 但
谓抑 扬开 合起 伏 呼应 之 法 , 汉 以上 , 无 所 闻 , 诗法 的看 重不 同 , 重一 时 的江 西诗 派提 倡 “ 胎 晋 绝 名 脱
经学价值的二元性“《诗》亡然后《春秋》作”疏解
2020年第4期No.4,20202020年4月Apr.,2020浙江社会科学ZHEJIANG SOCIAL SCIENCES经学价值的二元性:“《诗》亡然后《春秋》作”疏解□陶磊内容提要传统儒家经典的价值关切,从政治的角度观察并不统一,其既关注德性之正,又关注群体之治,正与治之间不存在统一的宇宙论基础。
关注德性之正,可以《诗》为代表,其宇宙论以人心、人性为中心;关注群体之治,可以《春秋》为代表,其宇宙论基础是天。
《诗》亡然后《春秋》作,反映的是古代政治的核心关切从正转向治的历史变迁。
《尚书》的有德者有天下的观念以德性为政治合法性之基础;《周礼》之王与官制的分离,反映的是指向于治的政治权力的独立,其合法性基础则是基于天道的秩序。
指向于群体之治与作为治权基础的天,是高于天地二分格局之上的天。
经学核心价值在本依论虽是二元,然在认识论上则可以统一,这是两种不同追求的学术可以综合的基础。
传统中的今古文学与汉宋之分,都可以从求正与求治的不同上得到说明。
关键词经学价值二元性正治宇宙论作者陶磊,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杭州310028)国学以经学为中心,经学有古文、今文之分,有汉学、宋学之别,在固有的学术框架之下,经学其实没有太多可以开拓的空间。
尽管今天出土文献对于订正经典文本有很大贡献,但对于经学义理本身的认识并没有大的改变。
周予同先生曾有“超经学的研究”的主张,将经典还原为史料。
1这个主张今天很少有学者愿意接受。
然今天欲在传统经学的基础上开出新的学术,绝非易事,为什么会有今古文学之别,为什么会有汉学、宋学之分,②这些基本的问题不讨论清楚,所谓经学的再出发就是一句空话。
当然,这些问题不讲清楚,经学也很难终结。
不论是终结还是再岀发,这些基本问题总要讲清楚。
要讲清楚这些问题,首先要跳出传统学术框架,直接回到上古学术的场景中,看看传统学术的这些争执在早期是不是有脉络可寻,而学术总是与时代处于互动之中,如果这些问题可以在上古找到线索,那么在上古文明中寻找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比就经学谈经学去寻找这些问题的根源要可靠得多。
诗歌本体论-陈三立的诗歌本体论
诗歌本体论_陈三立的诗歌本体论诗歌本体论_陈三立的诗歌本体论摘要:陈三立的诗论大量地涉及到诗歌本体论。
这在诗论偏向于论述文学形式、美学风格的清末民初,是比较独特的。
目前学界比较注意陈三立的“养气作诗”说。
而实际上,具体分析的话,陈三立的诗歌本体论应该分为“孤愤” 说和“摹状天地”说两个方面。
“孤愤”说中,“孤”和“愤”二者同等重要,“孤”的状态尤为值得注意。
“摹状天地”说则不是客观的描摹自然,而是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性参与;引向的也是一种深微幽隐的美学风格,而不像传统的“天人合一”说一样引向淡远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陈三立;诗歌本体论;孤愤;摹状天地诗歌本体论,指的是关于“诗歌的本质是什么”的诗论。
西方历史上的诗歌本体论有时即是哲学家们的哲学本体论的延伸。
中国则不然,各种诗歌本体论零散地见于诗论家的著述中,与道家、理学等哲学的本体论关系不密切。
中国古代的诗歌本体论尽管“零散”,但丰富多样,中间蕴含着很多极深刻的道理。
清末民初是一个诗歌发达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的大诗人中,陈三立堪称是诗歌本体论最丰富的一位。
他的诗论,在眼光的关注点上,与其他的同光体诗人相比也显得比较独特。
对陈三立诗学的研究,曾经是极为沉寂的。
最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多篇论文。
这些文章中,与“诗歌本体论”较有关系的,是对陈三立的“养气作诗说”的研究。
如胡晓明的《散原论诗诗二首释证》,孙老虎的《陈三立诗学研究》,胡迎建的《论陈三立的诗学观》,对此都有专门论述。
不过,“养气作诗”在陈三立诗论中并没有很突出地指向“诗歌本质”的问题,出现的次数也很少。
具体一些来说,陈三立的诗歌本体论有两点,而两点之间又不是相互割裂的。
本文将对此展开论述。
一、同光体诗人中陈三立最重视诗歌本体论同光体诗人中,诗论最丰富的无疑是陈衍。
不过,陈衍的诗学关注的主要是文学形式、美学风格、作诗技巧、诗歌演变源流等问题。
对诗歌本质、诗人创作心理等“玄虚”一些的问题,他基本是避而不谈的。
从《诗经》看朴素辩证法及美学思想的萌芽
从《诗经》看朴素辩证法及美学思想的萌芽jj,稍量f五着辱易,抽弛承一量磐辛轰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7卷1997年第1期尝嘭毫从《诗经》看朴素辩证法及美学思想的萌芽王云飞《诗经》中,风.雅,颂三大部分分别萌生着朴素辩证法及美学思想的旺芽.现升述于后.一,防徽牡斋的渐变论意识’《周颂?阕予小于小毖”篇写遭: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蒋.自求辛螫.肇允,瞌桃虫,拼飞雏鸟.未堪家多难,予叉集于蓼.”可译成自由诗:过去的剞毒.应该{【为鉴境.不要去捅蚂蜂高.自招警痛.切莫轻视小小的桃虫,它将变成鹃鹰.家邦多难何以可恶,使袅又陷入了困境.这首诗是成语”惩前毖后”的来源.本篇告诫人们对坏事要”防徽杜渐,防患于未然,把坏事消灭于萌芽状态.这种”渐变论”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量变导致质变这样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朱熹注文指出: 小小的鹋鹩,看看戟翻飞为大鹏把鹪鹩误认为雏鹰.这是古人对鸟类认识上的偏差.但意恳却是说.雄壮的大鹛率是由雏鹰一天天长大的.《大雅?生民?板》篇里写遭:.老夫灌灌.小于跷跷.匪(非)我言耄.尔用尤谑,多将螭媾,不可救药.作者描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侃侃而谈.谆谆教诲, 而小辈却以傲慢的高跷腿姿态对待他.长者劝遭,不要说我老,你做事太儿戏.久而久之好比火太瓶盛,不可救药.并严正指出”勿以为筅.这里显然反映了周代先民具有防徽杜渐,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和前诗的思想一样,是哲学上量变质变及渐变论的滥觞. 二,.相对论思想的萌芽《国风?卫》写遭:.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准谓束远,默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窖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遥远的一国到达另一国的时间缩短.这里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春秋时期相对论思想的萌芽. 兰,物各有用,理无定在的观念《小雅?祈父》.鹤呜篇写道:”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作者以仙鹤比喻在野的贤士.指出鹤声清亮高远,比喻正义之声不可淹敉..鱼潜于蕾l{,或在于洁. 以鱼之潜浮,比喻理之无定在,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胚芽.同时以”树檀”款(楮)比喻国家里有贤臣也有接臣.劝诫国君以”他山之石”作为改正过失,提高政绩的磨砺工具.这本身也蕴藏着万物各有其用的辩证唯物观念.玉虽好,还须用石头磨砺.即成语所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四,天人台一”思想的发轫及”重人事,轻鬼神的混杂观念《小雅?析父》十月之交”篇已具有将人世与天象联系起来考察的意识.可以说是后来夭人合~思想的萌芽.即”日有食之.……夸此下民,亦孔之裒.该诗认为日月食是上夭对人间示警.这一点到汉代被董仲舒发挥到极致.一般人认为夭人台一”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提出并加以阐述的唯心主义一元论思想.其实.先秦(两周之交)人们不能充分认识日食, 月食,慧部分写领工太臣抱怨劳而无功,反遭谗害.太规模筑城导致民74从《诗经》看朴素辩证法及美学思想的萌芽怨沸腾.农事失时.民归罪于大臣而领工大臣困天命不彻,只得忍辱负重.井明确指出:下民所遭之孽. 不是来自天抻.群众非议之声不绝+主要因幕是由于人造成的.即下民之孽匪降自天.蹲沓背憎.职就由人.”也就是说灾难由君主人为的主观原因,一意孤行,强迫命令以及奸臣做恶造成的.本篇中高岸为答,探各为睦.”含有沧海桑田即揭示自然界交替变化的哲理意味.它承认自然变化及相互转化现象.这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闻理.当时缱冶阶级的有识之士已具有重人事.事业成败(职兢)由人.非降自天的认识.表明周代先民已选到何等的思想高度——即.得失重在人事这样朴紊唯物论的历史现,或者叫做朴幕无抻论的世界现.当然,.天是自然界,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天人音一思想.也有其合理成分.我们并不排除自然界的异常现象有时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比如.气候反常.影响到农业收成.也就影响了杜会生括乃至政治生活的稳定.但是,就一般性而言,”天人台一总是先秦的臣民对君主的一种善意的狡黠.是一种指桑骂槐式的规谏.其实也是愚忠的一种表现.只是到了汉代以后走向反动.天于既然是天(上帝)的代表,那幺,”天人台一”就意味着天子可¨』代表上帝对臣巳采取生杀予夺之权.这就肯定了君权的至高无上,加强了中央专制主义集权.同时也就使君权与抻权台一.导致东方神秘主义的产生另‘-.《诗》里还反映了一神论和大一统的思想由于这主要是宗粒意识和政治上的统一观念+超出了纯粹哲理思辩讨论的范围,当另文探讨.兹不并论.五,和谐,豢静等等审美意识作为古典艺术杰作,《诗经》已经多方面地反映出我国西周及春秋时期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识首先是以静为美的审美观的出现.恋爱双方不管体形,服饰.思想内涵,行为品质怎样?只要是在恋爱着,一般地说,他(她)就认为对方是美的而这种美应该说是带有相当成分的主观性的.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恋人将对象.美的特质在自己主观意识里不知不觉地夸大了+而这种美的特质是客观性的,但必须经过认识主体的感受才能被发现.就这十意义而言.美又是主观性的.是主观意识对客观莲质的反映. 就其一般性而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阶缓可能有不同的爱情观,围此也就有不同的美的理念和认识.因此,静女其妹~静女其套实际上是对于文静大方的野妹子的主观性赞美.它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卫国)的民间男女对于女性以静为尚的美的观念.后世理学家倡导的笑莫露齿,应莫高声”实际上是这种美学心理形成的文化积淀的产物美是客观外界的事物在人们主观意识里弓【起性感的一种实践体验.美是客观的..和氏献壁.反被斫足.并不是壁不真美.而是未被受主所认识.所以+美又是主观的.是主体的审美鉴赏力的体验过程.美需要能够认识它的眼光去发现它.在混和了金子和豆子的杂物中,鸡子撬选豆子-淘金者首先看到的是金子. 也就是说.美其有主观选择性.苍蝇认为血污和粪便是美的;蝴蠊和蜜蜂认为鲜花——土生土长的真花(不是塑料很花)才是最美的.也可以说,美既具有形式性}又具有内质性.审美意识又是定向性的.同时. 美又是一种创造活动.音乐美不是琴自发产生的,是弹奏出的.而且是按照美的乐律弹奏出的.所以我们说.美是客观外在事物协调作用于主观意识的产物. 审美活动是高级意识活动.然而.高缓意识——人的意识也保留了前例所举苍蝇和蜜蜂那样的本能性审美”要素.例如一些精神病人,一些行为恶劣的人以丑为美.从这十意义上说,美具有主观性特征.美不仅具有主观选择性,且具有穆情性.这可以下列诗句为倒自牧归黄.洵美且异.匪(非)女(汝)之,雀.美人之蔓台j智这是牧童唱给野妹子的歌声:野外归来逆我嫩茅,真鼻美好目悦神恬.不是茅芽多幺美好木语来说.就叫做移情”作用!还有一十主观意象美的典型,那就是<国风?唐》绸缨篇里.绸缪束薪”.绸缪柬刍,绸缨束楚的那位主人公——一十少女邂逅的良人.他的美,主要是由于劳动技艺的娴熟,勤劳而叉质朴?所以才弓【起了乡野妹子的共鸣.撩拨了少女的纯情.在少女眼里,此人是那样的美,以至于叹道:先生啊?先生?怎样才能不负这美好的月光夜景!(原句:”子奇于兮,如此粲者何之意)当然,中国先秦时期同时也更多地萌发了客观美南都学坛(哲学社击科学版)第17卷1997年第1期75 ——即自然美的意识.例如蓼彼萧斯.零露渭号.意思是郭高大的香蒿上挂满了晶滢的露珠儿.”在作者眼里,这也十分优美,并使郁闷的心情得以渲泻(.栽心宦兮)舢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筱朝阳.摹摹萋萋.雍雍喈喈.嘲如果说前一例单纯强调以静为特征的自然美的话.那幺本例着重强调了生态自然环境的生机蓬勃的和谐之美.实际上.《诗经》的大部分篇章都运用有兴”的手法.按照南朱理学家束熹的解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诃也.至于为什么要.先言他物”,朱夫子并未言明.在我看来.这兴都是所谓叙事,抒情诗开头所描写的主人公活动的.背景”.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些背景往往是.风是如何的请月是如何的明.花是怎样的艳,草是多幺的绿.林是多幺的茂.山是何等的崔嵬,水是何等的碧澄鸟儿雍雍喈喈.魔儿自由和鸣之类那样安静,和谐幽雅,富有生活气息的良辰美景.在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里繁{ii生息.或者宴享游戏,谈情说爱,都是卜筮难得的场所.古人在这些”挑之天天灼灼其华”的氛国里,.宜其家室”.象牙等的艺术观赏价值外.而且还具有功利性.当一位先民进人凤舞鹿鸣的园林之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宜其家室..有用即美这似乎庸俗了些.似乎打上了实用主义的印记.但这确是先民不可磨灭的观念的现代表述方式.瞻彼淇奥,绿竹荷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皑先民们这种”爱竹意识后来发展为崇拜”绿竹绕宅青松掩映”的境界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在相宅占卜书里认为这样的绿树环抱的宅子出贵人.这就是说能出人才.因为这贵凡往往是指科举人佳的人.生活在景色宜人的环境里.人才的体质和心理素质也将是健全的.这样.自然美的观念深繇积淀于中洼峰国的民俗文化之中.结论总起来说《诗经》包括如下朴素辩证法等哲理思想和美的意识的萌芽.(一)渐变论的意识.它在政治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就是惩前毖后”,”防徽杜渐”,”防患于未然概念的形成.(二)相对论思想的萌芽.这反映了当时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国际距离相对缩短.旅行的方便使人们悟出相对论意识.高岸为答深答为陵剐使人们从.缎的方面.(时间赢逝的角度)认识到事物的相对变化.(三)鹤鸣篇等潜藏着物各有用,理无定在”的观念.并以比喻的形式初步点出了粗细善恶等的哲理范畴.(四)天人台一”观念是先秦而不是到两汉(董仲舒)时代才有的.它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思想.西周晚期还出理职兢由人.即.重人事,轻鬼神”.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一崭新而灿拦的哲学命题.这种”重人轻神”思想是由唯心论向朴素唯物论过渡的一种桥粱.它是半信半疑的,羞羞答答的,或者说是幼稚而又折衷调和的唯物历史观.这些相互矛盾的思想同时反映在一部作品甚至是一首诗里.表明了先秦思想的丰富而稚嫩.唯心论与唯物论并存;历史唯心论与朴素辩证法交织在一起.思想的不成熟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状况的落后和生产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是毋庸置疑的. (五)美的意识是建立在哲理观念之上的.”茅芽之美就是相对论观念在审美意识中的体现..勤劳之美是功利思想在审美意tR中的又一体现.自然之美和有用之美紧密相联.这自然显然是人化自然,表明了经过人们的改造的自然更美.可见.人类发现美,剖造美,享受美,不断提高美及升华审美能力.无论静态美或动态美.其本质在于和谐.或给人以舒适感(六)美学晟初作为哲学体系的一十分支.今日成长为哲学的姊妹学科,这本身就表明了美在杜会生活中的地位日见重要.美学是哲学之树的一朵奇葩.哲学是美学的根.然而.在世有哲学之前已有美的意识.人类社会先有玩赏贝壳,象牙等等的习惯,先有绘画.雕塑的艺术操作.然后才出现哲理意识.从这十意义上说.哲学是太文化发展基石之上的智慧之果.①②(诗经?目厦?邶》静女篇.⑧l诗经?霹R?邶}静女二幸支意.④⑤l 诗经…I雅?白华,摹萧篇.@(诗盐太雅?生民j喜阿篇.⑦(诗经?国R?周南牲走篇.@{诗筮?目凡?卫}津真蓦.⑨引文均取自丰嘉集注(诗妊,一上海古普出版社,1987半版.[王云飞.开封市羲育学院政史帛讲师]。
论_诗人之诗_与_学人之诗_
一、“学人之诗”、“诗人之诗”的三个层面魏晋南北朝时期,诗论家对“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这一论题已有所涉及。
钟嵘《诗品序》评齐梁诗歌时说:“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
”他认为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是“词既失高,则宜加事义;虽谢天才,且表学问”,决定作品高低的首先是作家的天才,才气缺乏的作家才依仗学问创作。
这说明作家的“天才”与“学问”成为诗论家注意的关联性问题。
较早讨论“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问题的是在宋代。
南宋时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有以诗集呈南轩先生(张轼)。
先生曰:‘诗人之诗也,可惜不禁咀嚼。
’或问其故,曰:‘非学者之诗。
学者诗读著似质,却有无限滋味,涵泳愈久,愈觉深长。
’”[1]此为“学人之诗”话题的渊薮。
所谓“学”,即博学,这里特指儒学,“学者”就是宋代的理学家,“学者之诗”指蕴含着义理的诗歌。
张轼的“学者之诗”提法把理学和诗统一起来,划清了其与悦人耳目的“诗人之诗”的界限,并要求诗歌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还隐性地划定了“学者之诗”与“诗人之诗”的高低。
至清代,随着学宋诗风的高涨,“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的关系受到广泛的关注,集合起来几成为系统的界定,并被晚清影响很大的同光体诗人作为理论基石之一。
对于“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论者大多认为“学人之诗”的特点即以考据为诗,以才学为诗,2009年第9期论“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贺国强魏中林*本文系魏中林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古典诗歌学问化问题研究”(06JA750)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度规划项目(06j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贺国强,华南农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广东广州,510642);魏中林,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063)。
[摘要]“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是中国古典诗学后期的重要命题,辨体与破体的争论是此命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学人之诗”、“诗人之诗”的命题关系到“风”与“雅”两大诗学传统,涉及到中国封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与人格追求。
宋代理学家诗歌创作综论的开题报告
宋代理学家诗歌创作综论的开题报告题目:宋代理学家诗歌创作综论研究背景和意义: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理学成为一种主流思想,对于政治、文化和文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宋代也是诗词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这为我们研究理学家诗歌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理学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宋代的理学家们,不仅在政治、经学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思想,同时也在诗歌创作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因此,系统研究理学家的诗歌创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学艺术和思想内涵,也有助于推动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研究内容和方向: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宋代理学家的诗歌创作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综述。
一、理学家的诗歌创作与理学思想的关系。
主要从理学家的思想体系、修养境界等方面,探究其诗歌创作的思想内涵。
二、理学家的诗歌风格特点。
主要从语言、格律、题材、意境等方面,分析理学家诗歌创作的独特艺术风格。
三、理学家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主要从文学、思想、历史等方面,分析理学家诗歌对于宋代文学和思想的贡献和影响。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宋代理学家的诗歌创作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其中,利用文献资料法对宋代理学家的诗歌作品进行梳理和评述;利用比较研究法分析理学家诗歌的异同、特点和价值,探究其在文学史、思想史和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本论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意义、目的和基本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宋代理学思想体系和修养境界。
主要介绍宋代理学家的思想体系和修养境界,探究其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第三章:理学家诗歌风格特点。
主要从语言、格律、题材、意境等方面,分析理学家诗歌创作的独特艺术风格。
第四章:理学家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主要从文学、思想、历史等方面,分析理学家诗歌对于宋代文学和思想的贡献和影响。
第五章:结论及展望,主要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物理六首 林希逸 赏析
物理六首林希逸赏析《物理六首》是林希逸先生在物理学方面的一部作品,以诗歌的形式展现了物理学的魅力和深邃。
本文将对其中的六首诗进行赏析,带领读者一同领略物理学的奇妙之处。
我们来赏析第一首诗《力学之美》。
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它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
诗中以“物体运动如篆刻,力与加速共舞蹈”形象地描绘了力学中物体的运动轨迹和力的作用,展现了力学中的美感和精确性。
接下来,我们赏析第二首诗《热力学之舞》。
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化和热的传递规律的学科。
诗中以“温度压强都相似,热力学定律是伴舞”形象地表达了热力学中温度和压强的相互关系,以及热力学定律的奥妙和相互关联。
接着,我们来赏析第三首诗《光学之光》。
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光现象的学科。
诗中以“光线折射如行舟,反射映照亮光芒”形象地描绘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展现了光学中的神奇和优美。
然后,我们赏析第四首诗《电磁之舞》。
电磁学是研究电荷和电磁场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诗中以“电流磁场相互连,电磁波动看宇宙”形象地表达了电流和磁场的相互关系,以及电磁波对于宇宙的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来赏析第五首诗《相对之光》。
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创立的物理学理论,研究物体在不同参考系下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
诗中以“时空弯曲共舞蹈,相对性定律是真理”形象地描绘了相对论中时空的弯曲和相对性定律的真实性,展现了相对论的独特魅力。
我们赏析第六首诗《量子之境》。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理论,研究微观粒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
诗中以“微观世界奇妙异,波粒二象看量子”形象地描绘了量子力学中微观世界的奇妙和波粒二象性质,展现了量子力学的深邃和难以捉摸。
通过对这六首诗的赏析,我们不仅领略了物理学的美感和深刻内涵,也深入了解了力学、热力学、光学、电磁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六个物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这些诗歌作品以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将物理学的抽象概念和深奥理论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赏析中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和思维的启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0 2年 6月
Jn 2 0 u .0 2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J OU RNAI OF TI ANJ N I UNI VERS TY ( 0CI CI I S AL S ENCES)
第 4卷 第 2 期
V o .4 N o.2 1
理 学 家 《 论 的 主 旨 诗
石 明 庆
( 开 大 学 文学 院 。 天 津 3 0 7 ) 南 0 0 1
摘 要 : 过 与孔 子 和 汉 儒 论《 》 旨 的 比 较 , 述 了理 学 家 解 《 》 目的 和 宗 旨在 于 涵 养 性 情 , 身 养 性 , 感 通 诗 主 论 诗 的 修 即 发 善心 。 因此 特 别 重 视 《 》 兴 。 对《 》 解 读 , 而 分 析 《 》 诗 之 由 诗 的 进 诗 的创 作 , 一 定 程 度 上 认 识 到 《 》 文 学 作 品 的 在 诗 的
理学 家 自称 得 孔孟 圣 传 , 论《 》 先 是通 过 其 诗 首
对 《 语 》 载 孔 子 的有 关论 《 》言语 的加 以 阐发 论 所 诗 来 表达 他们 的观 点 。
《 小序 》 柱 鼓 瑟 式 的 对《 》 身 的解 说 和 动 辄 诗 胶 诗 本
“ 刺 ”的 阐 说 , 而否 定 小 序 , 定 意 义 上 从 诗 歌 美 因 一 文 本 出 发 对 《 》 行 了 重 新 解 读 , 淫 诗 ”说 的 提 诗 进 “ 出 , 是 使《 》学从 经 学 研究 走 向文 学研 究 的重 要 更 诗
Man I e fL - u -i’ T e r oS i i g i d ao i ejas h o yt h - n x j
SH IM i g- i n q ng ( le e o iea u e。 n a ie st Tini 0 0 1 Ch n Colg fL tr t r Na k iUnv riy, a j 3 0 7 , ia) n
本 质 . 是《 经 》 受 史 上 由 经 学 到 文 学 的 重 要 一 环 。 这 诗 接
关 键 词 : 诗 》 兴 于 诗 ;思 无 邪 ;理 学 家 ;朱 熹 《 ; 中 图 分 类 号 :2 7 2 1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4 3 ( 0 2 0— 1 00 1 0 —3 9 2 0 )20 — 4 3
正心 诚 意方 面 的功 能 。 学 家 自称是 上 接孔 孟 道统 , 理 通 过 对 孔 子诗 教 的重 新 阐 释 , 定 , 其 是 理 学 集 大 成 者 朱 熹 , 诗 尤
不 满 于 汉 儒 脱 离 诗 歌 文 本 对 《 》的 曲 解 , 别 是 诗 特
一
“ 于诗 ”这 个孔 子 提 出的命 题 , 从汉 到唐 的 兴 在 整 个经 学 期 几乎 无 人提 起 , 代理 学 家却 极 为重 视 , 宋 将 其 作 为 读 《 》的不 二 法 门 , 诗 目的在 于求 得 “ 情 性
之 正 ” 即 “ 无 邪 ” 也 就 是 好 善 恶 恶 之 心 。 熹 的 , 思 , 朱
步。 当然 , 理学 家 仍 然是 将 《 》作 为经 学 著 作 , 诗 又
通 过 他们 的理 学 眼光 重 新 发 现 了《 》的微 言 大 义 , 诗 将其 作 为 修 身 养 性 的 圣 学 经 典 , 因此 特别 重 视 的是 《 》的感 发 作 用 —— “ 于 诗 ” 目 的则 是 使 人 “ 诗 兴 , 思
Ab ta tThse s yc n r sst eL — u —i’ t e r OS ij g wi sr c : i s a o ta t h ix ej S h o yt h—i t KONGZ ’ n n r ’ . n e l et a h a n h iSa dHa —u s a d rai h tt e z p r o e o — u —i’ h o y t h—ig i O b o e n n pr d wi o dd a Th r f r Iix e j a u p s f Li e j S t e r O S ij st e m v d a d is ie t g o ie . e eo e.. u —i p y x a n h — a a tn in t h igi h—ig I o e r e hsb o g tl ht O t el e a yq aiyo h —ig.n o ss n te t O t exn nS ij . ns med g e st i r u h i h i r r u lt fS ij o n g t t n a dc n ita i o tn ik i h c e t g hso y o h—ig mp ra tln n t ea c p i it r fS i n . n j Ke wo d y r s:S i] g;b v d a d is ie y S i] g; e e o e c s h一i n e mo e n n prd b h 一i b n v ln e ;Lix e j ;Z n — u — a HU— i Xi
理学 家 虽 然对 四书 的 重视 超 过 五 经 , 诗 经 》 但《
无邪 ” 即 养性 情 之 正 , 而 达 于 正 心 诚 意 修 身 齐 家 , 从
治 国平 天下 的圣人 境 界 。
其 本 身 的 文学 性 质 易感 发 人 的情 感 , 强 调 天 理 人 在 欲之 辨 的理 学背 景 下 , 理学 家 也非 常 重 视修 身 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