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导学案
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记住本文的生字、新词。
2、能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学习重点与难点】理解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和中美教育哲学的异同。
(重难点)【课时计划】1课时【课前准备】:利用课前时间,充分阅读课文,勾画出重要的字词,要求在课前思考课后练习第一题。
二、【预习交流】:提示:标示好自然段序号;留意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光纤.()芯.片()挠.头() pin()用胆qie( ) mi补()2、根据语境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与日俱增:按部就班....:层出不穷:归根结底:4、完成练习册上的预习积累部分。
5、你觉得文章哪个地方你还不能理解?写在下面。
三、【合作探究】(28分钟)【再读课文,理解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中美教育哲学的异同】带着以下问题,再读课文后回答:1.细读课文3—9段,我能找出概括说明两百多年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细读课文10—13段,并互相讨论交流:“科”与“技”哪一个更重要一些?二者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细读课文14—17段,讨论概括: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有什么差异?在文中画出相应语句。
广东省清新区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预设问题:让学生了解课文解说的事理,并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作深入思考。
五、当堂达标
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15分)超级网银(沈而默)
①“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查询、对账、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互联网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课题
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学习目标
1.掌握“归根到底、与日俱增、按部就班”等词语。
2.理清课文结构内容,把握逻辑顺序,进一步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作深入思考。
4.理解本文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5.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比较。
学习重点
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作深入思考。
④一般来说,在使用“超级网银”前,用户首先需要成为签约客户。登录各家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主页,在“我的账户”→“账户管理”→“他行(互联)账户查询/签约”下面,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操作选项。
⑤使用传统网上银行系统时,如果想了解自己在各家银行的账户情况,需进行多次登录、查询操作。而“超级网银”通过统一的操作界面,可直接向各家银行发送交易指令并完成操作,查询管理在多家银行开立的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一个U盾可以完成多家银行的网银登录。
1.掌握“归根到底、与日俱增、按部就班”等词语。
2.理清课文结构内容,把握逻辑顺序,进一步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3.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作深入思考。
4.理解本文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5.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比较。
导学案: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解说的事理,并能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作深入的思考。
2.了解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
3.培养创新精神。
第二课时
【探究案】
1.细读课文3—9段,找出能概括说明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的语句。
2.细读10---13段,讨论“科”与“技”哪一个更重要?二者有什么关系?
3.细读14—17段,讨论概括: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有什么差异?在文中画出相应语句。
4.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5.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那一种?说说理由。
【品味经典】
1.旧事物是一切新事物的源泉。
-----(俄)别林斯基2.生命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创造。
-----(法)罗曼罗兰3.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八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定律。
-----(英)牛顿4.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之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
-----(美)马克吐温5.科学地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美)杜威6.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
------邓小平。
八年级上册语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导学稿(教师解析版)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导学稿(教师解析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科学实例,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交流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科学实例,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3)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和思路。
2. 课文中的科学实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科学实例的理解和分析。
2.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回顾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2)提问:同学们认为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2)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科学实例,并简要概括其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和思路。
(2)讲解课文中的科学实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自己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讨论结果。
5. 总结拓展:(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让学生思考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挑战。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写一篇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短文。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并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思考。
八年级上册语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导学稿(教师解析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提高学生对科学发展的认识,了解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
(2)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提高学生对科学发展的认识,了解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
(2)作者观点的提炼和归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提问:“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引发了你哪些思考?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要求学生标注出文章中自己不理解的部分。
3.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解答。
(2)讲解文章中的专业术语,帮助学生理解。
(3)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提炼和归纳,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大家共同讨论,形成共识。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提醒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2. 请列举出你所了解的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堂拓展1. 文章提到了哪些科学发展的例子?这些科学发展如何影响了人类2. 请举例说明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谈谈你的感受。
七、实践探究1. 请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科技发展领域,如互联网、、生物科技等。
八年级上册语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导学稿(教师解析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己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合作学习,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认识到科学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基本内容及其结构。
(2)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
(2)作者论证方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文章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科学的思考,如:什么是科学?科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搜集与文章相关的信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提炼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引用等。
4. 合作学习:(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课堂练习:(1)针对文章中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和运用。
(2)模仿作者的论证方法,写一段简短的论证文字。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强调科学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讲解,完善自己的学习笔记。
2. 选择一篇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自主学习。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科学的随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如: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课堂讨论的活跃度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策略1. 问题驱动: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章内容。
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导学稿(教师解析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导学稿(教师解析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的背景及作者。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分析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的含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含义。
1.4 教学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作者及背景的了解。
评估学生对课文含义的理解。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
培养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
解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
学生跟随教师解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4 教学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关键概念和观点的理解。
评估学生对课文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的解析能力。
第三章:思考与讨论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2 教学内容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3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参与讨论。
3.4 教学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评估学生观点和想法的独创性和逻辑性。
第四章:实践与应用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将课文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科学的魅力。
4.2 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活动,将课文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体验科学的魅力。
4.3 教学活动教师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
学生跟随教师参与实践活动,体验科学的魅力。
4.4 教学评价检查学生对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评估学生将课文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的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收获。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习效果。
八年级上册语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导学稿(学生练习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3)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
(2)对课文内容进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2)提问: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变化?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分析课文中所举的实例,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5. 总结提高:(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2)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总结20世纪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八年级上册语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导学稿(学生练习版)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导学稿(学生练习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回顾与思考,提出面向21世纪科学发展的观点。
2. 掌握本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作者提出的科学观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中的科学技术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标记出不理解的部分。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讲解课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4. 案例分析:选取现实中的科学技术问题,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科学技术发展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讲解,整理课文中的关键观点和概念。
2. 选取一个现实中的科学技术问题,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笔记,检查他们对课文观点的理解。
2. 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运用课文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短文,了解他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思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科学技术发展的案例和资料,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准备课后作业的评分标准,确保作业评分的公正性。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挠头( )聘用( ) 胆怯( )屡屡( )
趋势( )芯片( )漏洞( )华裔( )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姓名:
B.保障粮食安全,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但归根结底要依靠自己。
C.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目前市场上对花园洋房没有统一的概念标准,各式花园洋房层出不穷。
(1)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2)作用:具体、准确有力地说明了“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6.(福州中考)综合性学习。
(1)在“科海泛舟”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导致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社会问题。根据你了解的有关科学技术正面功能和反面效应的事实,参照例句,仿写一个句子。
当堂达标促学
学生学法
1.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B )
A.胆怯(què)发酵(jiào)伎俩匿名
B.聘用(pìn)弥补(mí)褶皱嗤笑
C.趋势(qǖ)挠头(náo)称职载体
D.履次(lǚ)竞争(jìng)修葺祈祷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晶心科技总经理林志明表示,感测装置的使用与日俱增,这些装置具有高效能、小面积和低功耗的优点。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序号
日期
执笔
八年语文组
审核
李树锐
四、理解并抄写生词。
课题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课型
八年级上册语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导学稿(学生练习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导学稿(学生练习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3)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信息提取和处理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自己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树立科学精神。
(2)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2)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及其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对作者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科学的思考,导入新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课后练习题目。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长期表现:关注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进步和兴趣培养,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策略1. 问题驱动:通过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案例分析:运用具体的科学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导学稿(教师解析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导学稿(教师解析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中的科学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科学伦理和科学精神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专业科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
(2)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解析。
(3)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准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2)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和好奇心。
(2)引出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学生标记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不理解之处,准备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课文中的专业科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问题。
4. 课堂讲解与解析:(1)教师对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进行解答和指导。
八年级上册语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导学稿(教师解析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专业科学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对作者观点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3. 合作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和观点。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文解析:(1)对课文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专业科学术语和概念。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科学随想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1)深入学习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中关于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科学精神的论述。
八年级上册语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导学稿(学生练习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的主要内容,掌握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论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理解科学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的主要内容,掌握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 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论据,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认识科学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的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提问: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有哪些影响?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论据。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深入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讲解科学的重要性和局限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6. 课堂小结:提醒学生要关注科学的发展,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当前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
2. 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博物馆或者科研机构,增强对科学的直观感受。
八年级上册语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导学稿(教师解析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和论据,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发展的前沿,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2. 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论据。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专业科学知识。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论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内容产生期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标记出不理解的部分。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课文中的专业科学知识,分析作者的观点和立场,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论据。
4. 小组讨论:5. 课堂小结: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课堂小结,梳理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课文内容的读后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以便下次教学时进行改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2. 参考资料:相关科学发展的资料、课文解析、学生作业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专业科学知识,分析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论证分析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世界之交的科学随想》讲学稿(无答案) (新版)语文版
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学习目标与要求:1.熟读课文,掌握注释与生字词。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说明顺序,全面理解课文内涵。
3.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鼓励培养创新精神。
知识链接:1.作者档案作者杨振宁国籍美籍华人评价物理学家成就与李政道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2.题目解说“世纪之交”表明了作者的立足点是整个20世纪即将结束、21世纪即将开始的这个时间段,表明文章既要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更要展望21世纪科学的发展。
“随想”带有一定的抒情性和历史沧桑感。
文章大气磅礴,令人振奋。
模块一:自主学习模块二:交流研讨学习内容摘记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1.默读文本,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屡.屡()弥.补()胆.怯()光纤.()聘.用()挠.头()胰.岛素()2.默读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与日俱增:按部就班:归根打底:层出不穷:3.朗读课文,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是什么?4.精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归纳文章结构。
建议从文中画出这些句子。
研讨内容摘记内容一:小组成员之间交换讲学稿,看看他的答案与你的有什么不同,将不同的答案的题在你讲学稿上标注出来,并直接提出质疑。
内容二:请组长组织,全组同学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结合所学的说明方法,找出文中出现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内容三:请组长组织,全组同学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有什么异同?试着概括作者的看法,并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模块三:巩固内化学习任务摘记任务一:概括文章的内容。
任务二:归纳本文出现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课题: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授课时间第周班级姓名模块四:当堂训练一、基础题。
1.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A.胆怯(què)与日具增 B.聘用(pìn)弥补(mí)C.趋势(qǖ)挠头(náo) D.履次(lǚ)竞争(jìng)2.指出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两项(),并改正。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习题精选(无答案) 语文版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习题精选助学指要这篇课文分析了近二三十年来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学习这篇课文,要从科学家的谈话中受到启迪,辩证地认识中美文化的特点。
读读练练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给下面词语中加下画线的字注音。
屡屡()胰岛素()芯片()挠头()胆怯()聘用()2.释义并造句。
与日俱增释义:造句:按部就班释义:造句:二、整体理解1.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第二部分(第10—13自然段):2.列表比较美国教育哲学与中国教育哲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美国教育哲学中国教育哲学相同点不同点适应对象及效果学习方式三、课内语段阅读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哪个不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
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的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
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
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的30%~40%的学生较有益处。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人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
这方面我自己有亲身的体验。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在讨论的是一个美国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学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导学案无答按语文版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讲解的事理,并能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作深切试探。
2.学习本文层次清楚地说明事理的方式。
【学习重点难点】1.了解作者讲解的事理及如何讲解事理。
2.了解中美科技进展及教育哲学上的不同。
【导学指导】一、知识链接走进杨振宁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路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字词积存芯()聘()弥()挑战:弥补:屡屡显现:归根到底:与日俱增:层出不穷:循序渐进:2.阅读课文,简要归纳本文向咱们介绍了什么事理?3.作者以为两百连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缘故是什么?4.作者由这些循因推测,产生了那些随想?5.杨振宁以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不同是什么?【知识小结】【拓展训练】文中列举了许多艺术家“梦笔生花”的故事和科学家的“科学之梦”,二者有何一路的地址?你从中取得如何的启发?【总结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中美科技进展及教育哲学上的不同。
2.熟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3.联系自身实际深切试探。
【学习重点难点】1.了解中美教育哲学在鼓舞创新上的不同。
2.自觉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导学指导】1.文本探讨:精读课文第3-9段,归纳说明两百连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缘故。
2.阅读课文第10-13段,彼此讨论并交流:“科”与“技”哪个更重要一些?二者有什么关系?3.细读文章第14-17段,归纳说明: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舞创新上有什么不同?4.文章题目有什么特点?请谈谈你的观点。
【知识小结】【基础训练】完成讲义P172第二题。
【拓展训练】文章中提到中美教育中学习方式的不同,结合自身实际,你以为自己更适合哪一种学习方式?应注意哪些关键能力的培育?【总结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解说的事理,并能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作深入思考。
2.学习本文层次清晰地说明事理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及如何解说事理。
2.了解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走进杨振宁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字词积累
芯()聘()弥()
挑战:
弥补:
屡屡出现:
归根到底:
与日俱增:
层出不穷:
按部就班:
2.阅读课文,简要概括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事理?
3.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是什么?
4.作者由这些循因推测,产生了那些随想?
5.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什么?
【知识小结】
【拓展训练】
文中列举了许多艺术家“梦笔生花”的故事和科学家的“科学之梦”,二者有何共同之处?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
2.认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3.联系自身实际深入思考。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2.自觉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导学指导】
1.文本探究:精读课文第3-9段,概括说明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2.阅读课文第10-13段,相互讨论并交流:“科”与“技”哪个更重要一些?二者有什么关系?
3.细读文章第14-17段,概括说明: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有什么差异?
4.文章标题有什么特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小结】
【基础训练】
完成课本P172第二题。
【拓展训练】
文章中提到中美教育中学习方式的不同,结合自身实际,你认为自己更适合哪种学习方式?应注意哪些关键能力的培养?
【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