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导学案2

合集下载

第一节力 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一节力  第二课时导学案
逸夫初级中学“三导三学五环节”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科目:物理
课题
第一节力第二课时
主备人
王金芳
审核人
弓粉霞
授课人
编号
08
授课
时间
班级
姓名
学习
目标
1、知道力的三要素。2、会做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重点
难点
会做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学案
导案
导学预习
阅读“力的三要素”,完成下列各题。
1、力用字母表示,力的单位是,用符号表示。
2.一个重300N的木箱放在水平桌面上,画出桌面所受压力的示意图。
教学反思
①明确研究对象、②根据力的大小选定合适的标度;③以力的作用点为起点,按一定比例画一线段,用线段长短表示力的大小;④在线段末端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⑤在箭头旁边标出这个力的符号和大小。
课堂检测
1、.如图所示,悬挂在绳上的小球受到的拉力是3N,画出小球所受拉力的图示.

梳理拓展
1、一个重5N小球漂浮在水面上,画出小球所受重力的图示。
2、力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
3、叫力的图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力的示意图
预习展示
4.电线吊着电灯悬挂在天花板上,天花板对()施加了向上的拉力,电灯对()施加了向下的拉力.
A.电灯B.电线C.天花板D.地球
5.用50N水平向右的力拉静止水平桌面上,画出木箱所受重力的图示。
7.一个重30N的木块静止在斜面上,画出木箱所受重力的图示。





引领探究
一、什么是力的三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1力学导学案(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和7.2力的描述学导案整理稿2

7[1].1力学导学案(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和7.2力的描述学导案整理稿2

§7.1 《力》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3、会分析已知力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变形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课前准备☆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难点:的作用的相互性1、力的概念观察图教材第3页图7-1-1,在文字描述中勾出名词和动词(1)动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动词在物理学中理解为作用;(2)每句话中名词至少..有____个;(3)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并把施加力的物体称为________,受到力的物体称为________。

(4)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而且至少有个物体,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请举例: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收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即(2)物体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是产生,消失,没有先后之分;(3)甲物体受到乙物体作用时,甲物体一定同时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因此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是相对的,也就是说。

如:马拉车,是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但同时车也拉马,此时是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

(4)拓展:相互作用力『练习1』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间要有力的作用,必须相互接触B.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C.用手拉弹簧时,手对弹簧有作用力,弹簧对手没有作用力D.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没有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3、力的作用效果在体育运动中我们常看到:①射箭运动员用力拉弓,力使物体。

②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力使物体。

③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力使物体。

分析:棒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物体运动快慢或方向的改变叫运动状态改变即:动到静、静到动、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分析: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 运动和力 导学案 第2节 二力平衡(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 运动和力 导学案 第2节 二力平衡(导学案)

3.物体受到的一对平衡力不能(填“能”或“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就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例题1(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悬挂在树枝上的苹果静止不动,苹果受到力和力作用,它们平衡力,苹果处于平衡状态.(后两空均选填“是”或“不是”)解析:平衡状态就是指运动状态保持不变的状态,即要么处于静止状态,要么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题中苹果处于静止不动,即处于平衡状态,那么苹果受到平衡力作用.因为苹果必定受到重力作用,而且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所以苹果还受到树枝对它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答案:重拉是是知识点2 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知识点3 平衡力与相互师:在前面刚学力时,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是成对出现的,把其中的一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那么静止的书为例进行分析比较学生讨论、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作图分析A.一对平衡力:书受到B.一对相互作用力:桌示)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多媒体课件)动手动脑学物理(P22)1.在图8.2-4中,F1和F两个力是平衡的?2.在平直的地面上,一个试画出小车所受阻力的大小和方向.3.质量40kg的小船静止在水面,它除了受到重力之外,还受到另一个力的作用,这个力的大小等于多少?方向如何?试着画出小船受力的示意图.4.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太阳能汽车受到几对平衡力的作用(图8.2-5)?为什么说它们是互相平衡的?请在图8.2-6上画出汽车受力的示意图.1.解答:乙丁2.解答:3.解答:受到支持力的作用,这个力大小为392N,方向竖直向上.(如图)答案:D 第3题图第4题图4.解答:受到两对平衡力的作用,因为小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小汽车受到的力互相平衡.(如图)例题3(用多媒体展示)实验室常用的弹簧秤如图甲所示,弹簧的一端与连接有挂钩的拉杆相连,另一端固定在外壳上的O点,外壳上固定一个圆环,整个外壳重为G,弹簧和拉杆的质量忽略不计.现将该弹簧秤以图乙和丙的两种方式固定在地面上,并分别用同样的力F0(F0>G)竖直向上拉弹簧秤,则稳定后弹簧秤的读数分别为()方法总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7.1力(第二课时)(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7.1力(第二课时)(学案)

查汗淖尔学校师生共用教学案)和图(b),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有关;)和图(c),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有关;)和图(d),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有关;用效果与力的,,有关,我为力的三要素。

设计出什么实验来证明力的三要素?。

华在湖面玩“碰碰船”游戏。

他们开着橡皮船相向运动,“嘭”发生了碰撞并改变了运动方向,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嘭”的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小明开的船位参照物,小明是______,父子俩相持不下,此现象表明力的力的有关。

图示其中线段AB的长度表示,表示,B点表示。

,请画出用100 N的力水平向右拉小车的。

0 N的力斜向右上方拉小车,拉力与水角的示意图。

生活中遇到的关于力的实例,处画出一个力的示意图。

是相互的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你给水桶施力的同时,是否受到水桶给你的拉力?为什么?式飞机飞行过程的实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固定的相同 金属片2F F拨测个事例中,其中与另外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器的作用力可使弹簧伸长的作用力可使台球由静止开始运动足球的作用力可使运动的足球静止对排球的作用力可使排球改变运动方向实验,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小和方向有关向和作用点有关用点和大小有关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示,用5牛沿与水平方向成30°的力斜车,画出拉力的示意图。

工人用200N 的沿斜面向上的推力,将一斜面。

请作出木箱受到的推力的示意图。

球时脚感到疼,说明 ,他能踢”,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和 有关;飞行中向地面是由于受到 作用。

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 )时,要用桨向后拨水 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时,要向下方喷气 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一只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开另结果发现两只小船同时向相反方现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力的作用是的。

球重10N,用力的示意图画出小和绳对小球的拉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 8 力复习导学案2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8 力复习导学案2苏科版

第八章力【学习目标】1.巩固: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弹力大小与形变的关系;2.巩固: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3.巩固: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及实验过程,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预习探学】教材P45 探究弹性形变与外力的关系教材 P49 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教材P45 探究弹性形变与外力的关系教材 P53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合作互学、交流助学】专题一:力的概念辨析例1.在以“力”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把他们的观点归纳整理如下表。

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有(只填序号)正方反方观点1.两个物体相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2.两个物体接触,但不一定有力的作用3.两个物体不接触,一定没有力的作用4.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有力的作用5.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6.力可以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7.力的产生总涉及两个物体8.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9.物体受力的同时不一定在施力10.物体受力的同时一定在施力专题二: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例2.分析并画出A物体受力的示意图(1)用手压A物体使之静止(2)A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匀速运动【拓展变式】分析并画出物体A 的受力示意图(空气阻力忽略不计)。

专题三:探究弹簧的形变与外力的关系例3.在“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活动中,同学们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橡皮筋受到的拉力越大,橡皮筋的长度越长.根据这一现象,小明和小丽提出如下猜想(见图).究竟谁的猜想正确呢?他们决定一起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1)要完成实验,除了需要一根橡皮筋、若干个相同的钩码、铁架台和细线外,还需要的器材是 。

(2)小明和小丽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1 拉力(钩码总重)F/N 0 0.5 1.0 1.5 2.0 2.5 2 橡皮筋总长度L/cm 4.5 5.1 5.7 6.3 6.9 7.5 3 橡皮筋伸长长度△L/cm0.61.22.43.0①没有挂钩码时,橡皮筋的长度L 0= cm 。

力学专题复习导学案

力学专题复习导学案

力学实验专题复习一、学习目标:1、掌握弹簧测力计、量筒、天平、刻度尺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掌握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方法。

3、通过评价测量牛奶密度的实验方案,掌握评价实验的方法。

4、学会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并会绘制图像。

5、通过分析“探究斜面机械效率实验”的结论,了解实验结论的形成方法及表述。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学会设计探究性实验;掌握评价实验的方法;学会设计表格、绘制图像。

难点:学会设计探究性实验;掌握评价实验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一)列出主要的力学实验名称(二)活动:认识测量工具(三)实验设计例题: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小明将木块沿竖直方向切成相等的两块A和B,使面积减小一半(如图乙所示),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向右拉动A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得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的一半,他由此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

你认为此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你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如图,有A、B两个物体和一块海绵C,请你用它们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四)实验评价例题:以下是测牛奶密度的三个方案:方案一:先测出空烧杯质量m0,然后在烧杯内倒入牛奶,测出烧杯和牛奶总质量m1,再把烧杯内牛奶倒入量筒内,测出牛奶体积V,最后计算牛奶密度。

方案二:先在量筒内倒入牛奶,测出牛奶体积V,再测出空烧杯质量m0,并把量筒中牛奶倒入烧杯,测出牛奶和烧杯总质量m1,最后计算牛奶密度。

方案三:先在空烧杯中倒入牛奶,测出牛奶和烧杯总质量m1,再把烧杯中牛奶倒入量筒,并测出量筒中牛奶体积V,测出此时烧杯质量m2,最后计算牛奶密度。

试对三个方案进行评价:方案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案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例题:为探究蜡块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小红找来大小不同的蜡块做实验,得到下表中的数据。

初高中物理力学导学案

初高中物理力学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复习——力学》导案学校:英华附中编制人:高中物理组审核:终审:【学习目标】1、复习初中物理力学的主要内容,熟练掌握力学的基本知识。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生活中3、激情投入,感悟如何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重点难点】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2.二力平衡的条件3.摩擦力【使用说明和方法指导】1.认真复习教材,能够辨别平衡力与非平衡力,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学会定量分析的探究方法。

2.疑难问题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自主学习】1、力的作用效果是:1. 2.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牛,符号是。

3、力的三要素、、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1)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2)生活中那些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或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1)运动员在起跳前助跑有什么好处?说明理由(2)一满载竹子的货车卸载装置出现故障,如果你是司机,你能利用惯性的有关知识将这一车的竹子卸载吗?拿出你的设计方案5、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6、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观察测力计的量程,认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2)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在零点。

测量前应该把指针调节到指“0”的位置上。

7、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的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1)物体所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大约9.8N/kg 关系式G=mg(2)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而言,重力表现就好像它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几何中心。

8、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力学基础》导学案

《力学基础》导学案

《力学基础》导学案力学基础导学案第一章:运动基本概念1.1 运动的定义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于参考物的位置变化。

1.2 运动的要素1.2.1 位移:物体从起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位置变化。

1.2.2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

1.2.3 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

第二章:牛顿定律2.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2.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F = ma2.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同时存在着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作用力。

第三章:力的研究3.1 力的定义力是导致物体发生形状变化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2 力的分类3.2.1 接触力:物体之间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

3.2.2 引力:物体之间由于引力而产生的力。

3.2.3 摩擦力:物体之间由于相对运动而产生的力。

3.3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进行合成或分解。

第四章:重力和万有引力4.1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具有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4.2 重力的计算公式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物体质量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F = mg4.3 万有引力的概念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大小与两物体质量成正比,与两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4.4 万有引力的计算公式两物体之间的引力等于两物体质量的乘积与距离的平方的乘积再乘以一个常量。

F =G * (m1 * m2) / r^2第五章:力的合成与分解5.1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于物体时,可以通过合成力的方法求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5.2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成多个力,分解后的力在方向上互相垂直。

第六章:曲线运动6.1 曲线运动的特点曲线运动的物体会改变速度和方向。

6.2 圆周运动物体在圆轨道上运动,保持向心加速度,产生向心力。

6.3 匀速圆周运动物体在圆轨道上以匀速运动,向心力与离心力平衡。

论文结语:本导学案简要介绍了力学基础的相关概念和定律,包括运动的定义和要素、牛顿定律、力的研究、重力和万有引力、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曲线运动等。

2022-2023学年高中物理人教A版必修四力学导学案

2022-2023学年高中物理人教A版必修四力学导学案

2022-2023学年高中物理人教A版必修四力学导学案引言本导学案旨在帮助高中物理研究者系统研究必修四力学的知识。

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它研究物体的运动、力的产生和作用,是理解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重要工具。

通过本门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理解力学基本概念、掌握力的作用原理以及应用力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力学基础本单元主要介绍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力的运算方法。

学生将研究如何用公式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并掌握向心力、弹力和重力等不同类型的力。

此外,学生还将了解物体的平衡状态和力的合成方法。

研究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和性质;- 掌握力的运算方法;- 理解向心力、弹力和重力的概念;- 理解力的合成原理。

研究重点- 力的运算方法;- 向心力、弹力和重力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力的合成原理。

研究方法- 阅读教材,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 进行力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解答题,巩固理论知识。

第二单元:力的作用本单元主要介绍力的作用原理和力的效果。

学生将研究如何确定力对物体的作用方式,并了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此外,学生还将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并应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目标- 理解力对物体的作用方式;- 掌握力的三要素;- 了解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能够应用力学原理解决问题。

研究重点- 力的作用原理;- 力的三要素;- 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应用。

研究方法- 阅读教材,理解力的作用原理;- 参与实践活动,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进行课堂讨论,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

第三单元:力的效应本单元主要介绍力的效应及其相关实例。

学生将研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了解加速度和速度的概念,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与力有关的问题。

此外,学生还将研究摩擦力和弹力对物体的影响。

研究目标- 掌握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 理解加速度和速度的概念;-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与力有关的问题;- 了解摩擦力和弹力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力2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力2导学案

神木五中八年级物理导学案小组内对学反馈(10分钟)1.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 _ _,用符号_ 表示。

2.用脚踢足球,球飞走了是由于_______ 对__________施力的结果;脚感到疼是______对_______施力的结果。

这一现象说明 _______________。

当人坐在沙发上时,发现沙发陷了下去,这一现象表明________3.风吹草动,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4.竖直抛出的物体,被地球吸引而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物体和地球并没有接触,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5.以下给出的各种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变化的是()A. 在弯路上的汽车匀速转弯B. 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C.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匀速转动D. 小孩沿滑梯匀速下滑四、当堂检测独立完成,反馈评价(10分钟)1.人提起一个物体后,人对物体施加了一个拉力,物体也对人施加了一个拉力,则这两个拉力的三要素()A. 都相同B. 作用点相同C. 大小相同 D. 大小、作用点相同2. 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物体只有直接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C.只有一个物体是不会发生力的作用的D.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3.如图所示,小刚同学在A点沿水平方向向右用30N的力拉小车,用力的示意图画出拉力。

4.图中,甲、乙都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其中甲表示 ________ ,乙表示。

五、课堂小结写出知识点(4分钟)六、作业布置《课后习题》3七、教后反思(我的收获)。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力》导学案2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力》导学案2

力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力单位及三要素,并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二、自主学习1、预习总结,展示问题(学习要求:组内交流预习情况,找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初步构建知识体系。

自主探究点一:力的作用效果看课本P3“演示”:用图7.1-2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想然后进行如下实验:1、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

现象:向磁铁方向运动。

2、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磁铁吸引。

现象:速度变快。

3、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

现象: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自主探究点二: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1、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2、探究: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这说明:力作用效果跟有关。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有关。

(3)推门实验:用相同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

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可见,力的也影响力的效果。

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和有关。

自主探究点三:力的示意图我认为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是:自主探究点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看课文第5页想想做做,回答:(1)如图7.1-5甲,松手后小车发生什么现象?(2)如图7.1-5乙,用手推墙会发生什么现象?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

也就是说。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形。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对于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互助合作,师生互动。

(新)人教版物理九下《专题二 力学》导学案(推荐)

(新)人教版物理九下《专题二 力学》导学案(推荐)

规律总结: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假设不是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则还应减去起始端的刻度,在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特别提醒:使用停表时的本卷须知〔1〕使用前先上紧发条,但不宜过紧,以免损坏发条.〔2〕检查零点是否准确.如不准,应记下其读数,并对读数作修正.〔3〕实验中切勿摔碰,以免震坏.〔4〕不用时应及时将其放回盒内,并让其继续走动,以放松发条.知识拓展: 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判断物体的机械运动,要抓住物体的宏观位置是否改变,也要识别社会经济活动、微观的分子热运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等干扰因素.(1)机械运动的分类(2)匀速直线运动①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②匀速直线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的机械运动.③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不变的,与路程、时间的大小无关.5.平均速度:(1)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2)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3)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物体在所求的那段路程〔或时间〕内的运动情况.2.质量和密度考点1质量及其测量1.质量: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2.质量的单位:质量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还有克〔g〕、毫克〔mg〕、吨〔t〕.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t=103kg 1kg=103g 1g=103mg3.质量的测量:天平是测质量的常用工具.4.托盘天平的使用:〔1〕称量前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2〕称量时把被测物放在天平的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3〕读数时,右盘里的砝码质量和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即是左盘中物体的质量.5.使用托盘天平的本卷须知:〔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量程.〔2〕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盘中.〔1〕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情况,自然界中严格意义上的匀速直线运动是不常见的,但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往往把一些物体的运动近似地看作匀速直线运动.例如,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列车,在平直公路上以某一不变的速度运动着的汽车等,都可以看作是做匀速直线运动.〔2〕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时刻运动物体的速度都相同,不能认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规律总结:测平均速度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测时间,正式实验之前应该多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数据更准确.中考复习要点精讲考点2密度及其应用1.密度的概念:〔1〕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2〕密度是物质的特性:a.每种物质都有它确定的密度,对同种物质来说〔状态不变〕,密度是不变的.积仍为氧气瓶的容积,由ρ=m/V可知氧气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2.由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m和体积V无关,所以对于公式ρ=m/V,不能说ρ与m成正比或ρ与V成反比.中考复习要点精讲3.运动和力考点1 力、弹力和重力1.力的作用:〔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图甲所示〕.甲乙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一是指物体运动快慢〔即速度大小〕发生了改变;二是指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②“可以〞不是“一定〞,物体受力,其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图乙所示〕.〔3〕一个物体只要发生了运动状态的改变或形状的改变,这个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反之,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则物体要么改变了形状,要么改变了运动状态,要么二者都发生了改变.2.力的三要素:〔1〕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如右图所示〕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受力物体上〕,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同时,这个物体也受到了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2〕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它们同时产生、同时消失.〔3〕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4.弹力:〔1〕弹性: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弹性.〔2〕塑性: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塑性.〔3〕弹力:①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会产生弹力.②日常生活中物体受到的支持力、压力等其实都是弹力.③弹力的大小与组成物体的材料和形变程度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但物体的弹性易错提示:当一个弹簧测力计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假设作用在挂钩上的力是F 1,作用在吊环上的力是F 2,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等于F 1或F 2还是等于F 1+F 2呢?实际上,弹簧测力计无论怎样使用,它的示数都应该等于作用在挂钩上的拉力的大小,与施加在吊环上的力无关,即弹簧测力计示数等于F1的大小,而不是两个力的和. 规律总结:〔1〕重力的方向不受其他作用力的影响,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注意是竖直,不是垂直〕.“竖直向下〞指垂直于水平面向下,而“垂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某个面向下,这个面不一定是水平面.如果这个面是斜面,这时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就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所以,我们不能把重力方向说成“垂直向下〞. 课外拓展:生活中,物体的稳定程度与重心有关,降低重心可提高物体的稳定程度,还与支持面的大小有关.摩擦力,再确定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将会出现的相对运动的情况,最后判定研究对象所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3〕由二力平衡的性质来判断: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一对平衡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故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判断摩擦力的情况.压强,正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也就是大气压强跟760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②标准大气压: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其大小为p0=1.013×105Pa.③大气压的变化: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天气的变化也会影响大气压.在海拔3000m以内,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约100Pa.④气压计:测量大气压的仪器.a.水银气压计:测量准确,不便携带.b.金属盒气压计:测量不太准确,携带方便.特别提醒:F是压力而不是重力,但有些情况下压力的数值可能等于重力,如物体自由置于水平面上时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压力F和受力面积S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压强p与压力F和受力面积S之间有密切关系,即在S一定时,p与F成正比;在F一定时,p与S成反比. 规律总结:做托里拆利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假设管内有少许空气,水银柱高度将改变,实验结果偏小.〔2〕玻璃管倾斜,液柱变长,但垂直高度不变,对实验结果无影响.〔3〕玻璃管上提,液柱不变,对实验结果无影响.〔4〕水银槽中水银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无影响.〔5〕玻璃管的粗细对实验结果无影响.〔6〕不小心将玻璃管顶部弄破,则水银全部退回水银槽直至与液面相平.〔7〕不小心弄破玻璃管侧面,则小洞以上的水银柱向上移动置顶,小洞以下的水银柱全部退回水银槽直至与液面相平.特别提醒:托里拆利实验中决定水银柱高度的唯一因素就是当地大气压的大小,而不是玻璃管的粗细,是否倾斜等因素.中考复习要点精讲3.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①流体:气体\,液体都可以流动,是流体.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当流体流动时,流速越大的位置其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位置其压强越大.〔2〕飞机的升力:飞机飞行时,机翼的形状决定了机翼上下外表流动的空气流速是不同的.如以下图机翼周围空气的流向.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可知,其上方弯曲,下方近似于直线.上方的空气要比下方的空气行走较长的距离,机翼上方的空气流动比下方要快,压强变小;与其相对,机翼下方的空气流动较慢,压强较大.这一压强差使飞机获得竖直向上的升力.考点3 浮力——阿基米德定律及其应用1.浮力的大小:〔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浮力产生的原因:浸没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上、下外表压力差.〔2〕浮力测量方法:先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出物体重G,再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拉力F,测力计两次示数之差就是浸在液体中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G-F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液=ρ液V排g.2.物体的浮沉:2.浮冰熔化类型:要判断液面的升降,必须比较冰排开水的体积与冰熔化成水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冰未熔化时,假设它漂浮在液面上,则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相等,即F浮=G冰.冰块所受的浮力F浮=ρ液gV排,冰块的重力G冰=m冰g,由此可得V排=m冰ρ液,冰熔化后,化成水的体积V化=m水ρ水=m冰ρ水.所以当液体是水时,V化=V排,液面不变;当ρ液>ρ水时,V化>V排,液面上升;当ρ液<ρ水时,V化<V排,液面下降.精讲〔1〕杠杆:杠杆无形状限制,可长可短,可粗可细,可直可曲,可方可圆.〔2〕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常用O点表示.〔3〕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1表示.〔4〕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2表示.〔5〕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l1表示.〔6〕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l2表示.2.杠杆平衡条件:〔1〕杠杆的平衡:当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我们就说该杠杆已平衡.〔2〕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a.满足上述条件,杠杆才能平衡;杠杆已平衡,上述条件一定满足.b.杠杆平衡时,F1、F2、l1、l2四个量中,任意知道三个量,可求第四个量.〔3〕杠杆转动方向判断:a.当F1l1≠F2l2时,杠杆平衡被破坏.b.当F1l1>F2l2时,杠杆沿F1方向转动.c.当F1l1<F2l2时,杠杆沿F2方向转动.3.杠杆的分类:①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优点:省力,缺点:费距离.②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优点:省距离,缺点:费力.③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考点2其他简单机械:滑轮:包括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①定滑轮:使用时不随物体一起移动.a.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如图甲所示.支点:在滑轮的转轴上.动力臂:是滑轮的半径.阻力臂:是滑轮的半径.b.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甲乙②动滑轮:使用时随物体一起移动.a.动滑轮的实质是一个动力臂长度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如图乙所示.支点:在滑轮的边缘上.动力臂:是滑轮的直径.阻力臂:是滑轮的半径.b.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但费距离,且不能改变力的方向.③滑轮组:滑轮组是由假设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装置.如以下图.a.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b.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中考复习要点精讲考点3 机械效率1.有用功:为了到达目的,而必须做的功.2.额外功: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3.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用W总表示,即W总=W有+W额.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不考虑动滑轮及绳子与轮间的摩擦力;二是拉绳子的力的方向必须是竖直的,且拉力作用在绳子上,阻力作用在动滑轮的轴上,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假设动滑轮水平放置,拉力作用在动滑轮轴上且方向水平,阻力作用在绳上就不满足省一半力〕.规律总结:1.功率与机械效率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两者不存在联系,功率大的机械,其机械效率不一定高.2.同一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被提升的物重有关,物重增大,机械效率提高.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知道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力的合成.3、知道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和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二、自主预习:1、几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它们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称为那几个力的。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7.1《力》第2课时导学案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7.1《力》第2课时导学案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
【标题】物理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
个人评价ABC小组评价ABC老师评价ABC
1.如下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的木箱受到与水平地面成30°角斜向上10N的拉力作用,
作出拉力的示意图.
2.如下图所示,人坐在小船上,用力推另一艘小船,能够把另一艘小船推
开而自己坐的小船不动吗?为什么?
第1题图第2题图
活动三: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分析,发现: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总结:(1)一个物体在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1.用线将吊灯悬挂在天花板上,线对灯的拉力F=4N.请在图7.1-6中画出拉力F的示意图.
【答题】一位同学沿水平方向用75N的力推箱子,请在图7.1-7中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答题】用成语“以卵击石”来比喻自不量力,鸡蛋被碰的“粉身碎骨”,而石头却“安然无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头给鸡蛋的力大
B.鸡蛋只是施力物体
C.两者相互作用力大小相同
D.石头只是受力物体。

高中物理 6.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物理 6.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物理6.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物理6.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物理6.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六节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学习目标】1、知道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2、了解经典力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的广泛应用.3、知道质量与速度的关系,知道高速运动中必须考虑速度随时间的变化.4、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一切科学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新的理论会不断完善和补充旧的理论,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重点、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预习案【自主学习】1.经典力学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广阔领域,包括______________的研究中,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狭义相对论阐述物体在以________________运动时所遵从的规律.3.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是________的,而狭义相对论指出,质量要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__________,即m=________________,两者在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是统一的.4.经典力学认为位移和时间的测量与参考系________,相对论认为,同一过程的位移和时间的测量与参考系________,在不同的参考系中________.5.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研究深入到微观世界,发现了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而且发现它们不仅具有__________,同时还具有__________。

新教材高中物理 3.1 重力与弹力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物理 3.1 重力与弹力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1 重力与弹力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区分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2.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和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3.知道常见的形变;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4.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5.通过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一、力的概念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符号为。

力是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力不能离开和而独立存在,力可以用一根来表示,它的表示力的大小,它的表示力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点。

这种表示力的方法称为力的。

二、重力重力是由于的吸引而产生的力,方向总是向下。

重力的大小:G=,g 为重力加速度,g=9.8 m/s2,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不同地点重心位置与和物体有关,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上.重心(填“可以不在”或“一定在”) 物体上.三、弹力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________(形状)或_______(体积)发生的变化.2.弹性形变: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_________(恢复原状)的形变.3.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_____(不能)(填“能”或“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4.弹力(1)定义:发生_______(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________(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2)产生的条件:①两物体_________(直接接触);②发生________(弹性形变)5、几种弹力及方向(1)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都________(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2)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子而指向绳子_______(收缩)的方向.绳中的弹力常常叫做张力.四、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2.劲度系数:其中k为弹簧的_______(劲度系数),单位为_______(牛顿每米),符号是N/m.是表示弹簧“软”“硬”程度的物理量.一、力的概念情景设置:运动员踢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刹车后会慢慢停下来;球撞到地面上会弹起来;弹簧被压缩长度会变短;用手压锯条,锯条会变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垣县职业教育中心“建筑力学与结构基础复习课”导学案授课班级:高三造价班授课节数:2节一、学习章节:杆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与木结构二、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轴向拉压杆及梁的正应力条件,并能解决工程问题。

2、掌握荷载的分类及荷载代表值。

3、掌握钢结构的连接种类。

4、掌握木材的选用原则。

三、学习重点:轴向拉压杆及梁的正应力条件。

四、学习方式:自主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小组交流展示五、学习过程:(一)本章精要回顾1、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应力,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与横截面垂直叫正应力。

2、轴向拉压杆的强度条件是保证构件的工作应力不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即:σ=F N/A ≤[σ],应用强度条件可以解决强度校核、设计截面、确定许用荷载三类问题。

3、低碳钢在轴向拉伸时应力应变分四个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颈缩阶段。

4、平面弯曲的梁上,截面上存在两种应力:正应力及切应力,正应力在横截面上沿梁高按直线规律分布,中性轴上正应力为零,距中性轴最远的上下边缘的点有正应力的最大值。

5、危险截面上的应力最大的点叫危险点。

危险点的应力必须控制在许用应力范围内。

6、胡可定律揭示了轴向拉伸、压缩时,杆件在弹性受力范围内的内力与变形、应力与应变的关系为:σ=Eε,△l=F N L/EA。

7、钢结构主要的连接方式是焊接。

8、钢材的机械性能是衡量钢材质量的重要指标。

9、齿连接是木结构中常用的连接方式,主要有单齿连接和双齿连接。

10、螺栓连接是一种比较可靠的连接方式。

(二)能力训练检测1、松泊比是由()决定的。

A、∣ε’/ε∣ B、∣ε/ε’∣C、ε’/εD、ε/ε’2、()反映了杆件抵抗变形的能力。

A、EA B、A C、E D、ε3、工程规定,延伸率大于()的材料为塑形材料。

A、5% B、6% C、10% D、4%4、折减系数是一个()的数。

A、大于1B、小于1C、小于或等于1D、大于或等于15、当一细长压杆两端铰支时,其支撑系数为()A、μ=1B、μ=2C、μ=0.7D、μ=0.56、低碳钢饿拉压实验中,不同时具备()A、屈服极限B、强度极限C、弹性极限D、比例极限7、受弯构件,矩形截面的中性轴上()A、正应力等于零B、剪应力等于零C、二者都等于零D、二者都不等于零8、两根轴力相等,截面面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的拉杆,它们的正应力是()A、相同B、不同C、不一定D、无法比较9、已知宜杆原长50mm,拉伸后60mm,那么此材料为()A、塑形材料B、脆性材料C、弹塑性材料D、弹性材料10、梁横截面上的应力不受哪些因素影响()A、截面尺寸和形状B、荷载C、材料D、位置11、平面弯曲时,危险截面上的危险点有()个。

A、无数 B、2 C、1 D、312、材料的安全系数是()A、大于1的数B、小于1的数C、大于或等于1的数D、小于或等于1的13、衡量脆性材料的强度指标是()A、屈服极限B、弹性极限C、比例极限D、强度极限14、矩形截面梁最大切应力发生在()A、中性轴上 B、所有点 C、距中性轴最远的上下边缘 D、最大剪力所在截面的中性轴上15、矩形截面梁的切应力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A、沿截面高度呈线性分布B、在截面上均匀部分C、在截面高度按抛物线规律分布D、都不是16、下列关于切应力方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垂直横截面 B、与剪力方向一致且平行梁截面 C、与剪力方向相反且平行截面D、与横截面成一定的角度17、抗弯刚度用()表示。

A、EIz B、GIp C、E D、EA18、梁的正应力公式的适用条件()A、只适用于纯弯曲梁 B、适用于所有的变形 C、只适用于弹性变形 D、以上都不对19、低碳钢压缩实验中,不能测的()A、比例极限B、弹性极限C、屈服极限D、强度极限20、衡量铸铁强度的唯一标准是()A、强度极限B、弹性极限C、屈服极限D、比例极限21、许用应力是由()给以安全储备即除以一个大于1的系数得到的。

A、工作应力B、极限应力C、强度极限D、比例极限22、当杆件发生拉伸(压缩)变形时,其应力在截面上是()分布的。

A、均匀分布B、抛物线分布C、线性分布D、不确定23、低碳钢只要不超过()就不会发生塑形变形。

A、比例极限B、屈服极限C、强度极限D、弹性极限24、胡可定律的适用条件是()A、只适用于塑形材料 B、只适用于轴向拉伸 C、应力不超过比例极限 D、应力不超过屈服极限25、能反映材料抵抗变形能力的是()A、EI B、EA C、E D、A26、脆性材料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

()27、许用应力与极限应力相比要小得多。

()28、正应力的大小沿截面高度呈线性分布。

()29、脆性材料通常用作受压构件。

()30、屈服阶段有明显的塑形变形。

()31、梁的切应力沿高度呈二次抛物线规律分布。

()32、梁只要满足正应力的强度条件就能满足切应力的强度条件。

()33、松泊比是与材料有关的量,与尺寸大小无关。

()34、平面弯曲时危险截面上的点都是危险点。

()35、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其结构重要性系数不小于()A、1.2B、1.1C、1.0D、1.3536、材料的强度设计值和标准值的关系是()A、标准值等于设计值 B、标准值小于设计值 C、标准值大于设计值 D、不一定37、当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了平衡状态,就认为超出了()A、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B、正常使用极限状态C、刚度 D、强度38、结构在使用期间,在正常情况下出现的最大荷载值是()A、荷载标准值 B、荷载准永久值 C、荷载组合值 D、频遇值39、关于失效概率说法不正确的是()A、失效概率和可靠指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B、失效概率越大,结构越可靠C、失效概率和结构可靠度是互补关系D、可靠指标越大,失效概率越小40、在正常使用时,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是指()方面的功能要求。

A、安全性B、稳定性C、适用性D、耐久性41、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中,采用的材料强度代表值是()A、标准值B、实测值C、设计值D、最大值42、下列哪几种状态,不属于超过承载力极限状态()A、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 B、结构丧失稳定性C、地基丧失承载力而破坏D、结构产生影响外观的变形43、当结构处于可靠状态时,结构抗力和和荷载效应的关系是()A、S=R B、S<R C、S>R D、S≤R44、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按荷载效应的()组合进行设计。

A、基本组合和偶然组合 B、频遇组合C、偶然组合D、基本组合45、下列构件中哪一种超过承载能力极限状态()A、构件在荷载作用下产生较大变形而影响使用 B、构件在动力荷载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振动 C、构件受拉区混凝土出现裂缝 D、构件因过度的塑形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46、下列构件中哪一种超过正常使用极限状态()A、构件因过过度的塑形变形而不适合于继续承载 B、构件在荷载作用下产生较大的变形而影响使用C、构件丧失稳定 D、构件因超过材料强度而破坏47、若结构或构件超过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将会损害其()A、安全性或适用性B、经济法或耐久性C、适用性或耐久性D、安全性或经济性48、各种荷载标准值是结构设计时采用的基本代表值。

()49、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按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或偶然组合进行荷载组合。

()50、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主要是考虑到了结构的安全性功能。

()51、荷载标准值是指在设计基准期内,在正常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最大荷载值。

()52、结构构件的挠度超过规范限制问题属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53、通常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进行结构设计,再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就算验算。

()54、按机械性能供应的钢材是()A、甲类钢B、乙类钢C、特类钢D、甲乙类55、下列不属于钢结构优点的是()A、塑形和韧性好B、强度高C、密闭性好D、抗震性好56、下列不属于对接焊缝的形式有()A、I型 B、V型 C、X型 D、Y型57、木结构连接的种类不包括()A、齿连接B、螺栓连接C、胶连接D、绑扎连接58、下列关于角焊缝按截面形式分类说法不正确的是()A、普通型B、凹面型C、平坦型D、凸出型59、不是按施焊位置进行分类的是()A、俯焊B、立焊C、横焊D、侧焊60、不是按相对位置分类的焊缝为()A、平接B、搭接C、T形连接D、对接61、位于不同平面的构件采用的三角形焊缝称为()A、角焊缝B、对接焊缝C、平接焊缝D、I型缝62、木结构的连接中螺栓排列的最佳方式是()A、两纵行齐列或错列布置B、两纵行齐列或单列均匀布置C、错列布置或单列均匀布置D、单列均匀布置63、螺栓连接时,数目较多可形成排列分散受力均匀的()连接。

A、刚性连接B、弹性连接C、柔性连接D、刚弹性连接64、胶连接时木材的含水率不应大于()A、10% B、20% C、15% D、5%65、承拉连接主要用于屋架上下玄的()A、横向连接B、竖向连接C、纵横向连接D、水平连接66、对接焊缝按作用力方向不同分为直缝和斜缝。

()67、角焊缝按受力方向不同可分为立面焊缝和平面焊缝。

()68、高强螺栓的受力性能好,制作安装方便。

()69、精制螺栓受力性能优于粗制螺栓,但制作安装复杂。

()70、承重的木结构应在正常环境下的建筑物中使用。

()71、胶连接木材的含水率不应大于20%。

()72、钢结构的螺栓连接分为精制螺栓连接和高强螺栓连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