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雷雨》的序幕和尾声重解其主题内涵
_雷雨_最初文本的结构_叙事和主题
![_雷雨_最初文本的结构_叙事和主题](https://img.taocdn.com/s3/m/09b01f040740be1e650e9ab2.png)
《雷雨》最初文本的结构、叙事和主题王晓枫内容提要:曹禺《雷雨》最初文本的结构、叙事与主题是一个庞杂而且繁复的存在。
本文试图对这一文本作精读细读,由“二人戏”及“层层剥离”的叙事的独特角度切入,来探究它的结构的生成与叙事的演进,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它的宏大深邃的命运悲剧主题的产生。
关键词:《雷雨》 最初文本 结构 叙事 主题《雷雨》的最初文本于1934年由靳以、巴金经手刊载于《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由“序幕”、“四幕正式悲剧”及“尾声”组成。
一 以“二人戏”为主体建构而成的宏篇巨制细读《雷雨》全剧,一个有趣而几乎很少被提及和重视的艺术现象便会“顽强”地“浮出水面”,那就是遍布其中的大量的“二人戏”场面。
以下是全剧各幕“二人戏”场次及其各自人物关系的详细统计:第一幕:1.鲁贵与四凤(父女);2.大海与四凤(同母异父的兄妹);3.鲁贵与四凤;4.蘩漪与四凤(主仆、情敌);5.蘩漪与周冲(母子);6.周朴园与周萍(父子)。
第二幕:1.周萍与四凤(主仆、恋人);2.周萍与鲁贵(主仆);3.蘩漪与周萍(后母与继子、情人);4.蘩漪与鲁贵(主仆);5.侍萍与四凤(母女);6.鲁贵与侍萍(夫妻);7.蘩漪与侍萍(周公馆太太与鲁贵的妻子);8.蘩漪与侍萍;9.周朴园与侍萍(前夫妻);10.周萍与周冲(同父异母的兄弟、情敌);11.周萍与四凤;12.蘩漪与周萍。
第三幕:1.鲁贵与四凤;2.四凤与周冲(被追求者与追求者);3.大海与周冲(矿工与少爷);4.侍萍与大海(母子);5.侍萍与四凤;6.四凤与周萍。
第四幕:1.周朴园与仆人(主仆);2.周朴园与周冲(父子);3.周朴园与蘩漪(夫妻);4.周朴园与周萍;·147·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1期5.蘩漪与周萍;6.蘩漪与鲁贵;7.蘩漪与大海(周公馆太太与鲁贵之子、四凤之兄);8.周萍与大海(周家少爷与四凤之兄);9.周萍与四凤(恋人、同母异父的兄妹);10.周朴园与仆人。
关于《雷雨》的“序幕”和“尾声”
![关于《雷雨》的“序幕”和“尾声”](https://img.taocdn.com/s3/m/a856aa17fe4733687e21aaa4.png)
关于《雷雨》的“序幕”和“尾声”作者:龙飞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11期今年9月,在纪念戏剧大师曹禺百年诞辰之际,天津首家民营话剧团——美域曹禺话剧团上演了全本《雷雨》。
所谓“全本”,即全剧包括六个部分:序幕、一至四幕、尾声。
但在几十年的漫长演出中,“序幕”和“尾声”一直都被删掉了。
“序幕”和“尾声”的故事发生于那个惨烈的雷雨天过后十年,地点在原周公馆——现已卖给某教堂附属医院,传来远处教堂里“欧洲近代音乐之父”巴赫的著名弥撒曲合唱声和大风琴声。
晚景凄凉的周朴园来到医院,探望分别住在楼上和楼下的两个疯女人——繁漪与侍萍。
这个苍白而忧郁的老人孤苦伶仃,连惟一的亲骨肉鲁大海也失踪十年了,他被痛苦所吞噬,只有默默品尝自己酿下的苦酒,陷入忏悔中……而这一切被两个毫不相干的小孩偶然看到,他俩如同听“古老的故事”般听人们谈起十年前的往事。
《雷雨》在一天之内让三个年轻的鲜活生命骤然殒落、两个女人精神崩溃,结局确实过于残酷。
作者担心观众难以接受,特意安排了“序幕”和“尾声”来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
“序幕”里,背景音乐是巴赫那首被称为弥撒曲中典范之作的《b小调弥撒曲》,曹禺想把观众带到遥远的过去。
“尾声”中又响起这支合唱曲,也是为再把观众带回到一个更古老、更幽静的境界。
巴赫的宗教音乐抒发了对人类灾难与痛苦的怜悯,对和平与幸福的渴望。
曹禺挑选这种圣洁音乐来涤荡观众心中的怨恨与愤怒,在宗教的博爱中接受全剧。
如此处理,使得整出戏的浓郁诗意获得了进一步深化。
在《雷雨·序》里,曹禺说明自己写“序幕”和“尾声”的用意:“是想送看戏的人们回家,带着一种哀静的心情。
低着头,沉思地,念着这些在情热、在梦想、在计算里煎熬着的人们。
荡漾在他们的心里应该是水似的悲哀,流不尽的;而不是惶惑的,恐怖的,回念着《雷雨》像一场噩梦,死亡,惨痛如一只钳子似的夹住人的心灵,喘不出一口气来。
……我不愿这样戛然而止,我要流荡在人们中间还有诗样的情怀。
《雷雨》的主题
![《雷雨》的主题](https://img.taocdn.com/s3/m/f8dc8164f242336c1fb95e09.png)
周扬最早提出反封建主题。
他认为生产上周朴园是一个懂得榨取、压迫和欺骗工人的方法的资本家,但在家庭里他是一个顽迷专制的的家长,而“反封建制度是这剧本的主题”。
杨晦也认为周朴园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人物”,属于所谓的“官商”:“官”者,“自然是一种封建势力,不过却往往到国外镀过金的”;“商”者,“却多半是洋商,或准洋商的买办之流”。
朱栋霖从周朴园“这个伪善而又专横冷酷的封建家长”日常生活中对妻儿感情上、心灵上的压迫与控制,看到了封建主义对人和人性的毒害与扼杀。
在朱栋霖的论述中,繁漪、周冲、侍萍、四凤等对周朴园的反抗都是反封建的个性解放,不同的是前两者是精神上人性与个性解放的追求,而后两者是作为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人的生存追求,“无论是人的精神要求的遭扼杀还是人的自然本性遭贱视,其源盖出于罪恶的封建势力”,“(《雷雨》里)响彻着对封建主义的悲愤控诉和对个性解放的热烈响应与追求”。
钱理群进一步说,“一切恶果都是封建主义造成”,除了四凤、周萍、侍萍、繁漪、周冲,甚至周朴园本人也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反封建”主题,相对于“资产阶级罪恶说”更有依据一些。
首先,从曹禺的生平来说,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封建家庭中,他的父亲对孩子们非常严厉,“我在家最感到害怕的,就是吃饭。
父亲总是在饭桌上教训子女”,“整个家沉静得像坟墓,十分可怕”。
其次,曹禺本人的创作谈也支持这一点。
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曹禺就说“暴露大家庭的罪恶”这一说法“可以追认”,“周朴园自然是当做一个万恶的封建势力代表人物而出现的,我也着力描写那些被他压迫的人们”,他在1980年杭州讲学时也说“写《雷雨》是为了反封建”,在构思时“只有一个反封建思想”,“我心中反封建主题思想是十分明确清晰的”。
后来他虽然说他写《雷雨》时并不是从反封建主题出发,也没有“明确要通过这个戏去反封建”,但评论家说《雷雨》有反封建主题时,他也“承认他们说得很对”。
最后,无论是“资产阶级罪恶说”还是“反封建”说,依据的主要是周朴园及周家的阶级划分,周家在经济上是资产阶级,然而在思想统治上却是封建家长制。
曹禺《雷雨》赏析
![曹禺《雷雨》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07422f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08.png)
曹禺《雷雨》赏析曹禺《雷雨》赏析《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出生于天津。
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蜕变》、《家》、《明朗的天》、《黑字二八》、《王昭君》等。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
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
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曹禺在《雷雨》中,描写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罪恶。
30年前,周朴园还是一个“大少爷”的时候,曾经勾引使女梅侍萍,后来为了要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将她和新生的第二个儿子赶出门去。
18年前,他又娶了繁漪。
繁漪不堪忍受他像“阎王”似的压迫和“监狱”似的家庭生活,3年前就和他的长子周萍发生恋爱。
但是周萍像他父亲一样,不久就厌弃了她,又去勾引使女鲁四凤。
同时,繁漪的儿子周冲也在爱着四凤。
周朴园继续压迫繁漪,她就只好抓住周萍不放,而周萍却竭力逃避。
繁漪就叫四凤的母亲来带走四凤,以此向周萍报复。
梅侍萍后来嫁给鲁贵,生了四凤。
因此,周萍和四凤原是异父同母兄妹,这种乱伦关系一经发现,家庭悲剧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雷雨》以周朴园和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同时还表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
周朴园一贯剥削工人,“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他曾经命令矿警打死了30多个矿工,罢工工人鲁大海前来和他交涉,他后来虽然知道鲁大海就是他的第二个儿子,但他终究毫不留情地镇压工潮,并将鲁大海开除。
曹禺所要表现的这种生活过程,历时30年,而且关系如此复杂,斗争如此尖锐,那么他怎样将这些内容组织在一篇四幕剧中去,正如狄德罗所说,他怎样“由主题的中心直入,仔细分辨剧情开始的时机”呢?从舞台形象的塑造上说,近代话剧在时间和空间上比我国传统戏曲受到更大的限制。
曹禺《雷雨》赏析【精选其它
![曹禺《雷雨》赏析【精选其它](https://img.taocdn.com/s3/m/7cc8c5d3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75.png)
曹禺《雷雨》赏析李集中学姚现章一、曹禺简介曹禺(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祖籍湖北潜江,1996年12月13日逝世。
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原名万家宝,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年快起它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5年4月《雷雨》首次在日本东京演出同年秋在国内上演;从此,《雷雨》成了最受群众欢迎的话剧之一,一直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二、《雷雨》的主题与情节四幕悲剧《雷雨》(另有一序幕和尾声),通过周、鲁两个家庭,8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描写了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罪恶。
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
这部作品是一部“道德悲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
这部作品是部道德悲剧”——它从某种程度上揭示和批判了带有封建性的中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的虚伪性;它是一部“命运悲剧”——展现了不可把握的命运对人的控制;它是一部“性格悲剧”——揭示了人性和人的性格的弱点。
剧本以集中的时间(从一天的上午到午夜两点钟),集中的场景(周家的客厅和鲁家的住房),高度提炼了周鲁两家30年的旧恨新仇。
三、《雷雨》的人物和戏剧冲突30年前,周朴园还是一个“大少爷”的时候,曾经勾引使女梅侍萍,后来为了要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将她和新生的第二个儿子赶出门去。
话剧雷雨的主题和意义
![话剧雷雨的主题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7664433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9.png)
话剧雷雨的主题和意义话剧《雷雨》的主题和意义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由曹禺先生创作,于1934年初次演出。
这部话剧以清末民初时期的上海为背景,通过四个家庭、六个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探讨了爱情、婚姻、家族、阶级、道德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话剧《雷雨》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思想的对抗与碰撞。
全剧的情节紧张、扣人心弦,在情节中稳步推进着观众的思考和情感的波动。
让观众深刻地认识到在传统家族制度与现代社会制度的冲击中,人的价值观更加的多样化,社会也更加的复杂。
首先,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范家在家族制度中的伦理关系是封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新式思想没能根深蒂固下来。
但是,类似于孙夫人这样的新型人物,带着一些新的思想照进了这个传统的家庭中。
孙夫人对母亲语如隔岸,说:以我们现在大家都是一家人,没有谁亚于谁,父母兄弟姐妹只是个次序问题罢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在当时这还是一种颇为激进的言论,但是它点出了社会变革的方向和理念。
在这整剧的情节中表现出来的,除了露宿深秋夜的冷酷,也有深深的教训。
家族与社会、传统与现代,在它们产生冲突的同时,说明了岛国社会的一些矛盾生动的形象。
其次,作为一个充满了“男权”意识的时代,爱情和婚姻是话剧《雷雨》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对于当时的男女,离婚是荒诞的事,而又谁能保证夫妻二人始终和睦?这其中的心理矛盾无法言明白。
愈发是这样的情况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观逐渐发生了改变。
早期,雨果和邢老太太不允许自己的女儿——范妮的和当前有婚约的周娘子离婚,事实上这是传统中国所要求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范妮发掘了自己的价值观,也最后决定自己的婚姻与生活。
还有一个比婚姻、家庭更为深刻、更为具有道德意义的,那就是对阶级问题的思考。
范妮和雷雨的观众深受感动的美,就是两人的高尚风范,他们不问阶级、贵贱,只以才学人品为论断一个人的价值。
总之,话剧《雷雨》是一部拓宽思想、抒发情感、传播文化、照亮灵魂的艺术力作。
论《雷雨》序幕和尾声的悲剧审美意义
![论《雷雨》序幕和尾声的悲剧审美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937e7f55ef7ba0d4a733bbb.png)
论《雷雨》序幕和尾声的悲剧审美意义作者:董永辉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12期内容摘要:话剧《雷雨》从一诞生,就被删掉了首尾,对此,曹禺先生曾深感惋惜。
作为一种“欣赏的距离”,“序幕”和“尾声”的设置可以达到对观众心灵的安抚和灵魂的净化。
删掉首尾,既违背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又破坏了剧作的戏剧结构,更不能表现它的悲剧审美意义,同时,观众对周朴园的认识也会缺乏客观的分析与冷静的思考。
关键词:曹禺《雷雨》序幕尾声结构悲剧审美《雷雨》作为曹禺先生的处女作,是曹禺的一个戏剧生命,它和一切经典作品一样,是说不尽道不完的。
有人说它是一出“命运观念剧”[1],有人说它是一出“批判剧”[2],也有人说它是一出“社会问题剧”[3]。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开掘和阐释它所蕴涵的意义。
然而,在《雷雨》中,最耐人寻味和疑惑的应该是“序幕”和“尾声”的设置。
但是,在《雷雨》的第一次演出中,序幕和尾声被人为地删掉了。
从那以后,它们就成了不准出生的婴儿,甚至在后来的出版的剧本中都不存在了,直到《曹禺文集》[4]出版才恢复了原貌。
曹禺也对此感到极大的惋惜。
《雷雨》的“序幕”和“尾声”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十年后,周公馆变成了教会医院,楼上分别住着两位疯了的老妇——繁漪和侍萍;一位孤寂的老人来到医院看望她们,彼此却没有一句话;两个年幼的姐弟俩目击了一切,他们像是听“古老的故事”一般听别人谈起了十年前的往事。
这就是“序幕”和“尾声”的整体框架。
那么,“序幕”和“尾声”在全剧中的审美效果和结构意义怎样呢?一.“序幕”和“尾声”,作为“欣赏的距离”“同作为表导演艺术,戏剧不像电影,特别是悲剧,它更多地是在剧情冲突和宁静的演出气氛中带着观众‘回家’”[5]。
曹禺在《雷雨》中有意设置了序幕和尾声,将复杂的人物关系、个人罪恶推到一定的距离,从而达到悲剧的审美效果。
曹禺在《雷雨·序》写道:“我把《雷雨》做一篇诗看,一部故事读,用‘序幕’和‘尾声’把一件错综复杂的罪恶推到时间上非常辽远的处所。
从《雷雨》的序幕和尾声重解其主题内涵
![从《雷雨》的序幕和尾声重解其主题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3604b9e5960590c69ec37684.png)
从《雷雨》的序幕和尾声重解其主题内涵作者:王鑫王崯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10期内容摘要:曹禺的《雷雨》自搬上屏幕起,他的“序幕”和“尾声”就一直被删减,而在如今的课堂教学和文本分析的过程中,很多人也忽视了这一部分的内容,因此造成了文本的误读和文本文学性和戏剧性的不完整。
从部分与整体的美学视野考察作家创作意图和文本,笔者认为序幕和尾声是雷雨不可缺少的部分,除给拉开读者接受心理与戏剧情节的距离,引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感悟外,尾声中出现教堂的深刻寓意,形成了作者对宇宙、人性和人生命运的独特体验与质疑。
这在无形中打破了原有的戏剧主题的束缚,将《雷雨》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进行剖析,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力和思想感染力,而这样设置开头和结尾所营造出来的缓缓流出心底的对生命的重新体验和深沉的悲哀感,或许就是曹禺先生强调的“悲剧的精神”。
关键词:审美距离教堂与基督人性人生救赎悲悯曹禺的《雷雨》自出版以来,不断地被人搬上舞台,各种各样的舞台设计、灯光效果和环境烘托应有尽有,观众在演员精湛的演技中被话剧中的人物的悲欢离合感动了,被人物遭受的不堪的命运震惊了,深深地沉浸在这样一种难以言表的悲哀中,无疑,曹禺先生的《雷雨》是一出悲剧,彰显生命情感的脆弱不堪、人生的变幻莫测和宇宙无形的残忍力量。
但是在如今中学生的课文选讲里,只是截取了一小段进行文本解读,即使有些教师对整个戏剧进行扩展讲解,也还是局限在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酿成人物悲剧的原因、对各种社会、家庭和人物自身矛盾的剖析上。
很少注意到《雷雨》戏剧的整体性效果,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把戏剧当做一件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戏剧进行鉴赏。
在课堂教育之外,也会发现,《雷雨》从第一次演出始,其“序幕”和“尾声”就被删去,此后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演出,甚至在《雷雨》的一些文学出版物中,序幕和尾声也都忽略不见了。
曹禺对此感到非常不满,他说:“能不能留存,主要看有否一位了解的导演精巧地搬到台上。
《雷雨》作品中主题与艺术特色分析
![《雷雨》作品中主题与艺术特色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f54af7e3169a4517723a364.png)
《雷雨》作品中主题与艺术特色分析作者:杨秀芳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8期摘要:四幕话剧《雷雨》是作家曹禺写的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剧作中周、鲁两家发生的悲剧为主线,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进一步分析了其产生的根源所在。
基于此,本文中分析了《雷雨》作品的主题及其艺术特点。
文章分析了《雷雨》的社会政治主题、思想文化主题、宗教文化主题;在其艺术特点上,进一步地分析了《雷雨》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三一律”式的闭锁结构、内在的戏剧冲突、鲜明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生动形象的戏剧化语言。
关键词:《雷雨》主题分析;《雷雨》艺术特色;主题分析;艺术特色;《雷雨》曹禺同志的四幕话剧《雷雨》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它将周、鲁两家发生在30年间人与事集中在一天时间内(从上午到午夜2点)而展开,从而写出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雷雨》的主题分析对《雷雨》主题的分析与探讨,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根据各自的理解,往往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有的甚至相去甚远,南辕北辙,这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不同既意味着《雷雨》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也就意味着《雷雨》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活力。
我认为,对《雷雨》的主题不应做简单的、单面的理解,而应当给予多元化的认识和解释。
1.《雷雨》的社会政治主题。
《雷雨》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戏剧,它通过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家庭,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家庭制度和资产阶级的腐朽与罪恶,尤其是家长专制和虚伪狡诈等。
作品中还以对侍萍、蘩漪为代表的被压迫者和被奴役者进行了深刻的同情,提出了妇女解放这一至关重要的命题。
同时,作者还通过鲁大海形象地歌颂了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和意志品质,并对未来的美好生活赋予了新的理想与希望。
《雷雨》给读者的重要社会政治启示是:必须粉碎像周朴园那样的家庭制度,建立新的健康的家庭制度和社会关系,使每个家庭和社会成员都葆有个性与自由。
2.《雷雨》的思想文化主题。
一般地说,社会制度、政治体制是容易改变的,但其传统的文化思想却并不会因制度和体制的改变而立即改变,它往往长期存在于人们思想意识的内部。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b0d513b06edb6f1afe001f8c.png)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9级中基班200900051046 沈诗萌古往今来,人们对《雷雨》的主题一直众说纷纭,虽然曹禺自己也在《<雷雨>序》中表达过自己的点:“《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大地间的‘残忍’。
”“这背后的‘主宰’,它太大,太复杂,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①但是,很多人仍旧因雷雨的主题问题而争执不休。
我认为,或许《雷雨》的魅力也就在此。
它主题相对的模糊性和多重性表现出作者不受任何一种教条的约束与规范,而是关注情感的表达和拓展,从而使《雷雨》的主题有着某种难以说尽的意蕴。
一、社会悲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人都按照“社会问题剧”的思想来理解《雷雨》的主题。
“田汉在《暴风雨中的南京艺坛一瞥》一文中就赞成予倩先生把这一有点‘时代错误’的‘命运悲剧’修正为近于‘社会悲剧’的东西,而不赞成无批判的演出。
此后对《雷雨》主题的理解就一直延续着社会悲剧的视角,尤其是张庚在《悲剧的发展——评<雷雨>》论文中更是进一步指出:他底创作竟部分地有了反封建的客观意义”。
②当然,我并不是十分赞同这种观点。
《雷雨》是作者二十三岁时的作品,作为一个青年作家他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但人处于环境之中就必然会被环境所影响,所以《雷雨》体现出的反对家庭伦理的罪恶甚至是反封建的意识并不是作者刻意为之。
曹禺曾在《<雷雨>序》中澄清:“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
”因此,有些评论家们的观点似乎的确有些“过火”了。
但是我有注意到《<雷雨>序》中又有这样一句话:“有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
“案头”文学与“场上”表演——重论《雷雨》的序幕和尾声
![“案头”文学与“场上”表演——重论《雷雨》的序幕和尾声](https://img.taocdn.com/s3/m/c096efd3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13.png)
“案头”文学与“场上”表演——重论《雷雨》的序幕和尾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刘艳自曹禺的《雷雨》问世以来,其序幕和尾声一直备受争议,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文章"翻阅梳理此类论文,有一个现象不能不提及,那就是它们多是围绕该剧的创作主旨及意蕴来探讨问题,忽略、淡化甚至混淆了“案头”文学和“场上”表演的差异"而对于《雷雨》的序幕和尾声,从“案头”的角度考量与从“场上”的角度考量,得出的结论显然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戏剧创作不外体现为三种形态:一是专供读者阅读的“案头本”,二是只用于上演的“场上本”,三是既可阅读也能上演的作品。
在中外戏剧史上,经典或杰作大都兼具“案头”和“场上”两方面特征。
那么,曹禺的《雷雨》究竟属于哪一类呢?1980年,针对香港学者刘绍铭有关《雷雨》等剧以“长度知名”的发问,曹禺作了如是:以前的剧本,是写来给人家“读”的。
现在是写来给人家“看”的(演出)。
①如果仅仅依据曹禺的上述言辞,似易得出《雷雨》是专为“案头”而作的结论。
然而,该剧长达七十余年的演出盛况,并不支持这一逻辑推理。
为什么曹禺会以剧本“是写来给人家'读'的”回应刘绍铭以“长度知名”的发问?这或许与早先刘绍铭撰写博士论文时批评曹禺剧作有关。
为了说明问题,不妨照录刘绍铭访谈曹禺时的一番表态:我首先向曹禺招供,如果我今天重写《曹禺论》,我对他剧作的评价,会高许多。
我对《雷雨》和《日出》二剧批评得极不客气,理由不外是那时我刚念完比较文学的课程,眼中尽是希腊悲剧以来的西方戏剧大师。
而把曹禺作品与易卜生、契诃夫和奥尼尔等人,平放开来看,那曹禺自然吃亏些。
②刘绍铭用“极不客气”一词来描述当年对《雷雨》和《日出》二剧的批评,其背后隐含的因熟谙易卜生、契诃夫和奥尼尔等西方剧作家而产生的优越感显而易见。
作为比较文学专业的留美博士,刘绍铭所直接承受的西洋文学教育,使他对曹禺及其剧作抱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话语强势。
《雷雨》的悲剧性意蕴五篇
![《雷雨》的悲剧性意蕴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73b10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c0.png)
《雷雨》的悲剧性意蕴五篇第一篇:《雷雨》的悲剧性意蕴《雷雨》的悲剧性意蕴内容摘要:曹禺的开山之作《雷雨》,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旧有模式,将笔触转向了对悲剧根源性的探索,创造了“生存悲剧“的新形式,一部超越“命运”与“性格”悲剧的新的悲剧的形式。
《雷雨》对社会人生进行思索的视角是逆向的,它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上的温情面纱撕毁,从而审视人类复杂深邃的灵魂,它所表达的是人性在苦苦挣扎中迫于生存而走向了毁灭,这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即人性深处的冲突,从而形成《雷雨》中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悲剧情结。
本文从对悲剧内涵的深层理解上,探究《雷雨》悲剧性主题及人物悲剧的现实主义意义,揭示《雷雨》中蕴涵着更为深广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丰富意蕴。
关键词:曹禺《雷雨》;悲剧性;生存;人性挣扎《雷雨》,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和凝聚着无数巧合的伟大剧作,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作品内容所涵括的丰厚思想底蕴和高超的审美艺术,奠定了剧作家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地位,《雷雨》也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作家在创作中立足现实,将粉饰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的温情面纱撕毁,沉痛的宣告了处于特殊历史文化时期两个家庭,七个人物的毁灭史,表现了作家对于人物悲剧命运的无限惋惜及残酷现实的无可奈何情绪。
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审视人类深邃的灵魂,表现出对于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更高层次的探索和揭示,使《雷雨》悲剧升华为一个关于中国文化心理和中国人命运的现代神话。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雷雨》悲剧性主题及人物悲剧的现实主义意义:(一)关于悲剧的理论阐述;(二)悲剧主题的探究;(三)悲剧的“承担者”和“制造者”;(四)《雷雨》的悲剧意蕴。
揭示《雷雨》蕴涵的关于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内在底蕴。
一、关于悲剧的理论阐述“悲剧”一词,是源于西方的一个概念,是戏剧的一种大的类型和剧种,主要表现人生的悲哀和痛苦。
“给你一个完整的情感”:《雷雨》主题试解
![“给你一个完整的情感”:《雷雨》主题试解](https://img.taocdn.com/s3/m/e8e4c951d0d233d4b04e694c.png)
“给你一个完整的情感”:《雷雨》主题试解摘要:“给你一个完整的情感”,是曹禺的创作主张。
《雷雨》就是这个主张的实践。
它确实“完整”地表达了作家的一种情感,“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其中所有的戏剧因素都与它十分吻合。
关键词:《雷雨》主题不可言喻的憧憬围绕曹禺巨作《雷雨》那神秘迷浑的主题意蕴,人们有着“说不尽”的话题:有的说是“暴露大家庭的罪恶”;有的说它“是要破坏”;还有人说是“反封建和个性解放”……那么,作者又是怎样解释的?在《〈雷雨〉序》中,他声明:“有些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
”显然,作者对“暴露说”等诠释是持不满意态度的,他说“这固然有些实际的东西在内(如罢工……等),但决非一个社会问题剧。
”①“《雷雨》的降生是一种心情在作祟,一种情感的发酵”,“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
②那么,作者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情感?在《〈雷雨〉序》中,作者清楚地写道:“《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换言之,作品的主题即是表达要追寻宇宙主宰——“神秘的事物”却又不得其解的愤激之情。
作家称赞托尔斯泰,说他的作品有很多故事,各色人物,“然而,最后他给你一个完整的感情。
”③“给你一个完整的感情”,这是曹禺的创作主张,《雷雨》就是这个主张的实践,确是“完整”地体现了作家上述情感,其中所有的戏剧因素与它十分吻合。
让我们首先来看作者是怎样通过叙写人物的命运来表达这一情感的。
“《雷雨》是一部多主人公的作品。
很难说谁是作品的主角”。
④作品中,八个人物都在“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
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泽沼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
再谈《雷雨》的主题
![再谈《雷雨》的主题](https://img.taocdn.com/s3/m/499848d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9.png)
再谈《雷雨》的主题《雷雨》是一部中国现代话剧的杰作,其背后蕴含着深刻而复杂的主题。
本文将从《雷雨》的背景、人物角色、情节展开以及主题探讨等方面,带领读者深入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雷雨》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那时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这部作品揭示了当时家庭伦理、社会道德、阶级矛盾等方面的种种问题,成为反映那个时代社会现象的经典之作。
在《雷雨》中,曹禺精心塑造了多种人物角色。
其中,周朴园是剧中的核心角色,他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长,注重威严和地位,但却忽视了家庭的人情味和亲情。
而蘩漪则是另一个重要角色,她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情感,但却在家庭和社会中遭受压抑和束缚。
周萍、周冲、四凤等角色则代表了当时青年一代的命运,他们追求自由、幸福和人生价值,但却常常陷入情感的纷争和社会的矛盾之中。
曹禺通过丰富的情节展开,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其中,周朴园和蘩漪之间的感情纠葛是整个剧情发展的核心。
通过周萍和四凤的爱情悲剧,展示了封建伦理道德对青年一代的束缚和扼杀。
同时,周冲的觉醒和死亡则暗示着青年一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无助和悲剧。
《雷雨》的主题深刻而复杂,涉及了家庭伦理、社会道德、人性矛盾等多个方面。
首先,该剧揭示了封建家庭的伦理道德问题,强调了家庭中亲情和爱情的重要性,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对个人感情的压抑和扼杀。
其次,该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揭示了封建地主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此外,《雷雨》还探讨了人性的矛盾和悲剧,蘩漪和周萍之间的爱恨情仇、周冲的觉醒与死亡等情节都表现了人性的善恶与追求幸福的无助。
总之,《雷雨》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社会现象的杰作,它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悲剧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家庭伦理、社会道德、阶级矛盾和人性的矛盾等多个方面的主题。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现象的重要参考。
《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主题与人物对比研究《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是中西方戏剧文学的璀璨明珠,两部作品都深刻探讨了人性、家庭与社会的主题。
论《雷雨》序幕和尾声的悲剧审美意义
![论《雷雨》序幕和尾声的悲剧审美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937e7f55ef7ba0d4a733bbb.png)
论《雷雨》序幕和尾声的悲剧审美意义作者:董永辉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12期内容摘要:话剧《雷雨》从一诞生,就被删掉了首尾,对此,曹禺先生曾深感惋惜。
作为一种“欣赏的距离”,“序幕”和“尾声”的设置可以达到对观众心灵的安抚和灵魂的净化。
删掉首尾,既违背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又破坏了剧作的戏剧结构,更不能表现它的悲剧审美意义,同时,观众对周朴园的认识也会缺乏客观的分析与冷静的思考。
关键词:曹禺《雷雨》序幕尾声结构悲剧审美《雷雨》作为曹禺先生的处女作,是曹禺的一个戏剧生命,它和一切经典作品一样,是说不尽道不完的。
有人说它是一出“命运观念剧”[1],有人说它是一出“批判剧”[2],也有人说它是一出“社会问题剧”[3]。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开掘和阐释它所蕴涵的意义。
然而,在《雷雨》中,最耐人寻味和疑惑的应该是“序幕”和“尾声”的设置。
但是,在《雷雨》的第一次演出中,序幕和尾声被人为地删掉了。
从那以后,它们就成了不准出生的婴儿,甚至在后来的出版的剧本中都不存在了,直到《曹禺文集》[4]出版才恢复了原貌。
曹禺也对此感到极大的惋惜。
《雷雨》的“序幕”和“尾声”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十年后,周公馆变成了教会医院,楼上分别住着两位疯了的老妇——繁漪和侍萍;一位孤寂的老人来到医院看望她们,彼此却没有一句话;两个年幼的姐弟俩目击了一切,他们像是听“古老的故事”一般听别人谈起了十年前的往事。
这就是“序幕”和“尾声”的整体框架。
那么,“序幕”和“尾声”在全剧中的审美效果和结构意义怎样呢?一.“序幕”和“尾声”,作为“欣赏的距离”“同作为表导演艺术,戏剧不像电影,特别是悲剧,它更多地是在剧情冲突和宁静的演出气氛中带着观众‘回家’”[5]。
曹禺在《雷雨》中有意设置了序幕和尾声,将复杂的人物关系、个人罪恶推到一定的距离,从而达到悲剧的审美效果。
曹禺在《雷雨·序》写道:“我把《雷雨》做一篇诗看,一部故事读,用‘序幕’和‘尾声’把一件错综复杂的罪恶推到时间上非常辽远的处所。
《雷雨》的多种阐释
![《雷雨》的多种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66ef3816ec3a87c24128c473.png)
《雷雨》的多种阐释(选自《名作重读》。
钱理群,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钱先生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研究方向,关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写下了大量研究著作,文思敏捷严谨,在国内颇有威望。
至于钱先生在语文教学界所作的努力及其影响之深远,则毋庸我等置喙,早已流布于广大教师之口耳矣,所谓北钱南孙,并为珠玉。
)说起中国现代剧作家,人们首先想起的是曹禺;说起曹禺,人们首先想起的是《雷雨》。
中国话剧史上,甚至记载了这个日子:1936年5月,中国旅行剧团在上海最著名的卡尔登剧院公演《雷雨》,全场轰动,连演三个月,场场客满。
观众连夜排队,甚至有人从外地赶来观看,“从老妪到少女,都在为这群不幸的孩子流泪”;茅盾因此有“当年海上惊雷雨”之诗句。
抗战时期,《雷雨》更走向了全国:无论是大后方,还是抗日根据地,甚至沦陷区,到处都在演出《雷雨》。
有过这样一个在日本军队的大扫荡中排练《雷雨》的“故事”:“正当排繁漪深夜追逐到四凤家的窗下时,敌人的炮声从几个方向传来”,有的演员吓呆了,剧团的领导人却镇定地说“正好利用这些炮声作效果,抓紧时间继续排练”(参看陈靖:《百花山上一枝花——回忆挺进剧社建立前后》)。
新中国成立以后,《雷雨》更是成为每一个剧团的保留剧目,拥有最多的观众。
一直到90年代,《雷雨》改编成电视,也仍然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雷雨》甚至进入了中学语文课本,周朴园与侍萍的“重逢”,引发出了课堂上的热烈讨论……在大半个世纪中,《雷雨》为什么能够始终引起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观众的持续的欢迎?这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
其中有一点大概是不可忽视的:《雷雨》内涵的丰富性,提供了解读的多种可能性,不同的读者、观众都可以从中读出、看出不同的“意思”,在不同的方面引起共鸣,有自己的发现,不仅是对作品意义的发现,从根本上,更是对自我的发现……这正是符合文学的特点的。
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多重的,甚至是开掘不尽的意义的,有的意义是可以意会不能言传,有时连作者自己也说不清楚。
论戏剧《雷雨》“序幕”与“尾声”的文化意蕴
![论戏剧《雷雨》“序幕”与“尾声”的文化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e4a6669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1.png)
论戏剧《雷雨》“序幕”与“尾声”的文化意蕴
赵兵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戏剧《雷雨》的“序幕”和“尾声”长期为人所忽视,其中蕴涵的戏剧观念、宗教意识以及哲理表达也较少有人去探讨.《雷雨》的“序幕”与“尾声”具有接受的戏剧美学、宗教式的哲理表达以及在对比中蕴含时世变迁的诗性意蕴,惟有把握了这些,才能更好地将《雷雨》作为一个整体去关照,并品尝到经典戏剧《雷雨》的芬芳.
【总页数】3页(P60-62)
【作者】赵兵
【作者单位】江苏省邗江中学 2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恢复《雷雨》的历史面目——《雷雨》序幕尾声审美价值谈 [J], 周晓宁
2.缺憾的《雷雨》呼唤完整——谈《雷雨》的序幕、尾声 [J], 高丽梅
3.内囿的隐秘:《雷雨》的戏剧表达策略兼及序幕尾声问题 [J], 王雪芹
4.序幕尾声删留与《雷雨》接受研究 [J], 邱焕星;徐安琪
5.序幕尾声删留与《雷雨》接受研究 [J], 邱焕星;徐安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地位 的。 整个序幕以教堂医院的 两个 尼姑 的对话引入故事的讲述 ,
此 时 的周 公 馆 因 为 年 代 的 久 远 早
事理变动太 吓人 , 里面那些隐秘不
可 知 的 东 西 对 现 在 一 般 聪 明 观 众 情感上也仿佛不易明了 , 我乃罩 E
一
已破 落不堪 , 一片陈腐 死寂 。一个
禺先生 的《 雷雨 》 是 一 出悲 剧 , 彰
显 生 命 情 感 的 脆 弱 不 堪 、人 生 的
里删 一下 , 然而思索 许久 , 终 于废 然地 搁下笔 ,这个 问题 需要一 位
好 的 导 演 用 番 功 夫 来 解 决 ,也 许
变幻 莫 测 和 宇 宙 无 形 的残 忍 力
量 。 但 是 在 如 今 中 学 生 的 课 文 选
白发 苍 苍 的 老 人 来 到 疗 养 院 探 望
层纱 。 那‘ 序幕 ’ 和‘ 尾声 ’ 的纱 幕
在课堂 教育 之外 , 也会 发现 ,
便给 了所谓 ‘ 欣赏 的距离 ’ 。这样 ,
看戏 的人们 可以处 在适 中的地位 来看戏 , 而不 至 于使 情 感 或 者 理 解 收 到 了惊 吓 。” 1 3 1 按 照 曹 禺先 生 的
学 教 育 棚。 . 。
从《 雷雨》 的序幕和尾声重解其主题内涵
回 王 鑫 王 峻
内容 摘 要 : 曹 禺 的《 雷雨》 自搬 上 屏 幕 起 , 他 的“ 序幕” 和“ 尾声 ” 就 一直被删减 , 而 在 如 今 的课 堂 教 学 和 文本
分析 的过 程中, 很多人也忽视 了这 一部 分的 内容 , 因此造 成 了文本的误读和文本文学性和戏剧性 的不 完整 。从 部分 与整体 的美学视野考察作家创作意 图和文本 , 笔者认为序幕和尾声是 雷雨不可缺少 的部分 , 除给拉开读者 接受心理 与戏剧情节的距 离, 引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和 感悟外 , 尾声中 出现教堂的深刻寓意 , 形成 了作者对宇宙 、 人性和人生命 运的独特体验 与质疑 。 这在 无形 中打破 了原有 的戏剧主题的束缚 , 将《 雷雨》 上升到 了哲学的高度 进行 剖析 , 有 了更长久的生命 力和思想感染力 , 而这 样设置开头和结尾所营造 出来 的缓缓流 出心底 的对生命 的
重 新体 验 和 深 沉 的 悲哀 感 , 或 许 就 是 曹 禺先 生 强 调 的 “ 悲剧 的精 神 ” 。 关键词 : 审 美 距 离 教 堂 与基 督 人 性 人 生 救赎 悲悯
曹 禺的 《 雷 雨 》自出 版 以 来 ,
雨》 的 一 些 文 学 出版 物 中 , 序 幕 和
病 房 。 而 按 照 寺 院尼 姑 的叙 述 , 这 其 中一 个 妇 人 “ 大笑 了一场 , 把 玻 璃又打碎了” , 而 另 一个 “ 哭 的 时 候 多, 不说话 。 来 了一 年 , 没 听 见她 说
一
不断 地被人搬 上舞 台 ,各种 各样 的舞 台设计 、灯光效 果和环 境烘
《 雷雨》 从 第 一 次 演 出始 , 其“ 序
幕” 和“ 尾声 ” 就 被删去 , 此 后 一 直 没有一 个完整 的演 出, 甚 至在《 雷
两个病人 , 病人 中有一个是 自己的 妻子 , 他们一个楼上 , 一个在楼下 , 老人 常来 但却 每次都走 错妻 子的
冒 豳 豳 翻
演出‘ 序幕’ 和‘ 尾声 ’ 想 在 那 四 幕
种 难 以言 表 的 悲 哀 中 , 无疑 , 曹
着 曾经过去的人和事。 在“ 序幕” 里
采 用 这 样 的 倒 叙 手 法 将 一 个 久 远 而 产 生 了深 远 影 响 的 故 事 缓 缓 引 出来 , 打破 了戏 剧 “ 二 三 一律” 的规
剧 进 行 扩 展 讲 解 , 也还 是 局 限 在 分 析 人 物 的 性 格 特 点 、酿 成 人 物 悲 剧 的原 因 、 对各种社 会 、 家 庭 和
己的情 趣 来 删节 《 雷雨 》 , 把它 认 真地搬 到舞台上。” 1 2 ] 如此看来 , 曹禺先生觉得序幕
和尾 声 在 整 个 戏 剧 中 是 占 很 重 要
设计, 曹 禺解释说 : “ 我把《 雷雨》 做
一
篇诗 看 , 一部故事读 , 用‘ 序幕 ’
和‘ 尾声 ’ 把一件 错综复 杂的罪 恶
推 到 时 间 上 非 常辽 远 的处 所 。 因为
人物 自身矛盾 的剖析 上。很少 注 意 到《 雷雨 》 戏 剧 的整 体性 效果 ,
能 站 在 更 高 的 角 度 上 ,把 戏 剧 当 做 ~ 件 完 整 的 不 可 分 割 的 戏 剧 进
句话” 。 这 样 的写 法 , 一 下子 让 观
合感 动 了 ,被人物 遭受 的不堪 的
命 运 震 惊 了 ,深 深 地 沉 浸 在 这 样
一
众产生 了好奇的心理 , 迫切想要 了
解 这 个 周 公 馆 的 曾经 还 有 那 些 随
《 雷雨 ・ 序》 中, 他写道 : “ 我 曾经 为
托 应 有 尽 有 ,观 众 在 演 员 精 湛 的 演 技 中 被 话 剧 中 的 人 物 的 悲 欢 离
尾声 也都 忽略不见 了。曹禺对此
感 到 非 常 不Leabharlann 满 ,他 说 : “ 能 不 能 留
存 ,主要 看有否 一位 了解 的导演 精巧地搬 到 台上。这个 尝试 的 冒
险, 需 要 导 演 的 聪 明 来 帮 忙 。” [ 1 1 在
说法 , 这“ 序幕” 的设置实在是 为了
调解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 , 将 它 放 在一个 年代久 远 的时间 和空间里 面 ,拉 开 了 戏 剧 情 节 和 观 众 接 受 家 ,都 在 这 教 堂 里 留 下 了 他 们 的 晚年 , 没 有 了社 会 地 位 , 没 有 了 亲 人 孩 子 ,没 有 了 余 生 的 希 望 , 或 许, 在 这个雷雨 天之前 , 他 们 还 有
有一 天 《 雷雨 》 会 有个 新 面 目, 经 过一 次合理 的删改 。然而 目前 我
将 期 待 着 好 的 机 会 ,叫 我 依 我 自
定, 时空的转换和结 局的提前呈现 却满足 了观众 的文学接受心理 , 引
起 了 观众 的好 奇 。 对 于 这 样 的 开头
讲 里 ,只是 截取 了一小段 进行文 本解读 ,即使有 些教师 对整个 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