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论学问ppt课件
统编版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4课《买东西的学问》精美课件

12315
总结
购物学问多,我们在购物时一定要 擦亮双眼,货比三家。同时要掌握购 物的技巧,也要在购物时讲文明。也 要保留购物证据,如果商家有侵权行 为或者商品有问题,我们要学会运用
正当行为维护自身权利。
板书设计
买 东 西 的 学 问
购物讲文明 维权意识不能少 知识窗·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标志
QS是生产许可(Quality Standard)的缩写,标 志主色调为蓝色,字母“Q”与“质量安全”四个中 文字样为蓝色,字母“S”为白色,使用时可根据需要 按比例放大或缩小,但不得变形、变色。加 贴(印)有“QS”标志的食品,即意味着 该食品符合了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
标志
能效等级是表示家用电器产品能效高低的一种分级方法。 世界上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实施了能效标识制度。能效等级 为蓝白背景的彩色标识,分为1、2、3、4、5共5个等级,等 级1表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节电,即耗能最低。不 同等级分别由不同的颜色和长度来表示。最短的是深绿色, 代表“未来四年的节能方向”,也就是国际先进水平,其次 是绿色、黄色、橙色和红色。等级指示色标是根据色彩所代 表的情感安排的,其中红色代表禁止,橙色、黄色代表警告, 绿色代表环保与节能。
提供必要的信息,以引导和帮助消费者
选择高能效节能产品。
✓ 第三个
是食品质量安全标志,食品质量安
全标志的作用是表明产品质量的水平,
是实物产品的质量信誉标志,属于国家 质检总局按照规定程序公布的实行食
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食品才能使 用食品质量安全标志。
✓ 第四个
是十环标志,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
(1)产品名称;(2)执行标准; (3)质量等级;(4)安全类别; (5)检验员; (6)厂名厂址;
培根《论学问》教学课件

经验指实践活动。
锻炼指培养启迪或检验发展
4、对待“学问”的几种态度:
• A.“渺视”学问:自视甚高,自认 为无需学问的帮助。
• B.“羡慕”学问:自信不足,未意 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可掌握学问。
• C.“运用”学问:学而致用。(正确 的态度)
5、读书的目的:
第一段:作者用了三个相同的 句式,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读书 为学(求知)的用途。
• 1、读书为学的用途: • A.作为“娱乐”的读书。 • B.作为“装饰”的读书。 • C.作为“增长才识”的读书。
学问的用途有三:
娱乐(主要是幽居养静)、
装饰(主要是熟习辞令)、
增长知识(主要是对事物的判断和 处理)。
救的……精神上各种的缺陷都可以有一种专门的补救 之方了。” • (1)这段文字的论点是“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 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这个论点极富积极意义, 因为它不仅说明了学问可以变化人的气质的道理,而 且还证明了学问可以补救人的个性的弱点,体现了作 者“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 • (2)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所谓比喻论证是 一种借助于打比方,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的 论证方法。本文列举多种运动方式治疗肉体上病患的 好处,就是一个比喻,以此来证明学问可以补救精神 上的缺陷的论点。这种比喻论证既生动形象,而且道 理也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 (3)这段文字除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 排比句。共有两处:一处是“‘地球’有益于结石和 肾脏……骑马有益于头脑。”另一处是“如果一个人 心志不专……他顶好研究律师们底案卷。”
• 2.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 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 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 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 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 蒸馏,淡而无味。——略读、精读、浏览
《学问和智慧》课件(50张PPT)

展望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分析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及其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作用
掌握如何平衡学问与智慧,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课程目标
02
CHAPTER
学问的定义与重要性
学问是指通过学习、实践或研究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学问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
学问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
观察力
通过经历与反思,积累人生经验,提升对世界的理解与洞察。
人生经验
智慧的培养方法
智慧为指引
运用独立思考与观察力,指引学问的发展方向。
学问与智慧相辅相成
学问提升智慧,智慧指引学问,共同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
学问是基础
通过持续学习与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学问与智慧的综合培养
06
CHAPTER
智慧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问和智慧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互相促进和补充。
同时,智慧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问的本质和意义,使我们对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学问可以提供我们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智慧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使它们发挥最大的作用。
学问与智慧的互补作用
05
CHAPTER
智慧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它涉及到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智慧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它需要人们不断思考、反思和总结,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智慧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问题,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如何培养学问与智慧
不断积累知识,扩大知识面,提升专业素养。
论学问

第二段:读书的方法。
1.读书的几种主要方法: 读:只读一部分、全读、全读且 细心读、找人代读并作出节录。 (学习) 说:(会谈) (运用) 写作 : (运用)
2.不同的学问的不同作用:“学 问变化气质”。 3.不同的精神缺陷可以用不同的学 问来解救。
古今成大事者和大学问家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晏殊《蝶恋花》),这是第一境界。
A.学问可以修炼和陶冶人的天性。 B.经验可以使学问更好地发挥作用。
4.对待“学问”的几种态度:
A.“渺视”学问:自视甚高,自认 为无需学问的帮助。 B.“羡慕”学问:自信不足,未意 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可掌握学问。 C.“运用”学问:学而致用。(正确 的态度)
5.读书的目的: 以权衡轻重,审查事理为目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欧阳修《蝶恋花》)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这是第三境界。
论学问
培 根
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17 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英国 文艺复兴时期最主要的散文作家。他认 为“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对文学的主要贡献作者用了三个相 同的句式,简明扼要地阐 述了求知的用途。
1.读书为学的用途: A.作为“娱乐”的读书。 B.作为“装饰”的读书。 C.作为“增长才识”的读书。
2.在对待“学问”上要把握好 “度”:
A.既要学,又要思;只读不思就是 偷懒。 B.“装饰”要适度,过分就是炫耀。 C.既要重书本知识,又要重实际经 验。
3.“学问”与天性及经验的关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怀疑与学问4.ppt

论点意(思即是首:教句我) 们要有一点怀疑精
神,不要随便盲 从或迷信。
”
返回
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 一共有几处?
(本文共有四处 运用对比论证。)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请找出并加以分析:
1、第四段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从正反两方面说理,证明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
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来自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
“古解往答今。来在科不学断上的新发的问发和明求,解哲中学,上一新切理学论问,才美会术起上来” 新,的先作从风反,面都说是理这,样起后来从的正。面若说使理后,之阐学明者了都“墨怀守疑前”是
4、第六段
人“的建旧设说新,学那说就、没启有迪新新问发题明,的没基有本新条发件明”,;一切学术 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
怀疑与学问
作者:顾颉刚
议论文的三要素
• 论点 论据 论证
• 论点,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 解或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起着统帅 全文、纲举目张的作用。
•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因此,论据包括事实材料和道理即理论 材料。
• 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 法,使论据与论点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 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 17、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2020/6/262020/6/262020/6/262020/6/26
谢谢观看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用分论点证明中心论点的写 法和层进式论证结构。 2、学习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 。 2.学习本文简洁准确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 的重要意 义。
第四课 论学问

• (1)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 学问来补救的。 • (2)类比论证和例证法。 • (3)比喻和排比。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论学问》 论学问》 《论真理》 论真理》
二、课文简析
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了三个相同的 句式,简明扼要地阐述了——
读书为学的用途。
学问的用途有三: 娱乐(主要是幽居养静)、
装饰(主要是熟习辞令)、
增长知识(主要是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
5、读书的目的
• 权衡轻重,审查事理是指: • 培养判断力和和运用学问来处理事务和布 置事务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是培根所主张 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的具体体现。
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论学问》 论学问》
一、作者简介
• 培根(1561—1626)英国16世纪哲学家、 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 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 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 后居家著述。《论说文集》是其文学方面 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
2、不同学问的不同作用: 学问可以变化人的气质。 3、不同的精神缺陷可以用不 同的学问来解救。
一是治学的目的, 一是治学的方法
• 作者对读书治学方法的论述: • 作者主张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或选读, 或全读,或勤读,或精读,或干脆请人代 读,自己只读节要,这样就能用少量的时 间获取最大的学问。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 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有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 体上各种的病患却有适当的运动束治疗似的。“地球”有益于结 石和肾脏;射箭有益于胸肺;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 诸如此类。因此,如果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因为 在数学底证理之中,如果他的精神稍有不专,他非从头再做不可。 如果他底精神不善于辨别异同,那么他最好研究经院学派的著作, 因为这一派的学者是条分缕析的人。如果他不各于推此知彼、旁 征傅引,他顶好研究律师们的案卷。如此看来,精神上各种的缺 陷都可以有一种专门的补救之方了。 • (1)本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 • (2)本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3)本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问和智慧》PPT

议论文的分类
来自《点拨》
立论文 1.定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
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2.要求: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②用充足有
说服力的论据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来自《点拨》
驳论文 1.定义: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
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2.方式:①提出论点②证明论点③总结论点。
重难点小结
部分来自《点拨》
本部分形象而准确地阐释了“学问”和“智 慧”的辩证关系,作者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 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个观点与我们 新课程改革理念十分吻合,对我们很有启发。
部分来自《点拨》
1.【难点探究】本文内涵丰富,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结构的? 【答案】文章首先用生动的比喻对“学问”和“智慧”这 两个概念作了比较,第2段批驳了“学问就是智慧”这种 错误的看法。接着第3、4段,作者从“学问是不能离开智 慧的”的角度论证“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5段从“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的角度来论述“智慧却 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最后得出全文的中心: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 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部分来自《点拨》
6.鞭辟入里: 眼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 深中要害。例句:鲁迅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 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总结性的批判。
7.浮光掠影: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 样,一晃就消逝。例句: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 所获得的思想只是浮光掠影。
论述对象
导思1.联系文章内容, 用自己的话回答:什 么叫“学问”与“智 慧”?
力,只有有发现能力的人才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 这就防止读者产生误解,以为智慧者在生活中只是极少数, 从而使论证更加严密。另外文中先说学问不能离开智慧,再 说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最后归结到中心论点上来,这样处 理,文章的层次更清晰。 3.说理生动形象,语言充满了智慧 。说理最忌枯燥,但是说理 也很容易流于枯燥,本文能受读者喜爱,除了拥有正确的观 点,还在于充满了智慧的语言。作者是饱学之士,也是有大 智慧的人,行文之际,旁征博引,意趣盎然,不失幽默。
初中语文部编教材优秀课件PPT怀疑和学问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学则须疑。”
——张载
文章的论点:
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作用:
✓ 提出了论点; ✓ 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
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阅读第二部分,根据内容划分层次。
第一层:(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 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3.“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 便不攻自破了。”
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第五段和第四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 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四段还写第五段? 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内容:
• 第四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 “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
• 第五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那 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事前的思索和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 “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 要问问……有什么科学根据?”
三皇: 指伏羲、神农、女娲 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腐草为莹: 据《礼记·月令》篇:“季 夏之月……腐草为萤”。
举例论证: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 “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 精神对待传说。
课堂小结
本文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谈治学 方法的短文。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 法,根据古代著名学者的治学经验和自己的 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 明。
随堂练习
1.你是否赞成文章的论点?如果赞成,请再 举出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反之,请 说明理由并辅以相关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 2.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 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 问题的具体事例。
怀疑与学问课件

举例论证,是指列举确凿、充分、有 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指 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 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 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 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 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 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 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 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 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 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 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论证了“怀疑不仅……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 论证各一例。
举例论证:
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 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 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 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 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 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 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 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他的这种行为就是做学问。我们在 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 。古人云:“学 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作者简介:原名诵坤,字铭鉴。江苏苏州 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是我 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 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 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论学问

缺点,薄弱的地方
阅读使人充实
有狡黠的才能
会谈使人敏捷
有敏捷的机智
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有很好的记
性
以承上启下的语句来将文章将读书 谈到内心的丰盈
END
谢谢观看
制作人:303刘根彬
齐宇豪,杨永宝,旦增顿旦
鸣谢 齐宇豪电脑支持
再 见
第一 读书的作用
第二 读书的方法
第三 读书的选择
读书的用途
பைடு நூலகம்娱乐
装饰
长才识
费时过多就是
过于装饰就是
完全依赖就是
偷懒
虚假
书呆子
我们经常因为书多而烦恼
读书的方法 1.读书的一部分 2.读书的全部 (1)略读 (2)精读 3.读书的摘要
读书的选择:
要有针对地读书!
读书方面 身体方面 鉴史使人明智; “地球”有益于结石和肾 诗歌使人巧慧; 脏; 数学使人精细; 射箭有益于胸肺; 博物使人深沉; 缓步有益于胃; 论理之学使人庄重; 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骑马有益于头脑
论学问
--弗兰西斯· 培根
弗兰西斯· 培根(Francis bacon) 国籍:英国 生卒:1561~1626 称号: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 科学家
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
整个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其主要著作有:《论文说集》
《新工具》《学术的进步》等
本文选自培根的《随笔》
《随笔》是培根在文 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初 版于1597年,只包含10 篇极短的摘记式文章; 经过1612年、1625年 两次增补扩充,才收入 短文58篇,然而它在英 国文学史上却有重要地 位。
《学问和智慧》PPT-完美版

融会贯通: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读破五车:形容读书很多。 寸积铢累:一点一滴地积累。
讲授新课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讲授新课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你能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吗? 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 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第一部分(第1-2段),解说“学问”与“智慧”概念不同。 第二部分(第3-6段),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在达尔文以前,不乏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 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但却 不能发现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用疑问句引 发读者思考,比陈述句表达更有力。
讲授新课
(二)写法探究 1.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值得仔细品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 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解说学问和智慧的概念不同, 第二部分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二者相辅为用,智慧 显得更为重要;最后自然而然地归纳全文,作者站到了 俯视问题的高度上,展示了正确的观点,也就是这篇文 章的中心。
讲授新课
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
讲授新课
一 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 浙江绍兴人。五四运动时的学生领袖, 后来从事学术研究,成为著名学者、 教育家,先后做过清华大学和中央大 学校长,颇多建树。著有《新人生观》 《新民族观》,1969年病逝于台湾。
讲授新课
预习检测
1.标注字音。
讲授新课
精读课文 合作探究
讲授新课
1.说说“学问”和“智慧”有什么区别。 学问是系统的知识,是知识的积聚。智慧是能力,是 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2.为什么“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 ①有学问缺智慧的例子: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自然就 有学问,但他缺乏智慧,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 应用,因而导致不能进学甚至不会营生,落了个悲惨 命运。 ②学问不多但有智慧的例Hale Waihona Puke :曹冲智称大象、司马光 砸缸救人。
九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怀疑与学问

语段1: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
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 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 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
Click to edit Master subtitle style论 Nhomakorabea叙述极其简洁
总结
叙述 简洁
有力 量
严密
严谨
逻辑 性
准确
“常常”表频率,强调学问家常做的事情
小结
严密
有力 量
逻辑 性
准确
严谨
语段2: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
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 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
语段5:
三皇五帝的传说中,人们熟知的就有“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传说白天的时候,神农氏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到了晚上,他 又生起熊熊篝火,就着火光,神农把百草的特点详细记载下来。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
Click to edit Master subtitle style
语段1: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
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 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 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冒号连接了两个层次——前提条件和结果
语段1: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
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 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 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论学问》原文及解析

《论学问》原文及解析《论学问》原文及解析学问,是指人类通过研究、实践和经验积累所得到的知识和智慧的总和。
它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包括科学、艺术、哲学等。
学问的发展和传承对于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繁荣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人类通过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积累了许多关于生存和生活的经验。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各个领域的知识,形成了学问。
学问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
学问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氛围。
教育机构的建立和教育体系的完善为学问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学问的发展也需要有人才的培养和引导。
优秀的学者和教育家通过他们的研究和教学,推动了学问的进步和发展。
学问的传承也需要有合适的传播渠道和方式。
出版、教育和科研机构等都是学问传播的重要渠道。
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为学问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
通过这些渠道,学问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传递给更多的人。
学问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和创新精神。
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学问才能不断进步。
学问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们的共同努力。
跨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可以促进学问的融合和创新。
学问不只是为了追求知识,更是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学问的应用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艺术文化的繁荣都离不开学问的支持。
总之,学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我们应该珍视学问,传承和发展学问,为人类的未来做出贡献。
解析:本文主要阐述了学问的定义、起源、发展和传承的重要性。
在起源部分,提到了人类通过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所积累的经验为学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发展部分,强调了学问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
在传承部分,指出了学问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对于学问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最后,强调了学问的应用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性。
可以进一步拓展的内容包括:1. 学问的分类:学问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不同的领域,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第四课----论学问PPT课件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文中的比喻句,并说明其含义:
• (1)盖人底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底修剪。 • 以“野生的花草”比喻“人底天赋”。 • (2)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 • 以“蒸馏水”比喻“录要的书”。 • (3)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
12
13
2、不同学问的不同作用: 学问可以变化人的气质。
3、不同的精神缺陷可以用不 同的学问来解救。
14
15
一是治学的目的, 一是治学的方法
16
17
18
19
20
• 作者对读书治学方法的论述: • 作者主张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或选读,
或全读,或勤读,或精读,或干脆请人代 读,自己只读节要,这样就能用少量的时 间获取最大的学问。
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 似的。 • 以“适当的运动来治疗各种病患”来比喻“相当的学 问来补救精神上的缺陷”。
30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 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有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 体上各种的病患却有适当的运动束治疗似的。“地球”有益于结 石和肾脏;射箭有益于胸肺;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 诸如此类。因此,如果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因为 在数学底证理之中,如果他的精神稍有不专,他非从头再做不可。 如果他底精神不善于辨别异同,那么他最好研究经院学派的著作, 因为这一派的学者是条分缕析的人。如果他不各于推此知彼、旁 征傅引,他顶好研究律师们的案卷。如此看来,精神上各种的缺 陷都可以有一种专门的补救之方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6
学问的用途有三: 娱乐(主要是幽居养静)、 装饰(主要是熟习辞令)、 增长知识(主要是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
7
8
9
10
11
5、读书的目的
• 权衡轻重,审查事理是指: • 培养判断力和和运用学问来处理事务和布
置事务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是培根所主张 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的具体体现。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文中的比喻句,并说明其含义:
• (1)盖人底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底修剪。 • 以“野生的花草”比喻“人底天赋”。 • (2)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 • 以“蒸馏水”比喻“录要的书”。 • (3)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
——《论学问》
2
一、作者简介
• 培根(1561—1626)英国16世纪哲学家、 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 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 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 后居家著述。《论说文集》是其文学方面 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
3
4
二、课文简析
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了三个相同的 句式,简明扼要地阐述了——
• (1)本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 • (2)本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3)本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1
• (1)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 学问来补救的。
• (2)类比论证和例证法。 • (3)比喻和排比。
32
推荐阅读: 《论学问》 《论真理》
33
34
35
36
37
38
第四课 论学问
培根
1
·知识就是力量。 Knowledge is power 。
·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论真理》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论学问》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 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12
13
2、不同学问的不同作用: 学问可以变化人的气质。
3、不同的精神缺陷可以用不 同的学问来解救。
14
15
一是治学的目的, 一是治学的方法
16
17
18
19
20
• 作者对读书治学方法的论述: • 作者主张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或选读,
或全读,或勤读,或精读,或干脆请人代 读,自己只读节要,这样就能用少量的时 间获取最大的学问。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8
49
50
51
52
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 似的。 • 以“适当的运动来治疗各种病患”来比喻“相当的学 问来补救精神上的缺陷”。
30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 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有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 体上各种的病患却有适当的运动束治疗似的。“地球”有益于结 石和肾脏;射箭有益于胸肺;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 诸如此类。因此,如果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因为 在数学底证理之中,如果他的精神稍有不专,他非从头再做不可。 如果他底精神不善于辨别异同,那么他最好研究经院学派的著作, 因为这一派的学者是条分缕析的人。如果他不各于推此知彼、旁 征傅引,他顶好研究律师们的案卷。如此看来,精神上各种的缺 陷都可以有一种专门的补救之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