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13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教学目标+课堂练习+课后巩固)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学习主题 同一国家的建立 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教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学习主题 同一国家的建立 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教案 川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8514f255022aaea988f0fdf.png)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学习主题同一国家的建立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川教版
一、教学目标:
1、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历史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
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三、设情激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张骞通西域,正是因为张骞,才使汉朝和西域有了往来,那么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朝和西域有一条通道非常有名,大家知道是什么路吗
四、自主探究:
探究1:丝绸之路的路线、由来、作用
点拨1: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
沟通了汉朝和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探究2:汉朝与朝鲜、日本交流的表现
点拨2:汉朝时,一些中国人开始移居朝鲜半岛,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物品,对朝鲜的文化和经济有重要影响。
公元57年,汉光武帝赠与日本的倭奴国
探究3:汉朝与欧洲交流的表现
点拨3:公元97年,东汉官员班超派部署甘英出使大秦,了解欧洲的一些情况。
166年,大秦安顿尼王朝向东汉皇帝赠送象牙、犀牛角等礼物,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五、成果展示:
六、拓展延伸:
拓展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和文化交流。
比如菠菜、石榴、黄瓜的传入。
造纸术经丝绸之路逐渐西传。
七、课后反思:
1。
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川教版复习巩固十六
![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川教版复习巩固十六](https://img.taocdn.com/s3/m/9137eaae9e3143323968939a.png)
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川教版复习巩固十六第1题【单选题】张骞通西域后,许多西域物产开始传人中原。
这些物产有( )①葡萄②胡萝卜③汗血马④占城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在一次历史活动课上,小历同学设计了一条古代丝绸之路路线简图如下,图中括号应填(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 ( )A、欧洲B、中亚C、西亚D、阿拉伯半岛【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该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A、昭君出塞B、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C、张骞出使西域D、丝绸之路的开通【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右图所示壁画反映的是( )A、佛教的传入B、张骞出使西域C、西汉诸候把封地分给其子弟D、丝绸之路上跋涉的商除【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直接后果是( )A、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B、促进了西域的经济生活C、开辟了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D、设置了管理西域的管理机构【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面是小明非常喜欢的两句唐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其中提到的“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方,在汉代时被称为( )A、大秦B、西域C、安息D、新疆【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的有效管理。
下列行政或军事机构管辖的地区是( )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伊犁将军.A、西藏B、东北C、台湾D、新疆【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在一摩友世界论坛,有网友正在做骑游大策划——新疆行,想骑着摩托车畅游美丽的新疆,你可知道标志着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事件是( )A、汉武帝派张骞前去大月氏B、丝绸之路的开通C、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D、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在张骞时代,通过丝绸之路转运到欧洲的物品包括( )①丝绸②蔡侯纸③罗盘针④印刷品A、①B、①②C、①③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10题【问答题】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图中箭头所指的路线是古代哪条交通要道?汉代哪一位人物为此道路的开辟作出了杰出贡献?(2)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条交通线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导名师精编学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导名师精编学案 川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c9d25530b1c59eef8c7b4e4.png)
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导学案【目标要求】1.识记与理解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大致走向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
通过识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2.能力与方法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
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相关史料图片的识读,了解汉朝与朝鲜、日本交流的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预习导学】1.一条以_______为起点的重要商路,经过_______和今________,翻越_______,通向西亚和欧洲。
在这条商路上,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________,所以叫“丝绸之路”。
2.汉朝时,以______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也初步形成。
3.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臣来到洛阳,与东汉王朝“通好”。
东汉政府接待了来使,汉光武帝赠给“____________________”金印一枚。
4.公元97年,在西域的东汉官员班超派部属_____出使_____,到达_______,没继续前行。
5._____年,____________派使臣访问______,这是_____与______第一次直接交往。
【问题探究】今天,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联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
请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例题精析】1.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西汉时期的是()A.大秦遣使来汉B.张骞出使西域C.班超出使西域D.甘英出使大秦【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时间“西汉”二字,A、C、D三项都是发生在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学案(无答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学案(无答](https://img.taocdn.com/s3/m/d9413e465fbfc77da369b134.png)
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1课时)【学习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记住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往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汉委奴金印”的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培养从历史文物中吸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提高概括能力;通过两条陆路“丝绸之路”、“汉委奴国王”金印与“滇王之印”的比较,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比较方法,进一步掌握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甘英事迹的介绍及对他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重点难点】重点:“丝绸之路”;西汉时期的中日交流。
难点:“两汉”的含义;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1、两汉的含义是什么?2、什么是丝绸之路?起点和终点是哪里?是谁最先开通的?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作用?其他两条“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哪?3、举两例汉朝时,中日友好交往及汉朝与欧洲交往的史实。
4、两汉时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有哪些?【检测反馈,学以致用】1.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的起点是()A. 长安 B.成都 C.洛阳 D. 西域都护府2.标志着欧洲国家同我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是()A. 张骞出使西域B.甘英出使大秦C.班超经营西域D.大秦遣使来汉3.中国和日本交往的历史悠久。
赠给日本倭奴国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的中国皇帝是()A.汉武帝B.汉元帝C.汉文帝D.汉光武帝4.近年来,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其中有蜀郡制造的漆器。
这说明()①朝鲜在汉朝时和中国有来往②秦汉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重要影响③在汉朝时,朝鲜和中国往来比日本要早④在汉朝时,朝鲜和蜀郡有直接贸易往来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5.西汉时,通向今印度、缅甸的“南方丝绸之路”实际已经形成,其起点是()A.重庆B.成都C.洛阳D.长安6.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
第5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教案
![第5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6e9877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fb.png)
第5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与文化交融;2.掌握两汉时期的对外贸易、使节、文化交流等基本知识;3.分析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对世界文化交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两汉时期的对外贸易两汉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进行了一系列的贸易活动。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丝绸之路。
十分遥远的西方国家与中国通过这条路线进行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的贸易。
这不仅是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同时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2. 两汉时期的使节两汉时期,中国也有了自己的外交代表——使节。
使节在境外的主要任务是传递王朝的意志、表达尊敬、进行贸易等活动。
两汉时期的使节除了到达汉朝和周边地区,还有往更遥远的国家派出的情况。
3. 两汉时期的文化交流两汉时期,中国文化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大大丰富了自己。
先进的思想、哲学、医药以及科技,被带到了中国本土。
同时,中国文化也影响着周边的国家。
比如,大量的佛教书籍被翻译成汉语,传统的医术、占卜、农业方面也得到了很多发展。
教学步骤1.在课堂上介绍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与文化交融,给学生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选取贸易、使节、文化交流的实例,加深学生对历史关系的理解。
2.教师组织学生参加讨论小组。
讨论小组中的学生可以围绕两汉时期的一些对外交流活动展开讨论,了解丝绸之路、使节、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3.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发放课堂作业,让学生人们写下对于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的理解,从中挑选出最好的文章发表在班级内部网站或公告栏上面,作为课堂上的收获。
教学效果与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可以从历史文化中,了解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商贸交往的情况。
学生可以从中深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让中国历史的普及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一种深刻的文化意识。
同时,学生还能对历史文化和现代经济的联系加深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有关本国或各国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教案 川教版-川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教案 川教版-川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802921ce2f0066f433227e.png)
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1新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新课标要求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知道两汉时期与欧洲和东方的交往;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汉委奴金印”的历史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识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表演等提高学生认识、归纳、概括、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并处理展示的过程,学习从多种途径获取历史资料并分析、整合历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
而将“汉委奴国王”金印与“滇王之印”的比较,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比较方法。
并且通过对公元纪年的复习,强化学生的掌握程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通过中朝、中日文化交流,一方面培养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从朝日向中国的学习中理解民族的开放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待历史的了解和学习的方式和方法都很肤浅,限于本身的知识面和理解分析能力,及小学对历史的凌散了解的状况,会对初中较为系统的历史教学非常不适应。
上课前不懂如何预习,上课时不懂如何笔记,如何去想办法掌握每课中十分庞杂的知识点,不懂得理解记忆,更不可能由史实得出一些历史规律。
因此,作为起始年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他们完成“小升初”后所面临的上所述问题的解决、过渡。
因此,我在上课中应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从史实、图片、地图等资料中去获取信息,引导他们去总结归纳学习,并逐渐形成一种能力。
3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 1、本课的第一个重点是丝绸之路。
华师大版七上《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华师大版七上《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5bc8dd3186bceb19e8bbac.png)
《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第13课《汉朝的中外交流》所用教材:华师大版初中一年级(七年级)(上)《中国历史》第三单元第13课自用参考书:华师大版七年级(上)《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历史》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课型:讲授新课教学用具:多媒体幻灯片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要求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及其作用、佛教的传入等重要史实。
2.能力培养(1)通过学习张骞、班超等人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收集材料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2)帮助学生正确运用地图辨别古今地名,训练史地结合的综合学习方法。
(3)帮助学生运用汉朝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归纳出汉朝中外交流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佛教的传入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让学生懂得中外交流是文化繁荣、历史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需要。
教学重点:张骞出使西域教学难点: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的东传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图文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展示历史史实,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和分组讨论法,启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同学们对当时历史的理性认识,同时也培养同学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及内容: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师:大家好!在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前,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大家一起辨认一下,图片上的究竟是什么。
(播放幻灯片,播放内容依次为葡萄、核桃、石榴、黄瓜等四种瓜果照片)生:葡萄、核桃、石榴、黄瓜师:非常好!大家一下子就认出了幻灯片上的四种瓜果。
那么大家知道这些富含营养的瓜果产地在哪里吗?生:新疆、西域师:非常好!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瓜果是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原的生:答略师:这些瓜果是在汉朝的时候传入中原的。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说课稿 川教版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说课稿 川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7f5068a1a37f111f1855bc9.png)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说课稿川教版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是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对外交往,包括三个子目:丝绸之路、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汉与欧洲的往来。
两汉时期中华文明向外辐射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华文明也必然要吸收其他文明的营养来充实和发展自己。
作为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最后一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内容与前面两汉的强盛,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张骞通西域实际上也已经涉及到丝绸之路,这里正好加以详述。
而教材的下一单元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民族大融合时期,对外交流与这种融合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再加之本课是本册教材中唯一的关于对外文化交流的教学内容,因此本课不仅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是本册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知识点以两汉时期对外交流为主线,地理空间跨度较大,知识整合有一定难度。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学案 七年级 历史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学案 七年级 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77ee3609680203d8ce2f248c.png)
七年级历史科课堂(课时)方案章节(课)内容课型主备教师课题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使用教师环节通案(集体备课)内容个案(二次备课)内容课堂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大致走向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
通过识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2.能力与方法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
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相关史料图片的识读,了解汉朝与朝鲜、日本交流的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课堂重点课堂难点教学用具课堂内容及过程【知识结构】一、“丝绸之路”1.有利条件:张骞出使西域,和西域沟通以后,中国和世界的陆上贸易往来有很大发展。
2.路线:从往西,经合今新疆地区,翻越通向和,这就是横穿欧亚陆上通道的“丝绸之路”。
3.得名:。
4.汉朝时,“”和“”也初步形成。
二、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1.汉与朝鲜的交流:掌握中国的技术;蜀郡制造的传入朝鲜。
2.汉与日本的交流:①与日本列岛上30多个国家有有好往来;②公元57年,汉光武帝赠给日本“”金印一枚。
三、汉与欧洲的往来1.甘英到达波斯湾:公元年,班超派甘英出使,但他只到了波斯湾,了解到欧洲的一些情况。
2.大秦人来汉朝:公元年,一批大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向东汉皇帝赠送礼品。
这一事实说明,。
【问题探究】今天,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联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
请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例题精析】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西汉时期的是()A.大秦遣使来汉B.张骞出使西域C.班超出使西域D.甘英出使大秦【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时间“西汉”二字,A、C、D三项都是发生在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
初中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的教案
![初中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7bff31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0e.png)
初中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的教案初中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历史价值。
3、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培养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
2、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3、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4、通过相关史料图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1、丝绸之路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教学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授课类型】新课【课时】1课时【教具】教学挂图【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导入)两汉时期,中国以高度文明和繁荣富强闻名于世,中华文明向外传播。
同时,中国也要吸取外来文化充实自己。
那么,中国与世界是通过哪条商业通道来实现的呢?(学生回答“丝绸之路”),(老师肯定)对,在两汉时期,中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实现的,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两汉时期中国与世界有哪些交流?“丝绸之路”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课题)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老师导课)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
(板书第一标题)一、丝绸之路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老师讲解)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由于在这条商路上,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2、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师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其实“丝绸之路”就是张骞开辟的。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9d1913910ef12d2bf9e708.png)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川教版历史七年级第一册第13课《两汉时期对外交流》教案重庆师范大学蒋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理念】以课标为指导,构建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导的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1—13岁之间,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该阶段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和历史故事知识的积累,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对未知事物从满了极强的好奇心,并且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学生对于本课所学内容,平时通过电视,网络已有一定的了解。
【教材分析】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盛的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时代。
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对外交往,包括三个子目:丝绸之路、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汉与欧洲的往来。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作为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最后一课,与《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和《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因果关系,在整个章节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知识点不多,子目清楚,要点明确,整体比较容易掌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培养和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及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频《丝路》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课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放影相关的史料图片的幻灯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采用讲述法、讲解法、图示法等进行教学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第13课_两汉的外交教学设计
![第13课_两汉的外交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47e5fcdf78a6529657d534e.png)
第13课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培养和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及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1、丝绸之路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一、丝绸之路(陆上)1、起点:西汉长安、东汉洛阳2、走向:西汉长安(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葱岭→西亚→欧洲(西方)3、商品:(1)东→西: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科技(2)西→东:瓜果、香料、艺术、宗教、科技4、其他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5、中外经济合作平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6、丝绸之路的影响(1)是联系东西方的枢纽(2)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二、两汉与朝鲜的交流1、中国人在汉朝时来到朝鲜半岛2、中国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铁器制造)3、中国商品流通到朝鲜(蜀郡漆器)三、两汉与日本的交流1、西汉时,有几十个日本国家遣使来华2、57年,日本倭奴国遣使来到东汉。
光武帝赠与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
这是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物。
3、中日关系:牢记历史,面向未来四、两汉与欧洲的往来1、班超经营西域(今新疆地区)(经营西域的人:西汉张骞、东汉班超)2、97年,东汉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返回。
了解了沿途情况,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3、116年(2世纪),大秦安敦尼皇帝遣使来到东汉。
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历史初一上华师大版第13课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历史初一上华师大版第13课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c7e70c312b3169a451a460.png)
历史初一上华师大版第13课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要求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及其作用、佛教的传入等重要史实。
2、能力培养正确运用地图,训练史地结合的综合学习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共同探讨以及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要点1、重点张骞出使西域2、难点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的东传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
3、突破措施运用地图教学、讨论法、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讲解,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分析。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与本节课有关的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新课内容,搜集与本节课有关的学习资料。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我看到我们校园里有许多扑灰年画和泥塑很漂亮,〔因为我在姜庄讲课,那里的泥塑和扑灰年画很有名〕我们班同学们中肯定有很多人会制作,是吗?〔学生有的点头,有的笑,有的指指他的同学〕师:那好,改天我拜师学艺,大家能收我为徒吗?〔生一齐鼓掌,会心的笑了〕〔一〕导入并讲授新知识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汉朝的中外交流,请大家把书翻到第68页,先来看两副地图。
〔展示幻灯片1:秦朝的疆域图和汉朝的疆域图〕师引导学生回答:汉朝的疆域比秦朝的疆域拓展了哪部分地区?〔生仔细看地图后,有的说出了答案,有的互相交换答案和意见〕师:我们一起说说好吗?生〔齐〕:西域!师:这部分是如何拓展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生〔微笑、大声的〕:想!〔师展示课件:张骞通西域〕师:西域!在哪儿?那儿和我们中原一样吗?〔说时故意露出不知的表情〕请同学们认真听和看,西域包括的国家和地区。
〔师放音像材料1:西域的范围和情况〕〔生充满好奇的听和看〕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说说西域的范围。
〔学生起来说的时候可能有点紧张,没有说全面,师带头鼓掌鼓励这位同学,师生一起重复关于西域的范围,并指导学生看课本第70页地图,了解西域的地理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学目标1、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体走向;中国和欧洲开始交往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汉倭奴金印”的历史价值。
3、运用: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丝绸之路”、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教学难点“两汉”的含义、甘英出使大秦的及其意义合作探究(一)、丝绸之路1、起点:2、走向:从出发,经过和地区,翻越,通向和。
3、作用:(二)、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1、汉与朝鲜的交流:2、汉与日本的交流:时,中日交往有了文字记载;时,中日交往增多。
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国派使臣来到洛阳,与王朝通好,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
(三)、汉与欧洲的往来1、甘英出使大秦:公元年,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今。
2、大秦遣使来汉:年,大秦人来到中国,向皇帝赠送礼品,这是。
探究讨论美丽的丝绸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引起了中亚、西亚和欧洲人民的浓厚兴趣。
西方人民得到丝绸,视为无上珍品,一位罗马作家称赞说:“丝国(称中国)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象野花一样美丽,它的质料象蛛网一样纤细”。
塞里斯(seres,丝国)几乎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据说罗马的恺撒大帝曾穿著豪华的丝织衣服。
约公元一、二世纪,随着丝绸生产的发展,西域商路的畅通,中国丝织品就日益增长增多地运往罗马帝国。
年复一年地将东方的丝绸和西方的物品运往对方,使丝绸贸易成为古代世界中运销最远、规模最大的商品。
请回答:(1)在公元一、二世纪,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2)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请你画一条简图来说明。
(3)今天,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联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
请你谈一谈对你的启示。
课后巩固1、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的起点是()A. 长安B.成都C.洛阳D. 西域都护府2、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A.张骞B.卫青C.班超D.甘英3、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
它之所以得此名字,主要是因为()A.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影响深远广泛,名称准确生动B.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C.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人们好记D.张骞通西域后命此名字4、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在()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5、下列在丝绸之路上不可能经过的地点是()A.洛阳 B.河西走廊 C.新疆 D.西亚6、西汉时,通向今印度、缅甸的“南方丝绸之路”实际已经形成,其起点是()A.重庆B.成都C.洛阳D.长安7、中国和日本的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汉时,日本列岛上有上百个国家,其中曾派使节来中国的有()A.10多个 B.20多个 C.30多个 D.40多个8、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节来到洛阳,与东汉王朝“通好”的具体时间是在()A.公元前57年 B.公元前27年 C.公元27年 D.公元57年9、现在日本有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
被作为中日交往的历史见证。
保存在日本的博物馆里,这枚金印是汉朝哪位皇帝赠予的()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光武帝 D.汉景帝10、我国与日本交往开始有了文字记载始于()A.春秋 B.秦朝 C.西汉 D.东汉11、西汉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国家有()A.30多个B.50多个C.80多个D.100多个12、下列被派遣出使大秦的是() A.卫青 B.霍去病 C.张骞 D.甘英13、公元97年,东汉时派人出使大秦,最终到达的地点是()A.大秦 B.欧洲 C.印度洋 D.波斯湾14、大秦人从海路来中国最早是在() A.公元前60年 B.公元57年 C.公元97年 D.公元166年15、标志着欧洲国家同我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是()A. 张骞出使西域B.甘英出使大秦C.班超经营西域D.大秦遣使来汉课后反思: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