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企业并购问题探讨
从中外企业技术并购比较中得到的启示

势 成 为 影 响 企业 市 场 地 位 和 核 心竞 争力 的 备 和 解 决方 案 供 应 商 , 自 1 8 成 立 , 94年 用 保 并 购 成 功 最 主 要 的 因 素 就是 整 合 .它 包 决定性因素。
了短 短 1 3年 时 间 成 为 世 界 上 闯 入 5 0强 括 如何 将 被 并 购 公 司 的 客 户 接 收 进 来 、 0 怎
F 7 21 文 献标 识 码
启 示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 图分 类号
在世界范 围内的资产并 购影响下 . 国 国技 术 并 购 过 程 中 更 是 显 现 出 了 不 少 问 产 品 技 术非 常 的新 。 然 , 虽 思科 并不 排 除在 内企 业 为 提 高产 品 的 市 场 竞 争 能力 、保 持 题 ,下 面就 来 看 看 中外 两 个 不 同企 业 的 技 小 规 模 的 收 购之 外有 一些 较 大 的手 笔 和 特 经 济 效 益 持续 增 长 .纷 纷 通 过 资 本并 购来 术 并 购 , 望 从 中 得 到 一 定 的 启示 。 希 实 现 发 展 战 略 。而 技 术 作 为 实 现企 业 发 展 战 略 的 手 段 之一 .在 促 进 企 业 持 续增 长 上 起 到 了重 要作 用 . 以创 新 为 基 础 的 技术 优
企 业 的 技术 一 般 来 自 内部 研 发 与外 部 最 快 的 公 司 。 初 创 之 时 . 科 没 有 像 其 他 样 让 员 工融 合进 新 的 团 队 、如 何 整 合双 方 在 思 导 人 .但 我 国 的研 发 水 平 较 部 分 发 达 国 家 传 统 企 业 一 样 耗 费 巨 资 建 立 研 发 队伍 , 而 的企 业 文 化 等 。 整 合 被并 购企 业 员 工对 思 落 后 , 了满 足 国 际化 竞 争 的需 要 , 内 企 是 制 订 了 通 过 并 购 迅 速 发 展 壮 大 的 战 略 , 科 而 言 是 一 个非 常 重 要 的 因 素 .为所 并 购 为 国 业 开 始 纷 纷 向外 国寻 找 高 新 科 技 。 一般 而 采 取 收 购 掌握 先 进 技 术 的 公 司 的方 式来 提 进 来 的 员 工 提 供 更好 的 职 业机 会 .而不 是 言 .企 业 从 国外 寻 求 的 技 术 导 人 的 方 式 主 升 自身 的核 心竞 争力 .以 达 到 迅速 抢 占市 让 这 些 公 司 的 员 工 成 为 边 缘 人 或 弱 势 群 要 有 三 种 :技术 购 买 、技 术 联 盟 和 技术 并 场 份 额 和 客 户 资 源 的 目 的 。 19 — 0 0年 体 。 93 20 斯坦 福 大 学 两 名 教 授 研究 表 明 , 思科 的 购 。长 期 的 实践 证 明 ,技 术 并 购 与 技术 购 年 间 . 科 共 并 购 了 7 思 1家 处 于 成 长 阶段 的 大 部 分 产 品 线 都 是 由 思科 收 购 其 他 小公 司 买 、 术 联 盟 相 比 , 着 明 显 的优 势 ( 附 小 企 业 . 2 0 技 有 见 仅 0 0年 一 年 就 并 购 了 2 3家 , 并 后 进 入 思科 的 工 程师 创 造 的。 际上 , 实 思科 表 )对 于 企 业 的发 展 更 为 有利 。 , 于是 , 来 且 与 多 家 有 实 力 的 I 业 结 成 战 略 联 盟 。 的竞 争 优 势 很 大 程 度 上 来 自该 公 司保 留 收 越 T企 越 多 的 企 业 开始 以技 术 并 购 的 方 式 寻求 先 在 2 0 0 4和 20 0 5两 年 . 科 每年 并 购 了 1 购 所 得 的 外 来人 才 的技 巧 。 思 2 一般 而 言 , 思科
中外企业并购支付方式比较

并购是由选择目标、评估目标和目标公司交易以及支付对价这几个主要阶段构成的,所以并购模式必然是处理这一系列过程的集合。
并购模式可以用一个简化的模型来表达,即: 并购模式=目标的选择方式+交易方式+支付方式一、中外企业并购模式的比较分析1. 中外并购目标选择标准的比较分析( 1) 西方企业并购对象的选择标准。
以美国企业为例,从五次并购浪潮中看美国企业并购对象的选择标准的演变在第一次并购浪潮中,以达到垄断为目的的并购在市场中占了主流,因此并购者习惯通过恶性竞争把竞争对手挤垮,然后将其收购。
在第二次并购浪潮中,以形成寡头为目的的并购在市场中占了主流,那些较小的竞争对象常常是收购的对象。
在第三次并购浪潮中,财务性收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低市盈率的公司常常被高市盈率的公司收购。
在第四次并购浪潮中,杠杆收购达到了它的顶峰,一些大公司也成了被收购的对象。
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全球的竞争使得企业在全球展开了以产业整合为目的的并购,于是一些先前在全球非常有影响力的公司纷纷被收购。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美国企业在每个阶段选择并购对象基本上是按照产业曲线来的,这就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产业曲线在并购目标的选择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 2) 中国企业并购对象的选择标准。
不论是联想并购IBMPC,还是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TFT- LCD、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其共同点是: 在产业方面,并购对象在其所在的产业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但业务都是日薄西山; 在财务方面,财务状况恶劣被迫转让,而且西方企业不愿接手。
由此可见,我们选择目标公司的时候更加缺乏对并购财务风险的认识,我们的企业似乎并不关注产业整合的风险。
2. 中外企业并购交易方式的比较并购交易方式包括收购策略和收购形式。
前者是讲通过何种战略和战术收购目标公司,后者是指在收购策略确定后通过何种形式收购目标公司。
( 1) 中外企业收购策略的比较分析。
没有确切的数据显示恶意并购在西方企业的比重到底有多大,但可以从近三年全球十大并购事件中看到,恶意并购占了很大比例。
中外企业跨国并购的差异比较——基于当代企业跨国并购典型案例的研究

基 于 当代 企业 跨 国并 购 典型 案例 的研 究
古 广 东
( 庆师 范大 学经济 与管理 学 院 , 重 重庆 40 4) 00 7
摘要: 第五次跨国并购浪潮的一个显著特征是 中国企业积极参与跨 国并购, 涌现 出一批经典案例 , 并引起广泛关注。 但与国际大型跨 国公司参与的跨 国并购相比, 中国企业参与的跨国并购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本文在研 究和比较中外
理之 中 。
事 实上 , 中国企 业 的跨 国并购是 伴随 着 国际上 的并 购 浪 潮蓬勃发 展起 来的 , 虽然 中国企业 的跨 国并购 和其 它 国家 的
石油是 我 国需要 大量进 口的战略性 资源 , 年来 中海 油 和 中 近 石油频 频 开展跨 国并购 行动 主要是 为 了获取这 一关 键 资 源 。 就 技术 而 言 , 管 中国在 某 些方 面拥 有 世界 领 先 的 技术 , 尽 但 从 整体 上来 说 , 国的技 术 水平 与发 达 国家仍 有 较 大 差距 。 我 华 立集 团 以通 讯 界公 认 的优 惠条 件 , 功 收 购 了 P ip 半 成 hi ls 导 体公 司 C MA 手 机分 部 , 而 使 中国 手机 制 造 商首 次 掌 D 从 握 了 C MA手 机 芯 片 的关 键 技 术 。京 东 方 巨 资 收 购 韩 国 D HY XT T—L D业务 , 是看 中 了后 者在 薄膜 晶 体管 液 NI F C 正 晶显示 器件生 产方 面的技 术优 势 。 2 跨 国并 购 主体 的差 异 . 从跨 国并 购的 主体方 面来看 , 中外企 业 的跨 国并购 也存 在较 大 的差异 。这方 面的差 异集 中体现 在两 个方 面 : 一是 其 企业 规模 , 二是企 业 所 有 制度 类 型 。就企 业 规 模 而 言 , 其 当 今国外 的跨国并购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 弱肉强食”而是为 ,
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问题探讨

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问题探讨李一飞阳煤集团化工产业管理局近年来,我国企业纷纷将并购作为壮大产业规模、规避投资风险、降低生产成本的利器,并购的浪潮风起云涌。
但是,被许多企业寄予厚望的并购行为,往往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使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境。
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企业简单的将并购作为规避行业壁垒、扩大产能产量的捷径,而忽视了企业并购风险,没有意识到并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操作不当,都会导致整个并购行为的失败。
2001年,美国著名并购专家拉杰科斯在《并购的艺术:整合》一书中列举了多个研究机构对并购失败原因的研究结果,即在所有的导致并购失败的原因中,直接与并购后整合有关的占50%,超过其他任何因素。
由此可以看出,有效的整合是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
并购后整合的主要内容包括战略整合、财务整合、业务整合、人力资源整合、文化整合等几个方面。
其中,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与中枢,其触角延伸至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节点。
能否进行成功的财务整合,直接关系到并购战略意图能否实现。
笔者对近年来的一些优秀并购案例进行了总结与剖析,试图提炼出财务整合的内容与优化财务整合的相应措施。
一、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内容企业实施并购后,必须对被并购企业的原有财务制度、核算体系等进行分析与研究,主要看其是否能准确、及时反映被并购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能否与本公司的财务制度、核算体系及时衔接、有效融合。
在此基础上,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1.财务管理目标的整合。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财务体系构建的基础和前提。
目前,主要的财务管理指标有利润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等几种,不同的企业会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不同的选择。
鉴于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之前处于不同的体制环境、经营环境、政策环境,这些环境差异很容易导致双方的财务管理目标不相一致。
两家企业并购后,首先要确定统一的财务管理目标,从而使核算体系的构建以及技术方法的选择有法可依。
(并购重组)从京东方的合资到并购谈未来合资路

最新卓越管理方案您可自由编辑从“京东方”的合资到并购谈未来合资路王倩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京东方”合资到并购的过程,从合资带来的问题、合资过程中不断的新尝试和并购带来的好处三方面分析引起其策略转移的原因,同时对京东方策略转变中的一些资金借贷问题及其如何处理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可以看出中国企业未来的合资道路将朝着自主化等发展趋势进行。
关键词:合资并购互补效应并购整合一、案例介绍: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4月,于199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截至2006年3月底总资产207亿元人民币。
1987年,京东方前身北京电子管厂与日本松下合资成立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简称BMCC)。
京东方围绕BMCC的彩显管业务,与日本旭销子、日端、日伸等厂家合作,进入电子枪、端子连接器等CRT上游零部件产品;此外,通过合资方式,组建浙江京东方、深圳京东方等一系列合资公司,进入VFD(真空荧光显示器)、LED(发光二极管)等领域,并合资打通相关上游零部件业务;还与冠捷科技合资建立东方冠捷,进入整机组装领域,把势力范围扩展至显示领域的下游产业。
在1994年确定了平板显示的总体发展思路后,京东方用了8年时间选择主攻方向,先后通过合资模式组建了浙江京东方、深圳京东方进入VFD和LED领域,不断对FED、TN、STN、PDP、TFT和OLED等平面显示技术与产品进行跟踪。
1998年,经过市场大浪淘沙,业界明确了TFT-LCD是未来显示技术的主流方向,京东方也成立了项目小组对新一代TFT技术进行跟踪研发与论证。
但TFT产业已有一大串领先的国际厂商,如夏普、LG-飞利浦、三星、台湾友达等,京东方从头开始走自主研发的道路绝无成功可能。
于是京东方还是习惯性地尝试以合资的方式介入TFT产业。
2001年6月,京东方与台湾剑度合作,计划共同组建一家合资公司,收购韩国现代集团TFT-LCD业务80.1%的股权,其中,以剑度为主占52.1%,京东方占28%,现代集团仍保留19.9%股权。
【精品】境外上市及外资并购所涉及的中国法律问题

境外上市及外资并购所涉及的中国法律问题境外上市及外资并购所涉及的中国法律问题一、境外上市简介境外上市是指国内股份有限公司向境外投资者发行股票,并在境外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
我国企业境外上市有直接上市与间接上市两种模式。
境外直接上市即直接以国内公司的名义向国外证券主管部门申请发行的登记注册,并发行股票(或其它衍生金融工具),向当地证券交易所申请挂牌上市交易。
即我们通常说的H股、N股、S股等。
H股,通常,境外直接上市都是采取IPO(首次公开募集)方式进行。
境外直接上市的主要困难在于是:国内法律与境外法律不同,对公司的管理、股票发行和交易的要求也不同。
进行境外直接上市的公司需通过与中介机构密切配合,探讨出能符合境内、外法规及交易所要求的上市方案。
由于直接上市程序繁复,成本高、时间长,所以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为了避开国内复杂的审批程序,以间接方式在海外上市。
间接上市又称红筹上市,即国内企业在境外注册公司,境外公司以收购、股权置换等方式取得国内资产的控制权,然后将境外公司拿到境外交易所上市。
间接上市主要有两种形式:买壳上市和造壳上市。
买壳上市又称反向收购,指一家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一些业绩较差、融资能力已经相对弱化的上市公司来取得上市地位,然后通过“反向收购”的方式注入自己有关业务及资产,实现境外上市的目的。
造壳上市是指公司在境外注册公司,或收购当地已存续的公司,用以控股境内资产,而境内则成立相应的外商控股公司,并将相应比例的权益及利润并入境外公司,以达到上市的目的。
两者本质都是通过将国内资产注入壳公司的方式,达到拿国内资产上市的目的,壳公司可以是上市公司,也可以是拟上市公司。
间接上市的好处是成本较低,花费的时间较短,可以避开国内复杂的审批程序。
二、境外直接上市涉及的中国法律问题:(一)境外直接上市的主体及设立1、主体:股份有限公司《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第二条】股份有限公司经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的批准,可以向境外特定的、非特定的投资人募集股份,其股票可以在境外上市。
中外企业跨国并购的比较研究

油 、 然气 、 费 电子 、 天 消 电信 、 个人 电脑 等行业 , 可见 ,
并 购行业分 布更广泛 。 [ 2
3 单 项 并 购 标 的 额 趋源自于 上 升 .从成功并 购的案 例来看 , 最大 的并 购标 的额 已达 到 4- 18亿美元 , 而在 2 0 年 以前 没有 发生一 例并购 03
的步伐也 明显 加 快 , 过对 近几 年 并 购案 例 的分 析 , 通
中 国企 业 跨 国并 购 呈 现 以 下 特 点 。 1并 购 总 额 不 断扩 大 .
标 的超过 1 亿美 元 。单项并 购标 的额 的上升 表 明中 o
国企 业 跨 国并 购 能 力 加 强 。
4 并 购 面 临 巨大 的 政 治 和 法律 风 险 .
收 稿 日期 :0 8— 2 2 2 0 0 一O
作 者简 介 : 金 洲 (9 3 )男 , 北 汉 川 人 , 授 , 王 16 一 , 湖 教 主要 从 事 企业 管 理 研 究 。
A pr 2 08 . 0
20 0 8年 O 4月
中外 企 业 跨 国 并 购 的 比较 研 究
王 金 洲
( 江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湖 北 荆 州 4 4 2 ) 长 3 0 3
摘 要 : 国企 业进 行 跨 国 并 购 呈 现 出 并 购 金 额 不 断 扩 大 、 购 行 业 更 加 广 泛 、 项 并 购 标 的额 中 并 单 趋 于 上 升 等 特 点 。 中外 企 业 在 跨 国 并 购 的 主 要 动 因、 购 战 略 、 购 主 客 体 、 购 的 主 导 行 业 、 购 的 并 并 并 并 支 付 方 式 等 方 面 存 在 着 巨大 差 异 。 中 国企 业 在 今 后 的跨 国 并购 中必 须 转 变 并 购 战 略 , 塑 并 购 主 体 , 重 多 采用 现 金 支 付 手 段 , 分 发 挥 国 际 中介 机 构 作 用 , 充 政府 应 制定 和 完 善 跨 国并 购 的相 关 政 策 和 措 施 。 关键 词 : 中外 企 业 ; 国 并 购 ; 购 差 异 ; 购 策 略 跨 并 并
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融资问题探讨

21 0 0年 8月 2曰中国吉利控股 集 团在伦 敦完成 对沃尔沃
轿车 公司全部股权的收购 , 收购过程 中面临 巨大 的资金缺 口融 资难 题 , 但在 洛希尔 公司 、 高盛集 团两大 国际投 资银行 的协助
下 以及地 方政 府的扶持下 , 收购得 以成 功实现 。这一 成功案例 对 民营 企业跨国并购融 资有一 定的指导意 义 , 下面 从提高民营
[]武胜 利 、 莉 : 吉 利 成 功 收 购 沃 尔沃 看 非 公 有 制 企 业 融 资 5 张 从
都, 获得成 都政府的大 力支持 , 成都政府 为了配合吉 利融资 , 令 成 都银行和 国家开 发银行分别提 供 1 亿和 2 0 0亿的低 息贷款 , 三年内吉利 只需付 出约三分之一的利 息 , 三年过 后 , 酌情偿还 。
金 融 工 具
并购 的融 资成功 离不开金 融创新 ,0年代美国的并购浪潮 8 就是在投 资银行推 出“ 垃圾债券” 下形成的 。我 国应该借鉴国外 经验 , 在发展资本市场 的同时 审时度势地推 出一 系列行之有效 的金融工具 , 如杠杆收购 。杠 杆收 购是一种高度 负债 的收 购方 式 , 购方用于 收购 的资金通 常 9 %以上是从发行高息债 券和 收 o 银行贷款 中筹措的 。但是并不是全部的企业都可 以使用杠杆收 购 。在并购过 程中 , 只有企业现金 流稳 定 , 先负债 率较小 , 原 成 本下降和提高利润空间较大 的企业才适合使用杠杆收购 。正如 吉利收购沃尔沃采 用的杠杆 收购 , 收购在国外第 四次并购 杠杆
[ 2 ]林 冰、 朱丹丹 : 国民营企业跨 越海外并购 的障碍 与策略 U 我 】
中外企业并购案例分析与对比

中外企业并购案例分析与对比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外企业的并购日益频繁。
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发展战略,既可以扩大企业规模,还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然而,中外企业的文化、管理方式、法律制度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并购中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风险和挑战。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外企业在并购中的案例,来探讨中外企业并购的特点与不同之处。
一、中国企业的并购案例1.万达集团收购AMC影业2012年,万达集团以24亿美元收购美国AMC影业,成为当时中国企业收购美国企业的规模最大的案例。
万达集团通过收购AMC影业,不仅夯实了自身文化产业的定位,还成功扩大了自身在全球社会影响力。
2.海航集团收购美国酒店业先锋集团2016年,海航集团以62亿美元收购美国酒店业先锋集团,成为另一项大型海外并购案例。
海航集团此次收购案例的意义在于,拓宽了中资企业在全球酒店业的市场渠道,进一步提升了中资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外国企业的并购案例1.苹果公司收购Beats2014年,苹果公司以30亿美元收购音乐耳机制造商Beats Electronics,开启了其在娱乐领域的探索之旅。
苹果公司此次并购案例的巨额金额体现了其在固有产业立足稳健的同时,也表明了其在相关及新兴领域的探索和投资计划。
2.雅培公司收购新加坡Hummingbird Bioscience2021年3月,雅培公司宣布收购新加坡代表性生物科技初创公司Hummingbird Bioscience。
此次收购旨在扩展雅培公司的生命科学业务,提升其在新型治疗领域的实力,也体现了雅培公司在广泛领域中寻求增长机会的战略方向。
三、中外企业并购的不同之处1.文化差异中外企业的文化差异是对并购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企业经营理念、员工管理方式、市场营销策略等方面都存在着各自的特点。
在并购中,如何处理好这些文化差异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国,企业家常将企业视作自己的事业,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并购案例分析

从吉利收购沃尔沃看中国的海外并购[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每年都在快速增长。
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规模和金额也在不断扩大,。
中国企业逐渐走出国门,进行海外并购,开拓国际市场。
最近,中国民营轿车企业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成为中国企业今年的最大收购。
本文将从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分析开始,谈谈现阶段众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动因、所面临的问题及一些建议。
[关键词]资源管理,人才,品牌,现金流正文:现阶段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下面将从吉利收购沃尔沃出发,分析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
并购,一般是指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
兼并收购简称并购。
兼并又称吸收合并,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
收购指一家企业用现金或者有价证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
兼并和收购的主要区别在于:兼并是一家企业与另一家企业合为一体,收购则是一方对另一方居于控制地位。
但在实际过程中,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很难严格区分。
并且,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并购是企业控制权的一种运动过程或者说让渡行为,是增强企业实力的外部扩张策略或途径。
其目的或为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营;或为拓宽企业经营范围,实现分散经营或综合化经营。
企业兼并行为和企业收购行为都以企业产权为交易对象。
因此在研究中,也将兼并与收购行为捆绑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
兼并和收购是企业成长壮大的方式之一,通过购并,企业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销售市场。
中国加入WTO 后,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1 年后,随着全球经济的衰退,国际上跨国并购开始步入低潮。
而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浪潮却在这一时期愈演愈烈伴随着全球第五次并购浪潮的推动, 在全球跨国公司实施积极并购的示范作用下, 我国企业越来越注重跨国并购。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案例_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融资问题探讨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案例_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融资问题探讨【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为了扩大规模,实行了海外并购战略,民营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但是民营企业并购失败率却是极高,导致失败的因素也很多。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民营企业在“走出去”方针下跨国并购融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最新案例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为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提供融资策略参考。
【关键词】民营企业跨国并购融资建议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日益活跃。
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这波跨国并购浪潮中,民营企业占了很大比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以创新为基础的技术优势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民营企业为了获取核心技术和扩大市场份额,把目光投向海外发达地区,纷纷进行海外并购。
但是民营企业在跨国并购中障碍重重,其中并购融资成为其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
一、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融资的特点2005年,中国证监会发布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为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提供了便利条件,2008年12月9日,中国银监会正式发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指引》,为国有企业海内外并购融资提供了资金保障。
但是民营企业还是游走于并购融资的边缘。
从2001我国加入WTO组织后,我国民营企业为了追求最佳的企业规模,也开始了海外并购的“征途”。
回顾这十几年的跨国并购,民营企业跨国并购融资总体具有以下特点。
1、融资渠道不通畅,成本较高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民营企业的经营过程,尤其进行投资活动,往往很难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资金,很大比重来源于民营企业的内源资金,或者是以高出国家法定利率许多的成本从黑市拆借,这种集资方式因违反国家政策,成本高、风险大。
而国有银行给民营企业贷款很少,且门槛比较高。
2、股权融资为主,债券融资比重较低债务融资是通过对外举债来获得所需资金,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贷款和发行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
而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民营企业并购债务融资的来源主要是商业银行贷款,但是商业银行的贷款门槛高,且有着还本付息的刚性约束,具有很高的财务风险。
国际外商投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日益频繁,外商投资法律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案例涉及一家中德合资企业因经营理念分歧而引发的纠纷,通过法律途径寻求解决。
案例名称:中德合资企业纠纷案当事人:1. 合资企业:中德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公司”)2. 外方股东:德国XX集团(以下简称“德国XX”)3. 中方股东:中国XX集团(以下简称“中国XX”)二、纠纷经过XX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高端精密机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由德国XX集团和中国XX集团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为1000万美元,其中德国XX集团占股60%,中国XX集团占股40%。
自公司成立以来,双方股东在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
德国XX集团倾向于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而中国XX集团则更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品牌建设。
以下为纠纷的主要经过:1. 管理权争议:德国XX集团认为中方股东在企业管理中存在越权行为,多次要求召开董事会,但遭到中方股东的拒绝。
2. 财务纠纷:德国XX集团指责中国XX集团虚报成本,导致公司财务状况恶化。
3. 技术争议:德国XX集团认为中国XX集团在技术引进和研发方面存在违规行为,侵犯了其知识产权。
4. 合同纠纷: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部分条款存在争议,如利润分配、股权转让等。
由于上述争议,XX公司经营状况日益恶化,双方股东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导致公司停业。
三、法律分析1. 合资企业法律地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XX公司作为中外合资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2. 股东权利义务:根据合资企业合同,双方股东应按照出资比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德国XX集团和中国XX集团作为股东,应尊重合资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共同维护公司的利益。
3. 管理权争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合资企业的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成员由股东代表担任。
德国XX集团和中国XX 集团应通过董事会会议解决管理权争议。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实例和启示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实例和启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经历成功与失败并存,某些失败的并购甚至会引发国内母公司的财务危机,造成严重的亏损娄振芳/文根据中国商务部对外发布的消息,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
境外并购类投资占我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以上,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汽车、能源、电讯/电子等行业,并且并购金额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长。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董事总经理、经济学家陶冬认为:中国企业大规模进行海外并购活动,尤其在国际舞台上搞大手笔的收购,体现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政府希望企业走向海外,缓解外汇储备剧增的势头。
但并购更是折射出中国企业的成熟和壮大,视野和战略已经开始由全国移向全球。
但目前由于中国企业缺乏并购经验,战略规划和管理水平也较低,使得他们在并购过程中面临信息缺失、法律风险和文化冲突等不利因素,往往导致并购失败或结果不理想。
本文通过对一些跨国并购实例的分析,寻找最典型的并购失败原因以及它们带来的启示。
案例一:TCL和阿尔卡特劳燕分飞2004年9月,TCL通讯以5500万欧元现金的代价并购阿尔卡特集团手机业务,双方合资成立T&A,TCL通讯与阿尔卡特分别控股55%与45%。
成立后的T& A将为TCL移动提供一个迅速发展国际业务的平台,这将有助于TCL移动快速实现成为一家全球领先的移动终端制造商的目标。
然而牵手仅仅7个月之后,T CL通讯发布公告,正式宣布TCL将以换股的形式,收购阿尔卡特持有的合资公司TCL阿尔卡特45%的股份,至此,阿尔卡特正式退出T&A的经营与管理。
是什么导致了这桩联姻在短短7个月之后就以失败告终?T&A北京分公司员工的话也许能说明问题“阿尔卡特退出后,我们(T&A)终于不用背负阿尔卡特员工的巨额工资,运作成本也可以降下来,公司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
”其实,早在合资公司成立之前,TCL就已经面对巨大的资金压力。
从2004年4月26日TCL集团宣布并购阿尔卡特全球手机部门之后,该公司股价一直呈跌落之势。
浅析中外合资企业并购整合过程中的成功关键因素——试析百特侨光合资项目的整合过程

P C软袋氨基酸输液 ; V 常规输液: 葡萄糖注射液 、 氯化钠注射液 等 在中国肠外营养市场中, 侨光约占有 3%的市场份额 2
百 特国际公 司成 立于 13 年 ,是全 球最著 名的 医疗器 91 械、 医疗用品和服务 的供应商 之一 。 其总部设于美 国伊利诺伊
州芝加 哥市 , 在全球 1 0多个 国家设立 了超过 2 0家公 司 并 1 5
专利权加以保护, 靠侨光自 身研发力量难以 及时开发。 与实力雄厚 的百特合作 , 可大大增强侨光 的资金实力 , 共
享百特全球 的技术平 台和 国际营销渠道 , 实现技术 升级 , 提高
和分支机构 :百特 目 前有 4 , 0 8 0 名员工 ,05 0 20 年度公 司全 球
维普资讯
20 第 5 07 期 ( 总第 2 1 ) 6期
湘潮 ( 下半 月 )
20 0 7年 5 月
浅析中外合资企业并购整合过程中的成功关键因素
— —
试析 百特侨光合 资项 目的整合过程
徐 凌
( 国人 民 大学商 学 院 同等 学历上 海班 , 中 上海 2 03 ) 0 0 1
装备水平 , 拓展国际市场, 是挑战市场领导者、 抵御追赶者、 参 与国际市场竞争 的有效选择 。
而对于百特而言 ,现有侨光 的营养业务年销售额近三千
销售额达 9 亿美元 , 8 在美国《 商业周刊》全球最大市值 10 “ 20
家公 司” 录中, 名 百特位列第 27 ;0 5 和 20 年 , 3 位 20 年 0 6 百特
中 图分 类号 :2 F7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3 9 9 2 o ) 0 — 0 0 0 1 0 — 4 x(o 7 一 4 0 6 — 2
中外企业跨国并购差距在哪儿?-精品文档

中外企业跨国并购差距在哪儿?并购并非国际化惟一途径,中国企业应采取渐进方式,以多样化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
“我以为2亿美元就能拿下。
”因实施了一系列国际并购后业绩不佳而在近来很少公开露面的TCL掌门人李东生,5月1日坦率地谈起了TCL国际并购路上的教训:并购汤姆逊的时候资本市场一片看好,TCL未过多考虑并购后的风险,甚至收购时没有做股权融资而选择了贷款,结果欧洲业务3亿美元的亏损让财务措手不及。
其实何止李东生,中国企业在国际并购前所表现的激情、并购后流露的迷茫已成为一种中国符号,与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并购形成鲜明对比。
同为并购,哪家欢喜哪家愁首先,中国企业国际化并购的目标多为国外公司正面临亏损的“瘦狗”(dog)业务。
以TCL的国际化为例,2002年收购的德国电视机制造商施耐德电子公司当时已经宣布破产;2003年并购的阿尔卡特手机部门,2001至2003年净亏损分别为4亿欧元、1972万欧元和7440万欧元;2004年与TCL合并彩电及DVD 业务的法国汤姆逊公司,2003年在彩电业务中就亏损了1亿欧元。
而联想2004年收购IBM PC业务时,此项业务已连续3年半处于亏损状态,亏损总额接近10亿美元。
但是,法国联合利华1999年租赁的“美加净”和“中华牙膏”,是当时中国最具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牙膏品牌:“美加净”当年销售量6000万支,“中华牙膏”出口量全国第一。
法国达能2000年收购的“乐百氏”和“正广和”,也分别是当时中国连续三年销售量和市场覆盖率占全国第一的桶装水品牌和华东地区桶装水的领先者。
相比而言,跨国公司在中国并购的目标通常是国内的领先企业。
其次,在执行国际化收购活动时,中国企业呈现出对收购后的经营风险缺乏考虑,往往偏重于乐观地强调收购对其国际化进程可能带来的好处。
例如:TCL在欧美市场的一系列国际化并购行动,主要是为了扩大自身的产能和利用当地企业的渠道等优势,但对收购后如何经营缺乏具体的战略计划,在产品、文化、人员以及消费者的整合方面处理不当,从而导致亏损加剧。
企业并购会计处理问题探讨开题报告范文

企业并购会计处理问题探讨开题报告范文在大学学习期间,通过对企业并购这个专业知识点的学习,了解到企业并购是对经济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一经济活动的产生,使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受到挑战。
为了寻求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界不断探索,从而又促进了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近几年世界各国企业并购浪潮,席卷全球。
中国也到处弥漫着企业并购的气息。
据调查显示,“从并购规模上看,中国大陆成为日本、中国香港之后的亚洲第三大并购市场”。
但由此带来的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问题却一直处于争议之中。
因此,就企业并购在新会计准则下的方法,以及方法选择后产生的不同税务效应进行分析进行比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开题报告的国内外发展概况企业合并不论采用什么性质的合并,必然要涉及到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的问题,而会计方法的选择一直是会计学界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
目前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购买法和权益联合法。
各国对会计处理方法适用范围的界定对于在实务中应用的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使用范围。
我国已经在2006年3月颁布了新的《企业合并准则》,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其中有许多规定和原来的施用方法发生了变化,我国选择合并会计方法应分阶段进行。
现阶段:两种合并方法同时存在,并对权益联合法的应用条件做出限制。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及资产评估市场及市场机制的不断成熟,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将购买法作为处理我国企业合并的唯一方法。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C1998年修订的IAS22规定,企业合并可以运用购买法或权益联合法进行会计处理,但权益联合法的使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标准。
但随着美国的改变,IASB也取消了权益联合法。
英国:根据英国ASB颁布的FRS6,企业合并可以分为兼并与购买两类,属于兼并类的合并用“兼并会计”处理,而除此之外的合并都用购买会计。
但是,运用兼并会计必须满足相应的标准。
FRS第5段规定,一项合并要运用兼并会计加以核算,应满足两个条件:(1)兼并会计的使用是《公司法》所允许的;(2)合并必须符合兼并的定义并提出了五项判别标准。
中外企业并购支付方式的差异与启示

石 传 玉
维普资讯
新疆投责与曩设
二 、 国 企 业 并 购 的 主 要 支 付 方 式 中
不能上市 流通 , 时国有股 、 人股和 公 同 法
据 自身情况 灵活选 择 ,从 而获得 最好 的 资金 来源和最 低的 资金成本 。 我们可借 鉴 国外经验 ,在发 展资本 市场 的同 时审 时度 势地推 出一 系列行之 有效地 金融 工 具。如可转换证券 , 为成 熟市场上一种 作 较 为流行 的金 融工 具 ,在 我 国仍属一种
迟 资本利得 的确认 ,因而也 没有 享受 到税收
款 ,再用贷款资金 买下 目标公 司的收购方式 , 简称 L O B 在 第 四次 并购 浪 潮 中作 用 显 B 。L O
著, 使得 ” 小鱼 吃大鱼 ” 为可能 。 B 通 常是 成 L0
上的优惠 : 对并购公司来说, 这是一项沉重的
以造成企业的财 务结 构恶化 , 以防止 并购 也可 公司原 有股东 的股权 稀释 ,从 而控 制股权 转 移 。因此 , 综合证券的支付 方式呈逐年上 升的
趋势。
4 杠杆收购 、
杠杆 收购是 指收 购方 以 目标 公 司的 资产
和将来 的现金 收入作 为抵 押 ,向金融 机构 贷
其缺陷, 对目标公司的股东来说 , 他们不能推
金融 创新 品种。 19  ̄ 4 , 9 7 -月 国务院颁 布
目前 国内 由于 支付方 式较少 ,缺 乏
有效 的金 融工具支 撑并 购活动大 规模 开
众股之 间也不 能互相转 化 ,因此换股方 式操作 起来不像 在 国外 成熟 的证券市 场 那么容 易。至于真正意义上 的杠 杆收购 , 我 国由于企业 普遍存在 的高 负债率和 企 业 之 间相互 拖 欠债 务的不 良信 用关 系 , 达不 到 目标企 业低负债 和稳定 现金流 的 要求 , 资本 市场和 金融工具 又不 发达 , 因 此至今几乎 没有。
外资企业并购问题探讨

等 。统计数据显示 ,0 6 20 年上半年外 资对华 的并购 金额 创下历 史新高 , 达到 18 2 亿美元 。外资并购在中国引起 了广泛 的争议 : 支持者认为外资并购有助于推动 我国企业加快资产 重组 , 优化
资源配置 , 且并购并不~ 定构成行 业垄断 , 而 也不会 危及行 业
维普资讯
【 摘要 】 外资并 购 亦称跨 国并 购 已经 成为 国际直接投 资
( DI的 主 流 趋 势 。并购 中 国本 土 企 业 不但 节 约 成本 , 且 还 省 F ) 而
跨 国并购不仅会给被 并购企业带 来大量现金流量 , 而且有 助于企业更新装备 , 提高技术水平 。外商并购 国内企业 , 不仅使
1 外资并购的法律建设 明显滞后。 目前外 资并购主要依 据 、 《 外资企业法 》 《 、证券法》 《 、公司法》 等法律 中的零散规 定 , 业 而 务操作 主要依据 《 夕 商投 资产 业指导 目录》 2 0 )《 (0 2 、利用外资改 组 国有企业暂行规定》 2 0 )《 (0 2 、关于加强外商投 资企业审批 、 登 记及 税收管理 有关 问题 的通知 》 20 )《 ( 0 2 、外国投资者并购境 内
益 ,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利 用跨国公 司在全球 的营销 网络 、 技
国一些行业的龙头企业频频 出手 , 印度米塔 尔钢铁公 司人股 华
菱管线 、 摩根斯坦利 和国际金融公 司联合 收购水泥行业龙 头海 螺水泥 、 私人资本 P G收购 国内最大 的婴儿用品公司“ A 好孩子 ”
术等资源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 。
二、 外资并购的正面效应
实际操作 中 ,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确 实存在 , 有的还相 当严 重。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