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消走泄法与临床运用
执业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专业模拟题2021年(33)_真题-无答案
![执业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专业模拟题2021年(33)_真题-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d3d6b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44.png)
执业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专业)模拟题2021年(33)(总分100,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以下治法除哪项外均为清解气热法化裁:()A. 清热宣肺B. 清热解毒C. 轻清宜气D. 清热养阴E. 轻清透表2. 下列哪项提法错误:()A. 和解表里法均可治疗半表半里证者B. 和解表里法具有清泄少阳,分消走泄,开达膜原的作用C. 清泄少阳适用于邪在少阳,热炽无痰者D. 分消走泄主治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者E. 开达膜原主治湿热秽浊郁伏膜原者3. 清营法的主要作用是:()A. 清火解毒B. 凉解血热C. 散血通络D. 滋阴凉血E. 以上都不是4. 在通腑泄热法的运用上,下列哪些提法欠妥:()A. 里热未成实结者不可盲目投用B. 阴虚腑实者不宜单用C. 下利恶臭稀水者忌用D. 腑实正虚者,当配合扶正使用E. 肠胃湿热积滞者不宜使用5. 以下治法哪项不属滋阴生津法的加减法:()A. 滋阴解表B. 滋阴清热C. 滋阴攻下D. 增液润肠E. 养阴熄风6. 邪在气分、正邪俱盛之时,不可单用的治法是:()A. 清解气热法B. 和解表里法C. 祛湿清热法D. 通下逐邪法E. 滋阴生津法7. 温病瘥后,症见面色少华,气弱倦怠,声音低怯,语不接续,舌淡脉虚,治宜:()A. 补益气液B. 健中化湿C. 滋养胃肠D. 补养气血E. 以上均不是8. 夏日署湿蕴阻予内,寒邪复犯于表,治宜:()A. 清暑泄热,理气化湿B. 透表散寒,化湿清暑C. 透表散寒,化湿和中D. 透解表热,清暑化湿E. 透表散寒,清泄里热9. 清热泻火法适应证的主要表现是:()A. 壮热烦躁,大汗渴饮,舌苔黄燥B. 发热烦渴,时有谵语,舌绛苔黄C. 发热烦渴,口苦溲赤,苔黄舌红D. 发热恶寒,咽喉肿痛,口渴苔黄E. 身热微渴,心中懊恼,苔黄脉数10. 治疗温病邪在卫分通常所称的辛凉解表是指:()A. 疏风泄热法B. 透表清暑法C. 宣表化湿法D. 疏表润燥法E. 轻清宣气法11. 关于和解法说法正确的是:()A. 宣展气机,泄化痰热B. 疏利湿浊,开达募原C. 透解邪热,宣通气机D. 属于八法中的“和法”E. 属于里实证12. 下列证型中皆有大便不通之症,但其中哪一证型不能使用苦寒通下法:()A.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B. 热入心包兼有腑实C. 热结旁流D. 肺燥肠闭E. 腑实阴伤13. 温病实风的治则是:()A. 凉肝熄风B. 柔肝熄风C. 镇肝熄风D. 祛风止痉E. 滋阴熄风14. 身热,口干唇裂,腹满便秘,小便短少,舌苔焦燥,脉沉细,治宜;()A. 大承气汤B. 增液承气汤C. 桃仁承气汤D. 枳实导滞汤E. 新加黄龙汤15. 下列哪项不是《医宗金鉴》所记载的种痘术:()A. 痘衣法B. 牛痘法C. 痘浆法D. 旱苗法E. 水苗法16. 壮热,口渴.烦躁,头痛,肌肤发斑,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敛,此为:()A. 气营两燔B. 气血两燔C. 卫气同病D. 热入血分E. 卫营同病17. 温热类温病后期真阴耗竭证,治疗选方是:()A. 加减复脉汤B. 六味地黄丸C. 复脉汤D. 大定风珠E. 三甲复脉汤18. 女性.45岁,咳嗽已十余日,近三天来喘促不宁,痰涎壅盛,潮热,便秘,舌苔黄腻,脉右寸实大,拟用主方是:()A. 麻杏石甘汤B. 桑菊饮C. 宣白承气汤D. 清燥救肺汤E. 调胃承气汤19. 温病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少痰,口鼻咽喉干燥,苔薄白,舌红,治宜:()A. 疏风泄热B. 滋阴解表C. 疏表润燥D. 清肺润燥E. 清热利咽20. 辛寒清气法适应证的主要表现是:()A. 壮热烦渴,汗出口渴,舌红苔黄B. 壮热烦渴,神昏发斑,舌绛苔黄C. 发热烦渴,口苦溲赤,舌红苔黄D. 身热不退,口干便结,唇裂苔燥E. 发热恶寒,咽喉肿痛,口渴苔黄21. 温病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痰热阻遏其治法是;()A. 分利湿邪B. 清泄少阳C. 宣气化湿D. 分消走泄E. 以上都不是22. 在清营法的应用上,下列哪项提法是错误的:()A. 本法适于热入营分而未动血的营分证B. 本法适于营热炽盛,营阴耗伤者C. 邪初入营,仍宜清气泄热透邪外出D. 邪在营分,兼见神昏者,宜合合开窍之法E. 邪在气分未入营者不宜早用23. 以下哪一项不是温病使用开窍法的注意点:()A. 开窍法针对温病过程中出现神昏者而设,未见神昏者不宜投用B. 神昏因心阳外脱而致者不可投用C. 神昏应注意祛除原因,据证配合它法,综合施治D. 湿热类温病不可用开窍之剂E. 清心开窍与豁痰开窍适应证不同,临床运用不可混淆24. 下述哪项不属填补真阴法的应用范围:()A. 身热颧红B. 手足心热C. 神倦欲眠D. 口干咽燥E. 舌苔黄腻25. 以下哪项不属固脱法作用范围:()A. 益气生津B. 敛汗固脱C. 峻补阳气D. 救治厥脱E. 固脱开窍26. 温病瘥后,气液虽虚而余热未清,治宜:()A. 青蒿鳖甲汤B. 竹叶石膏汤C. 薛氏五叶芦根汤D. 薛氏参麦汤E. 益胃汤27. 下列除哪项外均可视为气分证范围的治法:()A. 清热泻火B. 透热转气C. 豁痰开窍D. 通腑泄热E. 轻清宜气28. 温病中适用于“增水行舟”法的证候是:()A. 腑实阴伤证B. 腑实兼气液两虚证C. 肺燥肠闭证D. 无水舟停证E. 下焦蓄血证29. 解表清暑法的作用是:()A. 疏表散寒,涤暑化湿B. 清暑泄热,理气化湿C. 透散表寒,化湿和中D. 透表散热,消暑化湿E. 透表散寒,清泄里热30. 在和解法的应用上,下列哪项提法是错误的:()A. 分消走泄、开达膜原法均可用于邪闭膜原之证半表半里之证和B. 和解法一般可分为“清泄少阳”、“分消走泄”、“开达募原”三种C. 和解法常根据病情需要,配合清热化湿、利胆退黄等法使用D. 本法不适用于里热炽盛的证候E. 和解法属于八法中的和法31. “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语出:()A. 吴有性B. 吴鞠通C. 陆九芝D. 柳宝诒E. 叶天士32. 高热,面赤,烦渴,汗大出,抽搐,舌红苔黄燥,治宜:()A. 通腑泄热,凉肝熄风B. 泻火清营,凉肝熄风C. 凉血散血,凉肝熄风D. 消气泄热,凉肝熄风E. 清热解毒,滋阴熄风33. 邪在气分,正邪俱盛之时,不可单用的治法是:()A. 清气法B. 和解法C. 通下法D. 滋阴法E. 去湿法34. 古代医家基于温病具有传染性的认识,在什么医著中就提出“避其毒气”的隔离措施:()A. 《夷俗记》B. 《内经》C. 《瘟疫传症全书》D. 《山海经》E. 《医宗金鉴》35. 低热,手指蠕动,神倦,肢厥,舌干绛而萎,脉虚弱,其病机为:()A. 热邪久留,肾阴损耗B. 肾阴耗损,肝风内动C. 热灼营阴,心神被扰D. 热入血分,耗血动血E. 暑伤心肾,阴虚火炽36. 春温病发病的主要内因是:()A. 肾阴不足B. 里热炽盛C. 肝肾不足D. 肺胃阴伤E. 脾气亏虚37. 发于春季或冬春之交,初起以里热为主的温病是:()A. 风温B. 大头瘟C. 烂喉痧D. 春温E. 暑温38. 辛寒消气法主治:()A. 热炽阳明气分,表里俱热者B. 邪热初入气分,热势不甚者C. 邪热内蕴气分,郁而化火者D. 风热袭于肺卫,寒热起伏者E. 气营两燔,营阴耗伤者39. 在清解气热法的应用上,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 清解气热法用于表邪已经入里的里热证B. 邪热初入气分,倘表邪未尽,可于轻清之剂中加入透表之品C. 气分邪热亢盛而阴液大伤,须与生津养液之品相伍D. 热毒壅结而化火,局部红肿热痛者.则在清热泻火中伍以解毒散结之品E. 气分邪热壅肺而肺气郁闭者,须于清泄气热中配合宜畅肺气之品40. 下列哪项不属于作用祛湿清热法的作用:()A. 宣通气机B. 通利水道C. 通腑泄热D. 运脾和胃E. 化湿泄浊41. 在凉血法的应用上,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 凉血法主治温病邪热深入血分,热毒炽盛,络伤动血的证候B. 凉血法的作用为凉解血热、清火解毒、散血通络、滋养阴液C. 凉血法每多配合开窍、熄风及活血化瘀等法使用D. 邪热一旦传营,即予凉解血分热毒之品,以免迫血妄行E. 血热炽盛,脉络瘀滞而致出血不止者,应及时加用活络散瘀之品42. 症见神识昏蒙,时清时昧,时有谵语,苔腻,脉濡,宜选:()A. 安宫牛黄丸B. 至宝丹C. 紫雪丹D. 清宫汤E. 菖蒲郁金汤43. “增水行舟”用于:()A. 腑实阴伤B. 津枯肠燥C. 腑实兼气液两亏D. 肺燥肠闭E. 以上都不是44. 固脱法在应用上,下列哪项提法错误:()A. 固脱法属八法中“补法”范围B. 固脱法适用于气阴外脱或亡阳厥脱之危急证候C. 若内闭与外脱并见时,当固脱与开窍并用D. 温病中气阴大伤,正气欲脱者不宜早用回阳固脱E. 运用固脱法时用药要快速、及时、连续,阳回脱止应继用以巩同疗效45. 湿热温病瘥后,余邪未尽,胃气未复者。
邹旭教授应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经验总结
![邹旭教授应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经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803a8430722192e4536f67c.png)
2 分消 走泄 与湿 热 湿热 之邪 ,或 因非 时 之气 所诱 发 ,或 由饮 食 不节 所
致 。感受 非 时之 气者 ,常有雾 露雨 气 ,潮 湿地 气 ,若 邪着 皮 肤 、肌 肉 ,则 可 发为寒 热 、身 痛 、困重 等症 。若 由内而 生 者 ,诸 如平 素 嗜 食肥 甘 厚 味 、生冷 瓜 果 等 ,伤及 胃肠 运 化 功 能 ,则 易发 为 痞满 、呕 吐 、泻痢 等病 证 。湿热 之邪 存 在 黏 滞 重浊 ,易 阻滞 气 机 ;病情 缠 绵 难 愈 ;以脾 胃为 中心 ,易 弥漫 为患 等 特点 。湿热 久羁 ,津 液凝 滞 不 畅 ,可 结 为痰 饮 ,亦 可 酝酿瘀 血 。 由此 可 派生 出许 多 疑难 怪 病 ,如麻 木 、震 颤 、谵 妄 、癫痫 、积 聚 等 。清 代林 佩 琴 在 《类 证 治裁 》中论 及痰 饮 时说 “随气 升 降 ,遍 身 皆到 … … 变 化 百端 ,昔 人所 谓怪 病 多 属痰 ”。
中 网 分 类 号 :R249.8 文 献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4—745X(2018)06-1094—03 doi:10.3969 ̄.issn.1004-745X.2018.06.047
【摘要 】 介绍邹旭教授应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心 血管 疾病 的经验。邹旭教授学术思想传承 了国医大师邓铁 涛 “五 脏 相 关 理 论 ”. 同时 结 合 岭 南 病 患 发 病 特 点 ,强 调 心 血 管 疾 病 “痰 瘀 互 结 ”的特 点 ,治 疗 上 重 视 运 化 痰 湿 的 重 要 性 ,倡 导 “调 脾 护 心 ”,重 视 “运 脾 化 痰 ”方法 ,并 将 前 贤 叶天 氏“分 消 走 泄 ”治 则 广泛 应 用 于 临 床 诊 疗 。本 文 从 论 述 “分 消走 泄 ”涵 义 、临床 应 用 由起 初 为 针 对 湿 热 病 专 设 至后 世 拓 展 至 内伤 杂 病 以 及 邹 旭 教 授 将 其 运 用 于 治 疗 心 血 管 疾 病 的 思 路 与 常 用 方剂 。 【关键 词 】 分 消 走 泄 名 医经 验 邹 旭
“分消走泄”法在肝病治疗中的运用
![“分消走泄”法在肝病治疗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390965b5f121dd36a32d823d.png)
李某 ,男,5 2岁,初诊 。
主 诉 :右 胁 痛 3年 。
现病 史:3年 来右胁胀 闷疼痛 ,乏 力,纳可 ,尿 少
黄赤 ,大便 日 1 ,粘滞不爽, 1干 1苦 。 次 2 2
辅 助 检 查 : 乙 肝 五 项 : 小 三 阳 ,H VD B - NA : <
1 / ,肝功 ( ) 0I ml U 一 ,B超 :胆结石。
子 1g 5 ,白芍药 2 g 0 ,金钱草 3 g 0 ,丹参 3 g 0 ,厚朴 1g 0, 茯苓 1 g 0 ,五灵脂 1g 0 ,生蒲黄 1g 0 ,白梅 花 lg O ,黄芩
花、白芍药、 郁金等治疗 。 苦寒药物不宜多, 每次选用 1 ~ 2 即可,并与健脾补气 、宣畅气机药物相伍。因为慢性 个 肝病患者不同于一般常人 ,其病程较长,正气耗竭 日久, 邪气久恋不去,多属于本虚标实之证 。 治疗时需要标本兼 顾,扶正祛邪 并举 。 健脾补气、扶正固本药物多选用红景 天、生黄芪、白术 、灵芝、太子参一类,补而不腻。宣畅 气机药物 多选用香橼、佛手 、玫瑰花 、白梅花、玳玳花之 类 ,轻清灵透 ,不伤气阴。宣上药物 多选用杏仁之属,畅 中药物多选用厚朴一类, 渗下药物多选用茯苓之流。 宣上、 畅中与渗下并用 ,同时给予健脾益气、宣畅气机 ,根据辨 证情况可酌加养 阴生津、活血化瘀之品。
望诊 :面 色黧黑 ,形体 消瘦 ,舌 暗苔 白有瘀 斑。 闻诊 :未闻异常 1气及体 气。 2
切诊 :脉 弦 滑 。
辨证分析 : 乙肝病毒 长期入侵体 内,湿热瘀毒 阻滞
于肝脏 ,导致肝 气郁 结,故右胁胀 闷疼痛 。肝 主藏血 , 血不养肝 ,故乏 力 ,口干 ,面色黧黑,形体 消瘦 。舌暗
◎ 懒 现D墩 D远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UF ACC 代A NT C程 EO N I
分消走泄治疗法应用于肾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分消走泄治疗法应用于肾病患者的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12c9e47852458fb760b5604.png)
c nr l ru P < 0o )Co cu i n E i iaino ah gn ru hp raina dduei t ame t o ie i o to o pf g .1. n l so l n t f toe st o g ug t n i s r t n mbn dw t m o p h o r s e c h
di es si t eat e phr t c pa i ur i n r m ntofne o i t ent s
Z HAO Ba s n o he g De a t n f t n e k T a i o a i e e Me ii e Ho p t l f ih n C t, a s a 3 3 0 C i a pr me t o eBr a , r dt n l oS i Ch n s d c n s i s a i B ih n 1 4 0 , h n a o Ba y
J n a y t c mb r 2 0 we e r n o y d v d d i t wo g o p , e te t n r u sg v n e i n t n o a h g n a u r o De e e 01 r a d ml i i e n o t r u st r a me tg o p wa ie l h mi a i fp t o e s o
[ s r c ] j c i eT vsi t e l ia ef ayo l n t no ah gn ru hp rai n irss nte Ab ta t Ob e tv oi et aet i c l f cc f i ai f to e s ho g ug t na dduei i n g h cn i e mi o p t o h
中医四大经典《温病学》考试满分笔记
![中医四大经典《温病学》考试满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4c3a2ce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6a.png)
一、名词解释1. 逆传心包逆传心包,是温热病的发展规律,“逆传”是与“顺传”相对而言。
温热病由浅入深,顺传则传入中焦阳明气分,若不顺传中焦而是直接传入上焦心包营分,不顺传则为逆传。
因其直逼心主,病势凶险,是为逆证,故称为逆传。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72-373)2. 辛凉轻剂是治疗温热病卫分证的组方原则。
邪在卫分,选用辛散、凉轻、轻扬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清透在表之温热邪气,使其外达而病解,故又称辛凉轻解法。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80)3. 两阳相劫温热病是外感风热邪气为患,风邪与热邪二者均为阳邪,故称为“两阳”。
风邪与热邪相摶结,则化燥而劫夺耗伤津液,使通过气化作用而敷布周身,主司人体濡润作用的津液亏损,不能上荣头面清窍。
出现口、鼻、唇、咽、舌诸官窍干燥的见症,故称为“两阳相劫”。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81)4. 浊邪害清外感湿热邪气,湿为阴邪,秽浊黏腻,故称为“浊邪”。
热为阳邪,蒸腾开泄,湿热郁蒸,上蒙清窍,遏阻清阳,则出现头重痛如裹,昏瞀,眩晕,鼻塞,耳聋等清窍壅塞不利的见证,故称为“浊邪害清”。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81-382)5. 战汗战汗,一般发生在气分证第六、七日左右,“战”字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战汗的病机是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相峙,激烈交争而战;一是指战汗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周身战慄,甚至四肢厥冷,脉沉伏不出。
寒战过后,继则全身大汗,故称战汗。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90)6. 分消走泄“分消”,是指用祛除湿热邪气的药物,使三焦湿热分道而消。
“走泄”,是指用流动、行气之品以宣畅气机,气行则湿走,从而达到行气化湿,宣泄湿热的目的。
所谓分消走泄,即指用祛除三焦湿热,理气行滞的药物,以行气祛湿,从而使留滞三焦气分的湿热邪气分道而消,得以宣泄。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94)7.透热转气透热转气,是温热病营分证的治法。
是指在清营养阴的同时,配入清泄气热,宣畅气机之品,开通门径,给营分热邪以出路,使营分热邪外达,透转气分而解。
浅议湿热病治疗中的“通阳”法则及“分消走泄”法
![浅议湿热病治疗中的“通阳”法则及“分消走泄”法](https://img.taocdn.com/s3/m/d94f2ac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11.png)
浅议湿热病治疗中的“通阳”法则及“分消走泄”法张福利;孙华彬;张贺;宋谐方【摘要】“分消走泄”,是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针对“邪留三焦”之湿热病病机所提出的治疗大法.叶氏认为,湿热之邪留滞三焦,治疗重点并非“温补阳气”,而是应以“温通阳气”为总则,具体以“分消走泄”之法开上、畅中、渗下,使三焦气化畅通,小便得利,则湿热自去.此亦叶氏所言“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主旨.【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6(044)006【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湿热病;三焦;通阳;分消走泄;温胆汤【作者】张福利;孙华彬;张贺;宋谐方【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医术精湛,博取众长而自成一家。
他在临床治疗上十分注重气机的通畅,认为“大凡经脉六腑之病,总以宣通为是”(《临证指南医案·卷三》),其著作《温热论》中多有“透风于热外”“透热转气”等强调“通”“透”的主张,可以说“气化而通”之主旨贯穿《温热论》全篇。
而在湿热病治疗上,叶氏更是将调畅气机置于首位,主张以“通阳”法来治疗湿热性温病。
叶氏认为“热病救阴尤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通阳”二字可谓提纲挈领,章虚谷赞之曰“救阴在养津,通阳在利小便,实为发古未发之至理也”(《温热经纬·卷三》)。
笔者认为,“通阳、利小便”之法并非单纯使用淡渗利水之味,而是通过调畅气机,通泄三焦,使小便得利,湿热之邪得除。
叶氏“分消走泄”之法深含“通阳”之理,可以广泛应用在当今湿热性疾病的治疗中。
三焦之腑,虽自《内经》、《难经》始述即含义多歧而争议纷纭,概不外分部功能说和整体功能说之两端。
前者主要依脏腑部位和功能整合而分上焦(心、肺所在及功能整合)、中焦(脾、胃、肝、胆所在及功能整合)、下焦(肾、膀胱、大肠、小肠所在及功能整合),有“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的分部功能概括。
刘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
![刘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f3e3cda05ef7ba0d4a733bba.png)
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温病的主要治法,是指各种温病所出觋的各种主要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十类。
1.解表法解表法,是祛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它具有宣通腠理,:疏通气机,使邪气外达的作用,笼统地说,解表法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但是温病的解表与伤寒不同,治疗伤寒病用辛温解表法发汗散寒,当然属于汗法.而温病的解表法并不都是指发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邪气导致的病种不同,采用的解表法也不一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疏风透热法疏风透热法,是用轻扬宣透的药物组成辛凉解表之剂,就是叶天士所说的“辛凉轻剂”这种方剂具有味辛、性凉,质地轻的特性,能够疏散风热,使风热邪气向外透而解除表邪,适用于风温病初起,风热邪气侵袭肺卫,导致卫外失司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代表方剂如银翘散。
(2)解表清暑法解表清暑法,是用解表散寒、清暑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外散表寒,祛暑湿的治法,适用于夏季外感寒邪,但体又蕴有暑湿而致的寒邪束表,暑湿蕴,表里同病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形拘急,脘痞,心烦,口渴,尿黄,舌苔薄腻而黄,脉濡数。
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
(3)宣表化湿法宣表化湿法,是用辛温宣透、芳香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宣透在表之湿邪的治法,所以又称为辛宣芳化法,适用于外感湿热邪气,初起以湿邪为主,热蕴湿中,热象不显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恶寒,无汗或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身重肢倦,头重如裹,表情淡漠,面色淡黄,四肢发凉,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缓等。
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
(4)疏表润燥法疏表润燥法,是用辛凉清润的药物组成方剂以疏散表邪,濡润肺燥的治法,适用于肺卫燥热证候。
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呛咳,痰少而粘,或咳痰带血,唇干鼻燥,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右脉数大。
代表方剂如桑杏汤。
使用解表法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不是寒邪,所以鲍不能用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是绝对禁忌。
《温病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温病学》考试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c36f15cf84b9d529ea7a3f.png)
《温病学》考试题库及答案6.在温病学发展过程中,其“温病学形成阶段”是指(B、明清时期7.医学史上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是()E、《温疫论》8.《外感温热篇》作者是()A、叶天士9.从概念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上将温病与伤寒明确区分开来的医家是D、王安道10.温病的病名最早见于(B、《黄帝内经》11.《温热经纬》的作者是()D、王孟英12.提出疠气学说的医家是()D、吴又可13.吴鞠通的代表著作是()C、《温病条辨》14.最早认识到温病是伏邪温病的书是()C、《黄帝内经》15.《湿热病篇》的作者是()C、薛生白16.在温病学发展过程中,其“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指()A、战国至晋唐17.在温病学的发展过程中,其“温病学成长阶段”是指()B、宋到金元18.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较为完整体系理论是在()D、清代(二)B1型题(在共用备选答案中选择最佳答案)19.《温热经纬》的作者是(B、王孟英20.《三时伏气外感篇》的作者是(D、叶天士21.温病学的形成阶段是指(C、明至清22.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指(A、战国至晋唐23.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B、刘河间24.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D、王安道25.余师愚的著作为(B、《疫疹一得》26.戴天章的著作为(A、《伤寒温疫条辨》27.创立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标志温病理论体系形成的医家是C、叶天士D、吴鞠通28.刘河间对温病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A、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D、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四)X型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的答案)29.刘河间对“热病”的贡献有()A、提出“六气皆从火化”B、认为“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证”C、认为热病初期,不可单用辛温解表E、创制了防风通圣散30.温病学中温疫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有()B、吴又可C、戴天章D、余师愚E、杨栗山31.《温热经纬》收集了下面哪些医家的温病条文()A、叶天士B、陈平伯C、余师愚E、薛生白(一)A型题7.“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语出()C、《温疫论》8.说明温病的诸特点中,以下哪种提法是欠妥的?()A、病因是感受外邪所致9.“五疫之至,皆相染易”语出()A、《内经》10.下列病种中,哪种属伏气温病()B、春温11.以下哪种不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D、伏暑12.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的命名,主要根据的是()A、四时主气13.“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四)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四)](https://img.taocdn.com/s3/m/7a5ab171b4daa58da0114add.png)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认为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治疗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BA、王安道B、刘河间C、叶天士D、王叔和E、郭雍2、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A、《黄帝内经》B、《伤寒论》C、《外台秘要》D、《肘后方》E、《诸病源候论》3、下列哪项不属于风热病邪致病特点:CA、先犯上焦肺卫B、易于化燥伤阴C、最易伤气D、变化迅速E、病程中易出现“逆传心包”4、三焦辨证中,哪种症候表现不会出现在上焦证当中:EA、发热恶寒B、咳嗽喘促C、神昏谵语D、咯吐粉红泡沫痰或血水E、低热不退,舌干绛而痿5、邪在气分的辨证要点:BA、身热口苦而渴,舌红苔黄B、壮热心烦,口渴汗多C、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D、身热汗出,烦渴,咳喘,舌红苔黄E、身热,汗多,心烦,苔黄燥6、以下热型除…外皆属气分病证所见:BA、壮热B、寒热往来C、日晡潮热D、夜热早凉E、身热不扬7、证见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心烦不寐,口燥咽干,神疲脉虚,此属:AA、足少阴肾病变B、足厥阴肝病变C、手厥阴心包病变D、足阳明胃病变E、足太阴脾病变8、斑出色红,艳如胭脂为;BA、热毒轻浅B、血热炽盛C、热毒深重,气血尚充D、火郁内伏,气血尚活E、热毒锢结,正气衰亡9、邪热迅速化燥入胃,津液被灼的阴阳腑实证的舌象是:BA、苔色老黄焦燥起刺B、苔黄而干燥C、苔灰而干燥D、白砂苔E、以上都不是10、温病苔白,厚而干燥的临床意义是:CA、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B、秽浊之气内郁而胃气衰败C、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D、湿与热相搏,浊邪上泛E、表邪未解,肺津已伤11、分消走泄法适用于:AA、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痰热湿浊阻遏B、邪郁少阳,胃失和降C、湿热秽浊郁闭气分的“邪伏募原证”D、热传阳明,内结肠腑E、热在气分,郁而化火12、温热病邪初传气分,热势不甚,气失宣畅之证,可用:AA、轻清宣气法B、辛寒清气法C、宣气透表法D、清热宣肺法E、清泄郁热法13、湿温,湿热并重,郁阻中焦,出现白,宜用:CA.菖蒲郁金汤加味B.蒿芩清胆汤加味 C、王氏连朴饮加苡仁、竹叶D、化斑汤E、三仁汤14、“增水行舟”法的代表方剂是:DA、调胃承气汤B、增液汤C、枳实导滞汤D、增液承气汤E、导赤承气汤15、病在初起,多以上焦肺卫为主,而后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病至后期阶段,多肺胃阴伤的温病是:AA、风温B、春温C、秋燥D、温毒E、以上都不是16、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AA、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B、身灼热,口干不甚渴饮,舌红燥少苔,脉细数C、发热胸闷,肌肤红疹,心烦口渴,舌红绛,苔薄白D、夜热无汗,口干不欲饮,舌红绛少苔,脉细数无力E、以上均不是17、风温病咳喘不宁,痰涎壅盛,潮热便秘,苔黄滑腻,脉右寸实大,证属:AA、痰热阻肺,腑有热结B、邪热壅肺C、肺燥肠闭D、痰热结胸E、肺热移肠18、风温邪袭肺卫,兼热入气分,气粗如喘者,用桑菊饮加:DA、枇把叶、百部B、紫苑、冬花C、麻黄、苏子D、石膏、知母E、桑白皮、知母19、应用加减复脉汤与三甲复脉汤的主要区别是后者:AA、手足蠕动或瘛疭B、低热C、口渴甚D、耳聋E、神倦20、下列哪项治法不宜单独用于春温? EA、苦寒直折B、清营透热C、凉肝熄风D、滋养肝肾E、辛凉解表21、对热病的治疗,首倡寒凉为主的医家是:BA、庞安常B、刘河间C、王安道D、叶天士E、吴鞠通2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C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E、王叔和23、吴鞠通论温病“始上焦、终下焦”不能概括下列哪种温病?DA、风温 B 秋燥 C、烂喉痧 D、湿温 E、春温24、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提法欠妥的是:CA、致病有着严格的季节性B、先入阳明气分C、必夹湿邪为病D、易伤津耗气E、也有直中心包、肝经而卒然引起昏迷或痉厥之变25、壮热烦渴,头痛如劈,烦躁不安,肌肤发斑,吐血衄血,舌绛,苔黄,脉数,其病变阶段是:AA、气营血同病B、营血分C、卫气同病D、卫营同病E、气热炽盛26、在斑疹的治疗上,哪种提法是错误的?CA、“斑宜清化,疹宜透发”B、忌滋补,忌升提C、发斑因里实壅滞而不易透发者,必用峻下D、挟斑带疹者,以化斑为主,兼以透疹E、斑疹初透,忌用凉泄27、下列何种舌象主胃气衰败:CA、白砂苔B、白苔滑腻厚如积粉C、白霉苔D、白苔质如碱状E、苔厚而粘腻28、湿遏热伏的舌象是:AA、白苔粘腻如积粉,舌质紫绛B、白苔质如碱状C、苔白腻舌质红绛D、苔白厚而粘腻E、苔黄厚腻或黄浊29、燥湿泄热法的最佳代表方是;AA、王氏连朴饮B、三仁汤C、甘露消毒丹D、藿朴夏苓汤E、白虎加苍术汤30、黄连阿胶汤证与连梅汤证的区别在于后者有:DA、身热B、心烦C、不寐D、消渴、麻痹E、苔黄舌绛31、风温后期多呈现: AA、肺胃阴伤B、心肾两伤C、津气两伤D、脾胃湿困E、肠液枯乏32、风热犯肺,又见气粗如喘者,用桑菊饮加:AA、黄芩、枇杷叶B、麻黄、苏叶C、石膏、知母D、桑皮、白果E、前胡、马兜铃33、春温病名首见于:EA、《内经》B、《难经》C、《千金方》D、《诸病源候论》E、《伤寒补亡论》34、提出“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
温病的主要治法
![温病的主要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b9bb67844028915f804dc2cd.png)
一、温病的主要治法温病的主要治法,是指各种温病所出觋的各种主要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十类。
1.解表法解表法,是祛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它具有宣通腠理,:疏通气机,使邪气外达的作用,笼统地说,解表法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但是温病的解表与伤寒不同,治疗伤寒病用辛温解表法发汗散寒,当然属于汗法.而温病的解表法并不都是指发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邪气导致的病种不同,采用的解表法也不一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疏风透热法疏风透热法,是用轻扬宣透的药物组成辛凉解表之剂,就是叶天士所说的“辛凉轻剂”这种方剂具有味辛、性凉,质地轻的特性,能够疏散风热,使风热邪气向外透而解除表邪,适用于风温病初起,风热邪气侵袭肺卫,导致卫外失司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代表方剂如银翘散。
(2)解表清暑法解表清暑法,是用解表散寒、清暑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外散表寒,内祛暑湿的治法,适用于夏季外感寒邪,但体内又蕴有暑湿而致的寒邪束表,暑湿内蕴,表里同病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形拘急,脘痞,心烦,口渴,尿黄,舌苔薄腻而黄,脉濡数。
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
(3)宣表化湿法宣表化湿法,是用辛温宣透、芳香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宣透在表之湿邪的治法,所以又称为辛宣芳化法,适用于外感湿热邪气,初起以湿邪为主,热蕴湿中,热象不显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恶寒,无汗或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身重肢倦,头重如裹,表情淡漠,面色淡黄,四肢发凉,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潘缓等。
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
(4)疏表润燥法疏表润燥法,是用辛凉清润的药物组成方剂以疏散表邪,濡润肺燥的治法,适用于肺卫燥热证候。
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呛咳,痰少而粘,或咳痰带血,唇干鼻燥,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右脉数大。
代表方剂如桑杏汤。
使用解表法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不是寒邪,所以鲍不能用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是绝对禁忌。
试论“分消走泄”法在岭南湿热证治疗中的应用
![试论“分消走泄”法在岭南湿热证治疗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ca977deb14e852458fb5780.png)
・学 术 探 讨
・
试 论 “ 消 走 泄 ” 在 岭 南 湿 热 证 治疗 中 的应 用 分 法
黄 坚 红
( 州 市 中医医 院神 经 内科 , 东 广 州 5 0 3 ) 广 广 1 10
关 键 词 : 热 证 /中 医 药 疗 法 湿 分 消走 泄
2 湿 热 证 的 病 变 特 点
阳明 胃为水 谷之 海 , 阴脾 为 湿 土 之脏 , 太 同气 相 求 , 故 湿热 证 的病变 中心 在 中焦脾 胃。同 时 胃为 阳土 主
燥 , 为 阴土主 湿 , 湿热 之 邪 侵 入 中焦 , 病机 又 脾 故 其
因人 体 中气 之强 弱 而 异 , 中气 实 者 , 多 在 胃, 病 表现 为 热重 于湿 ; 中气 虚者 , 多在脾 , 现为 湿重 于热 。 病 表 其转 归 正如 《 热 病 篇 》 湿 所论 述 : 中气 实 则病 在 阳 “ 明, 中气 虚则 病在 太 阴” 。
区 , 地低 洼 , 露 时 降 , 至 春 夏 二令 , 土 雨 一 赤帝 司权 , 热 力蒸 动水湿 , 其潮 气上 腾 , 则空 气 中常含 有 多量之 水蒸 气 , 在 其 中 , 入 为 病 , 成 湿 热 , 温 。 人 吸 即 湿 ” 阐明 了岭南 的地 理气 候 特 点 易 于 导致 湿 热 证 发 生 。 从饮 食生 活 习 惯 上 看 , 代 人 饮 食 不 节 , 食 膏 粱 现 嗜 厚味 , 或酗 酒过 度 , 伤脾 胃 , 湿 热 内生 ; 易 使 同时 岭南 人 多贪凉 饮 冷 , 食 生 冷 瓜 果 、 食 鱼 虾 等 阴 柔 多 喜 多 湿之 品 , 伤及 脾 胃 。 正是 由于 外 感 湿 热 之 邪 , 易 机体 又呈 脾 虚湿 盛 , 湿 与 内湿 同 气 相 求 , 外 两湿 相
“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附录祛湿法的组方遣药规律
![“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附录祛湿法的组方遣药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aa949918b52acfc789ebc96e.png)
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
附祛湿法的组方遣药规律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景源
分消走泄法,是治疗湿热病的常 用方法,自清代叶天士以降,后世医 学家在临床中多有发挥,至今仍有效 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笔者谨就个人体 会,对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 临床应用剖析如下,以期与同道共同 探讨研究。
一、叶天士关于和解表里法与
郁实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土家湿 热反乘而木不得升也。如是者,首当 清热及解利三焦。方中以竹茹清胃脘 之阳,而臣以甘草、生姜,调胃以安 其正,佐以二陈,下以枳实,除三焦 之痰壅,以茯苓平渗,致中焦之清气, 且以驱邪,且以养正,三焦平而少阳 平,三焦正而少阳正,胆家有不清宁 而和者乎?
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若胆 家真畏寒而怯,属命门之火衰,当与 乙癸同源而治矣。”按罗氏之论,温 胆汤之主治证的临床表现有:虚烦惊 悸,热呕吐苦,痰气上逆。其病机是: 胆热内扰,加之脾胃湿热内蕴,土壅 木郁,则足少阳甲木之气不得升,进 而影响手少阳三焦,以致手足少阳同 病,气机升降出 通过肺的宣发功能使湿邪从表而出, 一方面通过肺的肃降功能使水道通调, 湿邪下行而入膀胱;治中焦应辛开苦 降,使湿从燥化;治下焦应淡渗利湿, 使湿邪从小便而驱。分消走泄的“走” 字,是行走之意,指用行气之品宣通 气机,使气行则湿走,就是叶氏在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11条
半夏 竹茹 枳实各二两 橘皮三两 生姜四两 甘草一两 上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 升,分三服。” 孙氏在书中明确指出病在“足少 阳经也”,以此方主治“胆虚寒”证。 但是,其证其方以胆虚寒立论似颇为 费解,所以后世医学家对此方的运用 颇有发挥。宋代陈言(无择) 在其所 著
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对孙氏原方 有所改动,仍然名为温胆汤,其方剂组 成是: 半夏 竹茹 枳实面炒,各二两 陈皮三 两 甘草一两,炙 茯苓一两半 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 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陈氏之方在孙氏原方基础上加茯苓、 大枣而减生姜之量,遂为后世所常用。
温病的治疗
![温病的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35e0c5d6cc22bcd126ff0c66.png)
达膜原法清热力较强,只适于胆经热郁而兼夹痰湿 者,不适应里热炽盛证。
• 分消走泄法着重宣展三焦气机,泄化痰浊。 • 开达膜原法旨在疏利透达膜原秽浊之邪。
• 分消走泄、开达膜原法,其性偏温燥,其作用偏于疏化
痰湿秽浊,故只能用至痰湿分消、湿开热透,即当转手 清化,否则过投温燥,助热化火,劫夺阴津。
理解
轻清是怎样发挥透泄、宣畅
作用的?
(1)证候病机决定用药宜轻清: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身热,胸膈满闷,心烦懊憹, 口微渴,舌苔薄黄欠润。
病位在上焦 ——用药宜轻 邪气为热邪 ——药性宜凉
气分热郁(热不甚,伤津不显) 病位在胸膈
温邪初入气分 热郁胸膈
(2)轻清之品能宣畅气机,透泄邪热:
轻而扬之
温病的主要治法
(一)解表法:
以辛散轻扬之剂,疏泄腠理,祛除表邪,解除表证 的治法。
风热 疏风泄热
表证
燥热 湿热
疏表润燥 疏表化湿
外寒里暑 透表清暑
(1)疏风泄热法(辛凉解表法)
涵义:辛散凉泄卫表风热的治疗方法。 适应症:肺卫风热表证。
发热,微恶寒,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风
热
风热郁卫
表
不可滥用苦寒沉降。 葱白、生甘草
思考
1、清气法就是针对气分邪气而采取的治法,对 吗?
不对。清气法是针对无形邪热而采取的治法。
2、轻清宣气治法运用的关键是什么? 用药质地轻,性宜凉而不宜过寒,主要针对邪
气初入气分之证。
(2)辛寒清气法
以辛透阳寒明泄之热品盛大清阳明气分邪热的治法。
辛——辛透 达热出表
• 清热泄火法用于热盛或热邪化火,是一种内郁
2023年国医通山东省中医必修温病学答案全题库
![2023年国医通山东省中医必修温病学答案全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bd91dfde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ef.png)
国医通-山东省中医必修温病学答案1、“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旳主症是B身痛呕逆。
2、温病证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少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等。
治宜B藿朴夏苓汤。
3、在三仁汤中,杏仁、白蔻仁、生薏仁旳作用是C宣上、畅中、渗下4、白虎汤证与小陷胸加枳实汤证均见口渴,两者旳区别在于C饮水解渴与否5、“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其证候类型属于B湿热并重6、温病症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苔薄黄,脉数,治宜A栀子豉汤加味7、壮热,汗多,渴饮,脉洪大,苔黄燥,为B 足阳明(胃)病变8、按叶天士所说,温热病表证初起治疗应当用C辛凉轻剂9、下列非祛湿清热法重要作用旳是A轻清宣气10、小儿暑痫旳治疗宜选用A清营汤11、温病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治宜B分消走泄12、用通下法治疗湿热病阳明里结之证时,停止用药旳指征是B大便硬13、下列哪项热型不出现于气分阶段C身热夜甚14、温病症见身热口渴,口苦咽干,烦躁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治宜E黄芩汤或黄连解毒汤15、温病治疗中“分消走泄”法属于C和解表里法16、祛湿清热法没有下列哪项明显作用D清心开窍17、风温,暑温,湿温,秋燥旳命名,重要根据旳是A四时主气18、属伏气温病旳病种是B春温19、温热病气分证后期肺胃津伤旳治法是C甘寒法20、气分热邪炽盛,津液受伤旳舌象是C舌红赤而苔黄燥21、真阴耗损又兼“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治疗宜选用C救逆汤22、温病熄风法旳作用是A.肝泄热,滋养肝肾23、神倦肢厥,手指蠕动,舌干绛而萎,脉虚弱,为B虚风内动24、下列哪项不属温病泄卫透表法A透热转气25、温病热入厥阴肝经,动风发痉旳舌态是D舌斜舌26、温病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咽干唇燥,头痛,27、苔薄白,舌边尖红等。
治宜D桑菊饮28、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旳温病有B春温29、下列哪项属于湿热病旳转归B从阳化热从阴化寒湿热胶结可稽留中焦或逐渐转入下焦30、白虎加苍术汤证旳证候类型属于A胃热夹脾湿31、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阶段是C32、叶天士列举旳治疗湿热病邪留三焦旳代表药物是C气营33、三才汤旳主治证是B暑温日久,寝卧不安,不思饮食,元气阴液两伤者。
湿热类温病“分消走泄”思想刍议
![湿热类温病“分消走泄”思想刍议](https://img.taocdn.com/s3/m/06649bf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0b.png)
湿热类温病“分消走泄”思想刍议邓金钗;万海同;胡艳兰;郑小伟【摘要】[目的]探析“分消走泄”思想,为湿热类温病的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系统分析湿热类温病的病因、病机,通过病机特点探寻其治疗方法;阐释“分消走泄”的思想内涵,并列举其代表方剂,总结用药特点;最后以分消走泄治疗湿热病的临床运用做具体说明.[结果]湿热类温病因湿热之邪内外相引而发病,病位广涉上中下三焦,病机在于湿热阻滞,三焦气化失常.治疗上,采用“分消走泄”的方法,通过通调三焦气机,开郁行滞,能够使湿热邪气从上中下三部得以分而消除.后世根据“分消走泄”创制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剂,在现代临床上仍广泛使用.[结论]分消走泄是湿热类温病的治疗思想,可以广泛指导湿热性流行病和内伤杂病的治疗,值得学习和应用.【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2)005【总页数】3页(P360-362)【关键词】温病;湿热类;天人合一;分消走泄;三焦;用药特点;代表方剂;临床运用【作者】邓金钗;万海同;胡艳兰;郑小伟【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湿热类温病是指感受兼有湿邪的温邪所致的一类外感热病[1]213,发病的关键在于湿热为患。
湿邪重浊粘滞,热邪炎上,热蒸湿动,最易酿生秽浊之气,蒙上流下,所以湿热类温病病情复杂,治疗棘手。
清代叶天士擅治热病,尤其是对湿热病,能博取众长而自成一家,提出的“分消走泄”思想补益后学,影响深远,可以视为湿热病治疗的准绳。
近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湿热病在人群中患病率有上升趋势[2]。
因此,研究湿热类温病的病因病机,探寻治疗对策,对发掘中医药的治疗作用具有实际意义。
1 湿热类温病概识湿热类温病是外感热病的一种,和伤寒、温热类温病共同构成完整的外感病体系。
但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湿热类温病一直和温热类温病混称温病,直到清代薛生白[1]214提出“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湿热类温病才从温病学中独立出来。
温病的治疗习题及答案
![温病的治疗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ab22c6f18583d048645971.png)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一、填空题1.温病固脱救逆法主要分为: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通瘀破结法代表方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增液通便法代表方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导滞通便法代表方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腑泄热法代表方剂为__________________。
6.温病症见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腹胀,泛恶欲吐,苔黄腻。
治宜__________________法,代表方如____________________。
7.温病症见身热午后为甚,汗出不解,或微恶寒,胸闷脘痞,小便短少,苔白腻,脉濡缓,治宜_______________法,代表方如___________________。
8.温病和解表里法是以和解.疏泄.宣通气机,以达到_______________目的的治法。
9.温病和解法适用于温病邪在________________者。
10.开达膜原法的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_,主治____________________。
11.常用清解气热法主要有如下几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温病症见身热,口苦而渴,烦躁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治疗方剂宜用______ ,或。
13.温病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咽喉干燥,鼻干唇燥,头痛,苔薄白,舌红等,治疗代表方剂______________。
14.温病证见恶寒,头重如裹,身体困重,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等,治疗方剂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温病证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脘痞,口渴,心烦,舌红苔腻等。
治疗方剂宜用:__________________。
16.温病证见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
王有鹏运用温胆汤治疗儿童湿疹的经验
![王有鹏运用温胆汤治疗儿童湿疹的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dafe948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f.png)
王有鹏运用温胆汤治疗儿童湿疹的经验发布时间:2021-03-22T15:00:52.28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9月17期作者:范宇张永旺王有鹏[导读]范宇1,张永旺2,王有鹏3(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 河北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0)(3.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关键词】:分消走泄;温胆汤;湿疹;王有鹏【摘要】:湿疹是儿童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王有鹏教授认为该病主要病机为脾胃湿热,浸淫肌肤,针对此特点王师在临床上运用“分消走泄”的治疗方法,临床采用温胆汤加减方来治疗该病。
本文详细介绍王有鹏教授治疗该病的优势之处,临床疗效显著。
湿疹是现代医学病名,古代中医文献并没有此病名。
在中医学范畴中被称为“湿疮”,湿疹的主要临床特征为皮损呈对称性、多形性、复发性以及剧烈瘙痒性[1]。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素问》:“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而湿疹是常见的小儿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过敏性体质是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患有湿疹的儿童比重大大增加,这与儿童体质和家庭遗传等原因相关。
吾师王有鹏教授在总结历代医家相关认识的基础上应用分消走泄法代表方温胆汤治疗儿童湿疹,经多年临床实践研究,印证了用温胆汤加减方治疗该病,疗效满意。
1.病因病机对于湿疹的发病原因古代医家认为不外乎分为外因和内因两方面。
外因为风、湿、热、虫、毒侵袭肌表,郁于腠理而致;如《外科正宗·脓窠疮论》曰:“脓窠疮,乃肺经有热,脾经有湿,二气交感,其患先从小泡作痒,后变脓疱作疼,所成脓窠疮也”,可见湿热合邪是引起湿疮的首要原因,孤邪不生,为以后医家对其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2]。
又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认为:“虚邪之中人也……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指出风邪侵袭肤腠,正邪相争,则见皮肤瘙痒发为此病[3]。
基于“分消走泻法”浅析“湿热型
![基于“分消走泻法”浅析“湿热型](https://img.taocdn.com/s3/m/53d82553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7d.png)
基于“分消走泻法”浅析“湿热型阴痒”的治疗思路作者:陈露杨怡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24年第06期【摘要】分消走泻法是古代医家综合运用辛散、芳化、燥湿类药物以达宣畅调气、祛湿化浊之效,使三焦气机调畅、湿热分消的一类治法。
临床上以“湿热蕴结,流注下焦”的湿热型阴痒缠绵难愈,现代医家在“分消走泻法”的指导下治疗妇人阴痒疗效颇佳,文章通过运用“分消走泻法”治疗妇人阴痒的临床医案来阐述其治疗思路。
【关键词】分消走泻法;阴痒;健脾疏肝【中图分类号】R271.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4)11-0060-04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11.zgmzmjyyzz202411013An Analysis of the Treatment Idea of “Damp-heat Type of Itching” Based on the “Method of Division and Elimination,Walking and Diarrhea”CHEN Lu1 YANG Yi2*1. Gui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iyang 550005, China;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iyang 550001, ChinaAbstract:The method of dispersal and diarrhea is a kind of treatment method in which ancient doctors used a combination of pungent, aromatizing and dampness-drying drug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promoting and regulating qi, dispelling dampness and removing turbidity, so that the qi of the three jiao can be regulated and dampness and heat can be disper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damp-heat type of yin itch,which is “damp-heat-embedded and flowing into the lower jiao”, is persistent and difficult to be cured. In this paper, we will elaborate on the treatment idea by using the clinical case of the “division and elimination of diarrhea” method for treating Yin itch in women.Keywords:Dispersing and Walking Diarrhea; Yin Itching; Strengthening the Spleen and Draining the Liver陰痒是指妇女外阴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或伴带下增多[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消走泄法与临床运用
单位:10级本中医三班名称:吴虹虹学号:12010051103137
学习温病必不可少的要学到叶天士的《温热论》,其中提出了一个经典的治则:分消走泄
那么,分消走泄到底到底是什么呢?翻阅资料,不难找到一些答案。
章虚谷曰:仲景论六经外感,止有风、寒、暑、湿之邪。
论温病由伏气所发,而不及外感。
...故下章即有分消走泄,以开战汗之门户云云。
可见益胃者,在疏瀹其枢机,灌溉乎汤水,俾邪气松达,与汗偕行,则一战可以成功。
这其中也提到分消走泄,旨在于舒达气机,战汗而解。
通过一期的温病学习,我也了解到,分消走泄法是叶天士《温热论》中治疗湿热病的主要方法。
分消是因势利导应用开上、畅中、渗下的方法祛除湿邪,通过祛湿使阳气通达;走泄是指用行气之品,宣通气机,使气行湿去。
湿热病常以脾胃为中心,脾胃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同完成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
湿热最易损伤脾胃,而脾胃功能失调也最易内生湿热。
湿为有形之邪,湿热相合,热蒸湿动,就会弥散三焦,湿性黏腻,又很少传变,难以清除,必然导致三焦气机不畅,气化不行,水道不通,水液代谢障碍等变化而出现相应症状,治疗当从祛除湿邪,通利三焦水道入手。
所以叶天士提出"分消上下之势"的治法。
临床凡是内伤杂病属痰、饮、水、湿类疾患,都可以此法变通应用。
三仁汤、甘露消毒丹、黄芩滑石汤、温胆汤等临床应用即其实例。
中医学认为体内津液的生成、调节、输布、转化都有规律性的,主要指脏腑功能和外界环境变化规律。
只有维持体内津液平衡,才能保持人休生命的正常活动。
故《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滋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胧,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但是,如若津液不布则会出现水湿痰饮等现象,故而,叶天士《温热论》中记载:“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指出了治疗湿热病当“通阳”,“利小便”是举例而言,实则是祛湿。
如何祛湿?叶天士提出了“分消走泄”法。
分消走泄法是通阳的具体应用。
利小便则关乎肾,肾主水,而肾属于三焦之下焦,则应采取淡渗利湿之法,如茯苓,泽泻等药。
叶天士在《温病论》中亦提到:“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治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由此可知,此病位当属三焦,采用“分消上下之势”方法,此为湿热病也。
条文提出湿热病“邪留三焦”的症候“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这就是说,温病的三焦气分湿热证,与伤寒中少阳病的病机有相同之处。
伤寒少阳病的病位在足少阳胆,温病少阳病的病位在手少阳三焦。
足少阳胆经主半表半里,为气机表里出入之枢,它的气化功能是疏泄胆汁,参与水谷的消化,同时胆的疏泄功能还能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即木能疏
土。
手少阳三焦经贯通上,中,下三焦,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它是人体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通过三焦的气化功能可以使阳气和水液敷布周身,直达腠理,以充养人体。
手足两少阳经虽然有所分工,但又密切相关,气机表里出入条达,则上下升降通畅;气机上下升降通畅,则气机表里出入条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
若气机出入障碍,则升降必然阻滞;反之,气机升降阻滞,则出入亦必然发生障碍。
气机的升降与出入就如同东西南北两大通道,管理全身气机输布。
其中任何一条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另一条的运行。
如果外感湿热邪气留恋于三焦,必然阻滞三焦气机,导致上,中,下三焦气化受阻而升降失常。
手少阳三焦经气机升降失常,则足少阳胆经气机之出入亦必受阻而致胆失疏泄,郁而化热,化火。
由此可见,在病变过程中,手少阳三焦与足少阳胆往往相互影响,出现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的病症。
故在治疗手少阳三焦病变时,不仅要采用“分消走泄“之法,还要采用和解法,此为叶天士的“随证变法”。
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制芩连二陈汤一方,治疗湿热郁阻中焦,以致三焦气滞,症见寒热交作,头目眩晕,脘痞腹胀,时作呕吐,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濡滑之症,其方剂组成为:青子芩二钱,仙半夏半钱,淡竹茹二钱,赤茯苓三钱,小川连八分,新会皮半钱,小枳实半钱,碧玉散三钱,包煎,生姜汁两滴,淡竹沥两瓢,和匀同服。
此方由温胆汤去大枣,炙甘草加黄芩,黄连,碧玉散,竹沥组成。
其证乃湿热郁阻,三焦气滞,病变部位在手少阳三焦。
湿邪弥漫于上,浊邪害清,则头目眩晕。
湿阻中焦,升降失常,则见脘痞腹胀,时作呕吐。
湿阻下焦,则小便不利。
手少阳三焦气机升降不利,则足少阳胆之气机出入亦失常,故症见寒热往来交作。
治疗当用分消走泄法以祛除三焦弥漫之湿,因其舌苔腻而黄,可知是热邪与湿邪并重,故于温胆汤中加苦寒之芩,连以清热燥湿,竹沥清化热痰,碧玉散清利下焦,导湿热从小便而出。
方中诸药以辛开苦降为主,燥湿畅中,辅以淡渗利湿,宣畅气机而分消湿热,是分消走泄法中治湿热并重之方。
总而言之,继叶天士之后,“分消走泄”并没有随之埋没,而是在临床运用中得以很好体现。
在治疗湿热病时,我们要根据湿热程度,具体症状将分消走泄之法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高展翔,黄海分消走泄法浅析——山西中药
2.杨进,孟澎江温病若干问题浅议——中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