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件1-优质公开课-语文版八下精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名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名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4aba4b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4.png)
邀请
他们旳
全,都
余人各复延至 其家, 皆出酒食。
译文参照:其他旳人各自又邀请(渔人) 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逗留
告诉
值得
说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 诗体,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 陶渊明喜爱农村旳田园躬耕生活,归隐后,他 经常参加农事,种豆采菊,吟诗作文,描绘田 园风光,他所作旳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 ,体现了优美旳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 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旳高尚感情;但也包括了乐天知命、悲观适世 旳原因。
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第二阶段
疏通文意识桃源
自学指导: 利用工具书与书下注释,试着
翻译全文,画出不了解旳字词句。 完毕后与小组其他组员交流,画出 仍不能处理旳字词句。
他少时好读六经,颇有壮志, 有大济苍生旳宏愿,又厌恶世俗, 热爱纯净旳自然。博学能文,任性 不羁。但因为当初社会动荡不安, 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做过小 官,因不满现实黑暗,不愿与士族 社会合作,仅80余日就弃官归隐, 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旳传世 美谈。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并 序)》《归园田居》《饮酒》《桃花 源记》《五柳先生传》。
记旳分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 生平事迹旳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旳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 所闻不多加议论旳散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 生平事迹旳文体。
陶 渊 明 画 像
最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桃花源记》公开课课件
![最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桃花源记》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736116127284b73f242503e.png)
1、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 活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优美宁静)
2、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其中往来种作,以武陵渔人 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 索,描绘了一个幽美 的世外桃源,表现了 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 的不满,向往自由美 好的生活,寄托了自 己的政治理想,反映 了广大人民厌恶战争 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 动生活的愿望。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 人捕鱼为业。
陶渊明 缘溪行,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职 业。(一天)沿着溪流划船前行, 忘 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突然遇到一片桃花 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几百步长, 中无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 穷其林。 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花草鲜嫩可爱,落花散乱繁多。捕 鱼人很为这里的美景惊奇。又继续前行,想走完这片桃林 [点评]此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经过和沿途所见的奇丽 景色。语言准确精炼,优美动听,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八个宇,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桃花溪水行舟图’,富有诗的 意境。
7、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 “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 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宁静祥和的 环境,打扰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也为 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离开 桃花源 再寻 桃花源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7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7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b142003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4.png)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1. 尽: 完,没有了 2. 得: 看见
要啥小破船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 平: 平坦 3. 旷: 开阔 4. 俨然:整齐的样子 5. 属: 类 6. 之: 代词,这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1. 翻译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_交___错____(2)便要还家:同__“___邀__”___,___邀请 (3)子之哭也:_你_______(4)苛政猛于虎也:_比___较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个句。 (1)乃不知有汉。
竟然不知道有汉朝。
(2)今吾子又死焉。
国家动乱,不忍直视
桃花源记
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 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 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陶渊明
字__元__亮___,又名___潜____, 自号_五___柳__先__生__,私谥 “靖节”,世称_靖__节__先__生__。
桃花源记
目 录
01 陶渊明其人 02 古文精讲 03 同步练习 04 写作小练笔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为可以自产自酿菊花酒
菊花美丽绝俗,却不与群芳争艳, 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 与世无争的高尚品格。
陶渊明为啥就这么 喜欢菊花呢? 和陶渊明有啥关系?
辞官达人
弱年逢家贫
陶渊明
1. 乃: 于是,就 2. 从来: 从……地方来 3. 具: 通“俱”,详细 4. 要: 通“邀”,邀请 5. 咸: 都
(完整版《桃花源记》公开课课件
![(完整版《桃花源记》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4a7c082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d.png)
(完整版《桃花源记》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具体内容为《桃花源记》。
本文主要讲述了晋代一个渔人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境地——桃花源,及之后再去寻找却未能找到的故事。
文章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美景和居民的生活,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描写等,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桃花源的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理解文章内容。
3. 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描写等,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描述所见所感。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文章写作手法的题目,指导学生答题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道关于文章写作手法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桃花源记》2. 主要内容:渔人发现桃花源、桃花源美景、居民生活、再寻桃花源3. 写作手法:对比、衬托、描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手法,描绘一个你心中的理想境地。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关于世外桃源的文章,了解不同作者对理想生活的描绘,提高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关键要素;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桃花源记》公开课课件(完整版)ppt
![《桃花源记》公开课课件(完整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b136b455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21.png)
提高学生对古 代文学作品的 鉴赏能力和审
美水平
培养学生的文 化意识和民族
自豪感
课程适用对象和用途
适用对象:初中生
用途:学习文言文,了解古 代文化
课程特点和亮点
课程设计理念先进,关注学生需求,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
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 知识。
实践应用题目
请你根据《桃花源记》的内容,设 计一份旅游攻略,并给出至少两个 具体的景点介绍。
请你就《桃花源记》的主题、人物、 情节等方面,设计一份互动游戏, 让观众通过游戏体验作品内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请你从《桃花源记》中选取一个场 景或情节,进行创意改编,将其转 化为一个现代故事或剧本。
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
武陵渔人偶然发现 桃花源
发现桃花源中人们 的生活状态
离开桃花源,无法 再找到入口
故事情节曲折,引 人入胜
桃花源记的人物形象
武陵人:探索者,发现桃花源 桃花源人:和平、幸福、安定 刘子骥:高尚、有追求,未能进入桃花源 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引发读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记的艺术特色
拓展讨论:探讨《桃花源记》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价值,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案例二:如何进行主题探讨
选取主题:选取文 章中的主题,进行 深入探讨
拓展知识:通过相 关书籍、网络等途 径,了解更多与主 题相关的信息
实践操作:通过讨 论、演讲、写作等 方式,实践操作主 题探讨的过程
总结反思:对探讨 过程进行总结与反 思,得出经验与不 足之处
课程教学方法灵活多变,采用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其中, 提高学习效果。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1b12aa0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c.png)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 地平旷,屋舍整俨齐的然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属。形 然容 变由 得狭 开窄 阔幽 敞暗 亮突 。
译文: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
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 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 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 之类。
情景 并怡然自乐。
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于是,就。
详细
同“邀”,邀请。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
全,都
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隔绝、不通音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 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他们 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 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遇到,碰见。 溪水的两岸
新鲜美好 繁多的样子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落花。一说, 初开的花。
对见到的景
尽
象感到惊异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 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 ,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桃花源记 公开课教育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桃花源记 公开课教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4e4ee3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d9.png)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林尽水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 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 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田园生活是 陶渊明作品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 《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 花源诗》等。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 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 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 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 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 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 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五、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 已经发生了变化。解释下列标红的词语,注意它们在句中的 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的区别。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鲜美:颜色鲜艳美丽。现代汉语中指食物味道好。 2.交通:交错相通。现代汉语中是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 总称。 3.妻子: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是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 之”?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以致迷路 而返,“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 林,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渔人以前未曾见过,因此 “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 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 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 做了铺垫。
桃花源记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9834b4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1f.png)
)
乃:①见渔人,乃. 大惊( 于是,就
)
②乃不. 知有汉( 竟然,居然
)
舍:①便舍. 船( 丢弃
)
②屋舍俨. 然(
房屋
)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 业(
作为
)
②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 对、向
)
闻:①鸡犬相闻. ( 听见
)
②村中闻有. 此人( 听说
)
词类活用
①渔人甚异. 之( 对……感到惊异
②处处志. 之(
)者。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2)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开阔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及桑树、竹林之类的东西;田间小路交 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பைடு நூலகம்
目录
课前导学
课堂导练
课后提升
ONE
课前导学
KE QIAN DAO XUE
01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到刘
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 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2.创作背景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 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 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 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 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 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桃花源记》PPT幻灯片1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桃花源记》PPT幻灯片1](https://img.taocdn.com/s3/m/346cb1aaf46527d3250ce065.png)
陶渊明
隐逸诗人之宗
代表作品
……
东晋诗人
字元亮
号靖节先生 田园诗人
归 园 田 居
五 柳 先 生 传
饮 酒
归 去 来 兮 辞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创作背景
壹
贰
战
政
乱
治
不
黑
止
暗
叁
肆
了
寄
解பைடு நூலகம்
托
民
抱
生
负
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部分(4、5):写渔人离开以及太守等人先后探
副词, 全、都 打听消息
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
指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 绝的地方
兼词,这里相当于“于 之”,即“从这里”。
隔绝,不 通音讯
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不要说, 更不必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向(桃花源中人) 详细地说出。
邀请
倒装句
问所从来(“所从”是介宾短语“从所”的倒装)
一起来“推敲”
1.第一段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中 “忘”字有何作用,作者想表现什么?
“忘”字写渔人一心捕鱼,没注意路程,暗示其所行已 远,也为下文“遂迷,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2.作者是如何描绘桃花林的美景的,如此意 义何在?
清清的水,夹岸的桃花林,纷飞的花瓣,野草芳香。简洁的语言写 出了花色纯一,花多、花美的景色,突出了桃花林的奇异。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告诉(渔人)说。“语” 后省略“之”,代渔人。
(完整版《桃花源记》公开课课件
![(完整版《桃花源记》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98a0c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62.png)
(完整版《桃花源记》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桃花源记》这篇脍炙人口的文言文。
该文选自教材第七章《世说新语》中的第一节,详细描述了主人公渔夫偶然发现的世外桃源,以及他在那里的所见所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桃花源记》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特别是对一些生僻字词和句式的掌握。
教学重点:《桃花源记》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以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想象一个远离尘世纷扰的世外桃源,进而引出《桃花源记》。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同时纠正发音和语调。
3. 内容解读:分析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式和表达方式,讲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详细讲解句式和翻译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并进行现场指导。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现实社会的对比,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桃花源记》2. 重点字词:世外桃源、渔夫、太守、遍历、绝境、鸡犬相闻等。
3. 情节概括:发现桃花源、渔夫的经历、告别桃花源。
4. 主题思想: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指定句子,并写出《桃花源记》的主题思想。
2. 答案示例: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解读《桃花源记》,使学生了解了文言文的魅力,提高了阅读和翻译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经典文言文作品,进一步拓展文学素养。
(完整版《桃花源记》公开课课件
![(完整版《桃花源记》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32c2c3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0d.png)
(完整版《桃花源记》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
该文章选自教材的第四章,详细内容主要描述了主人公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境地——桃花源,以及他在那里的所见所闻。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生词、成语、典故等。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朗读、分析、讨论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和书写;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桃花盛开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想象,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同时纠正部分学生的发音错误。
3. 讲解:对文章进行逐段解析,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设计典型例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例题,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文章《桃花源记》2. 重点词语:世外桃源、渔人、仙境、追求等。
3. 文章结构:发现桃花源——描述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4. 主题思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3)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2. 答案:(1)见教材附录。
(2)见教材附录。
(3)见教材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生平事迹,深入体会其文学价值。
(完整版《桃花源记》公开课课件
![(完整版《桃花源记》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90ee349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88.png)
(完整版《桃花源记》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具体内容为《桃花源记》。
该篇文章为东晋时期陶渊明所著,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解析、文章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及文学手法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桃花源记》的生字词、句式及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提取关键信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的文学手法鉴赏,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2. 教学重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以及对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桃花源记》课文朗读音频、课外拓展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桃花源记》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感,引入课堂。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3. 生字词解析:讲解文章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5. 主题思想探讨: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思想,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 文学手法鉴赏:结合文章实例,讲解对偶、排比、设问等文学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文章结构图、生字词列表。
2. 黑板右侧:主题思想、文学手法及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文章。
(3)举例说明文章中的文学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 答案:(1)课文见教材。
(2)文章主题思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文学手法:对偶、排比、设问等。
作用:增强文章表现力,使文章更具艺术魅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归园田居》、《饮酒》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风格。
《桃花源记》 课件 (公开课专用)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桃花源记》 课件 (公开课专用)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30a62b9727d3240c8547efc3.png)
根据以上分析,请你归纳桃花 源的特点
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环境优 美、人民生活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世外桃源
七、知识梳理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缺乏为外人道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放弃、舍弃,动词)
(房屋,名词)
(作标记,动词) (标记、记号,名词〕 (寻找,动词) (随即、不久,副词) 〔这、那〕 〔他的,代渔人的〕 〔作为〕 〔对,向〕 〔给〕
一义多词
• 悉如外人 • 缘溪行 • 便邀还家 • 语云 • 乃大惊
咸来问讯 皆叹惋 都
便扶向路
沿着
延至其家
请
缺乏为外人道也 说
2021 年 “精 英 杯〞 全国公开课大赛
获奖作品展示
教育部“精英杯〞公开课大赛简介
• 2021年6月,由教育学会牵头,教材编审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在全国8 个城市,设置了12个分会场,范围从“小学至高中〞全系列部编新教材进行 了统一的培训和指导。每次指導,都輔以精彩的優秀示範課。在這些示範課 中,不乏全國名師和各省名師中的佼佼者。
No Image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No
Image
老山界,在地图上名为越城岭,在广西兴安华江瑶族乡,又称瑶山,是五岭之一, 越城岭的中段分支,呈西南—东北走向, 南北坡长21公里,东西宽6公里,山 地面积126平方公里,山势如潮似涌,连绵不绝;群峰如叠似垒,高耸入云;悬 崖峭壁林立,河谷深不见底,山道缺乏两尺宽,既陡又滑,十多处绝壁上的栈道、 石梯更是宽不盈尺,其中最艰难的是雷公岩、百步陡、之字拐,主峰猫儿山为华 南第一顶峰,素有“五岭极项,华南之巅〞的美誉。这里山高雾浓风大,气候瞬 息万变,“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被视为鸟儿也飞不过的人间畏途。 1934年12月初,红军长征突破湘江后,根据蒋介石又在红军去路上布设口袋形 阵势的实际情况,在毛泽东的建议下,红军改变了沿红六军团路线去湘西的方案, 取消休整,一路西进,但必须翻越横亘在前面的老山界。红军分三路翻越了老山 界。一路是从兴安同仁村沿龙塘江过雷公岩上百步陡从主峰猫儿山的西南面翻越 老山界,主要有中央一、二纵队和红五军团,还有红八军团的一局部;一路是从 兴安高寨村委青殿村沿乌龟江经潘家寨过漓源瀑布上梯子岭从猫儿山的东北面翻 越老山界,主要是红八军团;一路是从兴安水埠塘到高寨,往李家田沿杉木江上 老山界进资源塘垌跟上主力红军,主要是红五军团十三师一部。 1934年12月4日,军委第一纵队经兴安马岭移至塘坊边、六垌地区,下午开始翻 越老山界。12月8日,把守老山界的红三十七团、红八军团一局部及保卫团奉令 撤往资源塘垌和龙胜江底。至此,红军全部离开了兴安县境。
《桃花源记》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
![《桃花源记》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815d5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85.png)
古义: 邀请。
延
今义: 延长,延伸。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放弃、舍弃,动词)
(房屋,名词) (作标记,动词) (标记、记号,名词) (寻找,动词) (随即、不久,副词) (这、那) (他的,代渔人的) (作为) (对,向) (给)
尽
繁多的样子
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 的意思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舍弃、放弃
仅仅、只
又,再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整齐的样子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类 田间小路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 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 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齐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的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 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的人了。
段落层次
一(1段)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二(2、3段)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可以互相听到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全,都
指老人和小孩
于是,就
详细
同“邀”,邀请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全,都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
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 到一个什么成语?
世外桃源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积累文言词语。
研读课文,划分故事情节。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
托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陶渊明, 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
作者简介
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 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 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 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 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 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
图景被破坏,也暗示这样的理想
世界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也
给桃花源的故事染上了神秘的色
彩,让读者回味无穷。
拓展延伸
你愿意生活在陶渊明笔下 的世外桃源吗?你希望未来社 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 语言加以描绘。
再 见
写作背景: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
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 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 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 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 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要求: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
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
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
按照下面的句式,说说你对
课文的理解。
1、桃花源是个 ( 因为它( 2、桃花源是个 ( 因为它( 3、桃花源是个 ( 因为它( )。 )的地方, )。 )的地方, )。 )的地方,
桃花源是个自然条件优越、 自给自足、没有压迫、没有战乱、
幸福安康的理想社会。
渔人再访桃花源找不到路, 表明作者不希望心中的美好社会
古今异义
1、缘溪行
古义:沿,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2、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鲜美 今义:新鲜味美。 3、说如此 古义:所见所闻。 如此 今义:这样。
缘
为什么
发现桃花源
寻不到?
再寻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课文小结:
本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记叙他 ( 桃花源——( 描绘了一个( )桃花源——( )
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
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英缤纷。
(风景优美)
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自然条件优越,自给自足。)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 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幸福安康,自得其乐。)
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 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 ( )问( )今是何世,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
)具言所闻,(
)皆叹惋。
(没有压迫、没有战乱。)
找出本文的四个成语,并解释。
1、世外桃源:环境幽静、生活安逸
的地方。
2、豁然开朗:猛然间地域开阔或思
路疏通了。
3、怡然自乐:心情愉快,自得其乐。 4、无人问津:没有人关注这件事。
)桃花源的经过, )式的理想社会,
表达了陶渊明对东晋末年黑暗现实的
不满,对幸福安定生活的追求。
感知文意,合作探究
1、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2、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桃花源
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怎样?)
3、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桃花源人为什
么叹惋 ?
4、渔人再寻桃花源为什么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