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我国的大学章程分析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大学之道民国时代-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

大学之道民国时代-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

一提起民国教育,可能所有人都会想到那灿烂如星辰般的大师们;会想到陈寅恪先生所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仿佛那个时代高洁的不食人间烟火,仿佛只要唤一声大师,大师们就驾着七彩祥云从天而降。

可梳理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民国大学教育的成功,民国人才的井喷并非真的如此简单。

我们想要展现的就是掀开华丽辞藻所掩盖的真实历史,从而使得我们可以真正去探寻“大师”与“名校”是怎样炼成的……政府:复兴之路始于教育民国教育印象:万般皆下品唯有教育高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

”。

“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

晚晴新政:近代中国新式教育开端重视师范教育清政府在“新政”时期对教育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虽然效果部分地违背了清廷的主观愿望,但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成为近代教育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与深刻启示的改革。

在此次政策变革中,清政府对内重视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对外引进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知识,积极派遣学生出洋留学。

北洋军阀办教育面面观:张作霖尊师韩复渠不差钱韩复榘在山东主政七年,山东的教育事业不仅不落人后,且发展迅猛。

就是教育工作本身,韩复榘也总是放手让何思源去做,他从不横加干涉,更未向教育界安排过一个亲信。

再说阎锡山。

山西当年的教育,被称为中国教育的典范。

自1942年开始,山西全境适龄儿童入学率,每年都能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国民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并视其为“立国之本”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就意识到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并视其为“立国之本”。

民国早期(1912~1927年)大学训育组织变迁

民国早期(1912~1927年)大学训育组织变迁

浅析民国早期(1912~1927年)大学训育组织变迁摘要: 1912年至1927年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在社会变革影响下此时的大学迎来了世纪性的挑战。

大学训育作为这一时期学生管理的主要方式,发生了从学监制到训导制、学生自治会的转变,这一变化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关键词:民国早期大学训育组织变迁一、学监处到训导处(训育主任)、学生自治指导委员会的变迁清朝后期,在官方的书院改学堂章程中,表明“在组织管理方面,不设山长,仅委派提调一名,监院两名负责书院日常行政”[1]。

198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改监院为斋务长,下设监学官、检察官。

其后的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学堂等均设立监学官。

民国成立后,大学管理沿用学监制,只是“监学”改为“学监”,由学监、舍监负责管理学生。

之后,1912年9月颁布的《学校管理规程》中第三条规定“校长、教员及学监负训育学生之责任”[2],同年10月颁布的《学校操行成绩考查规程》中第一、二条对学监职能都有明确规定。

具体实践中,北洋大学制定的《国立北洋大学校办事总纲》第一条、第三条分别对学监主任的地位和职务进行规定;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的《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章程》对学监员的职能做了规定。

1914年7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直辖专门以上学校职员任务暂行规程》,对学监做了详细规定:“直辖专门以上学校设职员如下:校长、学长、教务主任、教员、学监主任、学监、庶务主任、事务员;学监主任承校长之命,掌学生之训育,学监承学监主任之命,分掌管理学生事宜”[3]p795-796。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监制作为大学的组织形式存在,如蔡元培初到北大时,仍然是“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少数人办理[4]”;到1918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职员中还包括:学监主任、学监兼斋务书记、学监、学监处事务员。

[3]p732。

此时学监是直接参与学生训育的人物,是训育活动的直接承担者。

直到后来受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大学学生管理的观念和方法发生转变,学监的组织形态才逐渐被替代。

从民国的高等教育政策看国家与大学的关系(1)

从民国的高等教育政策看国家与大学的关系(1)
( 二) 高等教育经费政策 经 费 独 立 是 教 育 独 立 的 保 障 , 哈 罗 德·珀 金 在 《高 等教育新论— ——多学科的研究》关于“历史 的观点”中 , 指出: “当大学最自由时却最缺乏资 源 ; 当它拥有最多 资源时则最不自由。”[2] 从经济学角度看本应不成立的 命题却成为教育领域的真理, 其关键在于要认识到国 家是高等教育的最大投资者, 而非高等教育自身。所 以, 在探究国家与大学的关系时, 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就 显得尤为重要。民国时期, 大学的教育经费由中央负 担, 但由于战乱、政局不稳、经济 困难等原因 , 经费问题 一直是民国时期困扰大学的重要问题, 在学术界一直 存在着“经费 独立”的呼声 , 尤其是蔡元培极力主张, 他 还专 门在 《提 议 教 育 经 费 独 立 案 》中 主 张:“一 切 教 育 收 入,永远悉数拨归教育机关保管,实行教育会计独立制 度,不准丝毫拖欠。”[3] 虽然1927年国民政 府批准 了 《教 育经费独立案》, 但是, 由于执行中 官员阳奉阴违, 且不 久 国 民 政 府 就 实 行 了 “财 政 统 一 政 策 ”, 这 便 使 其 成 为 泡影。由此可见,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依然是 高等教育独立的羁绊, 经费独立也只能是学界的精神 追求。 ( 三) 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政策
日批准成立了独立于行政院外, 直接隶属国民政府的 大 学 院,并 于1927年7月4日 颁 布 了 《中 华 民 国 大 学 院 组 织法》, 规定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与此同 时,在地方以大学区制代替原来的教育厅制,以保障教 育的学术性。但是随着当时中国政局的变化,大学院制 于1928年 10月 23日 改 为 教 育 部 ,一 年 后 大 学 区 制 也 随 之 取消。大学院及大学区制的失败有众多原因, 但主要的 还是政治层面的, 它因南京政府为从政客和军阀手中 抢夺教育权而实施, 又因蒋介石在政治上实行独裁,从 根 本 上 是 不 允 许 以 “教 育 独 立 ”为 主 旨 的 大 学 院 、大 学 区制存在而结束。所以这种试图逃脱国家对高等教育 控制的尝试, 始终都没离开政治因素, 最终也逃脱不了 失败的宿命。

对民国高等教育的思考

对民国高等教育的思考
民国初年,为适应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开始逐 步发展壮大。
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冲击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 和教学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方的高等教育模式和课程 设置也开始被引入中国。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教育开始受到怀疑和反思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倡西方式的教育改革。
文化自信的培养
民国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 族自豪感,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 育教学之中。当代教育应继续加强文化自信 的培养,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 文化观。
THA重本土化特色,将西方先 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 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当代教育应继续坚持本土化特色,弘扬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形成 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教育创新与文化自信的构建
创新教育模式
民国高等教育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引入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教育教学的 创新发展。当代教育应积极创新教育模式, 探索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现代化教 育模式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学科设置与课程建设
学科设置多样化
民国高等教育注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设置众多学科领域,涵盖 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
课程建设灵活性
民国高等教育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灵活的学分制度和转专 业机会。
重视实践与实验教学
民国高等教育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设置实践教学和实 验课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术自由受限
在政治高压和社会保守观念的影 响下,学术自由受到一定程度的 限制,学者们的思想和研究成果
受到束缚。

关于简析民国时期的大学自治

关于简析民国时期的大学自治

关于简析民国时期的大学自治民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大学自主权的争夺正是这个时代中的重要一环。

自我主义、学术独立、自主治校的教育理念在民国时期被广泛倡导,同时也在大学中得到了良好的实践。

大学自治的发展历程民国时期对大学自主权的争夺始于1917年,当时北京大学内部开始展开关于大学自治的激烈争论。

争论主要集中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之间:一种认为大学应当“自我主义”,实行自主治校;另一种认为大学应当“民主化”,实行民主管理制度。

在这次争论中,以“自我主义”为代表的观点最终获得了胜利,未来的几十年中,大学自治的理念被广泛推广,成为民国时期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

大学自治实践的具体措施民国时期,大学校长、教授、学生等各方面都为争夺大学自主权进行了积极努力。

他们共同通过制订法规、设立委员会、争取政府支持等途径,确保大学自治制度得以落实。

在实践中,大学自治的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选举制度大学中设立学生会、教授会等组织,通过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领导人员,以民主的方式确保大学内部事务的公正解决。

管理制度大学建立规章制度,包括校纪、校规、学生守则等,规范学生行为,并制定处罚及监管等有关制度。

此外,大学内还设立了校务委员会、纪律委员会等机构,以监督实施这些规章制度。

课程设置为保障教育质量,大学实行学科自主管理制,教授选择自由,课程设置自主,学校内部通过定量评估来对课程进行科学调整。

大学自治的影响与意义作为民国时期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大学自治不仅意味着大学内部的自我管理和独立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大学独立于政府的一种权力和地位。

这种自治制度的落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另外,大学自治还产生了其他一些有益的影响,比如:增强民族意识大学自治制度的推行,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促进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学自治制度的实施,使大学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加强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演变研究

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演变研究

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演变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第四十条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研究价值。

要想研究中国大学制度的应然,首先应该了解它的实然,但这种应然的内容肯定已部分存在于目前甚至之前的大学制度的实然当中。

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的演变有一定的经验与教训,值得今天借鉴,即以史为鉴、以史为镜,以史为证。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动荡、转型时期,无论是社会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价值观念都发生着质的变革,教育也成为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展现了独特的面貌。

研究现代大学制度是为研究大学精神做铺垫,所以从制度分析这一视角对大学精神发育进行迂回间接研究,从而揭示“制度涵养精神、精神型塑制度”的交互作用关系,从大学制度的演变描述中隐含着大学精神流变的轨迹。

本文即是以民国时期为背景,探讨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起源和演变,同时是以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为参照的。

第一部分分析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特征、结构和法律形式,现代大学制度是围绕两个基本问题展开的:一是大学组织的高度社会化后,如何平衡好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二是面对大学与社会之间日益复杂的关系,大学如何解决好自身持续、有效、健康发展的问题。

其核心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

大学章程是大学的根本“宪法”,它作为上承国家法律、教育法规,下启大学具体规章制度的中转站,是一所大学的总体精神面貌。

第二部分分阶段对现代大学制度萌芽、发展、成熟作总体回顾。

民国时期的大学主要分三类:国立、私立和教会大学。

文章分别三章介绍这三类大学的发展过程,从内在层面分析大学内部课程设置、办学机制、教学方法、师资建设、经费来源等问题,从外在层面分析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我所了解的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

我所了解的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

我所了解的民国时期的⼤学教育我所了解的中国近代史中的⼤学教育中国⾃1860年以来,开始⼤规模接触欧洲各国,美国,⽇本等国的⽂化教育,⾄今⼀百五⼗余年了。

在这些年⾥,我们的教育⽔平既经历了民国时期的世界驰名,也经历了⽂⾰⼗年的低⾕。

⽽今,中国⼈不满意的⼀⼤问题就是教育。

作为⼀名⼤学⽣,我觉得应当更多的关注与⾃⼰切⾝相关的⼤学教育问题。

接下来,我会对⾃⼰所了解的中国近代历史中⼤学做⼀个介绍。

第⼀部分,民国时期那些著名⼤学中的校长蔡元培校长是我从他⼈的评说中知道的,他早年留学德国,回国后任北京⼤学校长,实⾏教育改⾰,⼤有成就,奠定了北⼤百年发展基调。

蔡元培先⽣认为:⼤学不是贩卖毕业证和灌输固定知识的场所,⽽是⼀个研究学理的地⽅。

这地⽅采取的是“囊括⼤典,⽹罗众家”的态度,奉⾏的是兼容并包、思想⾃由的原则。

因此,校长不是⼀个⾏政长官,⽽是⼀个学术研究的组织者、领导者。

他既没有服从上级的义务,也没有裁定学术思想的权⼒。

他的最⼤职责就在于提倡思想⾃由,维护学术尊严,争取教育独⽴。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蔡元培因为不能履⾏这些职责,只好愤然辞职。

他在《不肯再任北⼤校长的宣⾔》中说,他每天被⼀⼤堆⽆聊的公⽂和事务所包围,还要迎来送往,与教育部那些⽆知的官员周旋,因此他感到痛苦不堪。

另外,他认为“思想⾃由是世界⼤学的通例”,因此在他主持北⼤校务的时候,为了“稍稍开点风⽓,请了⼏个⽐较有点新思想的⼈,提倡点新的学理,发布点新的印刷品”,但当局却把这种做法视为洪⽔猛兽并进⾏⼲涉,因此他声明:“我绝对不能再作不⾃由的⼤学校长。

”(《蔡元培全集》第三卷第298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蔡元培先⽣强调⼤学的⾃由精神,并为之努⼒。

⼤学的⾃由精神是什么呢?我认为那就是学⽣和⽼师是其主体,⼤学的设施与管理者只是为主体服务的。

学⽣⾃治,教授治校,这些都是成为世界⼀流⼤学的条件之⼀。

⽽现如今中国的⼤学教育正好相反,教授⽆权治校,⼤学管理⾏政化,管教育的不是教育者,所谓学⽣⾃治,只是⼤学管理者授意下的协管。

民国时期我国私立高校的透视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我国私立高校的透视及其当代启示

第33卷第4期2018年8月Vol.33No.4Aug.2018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xi Science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民国时期我国私立高校的透视及其当代启示宋娜(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00)摘要:作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民国私立高校在我国有着长达四十多年的历史,从组织管理、地区分布、办学规模和经费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一面,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近代民族独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成功经验也为后世所瞩目。

关键词:高等教育;民国;私立高校;启示中图分类号:G6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126(2018)04-0085-04我国高等私立教育发轫于清末,在民国时期得到发展壮大。

与公立高校和教会学校相比,民国时期的私立高校处于弱势,但它们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近年来众多的学者对此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文拟对此作一总结分析,以期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

一、民国时期私立高校的发展概况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私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后历经曲折,繁荣于战国时期,在秦代遭受禁止,于汉代得到恢复,兴盛于唐宋,并形成了著名的书院制度,之后在元明清时期继续得到发展。

随着清末国门被列强大炮轰开,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传入我国,统治者提出“废科举,兴学堂”,而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私立高校也始于此时。

中华民国教育部为促进高等教育规范化,推行了专门的高等学校法规,中国近代高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高起点构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群体雏形,其中既有私立也有公立,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显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14年,全国私立高校13所、专科学校16所,占全国高校的27.6%。

1928年底至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全国共有私立大学20所,私立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11所,占全国108所高校的49.1%;其时全国私立高校20664名学生,占全国高校学生总数49.4%。

我国大学章程的发展历程_侯德华

我国大学章程的发展历程_侯德华

1917 年,经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提议,教育部召集有关
时也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按照 《京师大学堂章 人士讨论,于 9 月公布《修正大学令》,规定将大学预科由原
程》规定,全国各省的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所有章程功课皆 来的 3 年改为 2 年,大学本科由原来的 3-4 年改为 4 年。
需遵照大学章程规定的原则办理。但按“大学章程的制定主体 1912 年《大学令》规定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方可名为大
拟各种学校规程。最终在参照日本学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 作“高等教育法”。
实际经验,形成了民国新学制草案。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得
直到 1920 年的 “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章程”、1922 年
到一定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大学章程作为当 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大纲、厦门大学大纲(1921 年 3 月)、上海
[中图分类号] G64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001(2008)04-0009-03
我国的大学章程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历史上曾经 个重要方面。由张百熙主持制定了“壬寅学制”。1898 年设立
繁盛了数百年的书院的章程。书院章程也称作规程、学程、条 京师大学堂,1902 年 8 月 15 日清政府颁布了张百熙起草的
整和修改。这次修订工作的主要原则之—,是要体现新时期的 请登记时,须提交章程草案。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
总任务和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要求。主要做了以下几 暂行条例》对章程必须具备的条款作了规定。规定大学章程应
容也类似于今天大学章程的内容,但由于书院严格意义上说 遭谤议,同时也由于该学制制定仓促,存在诸多不足,公布后
并不是大学,所以书院章程并不是大学章程,但它和大学章程 即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于是在 1904 年公布了“癸卯学制”。其

浅谈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及其原因分析

浅谈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及其原因分析

浅谈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及其原因分析作者:唐静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03期摘要: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国家宏观管理的指导下,市场适度调节,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

民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文化等发生巨大变革,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

对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的反思能够为我国目前的现代大学制度提供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原因【中图分类号】G649.29一、现代大学制度的概述现代大学制度,是反映现代大学本质和特征的制度。

主要有一下三种观点:(一)以德国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大学制度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中世纪大学而言的,在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的《现代大学论》来看,现代大学的理念是发展知识,而柏林大学成功的使教学和科学相结合,使大学由保存和解释知识转向发展知识。

当今的教育史家一般也认为中世纪大学是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源头。

著名学者韩水法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由1810年在洪堡主导下建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奠定的。

”(二)我国近代建立的大学制度1895年北洋大学成立,推动了我国近代第一个学制的产生。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久,便成立了教育部,而后在蔡元培先生的带领下,确立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方针。

后来,在此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以及参照日本学制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1912-1913年学制。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

(三)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制度在克拉克.克尔看来,现代大学已经进入社会的中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学者潘懋元先生也提出了“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因此需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王恒先生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构架包括两个层面,从宏观层面(学校和外部的关系)来说,包括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从微观层面(学校内部)来说,即大学的运行机制,包括大学运行方式和管理制度。

民国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

民国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

民国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
民国时期,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1912年至1937年,此时期中国高校教育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完整的训育体系和学生管理制度。

学校为了适应新的教育体制,开始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如报到制度、评优制度、班主任制度等。

同时,学校对学生行为进行了规范,规定了不准迟到早退、不准打闹、听讲座要认真等要求,这些规定初步开始了学生行为的管理化。

第二个阶段为1937年至1949年,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国教育不断遭受损失。

此时期,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开始聚焦于学生纪律的规范化,以适应战时情况。

学校开始对学生生活进行干预,严格要求学生住宿、饮食、作息时间等方面的纪律,以保证学生的健康和安全。

同时,学校为了防止学生继续参加抗日活动,开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审查,以保证教学秩序和国家安全。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

从初期的缺乏到后来的逐渐健全,中国高校管理体系得以完善。

为今日的大学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柳诒徵1927年制定的章程

柳诒徵1927年制定的章程

柳诒徵1927年制定的章程摘要:一、介绍柳诒徵及其1927年制定的章程的背景二、章程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1.教育目标2.课程设置3.教学方法4.学生评价体系三、章程在当时的影响及后世意义四、对比现代教育制度,分析章程的实用性和可读性正文:柳诒徵1927年制定的章程,是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当时,我国教育正面临着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柳诒徵章程的制定,无疑为这一转型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介绍柳诒徵及其1927年制定的章程的背景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江苏丹阳人,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

1927年,时任东南大学校长的柳诒徵,结合我国教育现状,提出了一套具有先进理念的教育章程。

该章程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强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用技能的人才,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章程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1.教育目标:柳诒徵章程明确提出,教育旨在“培养国民道德,增强国民体质,发展国民智能”,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

2.课程设置:章程规定,课程设置应遵循“实用为主,理论为辅”的原则,注重实践教学,减少纯理论课程。

同时,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增设国文、历史、哲学等课程。

3.教学方法:柳诒徵章程提倡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讨论。

同时,倡导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学生评价体系:章程主张多元化评价,既注重考试成绩,又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此外,还强调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身体素质。

三、章程在当时的影响及后世意义柳诒徵1927年制定的章程,对当时的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一批有识之士探索和实践现代教育理念,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同时,该章程强调实用性和创新精神,为后世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对比现代教育制度,分析章程的实用性和可读性时至今日,柳诒徵制定的章程仍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首先,章程强调实用为主、理论为辅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强调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理念不谋而合。

民国早期(1912年-1927年)大学教育管理研究

民国早期(1912年-1927年)大学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
摘要
中国高等教育是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在 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民国早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大学教育不论是 从教育管理思想还是教育管理体制方面,都有许多成功之处。
本论文以高等教育基本原理为指导,围绕民国早期的大学教育发展变化这一 主题,着重对民国早期大学的教育管理体制、大学教育管理制度等作具体的历史 考察和深入的理论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民国早期大学教育发展规律及其特征, 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of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management during that period.111e fourth part approaches from the micro pempective the management inside the colleges in earlier
1912年到1913年,教育部又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令,如《专门 学校令》(1912年)、《大学令》(1912年)、《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1912)、《大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论文
学规程》(1913)、《私立大学规程》(1913)、《高等师范学校规程》(1913)、《高等 师范学校课程标准》(1913)等,从而使其高等教育出现了新的面貌。
(一)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教育行政是国家权力部门为实现特定的目的,根据一定的政策,对教育事业 所进行的组织、管理和领导。中国近代意义的教育行政主要是借鉴了西方国家中 央集权制的行政管理模式。
中国在中央政府设立教育行政机构创始于隋朝。隋文帝初年设立国子寺,置 国子寺酒,专门管理学校教育工作,这是中国专设中央教育行政机关,任命教育 行政长官的开始。从此历代相沿,基本上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央机构的定制。到 了清末,京师大学堂成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05年,清朝政府下令设立学 部,从此中国近代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正式设立。满清政府被推翻后,孙中山于1912 年成立临时政府时,就将前清的学部改为教育部,从此开始了从中央到地方对清 末专制主义的教育行政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力求从教育行政管理上,为资产阶级 教育发展做出制度上的保证。

民国学校管理制度

民国学校管理制度

民国学校管理制度民国学校管理制度一、学校管理制度的背景与意义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民国时期,学校管理制度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民国时期学校管理制度的特点、内容以及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

二、民国学校管理制度的发展与特点1. 学校管理组织的建立民国时期,为了规范学校管理,培养合格的人才,建立了一系列的学校管理组织。

首先是各级教育部门,包括教育部、省级教育厅、县市教育局等。

这些部门负责颁布教育政策、制定学校办学规定,并进行监督与评估。

其次是学校自身的管理组织和机构,如校董会、校务会、校长办公会等。

这些机构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制定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招生计划等。

2. 学校管理制度的内容民国时期的学校管理制度包括了很多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目标的确立。

民国时期的学校管理制度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首要目标,尤其注重培养爱国、进步、民主的新时代公民。

同时,学校管理制度还规定了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

此外,学校管理条例还涉及学生纪律、师生关系的管理等。

3. 学校管理制度的特点(1)注重规范与自由并重民国时期的学校管理制度注重规范,旨在确保各个学校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同时,也重视学校的自由和创新,给予学校一定的自主权,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和需求。

(2)追求全面发展在民国时期,学校管理制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还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身体素质培养等方面。

这种全面发展的观念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是深远的,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三、民国学校管理制度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1. 推动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国时期的学校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基础,对学校的组织与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制度。

这些制度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民国的大学管理制度范文

民国的大学管理制度范文

民国的大学管理制度范文民国时期的大学管理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对于学界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繁荣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民国时期的大学管理制度。

一、背景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清朝灭亡,共和国成立。

这个时期,对于大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迫在眉睫。

民国时期,大学管理制度的发展与西方近现代大学制度相伴而生,受到了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

大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真正实现现代化。

二、管理体制民国时期的大学管理体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主管部门、大学管理机构和学校管理层。

1.教育主管部门民国时期的教育主管部门承担着对大学管理制度的制定、指导和监督的职责。

教育主管部门的机构设置由北洋政府和各省教育厅共同承担。

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的教育政策和需求,制定各项管理规定,并对各个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2.大学管理机构大学管理机构是负责具体的大学管理工作的机构。

这些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统领全国范围内大学管理工作的机构,如国民政府下设的教育部,负责颁布法令、审议大学的设立和取消等事项;另一类是各个大学的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的学校管理工作,如校务会、学校行政委员会等。

这些机构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实施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大学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3.学校管理层学校管理层是大学管理制度中的基层单位。

学校管理层负责全面管理学校的日常事务,包括财务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

学校管理层的成员主要由校长、院长、教务长、学生处处长等组成。

学校管理层的人员从各个学科领域中选拔,以保证学校的全面发展和学术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管理制度民国时期的大学管理制度除了教育主管部门、大学管理机构和学校管理层这三个层次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管理制度,确保大学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

1.学科设置与激励机制民国时期的大学管理制度中,学科设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学校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和社会需求,设立不同的学科专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