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案2
鱼我所欲也教案五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8c2742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8c.png)
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五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鱼我所欲也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
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
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
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
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 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
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精选8篇)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acdb8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a6.png)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精选8篇)导语: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孟子《鱼我所欲也》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句,把握课文大意。
2.体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激兴趣方法一:生齐背陈毅的《梅岭三章》,师简说“取义成仁今日事”中的“取义成仁”借用了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其中的“舍生取义”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的,“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孟子在本文中是如何阐述的?我们一起从《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寻求解答。
方法二: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
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西的时候可能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1.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补充资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鱼我所欲也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63ee33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f.png)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鱼我所欲也》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原文。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鱼我所欲也》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孟子。
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
解读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如人性本善、道德修养等。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介绍《鱼我所欲也》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孟子。
第二步:朗读原文,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节奏。
第三步: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四步:解读重点词汇和句式,解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第五步:练习翻译和默写,巩固所学内容。
2.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原文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运用练习法,通过翻译和默写,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翻译和默写:评估学生的翻译准确性和默写能力。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3.2 教学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和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拓展4.1 教学资源教材:《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
参考资料:关于孟子的介绍和相关的文学评论。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等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和展示。
4.2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孟子的其他著作,如《孟子·告子下》等。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辩论活动,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表达思想。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或讨论,拓宽学生的视野。
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的有效性,分析优点和不足之处。
5.2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估的结果,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f9bbc2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7.png)
一、教学目标1.了解《鱼我所欲也》的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2.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核心思想;3.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4.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核心思想;2.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分析作品中细腻的描写手法;2.思考作品的内涵与意义。
四、教学过程【预备活动】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相关图片、音乐等方式展示自然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引导学生回忆钓鱼的经历,了解学生对钓鱼的了解和感受。
【正式授课】1.导读课文。
通过阅读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析一段课文,解答相关问题:这一段描述了什么?使用了哪些细腻的描写手法?这些描写有何作用?【拓展活动】1.朗读课文。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阅读其他相关作品。
学生自主阅读其他与自然有关的文学作品,探讨自然与人文的关系。
3.写作练习。
学生以《鱼我所欲也》为题,写一篇关于自己与自然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而且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激发了学生对自然与人文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在拓展活动中,通过朗读和写作练习,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人文关怀意识。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d93614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af.png)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鱼我所欲也》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3. 领会并实践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4.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原文及翻译2. 词汇和句型的讲解与练习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4.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训练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原文的阅读与理解。
2. 词汇和句型的掌握与应用。
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4.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文言文的解读。
2. 文中复杂句型的分析与运用。
3. 文中深层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原文、词汇和句型、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2. 互动法:讨论、问答、小组活动。
3. 实践法: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写作练习。
3.2 教学手段1. 教材:原文、翻译、相关注释和讲解材料。
2. 多媒体:PPT、视频、音频、网络资源。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原文:指导学生阅读原文,理解大意。
3. 讲解词汇和句型:分析并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4. 翻译与讨论:对照翻译,讨论文中的难点和深层含义。
5.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6.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训练:提供相关的练习和作品,进行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训练。
4.2 时间安排1. 导入:10分钟2. 阅读原文:20分钟3. 讲解词汇和句型:15分钟4. 翻译与讨论:20分钟5.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15分钟6.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训练:1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理解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5篇)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99f5990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29.png)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细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拾的《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通用5篇〕,欢送阅读,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1教学内容分析:孟子是战国时期闻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一书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经典。
孟子思想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而在学习本文字句的同时,对孟子的思想体系略作剖析,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鱼我所欲也》一文主要是议论。
其论证办法,学生不易控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那些表述其观点的语句和他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讲深讲透,并以此来剖析他的“舍生取义〞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断能力。
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朗诵,使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概,从而体现孟子擅长论辩的特点。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堆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大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见,领略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诵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详细事例、正反驳比或比方说理的办法,理解的观点。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挑选,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和善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控制本文的论证办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具预备:录音机、示范朗诵磁带教学办法: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有用的教法,可实行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
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触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
鼓舞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进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添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9f571546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6.png)
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里的6篇《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鱼我所欲也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效果。
3.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情境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那是为了纪念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唤风、雷、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戏剧《屈原》。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理思路(一)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明确:一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形象。
(二)读“雷电颂”部分,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谈谈自己的诵读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补充:(1)从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2)从语言特点看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
(3)从创作风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雄伟的自然力量融合,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了浪漫色彩。
2.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分析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教师讲述创作背景:《屈原》创作于1942年。
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D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D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优秀8篇)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76db7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c.png)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优秀8篇)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靥逑至苏庑┨氐恪?nbsp;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
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
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初中语文《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教案
![初中语文《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af9c43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7f.png)
生读①②句。
问:这两句是作者的主张,作者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巧妙地开篇明义,是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又是什么?
明确:比喻。孟子的文章非常的善于运用比喻,这不,文章一开头便用上了。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用“鱼”和“熊掌”这样形象生动的事物来阐述“生”与“死”、“义”与“不义”这样严肃深奥的道理,不仅浅显易懂,而且有说服力,让人容易接受。用在文章开头的比喻我们又通常将之称为“引喻”。
语文学科集体备课主备人:备课内容:19鱼我所欲也
备课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第课时
集体智慧(二次备课)
个性修订、增减
(个人三次备课)
教学目标
1、喻证、例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2、熟读、理解——成诵。
教学重点
1、全文的论证结构;
2、第一段之论证层次及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对古今“义”的不同内涵的不同认识、不同理解;
4、观点出来了,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论证观点的呢?
——分析③④⑤⑥句
男生读③④句,女生读⑤⑥句。思考:这四句分别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我们又如何知道的呢?
明确:正面和反面。
“有甚于生”和“有甚于死”中的“有”,表肯定;“莫甚于生”和“莫甚于死”中的“莫”,表否定。
朗读指导:
⑤⑥句反问,朗读时语气上扬,“也”字变调。
教学反思
——分析⑦句
板书设计
19鱼我所欲也
比喻。孟子的文章非常的善于运用比喻,这不,文章一开头便用上了。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用“鱼”和“熊掌”这样形象生动的事物来阐述“生”与“死”、“义”与“不义”这样严肃深奥的道理,不仅浅显易懂,而且有说服力,让人容易接受。用在文章开头的比喻我们又通常将之称为“引喻”。
《鱼我所欲也》教案优秀6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9652923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9.png)
《鱼我所欲也》教案优秀6篇《鱼我所欲也》篇一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
,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第26课《鱼我所欲也》教案(语文版初三上)(3篇)
![第26课《鱼我所欲也》教案(语文版初三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ad10546c85ec3a87c2c5f3.png)
第26课《鱼我所欲也》教案(语文版初三上)(3篇)[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一辈子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本文从这种理论动身,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假如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颂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警告人们要辨不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概恢宏。
表达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本文议论性专门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课上以诵读为主。
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明白得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成效。
本文明白得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学习爱好可能不大,教师应当提倡互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成的欢乐,成功的欢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存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讲理的方法,明白得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明白得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得〝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质疑法3.鉴赏法[教具预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明白得文意;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鱼我所欲也》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鱼我所欲也》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5a02a10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74.png)
《鱼我所欲也》简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鱼我所欲也》简案教案教学设计1《鱼我所欲也》简案教案教学设计简案概述:《鱼我所欲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所作的一篇政论文章。
文章通过对鱼的喜好来比喻统治者对民众的治理方式,反映了屈原对当时中央政府的不满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本简案将围绕其主旨如何以符合国情的方式治理民众,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讲解。
教案设计:(一)课前导学1.以鱼这种生物为切入点,问学生“你最喜欢的鱼是什么?”。
请学生就自己最喜欢的鱼描述一下它的特点或美味程度,并总结出人们喜欢的鱼的共同特点。
2.引入《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宣布今天的课题是“政治喻言和政治批评”,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二)文本导读1.请学生阅读《鱼我所欲也》的全文,然后请他们简述屈原通过对鱼的描述来表达对中央政府的不满和对政治趋势的担忧。
2.简述屈原文章的逻辑结构:从自我张扬到对政治的犀利批判,然后提出改进之策成为君王。
(三)讲解内容及重点1.学习屈原的政治喻言。
屈原通过对鱼的喜好引申出了治理人民的核心规范。
这样的喻言具有生动鲜明、富有画面感的特点,适合于生动的教学方式和英伦文教学的运用方式。
2.强调政治批评是一种建设性的思维。
政治批评是一种改进的“桥梁”,它通过指出现有政策的缺点和矛盾,以推动政策的改进和进步。
因此,针对现实问题的政治批评是高尚的道德选择。
3.通过这篇文章,向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能否把这篇文章连接到我们现实生活、学校规定方面的政见?这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公诸于众”的意义。
(四)情境讨论1.向学生提供三个关于现实生活的问题,迫使他们思考屈原文章在现实中的体现。
例如,学生为什么觉得有时候政策是“形式主义”的呢?为什么政策有时候看起来是有缺陷和矛盾的呢?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重点提出靠谁来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政府我们自己可以改变什么?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方式传递对政治改革的期望和呼声。
教学小结:本次教学应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认识屈原文章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并引导他们思考人民在现实中的政治角色。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59251e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b.png)
鱼我所欲也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模板(通用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鱼我所欲也教案2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646168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fd.png)
鱼我所欲也教案标题:《鱼我所欲也》教案第一篇策划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鱼我所欲也》,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文中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和环保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把握故事情节。
2. 教学难点:通过小说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15分钟):通过投射相关图片,引入主题,让学生猜测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鱼和自然环境的好奇心。
2. 阅读理解(40分钟):老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进行分段式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阅读初步分析。
3. 讨论与思考(25分钟):学生小组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的意义。
4. 创作活动(5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每个小组以小说为背景,编写一个类似的故事情节,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5. 作品分享(2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分享他们的故事情节,并谈谈他们的思考和收获。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老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第二篇策划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鱼我所欲也》,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文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和主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解读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关爱生态环境和注重环境保护的情感和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意义,以及相关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15分钟):通过播放与自然环境和海洋生态有关的视频,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鱼我所欲也教案3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ece7907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40.png)
鱼我所欲也教案3篇鱼我所欲也教案3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鱼我所欲也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1【设计思路】《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逻辑严密、气势饱满的议论文。
关于课文的论点尚有争议,有人认为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也有人认为是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不管学生赞同哪种观点,都应该让学生了解本文围绕观点行文严密的特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本文运用排比增强感染力的特点。
【教学目标】1、理解全文的论证逻辑。
2、体会排比所形成的论证气势。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如果说孔子的仁是指一种内在修养,那么孟子的义就是指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孔子对仁学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即使为此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而当义与生命在人生的天平上等待裁决时,孟子也会毫不犹豫地舍生取义。
为什么孟子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呢?当生与义不可同时拥有时,怎样才能做到舍生取义呢?现在让我们从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寻找答案。
2、整体把握:课文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这一中心观点,作者是怎样论证的呢?在第一段中,孟子通过列举一组生活常识,深入浅出地告诉人们: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人们总会选择那些更加重要更有价值的事物。
这可以看做全文的大前提。
由此推演出一个十分具有说服力的结论:人们如果能够把义看得高于生,就一定能够做到舍生取义。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二、三两段中,孟子从事例和道理上说明了保持本心是舍生取义的前提条件。
3、重点难点突破:进一步理解全文的内在逻辑:⑴有的人舍生取义,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有灾祸也不躲避。
这是从正面讲为什么要舍生取义。
假如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那么就会相反,凡是可以求生的手段,哪一样都可以采用,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事,哪一桩都可以干。
这样正反对比就显示出义的重要。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bd89ebdb9d528ea81c779c9.png)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鱼我所欲也》是战国中期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的作品。
作者离我们久远,作品又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进行表述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引领着学生们走进作品,与作者、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对话,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思想,理解作品的主题。
同时,思考在我们面临许多重要抉择的时候,应做出正确的选择,要以“义”为重。
2.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首先可让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去发现一些他们自己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做一定的探究。
之后,把自己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小组同学或全班同学合作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巩固已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舍生取义的道理,思考:当一个人面临生死抉择时,应该做出怎样的决定?(二)教学难点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
阅读议论文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理解文中的一系列重点语句以及正确地理解中心论点。
由于本文是文言文,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品赏、玩味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来完成或者说突破这一难点,真正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这一论点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非常规范的议论文,它在开篇即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舍生而取义者也”,紧接着从道理上,从正、反、客观三方面进行论证,然后又列举具体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
也就是讲道理、摆事实的基本(核心)的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行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要引领学生去体会、品味、掌握这一方法的要领。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出示本课学习任务1.理清论证思路。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鱼我所欲也 精品优秀教案
![鱼我所欲也 精品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bbbaae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3d.png)
鱼我所欲也精品优秀教案《鱼,我所欲也》精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理解并背诵《鱼我所欲也》这首古文诗;2. 理解古文诗的意义,并能进行简单阐释;3. 分析并理解古文诗的修辞手法,感受其艺术魅力;4. 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个人向往的文章。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古文诗《鱼我所欲也》;2. 分析并理解古文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3. 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文章。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文诗的意义,并能进行简单阐释;2. 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文章,并表达个人向往之处。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鱼我所欲也》的复印件;2. 课件及多媒体设备;3. 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与《鱼我所欲也》进行对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古人钟情于自然景物的描绘?3. 引导学生思考:《鱼我所欲也》这个题目给你什么样的感觉?Step 2 学习和理解《鱼我所欲也》1. 教师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读课文。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 分组讨论课文的意义,并进行汇报。
Step 3 分析古文诗中的修辞手法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鱼我所欲也》这首古文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 找出诗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Step 4 感悟古文诗的意义1. 引导学生思考:古文诗《鱼我所欲也》想表达的是什么?2. 学生自由表达对《鱼我所欲也》这首古文诗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 探究个人向往之处1.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对自然的向往,如海洋、森林、高山等。
2. 学生自由发挥,表达个人对自然的向往。
Step 6 撰写个人向往之文章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所学修辞手法,撰写一篇关于个人向往的文章。
2. 学生互相交流、修改,提高文章的质量。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理解和背诵《鱼我所欲也》这首古文诗,还可以学习到古文诗中的修辞手法,并通过撰写一篇个人向往之文章来运用所学知识。
精选鱼我所欲也教案四篇
![精选鱼我所欲也教案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3af0d9da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1f.png)
鱼我所欲也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鱼我所欲也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1、“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鱼我所欲也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c2c6674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ec.png)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鱼我所欲也》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古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鱼我所欲也》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
2. 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 文章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深入领会。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孟子》及其作者孟子,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鱼我所欲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4. 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文章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思考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根据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后续教学的效果。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9f9c8aec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76.png)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教学素材准备:
–课文《鱼我所欲也》
–课本、教学课件
–课堂练习题
2.教学工具准备:
–PPT课件投影仪
–黑板、白板笔
–学生课本、练习本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鱼我所欲也》的主旨和故事情节;–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语法;
–提升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
2.能力目标: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和思考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理解;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课
1.利用PPT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出新课《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教案2教学目的:知识:1. 积累文言词语能力: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德育: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1课时一、导入1、作者作品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题解1.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
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
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二、初读课文,把握关键词句,疏通文意1.请一位同学诵读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
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发现读音、句读的差错,标记出来以便纠正。
估计要正音、正句读的如下:(1)正音(下面这些注音系课文注释以外的正音):①不为苟得也(读wéi,动词,做,干。
)②所恶(渎Wù,动词,厌恶)③为宫室之美(读wèi,介词,为了)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是/亦不可以已乎(3)全体同学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解初步感知课文,标记出有障碍的字、词、句。
(1)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所欲] “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
[得兼] 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
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2)请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注意以下的重点词语。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
六斛(hú)四斗为一钟。
万钟: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 (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乡,通“向”,以前。
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
第二个“为”,wei2,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
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3)句式:.有……者有所……何不……所……者亦不……乎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由此可见,人们所想望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不义”)。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⑤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注:“而”相当于“地”或“着”。
)⑥万钟于我何加焉!译:一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呀!(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⑦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先前有的人宁可让身体死去而不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能够享受美好的宫室而去接受了。
⑧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
3.学生口头翻译全文,教师巡视答疑。
三、布置作业1.朗读《鱼我所欲也》,背诵第一段。
2.在作业本上翻译第二段。
第2课时一.齐读第一段1.请学生概括本段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
2.层次分析:按句号划分,本段共九句:第一句引喻,使生和义的问题由抽象变为具体、深奥变为浅显,让人容易接受,第二句表明观点,一二句并列关系。
三四句从正面,五六句从反面加以论述证明,三四句和五六句为对照关系。
第七句举例论证。
第八句作出结论。
末尾第九句为结论引伸,补充理由,七句与八句为因果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第一层提出论点,第二层分析论证,第三层作出总结。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讨论并归纳: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4.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5.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讨论并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6.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讨论并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7.分析本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本段首先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的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
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
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死亡得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有甚于死者”的结论。
最后进一步指出,“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
二、齐读第二段。
1.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
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
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2.提问:(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讨论并归纳:富贵不能淫。
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3.提问: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因为高官厚禄与礼义的价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礼义的高官厚禄则不能接受。
比如说,叛变革命,到国民党去当大官,真正的共产党是宁死不为的。
再比如说,出卖国家机密得到很多钱,爱国志土是宁死不为的。
再比如说贪污受贿得了很多钱,正直的干部是宁死不为的。
4.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讨论并归纳: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5.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2.失其本心的根据是什么?从前例可见,这种“见利忘义”丧失了本来有的善心——羞恶之心。
6.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
7.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
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8.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
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三.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
通篇皆是。
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
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五、讨论:《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