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分析-综合版
孔子的教育思想-考研333教育综合中教史笔记、框架
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孔子在文化 教育方面的 主要贡献
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 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奠定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立国治国 的三个重 要条件
先“庶” 其次“富” 再“教”
较多的劳动力 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丰足的物质生活
发展教育(政治伦理教育)
《乐》-乐教;于秦朝焚书而失传 《易》(周易)-卜巫之书-知正邪吉凶,事物之理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
七、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孔子是首倡-(前提条件)承认学生间的个性差异,深入了解学生
谈话 个别观察
启发引导-孔子最早提出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积极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学相长-教师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还需与学生共同切磋学问共同成长
“有教无类”
• 不分贵贱贫富种类,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五、教育目标
学而优 则仕
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 培养官员是教育的政治目的 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
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目的
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动力
“学而优则仕”
• 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 • 把官职和学习紧密联系起来
学思行结合-由学而思而行的学习过程,也是教育过程,符合人的一般认识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学以致用”
八、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孔子教育的中心,“礼”与“仁”是核心,“忠”与“孝”是道德规范
孔子的进 行道德修 养的原则 与方法
立志-以志与仁道为个人志向,并坚持志向 克己-处理人际关系时,重在严格要求自己,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力行-身体力行,将道德规范付诸实践 中庸-待人处事要中庸,防止偏向 内省-要有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 改过-犯错是客观存在,正确态度是重视改过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通用5篇)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通用5篇)孔子思想总结评析(通用5篇)孔子思想总结评析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孔子思想总结评析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孔子思想总结评析(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篇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历史、社会以及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以下是我对孔子思想的一些总结评析。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这个概念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涵盖了友善、公正、同情、责任感、忠诚等多种品德。
“克己奉公,无求生怨”,这是孔子对仁的解释。
简单来说,仁就是一种道德准则,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人生追求。
孔子的教育理念也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人的品格、道德、智慧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他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思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不应该受到阶级、地域、年龄的限制。
在政治上,孔子提倡“礼治”,认为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正名”,认为社会地位和身份应该与个人能力和贡献相匹配,这体现了他的公正和公平观念。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仁”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两千多年来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历史发展。
他的教育理念,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普及,提高了人民的素质。
他的政治思想,为中国后世的政治理念打下了基础。
尽管孔子思想中有一些可以被质疑的地方,比如他的“礼”的思想可能过于强调等级制度,但他的思想仍被广泛接受和传承,是因为他的思想符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社会公正、道德教育的追求。
同时,他的思想也为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篇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学说和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仁”和“礼”两个方面,他认为“仁”是一种道德准则,强调的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并且提倡“克己奉公”、“仁者爱人”、“温良恭俭让”等行为准则,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
孔子教育思想见解总结感悟
孔子教育思想见解总结感悟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他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智慧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他的教育思想的研究和思考,我深深感悟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和理念。
首先,孔子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认为一个人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他提倡“仁”、“义”、“礼”等伦理价值观,鼓励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正直之道行事,以礼仪之道规范自己的行为。
这种道德教育的理念至今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和发展我们自己的道德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
其次,孔子强调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学习和研究,人们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强调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互为依托。
他还提出了“三千弟子弟,不学则无所知”的观点,鼓励人们要多向他人学习,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这些教育观点对于我们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态度,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此外,孔子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他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能够提高双方的能力和素质。
他还提出了“学以致用”的观点,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这种注重实践和应用的教育观点对于我们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注重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最后,孔子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他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教育应该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和教育。
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强调教育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方针和措施。
孔子的思想与教育影响分析
孔子的思想与教育影响分析孔子,一个拥有千古名声的人物。
他的思想和教育方式影响了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对孔子的思想和教育影响进行分析。
一、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有许多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仁爱、忠诚、诚信、孝道、礼仪等等。
首先,孔子提倡的是仁爱。
他认为仁爱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理想。
仁爱就是待人诚恳和善良,不是仅仅依靠礼节和规矩,而是要真诚地关心人的感受,尽量避免伤害他人。
孔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为他人着想,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其次,孔子非常注重忠诚和诚信。
他认为这两个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认为,诚实和忠诚是一种表明你自己对他人的尊重的方式,也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忠诚和诚信,那么世界将会更加和平和稳定。
这些思想影响着无数人,包括今天的人们。
此外,孔子还提倡了孝道和礼仪。
孝道是指尊敬长辈、关心家人,以及对先人的尊敬和纪念。
而礼仪则是社会规矩的体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规则。
二、孔子的教育孔子的教育方法基于孔子的思想,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教育学生的思想和品德。
他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他的学生。
孔子认为,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孔子的教育方式有许多方面。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为学而好问”和“反复自省”。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不断提出问题,在思考中找到答案。
孔子认为,在学习和思考中,人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深入了解自己的机会。
孔子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
他认为人的品德比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
因此,孔子强调作为老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尤其是在谦逊、宽容、诚信、正义、勤奋等方面。
三、孔子思想和教育对今天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和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孔子的思想并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下一代,而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被传承至今。
孔子的思想和教育对今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孔子的思想对今天的道德和社会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教育内核成为了许多学者和领导人的指导方针。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教育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以“仁”、“孝”、“礼”、“乐”为核心,强调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重要教育观点,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为核心。
他认为人应该以仁为本,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性的充实。
他强调个体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个人修养来影响和改变社会。
在教育实践中,他提倡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强调改造学生的心灵,使其具备仁爱之心,以成为有道德的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孝道。
他认为孝是天地之间最重要的关系,强调儿女应该尽孝道来回报父母。
他主张教育要从家庭开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尽孝。
他还强调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礼仪之道。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尊重和遵守礼仪规范。
他主张学生要学习和尊重社会的礼仪规范,学会恰当的言行举止,关心他人的感受,以及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方式。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理解礼仪之道,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成就。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乐教。
他认为乐教是培养学生情感、性格和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在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培养美感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和性格得到充分发展。
他还认为乐教可以舒缓学生的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本、强调个体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注重家庭教育、礼仪规范和乐教。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对于塑造一个良好社会和培养优秀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篇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仁爱之心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即对他人要有爱心、关心和同情心。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爱之心来对待他人,才能建立和谐、友善的社会关系。
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友善的社会。
2.道德观念孔子强调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以道德为准则来行事。
他认为,道德观念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遵守道德规范,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注重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能力,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
他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一思想在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中庸之道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适度,不要过度或不及。
他认为,只有通过中庸之道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注重平衡和适度,避免极端和偏激。
综上所述,孔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建设和谐、友善、公正、平等的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篇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学说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被概括为“孔门四科”:德行、政事、文学、言语。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政治思想核心思想是“礼”与“仁”,他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要求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的规范。
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私人办学之风,冲破了商周以来学在官府的格局,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书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学生观、教师观及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育思想。
他的教育思想,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涉及到了教育理论的方方面面,仔细分析和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学改革、中小学教学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十分丰富。
一是孔子的学生观。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孔子教育最动人而显著的特点。
爱,对学生无私的爱,构成了孔子的学生观的基础,孔子曾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自己想要站起来,就要想到别人的利益,使别人也站起来;自己想要事事通达,就要想到别人的处境,使别人也事事通达。
这是一种宽容,这是对人的存在价值的尊重和对每一个生命的热爱,因为这种爱,在不知不觉中教育事业已成为孔子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用心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孔子爱的充分体现。
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着想,为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是孔子学生观的核心。
二是孔子的教师观。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教师修养的意见。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曾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孔子把“仁者爱人”的思想贯穿到了他整个教学生涯的始终,他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与学生共同生活,以此来接近学生、接触学生并关心照顾学生。
他曾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这种对学生如同亲生儿子一样的教育,使孔子的教学思想建立在一个较高的基础之上;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时“身教”往往很重要。
老师应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激励、感染学生。
(完整版)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听语音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
中文名孔子的教育思想外文名Confucius education thought 简介孔子的教育思想作用加强后世的教育活动简介听语音全书篇幅不大,但较全面地从孔子的世界观、关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等方面总结分析评介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绪言” ,分析了从战国时代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同历史时期对孔子的不同的意见,肯定了正确评介孔子所具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并对研究孔子的难点进行了分析。
第二章“孔子的生平” ,介绍了孔子出生的历史背景及他一生所从事的活动。
第三章“孔子的世界观”,分析了孔子不信鬼神、变化发展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以及对社会历史问题看法上的唯心主义思想。
从第四章“孔子论教育的作用” 、第五章“孔子教育的目的” 、第六章“孔子教育的内容”到第七章“孔子的教学方法” 、第八章“孔子论教师”,这五章集中分析论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九章“西方一些学者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分析了孔子的思想传入西方的情况。
第十章“结语” ,总结全书,指出“孔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并分析了孔子思想中积极和消极的因素。
作者简介听语音陈景磐(1904 —1989),中国著名教育家和中国教育史专家、教授。
福建省福州市人。
幼年就读于福州市基督教会设立的三一学校,中学肄业后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于1929 年获哲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到福州三一中学教英文、哲学并兼任教务主任。
1931 年进入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专攻教育,并于1934 年获教育硕士学位,后到河南开封任豫中中学校长。
1936 年陈景磐赴加拿大留学,四年后获多伦多大学哲学(教育)博士学位。
孔子教育思想和实践
孔子教育思想和实践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及世界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一、教育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德才。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主张“治学必关心仁义”,即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关注仁爱和正义的实践。
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本善,但有时会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而退化,所以需要教育去挖掘和发掘他们的潜力,赋予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让他们成为道德高尚、充满智慧的人。
二、教育方法孔子提出了三个教育方法:言教、身教和行教。
言教指的是讲课授道。
孔子认为,教育必须有文化内涵,只有接受了有意义的教育,学员们才能从中受益,成为有用之才。
这里的“文化内涵”并不仅仅指学科知识,同时还包括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
身教是教师身体力行地展示给学生,而不是仅仅讲课。
孔子强调必须通过个人的自律、自我要求和更高的道德标准来影响和塑造学生。
行教是指借助实际行动来教育。
孔子认为,生命中的点滴已经成为了教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言语都可以给学生树立表率。
三、教育组织形式孔子提出了以“庶职”为载体的“弟子规”,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特点,进行适当的教育。
他讲究教育的个性化,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接受针对自己的个性化教育。
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师徒制度,教授学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育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儒家思想和孔家语录,他提出了“六经”的概念:《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和《论语》。
这些都成了今天中国人文化传承的基础。
孔子的成就不仅在于他自身的思想,更在于他的传道方式,他把儒家思想体现在他所做的一切行动中,面对社会中极度的混乱,他站起来反抗,并通过他独特的教育方式,传授了他的思想给后代,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都为世界教育做出了贡献。
其思想不仅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被世界各国认为,是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部分之一。
《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评析
《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评析李琳《论语》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文献,对我国传统教育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教育功能与目标、教育对象、教师修养、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探讨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其教育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本文依据《论语》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1 教育功能1.1 重视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孔子非常重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把发展教育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国家人口众多了,要使人民富裕,富裕了要进行教化: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他认为通过教育的道德教化,社会治理效果比单纯依靠法制更好。
他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1.2 教育目标是培训内圣外王的君子孔子提出了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他强调,“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并对君子的具体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一段提出君子包括三个层次:“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看出,他的教育目标和《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实质上开启了儒家教育追求“内圣外王”目标的思想源流。
2 教育对象:提倡有教无类2.1 人性论基础教育的对象是人,研究教育必须首先探究人的本性。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了人性的概念,开创了把人性论作为古代教育理论、特别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基础的先河。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论语·阳货》)“性相近”就是说人本性都差不多,这种理论蕴含着教育对象本质差别不大的思想,是有教无类教学实践的理论前提。
2.2 有教无类的理念孔子认为不分贵践贫富和种族,人人可以受教育。
“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
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孔子强调“教育在德”。
他认为一个人的德行是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带动和影响他人。
因此,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他认为“君子务以言为教,无以身为教”,即要通过言传来教育学生,而自己则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修身齐家就可以治理国家,进而实现天下太平。
这种德育思想体现了孔子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其次,孔子强调“教育为人”。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孔子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和虚心向老师请教,要求学生有一种持续的学习精神。
他还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孔子还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强调“君子周而不比”,即要求学生以和为贵,注重团结和合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此外,孔子注重“实用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技能,而不是空洞的理论知识。
孔子主张“教材尚实用,问题尚实际”,他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孔子还强调“动静有常”,即要求学生掌握适应不同环境和情况的能力,他认为只有掌握了实际应用的技能和知识,学生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最后,孔子注重“教育要有规范”。
他提倡教育要有一定的方法和纪律,他主张“道听途说,终身受益”,即要求学生向有经验和能力的老师学习,而不是仅凭听说或自学。
孔子还强调教育要注重个性的培养,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潜力,教育应该针对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教育在德”、“教育为人”、“实用教育”和“教育要有规范”等方面。
这些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获得启示,不断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作文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作文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研究孔子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的现今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孔子的教育思想是:第一,学生必须端正学习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学习态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
”(《雍也》)也就是对吃穿住行这些身外之物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认真地做事,谨慎言论,要向有学问的人学习。
这样才算是好学。
[1]光是好学还不够,还要爱学,因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雍也》)(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
有人盲目的骄傲自满,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很难保持操守和仁道原则的。
孔子要求学生能够虚心的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却不觉得羞耻。
(3)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孔子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看待问题要客观,不能只凭自己主观的随意猜想,这样才能求得世间的真理。
[2]第二,作为一个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也就是说,老师既要了解过去的知识又要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
因为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所以既要注重继承也要注重探索创新。
[3]他还进一步分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所谓“学而不厌”是说老师本身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
“诲人不倦”是讲教师对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以教为乐,对学生要有耐心、要循循善诱。
“以身作则”孔子认为对于学生不光要有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自己言行一致了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如果自己的言行都不端正又如何能教导别人言行端正呢?孔子认为对待自己的学生要多多关心,充满信心,抱着乐观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即爱护学生。
分析论语中的孔子思想
分析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孔子的思想被整理成《论语》,这本书记录了他的言行和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蕴含着独特的价值观和智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塑造个人品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仁义礼智的核心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以仁为基础的人伦道德观。
他强调人的仁爱之心应当贯穿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孔子认为,只有做到仁,人们才能正义地待人、履行义务,并且拥有真正的智慧。
他将仁的实践贯彻到对他人关怀、教育和治理身份,表现为孝、慈爱、忠诚、恕道、礼仪等。
孔子对仁义礼智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
二、教育的重要性孔子十分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改善人性和塑造个人品质的关键。
他强调教育应该以德育为先,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
孔子提倡实际的学习方法,注重实践和体验,强调知行合一。
他反对空洞的理论和空谈虚语,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我和为社会做贡献。
这些教育理念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君子的修养与治理孔子理想中的君子是指具备高尚道德和才能的人。
他认为君子应当修养自己的品德,以身作则。
在孔子看来,只有具备仁义礼智的高尚品质的人才能成为君子,才能为社会带来稳定和繁荣。
孔子强调,君子要恪守道德底线,坚持正义和公平,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以身作则去影响他人。
他的理想国家是有理想的君子来治理,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四、孔子的社会思想孔子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
他主张通过恢复周礼和尊崇先祖礼仪来维护社会秩序,强调君子应该担负起治理社会的责任。
孔子提出了“以德治国”、“为政以德”等思想,强调君主应当以道德为基础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依赖于权力和法律。
他追求的是一种有仁义智德且和谐的社会秩序,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篇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学说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誉为“千古圣人”。
孔子的思想反映了当时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型的趋势,提出了“仁”的学说,强调了人性的尊严和价值,主张人们应该尊重彼此、互相关爱,这是对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批判。
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教育应该普及,每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而不是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
孔子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仁”的学说、教育思想、政治主张等几个方面。
他的“仁”的学说可以理解为“人”的学说,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人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爱。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为人应该具有人性和人情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感情和情感的基础上。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普及教育,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而不是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人的品德和人格的培养,而不是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这种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为教育应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文关怀。
孔子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礼”和“德”两个方面。
他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强调等级制度和礼制规范,认为只有遵守礼制规范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他认为“德”是治理国家的核心,强调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应该符合道德规范,认为只有人民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孔子的政治主张反映了当时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型的趋势,认为人民应该具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而不是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特权。
综上所述,孔子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仁”的学说、教育思想、政治主张等几个方面。
他的“仁”的学说可以理解为“人”的学说,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人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爱。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为人应该具有人性和人情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感情和情感的基础上。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普及教育,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而不是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
孔子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
一、孔子教育思想1. 教育目的是培养“仁、义、礼、智、信”的君子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的君子。
这种君子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才能。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意味着君子应该通过学习文化知识,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2. 教育对象不分贵贱、贫富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教育对象不分贵贱、贫富。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君子之道,费而难成,仁者,人也,而仁者爱人,爱人之道,在顺其自然。
”这表明孔子认为,教育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不论出身如何,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成为君子。
3. 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孔子认为,教育内容应以“六艺”为主,即礼、乐、射、御、书、数。
这六艺涵盖了道德、文学、艺术、体育、数学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不器,学以致其道。
”这意味着君子不应只专注于某一方面的才能,而应全面发展。
4. 教育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孔子主张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意味着教师应该在学生心有所惑、有所困时进行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孔子教育实践1.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教育典范。
他不仅教育自己的学生,还教育他们的子女,形成了庞大的教育体系。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这表明孔子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
2. 重视道德教育孔子在教学中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比知识更重要。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表明孔子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孔子的教育思想总结
(2)孝悌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学而》)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 孝慈则忠。 (《为政》)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3)忠信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 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子路》) 民无信不立。 (《颜渊》)
4、宽严结合
•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 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 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于予与何诛?‛(《公冶长》) •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 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 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阳货》)
三、论教育目标
•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 •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 •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 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尤病诸。‛ (《宪 问》) •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宪 问》)
五、论道德教育
1、德智关系
•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 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2、论德育过程
• 知:有德者必有言。(《宪问》) • 情: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子罕》) 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 • 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卫灵公》) • 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
对于孔子教育思想分析
对于孔子教育思想分析1. 孔子的背景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
孔子的生平事迹在《史记》、《汉书》等史书中有详细记载。
他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政治不稳定。
孔子是一个忧国忧民、思考社会问题的人。
他致力于提出一种教育思想和治理思想,试图解决当时国家和社会面临的问题。
2.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以下方面:2.1 教育目的孔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修身达到完美,才能做到齐家;齐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
他的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帮助人们成为道德高尚、全面发展的人。
2.2 教育方法孔子的教育方法是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
他认为这四者是人性中的重要因素,通过这四者来调和人性中的矛盾和冲突。
他倡导“先敬业”的原则,即在学习之前先要懂得“敬业”。
此外,孔子认为教育还需要通过“问”的方法来开展。
他的名言就是:“没有倡而教之,无以为师也”。
2.3 教育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文化、礼仪等方面。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幼小之日开始,传授他们“仁”、“义”、“礼”、“智”等方面的知识。
他关注的不仅是个人的修养,而是关注人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2.4 教育途径孔子主张教育需要经过师生互动、阅读书籍、讨论和实践等途径来实现。
他相信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阅读、实践、实际生活经验等则是教育的重要途径。
3.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具有深远意义,在当今社会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素养在当今的社会中,许多人注重知识而忽视品德和素养的培养。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仁、义、礼等方面的素养,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品德和素养。
3.2 倡导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强调的是一个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这意味着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其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孔子教育思想窥探
孔子教育思想窥探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总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思想和能力,使个人能够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本篇文章将从孔子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机构等方面来探究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人的品德、思想和能力,使人能够成为有德有才的人才,进而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他认为,人应该在天地间学习、行动,在周围的环境中求得自己的修养,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认为,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因此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各种优秀的人才。
二、教育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五经”、“六艺”和“礼仪”,这些内容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1、“五经”“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些书籍是古代中国人的重要读物。
孔子认为,学习“五经”可以使人具有正确的思想,从而使人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2、“六艺”“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项内容。
礼仪是指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艺术,乐是指音乐和舞蹈,射、御是指射箭和驾车,书是指文学和语言,数是指数学。
孔子认为,学习六艺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使人成为有才华的人才,具备为国家服务的能力。
3、“礼仪”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他认为,礼仪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它可以调节社会关系、改善人际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个人的体验和修养。
孔子主张要弘扬传统礼仪,让人们在礼仪中学习、发展自己的美德。
三、教育方法孔子的教育方法主要是通过亲身示范、榜样提高、专家指导等方式来教育学生,孔子对于传授知识,更注重的是传染精神。
而且孔子还强调,教学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教育机构孔子认为,教育机构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建立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从幼儿园到大学,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适当的教育。
孔子教育思想评价
孔子教育思想简评一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名丘,春秋时鲁国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奉为“圣人”。
孔子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在世界上都曾一度引起过轰动性的影响。
孔子作为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大教育家,更是对中国两千年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的东西很多。
他的教育思想并没有随着时空的变迁而落伍。
其中的一些看法,远远脱离了时间的限制,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二。
孔子教育思想及其作用与意义孔子的教育目的:作用于社会和培养人。
教育内容:主要是四方面,即“文、行、忠、信”。
孔子比较有名的教育思想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举一反三等。
这些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是具有启迪的。
因材施教,我们的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他们之间存在着千差万别,我们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独特的个性进行教学才会有事倍功半之效。
孔子这一点就做得非常好。
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备课要备学校、备教师、备学生、备教材。
照本宣科,满堂灌实际是惰性的表现。
有教无类。
这一点对于我们处理后进生是非常有帮助的。
差生,那是每个老师心中永远的痛。
几千年前孔子却比我们做得好,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歧视后进生的例子比比皆是。
不论从语言上,还是行动上,我们都把差生作为他们的代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学生,我们无权把他们分类。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
孔子有3000余弟子,这些人中仅有72个知名者。
那么,孔子不如当时就收这72人罢了。
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些弟子中也很有可能有所谓的“差生”。
但是孔子并没有厚此薄彼。
这其中值得我们深思懂得东西也有很多啊。
举一反三。
这些观点充分体现出孔子教学的智慧。
孔子在教育弟子时,总是由弟子们发问,然后再由孔子解答疑惑。
弟子们听完老师的回答,总会有所启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教育思想综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顺应当时“学术下移”的潮流,于春秋末年首创私学,“上说下教”孔子从三十岁起就从事教育工作,前后有四十余年, 培养了三千位弟子和七十二位贤人, 并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一、教学主张:教师方面他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极其宝贵的主张:教学方面:主张作为教师,要做到“温故知新”,“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和“循循善诱”,采用“启发教学”、“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和“以身作则”等方法教育学生;其教学方法与原则:启发诱导。
这条原则在孔子的教学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他说: “不愤不启, 不徘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问题。
因材施教。
这是孔子教学理论中的另一项重要原则。
虚心笃实。
孔子认为, 学生要获得知识, 首先得有虚心笃实的态度。
他的学生仲由好胜心强,极不虚心, 他便严加训斥; 另一个学生颜渊常“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 有若无, 实若虚”则经常受到表扬。
孔子认为, 在学习上是否虚心最重要的是看有无实事求是的态度。
他说: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学思结合。
孔子认为学习固然重要, 思考也是不可缺少的, 他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辨证关系: “学而不思则阁, 思而不学则殆。
”学问结合。
孔子认为, 学生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多闻、多问, 甚至“不耻下问”。
学行结合。
孔子认为学不能离开行, 学行要统一。
他所说的“行”有两层含义: 一是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 二是对所学知识的力行过程。
因此他主张不应该把所学的东西停留在口头上, 而应该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 说到做到。
二、教学主张:学生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方面, 要“博学”、“好学” , 从“多闻”、“多见”、“多识”中以求得广博的知识; 主张要“学”与“思”相结合, 又主张“学”“行”结合提出身体力行的原则。
在认知真理方面, 则主张采用“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的求知态度。
他把道德作为政治的标准,主张“为政以德”。
除了道德外, 孔子也注意到智育和美育, 但它们是与德育联系在一起的, 基本上是为德育服务。
孔子还重视“游于艺”的教育。
他自己曾以“艺”自许, 他对音乐特别感兴趣, 音乐也是他教的重要内容。
当然其教育内容是受一定的教育目的所限制的, 孔子为培养“修己安人”的统治者—君子, 以及统治者的辅佐人才—贤能之士, 这就决定了其教育内容只能以政治、伦理道德为主, 而一般文化知识教育服从于道德教育的需要。
他主张“文、行、忠、信”四教, 其中后三者属于道德教育范围。
他所用的具体教村主要是经过他整理的“诗、书、礼、易、春秋” , 即后世所称的“六经”以及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内的“六艺”。
虽然这几门课程的共同任务是以培养道德为核心, 但“六经”中保存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学、文献资料, 至今还是我们研究古代史的重要材料。
孔子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孔子教学方法虽然不是有系统的、一致的、受一定的教学原则所指导的, 但是由于他不断的努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 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孔子没有留给我们成套的教育理论或有关教育理论的专著。
他的教育思想散见于儒家经书中,尤其是他的言行录《论语》中。
三、具体教育思想分析:“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他可算是中国教育史上以个别知识分子的身份设立学校,大规模招生施教的先驱者之一。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是孔子开办私学的指导方针,是对教育价值作用的深刻理解及对人性的深入分析基础之上建立的,它不仅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开创了教育公平之先河,而且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的大量人才.孔子对教育价值和教育作用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他认为,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支柱。
如何开展教育?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指教育不分等级、种类。
春秋以前,教育的局面是“学在官府,民间无学”,文化知识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平民没有资格接受教育。
春秋中叶以后,由于战争频繁,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生产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以致原来的知识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的局面被突破,开始了“文化下移”的新纪元。
加以传播,使“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格局被打破。
孔子的私学,“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总是不分贵贱、贫富和地域,一律加以教诲。
3.1具体表现:其一,学生无论贵贱,均可接受教育。
孔子的弟子中有贵族,如南宫适、司马牛;也有贱人,如子张;有善于货殖的富豪子贡,也有瓮牖绳枢的贫民原宪。
可见,孔子破除了受教育者的等级界限。
其二,不论品行高低,均可进行教育。
孔门弟子中品类很不齐一:有的原来是性格粗鄙的人或者是行为不端正的人,有的甚至是盗贼。
他们经过教育培养,都能去恶向善,成德达才。
可见是不拘一格、兼收并蓄的。
其三,不分地域国别,广泛招收弟子。
据记载,孔门弟子的地域籍贯,包括了鲁、卫、齐、宋、陈、蔡、郑、薛、吴、楚、晋、秦各国,他们年龄悬殊极大,大部分来自平民阶层。
3.2来源: 孔子“有教无类”的信念,来源于他对人性的剖析。
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孔子认为人们的生性本来是相近的,只是由于习染和教育的不同,使人彼此间的差别悬远了。
因此,教育和环境对人的作用远远超过遗传。
他认为人们虽有良好的素质,但不能自发成才,必须经过学习与教育,才能有所提高,日进不已。
3.3现代影响:这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提供了诸多启示。
它要求我们在“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前提下,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的平等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
孔子认为教育的主体是全体学生,学生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差异是显著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主客观条件,注意学生的个性和成长背景,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去吸引学生,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用深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学中用“六艺”以教,长于“叩”、“问”,在教学时机上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些都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独到之处。
四、具体教育思想分析:“因材施教”4.1来源: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分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解会大大动荡的时期, 子杀越、列国兼并等等“越执”现当时触目皆是, 奴隶社会的礼制大厦摇摇欲坠。
孔子最大的政治抱负, 就是改变这种“天下元道”的混乱局面, 建立“仁政”“德治”的理想社会。
他认为,要实现这一袍负, 就需要通过教育, 培养各种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多而实行“因材施教”原则, 即根据学生不同的素质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诱导教育, 则是加速这类贤士成长过程的良方。
2、为了扩大教育范围,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把不同国籍、宗族、身分、` 素质的学生兼收并蓄( 当然, 奴隶是没有受教育权利的)。
这些学生年龄恶殊, 成分复杂, 个性和智力的差异也很大。
’如果无视学生这种差异, 只用统一的模式施教, 就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也就难以把“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贯彻到底。
因’此, 贯物“有教无类”办学方针的需要,是孔子主张“因材施教”的又一客观根源。
4.2表现:孔子对“因材施教”原则的运用, 主要表现在如下儿方面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 决定教育内容和教学进度。
孔予说: “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
”他主张, 对学业和智力有中等以上水平的人, 可以传授高深的·学问多而对学业和智力只有中等以下水平厂的人, 则不可以传授高深的学问。
教学过程中, 不到学生冥思苦想、急求解决而又没有搞通的时候, 不要去开导他, 不到学生有所思考、想说出来而又苦于无法表达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 教给学生一个方面, 他却不能举一反三, 便不妥再教给他新的内容。
2因人答疑, 对症下药。
孔子认为, 学生思则生疑, 疑则欲问, 问则求解。
教师就应通过不同形式的解问答疑, 因此, 孔子很重视问答形式的教学, 把“疑思问”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
孔子对学生的询问, 纵然是同一问题, 也能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作出方向一致却又各有侧重的回答《论语》ZH中有四个人问孝, 孔子就作了四种解答:由于颜渊等四人的学业造诣和接受能力都有差异, 所以他们请教同一问题, 孔子就作了基本概念一致而答案深浅、繁简均不同的四种解答。
这使他们既在知识上得到满足, 又能勉而进之。
其他如问礼、问政、问士、问知、问君子等等, 孔子莫不如此。
3因人制宜, 扬长补短。
孔子“因材施教”原则的运用, 还表现在他根据学生的优缺点, 善于抓住时机进行适当的教育。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和些微缺点, 他都予以表扬或批评, 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例如子贡问孔子: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贡自以为达到“怒”的标准, 说: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吾亦欲无加诸人。
”孔子觉得子贡的自我评价过高, 于是直言道: “赐也,非尔所及也。
”对子贡喜爱品评别人的长短, 孔子也给予含蓄的嘲讽: “赐也贤乎哉, 夫我则不暇.4.3 现代影响:孔子运用“因材施教”原则, 不仅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 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准备了条件, 而且也为中国教育史提供了不少足资借鉴的珍贵遗产。
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 所提供的正是他的前辈未能提供的新东西, 反映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规律性。
孔予这种因人定教的方法, 即使在今天也有其深刻的启迪。
事实上, 如果把高深的学问硬灌给一个“低常”的学生, 就会使他感到高不可攀, 望而却步; 相反,倘若不给“超常”的学生以相应的高深学问, 那他的智力也就可能被扼杀在棍裸之中,过早地启发乃至注入, 那结果只会事倍功半。
由于孔子能因人定教, 因此曾被视为迟纯的曾参, 后来也学业大进, 成了孔门主要的传道者之一。