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企业并购动机比较分析
国内外跨国并购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跨国并购的比较研究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在拓展市场、增强竞争力方面的重要战略选择。
本文将重点比较国内外跨国并购的特点、动因、成功因素以及面临的挑战,并为跨国并购的实施提供相关建议和启示。
一、国内外跨国并购的特点比较1. 跨国并购规模:国内跨国并购规模较小,以中小企业为主导;而国外跨国并购规模较大,多由大型企业实施。
2. 资金来源:国内跨国并购多依赖于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而国外跨国并购更倾向于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
3. 市场定位:国内跨国并购目的主要是拓展市场份额、资源整合和技术引进;而国外跨国并购则更多考虑进入新兴市场、获取先进技术和品牌影响力。
4. 法律环境:国内跨国并购受到政府审批和行业监管的限制较多;而国外跨国并购更注重法律风险评估和合规性。
二、国内外跨国并购的动因比较1. 国内跨国并购的动因:a. 获取市场份额:通过并购实现市场份额的提升,扩大企业规模;b. 资源整合:通过并购整合产能、技术、品牌等资源,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c. 技术引进:通过并购获取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国外跨国并购的动因:a. 进入新兴市场:通过并购进入新兴市场,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b. 获得先进技术:通过并购获取先进技术,提升企业研发能力;c. 品牌影响力:通过并购获得知名品牌,提升企业的市场形象和竞争力。
三、国内外跨国并购的成功因素比较1. 清晰的战略目标:明确并购的目标、动因和预期效果,实现战略的一致性和合理性。
2. 兼顾整合与保留:在并购后进行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同时保留并发展被收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充分的尽职调查:在并购前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评估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法律风险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
4. 稳定的管理层和员工队伍:保留并发展目标企业的核心管理层和员工队伍,确保并购后的良好运营。
四、国内外跨国并购面临的挑战比较1. 文化差异:国际并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文化差异,如语言、价值观、沟通方式等,需要通过文化融合和管理引导来解决。
外资并购国企的动机与效应分析
外资并购国企的动机与效应分析【摘要】外资并购国企在当今全球化经济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从外资并购国企的动机和效应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动机分析中,涉及经济、技术、管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推动外资并购行为的发生。
在效应分析中,将探讨外资并购对于国企经济、技术、管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揭示其在不同领域中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结合实证数据和案例分析,本文将对外资并购国企的利弊进行权衡,指出其存在的风险与机遇。
还将对未来外资并购国企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对于国企改革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外资并购国企的动机和效应,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外资并购国企、动机分析、经济效应、技术效应、管理效应、社会效应、利弊权衡、发展趋势、国企改革启示1. 引言1.1 介绍外资并购国企的背景外资并购国企是指外国投资者通过收购国有或私营企业的股权或资产,以获取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或重要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外资并购国企成为了全球经济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外资并购国企的背景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全球化浪潮兴起,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投资机会。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涌入。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中国国有企业逐渐走向市场化,但由于体制问题和管理不善,许多国企面临破产和改组的困境,这为外资并购国企提供了机会。
外资并购国企的背景中还包括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贸易体系变革的影响。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企业为了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和资源也纷纷展开并购活动。
外资并购国企也是各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外资并购国企的背景是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是各国企业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战略选择。
外资并购国企的背景对于我们深入探讨外资并购国企的动机和效应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2 阐述外资并购国企的重要性1. 扩大国企经营规模:外资并购国企可以帮助国企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市场份额,提升竞争力。
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理论比较
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理论比较中外企业并购重组是指企业通过合并、收购、资产置换等方式实现业务整合和资源优化的行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跨国公司的崛起,中外企业并购重组成为全球商业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理论角度出发,比较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的主要理论。
一、中企业并购重组理论1. 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企业应该在自身的产业集群中进行并购重组,以实现规模效应和资源整合。
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各个产业链条比较完整,企业在相同产业集群中的并购重组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同时,中企业并购重组可以加强产业链条的完整性,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2. 差异化竞争理论差异化竞争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来获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通过并购重组获取技术、品牌、渠道等资源,可以实现差异化竞争的优势。
例如,中国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获取国外领先技术,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3. 我国公司金字塔理论我国公司金字塔理论认为,企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层级关系,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和管理优化。
中国企业普遍存在层级过多、冗员过多的问题,通过并购重组可以优化企业层级,提高管理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同时,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实现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源整合,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外企业并购重组理论1. 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来获取竞争优势。
外国企业通常具有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知名品牌等优势,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和市场扩张。
例如,外企通过收购国内企业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客户资源。
2. 国际扩张理论国际扩张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来实现国际市场的扩张。
外国企业通常面临本国市场饱和的问题,通过并购重组可以进入新兴市场或拓展国际业务,实现国际市场的扩张。
例如,外企通过并购重组进入中国市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机会。
3. 跨国战略理论跨国战略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来实现跨国战略的目标。
中外银行并购动机比较分析及启示
中外银行并购动机比较分析及启示一、国际银行业并购动机分析笔者将国际银行业并购的主流动机分为三类:(一)逐利性商业动机分析这是最普遍的一类动机。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一切经营活动的根本动机就在于利润最大化,并购作为一种直接投资行为当然也不例外。
在世界经济迅速走向自由化、全球化、各国金融当局日益放松管制的背景下、金融竞争空前激烈。
在追逐利润的商业冲动下,商业银行为了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竞争力,都倾向于利用并购的手段。
因为通过并购,可以:1、降低市场进入成本。
竞争的加剧使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规模萎缩,利润下降、迫使其积极寻求新的投资机会。
业务开拓有两条途径:一是内部发展。
二是并购。
除了创新业务之外,银行一般都不愿意采用内部发展的办法。
因为一方面市场容量有限,作为后发者难以获得优势;另一方面银行业务对技术与经验的要求甚高,而积累这种技术和经验往往需要较长时间。
因此,收购一家经营目标业务的老牌金融机构更易让人接受,成本相对降低,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例如,德意志银行收购摩根·建富,荷兰ING集团收购LAMBERT银行,都是为了向投资银行领域扩张。
2、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般而言,银行是具有显著规模经济效应的。
通过并购,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技术费用和网点建设费用,取消某些重复的业务设置并相应地裁减员工,更为重要的是,银行可能获得管理上的协同效应(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与财务上的协同效应(现金流量的充分利用),使成本收入比降低,资产回报率提高。
据所罗门兄弟对美国50家大银行调查,从1992年—1997年,合并后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从1%提高到 1.29%。
股东收益率从13.6%提高到15.9%。
在获取规模效应的同时,并购也使一些相关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成为可能。
商业银行成为“金融超市”创造了更多销售机会,提高了经营效率与盈利能力,达到了范围经济的效果。
3、追求竞争优势的转移。
当银行试图获得另一家金融机构在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时,单纯地学习与模仿常常是徒劳的,因为这种优势往往产生于这家机构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经营积累的组织资本与组织经验、外部竞争者难以复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目的与效果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目的与效果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涉足跨国并购领域。
这是企业规模扩张、技术升级和多元化经营的必然选择。
但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目的和效果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目的1. 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随着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资源的流动性愈发强劲。
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可以获取全球化的资源和技术,从而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
例如,近年来中国的钢铁企业通过收购澳大利亚和巴西的矿产资源企业,成功实现了从原材料到钢铁生产的垂直整合,从而确保了原材料供应和有效利用。
2. 拓展市场和增强品牌影响力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可以获取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客户资源。
这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或扩大全球品牌。
例如,2015年中国恒大集团成功收购英超俱乐部伯恩茅斯,这不仅是恒大品牌在国际上的一次露面,也是对英格兰足球发展的有益推动。
3. 实现技术升级和创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技术的快速升级和创新。
例如,2014年华为收购了英国诺基亚,取得了通讯技术方面的多项专利,提高了华为在全球的技术能力,为企业的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效果1. 扩大企业规模和提升市场份额跨国并购可以快速扩大企业规模和提升市场份额。
例如,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去年收购瑞士先正达以后,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化工企业,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在化工行业的话语权。
2. 促进企业管理和制度建设随着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跨国并购可以帮助企业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制度,从而不断完善和优化自身。
例如,中国太平通过收购保险联盟,获得了国际先进的调查技巧、信息管理和精算经验,不断提升了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3. 开拓国际市场和提高企业收益跨国并购可以帮助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和提高企业收益。
例如,COFCO近年来收购了多家国外粮食企业,不仅为企业拓展了国际市场,还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现象分析
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现象分析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外企业并购重组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经济现象。
并购重组是指企业通过收购、合并、重组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进而提升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行为。
这种现象在2000年以后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具有显著的特点。
首先,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2000年以后,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的数量翻倍增长,交易金额也呈现出井喷式增长。
这主要得益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鼓励。
通过并购重组,企业能够快速扩大规模,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高核心竞争力。
其次,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的领域不断拓展。
2000年以后,中外企业并购重组不仅集中在传统制造业,也逐渐涉及到科技、金融、能源等高附加值行业。
这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以及新兴产业的崛起,使得企业对于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和市场份额的需求不断增加。
通过并购重组,企业能够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进一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再次,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的动机日益复杂化。
虽然经济利益仍然是主要的驱动力,但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的动机已经从简单的资源整合和市场扩张,逐渐转向了战略转型和全球化布局。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更加高效地配置资源,提高企业核心能力,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
此外,国家政策的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并购重组决策。
比如,政策对于节能环保、科技创新和产能过剩等领域的支持,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并购重组的机会。
最后,中外企业并购重组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风险。
首先,合并整合难度较大。
中外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管理方式和经验,如何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业务的协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其次,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
政策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合并、重组和发展,企业需要密切关注政策的变化,以及时应对。
此外,中外企业并购重组还涉及到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劳动力关系等一系列的法律和道德问题,需要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与各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国内外企业并购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企业并购的比较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跨境并购呈现出日益活跃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通过并购来加速自己的成长。
然而,国内外企业并购的形式和规模存在较大的差别,本文将对这些差别进行比较研究。
二、相同点1. 目的——扩大规模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进行并购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扩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
通过收购其他公司的业务或资产来增加市场份额,进而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 风险与机遇并存并购涉及到大量的资金和重要的资源配置决策,一旦决策失误,就会产生严重的经济后果。
因此,无论国内外,都需要精心准备,在调查、尽职调查和决策等方面花费充分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成功的并购也将带来新的机遇和增长点,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务收益和更好的市场地位。
三、不同点1. 并购形式国内企业并购主要以土地、股权和资产的方式进行,其中土地购买和股权投资是较为常见的方式。
而在国外,收购或合并同类企业是主流。
此外,还存在私募股权并购、借壳上市等形式,相比之下,国外的并购方式更加多样化。
2. 并购规模国外企业的并购规模通常比国内企业要大得多。
近年来,美国商界的并购事件中不乏数额高达数十亿美元以上的交易。
而在国内,即便是比较成功的并购案例中,交易金额往往也不会超过20亿元。
3. 并购时机国外企业的并购通常在市场比较低迷或者处于经济下行周期时进行。
这种时机下,许多企业处于资金紧张和生存压力之下,容易被强势企业收购。
而在国内,大多数企业并购的时机是在市场繁荣期,企业需要通过并购来迅速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
4. 并购动机国内企业更多是受到市场和资产的驱动,通过并购来实现扩张和转型,实现利润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而国外企业的并购往往是出于战略考虑,例如通过并购来巩固市场地位、避免竞争、获取关键技术或专利。
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1. 人文因素存在差异由于国内和国外的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面临人文差异问题,例如沟通不畅、文化冲突等。
外资并购国企的动机与效应分析
外资并购国企的动机与效应分析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外资并购国企在各国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外资并购国企指的是外国投资者通过收购或合并国有企业,获取对该企业产权和经营权的控制。
针对外资并购国企的动机与效应进行分析,对于广大经济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企业决策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外资并购国企的动机1. 扩大市场份额外国投资者通过并购国企,可以快速进入目标市场,扩大自身在该市场的份额。
相比起独自进入市场,通过并购国企可以一举拥有已有的市场份额和客户资源,避免了从头建设销售渠道和品牌等耗时耗力的过程。
2. 获取先进技术与知识许多国有企业在技术研发和知识储备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外国企业通过并购国企可以获取这些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并应用于自身的生产和经营中。
这种技术和知识的流动促进了全球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 实现成本优势国有企业在资源配置和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常常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
外国企业通过并购国企可以利用自身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这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可以快速实现经济效益的机会。
4. 排除竞争对手并购国企还可以用于排除竞争对手。
通过收购竞争对手或与竞争对手进行合并,外国企业可以在市场上建立更强大的竞争地位,降低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外资并购国企的效应1. 经济效应外资并购国企对于目标国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外国资本的引入可以促进资本的流动和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外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最后,外资并购国企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 技术效应外资并购国企对技术进步和创新有着积极的影响。
国有企业常常存在技术更新滞后、自主创新不足的问题。
外国企业通过并购国企,可以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到目标国,促进本地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中外企业的跨国并购策略对比研究
中外企业的跨国并购策略对比研究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拓展销售网络、获得核心技术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中外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过程中,其策略有所不同。
本文就中外企业的跨国并购策略进行比较,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一、中资企业的跨国并购策略1.以资源整合为主要目的中资企业的跨国并购策略主要以资源整合为主,通过收购或合作来获取国外先进的技术、品牌、知识产权等资源,并将其整合到自身的生产和运营中,以实现产业链的完备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资企业在选择跨国并购目标时,更倾向于注重长期价值,远离短期收益与高风险的投资。
2.以“走出去”为驱动力中资企业的跨国并购策略往往受中国国家“走出去”政策的推动。
国家政策的支持激发了中资企业的全球化意识,促使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以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布局。
此外,中资企业跨国并购策略还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如“一带一路”战略等,这些政策和战略也成为中资企业寻求海外合作伙伴或投资目标的重要因素。
3.以境外上市为核心手段中资企业的跨国并购策略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就是以境外上市为核心手段。
借助股权投资和境外上市,中资企业能够获得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和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认可,提高公司形象和品牌溢价。
此外,在境外上市过程中,中资企业还能够获取管理团队的经验和国际化的管理理念,为公司的发展赋予新的动力。
二、外资企业的跨国并购策略1.多元化的投资目的外资企业的跨国并购策略较为多元化,不只是注重资源整合,更关注市场布局、产品线的拓展和增加公司的文化资产等方面。
外资企业注重利用并购手段,巩固自己在核心市场的地位,同时在其他地区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增加公司的业务质量和增长率。
2.以增量扩张为主体外资企业的跨国并购策略中,以增量式扩张为主体,通过并购来增加新的利润点和市场份额。
外资企业对计划中的交易风险和收益的预期度较高,对于一些“超低价”或“收益占比较低”的标的比较排斥,而对于能够带来实际收益的企业颇为看好。
企业跨国并购原因分析报告
企业跨国并购原因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企业跨国并购是指一家公司通过购买或合并另一家公司来扩大其业务范围和规模,进入新的市场或增强自身竞争力的行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跨国并购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实现战略增长和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本报告旨在分析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原因,探讨其在全球商业环境中的影响以及提出相应的建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构成和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例如可以这样写: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企业跨国并购的概念和意义进行概述,并阐明本文的目的。
接着,在正文部分,将从三个要点出发,分别分析企业跨国并购的原因。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观点,探讨企业跨国并购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通过以上结构,将全面展示企业跨国并购原因的分析报告,为读者提供深入了解和思考的机会。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企业跨国并购的原因,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进行并购的动机和影响。
通过对跨国并购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并购活动背后的逻辑和动机,提供决策参考和管理建议。
同时,本报告也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对跨国并购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提供支持。
2.正文2.1 第一个要点:全球市场拓展和资源整合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跨国并购成为了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和扩大业务规模的重要方式。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获得更多国际市场的拓展机会,进而提高竞争力。
同时,跨国并购还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使得企业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各国的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例如,通过收购相关企业,可以获取其先进技术、专利和专业人才,进而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因此,全球市场拓展和资源整合是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第二个要点:市场扩张和规模效益跨国并购作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市场扩张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企业迅速进入新的市场,并获取更多的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
跨国并购的认识及动因
跨国并购的认识及动因摘要:全球性的制度变迁,改变了企业竞争的格局,也导致了跨国并购时代的到来。
跨国公司之所以选择跨国并购这种内部化行为来替代外部市场,根本在于其可以有效节省交易成本。
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变迁,跨国并购越来越显示出企业家动机主导下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选择,这也为实证分析所验证。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跨国并购可以分为外生性动因和内生性动因,归根到底是:在制度变迁的外因诱导下,由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企业家个人效用最大化这两者交集共同促进的内部化选择。
关键词:跨国公司跨国并购交易成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向国际进军以并购的手段进行海外扩张正成为中国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手段。
早在2002年,中海油就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两块石油天然气田;2004年12月联想集团以17.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一举跻身世界三大PC厂商;2005年7月,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以2942.3万澳元的价格收购了澳大利亚蒙托煤矿25.5%的股权;而最近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又将这一趋势推向一个高潮,阿里巴巴收购了雅虎中国的全部业务。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大潮可谓风起云涌。
当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跨国并购,并且渐渐演变为一波浪潮时,人们不禁要问:应如何认识跨国并购?跨国并购的动因是什么?一,跨国并购与交易成本冷战时代结束后,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重大制度变迁,一方面大大解放了世界生产力,全球企业竞争更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跨出国门谋求以更快的速度整合与配置资源,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大大改善了企业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信息不对称状况,促进交易成本总体趋于下降,然而企业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更趋复杂。
跨国并购,是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化行为而进行的国际生产领域的扩张,也是一种组织结构的创新。
跨国并购之所以成为跨国公司的一种组织创新模式,就在于其是一种可以节省交易成本的合约选择行为。
跨国并购的形式有以下三种:1.横向跨国并购。
中外企业并购案例分析与对比
中外企业并购案例分析与对比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外企业的并购日益频繁。
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发展战略,既可以扩大企业规模,还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然而,中外企业的文化、管理方式、法律制度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并购中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风险和挑战。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外企业在并购中的案例,来探讨中外企业并购的特点与不同之处。
一、中国企业的并购案例1.万达集团收购AMC影业2012年,万达集团以24亿美元收购美国AMC影业,成为当时中国企业收购美国企业的规模最大的案例。
万达集团通过收购AMC影业,不仅夯实了自身文化产业的定位,还成功扩大了自身在全球社会影响力。
2.海航集团收购美国酒店业先锋集团2016年,海航集团以62亿美元收购美国酒店业先锋集团,成为另一项大型海外并购案例。
海航集团此次收购案例的意义在于,拓宽了中资企业在全球酒店业的市场渠道,进一步提升了中资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外国企业的并购案例1.苹果公司收购Beats2014年,苹果公司以30亿美元收购音乐耳机制造商Beats Electronics,开启了其在娱乐领域的探索之旅。
苹果公司此次并购案例的巨额金额体现了其在固有产业立足稳健的同时,也表明了其在相关及新兴领域的探索和投资计划。
2.雅培公司收购新加坡Hummingbird Bioscience2021年3月,雅培公司宣布收购新加坡代表性生物科技初创公司Hummingbird Bioscience。
此次收购旨在扩展雅培公司的生命科学业务,提升其在新型治疗领域的实力,也体现了雅培公司在广泛领域中寻求增长机会的战略方向。
三、中外企业并购的不同之处1.文化差异中外企业的文化差异是对并购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企业经营理念、员工管理方式、市场营销策略等方面都存在着各自的特点。
在并购中,如何处理好这些文化差异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国,企业家常将企业视作自己的事业,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从国美和永乐两个方面分析并购的动因
(1)国美的动因及效益:一、实现管理协同效应国美并购永乐的管理协同效应主要将体现在,并购后成本的削减、管理效率的提高方面。
二、实现经营协同效应国美并购永乐属于横向并购,由于其并购的对象是同行业的永乐,这种并购消除了它们之间的竞争,使它们达到协同效应,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扩大,最终形成规模效应。
三、财务协同效应并购可以给企业提供成本较低的内部融资,国美并购永乐有利于销售额业绩的增长。
四、企业扩张动机国美希望通过并购提高竞争力,做大企业,进一步巩固销售额,加强以前未加强的领域,保持行业行业领先者的进攻型战略,为股东和员工带来最大的价值。
五、战略调整理论保持行业领先者的进攻战略。
在上海市场,永乐的销售额是国美和苏宁两家的总和,并购可以让国美在中国两大城市北京和上海建立起不容动摇的地位。
六、实现业务的增长扩大市场份额。
国美并购永乐可使新集团的市场力量增强,短时期内将出现寡头垄断局面, 这样新国美永乐的市场份额、业务量必将增加。
(2)永乐的动因:1、“对赌协议”是导致永乐陷入困境的最直接原因。
面对“对赌协议”的压力,如果永乐两年内的年净利润增长率没有达到60%以上,企业股份将拱手让人。
永乐赢利能力面临压力,因此“急于出手”。
2、自身原因:自05年以来,销售额下降,利润也下降。
永乐在全国市场的管理水平、市场操纵能力是三大家电连锁里面最差的,在国美这个大平台上,他的价值还会得到上涨。
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益等使永乐摆脱了“对赌协议”的威胁,也改善了自身经营状况。
2、并购后效益的讨论分析1.)获得了规模经济优势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来自于并购永乐后各项数据的合并,以上海为例,2006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在该地区的业绩为零(上海国美一直尚未装入上市公司),2007年在这一地区的销售额达18亿元人民币,占整个上市公司销售额的17%,并取代北京市场成为国美第一大市场。
并且2006年到2009年国美的销售毛利不断增长。
2.)人力资源合理整合由于国美与永乐在经营业务上的趋同,而且是曾经的竞争对手,如果处理不好人力资源则会造成人才出走、业务流失、优势丧失。
企业跨国并购理论分析报告
企业跨国并购理论分析报告引言跨国并购已成为全球经济中的常见现象。
对于企业而言,通过并购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市场、更高效的资源配置以及更快的成长。
然而,跨国并购也伴随着一系列风险和挑战。
本报告将对企业跨国并购的理论进行分析,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并应对这些挑战。
理论分析1. 市场扩张理论市场扩张理论是跨国并购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根据这一理论,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跨国并购的步伐。
通过跨国并购,企业可以迅速进入新的市场,获得更广阔的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企业竞争力。
然而,市场扩张也会带来一系列挑战。
企业需要了解不同国家市场的规则、文化差异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差异,以确保并购后的企业能够适应新市场环境。
2. 资源整合理论资源整合理论则强调了跨国并购在资源配置上的重要性。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整合不同国家的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
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资源整合也需要企业克服一系列的挑战。
例如,企业需要解决不同国家政策、法律制度以及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
此外,企业还需要在整合过程中合理使用和分配资源,避免资源冗余和浪费。
3. 管理整合理论管理整合理论认为,跨国并购不仅仅是资源整合,也包括企业管理的整合。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整合不同国家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竞争力。
然而,管理整合也存在一些挑战。
企业需要解决不同文化、语言以及管理风格带来的问题,并确保在整合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各方管理人员的优势。
实践案例分析为进一步说明以上理论,本报告将以中国企业收购德国企业为案例进行分析。
中国企业在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德国企业的收购力度,旨在实现市场扩张和资源整合。
通过收购德国企业,中国企业可以迅速进入欧洲市场,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例如,中国企业收购德国机械制造企业,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然而,中国企业收购德国企业也面临一系列挑战。
外资并购动因浅析
外资并购动因浅析一、外资并购的动因1.市场扩张2.技术转移3.获得资源4.降低成本5.获取品牌和渠道优势外资并购是指外国企业通过收购或合并等方式,获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并利用目标企业的资产和资源来实现其自身的经济利益。
外资并购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已成为国际经济竞争中一种常见的方式。
本文将从以上五个方面,对外资并购的动因进行浅析。
1.市场扩张市场扩张是外资并购的常见动因,通常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强企业的市场影响力。
通过并购可以快速获得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实现快速的战略发展。
在企业在国内市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如何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市场影响力,就需要利用外资并购进行跨国市场扩张。
2.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是外资并购的另一个重要动因。
一些本土企业虽然在国内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某些新兴领域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往往存在较大的缺口。
通过并购国外企业,可以轻松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企业水平和竞争力。
3.获得资源外资并购还常常是为了获得目标企业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金融资源等。
通过外资并购,外国企业可以便捷地取得目标企业拥有的一些在国内不易获得的资源,从而在企业的经营和生产活动中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和支持。
4.降低成本外资并购也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来实现经济利益。
在一些成熟行业中,大型企业往往更具备降低成本的能力。
而通过外资并购,可以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成本,最终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
5.获取品牌和渠道优势外资并购也可以通过获取目标企业的品牌和渠道优势,来为自己的企业增值。
对于外资企业而言,通过并购可获得目标企业的品牌和渠道资源,进一步巩固自身在国内市场的地位,提高企业在国内市场的舆论和市场认知度,从而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典型案例分析1.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收购沃斯利电气公司在201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收购了全球领先的电气设备制造商沃斯利电气公司(Wabtec)。
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理论比较
第一章导言一、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的历史回忆〔一〕西方国家的企业并购重组浪潮企业并购重组是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永恒的话题。
西方国家最为典型和悠久的企业并购重组史是美国企业的并购重组史,距今已有一百多年。
目前,比拟公认的说法是,从19世纪末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其证券市场开展的历程中,共经历了五次比拟大的并购浪潮。
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的最后10年到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之间,也就是1893年美国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
其主要特征是横向并购,目的是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规模效益,抵御经济危机的风险。
这期间,通过并购导致的企业形式首先是托拉斯,其最直接的结果是企业数量的急剧减少和单个企业规模的迅速膨胀,同时产生了一大批垄断性的企业集团。
根据Nelson〔1959〕的估计,被并购的企业达3000多家,300家最大的公司规模增长了400%,并控制了全美产业资本的40%。
①需要指出的是,股票市场的建立为本次并购浪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于1863年设立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及其后设立的波士顿证券交易所和费城股票交易所为企业并购重组大开方便之门,据统计,在此次并购重组的顶峰时段,有60%的交易案是在这些证券交易所中进行的。
有两个主要因素导致了这次并购浪潮的结束,一是美国经济从1903年起再次出现衰退,股票价格大跌,资金来源枯竭;二是美国国内兴起了反托拉斯运动,垄断价格的形成危害了群众福利,激起了社会不满,促使政府采取了一些反垄断措施。
第一次并购浪潮的顶峰在1898年到1903年之间,在这五年中,以横向并购为主的浪潮推动了美国工业化的开展,并为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垄断利润。
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
与第一次浪潮相比,横向并购虽然仍占较大比重,但同时出现了相当规模的纵向并购,寡头及规模经济仍是此次并购的重要动机。
一个相关的副产品是,并购后公司的形式虽然仍是以控股为主,但并购所导致的产权结构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并购并未导致企业产权的绝对集中,而是单个股东的持股率越来越低。
跨国并购案例及详细分析
跨国并购案例及详细分析一、案例背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并购成为企业扩张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以某跨国公司并购案例为例,对其背景、动机、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二、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该跨国公司是一家在制造业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专利。
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公司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和提升全球竞争力。
2. 并购动机公司决定通过并购来实现快速扩张和获取市场份额。
并购的动机主要包括:- 实现规模经济:通过并购可以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 获取新技术和专利:通过并购可以获取目标公司的技术和专利,进一步巩固自身的技术优势。
- 拓展市场份额:通过并购可以进入新的市场,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
3. 并购过程并购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策略规划阶段:确定并购目标,制定并购策略和计划。
- 目标筛选阶段:通过市场调研和尽职调查,筛选出符合公司战略发展需求的目标公司。
- 谈判阶段:与目标公司进行谈判,商讨并购条件和交易结构。
- 审批阶段:获得相关政府机构和监管部门的批准。
- 合并整合阶段:完成并购交易后,进行合并整合工作,包括人员调整、业务整合等。
4. 并购结果并购的结果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案例中,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取得了以下成果:- 实现了规模经济:通过整合资源和降低成本,公司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
- 获取了新技术和专利:通过并购,公司获得了目标公司的先进技术和专利,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技术竞争力。
- 拓展了市场份额:并购使得公司进入了新的市场,扩大了销售渠道,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三、案例启示通过对该跨国并购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并购是企业快速扩张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需要谨慎选择并购目标,确保与公司战略发展需求相符。
- 并购过程需要经过详细的策划和尽职调查,确保交易的可行性和合规性。
- 并购后的合并整合工作同样重要,需要合理规划和有效执行,确保实现预期的效果。
中西方企业并购行为差异比较
中西方企业并购行为差异比较内容摘要:兼并与收购是企业重组普遍的运作形式,也是资本运营的核心.对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中西方企业在并购中的差异分别从并购动机、经济体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并购主体、政府角色以及并购规模等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并购比较经过20多年的改革,在国有企业经营的现状下,把走出困境的希望寄托在产权变革与制度创新上,似乎很少有不同意见。
然而,对制度创新的方式与内容,则仍存在许多不同的思路。
但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并购,这不仅是因为企业并购是重要的谋取竞争优势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使得企业并购成为解决目前困难的根本出路。
企业并购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经营问题,它还是企业转变机制、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并购。
由此,我们更需关注西方企业并购制度的前提和环境条件,如在产权制度、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中介机构以及融资环境等方面。
这也决定了中国企业并购和西方企业存在显著的差异。
与西方发达的国家相比较,中国企业并购有以下显著特点:并购动机不同。
正像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所说:在美国没有一家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或合并成长起来的。
企业购并重组是进行资产扩张的重要和有效手段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会出现企业的并购重组现象,这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也是各类企业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下谋取自身发展和获得高额利润的客观需要。
同是企业购并,中国企业这类行为的动机与美国企业可能就大相径庭了。
体现了中国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和市场经济初期的独有特征。
作为中国政府,动机体现在两方面:通过并购消除亏损的“扶贫”动机,即期望这些亏损企业通过自我调整的方式来达到扭亏为盈是一件非常不现实的想法,并购是消灭亏损企业的一个有效办法;通过企业并购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我国经济资源配置已很不合理、效率低,进行存量调整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企业并购的动机与效果分析
企业并购的动机与效果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企业之间的合并与收购越来越普遍。
这种企业之间的合并与收购被称为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商业行为。
不同企业之间进行并购的目的不同,但总体而言,企业并购主要有以下几种动机和效果。
动机一:实现规模优势企业并购的一个主要动机是实现规模优势,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通过合并和收购,两个或多个企业可以通过共享资源、技术和经验,实现更高效的生产过程。
例如,当两个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合并时,它们可以共同使用生产线和生产设备,从而在生产成本方面实现优势。
此外,当企业通过并购扩大规模后,可以更好地协调和控制整个供应链,从而减少库存和运输成本,并提高交付效率。
通过实现规模优势,企业可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挑战。
动机二:扩大市场份额企业并购的另一个主要动机是扩大市场份额,以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和业务规模。
通过并购,在相同或不同市场中的企业可以共同组成一个更大的企业。
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从而有效地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例如,在某一特定市场中竞争激烈的两家企业可能合并为一家企业,从而有效地合并销售和市场份额,降低成本并增加利润,同时提高对市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动机三:实现技术优势企业并购的另一个动机是实现技术优势,从而提高企业在技术上的能力。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共享对方的技术、专利和研发成果,从而迅速进入新技术领域。
企业还可以通过并购获得更好的市场信息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市场趋势和客户需求,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发展能力。
通过实现技术优势,企业可以更好地准备未来的市场需求和变化,保持创新和发展能力。
效果一:增加企业价值企业并购的一个主要效果是增加企业价值。
企业并购通常会导致企业规模、市场份额和地位的变化,从而增加企业的总体价值。
两个具有不同专业技能、市场优势和交叉技术的企业合并,通常会产生更高的总体效益,并促进企业价值的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企业并购动机比较分析夏同水2007-03-30摘要:本文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并购动机主要是市场导向型、竞争导向型和战略导向型,而我国企业的并购动机则主要是政府及政策导向型、资源导向型和投机导向型,这是市场性、竞争性、战略性、资源性、政策性(即政府的作用)和投机性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文章提出,企业并购应当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消除非理性的并购动机,使并购真正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的企业并购,一方面要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杜绝硬性的行政性行为,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使政府积极科学的作为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企业要端正并购动机,进行双向及多向思考,注重与目标企业间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追求企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并购,资本市场,并购动机,企业价值观一、西方国家企业并购动机分析西方国家企业并购行为是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市场行为,并购动机也同样多样化,企业从最初的通过并购来实现企业扩张、扩大规模的并购动机逐步趋向于注重企业战略布局、优势互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谋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导向型并购动机。
1.市场导向型动机。
以市场为导向,目的在于占领某地区或某领域的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范围,增强市场势力和市场影响力。
一方面通过并购目标市场已有企业,利用目标企业的资产、市场地位、生产能力、销售网络等快速进入和占领目标市场,扩大企业销售范围,减少竞争对手,快速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从而提高盈利水平和盈利能力。
2003年12月,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巴黎欧莱雅收购中国小护士公司,其主要的动机就在于看好中国化妆品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表现为重在强化市场势力,提高对经营环境的掌控能力。
2.竞争导向型动机。
通过并购可以消除潜在的竞争对手,收购产品同质的竞争对手或是生产替代产品的企业,稳固自身的市场地位,强化竞争优势,为企业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巩固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同时,也能够降低被其他企业并购的风险。
另外并购也是出于减少区域内企业竞争的考虑,同行业企业间的并购能增强互补性,资源共享,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间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等各方面的协同,大幅度降低成本、研发开支等费用的同时,避免造成企业间多方损害的竞争,以应对国际上更强大、更复杂的市场竞争。
2000年1月,英国制药集团葛兰素威康和史克必成公司完成合并,在新药研发费用不断增加,制药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制药企业间并购加剧的情况下,双方合并以谋求企业间在原料采购、营销、研发技术等方面的有效协作,应对新药研发的挑战,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利润率和企业的竞争实力。
3.战略导向型动机。
(1)战略性转移,开拓新领域。
通过并购新领域中的企业逐渐退出衰落的行业,开拓发展前景广阔的新行业,实现企业的战略转移。
(2)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主要通过混合并购的方式来实现。
混合并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没有直接交易关系的企业之间进行的并购,主要是相关行业、相关经营领域的并购行为,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实力。
(3)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企业持续发展。
企业并购的目的主要在于战略性资源的整合及战略优势的实现,在共同的发展愿望和市场利益下取得核心资源的整合与协同,提升和拓展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保持企业长久的生命力和较强的盈利能力。
4.政策导向型动机税收对企业财务决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合理避税往往成为某些企业并购的动机。
5.管理者利益驱动。
主要原因有:(1)当公司发展壮大时,公司管理层尤其是高层人员的威望也随之提高,这方面虽难以作量化的计算,但是不容置疑的:(2)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经营人员的报酬通常也得以增加;(3)管理层希望通过并购来扩张企业规模,使公司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或抵御其他公司的并购。
二、我国企业并购动机分析我国企业的并购实践只有二十几年的历程,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起初政府行政性干预等非经济动机明显,政府推动和关注短期效应以及某些投机性并购行为是我国企业并购比较突出的特征。
1.政府及政策导向型动机。
我国企业并购动机的政策导向性十分明显,尤其是在经济改革初期,其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消除企业亏损。
在政府行政性干预下,优势企业收购亏损企业,带动亏损企业发展,避免企业破产影响社会安定和国家稳定,政府行政性的推动,使政府成为企业并购的直接参与者和主导力量,而经济规律难以发挥作用,并购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2)推动企业改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在传统经济体制卜,经济规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企业缺乏独立性,社会资源通过行政调配,结果往往是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转型,解决上述问题,企业并购起到了小可替代的作用。
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处置不良资产,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加快产业升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性的作用,提高我国整体经济实力。
(3)获取优惠政策。
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并购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势企业通过并购亏损企业可以获得某些优惠政策如贷款优惠、减免税收和财政补贴等。
2.资源导向型动机。
利用并购获取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品牌、营销网络等资源是我国企业并购的主要动机之一。
(1)买壳或借壳上市。
在我国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的情况下,上市成为一条获取发展资金主要而有效的渠道。
但在我国上市额度是稀缺资源,公司上市需要非常严格的条件,因此买壳上市成为很多企业并购上市公司的主要动机。
在获得壳公司的控制权之后,对壳公司进行整合,将优质资产注入到壳公司,将不良资产剥离,改善财务状况使该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显著提高,使之达到配股标准实现上市融资。
(2)获取专项资源。
企业往往为了取得厂房设备、土地、生产技术等进行并购,尤其是在企业的产品或市场扩展迅速,而企业资源相对缺乏时,获取资源要素成为我国企业并购的一个主要动机。
3.投机性动机(1)预期效应。
预期效应是指由于并购使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变化,从而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
并购对企业有重大影响是股票投机的一大基础,而股票投机又刺激了并购的发生,通过投机从并购市场上获得巨人的资本收益。
(2)收购低价资产。
由于某些原因,目标企业的股价为能反映真实的价值或潜在价值,从而导致其股票价格低于资产的重置成本。
并购方对目标公司进行资产分割整合再以高价卖出,充分利用被低估的资产获取并购收益。
公司以低于目标公司经营价值的价格购得目标企业,经过包装改组从中谋取利益。
(3)财务性投机。
这类并购行为不以生产经营为目的,而是获得股票让渡溢价或其他短期利益的投机性并购行为。
通过并购后的有关交易,改变企业的财务指标,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避免上市公司被摘牌,继续维持公司的上市融资和配股的资格。
4.其他经济动机。
主要包括扩大市场、获取关键技术等。
2000年,光明乳业启动全国扩张战略,几年中收购三十多家地方乳品企业,有明显的市场扩张意图;2005年,阿里巴巴成功收购雅虎中国,获得了领先的搜索技术,从而与白身原有的电子商务和网上支付等业务形成互补,整合了企业的核心业务链,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中外企业并购动机评析西方国家企业并购主要是出于市场导向型动机、竞争导向型动机和战略导向型动机的经济动机,并购行为一直围绕着企业利润和市场竞争。
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并购动机多表现为政府导向等非经济动机,企业缺乏对并购的深刻思考,很多并购行为仍是处于政府的指导推动,而非市场驱动战略导向,现阶段政府导向型动机、资源导向型以及投机性的动机仍是我国企业并购的主要动机。
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市场性。
据统计,通过并购获得增长的不同原因是:发现新的销售区域占35%,股东权益最大化占20%,增加市场份额占19%,获得新的产品或服务占8%,取得供应链控制占7%,其他占11%。
可以看到,寻求新的市场空间、提高市场份额的动机占有绝对比重,而其他方面的经济动机最终也都是进一步谋求更大的市场空间。
在我国企业并购实践的初期,并购动机的市场性较弱。
近年来我国企业掀起海外并购热潮,也是在全球严峻的竞争形势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市场是并购第一性的导向因素,且表现在动机的不同阶段上,但始终是并购动机固有的特质。
2.竞争性。
出于应对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并购行为是竞争导向作用的必然结果。
在西方国家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规律能更充分地发挥效应,市场与企业直接发生关系,企业有更强的危机感,企业并购的竞争针对性更强。
而且西方企业在强化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在避免竞争对双方的损害,以应对国际上更激烈的竞争。
在我国,由于要通过国家行政规划和政策规范的传递,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被一定程度削弱,企业并购应对竞争的针对性表现得不强烈,直接的表现就是并购的方式仍较多的是强弱并购,强强并购还相对较少。
3.战略性。
20世纪90年代企业核心能力等概念和相关理论的提出,使企业对其价值观念和发展战略有了更深刻更长远的认识和理解。
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企业全面多元化经营的教训,也使企业开始重新思考企业的战略方向,企业对外扩张开始注重核心能力的培育,注重并购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效应,以达到技术、知识、资金、品牌、管理和销售网络等资源的共享,通过一项或多项战略计划的实现来赢得核心业务的市场竞争优势,并购双方以各自的核心竞争优势为基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大于双方价值之和的新价值。
我国企业的并购行为中同样含有战略的要素,资源、市场、竞争等都是战略规划统筹的方面,但并购动机的战略性与西方国家企业相比在前瞻性、系统性、全面性上还存在差距。
20世纪后期到本世纪,我国企业并购也开始注重企业间的互补性、资源的整合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呈现出逐渐与西方国家企业并购动机趋同的内含特质。
4.资源性。
资源是企业并购的实质性标的物,资源性是并购动机固有的特质。
相对来说,西方企业着重战略性资源,对资源的诉求更为集中,主要针对目标企业的互补性业务和先进技术及相关开发人员,注重企业核心业务链的整合和延伸。
我国企业的资源诉求更广泛、更全面,从技术到销售网络,从设备到品牌等各方面的资源都表现出同样的诉求,十分突出的是对发展资金的渴求,对基础性资源的渴求同样比较明显。
5.政策性(即政府的作用)。
对于西方企业来说,政府是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因素,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政策是企业的机遇或是威胁。
而在我国,政府是企业需要面对的最大的环境因素,不仅是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更是内部的重要影响力量。
我国企业并购行为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和行政的推动下进行的,适应着国家政策的一次次调整变化,集中表现出政策性动机特征。
6.投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