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HIV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2022年学习材料
预防性用药的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 施预防性用药方案。-■特合服药条件者应尽早服药,越早越好-■一旦服药,应坚持全程28天服用,切-勿随便停药
双汰芝-基本用药程序-齐多拉米双夫定片-每片含切是也程东夫定及0是克齐多关定-60片-2种抗逆转录酶抑制剂 葛曲素延康-强化用药程序-10-+1种蛋白酶抑制剂加-是,德的XN-4o0mg放量-90-公财砂东-疗程: 天
暴露后HV抗体监测及健康追踪-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HV抗 检测、药物毒性监按、处理、感染早期症状的现察记录-发生时-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AIDS
■除HV抗体监测外,在服用药物期问,每两-周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监测。-■若血常规中白细胞数量低于4000 请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一科联系并咨询用-药方案的调整事宜。
无需服药-一级暴-度-露-基本用药程序-轻度-二级暴露-重度-强化用药程序-三级暴露-无论暴露级别-暴露源 况不明-AIDS
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的使用越快越好,最好在1小时内实施,最-迟不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 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文献报道:-■24小、附内用药100%保护。-■48小、附内用药50%保 。-■72小时内用药25%保护。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乳愿外科
什么是-“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
包括:羊水、心包-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液、胸腔液、腹腔-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液、脑脊液、滑液、-阴道 泌物-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不包 :唾液、-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泪液、汗液、尿-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 毒感染的情况。-As
HIV职业暴露防护原则
HIV职业暴露防护原则
HIV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传播途径主要为
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在医疗工作中,由于与HIV感染者接触的
机会较多,医务人员经常面临HIV职业暴露的风险。
为了有效防止HIV的
职业暴露,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制定了HIV职业暴露防护原则。
1.个人防护
首先,医务人员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戴好医用口罩、手套和护目镜,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粘膜,减少HIV传播的可能性。
2.工作环境防护
医务人员在工作环境中应保持清洁、整洁,定期消毒工作台面、器械
和工具,减少污染源,防止HIV的传播。
3.规范操作
医务人员在处理HIV感染者时,应遵循规范的操作程序,正确使用消
毒器械和工具,避免手术操作中的不当用力、溅射和划伤,减少感染的风险。
4.暴露报告和处理
5.接种疫苗
医务人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接种HIV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
HIV感染的危险。
6.心理疏导
对于暴露HIV的医务人员,应及时接受心理疏导和支持,缓解心理压力,降低恐惧和焦虑感,保持心理健康。
总的来说,HIV职业暴露防护原则是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和规范,旨在减少医务人员在处理HIV感染者时的感染风险,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医务人员应始终遵循这些原则,并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预防HIV的传播,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实验室防护措施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实验室防护措施
1.检测HIV抗体应有专用检验室(或至少有专用的生物安全操作台),检验台上应安装紫外线灯。
2.检验室应安装非触摸式的水龙头感应,备有洗眼水、消毒药品。
3.检查室地面应保持干燥,以防人员滑跌将含有HIV的器皿摔掉造成污染。
4.禁止在检查室内进食、饮水、吸烟。
5.检测样品必须戴手套、穿工作服,操作时,手套破损应立即丢弃,洗手后重新戴手套。
工作服若明显被血液和体液污染则必须更换。
工作完后离开实验室应脱去手套,再脱去工作服,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6.操作台应每天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消毒。
操作时有标本、检测试剂外溅时应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消毒,再用一次性手纸擦净。
7.尽量避免使用锐器,用过的锐器应置于防刺的容器中。
8.需要保存的检测样品应有清楚的标签,做好登记,以防引起意外伤害。
9.实验室传染性废弃物应进行消毒后再处理。
艾滋病个人安全防护和职业暴露预防规程
艾滋病个人安全防护和职业暴露预防规程1.目的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制定本指导规程。
2.范围本规程规定了艾滋病个人安全防护和职业暴露预防。
3.职责加强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工作。
4.工作程序4.1个人安全防护个人防护及HIV采样室所用的个人防护装备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4.1.1防护服a.HIV采样室应为每个工作人员配备足够的防护服,包括白大衣、隔离衣或一次性工作服。
平时应将清洁的防护服置于实验室清洁区内专用存放处。
b .离开HIV采样室时,应脱去。
每次穿过的污染的白大衣应及时放入污衣袋中,待消毒后方可洗涤或废弃。
c.当含有HIV的液体有可能溅到工作人员时,应使用防渗透性的(如塑料)围裙。
d.当发现白大衣已被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e.HIV采样室应配备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口罩。
4.2个人防护高标准的个人防护对于减少感染的危险性很重要。
皮肤受损、患病都会增加感染的危险。
皮肤的任何伤口和擦伤都应以防水敷料覆盖。
4.2.1进入HIV采样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长的带刺的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4.2.2进入HIV采样室应穿隔离衣,戴手套。
如果接触物传染危险性大,则应戴双层手套。
4.2.3离开HIV采样室前必须脱去隔离衣,并洗手。
4.2.4严禁在HIV采样室内进食、饮水、吸烟和化妆。
4.3建立安全制度按要求做好安全操作的管理。
4.3.1无论是否发生意外事故,每年都要对安全工作制度或安全标准操作程序及其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修订,并有记录。
4.3.2制定意外事故处理预案,建立意外事故的登记和报告制度。
4.3.3科主任负责组织对突发事件和职业暴露事故进行调查、登记、处理和报告。
4.3.4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并定期检查。
4.3.5与HIV/AIDS相关检测项目的所有资料均应严格保密,包括送检单与检测记录的保管、报告单的发放和工作人员年度采血检测等。
436 HIV采样室所有人员应具有高度的保密意识。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1、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客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情况。
医务人员对所有客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进行操作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客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1.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1.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诊疗和护理操作时戴双层手套。
1.4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采血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防针头针刺伤。
1.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放入利器盒内。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的针头裸露放置。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
2、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措施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2.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2 如有伤中,应当在伤中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捏住伤口近心端轻轻挤压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中的局部挤压。
2.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75%酒精或安尔碘进行消毒。
被暴露的粘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
2.4 建立锐器伤登记报告制度,一旦发生锐器伤,立即报告各分院护理主任负责填写锐器伤报告单,并上报护理部备案。
2.5 被HBV阳性客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测,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按0月1月6月间隔)2.6 被HIV阳性客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立即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并于2h内前往卫生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评估和确定,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其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及其预防PPT
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及其预防PPT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职业风险,而艾滋病职业暴露是其中之一。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会对感染者的免疫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在医务工作中,医生、护士等人员可能会因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而发生职业暴露,增加被感染的风险。
因此,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至关重要。
一、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危害艾滋病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慎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导致感染的情况。
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黏膜、破损的皮肤或注射器针头等渠道进入人体,一旦进入体内,会攻击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进而引发各种严重的感染和疾病。
因此,艾滋病职业暴露对医务人员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二、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以下预防措施:1. 规范操作:在接触感染者血液或体液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等操作规程,确保操作标准化和规范化。
2. 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佩戴好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具,如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等,避免直接接触感染源。
3. 废弃物处理:医务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确保废弃物的正确处理和处置,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4. 职业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艾滋病职业暴露的相关培训,了解病毒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知识,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5. 健康监测:医务人员在从事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工作时,应定期接受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暴露事件。
三、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一旦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事件,医务人员应按照以下处理流程进行:1. 立即处理:发生暴露后,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进行伤口处理,清洗受暴露部位,保持伤口通畅。
2. 报告记录:医务人员应及时向主管部门或感染控制中心报告暴露事件,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暴露时间、暴露原因等信息。
3. 进行评估:暴露事件发生后,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检测和评估,了解暴露风险和感染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制度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毒、肝炎病毒等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血液、体液(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
一、预防1、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对于择期进行手术、介入治疗、内镜检查、及其他侵入诊疗(包括胸穿、骨穿等)的病人,手术前要进行手术免疫全套(HIV抗体、HBsAg HCV 抗体、梅毒血清学试验)检测,麻醉科医师在术前查房时要检查患者是否检查手术免疫全套,如为HIV、HBV HCV或梅毒阳性患者要及时告之参与手术的医师和护士;对于急诊手术,主管医师要检测手术免疫全套(快速检验HIV、HBV、HCV、Trust)。
检验科对于要求快速检验手术免疫全套应在2 小时及2 天内主动向临床报告检验结果。
3、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带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的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专用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HIV职业暴露预防与应急处置
HIV职业暴露预防与应急处置一.职业暴露预防1.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污染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职业危害预防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同时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如各类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防护服)、冲眼装置、淋浴系统等,开展免费疫苗接种。
3.提供有效、便捷的洗手设施、快速手消毒剂,确保在每次操作及脱去手套或其他个人防护装备后能立即进行手卫生,在接触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后,能立即用清洁剂(皂)和流动水清洗手和其他部位的皮肤或黏膜。
4.具体措施:(1)改善人机工效条件,如改善照明,保持工作场所整洁和工作台布置良好。
(2)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或者在进行手套破损率比较高的操作时,应戴双层手套。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3)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抗湿性能的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皮肤或衣服时,还应当穿戴具有抗湿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4)可能发生职业接触的工作场所,应禁止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摘戴接触镜(隐形眼镜)等。
(5)禁止食品和饮料混置于储存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物质的冰箱、冰柜、抽屉、柜子和桌椅面等。
(6)所有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应按照《医疗固体废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分类、处理。
(7)在维修或者运输可能被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污染的设备前应当检查,并进行必要的消毒。
在被污染的设备上张贴生物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8)在从事可能导致飞沫、溅出、溢出和产生气溶胶等潜在感染性物质职业接触工作中,应配备经过国家认证的生物安全柜或其他适宜的个人防护装备和机械防护设施,如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面罩、离心安全杯、密封离心转头和动物保护笼等。
HIV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
3
采取抗病毒措施
根据病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
个人防护措施
戴手套
在接触体液、血液、分泌物、渗出物、肿物、 以及受污染的物品和表面时戴手套。
戴口罩和护目镜
在有可能飞溅物体的情况下应该配戴护目镜和 其他面部防护设备。
穿洁净防护衣
根据不同的操作需要,穿不同性质的防护衣。
洗手
勤洗手是预防职业暴露的最基本方法,特别是 在接触患者后、使用洗手间时,以及接触有关 物品或清洁物品后应洗手。
职业暴露风险评估
暴露途径 皮肤 黏膜 注射
暴露物 污染物质 污染物质 污染液体
感染风险 很低 中等 高
防护建议
建议使用防护手套和 口罩。
建议使用防护手套、 口罩和护目镜。
建议使用防护手套、 口罩、护目镜和防护 衣。
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
1
立即洗手
立即洗手使用பைடு நூலகம்皂和水清洁受暴露的部位。
2
去医院检查
尽快去医院进行检查以避免迟发性疾病影响治疗效果。
机构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预防方案
机构应定期制定、评估和更新有关预防职业暴露的 方案。
提供必要设备
机构应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以及个人防护用品。
提供培训
机构应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的培训。
实行记录管理
机构应建立相关记录档案,监测职业暴露的情况, 并分析原因进行改进。
预防职业暴露的重要性
预防职业暴露是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关键。建立正规、科学、规范的职业暴露防控系统,可以依法规范职业暴露 防护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和社会大众的健康。
3 影响
职业暴露可能导致治疗耐药性,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死亡。
HIV感染途径
HIV职业暴露
HIV职业暴露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是一种可以引起艾滋病(AIDS)的病毒,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
HIV职业暴露即指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因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可能导致HIV感染的风险。
本文将就HIV职业暴露的概念、预防措施以及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概念和风险HIV职业暴露是指医护人员在接触HIV感染者感染性体液时所面临的潜在感染风险。
感染性体液包括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乳汁等。
医护人员在处理这些体液时,如果没有正确使用个人防护措施,可能会导致HIV病毒通过黏膜损伤或血液接触进入体内,从而感染HIV。
预防措施为了避免HIV职业暴露的风险,医护人员应当严格遵守以下预防措施:1.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等,确保在接触感染性体液时全面保护身体;2.注意安全操作:避免针头刺伤、刀片损伤等意外事件,减少接触感染性体液的可能性;3.定期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感染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自身健康和工作安全。
处理方法一旦发生HIV职业暴露,医护人员应立即采取以下处理方法:1.清洁伤口:用流动清水冲洗暴露的伤口,然后用消毒液消毒;2.及时就医:尽快到医院感染科接受评估和处理,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抗HIV治疗;3.接种预防接触后治疗:根据暴露种类和程度,在接触后72小时内开始接受预防性抗HIV治疗。
结语HIV职业暴露是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一种潜在风险,但只要严格遵守预防措施并能够及时处理,可以有效避免感染HIV的风险。
因此,医护人员应时刻关注个人防护和安全操作,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安全。
(完整版)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制度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毒、肝炎病毒等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血液、体液(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
一、标准预防1、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3、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4、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防护措施(一)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专用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二)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①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
4、化学安全:正确使用化学消 毒剂、药物等,避免直接接触和 吸入有害化学物质
1、在护理人员入职前进行职业安全培训,使他们了解职业暴露的危害和防 护措施。
2、定期组织职业安全教育活动,提醒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提高防护意识。
3、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宣传材料,使护理人员随时了解职业安全的最新 信息和要求。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职业暴露风险
引言
护理人员是医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们负责为患者提供专业、细致的 护理服务。然而,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常常暴露于多种职业风险之 中,如生物、化学、物理等危害因素。为了保障护理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本次演 示将重点探讨护
3、物理风险: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锐器伤害、滑倒、跌落 等物理伤害。此外,长时间站立、弯腰等工作也可能导致肌肉骨骼损伤。
3、物理风险:护理人员在工作 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锐器伤害、 滑倒、跌落等物理伤害
1、标准预防: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以减少护理人员与病原体的接触。例 如,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隔离衣等;遵守正确的清洁和消 毒程序;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等。
参考内容二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护理人员针刺伤职业暴露情况与防护对策的研究进展。我 们将首先简要介绍该领域的核心主题,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下文。
在医疗领域,针刺伤是一种常见的职业伤害,尤其是对于护理人员。这主要 是因为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锐利的医疗器械,如针头、剪刀等。由于操作 不慎或其它原因,这些器械可能会刺伤护理人员,从而导致血液暴露和感染的风 险。
参考内容三
艾滋病(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疾病。由于其 高传染性,医务人员在执行职务时若防护不当,极易造成HIV感染,因此,对医 务人员进行有效的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教育及措施显得至关重要。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五篇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一、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1、防护重点是避免与病人或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有直接接触2、加强对医务人员防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3、医务人员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质,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正确的操作程序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4、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接触任何含病原体的物质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1)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必须时进行手消毒(2)在操作过程中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溅起时须戴手套、防渗透的口罩、护目镜;在操作时若有血液、体液可能发生大面积飞溅或可能污染医务人员时必须穿防渗透隔离衣或围裙,以提供有效的防护(3)建议工作人员暴露部位如有伤口、皮炎等应避免与血源性传染病如艾滋病、乙肝等感染者的护理工作,也不要接触污染的仪器设备(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操作过程中,应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规范的操作程序,防止发生意外针刺事件。
5、摒弃将双手回套针帽的操作方法。
如需回套,建议单手回套法,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拿着污染的锐器在工作场所走动,避免意外刺伤他人或自伤。
6、污染的针头和其他一次性锐器用后立即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或进行安全处置。
医院口腔科职业暴露防护为了保障我院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黑龙江省艾滋病性病防治方法》,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集贤县人民医院艾滋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请遵照执行。
一、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执行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黏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从而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措施1. 简介护士是医疗行业中重要的从业人员,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着各种职业暴露风险。
职业暴露可能涉及传染性病原体、有害化学物质、尖锐或钝性创伤等。
为了保护护士的安全和健康,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护士职业暴露的主要风险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帮助护士们更好地应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2. 护士职业暴露风险2.1 传染性病原体暴露护士在与疾病患者接触时可能会暴露于传染性病原体,例如流感、结核病、艾滋病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血液接触等途径传播。
2.2 化学物质暴露护士在医疗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包括消毒剂、药物、麻醉剂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护士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3 尖锐或钝性创伤护士在处理医疗器械和设备时,有可能发生尖锐或钝性创伤,包括被针头、剃刀、玻璃等物品刺伤或切伤。
这可能导致血液暴露和感染风险。
3. 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措施3.1 传染性病原体防护•始终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遵循正确的手卫生和消毒程序;•熟悉和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和工具;•学习并遵守正确的感染控制措施;•参与相关的疫苗接种计划。
3.2 化学物质暴露防护•对于不同的化学物质,遵循正确的使用和存储指南;•确保充分通风,减少有害气体或蒸气的浓度;•在接触有害化学物质时,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眼镜、手套和呼吸防护设备;•学习并遵守正确的化学品泄漏处理程序。
3.3 尖锐或钝性创伤防护•在使用尖锐或钝性器械时,确保专注和谨慎操作;•注意不将器械置于容易造成创伤的位置,如床上;•合理安放使用过的器械,避免将他人误伤;•在处理尖锐或钝性伤口时,佩戴合适的手套;•参与相关的职业伤害预防培训和血液暴露管理计划。
4. 总结作为护士,了解和采取正确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对于个人的健康和职业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护士在工作中可能面临的主要职业暴露风险,并提供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必须接受医院感染科举行的安全知识培训或各科自主举行的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2、工作期间,按规范实行标准预防措施,严格穿戴工作服、口罩、帽子,必要时穿隔离衣、防渗透围裙、胶鞋、可能发生喷溅或进行动脉穿刺时戴面部防护罩。
3、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针头使用后禁止套上针帽、折弯、损坏或者用手摆弄针头、刀片;用过的针头、刀片和其他锐器必须毁形或丢弃于耐刺、防渗漏的收集盒内。
4、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或皮肤粘膜有破损时须戴手套,脱手套后严格按六步洗手法洗手。
5、掌握洗手指征,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进行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6、安全处置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严格分类、处置,禁止转让、买卖医疗废物,工作人员在处理医疗废物时须戴厚质乳胶手套,穿防护衣,胶鞋,必要时戴护目镜。
7、护理人员在进行化疗药物配制或接触其他化学性废物时,应戴纱布口罩外戴一次性口罩,戴双层手套,必要时穿围裙;割安瓿时使用纱布围绕安瓿颈部;抽取药液时,插入双针头以排除瓶内压力,在瓶内进行排气后拔针;如药液不慎溅入
眼内或皮肤上,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接触化疗药物的一次性用具,统一放置并焚烧处理。
8、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做好清洁消毒处理,防止污染扩散。
9、正确掌握锐器伤HIV、HBV/HCV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挤压伤口(伤口旁端轻轻挤压)→肥皂水+流动水反复冲洗(粘膜被污染时,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消毒(0.5%碘伏、75%酒精)→包扎→报告→相关抗体跟踪检测(接种疫苗或预防用药,必要时评估)→心理干预。
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
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为了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职业安全,我们根据相关法规和实际情况,成立了职业暴露后应急管理小组,并制定了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流程。
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卫技人员在各种传染病诊疗过程中发生的意外情况,包括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等传染病。
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在医院工作中意外被可疑传染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含有病人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为预防为主,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原则,包括常备不懈、制度规范、主动监测、积极处理和机制通畅等。
医院设立了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各项工作。
医务科负责医院职业接触的日常工作,其他部门则密切配合协助院感科做好应急诊疗工作。
领导小组的职能包括制定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操作规程、组织培训、提供防护物品和安全技术设备、监督和评估、建立规范的报告制度、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等。
医务科则负责立即组织人员查找原因,制定防护方案,并按照一定原则进行检测确认工作。
在预防和处理职业暴露方面,我们应该始终遵循科学规范,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能,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确保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职业安全。
院感科在接到感染确认报告后,负责上报情况和领取发放治疗药品。
同时,要做好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初步的危险性评估,指导被暴露者进行伤口消毒处理。
还需要收集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基本资料和标本结果,进行登记,以便调查分析和随访复查。
被暴露者的心理辅导工作也非常重要,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和预防性服药,并与上级疾控中心取得联系以获得技术指导。
此外,也要做好被暴露者的跟踪随访,及时安排定期复查,情况严重者需送上级相关医疗机构检查治疗。
为了避免医院感染和职业暴露,临床科室需要负责发生职业暴露后的临时紧急处理。
获取暴露源(病人)的病情资料也是必要的,如果暴露源情况不明,需要动员病人给予配合,并做出相应的检测。
护士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
项目
内容
注意事项
暴露类型
刺伤、割伤、液体接触等
不同类型的暴露需采取不同措施
预防措施
个人防护装备(PPE)
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装备
手部卫生
经常洗手,使用消毒剂
在接触患者前后、处理样本后都要洗手
安全操作
使用安全型针具,避免手动处理锐器
所有工具的安全使用
教育培训
关注HIV、HBV、HCV等的筛查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与咨询服务
减少护士的心理压力
定期参加职业暴露防护的培训
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暴露后处理
刺伤、割伤处理
立即用肥皂和流水冲洗受伤部位,若有出血可压迫止血
及时就医评估
液体接触处理用清水和Fra bibliotek毒剂彻底冲洗接触部位
记录接触情况
报告机制
及时向上级报告暴露事件,填写相关报告表
记录详细信息以便后续跟踪
医疗评估
根据医院规定进行疫苗接种、检测等医疗评估
医务人员HIV、HBV、HCV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制度
医务人员HIV、HBV、HCV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制度医务人员预防HIV、HBV、HCV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撒施:一、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一)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二)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三)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四)、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五)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二、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医务人员发生HIV、HBV、HCV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一)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二)如有伤口,应当伤口向下,尽可能自然流出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三)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录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三、医务人员反生HIV、HBV、HCV职业暴露后,医疗机构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四、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HIV、HBV、HCV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士HIV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摘要:HIV职业暴露因素很多,医护人员在护理操作中,应正确掌握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严格执行制度,提高职业安全防范意识,就能杜绝或减少意外损伤的发生,减少HIV暴露的机会,从而保障护士的职业安全。
HIV医源性职业暴露已成为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AIDS病人以来,至今已20余年,AIDS的流行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1],随着AIDS临床就诊的患者和HIV感染者不断增加,护士在医疗护理技术操作中,已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
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护士应充分认识HIV职业暴露的危害,主动加强自我防护,避免和减少职业性感染的发生。
1 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护士对HIV/AIDS知识掌握欠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HIV/AIDS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爱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爱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临床护士对HIV/AIDS感染相关知识的掌握,对HIV职业暴露的预防起着重要的作用。
调查显示口[2,3],护理人员对AIDS传播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只有24%,了解一部分占30.9%,完全不了解的占39.6%。
还有相当一部分医护人员认为AIDS离我们还很远的麻痹思想。
临床诊疗过程中,各种注射、输液、血液标本的采集等是护士最基本、最
常见、最大量的技能基础操作,护士对爱滋病知识掌握欠缺或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淡漠,自我防范措施就不会落实到位,将给自身的安全带来潜在的感染隐患,增加HIV职业暴露的危险性。
1.2不严格贯彻标准预防原则被HIV/AIDS污染的利器刺伤皮肤是爱滋病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4]。
文献报道[5],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刺伤率高达83.6%,而这种损伤往往是由于操作过程或整理用物过程中疏忽大意、与没有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关。
标准预防原则规定,医护人员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护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范措施。
这是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安全操作的行动指南。
如果操作不规范、自我保护意识淡漠,则将使HIV职业暴露成为可能。
2 HIV职业暴露的方式
2.1表皮损伤中国安全注射联盟、新探健康发展研究调查,一年工作中急诊科护士被针刺伤过的人占90.3%,针头刺伤表皮是护士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暴露方式。
如果损伤的皮肤与HIV阳性的血液、体液相接触,使HIV病毒直接进入人体内后获得感染。
200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资料显示,美国医务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了爱滋病病毒,其中护士24人,由皮肤刺伤造成的感染48人,占84.2%[6],职业性暴露通过表皮损伤引起血液传播HIV的危险性为0.2%-0.5%。
2.2皮肤和黏膜的暴露外科、急诊科、或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被血液、体液溅到裹露的皮肤、面部、眼睛、口腔黏膜,造成直接的皮肤或黏膜暴露。
一般情况下,皮肤、黏膜意外暴露接触HIV阳性血液、体液或污染的器材等而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很低,但决不是不存在其潜在危险。
文献报道[7],经皮肤黏膜的暴露传播HIV的危险为0.1%.美国调查1201名医务人员感染HIV的途径.5%为黏膜暴露[8]。
3护士HIV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3.1加强学习,提高对HIV职业暴露的认识护士应自觉加强自身的专业相关知识学习并参加培训,接受医学继续再教育,及时了解国家的新政策,HIV/AIDS流行趋势及防空方法,提高护理工作中对HIV 感染的警惕性,打消HIV/AIDS患者都是隐瞒的,防不胜防,只有听天由命[3]的被动想法,主动增强防范意识,把每一个针头及利器都视为医源性感染物品来对待,做好个人职业安全防护。
3.2遵守职业“普遍性防护原则”,主动避免HIV职业暴露感染“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事业的总方针,自觉遵守职业“普遍性防护原则”才能将护理防控工作落实到位,如:规范操作,正确选用掰安瓿的方法,禁止双手回套针帽,保护好皮肤及黏膜的完整,避免或减少HIV的职业性感染。
3.2.1做好个人防护。
避免职业暴露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要戴口罩、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对高危人群采用双层手套,当血液
或体液有可能喷溅时,则要戴防护眼镜。
接触病人后要用肥皂彻底洗手,特别是手被血液和体液污染时,必须立即洗手,在脱去手套后也要再洗手。
抽血、穿刺操作中,保证充足的光线,操作完毕,切记仓促将针帽回套,避免被针头刺伤的危险,有条件可使用硬质锐器收集盒,暂无条件可将使用过的污染针头全部扎入口径较大的使用过的抗生素小药瓶,既经济又能减少护士被刺伤的危险,也利于回收。
3.2.2掌握职业暴露后的处理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有伤口者,应在伤口旁轻轻挤压,从伤口近端向远端挤压出血,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同时用肥皂液和大量流动水进行冲洗伤口5~10min,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伤口冲洗后,可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用防水敷料包扎。
若是粘膜的暴露,应及时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
在暴露部处理完毕,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被污染锐器刺伤的情况,使暴露后能尽快检测抗体、正确评估危险程度,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合理用药及观察。
尽管通过职业暴露感染HIV的几率很低,但它的几率不等于零,且由于目前没有有效的治愈药物,故此,一旦因职业暴露而感染HIV,后果是严重的。
但也不必恐慌,只要我们在护理操作中,正确掌握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严格执行制度,繁忙中规范操作,提高职业安全防范意识,就能杜绝或减少意外损伤的发生,减少HIV暴露的机会,从而保障护士的职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