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陷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象
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明显,贫血呈正细胞正色素性细胞大小不等。 呈全血细胞减少,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慢性再生障碍贫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平行下降,多为中度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O.01,但绝对值低于正常值;白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比例上升。急性再生障碍贫血,血红蛋白随贫血的进展而降低;网织红细胞计数<0.01,绝对值<15×10/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升;血小板数<20×10/升。
情重,生存期短,发病年龄轻,大多系在非甲非乙型肝炎基础上发病;慢性型属少数,大多在慢性乙型肝炎基础上发病,病情轻,肝炎和再障发病间期长,生存期也长.其发病机理仍不清楚.肝炎病毒对造血干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还可致染色体畸变,并可通过病毒介导的自身免疫异常.病毒感染尚可破坏骨髓微循环.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炎与再障关系密切:至少2-9%的再障患者发病前有病毒性肝炎史;2%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罹患再障;暴发性血清阴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行肝移植的患者特别是儿童有1/3发生再障,而其他器官移植者无一例发生。HAAA具有以下临床特点:①往往在肝炎发生后1-2个月恢复期时才出现严重的全血细胞减少;②肝炎类型多为非甲、非乙、非丙,非庚型肝炎也是病因之一;③肝炎本身往往较轻,但再障严重,多在一年内死亡,预后很差;④多为年青患者(18-20),小儿很少见,男性多见(占2/3);⑤实验检查有免疫系统激活的标志,对强化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良好。治疗措施包括有条件者尽早造血干细胞移植,强化的免疫抑制治疗,雄性激素及蛋白同化激素,中药及造血生长因子等综合治疗。
有时先天性再障和Fanconi综合征有等同的含义。本病多数于5~10岁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约1.3∶1),患者从小智力低下,体格发育较差,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发育停滞现象。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偶见于同胞兄妹中,提示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为遗传性疾病。仅不足10%患者有家族史 其余多数患者呈散发性。1/3患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余为隐性遗传。通过连锁分析揭示DBA的遗传基因位点至少有3个,其中2个位点已确定,分别为19q13.2和8p23.3-p22。已在19q13.2区克隆出相关的致病基因,为核糖体蛋白S19(ribosomal protein S19,RPS19)基因。序列分析发现约25% DBA患者具有RPS19突变。 (2)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cquired aplastic anemia)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综合症,免疫抑制治疗有效。据国内21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年发病率为0.74/10万人口,明显低于白血病的发病率;慢性再障发病率为0.60/10万人口,急性再障为0.14/10万人口;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2024年度常见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家属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 化,如发热、出血等症状,及 时与医生沟通并寻求医疗帮助
。
22
06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2024/3/23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比较
病因研究
国内外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研究 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包括遗传、 环境、免疫等因素的探讨。
诊断技术
治疗方法
国外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法方 面较为先进,如免疫抑制治疗、造血 干细胞移植等,而国内则在中医药治 疗方面有一定优势。
预防感染措施
教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避免 去人群密集场所,减少感染风
险。
2024/3/23
20
心理支持重要性及方法
01
02
03
减轻焦虑和恐惧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 等方式,帮助患者减轻因 疾病和治疗带来的焦虑和 恐惧情绪。
2024/3/23
增强信心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相信医学科学的力量,树 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治疗措施。
2024/3/23
18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2024/3/23
19
患者教育内容
01
02
03
04
疾病知识
向患者详细解释再生障碍性贫 血的病因、症状、治疗及预后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用药指导
教育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了 解药物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饮食建议
提供营养丰富的饮食建议,如 增加蛋白质、铁质及维生素的 摄入,以促进造血功能恢复。
贫血性心脏病
长期贫血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心 功能不全等贫血性心脏病表现, 需定期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等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的免疫抑制
张 乐琴 ★, 女, 1 9 8 0年 生 , 广 西 壮 族 自治 区 南 宁 市 人 ,汉 族 ,2 0 1 0年 广 州 医
学 院毕 业 ,硕 士 , 医 师 , 主 要 从 事 血 液 病 临 床 研
中国组织 工程研 究
第 仃 眷 笫3 6期
2 0 1 3—0 9— 0 3出版
W W W . C R T E R . o r g
C h i n e s eJ o u ma l o f T i s s u eE n g me e d n gR e s e a r c h S e p t e mb e r 3 , 2 0 1 3 V o 1 . 1 7 , N o . 3 6
Z h a n g L e - q i n , X i a o Y a n g , J i a n g Z u  ̄ u n , X i a o H a o - we n , L i L i 。 P a n g Y a n( D e p a r t me n t o f H e m a t o l o g y ,
乱。
( 2 0 1 2 0 7 2 4 0 1 1 1 G Y )
I mmu n o s u p p r e s s i on o f b o n e ma r r o w me s e n c h y ma l s t e m c e l l s o n T c e l l s i n p a t i e n t s wi t h apl a st i c ane mi a
文章编号: 2 0 9 5 . 4 3 4 4
( 2 0 1 3 ) 3 6 - 0 6 4 6 2 ・ 0 6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一、概念
•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A) 是一组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因素或者不明原因所 致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和(或)造血微环境损伤,表 现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综合征。
• 特点 红骨髓总容量减少,代以脂肪髓,骨髓中无恶性细 胞浸润 ,无网状纤维增生,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外 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上常常表现为较为贫血、 出血和感染
胞病态造血现象
3. 染色体核型异常 4. 骨髓活检:幼稚前体细胞异位(ALIP)
(三)恶性组织细胞病
进行性全血细胞减少,可与再障类似 鉴别点: 1. 高热 2. 肝脾肿大,黄疸 3. 骨髓有异常组织细胞
(四)低增生性白血病
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无幼稚细胞或偶见幼稚 细胞,骨髓灶性增生减低,但原始细胞百分比已达 白血病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一)PNH: 无血红蛋白尿发作、骨髓增生低下者易误诊AA 鉴别点: Ham’s ,糖水试验 ,蛇毒因子溶血实验,尿 Rous试验,细胞膜抗原CD59和CD55
(二)MDS
MDS-RA型易与再障混淆 鉴别点:
1. 外周血:三系减少,也可一系或两系减少 2.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不减少,三系细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AA)
教学要求
一、掌握再障的临床表现、血液学特点、 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二、熟悉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和有关发 病机理的学说 三、了解发病情况、病理改变、预后
教学内容
1.概念 2.流行病学 3.再障分类、分型 4.病因和发病机制 5.临床表型
6.实验室检查 7.诊断与鉴别诊断 8.治疗 9.预防 10.预后
3、免疫异常
“虫子”学说 • 临床:BMT抑制免疫后未输骨髓已恢复造血
血液科名词解释
血液科名词解释1、缺铁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苷酸代谢的药物导致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
2、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就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
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与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
3、PIE综合征:嗜酸性细胞增多的肺浸润,就是指以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与嗜酸性细胞肺部浸润为特征的多种临床表现,常病因不明。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就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增多,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
5、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就是指微循环内广泛性纤维蛋白沉积与血小板聚集,并伴有继发纤溶亢进的一种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
6、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
7、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可达30×109/L以上,或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中毒性颗粒与空泡。
骨髓中无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畸形,无染色体异常。
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增高。
常见原因有严重的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出血、溶血等,去除病因后血象变化能恢复正常。
8、Even’s综合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获得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9、血管性血友病:就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以自幼发生的出血倾向、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黏附性降低、瑞斯托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缺陷及血浆vWF抗原缺乏或结构异常为其特点。
10、干细胞(stem cell):就是人体的起源细胞,其特点为具有自我复制、高度增殖与多向分化的潜能。
11、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就是经过大剂量放化疗或其她免疫抑制剂预处理,清除受体体内的肿瘤细胞,而后将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体,使后者重建正常造血免疫的一种治疗手段。
问答题1、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诊断:(1)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典型患者有血红蛋白尿发作,易鉴别。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怎么回事?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病因,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一、发病原因再障病因分类见表1。
约50%~75%的病例原因不明为特发性,而继发性主要与药物及其他化学物质、感染及放射线有关。
现择要分述于下:1.药物药物是最常见的发病因素。
药物性再障有两种类型:①和剂量有关,系药物毒性作用,达到一定剂量就会引起骨髓抑制,一般是可逆的,如各种抗肿瘤药。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如阿糖胞苷和甲氨蝶呤等主要作用于容易分裂的较成熟的多能干细胞,因此发生全血细胞减少时,骨髓仍保留一定量的多能干细胞,停药后再障可以恢复;白消安和亚硝脲类不仅作用于进入增殖周期的干细胞,并且也作用于非增殖周期的干细胞,因此常导致长期骨髓抑制难以恢复。
此外,苯妥英钠、吩噻嗪、硫尿嘧啶及氯霉素等也可以引起与剂量有关的骨髓抑制。
②和剂量关系不大,仅个别患者发生造血障碍,多系药物的过敏反应,常导致持续性再障。
这类药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氯(合)霉素、有机砷、阿的平、三甲双酮、保泰松、金制剂、氨基比林、吡罗昔康(炎痛喜康)、磺胺、甲砜霉素、卡比马唑(甲亢平)、甲巯咪唑(他巴唑)、氯磺丙脲等。
药物性再障最常见是由氯霉素引起的。
据国内调查,半年内有服用氯霉素者发生再障的危险性为对照组的33倍,并且有剂量-反应关系。
氯霉素可发生上述二种类型的药物性再障,氯(合)霉素的化学结构含有一个硝基苯环,其骨髓毒性作用与亚硝基-氯霉素有关,它可抑制骨髓细胞内线粒体DNA聚合酶,导致DNA及蛋白质合成减少,也可抑制血红素的合成,幼红细胞浆内可出现空泡及铁粒幼细胞增多。
这种抑制作用是可逆性的,一旦药物停用,血象即恢复。
氯霉素也可引起和剂量关系不大的过敏反应,引起骨髓抑制多发生于服用氯霉素后数周或数月,也可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发生。
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自身免疫直接抑制造血干细胞或直接损伤干细胞的染色体所致。
3.再生障碍性贫血
发病机制
(一)造血干细胞减少或有缺陷
大量实验研究证实造血干细胞缺乏或有缺 陷是再障的主要发病机制。 种子学说
(二)造血微环境缺陷
基质细胞的功能缺陷也和造血衰竭有关。 土壤学说
(三)再障的免疫发病机制
至少有50%再障患者原因不明,应用抗胸腺 细胞球蛋白治疗严重型再障,有50%病例获 得缓解,这部分病例发生造血干细胞质和 量的异常很可能是免疫介导的。 破坏学说
(五)中医药
治宜补肾为本,兼益气活血。
常用中药为:鹿角胶、仙茅、仙灵脾、 黄芪、生熟地、首乌、当归、苁蓉、 巴戟、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阿 胶等。
国内治疗慢性再障常用雄激素合并中 医补肾法治疗。
(六)造血细胞因子和联合治疗
再障是造血干细胞疾病引起的贫血,一般 剂量是不会取得任何效果,除非大剂量应 用。重组人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再障对提高 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可能有一定效果, 但对改善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效果不佳。但 造血细胞因子价格昂贵,因此目前仅限于 重型再障免疫抑制剂治疗时的辅助用药, 如应用ALG/ATG(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 白)治疗重型再障,常因出现严重粒细胞 缺乏而并发感染,导致早期死亡。若该时 合并应用rhG-CSF(重组人类粒系集落刺激 因子)可改善早期粒缺,降低病死率。
(七)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PNH和再障关系相当密切,20%~30% PNH可伴有再障,15%再障可发生显性 PNH,两者都是造血干细胞的疾病。 PNH伴再障及再障伴PNH红细胞,都可称 谓再障—PNH综合征。
(八)其他因素
罕有病例报告,再障在妊娠期发病,分娩 或人工流产后缓解,第二次妊娠时再发, 但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巧合。 此外,再障尚可继发于慢性肾功能衰竭、 严重的甲状腺或前(腺)脑垂体功能减退症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观察与护理
lO 内, E Om1 马 送到病房后立即回 输给患者。 ) ( 有少数患者回输后出现寒战、 2
态度, 此, 因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是很重要的。2管床医生及责任护 ( ) 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基本常识、 护理要点 , 交代治疗的大概费用及预
《 求医问药 > 下半月千 S e U ekMei l n s T e dc e 0 2 dc A dA k h Mein 2 1 年第 1 a i O卷 第 5 期
39 9
} 与治疗前比{P<0 叭 交 . 后, 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 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介绍 成功的病例, 增强患者及家属对新治疗的方法有售 0 () 。3保持良好的医患关 系, 对患者一视同仁, 视患者为 自己的朋友、 亲人去关心他们, 交谈时多了解 患者 的想法 , 当患者 出现负性 隋绪时 , 患者学 会倾诉 , 会 自我调 节 , 指导 学 必 要 时向有 关人士 求助 , 避免意 外发生 。
力撞击鼻部, 指导患者用软毛牙 刷刷牙, 忌用牙签剔牙 , 一定要用时牙签可用
牙线。 t避免食用煎炸、 带刺或含骨头的食物、 带壳的坚果类食品以及质硬 的水果( 如甘蔗) 进食时要细嚼慢咽, 等, 避免口 腔黏膜损伤; ) ( 高热患者禁 5 用酒精擦浴降温, 避免加重皮下组织出血, 保证充足睡眠 , 避免剧烈运动 , 避 免情绪激动、 剧烈咳嗽。 2 心理护理 ( 由 . 5 1 于病 ) 程长、 重、 病情 疗效不显著, 治疗费用 高等因素, A A 患者常出现焦虑、 抑郁、 甚至绝望等负陛 绪, 这些负性情绪会影响患者的治 疗及护理行为, 从而影响治疗的效果 , 有部分患者对新的治疗方法挣 疑的
发热等不适, 给予其抗过敏药物, 没有出现不适者就不需抗过敏治疗。 ) G 回 输时要严格三查七对制度, 避免查错事故的发生 。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预防 污染细胞 , 免引起感染 等严重并发症 。4输Ms 避 (, C时要用输血器 , 因输液 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体内T细胞活化影响的临床分析与研究
C h i n a .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i t v e T o s t u d y t h e e f f e c t o f b o n e m a r r o w— d e i r v e d m e s e n c h y m a l s t e m c e l l s o n t h e a c t i v a t i o n o f T c e l l s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p a -
临床和实验 医学杂志
2 0 1 3年 3 J 暑 第1 2卷 第6期
骨髓 间 充质 干 细胞 对 再 生 障 碍 性 贫 血 患者 体 内 T细 胞 活 化 影 响 的 临床 分 析 与研 究
刘秋 爽 黄 国清 程 永 红( 深 圳 宝安 区观 澜人 民 医院检 验科 广东 深圳 5 1 8 1 1 0 )
者 T淋 巴细胞 活化体 系之 中。通过流 式细胞仪 对数据加 以获取 , 并计 算 出 C D 3 C D 2 5 与 C D 3 C D 3 8 T淋 巴细胞的表 达率。结果 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 1 x1 0 / 孔, 与单独培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 T淋 巴细胞 ( 对照组) 比较 , 间充质 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 T淋 巴细胞 C D 2 5以及 C D 3 8的表达 呈现 出明显的抑制 作用 ( P< 0 . 0 1 ) ; 当骨髓 间充 质干细胞 为 1×1 0 / 孔 时, 与对照组相 比无显著差异 , P >0 . 0 5 。结 论 对 于再 生障碍性 贫血 患者 而言 , 其体 内 T淋 巴
e y t e we r e a n ly a z e d wi t h lo f w c to y me t y.Re r s u l t s C o mp  ̄e d w i t h T l y mp h o e y t e s c u l t u r e d a l o n e ,b o t h CD2 5 a n d C D3 8 e x p r e s s i o n s we r e s i g n i i f c a n t —
贫血:(概述、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二、临床表现:
血液系统 起病缓,常有面色苍白、乏力、耐力下降、头昏、 心悸等贫血症状。重者全血细胞减少,反复感染 和出血。少数患者可出现轻度黄疸
消化系统 口腔黏膜、舌乳头萎缩,舌面呈“牛肉样舌”
神经系统 可出现对称性远端肢体麻木,深感觉障碍如振动 感和运动感消失;共济失调或步态不稳;锥体束 征阳性、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等
吸收障碍:①内因子缺乏,如恶性贫血、胃切除、胃黏膜萎缩 等;②胃酸和胃蛋白酶缺乏;③胰蛋白酶缺乏;④肠道疾病; ⑤先天性内因子缺乏或VitB12收障碍;⑥药物(对氨基水杨酸、 新霉素、二甲双胍、秋水仙碱和苯乙双胍等)影响;⑦肠道寄 生虫(如阔节裂头绦虫病)或细菌大量繁殖可消耗VitB12
利用障碍:先天性及药物作用
生素B族,富含于新鲜水果、蔬菜、肉类食品中 吸收与代谢 :
食物中的叶酸经长时间烹煮,可损失50%~90%。 叶酸主要在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吸收 ; 缺乏原因: ①摄入减少:食物加工不当及偏食 ; ②需要量增加: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妇 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感染、肿瘤等; ③吸收障碍:腹泻、小肠炎症等; ④利用障碍:抗核苷酸合成药物如甲氨蝶呤; ⑤叶酸排出增加:血液透析、酗酒可增加叶酸排 出
一、铁代谢
吸收部位
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VitB12回肠)
吸收形式 影响因素
食物中铁以Fe3+为主,在酸性环境中或有还原剂如VC 存在下还原成Fe2+便于吸收,动物铁更好吸收
咖啡、蛋类、茶、菠菜等可抑制铁的吸收
转运
转铁蛋白
贮存
贮存形式有两种: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摄入不足 吸收障碍 丢失过多
精神症状 抑郁、失眠、记忆力下降、谵妄、幻觉、妄想甚 至精神错乱、人格变态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病理及中西医治疗方法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病理及中西医治疗方法【概述】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功能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而出现的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病理变化主要为红髓的脂肪化。
根据起病缓急、病情轻重、骨髓损伤程度和转归等,国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国外分为重、轻两型。
我国发病不多,每年0.74/10万人口,其中每年有0.14/10人口为重型再障。
在中医学里,再障属于虚劳、虚损、血虚、血证的范畴。
《金匮要略》曾记载:“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脉浮者,里虚也”。
又说:“面色白,时暝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男子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这些描述均与再障相似,并认证为虚、为劳。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和发病机制约半数以上的患者找不到明确的病因。
(一)化学因素包括各类可以引起骨髓抑制的药物(氯霉素、合霉素及抗肿瘤药、磺胺类)和工业用化学药品(苯)。
这类化学物质中一部分对骨髓的抑制作用与其剂量有关(如苯及各种抗肿瘤药),只要接受了足够的剂量,任何人都能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抗生素、磺胺药及杀虫剂等引起再障与剂量关系不大,而和个人的敏感性有关。
后者的后果往往较为严重。
(二)物理因素 X线、镭、放射性核素等可因阻挠DNA 的复制而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使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干扰骨髓细胞的生长。
(三)生物因素包括病毒性肝炎及各种严重感染也能影响骨髓造血。
关于再障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没有较全面的阐明。
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再障是一组异质性( heterogeneous)疾病。
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1.造血干(祖)细胞内在的缺陷造血干(祖)细胞内在的缺陷包括量和质的改变。
再障患者CD34+细胞中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及长期培养起始的细胞(LTCIC)明显减少或缺如,且CD34+细胞减少的程度与病情的严重性呈正相关。
再障患者的造血干(祖)细胞在长期骨髓培养体系的正常基质上不能增强或增殖能力显著降低。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致全血细胞减少(包括Hb、WBC、PLT)的一组综合病症。
其发病机制为某些理化及病毒等因素引起造血干细胞受损、骨髓微环境缺陷及免疫功能失调。
其主要病理变化为红髓脂肪化。
临床根据发病缓急、病情轻重、血象减低及骨髓损伤的程度等将本病分为急性再障(又称重型再障)和慢性再障。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年发病率为0.72/10万, 其中急性再障为0.11/10万, 慢性再障为0.60/10万。
急性再障自然病程多于1年内死亡;慢性再障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多能长期存活。
一、再障的诊断(一)临床表现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反复感染性发热。
1.急性再障:起病急,进展迅速。
常以出血及感染为主要表现,贫血为进行性发展。
除皮肤黏膜广泛严重出血外,内脏出血常见,主要为消化道、泌尿道、眼底及颅内出血。
感染常表现为高热,以口腔感染、肛周感染、肺炎及败血症为多见。
2.慢性再障:起病及进展均缓慢。
以贫血为首起和主要表现,•出血发生率不高且较轻,多限于皮肤黏膜,青年女性可有不同程度的子宫出血;病程中可并发轻度感染,但容易得到有效控制。
(二)实验室检查1.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发病早期可有一系列或二系列减少。
•贫血呈正色素、正细胞型。
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急性型常<1%, 少数慢性型可轻度升高,•但绝对值几乎都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不良,以急性型为显著,多数慢性型增生低下。
巨核细胞减少,成熟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及网状细胞等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
3.骨髓活检:正常人骨髓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平均为1:1, •若其比例在2:3以下,非造血细胞增多并分布于间质组织中,巨核细胞数减少,•则提示造血功能低下。
不典型再障诊断有困难时可做骨髓活检。
4.核素99mTCS或111InCl3骨髓扫描可估计造血骨髓量及其分布;血清铁增高,59Fe半衰期延长;抗碱血红蛋白大多数升高;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力增高。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再障)定义: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征候群。
发病情况:我国年发病率为7.4/10万人口,较欧美国家及日本的年发病率低。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大于女性。
老年人发病有增多的趋势。
疾病分型:•根据病因:将再障分为先天性(遗传性)和后天性(获得性)。
获得性再障根据是否有明确诱因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原发性再障即无明确诱因者。
•根据病情急缓,(1)重型再障-I型(severe aplastic anemia, SAA-I);(2)重型再障-Ⅱ型(severe aplastic anemia, SAA-Ⅱ);(3)轻型再障。
发病原因:•1、病因:原发性占大多数,无明显原因可查。
•2、继发性•(1)药物及化学物质:是最常见的发病因素。
已知具有高度危险性的药物有抗癌药,氯霉素,合霉素,磺胺药,保泰松,苯巴比妥,阿司匹林,抗癫痫药,吲哚美辛,甲巯咪唑,卡比马唑,异烟肼等。
其中以氯霉素最多见。
但是近年来氯霉素应用减少,它在再障发病中的意义已不突出。
氯霉素是否发病与剂量和疗程无关,而与个体和敏感性有关,后者较为严重,此种情况还见于应用磺胺类药及接触杀虫剂。
化学物质以苯及其衍生物最为常见,如油漆,塑料,染料及杀虫剂等。
除杀虫剂外,这类化学物品的致病作用与剂量有关,只要接受了足够剂量,任何人都有发病的危险。
长欺与苯及其衍生物接触者,比一次性大剂量接触的危险性更大。
•(2)物理因素:各种电离辐射,影响DNA的合成,其生物效应是抑制或延缓细胞增殖,无论全身照射或局部照射均可损伤造血干细胞及微环境而导致骨髓衰竭,长期接触小剂量外部照射,如放射科医师或体内留置镭或钍的患者可发生慢性再障。
•(3)生物因素:风疹病毒、流感病毒、肝炎病毒及各种严重感染。
其中病毒性肝炎与再障的关系较为明确,主要与丙型肝炎有关,其次是乙型肝炎,临床上又称为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障,预后较差。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再障)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的损伤,红骨髓被脂肪所替代,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临床上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再障又名“不增生性贫血”、“低增生性贫血”、“再生不能性贫血”、“再生低下性贫血”、“骨髓功能衰竭症”等。
根据我国21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年发病率为0.74/10万人口,其中急性再障0.14 /10万人口,慢性再障为0.60/10万人口;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慢性再障在老年期增高;北方的发病率略高于南方;我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统计性别比例均是男性多,而欧美国家男女相仿,瑞典1.3/10万人。
近年来,随着对再障认识的逐步深入及诊疗技术的不断改进,对再障的治疗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再障多属中医学中“虚劳”、“血枯”、“血证”、“温毒”等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再障分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获得性居绝大多数,先天性再障甚罕见。
1.病因 下列因素可能导致获得性再障的发生:①化学因素(包括化学药品和化学物品):导致再障的化学药品可分为两类:一类与剂量有关,如抗肿瘤药,接受了足够剂量,一般人都会引起骨髓抑制,导致本病的发生;另一类与其剂量关系不大,而与个体敏感性有关。
据有关资料表明,此类药物超过50种之多,如氯霉素是最常见的一种,对极少数可造成不可逆的骨髓再生障碍,与剂量及服药时间无关,主要是个体敏感性所致,是由于氯霉素影响了骨髓细胞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所造成的。
虽然发病率很低,但死亡率很高,约为80%,应高度警惕,②物理因素:各种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超过一定剂量时,将直接损伤多能干细胞或造血微环境。
如强直性脊柱炎放疗后再障发生率比对照组高40倍。
③生物因素:包括细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等)、病毒(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寄生虫(血吸虫、钩虫等)。
④其他方面:如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慢性肾炎、腺垂体功能减退、某些恶性肿瘤、部分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等,也可引起本病的发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
给予 成 分 血输 注 支 持治 疗 。
1 治疗 结 果 . 3 所有 患 者 M C治疗 前 后 均观 察 外周 血 常 规 、 S 网织
红 细胞 百 分 数 、 肾功 能 、 髓 象及 骨髓 活检 变化 。 床疗 效 :9 肝 骨 临 l 例
A A患者中, 治疗 6 1 个月后, ~4 基本治愈 6例( 重型 4 , 例)缓解 2 , 例
工作 单 位 :16 0 广 州 广 东省 广 州 市第 十 二 人 民 医 院血 液 科 50 2
收稿 日期 :0 0 0 ~ 9 2 1— 8 1
明显 进 步 4例 ( 型 2例)总 有 效 率 6. 无 效 4例 ( 续 在 治疗 重 , 31 %: 继 中) 亡 3例 为 重 型 ) 中 1 死 于颅 内出 血 , 死 于严 重感 ; 死 , 其 例 2例
1 MS . 2 C治疗 方 法
在 局麻 无 菌 操 作下 ,以 1 骨髓 穿 刺 针从 8号
供者 髂 后 上棘 进 行 穿 刺 , 取 骨髓 10 l以肝 素 抗凝 , 免污 染 。 抽 0m , 避 在超 净 工作 台用 密 度梯 度 离 心 法 分 离 , 取单 个 核 细 胞 ( 获 MMC层 , ) 接 种 于培 养 瓶 中 , 入 培 养 液 , 3 ℃ 、%二 氧 化碳 细 胞 培 养箱 培 加 在 7 5
当代护 士 ・0 1 1 中旬 刊 ( 术版 ) 2 1年 月 学
・2 3・
骨 髓 间充 质 干 细 胞 治 疗 再 生 障 碍 性 贫 血 的 护 理
王翠林
摘要
陈惠勤
吴 燕 君
总结 了骨 髓 间充 质 干 细 胞 ( C 治 疗 1 4 再 生 障 碍 性 贫血 ( A 患者 的 临床 护 理 经 验 。 Ms ) 9,  ̄ j A ) 主要 护 理措 施 包括 心 理 护 理 、 格 无 菌 操 严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疗效标准
判定以上三项疗效标准,均应3个月内不输血。
基本治愈: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男性达 120g/l,女性110g/l,白细胞达4 *109/l ,血小板达 100 *109/l ,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 缓解: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男性达120g/l, 女性100g/l,白细胞达3.5 *109/l ,血小板有一定程度 增加,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步。 明显进步:贫血和出血症状明显好转,不输血,血红 蛋白较治疗前1个月内常见值增长30g/l以上,并能维 持3个月。 无效:经充分治疗后,症状、血常规未达明显进步。
治疗
2.促造血治疗 ⑴雄激素:适用于全部AA。 司坦唑醇(康力龙)2mg tid;十一酸睾酮(安雄) 40-80mg tid;达那唑0.2g tid;丙酸睾酮100mg/d肌注。 ⑵造血生长因子:适用于全部AA,特别是SAA。 GM-CSF或G-CSF,5ug/(kg.d);EPO 50100U/(kg.d)。一般在免疫抑制治疗SAA后使用,维持3 个月以上为宜。 3.造血干细胞移植
病因和发病机制
造血微环境异常:AA患者骨髓活检发现造血细胞减少外,还
有骨髓“脂肪化”、静脉窦壁水肿、出血、毛细血管坏死;骨 髓基质分泌的各类造血调控因子明显异常;骨髓基质细胞受损。
免疫异常:AA患者外周血及骨髓淋巴细胞比例增高,T细胞
亚群失衡,T辅助细胞I型(Th1)、CD8+T抑制细胞、 γδTCR+T细胞比例增高,T细胞分泌的造血负调控因子明显 增多,髓系细胞凋亡亢进,多数患者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鉴别诊断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典型患者有血红 蛋白尿发作,易鉴别。不典型者无血红蛋白尿发作, 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可减低,骨髓或外周血可发 现CD55-、CD59-各系血细胞。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DS中的难治性贫血 (RA)有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有时不高甚至降 低,骨髓也可低增生。但RA有病态造血现象,早期髓 系细胞相关抗原(CD34)表达增多,可有染色体核型 异常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 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 3. 造血干细胞移植 40岁以下 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有合适供体 SAA患者
六、治疗
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重型再障的治疗策略
年轻患者
重型再障
老年患者
相合同胞供体
有
没有
强化免疫抑制治疗
治疗反应
相合同胞供体 干细胞移植
没有
有
相合无关干 细胞移植
七、重型再障的疗效标准
(一)支持治疗 1.保护措施; 2.对症治疗; 纠正贫血:成分输血; 控制出血; 控制感染; 护肝治疗等。
六、治疗
六、治疗
(二) 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 1. 免疫抑制治疗 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 ) 马 ALG 10~15mg/(kg·d)连用5天;兔ATG
3~5mg/(kg·d)连用5天; 环孢素:适用于全部AA 3~5mg/(kg·d) ,注意肝、肾损害 ; 其他 甲泼尼龙等。
血涂片
NSAA血象: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可见淋 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
SAA血象: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白细 胞仅见一个淋巴细胞。血小板极少
四、实验室检查
(二)骨髓象 1.SAA多部位增生重度减低,巨核细胞缺乏; 2.淋巴细胞、非造血细胞比例↑; 3.骨髓活检显示全切片增生减低,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或(和)非造血细胞增多,无异常细胞。
1.基本治愈 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男性达120g/L、女性达110g/L,中性粒细胞达 1.5×109/L,血小板达100×109/L,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 2.缓解 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男性达120g/L、女性达100g/L,白细胞达3.5×109/L左右, 血小板也有一定程度增加,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步。 3.明显进步 贫血和出血症状明显好转,不输血,血红蛋白较治疗前1个月内常见值增长30g/L以上, 并能维持3个月。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和治疗
极重型再障(Bacigalupo )
BM 增生度 < 25% 或 25~50%伴 < 30% BM同重型再障,外周血象的标
残余造血细胞并符合下列血象改变
准如下
ANC< 0.5109/L 网红< 20 x 109/L Plt计数< 20109/L
ANC< 0.2109/L 网红< 20 x 109/L Plt计数< 20109/L
CD34+细胞对细胞因子反应性实验,未得出统一结论 在某些先天性造血障碍综合征病例中(DKC,SBDS ),发现端粒
酶修复或保护基因缺陷可能是获得性再障的危险因素 在去T细胞培养体系中,患者造血干/祖细胞表现近乎正常的集落形
成能力,加入T细胞后,增殖受到抑制
评论:获得性再障HSC数量和质量都有异常表现,但究其原因,外在因 素的影响较原发性损害的可能更大
免疫抑制治疗
IST失败的原因:
发病机制不同 误诊 干细胞池枯竭(免疫攻击的结果) 免疫抑制治疗的强度不足
免疫抑制治疗长期并发症
血液克隆性疾病(PNH, MDS, AML) 实体瘤 出现下列情况,应疑及克隆性血液病:
▬ 白细胞异常升高
▬ 周血幼稚细胞 ▬ 周血有核红细胞 ▬ 骨髓变化(超出再障的预期) ▬ 脏器肿大
鉴别诊断
与低增生性MDS的鉴别
▬ 本质不同,处理原则不同 ▬ 周血幼稚细胞,包括有核红 ▬ 骨髓幼稚细胞,病态造血,ALIP,特别注意小/微巨核 ▬ 病情进展,低增生性MDS有可能是向AL转化前的表现 ▬ 细胞遗传学分析,寻找克隆性证据 ▬ FCM分析,造血干/祖细胞比例
鉴别诊断
与急性白血病的鉴别
FA = Fanconi anemia DKC = Dyskeratosis congenital SDS = Shwachmann-Diamond syndrom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陷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章婧嫽 综述 竺晓凡 审校(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天津 300021;2.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天津 300021)[摘要]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 -MSCs)缺陷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该文对BM -MSCs 缺陷在AA 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对AA 治疗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越来越多的实验室证据证明了BM -MSCs 缺陷在AA 的发病中极有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其生物学特点、基因表达谱的缺陷,抑或是增殖分化能力、造血支持作用乃至免疫调节功能的耗竭,都成为在免疫失衡基础上促使AA 不断进展至难以恢复的重要节点。
随着MSCs 研究的不断深化,将恢复骨髓造血微环境为主要目的的MSCs 输注可能成为AA 治疗的新模式。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1):100-106][关键词]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陷Defectiveness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ZHANG Jing-Liao, ZHU Xiao-Fa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enter of Pediatric Blood Diseases, Institute of Hematology and Blood Disease Hospital, Pec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Tianjin 300021,China (Email: xfzhu@)Abstract: The defectiveness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s) in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 (AA) has been a frequent research topic in recent year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defectiveness of BM-MSCs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the mechanism of acquired AA and the prospective application of BM-MSCs in the treatment of acquired AA. An increasingly number of laboratory statistics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defectiveness of BM-MSCs is more likely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A, namely, the apparently different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the decreased ability of supporting hematopoiesis as well as self-renewal and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exhaustion of regulating immune response of hematopoietic environment. Those abnormalities continuously prompt AA to become irreversible bone marrow failure along with the imbalanced immunity. With deepening research on MSCs, infusion of MSCs for the primary purpose of recovering hematopoietic microenvironment may become a new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AA. [Chin J Contemp Pediatr, 2015, 17(1): 100-106]Key words: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Defectiveness综述[收稿日期]2014-06-24;[接受日期]2014-09-13[作者简介]章婧嫽,女,硕士研究生。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015.01.024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cquired aplastic anemia,简称AA)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以骨髓增生减低及三系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为特征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
近年研究表明,异常的免疫细胞及分子介导的造血干细胞功能缺陷及骨髓造血微环境异常是AA 的微观表现[1-2]。
异常免疫细胞通过分泌诸如IFN -γ、TNF -α和ILs 等多种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地破坏骨髓中的造血干/祖细胞,同时抑制基质细胞产生早期造血生长因子,使得骨髓正常造血受到抑制[3-5]。
既往研究表明,AA 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存在生物学特性异常和功能的损伤,其CD34+细胞表达的与免疫应答、凋亡、细胞周期及增殖相关的基因不同于正常人,体外培养方法发现造血干细胞及髓系造血祖细胞数量锐减,这可能是造血干细胞(HSC)过度凋亡所致骨髓衰竭的重要机制之一[6-7]。
免疫异常是AA 发病的主要病理机制[2,7],而异常的T 细胞又是发病的重要因素,由CD4+ T 细胞及CD8+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造成了AA患者的HSC损伤,这一过程包括激活的树突状细胞(DCs)促进Th1/Th2失衡并激活更多的CD8+ T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活性减低、异常的免疫细胞及间质细胞产生大量的诸如IFN-γ、TNF-α、MIP-1α和IL-2、-8、-12、-15、-17、-23等细胞因子构成细胞因子网络,从而损伤造血干/祖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以及间充质干细胞。
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在内的骨髓基质细胞本身的缺陷,极有可能是AA的另一病理机制。
本文对BM-MSCs缺陷在AA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1 AA患者BM-MSCs生物学特性改变1.1 AA患者BM-MSCs的形态及免疫表型通过正常对照和AA儿童的BM-MSCs研究发现,患儿BM-MSCs前3代形态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患儿BM-MSCs较对照出现提前分化和老化现象,且体外培养成功率低于对照组[8]。
研究表明AA患儿与正常对照BM-MSCs具有相同的免疫表型,CD29、CD44和CD105阳性,而CD3、CD19、CD34和CD45等造血细胞的标记阴性,但动态观察发现,随着培养时间延长,BM-MSCs的生长速度和增殖能力逐渐下降[9]。
正常BM-MSCs 均可传至20代以上,而AA患儿BM-MSCs传代多在15代以内。
还有研究证实,虽然A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BM-MSCs均表达CD105、CD73、CD90、CD29、CD44、CD49e、CD166和HLA-ABC,但不表达CD34、CD45和HLA-DR[10-11]。
通过β-微管蛋白荧光标记后,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AA患者的BM-MSCs纺锤形、漩涡状结构比对照更为不规则且凌乱。
1.2 AA患者BM-MSCs的基因表达谱异常Li等[12]对基因表达谱的筛查并通过实时定量PCR验证后发现AA患者BM-MSCs与正常对照相比,有314个基因表达不同,其中207个基因表达上调,107个基因表达下调,这些基因大部分参与了包括甾体激素的生物合成,脂肪细胞因子、细胞粘附分子(CAM)、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细胞周期循环,造血干细胞系发育与凋亡等在内的重要生物过程的信号通路。
这与之后所证实的AA患者BM-MSCs众多生物学特性异常一致,提示异常的基因表达谱可能是BM-MSCs 功能紊乱并造成骨髓造血微环境中干/祖细胞异常增殖分化、凋亡增加、生物学特性改变的重要根源之一。
2 AA患者BM-MSCs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减低造血支持作用AA发生骨髓衰竭的病理机制复杂,发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为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或质量缺陷,然而其内在机制仍有待研究。
AA患者造血干细胞缺陷和骨髓微环境异常可能同时存在。
虽然MSCs 支持促进造血的机制尚不清楚,但是MSCs对骨髓造血微环境的营养支持作用以及对促进骨髓造血祖细胞植活的造血重建作用是已被多项研究证实的[13-14]。
研究发现AA患者BM-MSCs分泌SCF及可溶性c-kit受体的含量低于正常人,推测SCF水平的下降是AA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15-16]。
研究证实,SCF水平下降后,其与配体c-kit结合也会随之减少,SCF/c-kit信号通路异常不仅影响HSC的增殖能力,同时还会降低其他的造血生长因子的反应性,故而SCF减少极有可能影响造血功能。
由此推测骨髓造血衰竭的发生可能与此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是Kojima等[17]研究发现AA患者血浆中可溶性SCF水平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别。
刘双等[18]检测AA治疗前后及正常人(对照组)骨髓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发现治疗前骨髓组织中VEGF、bFGF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缓解后VEGF、bFGF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作为骨髓组织中两种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表达水平的变化与骨髓基质损伤及恢复程度一致。
IL-6的作用在于上调造血干细胞进入G0期,促使G0期细胞进入增殖周期,从而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成熟。
虽然作为一种重要的前炎症因子IL-6在AA小鼠模型(放射与化疗药物构建)中分泌水平较正常小鼠高[19],但AA患者BM-MSCs lL-6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进一步说明AA患者BM-MSCs在支持造血干细胞增殖和成熟方面存在缺陷[20]。
FGF2作为发挥调节骨髓造血支持作用的重要细胞因子,由相应受体通过旁分泌及自分泌信号通路刺激基质细胞扩增并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21]。
研究表明,AA患儿BM-MSCs FGF2表达水平较正常人低,因而推测BM-MSCs低水平的FGF2表达极有可能参与AA的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